期刊文献+
共找到676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桩–土–桩相互作用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涛 刘金砺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0-105,共6页
通过大比例尺模型试验、工程实测结果与弹性理论解进行对比,指出弹性理论解夸大了桩–桩、桩–土、土–土相互作用影响,造成沉降计算值偏大和过高估计桩顶反力的不均匀性和筏底地基土反力的不均匀性。据此,建议进行上部结构–基础–桩... 通过大比例尺模型试验、工程实测结果与弹性理论解进行对比,指出弹性理论解夸大了桩–桩、桩–土、土–土相互作用影响,造成沉降计算值偏大和过高估计桩顶反力的不均匀性和筏底地基土反力的不均匀性。据此,建议进行上部结构–基础–桩土共同作用的分析计算时,必须充分估计弹性理论解与真实值的差别,以工程实测和试验数据为基础对弹性理论解进行修正,方可获得较满意的计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桩 桩–土 土–土 相互作用因子 弹性理论
下载PDF
桩-土相互作用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89-1592,共4页
通过将模型试验、现场实测的结果与弹性理论解进行对比,指出弹性理论解夸大了桩-桩、桩-土、土-土相互作用影响,造成沉降计算值偏大和过高估计桩顶反力的不均匀性(或筏底地基土反力的不均匀性),并提出对弹性理论解进行修正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桩-桩 桩-土 土-土 相互作用影响系数 弹性理论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林下植被、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养分的变化 被引量:157
3
作者 焦如珍 杨承栋 +2 位作者 屠星南 盛炜彤 焦如珍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73-379,共7页
土壤微生物总数及细菌、真菌数量、土壤酶活性(特别是蛋白酶、磷酸酶和蔗糖酶)及土壤养分状况(主要是有机质含量)从杉木幼龄林到中龄林随着林冠的郁闭,林下植被盖度急剧下降,呈明显下降趋势;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总数,蛋白酶,... 土壤微生物总数及细菌、真菌数量、土壤酶活性(特别是蛋白酶、磷酸酶和蔗糖酶)及土壤养分状况(主要是有机质含量)从杉木幼龄林到中龄林随着林冠的郁闭,林下植被盖度急剧下降,呈明显下降趋势;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总数,蛋白酶,磷酸酶,蔗糖酶以及土壤有机质从中龄林到成熟林随着林木密度及郁闭度下降,林下植被盖度逐步得到恢复,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由于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降低,有可能导致中龄林土壤中多酚类有毒物质的积累,这或许是杉木连栽产量下降或成活率低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发育阶段 土壤微生物 土壤养分
下载PDF
强化黄土高原土壤渗透性及抗冲性的研究 被引量:112
4
作者 朱显谟 田积莹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10,共10页
针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特殊性,首先从土壤渗透性和抗冲性的机理入手,对黄土高原黄土堆积的全过程进行了一定的平行研究,认为黄土与黄土区土壤的渗透性强和抗冲性弱的特征,完全与黄土沉堆方式有关,黄土堆积以后更由于植被的生长而使前... 针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特殊性,首先从土壤渗透性和抗冲性的机理入手,对黄土高原黄土堆积的全过程进行了一定的平行研究,认为黄土与黄土区土壤的渗透性强和抗冲性弱的特征,完全与黄土沉堆方式有关,黄土堆积以后更由于植被的生长而使前者获得巩固和提高;并使后者得到相应的改善,这样就从根本上明确了本项目研究的理论依据和主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渗透性 土壤抗冲性 黄土高原
下载PDF
滴灌条件下沙地土壤水分分布与运移规律 被引量:59
5
作者 陈渠昌 吴忠渤 +1 位作者 佘国英 荣浩 《灌溉排水》 CSCD 1999年第1期28-31,共4页
通过对不同流量的滴头,不同灌水历时条件下沙地土壤滴灌湿润体的大小与形状的观测观察,以及对滴灌停止后不同间隔时间的土壤湿润锋运移,湿润体的发展,土壤水分的分布与再分布测量分析,使之对滴灌条件下土壤湿润体的大小及发展、土... 通过对不同流量的滴头,不同灌水历时条件下沙地土壤滴灌湿润体的大小与形状的观测观察,以及对滴灌停止后不同间隔时间的土壤湿润锋运移,湿润体的发展,土壤水分的分布与再分布测量分析,使之对滴灌条件下土壤湿润体的大小及发展、土壤水分的分布与再分布规律等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本文不进行理论上的土壤水分分布模拟,仅从众多的实测资料分析着手,揭示土壤水分分布与运移规律,旨在为砂壤地玉米滴灌的参数确定(滴头间距、流量、灌水历时等)提供基本依据。通过土壤水分与湿润体实测资料分析认为,滴灌玉米的滴头流量在2.0l/h左右,灌水历时2~3h,滴头间距为50cm左右为宜。过长的灌水历时(大于3h)即可能导致灌溉水的无为损失,造成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条件下新的水浪费问题。滴头间距过密,会加大不必要的工程投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土壤水分分布 水分运移 土壤湿润体
下载PDF
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对土壤水热与葵花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90
6
作者 李仙岳 彭遵原 +2 位作者 史海滨 闫建文 王志超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7-103,共7页
通过设置普通塑料地膜、A型生物地膜、B型生物地膜、液体地膜以及无膜覆盖(CK)5个处理,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对土壤地温、土壤基质势以及葵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葵花生育前期(6—7月)普通塑料地膜和生物地膜覆盖的地... 通过设置普通塑料地膜、A型生物地膜、B型生物地膜、液体地膜以及无膜覆盖(CK)5个处理,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对土壤地温、土壤基质势以及葵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葵花生育前期(6—7月)普通塑料地膜和生物地膜覆盖的地温无显著差异,而在生育后期特别是9月份普通塑料地膜处理的土壤表层(0~20 cm)地温明显高于生物地膜覆盖处理,其中A型生物地膜覆盖处理的地温略高于B型生物地膜覆盖处理,而液体地膜覆盖与无膜处理在全生育期地温显著低于普通塑料地膜和生物地膜覆盖处理(p〈0.05)。生物地膜覆盖处理的保水效应与普通塑料地膜覆盖处理相近,仅在作物生长末期(9月底)生物地膜与普通塑料地膜覆盖处理在0~20 cm土层基质势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尽管液体地膜覆盖与无膜处理相比有一定的保水效应,但差异不显著。生物地膜覆盖下葵花株高、叶面积指数以及收获后的叶质量、茎质量、花盘质量和产量与普通塑料地膜覆盖处理均无显著差异,但都显著优于液体地膜覆盖和无膜处理(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膜 液体地膜 可降解 地温 土壤基质势 葵花生长
下载PDF
降雨和地形因子对黑土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73
7
作者 李桂芳 郑粉莉 +1 位作者 卢嘉 安娟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7-154,182,共9页
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降雨强度和地形因子(坡度和坡长)对黑土区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2个降雨强度(50、100mm/h),2个坡度(5°、10°),2个坡长(5、10m)。结果表明:不同试验处理条件下,当降雨强度由... 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降雨强度和地形因子(坡度和坡长)对黑土区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2个降雨强度(50、100mm/h),2个坡度(5°、10°),2个坡长(5、10m)。结果表明:不同试验处理条件下,当降雨强度由50mm/h增加到100mm/h,坡面径流量增加1.4~12.4倍;当坡长由5m增加到10m,坡面径流量增加0.1~3.1倍;坡度对坡面径流量的影响较复杂,受降雨强度和坡长的综合影响。降雨强度、坡度和坡长皆对坡面侵蚀量有重要影响。当降雨强度由50mm/h增加到100mm/h时,坡面侵蚀量增加4.2倍;当坡度由5°增加到10°时,侵蚀量增加0.4倍;当坡长由5m增加到10m时,侵蚀量增加0.5倍,表明降雨强度增加对黑土区坡面侵蚀量影响最大。而当降雨强度、坡度和坡长均增大时,坡面侵蚀量增加18.0倍,说明这3个因素交互作用对坡面侵蚀的影响远大于各因素的单独影响或2个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坡面径流量与降雨强度的关系最密切,其次是降雨强度-坡长交互作用和降雨强度-坡度-坡长交互作用;坡面侵蚀量与降雨强度-坡度-坡长交互作用的相关关系最显著,其次是降雨强度和降雨强度-坡长交互作用。分别建立了坡面径流量和侵蚀量与降雨强度、坡度和坡长的经验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坡面 土壤侵蚀 降雨强度 坡度 坡长
下载PDF
我国南方喀斯特区土壤侵蚀特点及防治途径 被引量:60
8
作者 韦启璠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6年第4期72-76,共5页
喀斯特区由于土层薄、土壤允许流失量低,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植被破坏后难以恢复。目前我国南方石灰土侵蚀十分严重,以致石化面积不断扩大。防治途径主要是停止农垦,封山育林和发展石灰土上最适宜的林木,特别是经济林木和药材,以提... 喀斯特区由于土层薄、土壤允许流失量低,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植被破坏后难以恢复。目前我国南方石灰土侵蚀十分严重,以致石化面积不断扩大。防治途径主要是停止农垦,封山育林和发展石灰土上最适宜的林木,特别是经济林木和药材,以提高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区 土壤侵蚀 土壤允许流失量 石化
下载PDF
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69
9
作者 李玮 郑子成 +1 位作者 李廷轩 刘敏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6326-6336,共11页
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和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团聚体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均有重要影响。试验选取了雅安市名山区中峰乡生态茶园区12—15a、20—22a、30—33a和>50a的茶园,研究其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总量、储量和... 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和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团聚体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均有重要影响。试验选取了雅安市名山区中峰乡生态茶园区12—15a、20—22a、30—33a和>50a的茶园,研究其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总量、储量和活性组分的分布特征,探究植茶年限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以>2 mm粒级团聚体为主,约为70%—80%,且在0—20 cm土层植茶20—22a土壤团聚体含量最高;(2)茶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团聚体粒级的减小而增加,最大值出现在<0.25 mm粒级团聚体,且在植茶>50a时达最高值,0—20 cm土层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高于20—40 cm,土壤团聚体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随植茶年限的延长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植茶30—33a时含量最高,且小粒级团聚体水溶性有机碳含量较高而微生物量碳较低;(3)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约有70%来自>2 mm粒级团聚体,团聚体有机碳储量随植茶年限延长呈增加的趋势,不同植茶年限0—2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均高于20—40 cm土层,且以<0.25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最高。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可为改善区域土壤质量及实施退耕还茶工程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茶年限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有机碳储量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旱作农田耕层土壤肥力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6
10
作者 罗珠珠 黄高宝 +2 位作者 Li Guangdi 张仁陟 蔡立群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85-1092,共8页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耕层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0—5和5—10 cm土层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和3种水解酶活性;10—30 cm土层仅提高了...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耕层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0—5和5—10 cm土层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和3种水解酶活性;10—30 cm土层仅提高了有机质、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对其余各养分含量和水解酶活性并无明显影响。免耕降低了0—5、5—10和10—3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明显促进作用。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养分和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进一步应用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养分和水解酶活性共同反映着黄土高原雨养农区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秸秆还田 旱作农田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硫酸铝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作用研究 被引量:60
11
作者 王宇 韩兴 赵兰坡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0-53,共4页
苏打盐碱土添加硫酸铝后,土壤理化性状发生了显著改善。土壤物理性质表现为:土壤结构有显著改善,土壤团聚体(>0.005 mm)数量明显增加,土壤容重降低,膨胀度增加,孔隙度增大,土壤渗透性能及持水能力增强。土壤化学性质表现为:A l3+水... 苏打盐碱土添加硫酸铝后,土壤理化性状发生了显著改善。土壤物理性质表现为:土壤结构有显著改善,土壤团聚体(>0.005 mm)数量明显增加,土壤容重降低,膨胀度增加,孔隙度增大,土壤渗透性能及持水能力增强。土壤化学性质表现为:A l3+水解产生大量H+,降低了水田湛水层和土层的pH值;随硫酸铝用量的增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呈显著递增,碱化度显著降低;CO32-和HCO3-含量也随硫酸铝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以上结果表明苏打盐碱土添加硫酸铝后,土壤结构得到良好改善,土壤盐分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由苏打型→苏打-硫酸盐型→硫酸盐型。同时,苏打盐碱土理化性质的改良也为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铝 苏打盐碱土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改良
下载PDF
加气灌溉对大棚甜瓜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55
12
作者 李元 牛文全 +2 位作者 张明智 薛璐 王京伟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1-129,共9页
利用空气压缩机为大棚甜瓜根系供气,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滴灌带埋深(10、25、40 cm)、加气频率(每天加气1次、每2 d加气1次、每4 d加气1次、不加气)、灌水上限(灌水至田间持水量的70%、80%、90%)对大棚甜瓜种植下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 利用空气压缩机为大棚甜瓜根系供气,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滴灌带埋深(10、25、40 cm)、加气频率(每天加气1次、每2 d加气1次、每4 d加气1次、不加气)、灌水上限(灌水至田间持水量的70%、80%、90%)对大棚甜瓜种植下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加气灌溉对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对细菌、放线菌数量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加气频率、滴灌带埋深和灌水上限;对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真菌数量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滴灌带埋深、加气频率和灌水上限。2最适宜的滴灌带埋深为25 cm。3每天加气1次土壤脲酶活性最高,细菌数量也最多;每2 d加气1次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真菌数量最多。4灌水至田间持水量的80%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放线菌数量最多,灌水至田间持水量的90%脲酶活性最高,细菌及真菌数量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 根际通气 灌溉水平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不同植烟模式对烤烟产质量、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0
13
作者 张科 袁玲 +1 位作者 施娴 梁永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4-128,共5页
在贵州烟区具有代表性的第四纪黄壤上,进行了连续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烤烟连作,烤烟-玉米轮作和玉米-烤烟-烤烟轮作三种种烟模式对烤烟的产量和品质,土壤养分以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连作降低烤烟的产量、质量和土壤pH,提... 在贵州烟区具有代表性的第四纪黄壤上,进行了连续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烤烟连作,烤烟-玉米轮作和玉米-烤烟-烤烟轮作三种种烟模式对烤烟的产量和品质,土壤养分以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连作降低烤烟的产量、质量和土壤pH,提高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抑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增加过氧化氢酶活性。相反,烤烟-玉米轮作和玉米-烤烟-烤烟轮作有益于提高烤烟的产量和质量,是值得推广的种烟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植烟模式 土壤养分 土壤酶
下载PDF
土壤改良剂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被引量:46
14
作者 张黎明 邓万刚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32-34,共3页
综述国内外土壤改良剂的研发情况,以及土壤改良剂在干旱土壤改良与防止水土流失、盐碱地改良、土壤酸化治理上的应用。
关键词 土壤改良 土壤改良剂 应用
下载PDF
基于全谱数据挖掘技术的土壤有机质高光谱预测建模研究 被引量:50
15
作者 纪文君 李曦 +2 位作者 李成学 周银 史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393-2398,共6页
可见/近红外高光谱技术与建模方法是当前土壤近地传感器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可应用于土壤养分信息的快速获取和农田作物的精确施肥管理。以浙江省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利用以非线性模型为核心的数据挖掘技术,包括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人... 可见/近红外高光谱技术与建模方法是当前土壤近地传感器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可应用于土壤养分信息的快速获取和农田作物的精确施肥管理。以浙江省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利用以非线性模型为核心的数据挖掘技术,包括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分别建立了不同建模集和验证集的原始光谱与有机质含量的估测模型。结果表明:研究比较的1∶1,3∶1和全部样本建模并全部验证的三种样本模式划分对建模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相较于目前常用的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建模方法而言,非线性模型RF和SVM也取得了较好的建模精度,三种模式下其RDP值均大于1.4。特别是采用SVM建模方法所得模型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模式二下其RDP值达到2.16。同时引入ANN方法改进建立的PLSR-ANN方法显著提高了PLSR的模型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有机质 可见近红外光谱 建模方法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不同人工植物群落对土壤养分和生物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3
16
作者 曹成有 朱丽辉 +2 位作者 蒋德明 富徭 高菲菲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8-171,共4页
选取小叶锦鸡儿、山杏、杨树和差巴嘎蒿4种典型人工固沙群落为研究对象,以半流动沙丘为对照,对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量和主要酶的活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4种固沙植物均能明显改善土壤C、N、P、K和微生物量C、N含量,提高土壤水解... 选取小叶锦鸡儿、山杏、杨树和差巴嘎蒿4种典型人工固沙群落为研究对象,以半流动沙丘为对照,对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量和主要酶的活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4种固沙植物均能明显改善土壤C、N、P、K和微生物量C、N含量,提高土壤水解酶和氧化还原酶的活性,尤其是对土壤表层0-10 cm的改良效果更加明显。其中小叶锦鸡儿群落0-30 cm土层内微生物量C、N含量、脲酶、磷酸单酯酶、蔗糖酶、蛋白酶、脱氢酶和硝酸还原酶的活性以及有机质、N、P、K等养分含量明显高于其它3种植物群落,表现出强大的改善沙土环境的能力,可在沙化土地植被建设中大面积应用。土壤微生物量C、N分别与有机质和全N以及与各种土壤酶活性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植物群落 土壤养分 土壤酶 土壤微生物 生物活性
下载PDF
红树林土壤因子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41
17
作者 王岳坤 洪葵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5年第3期109-114,共6页
研究海南清澜港红树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8个土壤因子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树林5~20cm土层细菌数量达1.0×106~12.9×106cfu/g(cfu:colony-formingunit)s,放线菌数量达0.7×103~19.0×103cfu/g,真菌数量达0.... 研究海南清澜港红树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8个土壤因子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树林5~20cm土层细菌数量达1.0×106~12.9×106cfu/g(cfu:colony-formingunit)s,放线菌数量达0.7×103~19.0×103cfu/g,真菌数量达0.5×102~5.2×102cfu/g。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土壤pH、含水量、全磷量、全钾量明显影响土壤细菌的数量;土壤pH、有机质含量、有效钾含量明显影响放线菌的数量;土壤pH、全钾量明显影响真菌的数量。通过标准化回归系数分析(通径分析),仅有土壤pH是影响细菌、放线菌数量的主要因子,其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88和1.15,并且两者都达显著水平;全氮、速效钾通过土壤pH对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的间接作用也比较大,两者对细菌数量的作用系数都为0.44,对放线菌数量的作用系数都为0.58。土壤pH对细菌、放线菌数量的影响作用可能与红树林土壤普遍偏酸的现象有关,而多数细菌、放线菌类群生长的最适pH为6~8。真菌的线性回归模型未达显著水平,未能运用通径分析法来估计土壤因子的影响作用。这可能因为多数真菌类群嗜酸(pH5 ̄6),而被调查的16个土样,有9个样品pH<5,有2个样品pH>6,土样pH的这种分布使其对真菌数量的影响作用不能用线性模型来拟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土壤微生物 土壤因子 通径分析
下载PDF
淮北平原有无作物生长条件下潜水蒸发规律试验 被引量:40
18
作者 王振龙 刘淼 李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6-32,共7页
为进一步探索淮北平原不同土壤有无植被生长条件下潜水蒸发与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该文依据五道沟实验站地中蒸渗仪60个原状测筒观测资料,从零埋深、埋深增加和临界埋深3个方面,比较了不同土壤有无植被潜水蒸发的差异,分析了潜水蒸发与... 为进一步探索淮北平原不同土壤有无植被生长条件下潜水蒸发与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该文依据五道沟实验站地中蒸渗仪60个原状测筒观测资料,从零埋深、埋深增加和临界埋深3个方面,比较了不同土壤有无植被潜水蒸发的差异,分析了潜水蒸发与气象要素的相关关系。通过逐日和逐旬参数拟合,得到砂礓黑土和黄潮土6个潜水蒸发最优公式及相关参数,建议使用彭曼公式计算的蒸发能力代替实测水面蒸发以提高拟和效果;沿着裸土潜水蒸发加作物多耗水量计算作物潜水蒸发的思路,推荐采用作物各生育期和埋深的多耗水量统计方法计算有作物潜水蒸发量,该方法较简便且适用性强,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水蒸发 野外试验 有无作物生长 作物多耗水量 淮北平原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36
19
作者 李升东 王法宏 +4 位作者 司纪升 孔令安 刘建军 冯波 张宾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961-1964,共4页
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对比研究了免耕+秸秆覆盖、旋耕+秸秆覆盖和传统耕作三种耕作方式对土壤温度、土壤呼吸速率、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肥力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对地温的影响存在"双重效应";土壤温度、土壤呼吸速... 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对比研究了免耕+秸秆覆盖、旋耕+秸秆覆盖和传统耕作三种耕作方式对土壤温度、土壤呼吸速率、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肥力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对地温的影响存在"双重效应";土壤温度、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微生物量碳三者之间存在凸面关系;秸秆还田后耕作措施对土壤0~10和10~20cm的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不同,但均能增加土壤微生物量;土壤微生物能够加快秸秆中的有机碳向土壤有机质的转化速率;土壤微生物量碳可以作为反映土壤生产力状况的重要生物学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秸秆覆盖 土壤微生物 土壤肥力 土壤呼吸速率 土壤温度
下载PDF
崩岗形成的岩土特性及其防治对策的研究 被引量:32
20
作者 李思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9-35,共7页
崩岗为广东省水土流失的重要形式,广泛分布于花岗岩风化土区。崩岗的形成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它的孕育与形成却与策源地岩土体的粒度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化学性质、微结构形态以及孔隙特征等密切相关。通过室内外... 崩岗为广东省水土流失的重要形式,广泛分布于花岗岩风化土区。崩岗的形成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它的孕育与形成却与策源地岩土体的粒度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化学性质、微结构形态以及孔隙特征等密切相关。通过室内外实(试)验及文献资料,详细论述了崩岗岩土体的基本特性,揭示了其与崩岗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防治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岗 花岗岩 风化土 土壤侵蚀 防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