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斯特地区黄壤和石灰土剖面化学组成变化与风化成土过程 被引量:17
1
作者 刘文景 涂成龙 +4 位作者 郎赟超 冯家毅 李龙波 汪齐连 刘丛强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1-279,共9页
对西南喀斯特地区典型黄壤和石灰土剖面土壤主量和微量元素组成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提供了有关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的信息。所研究的土壤相对于上地壳普遍富集P和Mn,而亏损Na、K、Ca、Mg元素。与黄壤相比,石灰土具有较高含量的K、Rb... 对西南喀斯特地区典型黄壤和石灰土剖面土壤主量和微量元素组成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提供了有关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的信息。所研究的土壤相对于上地壳普遍富集P和Mn,而亏损Na、K、Ca、Mg元素。与黄壤相比,石灰土具有较高含量的K、Rb和较低含量的Sr元素,同时具有较高Th/Ta,Rb/Sr比值和CIA的特征,指示两类土壤成土母质的差别和石灰土较强的风化程度。不同地区同种类型土壤以及同一地区不同类型土壤的化学组成具有显著差别,反映了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土壤在成土母质、风化成土过程和程度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黄壤剖面 石灰土剖面 主量元素 微量元素成土过程
下载PDF
滇中富碱斑岩风化成土过程中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及其主控因素
2
作者 徐磊 赵萌生 +10 位作者 程琰勋 潘江涛 管继云 张亚 徐杰 陈伟志 王浩宇 黄加忠 杨明龙 巴永 王守营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2-528,共17页
富碱斑岩带分布较广,目前对其风化过程中的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研究较少。笔者等以滇中姚安富碱斑岩为例,通过对其化学风化过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富碱斑岩成土过程中元素富集贫化控制因素,丰富碱性岩浆岩风化成土理论。笔者等分析了富碱斑... 富碱斑岩带分布较广,目前对其风化过程中的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研究较少。笔者等以滇中姚安富碱斑岩为例,通过对其化学风化过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富碱斑岩成土过程中元素富集贫化控制因素,丰富碱性岩浆岩风化成土理论。笔者等分析了富碱斑岩风化过程中的矿物风化特征、元素含量分布特征、化学风化趋势、元素迁移富集特征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富碱斑岩各风化层元素含量与基岩具有继承性,体现了原位风化的特征,符合北亚热带季风气候下云南境内上扬子地块岩石的风化特征;与大陆上地壳组成(UCC)相比,风化成土过程中Ca、Na、K等阳离子强烈淋失亏损,Fe、Al富集;化学风化过程主要发生脱Ca、Na、K、Mg、Si与富Al、Fe作用,风化早期主要为去Ca、去Na过程,风化中、晚期为去K、去Mg、富Al、富Fe过程,并伴随着强烈的脱硅作用;结合迁移系数,常量元素活动性强弱顺序为:Ca>Na>K>Mg>Si>Al>Fe;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一方面主要受地球化学性质相似的常量元素行为控制,另一方面受Al、Fe氧化物/氢氧化物和黏土矿物吸附作用的影响,Sm、Nb、Sc、Th、Ti、U、Y、Cu、Cr、Ni随风化原地残余富集,Ba、Rb、Sr与K、Na、Ca、Mg等常量元素行为一致,随风化而淋失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碱斑岩 化学风化 常量元素 成土过程 地球化学行为 主控因素 姚安
下载PDF
不同人工措施对沙质荒漠生态恢复与重建初期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唐进年 张盹明 +4 位作者 徐先英 金红喜 贺访印 张晓琴 朱淑娟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48-1753,共6页
机械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是流沙治理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对4种不同人工措施干预治理流动沙地后其生态恢复初期(前3年)植被、土壤理化性质和水分动态变化进行了观测研究,并以流沙区为对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沙质荒漠... 机械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是流沙治理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对4种不同人工措施干预治理流动沙地后其生态恢复初期(前3年)植被、土壤理化性质和水分动态变化进行了观测研究,并以流沙区为对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沙质荒漠生态系统恢复变化首先始于各种机械措施所建立的稳定地面的形成,为天然植物的迅速增殖和侵入、人工固沙植物的介入、枯枝落叶的储存及流沙成土过程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枯枝落叶层的形成又为土壤-植物系统物质交换建立了介面,促进了流沙的成土过程。不同人工措施治理区0~200cm土壤平均含水量与流沙区土壤含水量相比差异不显著,说明土壤水分仍能保持流动沙地原有的水分平衡状态。但随着天然植被的恢复与人工固沙林生长,其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深度由干预前的40cm加深至第三年的160cm。系统内植物恢复与流沙成土过程的前期效果表明,草沙障或土沙障+固沙林措施优于塑料沙障+人工沙蒿和封育治理措施,是流动沙地得以快速治理的有效方法。从植被群落结构的变化看,人工植被在建立后第三年其生态功能才开始初见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措施 沙质荒漠生态系统 植被恢复 成土过程 水分动态
下载PDF
中国东部玄武岩地区母岩及土壤元素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吴月照 潘懋 《环境科学进展》 CSCD 1993年第5期26-36,共11页
本文通过对中国东部玄武岩地区14个土壤剖面,70个土壤样品的数据分析,总结了该地区土壤元素含量值的区域差异。与世界土壤相比,该地区土壤中大部分元素含量偏高。元素相互之间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且大部分达到极显著水平。 本文指出在... 本文通过对中国东部玄武岩地区14个土壤剖面,70个土壤样品的数据分析,总结了该地区土壤元素含量值的区域差异。与世界土壤相比,该地区土壤中大部分元素含量偏高。元素相互之间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且大部分达到极显著水平。 本文指出在玄武岩上的各类土壤中,由于由此向南风化及成土过程的加强,许多微量元素含量伴随氧化铁富集而增加的规律。还讨论了土壤元素含量的高低及变化规律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玄武岩 土壤元素含量
原文传递
喀斯特地区风化与成土过程特征:黄壤和石灰土剖面Sr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文景 刘丛强 +3 位作者 赵志琦 李龙波 涂成龙 刘涛泽 《地球环境学报》 2011年第2期331-336,共6页
西南喀斯特山地土壤(主要有黄壤和石灰土)的母质来源和形成过程至今存在较多争议。本研究选择黔中地区喀斯特典型的黄壤和石灰土土壤剖面作为研究对象,以Sr同位素为主要研究手段探讨了喀斯特地区风化成土过程特征,不同土壤母质来源及不... 西南喀斯特山地土壤(主要有黄壤和石灰土)的母质来源和形成过程至今存在较多争议。本研究选择黔中地区喀斯特典型的黄壤和石灰土土壤剖面作为研究对象,以Sr同位素为主要研究手段探讨了喀斯特地区风化成土过程特征,不同土壤母质来源及不同类型土壤的相互成因关系。研究发现:石灰土与砂岩黄壤具有明显不同的Zr/Nb和Th/Nb比值;石灰土较砂岩黄壤具有高的Rb/Sr和^(87)Sr/^(86)Sr比值;石灰土和砂岩黄壤的Rb/Sr与^(87)Sr/^(86)Sr相关关系不同。这些事实说明这两种类型土壤的成土母质来源不同,黔中高原广泛分布的红色风化壳来源物质可能与这两种土壤的成土母质有一定关系。另外,土壤剖面Sr同位素比值,Rb/Sr含量比值变化说明,喀斯特山地土壤主要通过风化-搬运-堆积-再风化过程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黄壤和石灰土 土壤Sr同位素 风化成土过程
下载PDF
九嶷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类型及成土过程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余霞 谭长银 +4 位作者 喻勋林 邓学建 杨道德 孙花 宓彦彦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0-85,共6页
通过对湖南省九嶷山自然保护区的实地考察,在畚箕窝、三分石、婆婆石等地采集了7个典型自然土壤剖面样品和耕地土壤样品.在分析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地貌、气象气候和植被类型的相关资料和考察结果,对自然保护区主要... 通过对湖南省九嶷山自然保护区的实地考察,在畚箕窝、三分石、婆婆石等地采集了7个典型自然土壤剖面样品和耕地土壤样品.在分析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地貌、气象气候和植被类型的相关资料和考察结果,对自然保护区主要土壤类型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土壤的主要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此研究可加深对九嶷山自然保护区土壤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嶷山 自然保护区 土壤性质 土壤形成过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亚热带山地草甸土性态的变异及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地位 被引量:1
7
作者 章明奎 邱志腾 +3 位作者 姚玉才 毛霞丽 杨良觎 麻万诸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16-1225,共10页
为了解我国亚热带地区山地草甸土性态的变化和成土特点,从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湖南和贵州等省采集了20个代表性山地草甸土剖面,详细观察了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分析了土壤颗粒组成、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CEC)、酸度、氧化铁形态和黏... 为了解我国亚热带地区山地草甸土性态的变化和成土特点,从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湖南和贵州等省采集了20个代表性山地草甸土剖面,详细观察了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分析了土壤颗粒组成、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CEC)、酸度、氧化铁形态和黏土矿物类型等指标,并从诊断分类的角度探讨了它们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地位。结果表明:这一地区的山地草甸土表层有机质积累均非常明显,颜色普遍呈黑色和深褐色,土壤酸化明显,土壤氧化铁游离度多在40%以下,土壤CEC较高。但研究也发现,不同样点之间土壤的土体厚度、剖面构型、黏化状况、有机质垂直分布、氧化铁含量、矿物类型及其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均有较大的差异。土体构型大致有Ah-C、Ah-Bw-C、Ah-Bt-C和Ah-G-C等4类。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诊断标准,可把研究的20个剖面归并为均腐土、潜育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等5个土纲,下续分为6个亚纲、10个土类和15个亚类。研究认为,在地理发生分类中笼统地把这些土壤归为一个土类存在边界不明确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草甸土 发生学性状 成土过程 诊断分类
下载PDF
中国土壤科学复兴之道──献给我国土壤地理工作者 被引量:4
8
作者 朱显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4年第1期1-10,共10页
本文对整个土壤形成过程中“风化过程和成壤过程同时同地进行”的理论,作了新的补充;并在明确其局限性的基础上,针对这二个过程的实质,结合我国主要土壤的发生演变及其地理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研究以后,发现当前土壤工作中出现一些... 本文对整个土壤形成过程中“风化过程和成壤过程同时同地进行”的理论,作了新的补充;并在明确其局限性的基础上,针对这二个过程的实质,结合我国主要土壤的发生演变及其地理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研究以后,发现当前土壤工作中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缺陷。其中较为重大的有:(1)在对待具体土壤性征尤其诊断层(diagnostichoriron)时,强调“统一形成”有余,而对“生物小循环”仅仅是在“地质大循环”轨道中某一比较稳定环节上,在有限深度内进行的实质考虑不够;(2)对于生物小循环中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选择性吸收和以有机质、植物残体与腐殖质状态的积累和腐殖质作为“一个自然体的土壤”的基本特征等比较重视,而对矿质元素的生物反馈、淋溶迁移、生物成矿尤其粘土矿物的生物起源等有所忽视;(3)在进行土壤理化试验研究,尤其模拟实验时常将土(earth)代壤(soil)。促使研究工作背离实际,难于反映本质和满足生产需要。当前我国土壤地理工作面临的抉择是:要么“穿新鞋走老路”;要么改弦易辙,在充分发扬我国古代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善于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尤其现代先进技术,在充分发挥我国土壤资源丰富和对土壤耕作培肥经验等优势,以及在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土壤形成过程 地质大循环 生物小循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