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呼吸及其三个生物学过程研究 被引量:43
1
作者 王兵 姜艳 +2 位作者 郭浩 赵广东 白秀兰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83-490,共8页
土壤呼吸包括3个生物学过程:植物根系呼吸,土壤微生物呼吸,土壤动物呼吸,3个过程呼吸所利用的C源不同,对土壤呼吸的贡献也有差异,精确分离并量化土壤呼吸3个生物学过程是土壤呼吸研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只有了解各组分呼吸的机理及其在... 土壤呼吸包括3个生物学过程:植物根系呼吸,土壤微生物呼吸,土壤动物呼吸,3个过程呼吸所利用的C源不同,对土壤呼吸的贡献也有差异,精确分离并量化土壤呼吸3个生物学过程是土壤呼吸研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只有了解各组分呼吸的机理及其在土壤总呼吸中的比例,才能掌握土壤呼吸的实质,从而了解陆地生态系统地下C通量和C分配格局。笔者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土壤呼吸的3个生物学过程呼吸原理,影响机制,研究现状及进展等进行了比较和评述,重点提出分离量化3个生物学过程呼吸的方法及原理,尤其针对野外原位测定土壤动物呼吸,首次给予重点分析并探讨相关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三个生物学过程 土壤动物 分离方法
原文传递
土壤真菌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2
作者 刘会梅 张天宇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26-330,共5页
本文简要概述了土壤真菌的类群,多样性检测,群落生态学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简要对分离和计数的方法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土壤真菌 多样性检测 分离 计数 群落生态
下载PDF
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净化分离方法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孟平蕊 王西奎 +2 位作者 徐广通 王筱梅 刘珂 《山东建材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15-18,共4页
确定了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用石油醚/丙酮(V/V∶3/1)超声萃取土壤样品,微型硅胶柱净化预分离,浓硫酸纯化,最后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检测土壤中的邻苯二甲酸酯,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添加回收率... 确定了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用石油醚/丙酮(V/V∶3/1)超声萃取土壤样品,微型硅胶柱净化预分离,浓硫酸纯化,最后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检测土壤中的邻苯二甲酸酯,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添加回收率在885%~105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邻苯二甲酸酯 净化 分离
原文传递
土壤中微塑料的分离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4
作者 陈雅兰 孙可 +1 位作者 韩兰芳 高博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64-380,共17页
微塑料一般是指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颗粒,具有稳定性高、粒径小及迁移性强等特性,能长期存在于土壤环境中,并且充当各种污染物迁移的载体,甚至通过植物富集等方式经食物链逐级传递,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然而,由于土壤基质的复... 微塑料一般是指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颗粒,具有稳定性高、粒径小及迁移性强等特性,能长期存在于土壤环境中,并且充当各种污染物迁移的载体,甚至通过植物富集等方式经食物链逐级传递,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然而,由于土壤基质的复杂性和分析技术的限制,关于土壤微塑料的研究尚存很多空白。开展土壤微塑料分析技术的研究是探索微塑料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和评估微塑料生态风险的基础。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环境样品中微塑料的分离提取和识别定量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对土壤样品的适用性,并对未来分析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文章认为,密度分离法作为最常用的分离方法,操作简单且分离效果良好,但存在无法有效去除有机物和分离小塑料颗粒(<50μm)的问题;新兴的加压流体萃取技术会对微塑料结构造成一定破坏,但由于其自动化程度高、成本低、效率高,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其他替代方法(如油提法、磁性分离法等)的应用相对有限,其对土壤样品的适用性还有待研究。不同强度的消解方法均会对微塑料结构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且增强有机质消解效率往往以牺牲微塑料回收率为代价。现阶段的识别定量方法主要包括借助显微镜的目视鉴定方法、以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及其衍生技术为主的光谱分析方法以及与质谱或色谱等联用的热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在应用于土壤微塑料识别时存在耗时长、微塑料尺寸和样品量大小受限或破坏微塑料结构等诸多问题,将不同的方法进行组合有望解决这些不足。此外,由于研究者采用的分离检测方法的差异性,研究结果难以横向比较。考虑到现有分离检测方法的局限性,今后的研究重点应在于:(1)建立一套适合土壤中微塑料分离提取和识别定量的标准方法;(2)探索适合小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微塑料 分离 识别 定量
下载PDF
苏北淤泥质海岸典型防护林地土壤呼吸组分分离 被引量:17
5
作者 张金池 孔雨光 +2 位作者 王因花 杨传强 胡丁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144-3154,共11页
土壤呼吸组分分离研究在理解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挖壕沟法对苏北淤泥质海岸两种典型防护林地土壤呼吸组分进行了分离研究。结果表明:杨树和水杉林地的根呼吸、异养呼吸与土壤总呼吸的季节变... 土壤呼吸组分分离研究在理解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挖壕沟法对苏北淤泥质海岸两种典型防护林地土壤呼吸组分进行了分离研究。结果表明:杨树和水杉林地的根呼吸、异养呼吸与土壤总呼吸的季节变化相似,6—9月份较高,其它月份较低。杨树(Populus tomentosa Carr.)和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Cheng)林地根系呼吸的年通量分别为767.5gCO2m-2和902.8g CO2m-2,根呼吸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分别为20.2%和25.0%。杨树和水杉林地土壤异养呼吸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均远大于根呼吸,分别是根呼吸的3.9倍和3.0倍。温度是两林地土壤呼吸各组分的主要限制性因子,而土壤含水量不是土壤呼吸组分的限制性因子。本研究结果表明,苏北沿海防护林地的根呼吸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较小。为了能够更加准确的定量估算土壤呼吸各组分,在未来组分分离研究中应加强同位素法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组分分离 根呼吸 异养呼吸 沿海防护林 苏北 淤泥质海岸
下载PDF
城市污染土壤中磁性物质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 被引量:16
6
作者 郭军玲 张春梅 卢升高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21-1425,共5页
应用环境磁学方法监测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土壤污染研究的新途径。本研究以杭州和洛阳城市污染土壤为对象,应用磁分离技术分离污染土壤中的磁性物质。结果表明,杭州和洛阳城市土壤的磁性物质含量分别是0.20~2.75(平均值0.75%)和0.47%~3.6... 应用环境磁学方法监测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土壤污染研究的新途径。本研究以杭州和洛阳城市污染土壤为对象,应用磁分离技术分离污染土壤中的磁性物质。结果表明,杭州和洛阳城市土壤的磁性物质含量分别是0.20~2.75(平均值0.75%)和0.47%~3.67%(平均值1.36%),土壤中磁性物质数量取决于土壤的磁化率大小和重金属污染程度。统计分析表明土壤磁性物质含量与重金属综合污染负荷指数(PLI)呈极显著相关(R2=0.531),土壤磁性物质的含量可大致反映城市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城市土壤的重金属富集系数表明磁性物质对重金属有显著的富集作用,杭州和洛阳城市土壤中Fe的平均富集系数分别为20.1和15.8,土壤磁性物质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大小为Fe>Cr>Cu>Mn>Pb>Zn。土壤重金属在磁性物质中的富集作用解释了土壤磁测反映重金属污染状况的环境磁学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壤 磁性颗粒 磁分离 重金属 富集系数
原文传递
沉淀分离富集-电感耦合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测定土壤中可溶态稀土元素 被引量:13
7
作者 曹心德 赵贵文 +2 位作者 查立新 方能虎 汪建飞 《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66-70,共5页
研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测定土壤中微量可溶态稀土元素(SREEs)的方法.在适宜的pH=10—11条件下,以MgCl2为载体沉淀分离除去浸提液中的大部分基体杂质如Na+,Ac-,Ca2+,M... 研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测定土壤中微量可溶态稀土元素(SREEs)的方法.在适宜的pH=10—11条件下,以MgCl2为载体沉淀分离除去浸提液中的大部分基体杂质如Na+,Ac-,Ca2+,Mg2+等,有效地消除了这些杂质的干扰,提高了测定方法的准确度;同时,待测可溶态稀土元素被沉淀富集,样品中总稀土及各单一稀土加标回收率为88%—110%,样品测定结果满意,方法简便快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土壤 沉淀分离富集 原子发射光谱
下载PDF
土壤碳赋存形态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8
作者 陈宗定 许春雪 +3 位作者 安子怡 王亚平 孙德忠 王苏明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3-244,共12页
研究土壤碳的赋存形态不仅利于了解碳的迁移转化规律,而且可以为土壤固碳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对各形态碳(尤其是有机碳中的慢性及惰性组分)缺乏系统的分析研究。基于此,本文综述了土壤中碳的主要赋存形态,各形态碳的组成、分布及作用,土... 研究土壤碳的赋存形态不仅利于了解碳的迁移转化规律,而且可以为土壤固碳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对各形态碳(尤其是有机碳中的慢性及惰性组分)缺乏系统的分析研究。基于此,本文综述了土壤中碳的主要赋存形态,各形态碳的组成、分布及作用,土壤碳的分析、分离方法。土壤无机碳储量约占全球总碳库的38%,赋存形态以碳酸盐为主。土壤有机碳主要分为活性碳库(周转期0.1~4.5年)、慢性碳库(周转期5~50年)和惰性碳库(周转期50~3000年)。其中可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属于活性有机碳库这一范畴,可以较为灵敏地反映土壤理化性质的微小变化;轻组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属于慢性有机碳库,可作为土壤有机质周转变化的重要指标;重组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属于惰性有机碳库,是土壤有机碳固持的重要机制之一。目前土壤中碳酸盐测定方法主要为气量法和滴定法;有机碳分析方法包括容量法、比色法和重量法。本文提出,今后应加强对无机碳及有机碳中的惰性组分研究,同时对土壤有机碳各组分概念及测定方法进行统一,并开展不同地域、不同土壤类型、不同浓度的土壤碳形态标准物质研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 赋存形态 分布特征 分析方法 分离方法 标准物质
下载PDF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进良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744-2746,共3页
根据玉米秸秆还田、施肥和根际土的情况,采集了商丘市郊区的8个土壤样品,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对细菌、放线菌、真菌和好气固氮菌进行平板计数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施肥、根际土均可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细菌的数量和比例,各因素影响... 根据玉米秸秆还田、施肥和根际土的情况,采集了商丘市郊区的8个土壤样品,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对细菌、放线菌、真菌和好气固氮菌进行平板计数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施肥、根际土均可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细菌的数量和比例,各因素影响程度表现为秸秆还田>施肥>根际效应;各因素对放线菌、真菌和好气固氮菌的影响较复杂;各因素均能增加土壤微生物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还田 土壤微生物 分离 计数
下载PDF
菌根对紫色土上间作玉米生长及磷素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贾广军 张仕颖 +4 位作者 谷林静 张乃明 张龙杰 段红平 夏运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16-524,共9页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在土壤与植物系统的磷素循环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本文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AMF接种状况[不接种(NM)、接种Glomus mosseae(GM)、接种G.etunicatum(GE)]和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不同根...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在土壤与植物系统的磷素循环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本文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AMF接种状况[不接种(NM)、接种Glomus mosseae(GM)、接种G.etunicatum(GE)]和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不同根系分隔方式(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塑料膜分隔)对间作玉米植株生长及磷素吸收累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GM处理下的间作玉米根系侵染率在不同根系分隔方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而GE处理则在塑料膜分隔处理下对玉米的侵染率最高。接种不同AMF对间作玉米促生效果不同,GM和GE处理在不同根系分隔情况下表现出各自的优势,与未接种处理相比,GM处理能使玉米生物量、株高有一定程度增加并在根系不分隔处理下玉米磷吸收较多、生长较好;GE处理能使植株生物量有一定程度增加并在尼龙网分隔处理下的玉米磷吸收较多、生长较好。间作体系不同根系分隔方式对玉米的影响也不同,其中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在根系分隔处理下普遍小于不分隔处理,但根系生物量的大小情况则刚好相反。另外,无论何种接种状况,玉米根系磷含量及吸收量均以尼龙网分隔处理显著较高。而根系磷吸收效率则以接种G.mosseae且不分隔根系处理显著高于分隔处理。所有复合处理中,以接种G.etunicatum与尼龙网分隔根系组合处理对间作玉米的生长及磷素累积的促进作用最好,若应用于滇池流域,可望有效控制坡耕地土壤磷素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玉米(Zea mays L.) 间作 丛枝菌根真菌(AMF) 根系分隔 磷积累
下载PDF
农田土壤地膜源微塑料分离检测方法优化 被引量:7
11
作者 白润昊 崔吉晓 +4 位作者 范瑞琪 李真 杨扬 刘宏金 何文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404-2412,共9页
制备了含地膜源微塑料的土壤样品,在密度分离法基础上提出以超声处理代替消解处理的样品处理方法并使用配套的定量和鉴别方法分析了样品的微塑料指标.结果表明,40kHz、30min的超声处理能够有效去除地膜源微塑料表面杂质并满足定量鉴别要... 制备了含地膜源微塑料的土壤样品,在密度分离法基础上提出以超声处理代替消解处理的样品处理方法并使用配套的定量和鉴别方法分析了样品的微塑料指标.结果表明,40kHz、30min的超声处理能够有效去除地膜源微塑料表面杂质并满足定量鉴别要求,也没有对微塑料产生二次破碎风险,最终微塑料回收率为92.9%;相比于消解处理,超声处理可以更大程度保留地膜源微塑料的原始表面形态以及分子结构等特征,并且不需进行繁复的移液、静置操作,使单次分离的总试剂成本降低80%以上,分离用时缩短12h以上.本研究优化的土壤地膜源微塑料分离检测方法在准确性、经济性、简便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快速、准确评估土壤地膜源微塑料丰度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 微塑料 土壤 分离检测 超声处理
下载PDF
根际土壤微生物最佳分离条件筛选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贾学文 闫伟 +2 位作者 白淑兰 邵东华 王铁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7-151,共5页
试验采用培养基筛选、不同直径玻璃珠撞击,以及化学分散剂和振荡时间等4个因素的正交设计对细菌、真菌、放线菌分离特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对放线菌的分离还增加了土样热处理温度及热处理时间两个因素的单因素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细... 试验采用培养基筛选、不同直径玻璃珠撞击,以及化学分散剂和振荡时间等4个因素的正交设计对细菌、真菌、放线菌分离特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对放线菌的分离还增加了土样热处理温度及热处理时间两个因素的单因素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细菌分离培养条件的最佳组合是:土壤浸提液+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大玻璃珠(Φ=5~7mm,55粒)+摇床振荡90min;真菌分离培养条件的最佳组合是:马丁氏培养基+大玻璃珠+1%胆酸钠+摇床振荡60min;放线菌分离培养条件的最佳组合是:土壤浸提液+高氏培养基+25℃处理+大玻璃珠+1%焦磷酸钠+摇床振荡60min。部分因素的单独重复验证试验其变化规律与正交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微生物分离 培养基 正交试验
下载PDF
微塑料在土壤环境中的分离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3
作者 冉泰山 廖洪凯 +3 位作者 龙健 李娟 杨国梅 赵雨鑫 《塑料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1-104,共4页
微塑料(MPs)作为新型环境污染物长期稳定地存在于土壤环境中,污染地表系统生态环境。对土壤环境中微塑料进行分离和检测是治理土壤环境微塑料污染的基础。介绍了微塑料分离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分离和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研究表... 微塑料(MPs)作为新型环境污染物长期稳定地存在于土壤环境中,污染地表系统生态环境。对土壤环境中微塑料进行分离和检测是治理土壤环境微塑料污染的基础。介绍了微塑料分离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分离和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筛分-过滤法和密度分离法具有简单、可操作性强且分离效果好的特点,但是在提取过程中交叉污染率较高,提取高密度微塑料的回收率不高。加压流体萃取技术方便快捷、操作简便,但是可能对微塑料的粒子形态造成影响。目视检测法、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色谱和质谱联用热解分析法存在成本较高、耗时长和损失样品等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究微塑料的分析方法,研发不损失微塑料的分离和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 微塑料 分离检测
原文传递
土壤动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立志 靳毓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020-5020,5062,共2页
随着对生态学的深入研究,人们认识到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功能以及在生态过程中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土壤动物逐渐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对土壤动物的取样方法、分离和提取方法、观察和分类方法以及多样性统计方法4个方面进行了综... 随着对生态学的深入研究,人们认识到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功能以及在生态过程中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土壤动物逐渐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对土壤动物的取样方法、分离和提取方法、观察和分类方法以及多样性统计方法4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为土壤动物的研究提供方法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取样方法 分离 提取 多样性
下载PDF
土壤中根系呼吸通量的分离测定方法综述 被引量:7
15
作者 唐罗忠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7-102,共6页
精确把握土壤各组分的呼吸作用对于土壤碳循环研究至关重要。虽然已有许多方法应用于土壤呼吸的各组分测定,但是所得结果难以令人满意。笔者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总结现有测定方法的原理、特点以及优缺点,分析各主要方法... 精确把握土壤各组分的呼吸作用对于土壤碳循环研究至关重要。虽然已有许多方法应用于土壤呼吸的各组分测定,但是所得结果难以令人满意。笔者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总结现有测定方法的原理、特点以及优缺点,分析各主要方法的差异性,为进一步研究土壤各组分呼吸作用,探明根系呼吸特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根系呼吸 分离方法
下载PDF
长期自由大气CO_(2)富集下稻田土壤有机碳分布结构与红外光谱特征研究
16
作者 宋娴 张飞繁 +4 位作者 马莹莹 尹微琴 许美玲 王小治 徐乔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为探究野外自由大气CO_(2)浓度长期升高对不同深度农田土壤碳、氮含量和分布的影响,依托中国FACE(Free-air CO_(2) enrichment)系统平台,以15年试验区的土壤为研究样本,分析不同深度土壤总碳和全氮含量的变化,基于湿筛法区分颗粒态有机... 为探究野外自由大气CO_(2)浓度长期升高对不同深度农田土壤碳、氮含量和分布的影响,依托中国FACE(Free-air CO_(2) enrichment)系统平台,以15年试验区的土壤为研究样本,分析不同深度土壤总碳和全氮含量的变化,基于湿筛法区分颗粒态有机质(POM)和矿质结合态有机质(MAOM),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法研究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的变化。结果表明:FACE处理有提高0~15、15~30 cm土壤总碳、全氮含量的趋势,其中0~15 cm土壤总碳、全氮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12.52%和14.32%,而15~30 cm分别增加21.74%和33.33%。0~15、15~30 cm土壤POM和MAOM的碳、氮含量均高于30~45、45~60 cm土壤,且土壤总碳、全氮更多地分布于MAOM中。FACE处理极显著增加0~15 cm土层POM的碳、氮含量,其增幅分别为25.92%和24.45%;极显著提高0~15和15~30 cm土层MAOM的碳、氮含量,增幅分别为0~15 cm的32.62%(碳)和59.52%(氮)以及15~30 cm的42.34%(碳)和31.06%(氮)。FACE处理与对照各深度土壤有机碳红外特征峰形态基本一致,但主要吸收峰相对强度存在差异。与对照相比,FACE显著减小45~60 cm土壤芳香族官能团(1630 cm-1)的峰面积,增加0~15、15~30 cm土壤但降低30~45、45~60 cm土壤吸收峰峰面积的比值。综上,长期FACE处理有提高表层土壤总碳、全氮含量的趋势,其增量碳、氮更多地分布于MOAM中,同时提高表层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的稳定性,有利于表层土壤固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CE 土壤 深度 有机碳 颗粒分组 傅里叶红外光谱 土壤固碳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design charts to predict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pile supported machine foundations
17
作者 Deepthi SUDHI Sanjit BISWAS Bappaditya MANNA 《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24年第4期663-679,共17页
This paper proposes design charts for estimating imperative input parameters for continuum approach analysis of the nonlinear dynamic response of piles.Experimental and analytical studies using continuum approach have... This paper proposes design charts for estimating imperative input parameters for continuum approach analysis of the nonlinear dynamic response of piles.Experimental and analytical studies using continuum approach have been conducted on single and 2×2 grouped piles under coupled and vertical modes of vibration,for different dynamic forces and pile depth.As these design charts are derived from model piles,the charts have been validated for prototype pile foundations using scaling law.The experimental responses of model piles are scaled up and these responses exhibit good agreement with analytical results.This study also extends to estimation of the errors in computing frequency–amplitude responses with an increase in pile length.It is found that,with an increase in pile length,the errors also increase.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design charts is also checked with data based on different field setups given in existing literature,and these charts are found to be valid.Thus,the developed design charts can be beneficial in estimating the input parameters for continuum approach analysis for determining the nonlinear responses of pile supported machine found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e foundation vertical vibration coupled vibration continuum approach soil-pile separation boundary zone parameters
原文传递
设施条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紫色土上玉米/大豆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赵乾旭 岳献荣 +4 位作者 夏运生 张乃明 年夫照 杨云强 马玉林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4-100,共7页
为了阐明紫色土上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us,AMF)和不同间作方式对提高间作玉米(Zea mays L.)、大豆(Glycine max L.)的氮素利用和减少土壤氮残留的贡献。本试验在设施盆栽条件下,采用根系分隔模拟装置研究玉米/... 为了阐明紫色土上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us,AMF)和不同间作方式对提高间作玉米(Zea mays L.)、大豆(Glycine max L.)的氮素利用和减少土壤氮残留的贡献。本试验在设施盆栽条件下,采用根系分隔模拟装置研究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中根系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塑料膜分隔3种方式和不同AMF处理[不接种AMF(NM)、接种Glomus mosseae(GM)]对玉米、大豆植株生长、氮素累积与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接种GM不同程度提高了间作玉米和大豆根系菌根侵染率、株高、植株生物量及氮含量,而显著降低了玉米和大豆种植土壤的碱解氮含量。其中,GM-根系不分隔处理玉米、大豆的菌根侵染率最高。无论是否接种AMF,大豆生物量和植株氮含量均以根系分隔处理显著高于不分隔处理,而玉米生物量和植株氮含量却刚好相反。此外,GM处理条件下,玉米、大豆根际土壤碱解氮含量均以尼龙网分隔和不分隔处理显著低于塑料膜分隔处理。在所有复合处理中,以GM-根系不分隔处理对玉米生长及氮素累积的促进作用最好;GM-尼龙网分隔处理对大豆生长及氮素累积的促进效果最佳,并更能显著降低玉米、大豆根际土壤的碱解氮残留,可望减轻土壤氮流失而降低氮素流失对地表水体的污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紫色土 玉米/大豆间作 根系分隔 氮利用
原文传递
AMF接种与根系分隔对红壤上间作玉米生长及磷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贾广军 郭先华 +4 位作者 谷林静 夏运生 张旭东 张乃明 段红平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9-154,共6页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比较以Glomus mosseae(GM)和Glomus etunicatum(GE)为接种剂,设置不同根系分隔方式(不分隔,隔尼龙网,隔塑料膜)对间作玉米植株生长及磷素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菌根真菌GM和GE对玉米根系的侵染效果相近,GM...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比较以Glomus mosseae(GM)和Glomus etunicatum(GE)为接种剂,设置不同根系分隔方式(不分隔,隔尼龙网,隔塑料膜)对间作玉米植株生长及磷素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菌根真菌GM和GE对玉米根系的侵染效果相近,GM为玉米优势丛枝菌根真菌(AMF),接种GM使玉米根长、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地上部和根系磷含量、磷吸收量均显著提高;接种GE显著降低了玉米根冠比、株高和根系磷吸收效率。间作体系不同根系分隔方式对玉米的影响也不同,根系隔尼龙网处理显著降低了玉米根长和根系生物量,显著提高了根系的磷含量;根系隔塑料膜处理对玉米的地上部和根系磷含量、磷吸收量以及根系磷吸收效率均起显著降低作用。所有复合处理中,以GM不分隔处理组合对间作玉米的生长及磷素累积的促进作用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丛枝菌根真菌(AMF) 红壤 根系分隔
原文传递
对辊拨刷式藠头收获机设计与试验
20
作者 柳亚峰 方志超 +2 位作者 夏海峰 曲永波 吴明亮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81,共10页
针对藠头机械收获时根土分离效果差、损伤率高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对辊拨刷式藠头收获机,主要由挖掘铲、摆动筛、拨送辊、碎土辊、缓冲低铺栅等组成。提出了“对辊差速碎土+拨刷式输送分离”的藠头收获技术方案,即碎土辊与拨送辊配合,以... 针对藠头机械收获时根土分离效果差、损伤率高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对辊拨刷式藠头收获机,主要由挖掘铲、摆动筛、拨送辊、碎土辊、缓冲低铺栅等组成。提出了“对辊差速碎土+拨刷式输送分离”的藠头收获技术方案,即碎土辊与拨送辊配合,以较高的速度对土壤进行破碎,拨送辊不断向后拨送,完成对藠头根茎与土壤的分离;并对碎土辊旋转碎土与拨送辊低损拨送的作业机理进行分析,确定了影响藠头收获效果的主要因素及其取值范围。以机具前进速度、对辊转速差、碎土辊旋转半径为试验因素,以根土分离率、根茎损伤率为评价指标进行二次旋转正交组合试验,建立试验因素与评价指标的回归模型,分析试验因素对评价指标的影响。采用Design-Expert13.0软件进行优化分析,得出最佳的参数组合:在机具前进速度为0.38 m·s^(-1),转速差为46.02 r·min^(-1),碎土辊旋转半径为48.72 mm时,根土分离率为89.30%,根茎损伤率为1.73%,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田间验证试验,根土分离率为88.5%,根茎损伤率为1.78%,机具满足藠头收获要求。该研究可为藠头机械化收获根土分离技术及装备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获机 藠头 根茎类作物 对辊拨刷 根土分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