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体地震大变形分析中Seed有效循环次数方法的局限性 被引量:24
1
作者 袁晓铭 孙锐 孟上九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7-211,共5页
采用地震波输入动三轴实验并结合实际震害现象,研究常用的Seed有效循环次数方法在分析地震下土体大变形和地基差降中的合理性和局限性。结果表明有效循环次数方法的主要局限有:不适于大脉冲强地震动下土体残余变形的分析,不能反映地震... 采用地震波输入动三轴实验并结合实际震害现象,研究常用的Seed有效循环次数方法在分析地震下土体大变形和地基差降中的合理性和局限性。结果表明有效循环次数方法的主要局限有:不适于大脉冲强地震动下土体残余变形的分析,不能反映地震动本身不规则性和不对称性、土的各向异性特性以及土层横向分布不均匀带来的土体永久变形和地基震陷的差异,不适应土体变形时程分析的要求,用于软弱地基上建筑物不均匀震陷的计算容易导致不合理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地基 建筑物 不均匀震陷 有效循环次数 地震波
下载PDF
动荷作用下饱和尾矿砂的孔压和残余应变演化特性 被引量:20
2
作者 陈存礼 何军芳 +2 位作者 胡再强 杨鹏 苏永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2期4034-4039,共6页
在不同固结状态下对饱和尾矿砂进行动三轴试验,探讨饱和尾矿砂的动孔压和动残余应变发展特性。试验结果表明:(1)动应力、固结围压变化对饱和尾矿砂的孔压增长曲线基本上没有影响,固结应力比变化对其有较明显的影响。(2)均压固结和偏压... 在不同固结状态下对饱和尾矿砂进行动三轴试验,探讨饱和尾矿砂的动孔压和动残余应变发展特性。试验结果表明:(1)动应力、固结围压变化对饱和尾矿砂的孔压增长曲线基本上没有影响,固结应力比变化对其有较明显的影响。(2)均压固结和偏压固结时孔压增长曲线形态不同。均压固结时,可用修正后的Seed应力孔压模型表达式来描述;偏压固结时,可用指数函数来模拟。(3)在均压固结和偏压固结条件下饱和尾矿砂均产生较大的残余应变。固结围压、动应力变化对残余应变增长曲线基本上没有影响,固结应力比对其有明显的影响。(4)残余应变增长曲线在均压固结和偏压固结时具有明显不同的形态。均压固结时,可用反正弦函数来描述;偏压固结时,可用幂函数来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尾矿砂 动三轴试验 动孔压 动残余应变
下载PDF
动力荷载作用下冻土变形特性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朱占元 李静 +1 位作者 邹祖银 莫忧 《低温建筑技术》 2008年第2期112-114,共3页
基于等幅值循环荷载作用下低温三轴振动试验资料,研究冻结青藏铁路北麓河黏土在长期往返加荷情况下的变形特征。根据不同温度、动应力幅值、频率、围压等因素下冻土的应变与振次关系曲线,得到随着振动次数、动应力幅值、围压的增加残余... 基于等幅值循环荷载作用下低温三轴振动试验资料,研究冻结青藏铁路北麓河黏土在长期往返加荷情况下的变形特征。根据不同温度、动应力幅值、频率、围压等因素下冻土的应变与振次关系曲线,得到随着振动次数、动应力幅值、围压的增加残余应变增大;随着温度的降低残余应变值减小,高温冻土对动力作用敏感;存在某一临界频率(6Hz左右),当频率大于或小于临界频率,残余应变增加速度都将增大的结论,并合理解释冻土特有的振融沉陷的成因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 残余应变 低温动三轴试验 中国青藏铁路
下载PDF
非饱和黄土动残余应变关键影响参量与量值估算 被引量:15
4
作者 孙军杰 徐舜华 +2 位作者 王兰民 王峻 田文通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82-391,共10页
通过分析非饱和黄土动残余应变的物理过程与力学机制,研究影响动残余应变的关键参量;结合室内动(静)三轴试验数据,提出应用关键影响参量求算该动残余应变的分布拆解方法。结果表明,非饱和黄土动残余应变实质上是土体广义固相介质响应外... 通过分析非饱和黄土动残余应变的物理过程与力学机制,研究影响动残余应变的关键参量;结合室内动(静)三轴试验数据,提出应用关键影响参量求算该动残余应变的分布拆解方法。结果表明,非饱和黄土动残余应变实质上是土体广义固相介质响应外部动荷载作用的再固结过程,其关键影响参量可归纳为土体广义固相介质的强度、体积特征和外部动荷载特征。强度特征对应土体抵御外部荷载的能力,可用室内土工测试获取的黏聚力与内摩擦角宏观表征;体积特征反映土体潜在的再固结性态,可用表征土体欠压密程度的孔隙比描述。基于非饱和土三相概念的分布拆解方法,其求算过程具备较为明确的物理含义,对建立合理、实用的非饱和黄土动(静)塑性形变本构关系具有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非饱和黄土 动残余应变 物理过程 力学机制 影响参量 估算方法
下载PDF
软土动力特性动三轴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田兆阳 李平 +1 位作者 郑志华 肖瑞杰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5-99,118,共6页
许多学者对软土在动力作用下的变形特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经验公式,但其经验公式参数较多且试验复杂,不易被一般工程技术人员掌握运用。本文采用天津滨海地区软土为研究对象,进行钻探取样、波速测试、室内静力学和动三轴... 许多学者对软土在动力作用下的变形特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经验公式,但其经验公式参数较多且试验复杂,不易被一般工程技术人员掌握运用。本文采用天津滨海地区软土为研究对象,进行钻探取样、波速测试、室内静力学和动三轴试验,获取该地区软土的静、动力学参数,并利用相对简单的模型对残余应变和软化指数随振次的变化规律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取得很好的效果。成果表明,利用简单的模型对软土的动力特性进行区域性研究是可行的。该成果可为今后软土动力特性和软土震陷计算方法研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 动三轴试验 动力特性 残余应变 软化指数
下载PDF
软土地震震陷研究现状综述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冬 陈培雄 +1 位作者 吕小飞 陈小玲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0-135,共6页
软土地基在地震作用下,将会产生变形,包括周期性可恢复变形及不可恢复残余变形(永久变形),会造成土体震陷、构筑物失稳,特别是对于地下管道,常常引发灾害性事故,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相对于周期性可恢复变形,残余变形对软土地基建筑物... 软土地基在地震作用下,将会产生变形,包括周期性可恢复变形及不可恢复残余变形(永久变形),会造成土体震陷、构筑物失稳,特别是对于地下管道,常常引发灾害性事故,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相对于周期性可恢复变形,残余变形对软土地基建筑物的使用和运营影响更大,加之由于软土本身具有高压缩性、低强度、高灵敏度等特性,软土地基的震陷问题也显得较为复杂。因此,如何预测软土地基在地震后产生的残余变形已成为地基及构筑物抗震设计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综述了软土震陷产生的原因、机理、影响因素、残余变形分析方法等,并对今后研究方向提出了初步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软土 震陷 残余变形 永久变形
下载PDF
随机地震荷载作用下黄土震陷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邓龙胜 范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924-1931,共8页
首先采用场地未来50 a超越概率10%的地震波作为输入激振波进行动力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对随机荷载作用下黄土震陷的残余动应变表达式进行修正,通过多组试验数据的反复验证,修正后模型与试验结果相关性较好。其次,通过控制人工合成地震动... 首先采用场地未来50 a超越概率10%的地震波作为输入激振波进行动力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对随机荷载作用下黄土震陷的残余动应变表达式进行修正,通过多组试验数据的反复验证,修正后模型与试验结果相关性较好。其次,通过控制人工合成地震动时程的功率谱和包络函数相关参数,得到不同卓越频率和有效持时的地震动时程,并据此进行动三轴试验,研究卓越频率和有效持时对黄土残余应变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卓越频率高、有效持时长的地震荷载作用下,相同动应力引起土体的残余变形较大。另外,固结比和含水量对黄土的残余应变也有较大的影响,在同一动应力作用下,高固结比和高含水量时试样将产生更大的残余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随机地震荷载 黄土震陷 残余应变 卓越频率 有效持时
下载PDF
冻融作用下兰州饱和黄土的液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谦 钟秀梅 +4 位作者 高中南 马海萍 苏永奇 刘钊钊 刘富强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2986-2994,共9页
为了研究冻融循环作用对饱和黄土液化特性的影响,通过室内冻融循环试验和动三轴试验,研究冻融循环前、后兰州饱和黄土的动残余应变和动孔隙水压力变化特征,分析冻融循环次数对饱和黄土液化循环剪切破坏次数的影响规律,探讨冻融循环前、... 为了研究冻融循环作用对饱和黄土液化特性的影响,通过室内冻融循环试验和动三轴试验,研究冻融循环前、后兰州饱和黄土的动残余应变和动孔隙水压力变化特征,分析冻融循环次数对饱和黄土液化循环剪切破坏次数的影响规律,探讨冻融循环前、后饱和黄土的平均有效应力–偏应力和动应力–动应变变化特征,并结合冻融前、后的颗粒分析试验和SEM微结构测试结果,分析冻融循环导致饱和黄土结构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土体液化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冻融循环导致了饱和黄土的抗液化性能的劣化,循环剪切破坏次数在冻融循环次数为0~5次时显著减小。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饱和黄土动残余应变总体增加;冻融循环后,土体的动孔隙水压力比总体上较原状黄土的动孔隙水压力比明显增加,但与冻融循环次数的相关性不明显。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土体中黏粒含量增加,砂粒含量减少,团粒减少,土体颗粒趋于破碎,架空孔隙明显减少;冻融循环引起的土体颗粒与结构变化是导致土体液化特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冻融循环 动残余应变 动孔隙水压力 微结构
原文传递
软黏土的动力损伤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熊玉春 房营光 徐国辉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1期3152-3156,共5页
基于静力各向同性弹塑性损伤和Prevost模型的基本理论,把弹塑性等向硬化、运动硬化和各向同性损伤结合起来,推导了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软黏土弹塑性动力损伤本构模型。基于应变等效假设的古典各向同性损伤理论用单一损伤变量描述损伤状态... 基于静力各向同性弹塑性损伤和Prevost模型的基本理论,把弹塑性等向硬化、运动硬化和各向同性损伤结合起来,推导了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软黏土弹塑性动力损伤本构模型。基于应变等效假设的古典各向同性损伤理论用单一损伤变量描述损伤状态,当土体发生损伤后,其泊松比保持不变且与初始无损伤状态一样,体积模量与剪切模量按同一规律变化,这与土体的力学特性不符。因此,建立了一个用双标量变量描述的各向同性弹塑性损伤模型并将其推广到动力分析中,分别考虑土的压缩损伤和剪切损伤,建立了与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相对应的损伤演化方程。最后将该模型引入建筑物的震陷计算以检验模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软黏土 损伤 弹塑性 残余应变
下载PDF
循环荷载下冻土振陷增长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淼 孟上九 +2 位作者 王兴隆 袁晓铭 孙义强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16-922,共7页
通过新型低温动三轴仪的等幅循环荷载试验,以更为符合客观实际的围压、动应力幅值以及固结和冻结方式,研究了冻土冻结期的残余应变规律,包括了温度、荷载作用大小和次数对冻土的残余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冻土的残余应变随着荷载振动... 通过新型低温动三轴仪的等幅循环荷载试验,以更为符合客观实际的围压、动应力幅值以及固结和冻结方式,研究了冻土冻结期的残余应变规律,包括了温度、荷载作用大小和次数对冻土的残余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冻土的残余应变随着荷载振动次数的增加不断增长,随着温度的降低不断减少;冻土的残余应变增长模式表现为开始阶段残余应变增长较快,后逐步缓慢增长,当动应力超过临界破坏应力之后,土试样残余应变迅速增长并达到破坏;低温冻土破坏应力较常温较大提高,低温-5℃提高了20%~25%,低温-10℃提高了45%~50%;冻土大多数荷载情况下处于非破坏状态,在一定次数荷载作用后,不同温度土的残余应变发展近似平行状态,大动应力幅值下的土试样的残余应变对温度更敏感。试验设计克服了以往试验过大固结应力和过大动应力的缺欠,得到的结果应符合客观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 振陷 残余应变 循环荷载 低温动三轴试验
下载PDF
动荷载作用下冻土试验技术及冻土变形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义强 孟上九 +1 位作者 王兴隆 王淼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9-175,共7页
随着季冻区公路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路基在冻融及车辆荷载(尤其重载)协同作用下翻浆、沉陷等灾害现象频繁出现,需要对其致灾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采用英国GDS冻土动静三轴仪对季冻区路基土开展了常温、-5℃及-10℃三种环境下的动变... 随着季冻区公路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路基在冻融及车辆荷载(尤其重载)协同作用下翻浆、沉陷等灾害现象频繁出现,需要对其致灾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采用英国GDS冻土动静三轴仪对季冻区路基土开展了常温、-5℃及-10℃三种环境下的动变形试验研究。主要工作有:(1)针对GDS仪器在试验中出现的围压进气孔及加载杆易冻结等实际问题,提出了采用耐压密封胶及硅胶干燥剂等处置方法,保证了冻土负温试验的顺利开展;(2)开展了常温下路基土动变形试验。在相同循环作用次数条件下,存在动应力临界值。当动应力幅值超过此界限,土体残余应变逐渐增大,直至破坏;反之,则土体应变速率逐渐降低,残余应变最终趋于稳定;(3)开展了-5℃及-10℃条件下路基土动变形试验。试验表明:同一动应力幅值作用下,随土体温度降低,其残余应变减小,但即便同在负温条件下,土的应变速率及最终值也有很大差异。试验得到的新认识对季冻区公路设计及灾害防治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冻土 路基 三轴试验 试验技术 残余应变
下载PDF
A semi-empirical formula for evaluating residual strain of soils under earthquake loading
12
作者 袁晓铭 孟上九 孙锐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03年第2期307-313,共7页
A new semi-empirical formula for evaluating the residual strain of soils under earthquake loading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incremental method and the increment model proposed by the authors.When the inc... A new semi-empirical formula for evaluating the residual strain of soils under earthquake loading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incremental method and the increment model proposed by the authors.When the incident loading is uniform,the results calculated by the new formula are nearly the same as those by the existing formula.For excitation of the random earthquake loading,the results calculated by the new formula are compared to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dynamic triaxial tests.The dynamic triaxial tests had been performed considering different seismic waves,confining stresses, consolidation ratios,and types of cohesive soils.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alculated and test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esented formula can efficiently and practically describe the time-dependent process of the soil residual strains under actual seismic loa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residual strain semi-empirical formula carthquake loading
下载PDF
黄土的动力损伤耗能机制和变形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强 邵生俊 +1 位作者 邵帅 龙吉勇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0-169,共10页
为探明动荷加载过程中黄土结构损伤的耗能机制及其对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针对原状Q3黄土,开展了一系列固结比=1.5、含水量=15%、18%、21%、24%和围压=50、100、200、300 k Pa试验条件下等幅循环加载的动三轴试验。通过引入能量耗散比定... 为探明动荷加载过程中黄土结构损伤的耗能机制及其对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针对原状Q3黄土,开展了一系列固结比=1.5、含水量=15%、18%、21%、24%和围压=50、100、200、300 k Pa试验条件下等幅循环加载的动三轴试验。通过引入能量耗散比定义的损伤变量,研究了结构性土动力损伤的耗能机制,分析了结构性黄土动力损伤对动模量、阻尼比和动残余变形模量的影响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初始结构性和应力状态相同的同一种结构性土的动力损伤的破坏耗能与动荷载无关;不同固结应力水平下,动模量和阻尼比随结构损伤累积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但最终都会趋于土破坏状态的某一稳定值;动残余变形模量随结构损伤累积呈单调递减关系,低围压条件下的递减幅度逐渐趋缓,高围压条件下则全程较缓;动残余变形模量与损伤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用二次函数拟合,拟合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性土 非饱和黄土 动力损伤 损伤变形特性 动残余应变
下载PDF
考虑非规则荷载下土体残余应变的时域积分方法及其应用
14
作者 荣棉水 李小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39-1245,共7页
非规则荷载下土体残余应变发展模型是一个目前仍在探索的问题,现有的土层时域积分方法难以考虑土体的残余应变效应。阐述了一种在规则和非规则荷载下土体残余应变的表示方法,将其与双曲线型动态骨架曲线相结合,推导出一种能较好考虑非... 非规则荷载下土体残余应变发展模型是一个目前仍在探索的问题,现有的土层时域积分方法难以考虑土体的残余应变效应。阐述了一种在规则和非规则荷载下土体残余应变的表示方法,将其与双曲线型动态骨架曲线相结合,推导出一种能较好考虑非规则荷载下残余应变效应且方便程序实现的土体应力–应变关系。将此土体应力–应变关系应用于土层地震反应时域积分方法中,获得了一种考虑土体残余应变效应的时域积分方法,基于MATLAB平台编制了RS-DYMATLAB计算程序。利用实验数据对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方法是一种合理可行的、能较好地考虑土体的残余应变效应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规则荷载 土体残余应变 时域积分方法
下载PDF
高含冰量冻土动强度和残余应变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高志华 石坚 +1 位作者 张淑娟 罗丽娟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43-1149,共7页
冻土对温度敏感且性质易变,而高含冰量冻土的性质更是极不稳定,针对不同温度、不同围压下50%的高含冰量重塑冻土进行了动三轴试验.结果表明:动强度随着振次的增大线性减小,和温度呈二次变化关系,随着负温的增大而增大,围压对动强度影响... 冻土对温度敏感且性质易变,而高含冰量冻土的性质更是极不稳定,针对不同温度、不同围压下50%的高含冰量重塑冻土进行了动三轴试验.结果表明:动强度随着振次的增大线性减小,和温度呈二次变化关系,随着负温的增大而增大,围压对动强度影响不大;残余轴应变随着振次的增大而增大,呈幂函数的关系;随负温的增大而变小,围压对残余应变影响也不大.根据这些影响因素,分别给出了高含冰量冻土的动强度和残余应变的计算公式,这些结果可为该类土的动力特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冰量冻土 动三轴试验 动强度 残余应变
下载PDF
循环荷载作用下重塑素土和根系加筋土动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严振石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86-191,共6页
船行波引发的循环荷载是造成内河航道岸坡失稳、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深入研究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失稳和破坏机理对航道岸坡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植物护岸技术是通过根系与土体紧密结合,从而改变土体强度。基于那吉库区重塑素土和重塑根... 船行波引发的循环荷载是造成内河航道岸坡失稳、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深入研究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失稳和破坏机理对航道岸坡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植物护岸技术是通过根系与土体紧密结合,从而改变土体强度。基于那吉库区重塑素土和重塑根系加筋土,利用三轴循环荷载试验,模拟船行波荷载长期作用,研究重塑素土和重塑根系加筋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循环荷载振次、强度、围压强度与土体应变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围压稳定时,试样残余应变随着循环荷载的增大而增大。但相同围压条件下,重塑根系加筋土的内摩擦角和黏聚力高于重塑素土,说明植物根系的存在提高了土体对于船行波的抵抗效应,提高土体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抗剪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荷载 重塑素土 重塑根系加筋土 残余应变 抗剪能力
下载PDF
大连临空产业园填海造地工程砂土残余变形试验研究
17
作者 赵杰 云高杰 王桂萱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46-752,共7页
采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制的DSZ-Ⅰ型电磁振动三轴仪对大连临空产业园工程场地的土样(浅层砂和深层砂)进行动力特性试验,研究两种砂土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动力残余变形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残余体应变和残余剪应变都随着动应力比... 采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制的DSZ-Ⅰ型电磁振动三轴仪对大连临空产业园工程场地的土样(浅层砂和深层砂)进行动力特性试验,研究两种砂土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动力残余变形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残余体应变和残余剪应变都随着动应力比和围压的提高而增大,动应力比和围压的影响对残余体应变和残余剪应变的影响规律是一样的;残余体应变随着固结比的提高而减小,而残余剪应变随着固结比的提高而增大,残余体应变的固结比对于试验结果与拟合结果的影响较大,而残余剪应变固结比对于试验结果与拟合结果的影响较小;残余体应变和残余剪应变的Cvr与动应变幅值较好满足线性关系,离散性非常小,而Cdr/S21与动应变幅值关系的离散性则比较大。并给出了地基震陷分析所需的沈珠江模型参数。研究成果可为大连临空产业园填海造地工程抗震设计和地基震陷变形分析提供依据,也可作为其它类似填海造地工程的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土 残余体应变 残余剪应变 沈珠江模型
下载PDF
高聚物胶凝戈壁土的动残余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18
作者 宋优建 杨海华 +2 位作者 杨武 高鹏展 沈静东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2-233,共12页
高聚物胶凝戈壁土是将高聚物与戈壁土按一定比例拌合而成的,可有效提高戈壁土的力学性能。为研究高聚物胶凝戈壁土的动残余变形特性,采用中型动三轴试验研究了高聚物质量比、围压、固结比和动应力比等对高聚物胶凝戈壁土残余剪应变和残... 高聚物胶凝戈壁土是将高聚物与戈壁土按一定比例拌合而成的,可有效提高戈壁土的力学性能。为研究高聚物胶凝戈壁土的动残余变形特性,采用中型动三轴试验研究了高聚物质量比、围压、固结比和动应力比等对高聚物胶凝戈壁土残余剪应变和残余体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聚物胶凝材料能有效降低戈壁土的动残余变形,高聚物胶凝戈壁土在经受30次循环荷载后产生的残余剪应变为天然戈壁土的15.0%~18.8%,残余体应变为天然戈壁土的12.1%~22.2%;掺入高聚物质量比为3%和12%时,残余剪应变的减小幅度为85.0%、95.2%,残余体应变的减小幅度为87.9%、95.5%,且高聚物质量比越大,减小幅度越大。采用投影寻踪回归(projection pursuit regression,PPR)分析了各影响因数对残余变形的影响权重,得出高聚物胶凝戈壁土动残余剪应变和残余体应变的影响权重依次为高聚物质量比、围压、动应力比和固结比。采用指数函数对高聚物胶凝戈壁土的残余变形与振次的关系进行拟合,建立了能反映高聚物质量比影响的高聚物胶凝戈壁土的修正残余变形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聚物胶凝戈壁土 动三轴试验 残余剪应变 残余体应变 投影寻踪回归分析 残余变形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