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5篇文章
< 1 2 8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北样带(NECT)土壤碳、氮、磷的梯度分布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32
1
作者 王淑平 周广胜 +1 位作者 吕育财 邹建军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13-517,共5页
以中国东北样带 (NECT)为依托 ,基于沿样带的野外观测和土壤实测数据 ,分析了沿样带的土壤碳、氮、磷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年降水、年均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样带内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有效氮、土壤全磷、土壤有效磷沿经度... 以中国东北样带 (NECT)为依托 ,基于沿样带的野外观测和土壤实测数据 ,分析了沿样带的土壤碳、氮、磷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年降水、年均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样带内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有效氮、土壤全磷、土壤有效磷沿经度均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趋势 ;降水量和温度对土壤碳、氮、磷的作用强度顺序分别为土壤有效氮、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和土壤有效磷 ;并建立了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有效氮、土壤全磷、土壤有效磷与年降水、年均温之间的多项式回归方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样带 梯度分布 气候因子 土壤碳 土壤氮 土壤磷 回归分析 陆地生态系
下载PDF
高寒草甸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有机质氮磷的分布和生产力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22
2
作者 王长庭 龙瑞军 +3 位作者 王启基 景增春 尚占环 丁路明 《草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4期15-20,共6页
以高寒草甸6个不同海拔(从低到高依次为3840,3856,3927,3988,4232,4435m)梯度内的野外观测和土壤实测数据,分析了土壤有机质、氮、磷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土壤速效氮、土... 以高寒草甸6个不同海拔(从低到高依次为3840,3856,3927,3988,4232,4435m)梯度内的野外观测和土壤实测数据,分析了土壤有机质、氮、磷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土壤速效氮、土壤全磷含量均在第一梯度(3840m)和第六梯度(4435m)较高,中间梯度较低,但土壤速效磷变化有波动;土壤含水量对土壤有机质、氮、磷作用强度依次为土壤全氮、土壤有机质、土壤全磷、土壤速效氮、土壤速效磷;土壤温度对土壤有机质、氮、磷作用强度依次为土壤速效氮、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土壤速效磷;温度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初级生产力(地上生物量)的作用最大,是决定不同海拔梯度植物群落初级生产力的主要环境因子,其回归方程为:Ya=-92.982+13.832X3(F=13.355,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海拔梯度 土壤有机质 土壤氮 土壤磷 分布 生产力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坡地土壤氮素与降雨、径流的相互作用机理及模型 被引量:86
3
作者 张兴昌 邵明安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2000年第2期128-135,共8页
坡地土壤氮素径流损失表现为两种形式 ,溶解于径流中的矿质氮随径流液流失 ,吸附于泥沙颗粒表面以无机态和以有机质形式存在的氮素。坡地土壤氮素流失过程实际上是表层土壤氮素与降雨、径流相互作用的过程 ,土壤氮素流失的多少主要受相... 坡地土壤氮素径流损失表现为两种形式 ,溶解于径流中的矿质氮随径流液流失 ,吸附于泥沙颗粒表面以无机态和以有机质形式存在的氮素。坡地土壤氮素流失过程实际上是表层土壤氮素与降雨、径流相互作用的过程 ,土壤氮素流失的多少主要受相互作用的限制。从分析土壤与降雨、径流相互作用入手 ,分析了土壤氮素与降雨、径流相互作用过程及机理 ,并对相互作用模型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氮素 降雨径流 坡地 土壤养分 土壤侵蚀
下载PDF
森林土壤氮素的转化与循环 被引量:105
4
作者 陈伏生 曾德慧 何兴元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26-133,共8页
森林土壤氮素转化与循环在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森林土壤氮素转化与循环的研究历程和现状 ;介绍了凋落物的归还、施肥、大气沉降、自生固氮、氨化、硝化、反硝化、植物吸收、NH3 的挥发、NO3 -淋溶等土壤... 森林土壤氮素转化与循环在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森林土壤氮素转化与循环的研究历程和现状 ;介绍了凋落物的归还、施肥、大气沉降、自生固氮、氨化、硝化、反硝化、植物吸收、NH3 的挥发、NO3 -淋溶等土壤氮素输入、转化和输出的途径和过程 ;最后从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4个方面归纳了森林土壤氮素转化与循环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氮素 转化与循环 森林生态系统
下载PDF
理论施氮量的改进及验证——兼论确定作物氮肥推荐量的方法 被引量:100
5
作者 巨晓棠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9-261,共13页
确定合理施氮量是获得较高目标产量、维持土壤氮肥力和降低施氮引起环境污染的关键。自一个世纪前氮肥发明和施用以来,尽管已经开展了上百年的研究,但尚未找到令人满意能够在田块尺度上方便的确定合理施氮量方法。本文在前期提出的作物... 确定合理施氮量是获得较高目标产量、维持土壤氮肥力和降低施氮引起环境污染的关键。自一个世纪前氮肥发明和施用以来,尽管已经开展了上百年的研究,但尚未找到令人满意能够在田块尺度上方便的确定合理施氮量方法。本文在前期提出的作物理论施氮量概念和方法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出在考虑其他来源氮素输入情况下,根据百千克收获物需氮量确定理论施氮量的计算式。结果表明,在确定了百千克收获物需氮量(N100,kg)后,推荐施氮量(Nfert,N kg hm-2)是目标产量(Y,kg hm-2)的唯一函数,即理论施氮量Nfert≈Y/100×N100。综合各种文献报道结果,在当前生产条件和产量水平下,小麦、玉米、水稻的百千克收获物需氮量分别取值为2.8、2.3和2.4 kg。应用大量文献报道的田间试验结果,对理论施氮量和经济最佳施氮量进行了比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两者非常接近。但东北的小麦、玉米和水稻的理论施氮量远高于区域氮肥推荐量。主要原因是氮素矿化作用大于固持作用,作物利用了部分土壤矿化氮,土壤有机氮处于消耗状态。结合理论施氮量,本文详细解析了近年来我国建立的推荐施氮量方法的科学基础、推荐结果及适用性。认为将我国大面积生产中过量和不足施氮调节到合理施氮量范围,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紧迫任务。理论施氮量从长期维持高产稳产、土壤氮素平衡和低环境风险考虑,即可满足这种实际需求。推广技术员和农户能够根据自己地块的目标产量用口算确定出施氮量,简便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施氮量 目标产量 百千克收获物需氮量 土壤氮 肥料氮 作物吸收氮
下载PDF
半干旱黄土区苜蓿草地轮作农田土壤氮、磷和有机质变化 被引量:66
6
作者 王俊 李凤民 +1 位作者 贾宇 王亚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39-444,共6页
大田试验研究了多年生苜蓿草地轮作农田 2年内的耕层土壤氮、磷养分和有机质变化 .结果表明 ,与苜蓿连作相比 ,苜蓿草地轮作成农田后 ,土壤N和有机质消耗增加 ,2年中耕层土壤全氮含量平均分别下降了 5 4 %和 1 9 5%、有机质下降了 4 6 ... 大田试验研究了多年生苜蓿草地轮作农田 2年内的耕层土壤氮、磷养分和有机质变化 .结果表明 ,与苜蓿连作相比 ,苜蓿草地轮作成农田后 ,土壤N和有机质消耗增加 ,2年中耕层土壤全氮含量平均分别下降了 5 4 %和 1 9 5%、有机质下降了 4 6 8%和 2 8 2 % ,土壤全磷无显著变化 ;轮作提高了土壤氮、磷养分有效性及其活化率 ,土壤硝态氮含量 2年分别提高了 1 5 5%和 1 59 1 %、速效磷含量提高了 4 4 5%和4 8 0 % ,差异显著 .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养分变化有显著影响 .苜蓿草地轮作后第 2年 ,种植春小麦与种植玉米相比差异显著 ,种植马铃薯和休闲处理土壤养分变化幅度处于二者之间 .种植春小麦能够维持农田土壤肥力生长季平衡 ,种植玉米增加了对土壤全氮、有机质和速效磷的消耗 ,土壤养分含量出现季节性下降 ,C/N和C/P降低 .在半干旱地区多年生苜蓿草地向农田转变过程中 ,以轮作春小麦为宜 ,应避免种植玉米作物 ,以维持农田肥力平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田轮作 苜蓿 土壤氮 土壤磷 土壤有机质 轮作方式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下水稻产量及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养分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68
7
作者 黄晶 高菊生 +2 位作者 张杨珠 秦道珠 徐明岗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889-1894,共6页
利用开始于1982年的湖南祁阳官山坪水稻长期(1982—2010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水稻产量及土壤有机质、氮素养分的动态变化特征,试验设置NPK、NPKM(M为牛粪)、NPM、NKM、PKM、M和CK等7个处理.28年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结果表明:肥... 利用开始于1982年的湖南祁阳官山坪水稻长期(1982—2010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水稻产量及土壤有机质、氮素养分的动态变化特征,试验设置NPK、NPKM(M为牛粪)、NPM、NKM、PKM、M和CK等7个处理.28年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结果表明:肥料的施用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和水稻产量.氮、磷、钾化肥+有机肥(NPKM)处理的水稻产量一直保持最高水平,氮、磷、钾化肥(NPK)处理随着试验年限的延长呈下降趋势,其水稻产量逐渐低于其他施肥处理.单施有机肥或有机无机肥配施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在试验开始后的前16年有一个快速增加的过程,之后略有下降,然后仍保持增长趋势;NPK化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仅在试验开始后的前8年增加较快,之后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波动.各施肥处理在试验开始后的前8年内土壤全氮含量均呈快速积累趋势,以NPKM处理增幅最大.各施肥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在试验开始后的前12年增加较慢,平均每年增加0.66~2.25 mg.kg-1,1994—1998年增加较快,平均每年增加6.45~32.45 mg.kg-1;1998年之后,各施肥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均略有下降,其中,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增加较快,单施化肥处理增加较慢.表明有机肥的施用是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和氮素营养水平稳定提升的关键措施,是红壤稻田土壤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水稻产量 土壤有机质 土壤氮素 动态变化
原文传递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氮素流失规律 被引量:43
8
作者 张兴昌 邵明安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17-626,共10页
以 8 .2 7km2纸坊沟流域和 1∶ 40 0比例流域模型为研究对象 ,研究小流域土壤氮素随径流流失规律。结果表明 :在模拟降雨下 ,当流域植被覆盖度分别为 60 %、 40 %、 2 0 %和 0时 ,流域模型土壤铵态氮流失量分别为 87.0 8、 44.31、 2 5.... 以 8 .2 7km2纸坊沟流域和 1∶ 40 0比例流域模型为研究对象 ,研究小流域土壤氮素随径流流失规律。结果表明 :在模拟降雨下 ,当流域植被覆盖度分别为 60 %、 40 %、 2 0 %和 0时 ,流域模型土壤铵态氮流失量分别为 87.0 8、 44.31、 2 5.1 6和 1 3.71 kg/km2 ,硝态氮为 85.50、74.0 5、 63.95和 56.2 3kg/km2 ,全氮为 0 .81、 1 .1 8、 1 .98和 7.51 t/km2 ;在自然降雨下 ,1 998年与 1 992年相比 ,全流域年土壤侵蚀量为 1 0 86t/km2和 1 1 1 9t/km2 ,氮素流失量为 7562 .2kg和 8758.5kg,减少了 1 5.8% ,其中农地减少了 52 .0 %。流域对降水中的矿质氮具有过滤作用 ,硝态氮的过滤作用明显高于铵态氮。洪流泥沙中 <2 0 μm微团聚体富集造成了泥沙有机质和全氮的富集。植被覆盖虽能有效地减少流域土壤侵蚀和全氮的流失 ,却能增加土壤矿质氮的流失。坡地退耕还林草可显著减少流域土壤氮素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植被覆盖 土壤氮素 径流流失
下载PDF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及其在氮素供应及转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56
9
作者 周建斌 陈竹君 郑险峰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4-248,共5页
可溶性有机氮(SON)是指土壤中可以溶于水或盐溶液的有机态氮,在土壤中的行为既不同于矿质氮,也不同于不溶性有机氮。综述了对这一特殊的氮素组分研究进展,包括不同生态系统土壤SON的含量,SON与土壤氮素供应、转化的关系,SON在土壤氮素... 可溶性有机氮(SON)是指土壤中可以溶于水或盐溶液的有机态氮,在土壤中的行为既不同于矿质氮,也不同于不溶性有机氮。综述了对这一特殊的氮素组分研究进展,包括不同生态系统土壤SON的含量,SON与土壤氮素供应、转化的关系,SON在土壤氮素损失中的作用等,认为SON是土壤氮素中的重要组分之一,今后应开展土壤SON在不同土壤生态系统中氮素循环中作用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氮素 可溶性有机氮 氮素转化 氮素损失
原文传递
雷竹林地土壤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49
10
作者 姜培坤 俞益武 +1 位作者 张立钦 许小婉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32-136,共5页
为了了解目前雷竹林地土壤酶活性状况 ,作者在 1 999年春季采样分析了浙江省临安市郊 4个乡镇 2 3个雷竹户的竹林土壤。结果表明 :雷竹地土壤酶活性变异较大 ,2 3块竹林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磷酸酶、脲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变异系数分... 为了了解目前雷竹林地土壤酶活性状况 ,作者在 1 999年春季采样分析了浙江省临安市郊 4个乡镇 2 3个雷竹户的竹林土壤。结果表明 :雷竹地土壤酶活性变异较大 ,2 3块竹林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磷酸酶、脲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变异系数分别达到了 33 37% ,71 0 0 % ,49 60 % ,39 90 %和 2 8 0 8%。蛋白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蔗糖酶和脲酶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80 1 ,0 962 ,0 783,0 490 ,0 441和 0 845,说明蛋白酶是较理想的肥力指标。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效磷的相关系数为 - 0 875,说明雷竹地磷肥用量过多。除磷酸酶外 ,土壤各类酶活性和雷竹开花率和煤污病感病指数均呈负相关 ,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与竹子开花率负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土壤生物学性质特别是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可作为竹林退化指标。表 6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竹 林地 土壤 氮素 磷素 钾素
下载PDF
绿肥与化肥配施对植烟土壤微生物量及供氮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60
11
作者 李正 刘国顺 +7 位作者 敬海霞 叶协锋 解昌盛 向永光 张文平 杨超 王永 习相银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6-134,共9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绿肥与化肥配施对植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为探索发展低碳烟草农业、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特色烟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绿肥与化肥配施能明显提高...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绿肥与化肥配施对植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为探索发展低碳烟草农业、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特色烟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绿肥与化肥配施能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土壤的供氮能力。在烟株生长发育过程中,绿肥与化肥的不同配施比例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及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有明显的差异。与对照相比,配施绿肥的各处理在烟株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脲酶活性的提高幅度分别为7.07%~123.32%,3.28%~157.69%和3.13%~50.00%,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的最高提高幅度分别为22.21%和15.42%,绿肥配施量以15 000~22 500kg/hm2的综合效果较好。在烟草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的动态变化不同,微生物量碳的高峰出现在团棵期和现蕾期,而微生物量氮的高峰出现在团棵期和圆顶期。绿肥与化肥配施后,绿肥对促进微生物生物量增加和酶活性增强的贡献更大,绿肥矿化释放的氮素可以作为微生物量氮和土壤氮的重要给源,同时绿肥还具有明显的保存氮素的作用,能够提高土壤的供氮能力,表明配施绿肥后土壤生物过程活跃,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转化和烤烟正常生长所需要的营养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化肥 土壤微生物量C、N 脲酶活性 土壤氮
下载PDF
控释尿素对小麦-玉米产量及土壤氮素的影响 被引量:51
12
作者 于淑芳 杨力 +3 位作者 张民 吴文良 巨晓棠 田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744-1749,共6页
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包膜控释尿素对小麦-玉米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土壤氮素积累及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用普通尿素比较,小麦-玉米周年施用包膜控释尿素,在肥料用量减少20%和40%情况下,小麦-玉米总产量分别是100%普通尿素处理的97.4... 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包膜控释尿素对小麦-玉米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土壤氮素积累及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用普通尿素比较,小麦-玉米周年施用包膜控释尿素,在肥料用量减少20%和40%情况下,小麦-玉米总产量分别是100%普通尿素处理的97.4%和97.7%;控释尿素施氮量为60%处理的肥料农艺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分别比普通尿素提高11.57%和54.14%。控释尿素施氮量为80%处理的肥料农艺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分别提高6.40%和22.09%。施用控释尿素显著增加了0-20 cm土层的碱解氮和0~40cm土层的硝态氮含量;60-100 cm土层中,控释氮肥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与不施氮肥处理差异不显著,普通尿素处理小麦收获后60~80 cm土层、玉米收获后60~100 cm土壤硝态氮显著高于不施氮肥处理,肥料氮素下移明显。试验结果显示,施用控释尿素增加了耕层(0~20 cm)土壤的氮素积累,减少了氮素向土壤深层移动的数量,有利于减少施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控释尿素 土壤氮素
下载PDF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和氮素分布特征 被引量:49
13
作者 袁海伟 苏以荣 +2 位作者 郑华 黄道友 吴金水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79-1584,共6页
为探讨喀斯特峰丛洼地景观类型表层土壤和土壤剖面有机碳和氮素的分布特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采集典型景观类型耕地、退耕还草地、退耕还林地和林地表层样品及耕地、退耕还草地、退耕还林地剖面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为探讨喀斯特峰丛洼地景观类型表层土壤和土壤剖面有机碳和氮素的分布特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采集典型景观类型耕地、退耕还草地、退耕还林地和林地表层样品及耕地、退耕还草地、退耕还林地剖面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土层浅薄,但其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平均高达46.14和4.87g·kg-1,耕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为13.96和1.88g·kg-1,退耕还林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比耕地明显提高,退耕还草地比耕地略高;耕地0~40cm和退耕还草地0~30cm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剖面深度增加急剧下降,耕地40~100cm和退耕还草地30~100cm则缓慢下降,退耕还林地土壤厚度一般小于1m,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整个剖面均随深度增加急剧下降;说明地形、人类活动和土层厚度等影响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其中地形和人类活动是关键影响因子;植被类型影响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剖面分布,退耕还林(草)使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峰丛洼地 土壤有机碳 土壤氮
下载PDF
华北山地典型天然次生林土壤氮素空间异质性对落叶松幼苗更新的影响 被引量:44
14
作者 杨秀清 韩有志 +2 位作者 李乐 陈欣 游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656-4664,共9页
在华北山地典型天然次生林中选择研究样地,应用地统计学理论和格局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林分土壤氮素空间异质性特征,探测更新幼苗空间格局特征;依据协同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参数,定量估计土壤氮素营养空间异质性与落叶松更新格局之间的空间... 在华北山地典型天然次生林中选择研究样地,应用地统计学理论和格局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林分土壤氮素空间异质性特征,探测更新幼苗空间格局特征;依据协同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参数,定量估计土壤氮素营养空间异质性与落叶松更新格局之间的空间关联性,探讨土壤氮素空间变异对落叶松幼苗更新格局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是以华北落叶松为优势树种的寒温性针叶林,还是以白桦和山杨为优势树种的山地阔叶林,不同空间样点间土壤氮素总量及速效态氮素均存在很大差异。阔叶林中,硝态氮在整个研究样地尺度(>70.71m)上表现出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构因素所占比重为81.5%)。针叶林中,硝态氮则在相对小的尺度范围(47.90m)呈现更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变异。且阔叶林中土壤氮含量显著地高于针叶林。(2)华北落叶松苗更新空间分布格局呈明显的集聚分布。更新的空间格局变异主要由空间自相关因素引起(针叶林为77.4%,阔叶林为85.2%),随机变异占的比例较低(分别为22.6%和14.8%)。(3)阔叶林土壤氮含量相对高,更新与氮素的空间关联性不明显,与全氮的协同变异呈随机性(R2=0.078)。针叶林土壤氮含量相对低,更新与氮素的空间关联性明显,与全氮的协同变异呈现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氮素空间异质性对更新格局与过程具有更重要的影响。整个研究样地水平上,硝态氮与更新的协同变异呈现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结构比为59.4%~77.7%)。NO3--N含量较高或铵、硝态氮的比例较低的土壤环境中,更新苗发生数量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更新格局 土壤氮素 异质性 空间关联性
下载PDF
硝化抑制剂DMPP应用研究进展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7
15
作者 俞巧钢 殷建祯 +4 位作者 马军伟 邹平 林辉 孙万春 符建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57-1066,共10页
硝化作用是土壤氮素转化的关键过程之一,利用化学氮肥添加硝化抑制剂可有效调控土壤氮素的转化,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同时降低氮肥损失对大气和水体造成的污染。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3,4-dimethypyrazole phosphate,DMPP)是一种对植... 硝化作用是土壤氮素转化的关键过程之一,利用化学氮肥添加硝化抑制剂可有效调控土壤氮素的转化,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同时降低氮肥损失对大气和水体造成的污染。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3,4-dimethypyrazole phosphate,DMPP)是一种对植物及土壤无毒无害的高效硝化抑制剂。在现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回顾了国内外硝化抑制剂DMPP的研究历史与特性,通过综述DMPP对土壤硝化抑制作用的机理,全面评述了施用DMPP的环境效应和农学效应,重点阐述了影响DMPP在土壤中硝化抑制效果的影响因素,归纳了国内外当前的研究热点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予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作用 硝化抑制剂 DMPP 土壤氮素
下载PDF
土壤氮素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量:29
16
作者 陈刚才 甘露 +1 位作者 王仕禄 万国江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2001年第1期63-67,共5页
本文概述了土壤中含氮化合物的排放源、通量及其对环境的主要影响 。
关键词 土壤 氮素物 环境效应 含氮化合物 排放源 通量
下载PDF
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17
作者 翁伯琦 郑祥洲 +1 位作者 丁洪 王煌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610-3616,共7页
植被恢复重建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手段之一,能够有效地促进侵蚀土壤发育、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进一步影响土壤碳氮循环.因此,植被的恢复重建过程对土壤有机碳库、氮库累积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一定作用.本文综述了植... 植被恢复重建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手段之一,能够有效地促进侵蚀土壤发育、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进一步影响土壤碳氮循环.因此,植被的恢复重建过程对土壤有机碳库、氮库累积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一定作用.本文综述了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氮循环过程的影响以及土壤质量与植被修复之间的协同效应,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对评价植被恢复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具有借鉴与参考价值,对促进土壤肥力改善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及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碳 土壤氮 循环
原文传递
影响土壤氮素径流流失的因素探析 被引量:39
18
作者 杨丽霞 杨桂山 +1 位作者 苑韶峰 李恒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190-194,共5页
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出发探讨了地形、降雨、土壤理化性质、植被以及施肥、耕作制度等因素对土壤N素流失的影响,并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并认为,基于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性,有必要开展以下3方面的内容:一是大量开展多因... 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出发探讨了地形、降雨、土壤理化性质、植被以及施肥、耕作制度等因素对土壤N素流失的影响,并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并认为,基于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性,有必要开展以下3方面的内容:一是大量开展多因子交叉实验,定量评价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为深入理解土壤N素流失机理和确定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模型参数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加强有关土壤N素流失机理的多学科之间的联系,协同攻关建立较完善的理论认识;三是利用微观径流小区开展田间试验,结合遥感和GIS分析等方法,建立宏观大尺度土壤N素流失模型,为环境问题的宏观决策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氮素 径流流失 土壤侵蚀 非点源污染 径流小区
下载PDF
豆科-禾本科间作系统中作物和土壤氮素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19
作者 杨文亭 王晓维 王建武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480-2484,共5页
豆科-禾本科间作作为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保证粮食产量和维持氮素平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分析了豆科-禾本科间作对豆科生物固氮、作物氮素吸收和土壤氮素的影响;指出,合理的豆科-禾本科... 豆科-禾本科间作作为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保证粮食产量和维持氮素平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分析了豆科-禾本科间作对豆科生物固氮、作物氮素吸收和土壤氮素的影响;指出,合理的豆科-禾本科作物间作能够促进豆科作物的生物固氮,提高禾本科作物的氮素利用效率,减少农田氮素的损失,有利于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和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豆科-禾本科间作系统应加强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以及与作物和土壤相互作用的研究,以期为进一步利用和改进豆科-禾本科间作系统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生物固氮 土壤氮素 氮素利用效率
原文传递
中国表层土壤全氮的空间模拟分析 被引量:42
20
作者 李启权 岳天祥 +3 位作者 范泽孟 杜正平 陈传法 卢毅敏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981-1992,共12页
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5336个典型土壤剖面数据,分析表土全氮(A层)与环境因素的相关关系,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和HASM模型结合的方法模拟中国国家尺度上表层土壤全氮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对350个检验点模拟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 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5336个典型土壤剖面数据,分析表土全氮(A层)与环境因素的相关关系,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和HASM模型结合的方法模拟中国国家尺度上表层土壤全氮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对350个检验点模拟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为0.67g.kg-1和61.06%,与普通克里格法相比分别降低了0.05g.kg-1和17.53%;对样点分布较少的西北地区的模拟结果也更符合实际情况。多元回归模型和HASM模型结合的方法考虑了环境因素的影响,可作为目前模拟大尺度土壤性质空间分布相对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SM方法 土壤全氮 国家尺度 空间模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