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土壤呼吸动态及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75
1
作者 杨玉盛 陈光水 +4 位作者 王小国 谢锦升 高人 李震 金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684-1690,共7页
通过用静态碱吸收法对中国亚热带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的格氏栲天然林和33年生的格氏栲人工林及杉木人工林的土壤呼吸进行为期2a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3种森林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均呈单峰曲线,最大值出现在5月至6月份,最小值出现... 通过用静态碱吸收法对中国亚热带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的格氏栲天然林和33年生的格氏栲人工林及杉木人工林的土壤呼吸进行为期2a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3种森林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均呈单峰曲线,最大值出现在5月至6月份,最小值出现在12月至翌年1月份。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一年中变化范围分别在403.47~1001.12mgCO2m-2h-1、193.89~697.86mgCO2m-2h-1和75.97~368.98mgCO2m-2h-1之间。2002年土壤呼吸速率主要受土壤温度影响,但在极端干旱的2003年则主要受土壤湿度的影响。双因素关系模型(R=aebTWc)拟合结果优于仅考虑土壤温度或土壤湿度的单因素关系模型,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共同解释不同年份不同森林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的80%~96%。杉木林土壤呼吸对气候变化敏感性高于格氏栲天然林和人工林。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呼吸年通量分别为13.742、9.439和4.543tC·hm-2·a-1,前者分别约是后二者的1.5倍和3.0倍。森林转换对土壤呼吸通量的影响可能与枯落物数量和质量、根系呼吸、土壤有机质数量和质量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转换 天然林 人工林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下载PDF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原生梭梭根区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被引量:31
2
作者 杨艳凤 周宏飞 徐利岗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711-1716,共6页
研究原生梭梭根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对深入理解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水文过程与植被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8月至2008年7月,利用TDR土壤水分测定系统测定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梭梭林地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分析梭梭根区土壤水分时空分布... 研究原生梭梭根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对深入理解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水文过程与植被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8月至2008年7月,利用TDR土壤水分测定系统测定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梭梭林地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分析梭梭根区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梭梭根区土壤存在"湿岛"效应,根区60 cm土层水分储量是裸地的1.49倍,这种差异夏季比春季、降雨后比降雨前明显.春季积雪融化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土壤水分最丰富,而冬季的土壤水分含量最低.土壤水分年内变化可分为春季(3—5月)土壤水分迅速补充-消耗期、夏秋(6—9月)土壤水分缓慢消耗期和秋冬(10月至次年2月)土壤水分稳定期.经小波计算,根区和裸地土壤水分含量分别出现43 d、40 d的小周期和110 d、103 d的大周期.树冠的遮荫和自集水效应,以及根区土壤良好的渗透性是梭梭根区土壤水分相对丰富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梭梭 根区 “湿岛”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原文传递
Dried earth layers of artificial forestland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Shaanxi Province 被引量:17
3
作者 ZHAO Jingbo DU Juan CHEN Baoqu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7年第1期114-126,共13页
By determining the earth moisture content of artificial forestland between 0 and 6 m deep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Shaanxi province, the vertical change of moisture content, distribution and formation causes of a dried... By determining the earth moisture content of artificial forestland between 0 and 6 m deep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Shaanxi province, the vertical change of moisture content, distribution and formation causes of a dried earth layer are research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moisture content is 9.3%-9.5% between 2 and 4 m under artificial forest of over 10 year's growth in Guanzhong Plain, and chronic weak dried earth layers are developed which show that the dried earth layers are distributed extensively on the Loess Plateau. The southern boundary of the dried earth layer has reached the northern foot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When precipitation reaches 600 mm, there are weak dried earth layers between 2 and 4 m under artificial forest of more than 10 years old. When the precipitation is between 400 and 500 mm, there are moderate dried earth layers. When precipitation is above 800 mm, there are no dried earth layers. There are no dried earth layers under meadow land, corn land and less than 5 years old of artificial forestland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s of the Loess Plateau. The development of dried earth layers under cypress forest is weaker than broad-leaved forest. Under the same climatic condi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dried earth layers under the loess tableland is nearly at the same level as the 2nd and 3rd river terrace. Dried earth layers developed in membrane water zone, and the buried depth is small and motion velocity is slow in the Loess Plateau, which is the direct water factor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dried earth layer, while differences of tree age and tree species are the plant factors that consumed much moisture. From the depth of the gravity water and the membrane water in Guanzhong Plain, it is clear that the formation cause of dried earth layers is mainly due to natural factors. The dried layers generally develop in middle-aged artificial forestland that consumed too much moisture, which is the general character of earth moisture in subhumid and semiarid zones. The appearance of dried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TEAU dried earth layer effective factors cause of formation soil moisture zone
下载PDF
贵州省喀斯特峡谷花椒林地土壤水分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彭熙 钱晓刚 杨滨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0-173,共4页
以贵州省花江喀斯特峡谷花椒林地土壤水分全年的动态变化特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含水量与土壤结构、植被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土壤层次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划分出了土壤水分垂直变动带。研究结果表明,表土层土壤蓄水能力大于底土层,土壤实... 以贵州省花江喀斯特峡谷花椒林地土壤水分全年的动态变化特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含水量与土壤结构、植被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土壤层次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划分出了土壤水分垂直变动带。研究结果表明,表土层土壤蓄水能力大于底土层,土壤实际含水量表现为林地高于休闲地,土壤深层高于表层。表层水分变化最快,影响因素为大气降水与棵间蒸发。中间层次之,主要受蒸腾作用及水分垂直运动特征影响,底层最慢,其持水量受土壤结构的影响。土壤水分垂直变动带划分结果为:0—20 cm为强烈变动带,20—50 cm为过渡带,50 cm以下为稳定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林地 土壤水分 变化特征 变化带
下载PDF
绿洲边缘土壤水分与有机质空间分布及变异特征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帅普 邵明安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12-818,共7页
在黑河中游绿洲边缘由北向南选取的1 200 m×250 m长方形沙漠、林地和耕地3种土地类型为研究区,利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对其土壤水分与有机质空间分布及变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沙漠向耕地过渡,土壤水分与有机质含量上升,平均值变... 在黑河中游绿洲边缘由北向南选取的1 200 m×250 m长方形沙漠、林地和耕地3种土地类型为研究区,利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对其土壤水分与有机质空间分布及变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沙漠向耕地过渡,土壤水分与有机质含量上升,平均值变化幅度分别为9.36%和4.92 g·kg-1。在水平方向上,随着样带位置南移,0~200cm土层土壤水分与有机质变异程度均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且林地〉耕地〉沙漠。在垂直方向上,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变异性减弱,土壤含水量变异性在0~100 cm范围内增强,之后亦减弱。绿洲边缘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土壤水分影响显著,土壤含水量随有机质含量增加呈对数增长,适当增加有机质含量可以提高土壤蓄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土壤有机质 空间分布 变异特征 绿洲边缘
原文传递
基于概念模型的麦田土壤水分动态模拟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王仰仁 李松敏 +2 位作者 王文龙 孙新忠 韩娜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2-108,共7页
农田土壤水分模拟是农业用水管理的重要依据。以根区土体水量平衡方程为依据,考虑根区下界面水分通量,构建了农田土壤水分变化模拟模型,该模型由作物蒸散量模型、根区下界面水分通量模型以及水量平衡方程等组成。采用山西水利职业技术... 农田土壤水分模拟是农业用水管理的重要依据。以根区土体水量平衡方程为依据,考虑根区下界面水分通量,构建了农田土壤水分变化模拟模型,该模型由作物蒸散量模型、根区下界面水分通量模型以及水量平衡方程等组成。采用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试验基地2007年和2008年2个年度冬小麦试验资料,确定了模型参数。结果表明,土壤储水量模拟计算值与实测值有较好的一致性,其相关系数达到0.9555;F检验结果达到极显著水平,所建立的麦田土壤水分动态模型可用于作物蒸散量、根区下界面水分通量和田间土壤水分的模拟计算;计算精度平均达到3%~11%。表明该模型可较好地描述农田士壤水分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蒸散 水分通量 根区 冬小麦
下载PDF
Soil moisture-based study of the variability of dry-wet climate and climate zones in China 被引量:8
7
作者 LI MingXing MA ZhuGu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4期531-544,共14页
An ensemble soil moisture dataset was produced from 11 of 25 global climate model (GCM) simulations for two climate scenarios spanning 1900 to 2099; this dataset was based on an evaluation of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o... An ensemble soil moisture dataset was produced from 11 of 25 global climate model (GCM) simulations for two climate scenarios spanning 1900 to 2099; this dataset was based on an evaluation of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of means and trends in reference to soil moisture simulations conducted using the community land model driven by observed atmospheric forcing. Using the ensemble soil moisture index, we analyzed the dry-wet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the dynamics of the climate zone boundaries in China over this 199-year peri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moisture increased in the typically arid regions, but with insignificant trends in the humid regions; furthermore, the soil moisture exhibited strong oscillations with significant drought trends in the transition zones between arid and humid regions. The dynamics of climate zone boundaries indicated that the expansion of semiarid regions and the contraction of semi-humid regions ar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ry-wet climate variability for two scenarios in China.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the total area of semiarid regions expanded by 11.5% north of 30°N in China, compared to the average area for 1970-1999, but that of semi-humid regions decreased by approximately 9.8% in comparison to the average for the period of 1970-1999, even though the transfer area of the humid to the semi-humid regions was taken into account. For the 21st century, the dynamics exhibit similar trends of climate boundaries, but with greater inten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中国北部 气候变异 气候带 干湿 半湿润地区 半干旱地区 全球气候模型
原文传递
区域尺度典型喀斯特地区土壤水分动态模拟 被引量:6
8
作者 王玉娟 杨胜天 +2 位作者 吕涛 刘瑞禄 杜迪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50-662,共13页
在单层土壤水分模型基础上,建立起针对于黔中部典型喀斯特地区的0—15cm、15~40cm两层土壤水分模拟模型。在此基础上,依托遥感和GIS手段,将模型扩展到区域尺度上,模拟出黔中部典型喀斯特地区2005—10~2006—05日尺度上0~15cm、15... 在单层土壤水分模型基础上,建立起针对于黔中部典型喀斯特地区的0—15cm、15~40cm两层土壤水分模拟模型。在此基础上,依托遥感和GIS手段,将模型扩展到区域尺度上,模拟出黔中部典型喀斯特地区2005—10~2006—05日尺度上0~15cm、15~40cm土壤水分动态转化规律,并以实测值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①构建模型在数据获取上比较容易,使其实际的可操作性得到加强;②黔中部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有着重要的差异。从土壤水分变化幅度上看:农用地〉灌丛〉草地;从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规律上看,灌丛和草地的0~15cm层土壤水分含量低于15~40cm层,水分梯度为正,而农用地相反;从土壤保水性上来看,草地〉灌丛〉农用地;③不同植被类型季节变化表现出同样的特征:12—2月日土壤含水量平均值大于其它月份日均值,主要是由于冬季贵州地区降水丰富,再加上气温低,蒸(散)发量小;月相变化,10~2月为土壤水分缓慢积累期,2~4月为土壤水分强烈消耗期,4~5月为雨季土壤水分补充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土壤水分层均衡模型 动态模拟
原文传递
研究包气带水分运移常用理论方法存在的问题浅议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继江 刘云华 巩贵仁 《勘察科学技术》 2001年第3期37-40,共4页
该文对研究包气带水分运移常用的毛管势理论、土水势理论、层流理论和湿润锋面入渗理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指出毛管势理论对土壤孔隙形状的概化严重失实 ,对水驱动力种类考虑的不够全面 ;土水势理论的问题出现在对理论的过分简化上 ... 该文对研究包气带水分运移常用的毛管势理论、土水势理论、层流理论和湿润锋面入渗理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指出毛管势理论对土壤孔隙形状的概化严重失实 ,对水驱动力种类考虑的不够全面 ;土水势理论的问题出现在对理论的过分简化上 ;层流理论用于非饱和流既缺乏实验依据 ,也缺乏理论依据 ;湿润锋面入渗理论没有考虑土壤水优势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气带 水分运移 毛管势 土水势 层流 湿润锋面 土壤
原文传递
农田土壤水分二区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仰仁 孙书洪 +1 位作者 叶澜涛 韩娜娜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04-909,918,共7页
本文考虑作物根系吸水的特性,把农田土壤水分变化层分为包含根系的根区和无根系的储水区,以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物质能量运动原理和土壤水动力学理论为依据,构建了农田土壤水分二区模型。对该模型的简化,即可得到了两个现在常用的描述... 本文考虑作物根系吸水的特性,把农田土壤水分变化层分为包含根系的根区和无根系的储水区,以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物质能量运动原理和土壤水动力学理论为依据,构建了农田土壤水分二区模型。对该模型的简化,即可得到了两个现在常用的描述土壤水分变化的概念性模型,表明本文提出的土壤水分二区模型是一通用式。对其中考虑下界面水分通量的概念性模型与二区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二区模型拟合精度较高,其复相关系数达到0.91以上,由二区模型计算的蒸发蒸腾量和根区下界面水分通量与实测值有更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蒸发蒸腾 水分通量 根区
下载PDF
无人机多光谱遥感监测冬小麦拔节期根域土壤含水率 被引量:6
11
作者 杨珺博 王斌 +3 位作者 黄嘉亮 张智韬 周永财 姜文焕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6-10,共5页
快速精确地获取冬小麦根域土壤含水率对实现精准灌溉具有重要意义。以拔节期不同水分处理的冬小麦为对象,利用低空无人机搭载六波段多光谱相机获取其冠层光谱反射率,并同时采集5个不同深度(10、20、30、40、60 cm)土壤含水率数据,通过... 快速精确地获取冬小麦根域土壤含水率对实现精准灌溉具有重要意义。以拔节期不同水分处理的冬小麦为对象,利用低空无人机搭载六波段多光谱相机获取其冠层光谱反射率,并同时采集5个不同深度(10、20、30、40、60 cm)土壤含水率数据,通过逐步回归法、偏最小二乘法、岭回归法建立光谱数据与5个深度的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三种回归模型对10、20 cm深度土壤含水率都有较高的监测精度,可以较好地对作物根域土壤含水率进行定量预测,其中逐步回归模型效果最好,其模型的决定系数R^2达到0.815、0.747,预测模型的R^2为0.774、0.717,相对分析误差RPD为2.007、1.862,但三种回归模型对深度为30、40、60 cm根域土壤含水率的监测精度都较低。该研究结果对指导精准灌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率 多光谱遥感 无人机 多元回归 作物根域
下载PDF
银川平原永宁引黄灌区包气带硝态氮运移特征
12
作者 赵志超 马玉学 +2 位作者 公亮 燕凤 谷洪彪 《科学技术创新》 2024年第19期215-219,共5页
为研究硝态氮在银川平原永宁引黄灌区的运移特征,在永宁县杨和镇观桥村种植园内选择一处剖面建立包气带原位监测点,选取7个土壤深度对其进行为期两年的监测,其中2019年为裸地,2020年种植玉米。经过研究发现:随着灌溉事件的发生,硝态氮... 为研究硝态氮在银川平原永宁引黄灌区的运移特征,在永宁县杨和镇观桥村种植园内选择一处剖面建立包气带原位监测点,选取7个土壤深度对其进行为期两年的监测,其中2019年为裸地,2020年种植玉米。经过研究发现:随着灌溉事件的发生,硝态氮随着土壤水向下运动并且发生累积和淋失,其中裸地在100 cm处发生明显累计,淋失量为127.8 kg/hm^(2);种植玉米期间在150 cm处发生明显累积,淋失量48.8 kg/hm^(2)。硝态氮的运移、累积和淋失明显受到灌溉、植物生长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包气带 硝态氮 宁夏永宁灌区 淋失
下载PDF
陕西兴平与咸阳人工植被土壤含水量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赵景波 李瑜琴 +1 位作者 李艳花 岳应利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3-608,共6页
根据兴平和咸阳梧桐林地与杨树林地等土壤含水量测定,研究了0~6m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和土壤干层特点与分布。结果显示,兴平与咸阳人工林地从地表到6m深度范围内含水量呈现由高到低再到低的变化;中龄人工林地2~4m深处土壤含水量平均值... 根据兴平和咸阳梧桐林地与杨树林地等土壤含水量测定,研究了0~6m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和土壤干层特点与分布。结果显示,兴平与咸阳人工林地从地表到6m深度范围内含水量呈现由高到低再到低的变化;中龄人工林地2~4m深处土壤含水量平均值变化在8.5%~9.5%之间,发育了明显的土壤干层;5龄人工林下2~4m深处土壤含水量平均值为12.2%左右,土层有干化显示,但无干层发育;草地2~4m深处土壤含水量平均值为13.2%左右,含水量明显较人工林地高,无土壤干化的显示。研究表明,土壤干层的形成主要是自然原因造成的,是降水量少决定的重力水带分布深度小引起的。兴平与咸阳土壤干层的出现表明黄土高原的土壤干层分布广泛,向南分布已达关中地区。在土壤干层发育较轻的地区可以进行植树造林,在干层发育严重的地区则不适于造林。为防止严重的土壤干层发生,选择生长较缓慢、消耗水分少的树种是必要的,并应减小造林树种植株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人工植被 土壤含水量 重力水带
下载PDF
基于SMAR模型的森林小流域根区土壤湿度模拟
14
作者 祁永靓 黄媛媛 +2 位作者 郭立 辉尚强 李红霞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8-201,共4页
根区土壤水分(RZSM)对水文模拟和农业管理等具有重要作用,但直接测量RZSM难度很大。SMAR模型可模拟RZSM的变化,但目前在复杂地形地区的应用还较少。使用美国Shale Hills流域32个站点土壤水分剖面三年期间(2011~2014年)的日实测数据,探... 根区土壤水分(RZSM)对水文模拟和农业管理等具有重要作用,但直接测量RZSM难度很大。SMAR模型可模拟RZSM的变化,但目前在复杂地形地区的应用还较少。使用美国Shale Hills流域32个站点土壤水分剖面三年期间(2011~2014年)的日实测数据,探究基于物理机制的SMAR模型对RZSM模拟的准确性,评价该方法不同时空条件下的模拟性能。研究结果表明,SMAR模型能够准确利用表层土壤水分(SSM)数据估计RZSM;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相比,平均RRMSE为0.034,说明能够很好地模拟出流域尺度根系层土壤湿度空间分布情况。从时间上看,模型在湿冷季节的准确性优于在干暖季节的准确性。研究结果增加了对复杂地形下利用SSM模拟RZSM的理解,为复杂地形条件下根系土壤层湿度的模拟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根区 SMAR模型 时空变化
下载PDF
升金湖消落带植被特征及与土壤特性的关系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黎明 皇甫超河 +2 位作者 远勇帅 孟盈盈 贾璇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2-62,共11页
探讨湖泊湿地土壤特性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对于理解湿地植被分布及功能的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安徽升金湖消落带沿水位梯度设立研究样方,测定植物的盖度、地上生物量以及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全磷等指标,并结合Pearson相关性... 探讨湖泊湿地土壤特性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对于理解湿地植被分布及功能的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安徽升金湖消落带沿水位梯度设立研究样方,测定植物的盖度、地上生物量以及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全磷等指标,并结合Pearson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探讨了土壤特性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地下水位上升,土壤含水量与全氮含量显著增加(P<0.05),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磷含量显著降低(P<0.05)。土壤有机碳、全磷含量以及C:N与土壤含水量极显著负相关(P<0.001),土壤全氮、N:P以及C:P与土壤含水量极显著正相关(P<0.001)。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含量以及C?P和N:P是影响消落带植被物种多样性变化的关键因子,共同解释了变化的91.85%。总之,土壤含水量可以直接影响消落带植物多样性,也可以通过改变土壤中氮元素的转化和磷元素的有效性间接影响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计量特征 土壤含水量 植物 水位波动 物种多样性 消落带 升金湖湿地
下载PDF
地下滴灌土壤水分分布对设施种植农田甲烷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京伟 何秋琴 +1 位作者 宋晓伟 牛文全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68-1378,共11页
为优化设施土壤水分管理、挖掘固碳减排潜力,该文采用田间控制性试验,以设施农业中普遍栽培的番茄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滴灌管埋深(0、10、20、30 cm,依次记为DI、SDI10、SDI20、SDI30)土壤水分状况对土壤甲烷(CH_(4))通量变化的影响及其... 为优化设施土壤水分管理、挖掘固碳减排潜力,该文采用田间控制性试验,以设施农业中普遍栽培的番茄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滴灌管埋深(0、10、20、30 cm,依次记为DI、SDI10、SDI20、SDI30)土壤水分状况对土壤甲烷(CH_(4))通量变化的影响及其驱动机理.结果表明:①不同滴灌管埋深的番茄土壤CH_(4)通量呈波动变化,但总体为吸收效应.“植株+土壤”条件下,SDI20、SDI30的CH4累积吸收量分别为DI的7.12、4.11倍(P<0.05);“根系+土壤”条件下,SDI20、SDI30的CH_(4)累积吸收量分别较DI增加26.02%、89.43%(P<0.05).滴灌管埋深增加造成的土壤水分分布和水分均匀度差异对土壤CH4吸收量具显著调节作用.②滴灌管埋深显著影响根区土壤理化特性,如SDI10、SDI20、SDI30的土壤NO_(3)^(-)-N含量分别为DI的2.21、2.28、1.54倍(P<0.05),SDI10、SDI20的0~20 cm土壤充气孔隙度较DI增加14.45%、33.27%(P<0.05);滴灌管埋深增加造成的土壤理化特性改变明显提高了番茄根系分叉数,增强了根-土互作,形成了利于CH4氧化的条件,如SDI20、SDI30显著增加了CH4氧化基因K10944(pmoA-amoA)、K10945(pmoB-amoB)、K10946(pmoC-amoC)的拷贝数,而这些基因拷贝数与CH_(4)累积吸收量、根系分叉数均呈显著正相关.③CH4累积吸收量变化的路径分析表明,CH_(4)氧化基因拷贝数变化是影响CH4累积吸收量的关键因素,而滴灌管埋深变化造成的根系分叉数(R=0.77)与NH_(4)^(+)-N含量(R=0.42)的差异对CH_(4)氧化基因具有显著的直接调节效应.总体上,SDI20、SDI30通过提高根系分叉数、CH_(4)氧化基因拷贝数和果实膨大期叶片鲜质量,增强了“地面植株-根-土”交互作用,促进了土壤CH4吸收;DI、SDI10相对减弱了“地面植株-根-土”交互作用,抑制了土壤CH_(4)吸收.研究显示,滴灌管埋深通过影响土壤水分分布状况和植株生长差异调节根-土互作以及土壤CH4累积吸收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分布 CH_(4)通量 根区土壤 根系分叉数 CH_(4)氧化基因
下载PDF
土壤水氮动态及作物生长耦合EPIC-Nitrogen2D模型 被引量:4
17
作者 朱焱 刘琨 +2 位作者 王丽影 史良胜 杨金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141-151,共11页
为计算农业区不同作物生长条件下土壤水氮迁移转化过程,该文基于Erosion/Productivity Impact Calculator(EPIC)作物模型建立了作物根系生长子模块,将其进行有限元数值离散,与土壤氮素迁移转化模型Nitrogen2D耦合,使模型能计算作物生... 为计算农业区不同作物生长条件下土壤水氮迁移转化过程,该文基于Erosion/Productivity Impact Calculator(EPIC)作物模型建立了作物根系生长子模块,将其进行有限元数值离散,与土壤氮素迁移转化模型Nitrogen2D耦合,使模型能计算作物生长条件下土壤水氮迁移转化过程。该作物生长模块可计算多种胁迫下作物根系对土壤水分和氮素的动态吸收速率,及作物收获时的生物量和吸氮量。采用武汉大学灌溉排水试验场冬小麦生长条件下土壤水氮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并用于土壤水氮分布和作物生物量预测,土壤含水率、氮素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6-0.97、0.52-0.98,Nash效率系数为0.59-0.90(含水率)、0.44-0.93(土壤氮素),说明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吻合度较高。同时,分别采用该文的作物生长模块和简单根系吸收模块计算根系吸氮过程,结果显示,简单根系吸收模型会显著高估作物吸氮量,而作物生长模型则由于考虑了根系生长和各环境因子的胁迫作用,计算结果更符合作物实际吸氮过程,计算的根系吸氮量相对均方根误差为3.4%-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土壤水分 Nitrogen2D EPIC 氮素迁移转化 作物生长模型 饱和-非饱和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soil moisture in a fixed dune at the southern edge of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in Xinjiang, China 被引量:3
18
作者 ZHU Hai HU Shunjun +3 位作者 YANG Jingsong Fidele KARAMAGE LI Hao FUSihua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9年第5期685-700,共16页
Soil moisture is critical for vegetation growth in deserts.However,detailed data regarding the soil moisture distribution in space and time in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of China have not yet been reported.In this study... Soil moisture is critical for vegetation growth in deserts.However,detailed data regarding the soil moisture distribution in space and time in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of China have not yet been reported.In this study,we conducted a series of in situ observation experiments in a fixed sand dune at the southern edge of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from February 2014 to October 2016,to explore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Haloxylon ammodendron(C.A.Mey.)Bungeon soil moisture content in its root zone,and examin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oil moisture spatial pattern.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est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exhibited annual periodicity and 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throughout a year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namely,a moisturegaining period,a moisture-losing period and a moisture-stable period.According to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bility,the 0–400 cm soil profile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layers:an active layer with moderate variability and a stable layer with weak variability.The temporal variability was larger than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in the active layer,and the mean profile soil moisture content at different slope positions displayed the trend of decreasing with increasing relative height and mainly followed the order of interdune area>west and east slopes>slope top.The mean profile soil moisture content in the root zone of dead H.ammodendron individual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root zones of adult and young individuals,while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in the root zone of adult individuals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root zone of young individuals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The spatial pattern of soil moisture was attributable to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snowfall,vegetation and soil texture,whereas the effects of rainfall and evaporation were not significant.The find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xed sand DUNE soil moisture root zone HALOXYLON ammodendron Gurbantunggut DESERT
下载PDF
淮北平原汉王实验站土壤水资源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景才 夏自强 +1 位作者 彭兆然 陆志华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62-367,共6页
为了充分认识土壤水及其水资源特性,在淮北平原汉王水文水资源实验站对0.5~3.5 m地下水位控制条件下和秸秆、地膜、无覆盖三种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包气带储水量、潜水蒸发、土壤蒸发、降雨入渗等要素进行了连续4年的观测,并结合水量平... 为了充分认识土壤水及其水资源特性,在淮北平原汉王水文水资源实验站对0.5~3.5 m地下水位控制条件下和秸秆、地膜、无覆盖三种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包气带储水量、潜水蒸发、土壤蒸发、降雨入渗等要素进行了连续4年的观测,并结合水量平衡方程,对土壤水资源的要素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大小顺序为秸秆覆盖>地膜覆盖>无覆盖;覆盖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变化相对稳定;土壤包气带有类似于土壤水库的作用,可调节水量可观,土壤水可作为一种重要的水资源;随土壤包气带厚度加大,潜水蒸发和降水下渗逐步减少,土壤蒸发表现突出.研究认为,充分认识土壤水资源特征,对指导土壤水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生产等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资源 土壤湿度 包气带 水资源 蒸发 下渗 淮北平原
下载PDF
流动沙丘与丘间低地过渡带上芦苇幼苗的出土和定居 被引量:2
20
作者 闫守刚 许清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0-55,共6页
在流动沙丘区植被恢复中,多年生植物有性繁殖的作用被低估。本研究旨在阐明多年生植物芦苇的有性繁殖在流动沙丘植被恢复中具有重要作用。监测2个流动沙丘与丘间低地过渡带的芦苇幼苗的出土和定居;同时还监测土壤水分和芦苇的土壤种子... 在流动沙丘区植被恢复中,多年生植物有性繁殖的作用被低估。本研究旨在阐明多年生植物芦苇的有性繁殖在流动沙丘植被恢复中具有重要作用。监测2个流动沙丘与丘间低地过渡带的芦苇幼苗的出土和定居;同时还监测土壤水分和芦苇的土壤种子库。研究表明:在多数幼苗出土时,土壤水分和出苗率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5);幼苗的定居和出苗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生长季末期54.1%的幼苗都定居下来。这些结论显示:1)在雨季来临之前,种子传播;2)一旦接触潮湿的土壤表层,种子就能萌发,其萌发和出土依赖于良好的土壤水分。在过渡带的裸沙区,多年生植物的有性繁殖开始一个新的植被演替过程,在流动沙丘的植被恢复中起到重要作用;过渡带导致良好土壤水分的风蚀作用有利于多年生植物的种子萌发、出苗和定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生植物 幼苗出土 土壤水分 流动沙丘 过渡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