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53
1
作者 张洁 姚宇卿 +5 位作者 金轲 吕军杰 王聪慧 王育红 李俊红 丁志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6-129,共4页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1999年开始保护性耕作,2004年采样测定),研究了豫西旱区坡耕地不同保护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耕层有机碳、全氮较传统耕作均有增加,其中...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1999年开始保护性耕作,2004年采样测定),研究了豫西旱区坡耕地不同保护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耕层有机碳、全氮较传统耕作均有增加,其中深松覆盖耕作下有机碳含量最高,为6.79 g/kg,比传统耕作增加了13.82%;免耕土壤全氮含量最高为0.797 g/kg,比传统耕作增加了10.42%;土壤有机碳、全氮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降低;长期保护性耕作(免耕、深松)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0~20 cm免耕和深松的土壤SMB-C、SMB-N含量分别较传统耕作增加79.3%,19.9%和17.92%,8.13%.长期耕作导致坡耕地土壤微生物碳、氮具有不同程度的坡下富集现象.土壤SMB-C与全氮、SMB-N呈显著正相关.由于微生物量C、N可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因此可以认为,长期保护性耕作(免耕和深松)可以提高豫西旱区坡耕地土壤质量,增加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有机碳 全氮 保护性耕作 坡耕地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麦-稻轮作系统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4
2
作者 刘益仁 郁洁 +2 位作者 李想 徐阳春 沈其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89-994,共6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连续4茬麦-稻轮作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施化肥处理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增加,提高了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活性,降低了过氧化氢酶活性...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连续4茬麦-稻轮作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施化肥处理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增加,提高了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活性,降低了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了放线菌的数量,但对土壤细菌、真菌数量的影响不明显;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土壤酶活性及3大类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及对照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和3大类微生物数量随着有机肥配施比例的提高而增加,以配施30%有机肥处理的最高;土壤酶活性综合指数以配施20%有机肥处理的最高。可见,化肥配施有机肥特别是配施中高量有机肥更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学特性,提高土壤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肥配施 麦-稻轮作系统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土壤微生物熵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碳对模拟酸雨的响应 被引量:28
3
作者 吴建平 梁国华 +3 位作者 熊鑫 褚国伟 周国逸 张德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6686-6693,共8页
在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设置人工模拟酸雨实验,研究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p H值和土壤呼吸速率几个指标对不同酸处理梯度(CK:p H值4.5的天然湖水;T1:p H值4.0;T2:p H值3.5;T3:p H值3.0)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模拟酸雨的... 在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设置人工模拟酸雨实验,研究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p H值和土壤呼吸速率几个指标对不同酸处理梯度(CK:p H值4.5的天然湖水;T1:p H值4.0;T2:p H值3.5;T3:p H值3.0)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模拟酸雨的持续作用下,样地土壤酸化有加剧趋势。2011年的6月(CK:(603.76±46.18)mg/kg,T1:(565.41±44.48)mg/kg,T2:(521.58±30.92)mg/kg,T3:(509.49±19.40)mg/kg)、12月(CK:(488.92±22.71)mg/kg,T1:(379.65±49.46)mg/kg,T2:(346.08±33.81)mg/kg,T3:(318.00±52.35)mg/kg)和2012年6月(CK:(540.48±39.11)mg/kg,T1:(492.30±43.15)mg/kg,T2:(489.65±51.39)mg/kg,T3:(428.53±49.66)mg/kg)3次测定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有随模拟酸雨强度增加而显著降低的趋势,高强度的酸处理T3显著低于CK值(P<0.05);土壤呼吸速率在各处理中的响应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变化一致。由于旱季和湿季的土壤温湿度相差较大,以上各指标在旱湿两季的差异明显,表现为湿季大于旱季。由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变化缓慢,其在各酸梯度处理下无显著差异(P>0.05)。以上结果显示,长期酸雨作用使土壤酸化不断加剧,并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抑制了土壤的呼吸速率,有利于土壤碳的累积,但对土壤总有机碳的影响仍需长期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酸雨 土壤酸化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长期免耕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孔凡磊 张明园 +2 位作者 范士超 张海林 陈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0-245,共6页
以华北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区长期免耕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免耕、翻耕和旋耕)对长期免耕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轮耕制度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长期免耕土壤进行耕作处理后SMBC的时空分布和稳定性产... 以华北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区长期免耕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免耕、翻耕和旋耕)对长期免耕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轮耕制度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长期免耕土壤进行耕作处理后SMBC的时空分布和稳定性产生显著变化。不同耕作处理SMBC含量在0~5 cm和5~10 cm土层变化明显,小麦起身期含量最低,收获期最高;深层SMBC变化不明显。免耕处理SMBC随土壤层次明显降低,且各土壤层次SMBC差异达显著(P<0.05)水平;翻耕、旋耕处理0~5 cm和5~10 cm土层间SMBC无明显差异,其他层次间差异显著(P<0.05)。从生育期平均值看,0~5 cm土层免耕处理SMBC含量较高,翻耕和旋耕处理则分别比免耕降低6.7%、6.1%;与免耕相比,5~10 cm土层SMBC翻耕、旋耕处理分别增加30.2%和20.7%(P<0.01),10~20 cm土层SMBC翻耕、旋耕处理比免耕增加48.1%(P<0.01)和10.5%(P<0.05)。在冬小麦生育期内,0~20 cm土层SMBC稳定性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20~30 cm土层SMBC稳定性表现为免耕>翻耕>旋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耕制度 免耕土壤 免耕 翻耕 旋耕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
下载PDF
土地耕作后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动态特征 被引量:17
5
作者 张磊 张磊1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6-150,共5页
采用野外观测与室内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湿地土壤和垦殖10年的农田耕作后土壤呼吸通量、微生物量碳、土壤基础呼吸、土壤qCO2值、水溶性有机碳的动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小叶章湿地耕作后,土壤含水量明显下降(P〈0.05);... 采用野外观测与室内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湿地土壤和垦殖10年的农田耕作后土壤呼吸通量、微生物量碳、土壤基础呼吸、土壤qCO2值、水溶性有机碳的动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小叶章湿地耕作后,土壤含水量明显下降(P〈0.05);土壤CO2通量在最初的1-2d形成一个排放高峰,农田耕作土壤CO2通量一直显著高于未耕作土壤(P〈0.01)。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显著低于小叶章湿地(P〈0.001)。在耕作后最初的1~3d,湿地和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均没有显著的变化;之后,土壤微生物量碳迅速增加,显著高于未耕作土壤。观测时间内,耕作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始终显著高于未耕作土壤(P〈0.01)。垦殖10年农田土壤耕作后,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影响。湿地耕作后。土壤水溶性有机碳迅速增加。在耕作后80d内,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未耕作土壤(P〈0.01)。之后,则低于未耕作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土壤基础呼吸 CO2通量
下载PDF
半湿润偏旱区坡耕地保护耕作土壤碳素转化及增产机理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洁 姚宇卿 +5 位作者 吕军杰 金轲 王聪慧 王育红 李俊红 丁志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97-301,共5页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在豫西半湿润偏旱区坡耕地进行了不同保护耕作下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及小麦增产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处理耕层土壤有机碳增加较明显,深松覆盖有机碳(SOC)含量最高,为6.79g.kg-1,比传统耕作高13....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在豫西半湿润偏旱区坡耕地进行了不同保护耕作下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及小麦增产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处理耕层土壤有机碳增加较明显,深松覆盖有机碳(SOC)含量最高,为6.79g.kg-1,比传统耕作高13.8%;其次是免耕,较传统耕作高11.6%;而少耕降低了1.4%。随土层加深,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对耕作敏感,其含量为免耕>深松>传统耕作>少耕,免耕、深松和少耕较传统耕作增加79.3%、19.9%和-2.5%。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都有坡下富集现象。免耕和深松的土壤微生物商(SMBC/SOC)较高,分别为3.11%和2.04%。深松覆盖在任何年型均能提高小麦产量,免耕覆盖在欠水年能提高小麦产量,但增产效果低于深松;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土壤含水量较高,小麦中后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多,能延缓小麦植株衰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商 增产机理 保护性耕作 坡耕地 半湿润偏旱区
下载PDF
贵州山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碳同位素组成与有机碳同位素效应 被引量:14
7
作者 朴河春 朱建明 +1 位作者 余登利 冉景丞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46-556,共11页
选择贵州岩溶区 3个不同海拔高度上的旱地作为实验点 ,进行了绿肥 (紫花光叶苕 ,C3豆科植物 )的输入实验 ,目的是了解通过输入绿肥之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SMBC)的响应 ,以及微生物生物量中碳同位素比值的变化 ,来判断植物分解作用期... 选择贵州岩溶区 3个不同海拔高度上的旱地作为实验点 ,进行了绿肥 (紫花光叶苕 ,C3豆科植物 )的输入实验 ,目的是了解通过输入绿肥之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SMBC)的响应 ,以及微生物生物量中碳同位素比值的变化 ,来判断植物分解作用期间有机碳的同位素效应 ,即微生物分解对1 3C的分馏作用和微生物对有机质的选择性利用。实验结果表明 ,在实验地里加入绿肥之后 ,年平均气温较高的实验地的SMBC响应较快 ,并且其值高于其余两个年平均气温较低的实验地 ,说明SMBC主要来源于植物残留物 ,其值的大小受控于气温。在加入绿肥之后 ,并未在各自的实验地和对照地之间出现δ1 3C值的差异 ,而是在植物残留物的分解达到一定程度后实验地的δ1 3C值才高于对照地 ,但在年平均气温较低的实验点上始终未出现这种差异 ,说明植物残留物的分解程度和质量将影响SMBC的δ1 3C值 ,这种现象也进一步说明土壤有机碳的同位素效应是微生物对1 3C的分馏和对有机质的选择性利用并存的过程。 3个实验点上的土壤有机碳的δ1 3C值大小的顺序与SMBC的δ1 3C值大小的顺序相一致 ,表明SMBC的δ1 3C值能够反映相应样品中的土壤有机质δ1 3C值的总的变化趋势 ,并可能是控制土壤有机质的δ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岩溶区 旱地 绿肥输入实验 生物量 碳同位素组成 有机碳同位素效应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紫色土丘陵坡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水溶性有机碳变化特征 被引量:15
8
作者 杨宁 杨满元 +2 位作者 邹冬生 林仲桂 付美云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12-818,共7页
为了研究湖南省衡阳市紫色土丘陵坡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与水溶性有机碳(SWSOC)的变化特征。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选用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草坡阶段(GT)、草灌阶段(MT)、灌丛阶段(FX)、灌乔阶段(F... 为了研究湖南省衡阳市紫色土丘陵坡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与水溶性有机碳(SWSOC)的变化特征。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选用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草坡阶段(GT)、草灌阶段(MT)、灌丛阶段(FX)、灌乔阶段(FA)、乔木阶段(AR)和顶极阶段(TV),通过调查取样和试验分析,对不同恢复阶段的0~10,10~20和20~40cm土层土壤的SMBC、土壤微生物熵(SMQ)、SWSOC、水溶性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的比值(SWSOC/SOC)、土壤基础呼吸(SBR)的变化规律以及他们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MBC和SBR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恢复的进行而增加;SMQ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和恢复进行而增加;在不同的恢复阶段,SWSOC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0~10cm土层,SWSOC随着恢复的进行而增加,在10~20和20~40cm土层,SWSOC随着恢复的进行先增后减;SWSOC/SOC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恢复的进行而减小;SMBC,SMQ,SWSOC,SBR均与土壤理化性质存在密切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植被恢复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提高和土壤有机碳库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 土壤基础呼吸 植被恢复 紫色土 湖南省衡阳市
下载PDF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短期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郭传阳 林开敏 +5 位作者 郑鸣鸣 任正标 李茂 郑宏 游云飞 陈志云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5-131,共7页
【目的】探究大径材培育目标下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短期影响,为缓解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问题和大径材定向培育提供指导。【方法】以16年生杉木人工林为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种间伐强度,分别为强度间伐(32%... 【目的】探究大径材培育目标下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短期影响,为缓解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问题和大径材定向培育提供指导。【方法】以16年生杉木人工林为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种间伐强度,分别为强度间伐(32%,编号HIT)、弱度间伐(23%,编号LIT)、对照组(0%,编号CK),研究不同间伐条件下杉木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生物量氮(SMBN)含量的变化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比,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全碳(TC)、全氮(TN)含量比,即SMBC/SMBN、SMBC/TC、SMBN/TN]之间的差异。【结果】在不同间伐强度下,杉木人工林不同土层SMBC、SMBN含量及SMBN/TN的值从大到小依次为HIT、LIT、CK;SMBC/TC的值除在≥10~20 cm土层以强度间伐(HIT)最高之外,其他土层均以弱度间伐(LIT)最高;SMBC/SMBN的值除在≥20~40cm土层,以CK最高外,其他土层均以LIT处理最高;从土壤的垂直分布特征来看,杉木人工林SMBC、SMBN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0~10、≥10~20、≥20~40cm,即呈现出SMBC、SMBN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的趋势。【结论】强度间伐对SMBC、SMBN含量影响明显,可能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加强对土壤地力的维护,从而改善杉木大径材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间伐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全碳 全氮 化学计量特征
原文传递
黄土丘陵区侵蚀坡面土壤微生物量碳时空动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10
作者 覃乾 朱世硕 +2 位作者 夏彬 赵允格 许明祥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73-1980,共8页
以黄土丘陵区具有典型侵蚀和沉积部位的5个有机碳水平的侵蚀坡面为对象,通过对雨季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研究,辨析了侵蚀-沉积条件下坡面土壤微生物量碳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结果表明:①土壤侵蚀导致坡面侵蚀-沉积区土壤温湿度、... 以黄土丘陵区具有典型侵蚀和沉积部位的5个有机碳水平的侵蚀坡面为对象,通过对雨季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研究,辨析了侵蚀-沉积条件下坡面土壤微生物量碳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结果表明:①土壤侵蚀导致坡面侵蚀-沉积区土壤温湿度、有机碳含量出现明显的时空分异,分异程度与土壤有机碳水平有关;②雨季末土壤微生物量碳相比雨季前显著增加,增幅可达91. 08%~286. 83%.坡面沉积区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大于侵蚀区,随着土壤有机碳水平升高,侵蚀-沉积区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差增大,空间分异加剧;③坡面侵蚀-沉积区土壤微生物量碳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温度、湿度等因素的敏感程度不同,雨季前土壤微生物量碳对土壤湿度变化最敏感,而雨季末沉积区土壤微生物量碳对土壤温度变化最敏感,在侵蚀区对土壤有机碳变化更为敏感.土壤侵蚀和季节变化是导致坡面土壤微生物量碳时空分布差异的重要原因,土壤微生物量碳对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差异主要是不同时空条件下限制性要素的转换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水平 侵蚀-沉积区 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 土壤温湿度 敏感性
原文传递
青海高原复种绿肥毛叶苕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韩梅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4期34-39,共6页
通过在小麦收获后复种绿肥毛叶苕子研究绿肥的培肥效应。在复种绿肥毛叶苕子的情况下,研究后茬作物小麦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小麦生育期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表现为有毛叶苕子处理高于无... 通过在小麦收获后复种绿肥毛叶苕子研究绿肥的培肥效应。在复种绿肥毛叶苕子的情况下,研究后茬作物小麦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小麦生育期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表现为有毛叶苕子处理高于无毛叶苕子处理,其中施肥70%化肥+毛苕子翻压还田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最高。小麦苗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最低,至抽穗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达到最高,成熟期又有所降低。微生物熵在各时期的变化与微生物生物量碳一致,绿肥处理表现出明显较高的微生物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种 绿肥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典型阔叶红松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宋蕾 林尤伟 金光泽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12,共6页
【目的】探究氮沉降增加对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方法】对阔叶红松林进行模拟氮沉降实验,设置对照(N0,0 kg/(hm^2·a))、低氮(N1,30 kg/(hm^2·a))、中氮(N2,60kg/(hm^2·a))和高... 【目的】探究氮沉降增加对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方法】对阔叶红松林进行模拟氮沉降实验,设置对照(N0,0 kg/(hm^2·a))、低氮(N1,30 kg/(hm^2·a))、中氮(N2,60kg/(hm^2·a))和高氮(N3,120 kg/(hm^2·a))共4组处理,在实验样地内采集0~10 cm、≥10~20 cm土层中的土壤,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含量及变化。【结果】(1)模拟氮沉降未改变SMBC、SMBN及SMBC/SMBN的垂直分布;SMBC、SMBN在生长季月动态曲线均为以8月中旬为峰值的单峰型曲线,SMBC/SMBN的曲线波动较大,0~10 cm土层以N0处理的结果波动范围最小(2.83~6.97)。(2)模拟氮沉降仅对0~10 cm土层6、8月中旬的SMBC以及5、6、8月中旬的SMBC/SMBN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SMBC、SMBN及SMBC/SMBN的生长季平均值无显著影响。【结论】模拟氮沉降对阔叶红松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仅在个别月份中表现明显,而对于整个生长季而言,更长时间的模拟氮沉降实验才可能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产生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 阔叶红松林
原文传递
耕作对旱区坡耕地土壤碳素转化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洁 姚宇卿 +6 位作者 吕军杰 王育红 金轲 王聪慧 胡博文 李俊红 丁志强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82-886,共5页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1999开始保护性耕作,2004年采样测定),在豫西旱区坡耕地上进行了不同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微生物态碳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处理的耕层有机碳增加较明显,以深松覆盖有机碳含量最高为6.7...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1999开始保护性耕作,2004年采样测定),在豫西旱区坡耕地上进行了不同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微生物态碳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处理的耕层有机碳增加较明显,以深松覆盖有机碳含量最高为6.79gkg-1,比传统耕作高13.82%,其次是免耕,较传统高11.58%,而少耕却较传统降低了1.38%,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0~60cm有机碳平均值,深松和免耕较传统分别增加了14.08%、5.41%,少耕较传统减少1.12%。土壤微生物碳对耕作敏感,其含量免耕>深松>传统>少耕,分别为206.87mgkg-1、138.43mgkg-1、115.42mgkg-1和112.57mgkg-1,较传统增加79.3%、19.9%和-2.5%。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态碳都有坡下富集现象。少耕、免耕、深松和传统的SMBC/SOC的值分别为1.91%、3.11%、2.04%和1.93%,免耕和深松对培肥地力、改善环境有好的应用前景;同时免耕覆盖与深松覆盖可提高产量,增产分别达10.22%与9.26%;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微生物态碳 水分利用效率 保护性耕作 坡耕地
原文传递
太湖东岸湖滨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主要化学特性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莹 冯育青 阮宏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16,共4页
湖滨带是湖泊流域水生生态系统与陆生生态系统之间重要的生态过渡带。笔者以太湖东岸受人为活动干扰较小的吴中与吴江段湖滨带为代表,测定分析了湖滨带沿水位变幅区至陆向辐射区(近水区、中水区、远水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有机碳、... 湖滨带是湖泊流域水生生态系统与陆生生态系统之间重要的生态过渡带。笔者以太湖东岸受人为活动干扰较小的吴中与吴江段湖滨带为代表,测定分析了湖滨带沿水位变幅区至陆向辐射区(近水区、中水区、远水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有机碳、全氮、全磷、铁、锰的含量。结果表明:湖滨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分布沿水体至陆地方向呈逐渐减小趋势,近水区最大,平均值为93.10mg/kg,中水区与远水区平均值分别为62.70、52.00mg/kg;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铁、锰含量的分布沿水体至陆地方向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陆向辐射区高于水位变幅区,这说明自然状态下的湖滨带在拦截、过滤营养元素与重金属元素方面具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土壤全磷 湖滨带
下载PDF
湘中丘陵区不同经营类型毛竹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动态 被引量:5
15
作者 漆良华 艾文胜 +3 位作者 范少辉 杜满义 孟勇 毛超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5-48,共4页
对湘中丘陵区毛竹笋用林(I)、笋材兼用林(Ⅱ)、材用林(HI)等不同经营类型林分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储量的垂直分布、季节动态及与土壤温度、湿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笋用林、笋材兼用林和材用林土壤平均SMBC含... 对湘中丘陵区毛竹笋用林(I)、笋材兼用林(Ⅱ)、材用林(HI)等不同经营类型林分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储量的垂直分布、季节动态及与土壤温度、湿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笋用林、笋材兼用林和材用林土壤平均SMBC含量分别为18.92~118.42、21.19~133.66和19.56~119.46mg/kg,储量为0.12~0.74、0.14~0.91和0.11—0.70t/hm^2;在垂直分布上,不同类型毛竹林碳含量、碳储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0~20cm土层是SMBC的主要分布区;在季节动态上,不同类型毛竹林碳含量、碳储量均以7月最高,1月最低;在一定范围内,土壤温度上升、湿度增加有利于促进SMBC含量、储量增加,SMBC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土壤温度对SMBC的影响符合幂指数模型,湿度与SMBC的回归关系为非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土壤微生物量碳 垂直分布 季节动态 湘中丘陵区
下载PDF
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16
作者 徐亚明 《江苏林业科技》 2023年第5期1-7,共7页
在杨树人工林生长季的6,8,10月,对3种不同龄(幼龄、中龄、成熟)林开展野外模拟氮沉降试验。每种龄林设置20个样方,设定4个梯度,即N1,N2,N3,N4[N沉降依次分别为5,10,15,30 g/(m^(2)·a)]和对照N0(无N沉降),样地内采集3个深度(0—15,1... 在杨树人工林生长季的6,8,10月,对3种不同龄(幼龄、中龄、成熟)林开展野外模拟氮沉降试验。每种龄林设置20个样方,设定4个梯度,即N1,N2,N3,N4[N沉降依次分别为5,10,15,30 g/(m^(2)·a)]和对照N0(无N沉降),样地内采集3个深度(0—15,15—25,25—40 cm)的土样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以研究苏北沿海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对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幼龄杨树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最大值为607.75 mg/kg;一定量的氮处理可以增加中龄林和成熟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过高则会抑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幼龄杨树人工林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3个龄级杨树人工林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都具有显著的时间动态,幼龄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最大值出现在10月(607.75 mg/kg),中龄林出现在8月(1 444.43 mg/kg),成熟林则出现在6月(974.33 mg/kg)。研究结果显示,氮沉降对表层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最大;高含量氮的沉降抑制杨树人工林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林龄 杨树 人工林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6
17
作者 王士超 闫志浩 +5 位作者 王瑾瑜 槐圣昌 武红亮 邢婷婷 叶洪龄 卢昌艾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82-794,共13页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水溶性有机碳氮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碳氮组分,是衡量土壤碳氮周转与养分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探讨秸秆配施氮肥、氮肥用量及基追比例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水溶性有机碳氮、易氧化有机碳和速效氮的影响,明确秸...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水溶性有机碳氮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碳氮组分,是衡量土壤碳氮周转与养分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探讨秸秆配施氮肥、氮肥用量及基追比例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水溶性有机碳氮、易氧化有机碳和速效氮的影响,明确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生长季不同氮肥用量与基追比的土壤活性碳氮变化特征,为稻麦轮作区秸秆还田的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2015年在湖北省荆门市田间试验中设置施氮量、秸秆配施氮肥和施氮时期3个大田试验。施氮量:不施氮(N0),推荐施氮(165 kg·hm^-2,N165),习惯施氮(195 kg·hm^-2,N195);秸秆配施氮肥:秸秆移除(CK),秸秆还田(移栽前将上季小麦秸秆全部还田,S),秸秆还田+习惯施氮量(SN),秸秆还田+推荐施氮量(SF),秸秆还田+推荐施氮量+腐解菌剂(SM);施氮时期:基施﹕拔节期﹕抽穗期氮肥施用比例为7﹕3﹕0(R1),5﹕3﹕2(R2),10﹕0﹕0(R3)。【结果】秸秆还田+习惯施氮量(SN)显著提高了水稻拔节期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但是其成熟期水溶性有机碳含量(DOC)显著降低。秸秆还田+推荐施氮量(SF)显著提高了水稻拔节期土壤水溶性有机氮含量(DON)。腐解菌剂的施用显著降低了水稻成熟期DON含量,拔节期易氧化有机碳含量(ROC)也显著降低。秸秆还田下增加氮肥用量显著提高了水稻抽穗期和灌浆期土壤速效氮含量(AN);推荐施氮处理(165 kg N·hm^-2)的DON和AN含量显著升高;农民习惯施氮处理(195 kg N·hm^-2)降低了DON和AN含量;增加追施氮肥比例对土壤SMBC和DOC含量无明显影响,但提高了水稻拔节期SMBN和ROC含量。【结论】施氮量及其基追比是影响秸秆还田下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含量的主要因素,合理配施氮肥能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速效氮及水溶性有机氮等活性碳氮组分含量,增加追肥比例也能提高水稻生育期内土壤活性碳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秸秆还田 施氮量 氮肥基追比 微生物量碳氮 水溶性有机碳氮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