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动物群落的聚类与排序 被引量:32
1
作者 章家恩 秦钟 李庆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849-2856,共8页
对广州天河城市化地区林地、草地和农田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6个代表性的样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1623个,共26个类群,其中线虫纲(Nematoda)、蜱螨目(Acarina)和弹尾目(Collembola)为优势类群,共占总捕获量... 对广州天河城市化地区林地、草地和农田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6个代表性的样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1623个,共26个类群,其中线虫纲(Nematoda)、蜱螨目(Acarina)和弹尾目(Collembola)为优势类群,共占总捕获量的79.1%。不同样地生境中土壤动物的类群组成以及个体数不同。总体来看,林地、农田、草地土壤动物群落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复杂性指数均依次降低,Pielou均匀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以林地为最高。对土壤动物的聚类和排序结果表明,研究区中小型土壤动物可划分为4大类,其中第1类由3种优势类群组成;第一、二排序轴分别反映了土壤理化性质、土地利用类型(以人类干扰程度不同为主要特征)对土壤动物组成及分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型土壤动物 等级聚合法 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 土地利用类型
原文传递
上海市不同类型城市森林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21
2
作者 靳士科 王娟娟 +4 位作者 朱莎 张琪 黎翔 郑文静 由文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363-2371,共9页
于2014年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15年1月(冬季)对上海市4种城市森林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2190只,隶属于6门15纲22个类群,优势类群为线虫纲和蜱螨亚纲,分别占总密度的56.0%和21.8%,常见类群为线蚓科... 于2014年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15年1月(冬季)对上海市4种城市森林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2190只,隶属于6门15纲22个类群,优势类群为线虫纲和蜱螨亚纲,分别占总密度的56.0%和21.8%,常见类群为线蚓科、轮虫纲、弹尾纲和膜翅目,共占总密度的18.7%.不同类型城市森林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水杉林密度最高,香樟林最低;类群数以近自然林最高,水杉林最低.各林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整体表现为秋、冬季密度值较高,夏、秋季类群数较高.在垂直分布上,香樟林表聚程度最为突出,近自然林各层分布相对均匀.密度-类群指数(DG)大小顺序为近自然林(6.953)>香樟林(6.351)>悬铃木林(6.313)>水杉林(5.910),该指数可以较好地表征各林地的群落多样性.冗余分析(RDA)显示,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土壤总氮等是影响城市森林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蜱螨亚纲和线蚓科与土壤有机质和总氮呈正相关,双翅目幼虫和轮虫纲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中小型土壤动物 季节动态 密度-类群指数 冗余分析
原文传递
烘虫温度和时间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烘虫分离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铁烈华 张林成 +3 位作者 冯茂松 白文玉 王玲 何沛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5-50,共6页
【目的】探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烘虫分离效果随烘虫温度和时间的变化特征,为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研究提供分离技术支持。【方法】采用Tullgren干漏斗法和Baermann湿漏斗法分别分离干生和湿生土壤动物,并用温控器精确控制箱体内温度,对两种林... 【目的】探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烘虫分离效果随烘虫温度和时间的变化特征,为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研究提供分离技术支持。【方法】采用Tullgren干漏斗法和Baermann湿漏斗法分别分离干生和湿生土壤动物,并用温控器精确控制箱体内温度,对两种林分、不同土层深度中小型土壤动物进行调查。【结果】老板山中小型土壤动物数量较庞大,且深层土壤动物多度不如浅层;深层干生和湿生中小型土壤动物分别在温度中值为34℃、32℃时烘虫分离效果最理想,而浅层土壤最好将烘虫温度控制在36℃;一般在适宜温度下整个烘虫分离过程可在18h内完成,且主要集中在前13h,开始烘虫4h后烘虫分离效果仍然较高。【结论】烘虫分离效果随烘虫温度的变化一般呈单峰曲线规律,烘虫温度过低或者过高都会影响分离效果;烘虫分离效果与林分结构无关、与土层深度有关;烘虫时间的长短与林分结构和土壤动物的多度没有直接关系;干生土壤动物烘虫分离效果与土壤动物类别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烘虫温度 烘虫时间 中小型土壤动物 分离
下载PDF
豚草入侵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谢俊芳 全国明 +3 位作者 章家恩 毛丹鹃 徐华勤 秦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5682-5690,共9页
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是菊科豚草属的恶性杂草,在我国华南地区已成功入侵并造成严重危害。为了解豚草入侵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效应,采用野外样地试验法研究了豚草入侵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全年4次采样共获得中... 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是菊科豚草属的恶性杂草,在我国华南地区已成功入侵并造成严重危害。为了解豚草入侵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效应,采用野外样地试验法研究了豚草入侵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全年4次采样共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4174头,隶属于4门11纲26类,其中线虫类为优势类群,蜱螨目和弹尾目是常见类群。结果显示,豚草入侵改变了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入侵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的总个体数以及线虫类、弹尾目动物的个体数显著增加,但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的变化不明显;在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方面,豚草入侵显著提高了群落的密度-类群指数,物种丰富度、优势度指数亦有所上升,但差异不明显,而均匀度、Shannon-Wiener指数则趋于下降;在群落相似性方面,入侵区与其它处理区的差异较小。豚草入侵所引起的局部气候环境、凋落物、根系分泌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可能是造成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改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豚草 生物入侵 中小型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田土地利用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朱永恒 张衡 +2 位作者 韩斐 周举花 高婷婷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4-319,共6页
为了解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农田土地利用方式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在吴江市设置3组样地161采样点,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20906只,隶属于5门11纲14目21类。其中,线虫纲为优势类群,弹尾目、蜱螨目、猛水蚤目、轮虫纲和寡毛纲为常见... 为了解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农田土地利用方式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在吴江市设置3组样地161采样点,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20906只,隶属于5门11纲14目21类。其中,线虫纲为优势类群,弹尾目、蜱螨目、猛水蚤目、轮虫纲和寡毛纲为常见类群。农田土地利用方式对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产生明显的影响,灌溉水田土壤动物密度分别是旱地与菜地的1.6倍以上,且差异显著,但3类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动物类群总数无显著差异。灌溉水田土壤动物多样性H′指数分别是旱地与菜地的0.42和0.46倍,且差异显著,但旱地和菜地无显著差异。皆为旱作的旱地与菜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间类群及其个体数量相似程度较高,而灌溉水田与旱地或灌溉水田与菜地间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相似程度较低。因此,农田土地利用方式和具体措施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与结构特征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型土壤动物 农田 土地利用方式 吴江市
原文传递
广州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冬季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庆芳 章家恩 秦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521-1526,共6页
对广州市越秀区和天河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绿地、林地、农田)下、6种不同样地(人民公园东部绿地、天河体育中心广场绿地、华南植物园、华南农业大学树木园、郊区岑村农田和郊区凤凰街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数量和结构组成、分布及其... 对广州市越秀区和天河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绿地、林地、农田)下、6种不同样地(人民公园东部绿地、天河体育中心广场绿地、华南植物园、华南农业大学树木园、郊区岑村农田和郊区凤凰街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数量和结构组成、分布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调查期间共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1 365个,共25个类群,分别隶属于7门16个类群,优势类群为线虫纲(Nematoda)、蜱螨目(Acarina)和弹尾目(Collembola),共占总捕获量的83.44%。不同样地生境中土壤动物的类群组成以及个体数不同。各样地土壤动物群落复杂性指数(C)以华南植物园为最高,达2.822,人民公园绿地为最低。观测样地中小型土壤动物表现出明显的表聚现象,垂直分布有明显差异,类群数和个体数随深度增加而减少。群落排序的结果显示,土壤动物群落对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有所不同,其中倍足纲(Diplopoda)和石目(Archaeognatha)这两类土壤动物为稀有类群,仅在观测的林地类样地中有分布,对干扰最为敏感,可用于指示城市化进程S中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型土壤动物 数量结构 除趋势对应分析 土地利用类型 城市化
下载PDF
大金山岛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10
7
作者 罗鼎晖 李翔 +4 位作者 骆蓓菁 许洺山 妥彬 阎恩荣 由文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9-357,共9页
于2017年秋季(10月)和冬季(12月)及2018年春季(3月)和夏季(6月)分别对大金山岛8个植物群落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共捕获5门14纲23个类群土壤动物8506只,优势类群分别为线虫纲(66.06%)、蜱螨亚纲(17.95%)和弹尾纲(11.15%),其余为... 于2017年秋季(10月)和冬季(12月)及2018年春季(3月)和夏季(6月)分别对大金山岛8个植物群落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共捕获5门14纲23个类群土壤动物8506只,优势类群分别为线虫纲(66.06%)、蜱螨亚纲(17.95%)和弹尾纲(11.15%),其余为稀有类群(4.84%)。常绿阔叶林中小型土壤动物4季平均密度和类群数均高于落叶阔叶林,且2种林型间类群数差异显著(P<0.05),而这2种植被类型夏季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均显著高于其他3季(P<0.05);常绿阔叶林秋季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显著高于春、冬2季(P<0.05),而落叶阔叶林表现为秋季显著高于其他3季(P<0.05)。在垂直分布上,2种植被类型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均表现出明显的表聚型,其0~5 cm土层密度分别占0~20 cm土层总密度的68.68%和66.94%。常绿阔叶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高于落叶阔叶林,且常绿阔叶林秋季这2个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3季(P<0.05);落叶阔叶林秋季中小型土壤动物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其他3季(P<0.05)。由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中小型土壤动物总密度以及线虫纲、蜱螨亚纲和弹尾纲密度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与土壤pH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金山岛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 季节动态
下载PDF
氮沉降与降雨变化下中小型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梁志伟 红梅 +4 位作者 德海山 叶贺 张宇晨 闫瑾 李静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279-4288,共10页
土壤动物是凋落物分解、养分转化过程的重要调节者,全球变化驱动的氮沉降与降雨变化通过改变其分解环境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而影响凋落物分解进程。为了探究中小型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受氮沉降和降雨变化的影响,本研究利用不... 土壤动物是凋落物分解、养分转化过程的重要调节者,全球变化驱动的氮沉降与降雨变化通过改变其分解环境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而影响凋落物分解进程。为了探究中小型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受氮沉降和降雨变化的影响,本研究利用不同网孔(2 mm和0.01 mm)的凋落物分解网袋法,以建群种短花针茅为研究对象进行野外分解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自然降雨(CK)、增雨30%(W)和减雨30%(R)3个水分处理,副区为0(N_(0))、30(N_(30))、50(N_(50))和100(N_(100))kg·kg·hm^(-2)·a^(-1)4个氮素处理。结果表明:1)降雨变化显著影响了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增雨处理中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加快,且随着氮添加浓度的升高,凋落物重量残留率逐渐降低,100 kg·hm^(-2)·a^(-1)时分解速度最快;在减雨处理与对自然降雨处理中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则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50 kg·kg·hm^(-2)·a^(-1)时分解速度最快。氮沉降和降雨变化对凋落物分解无显著的交互作用。2)在整个分解过程中,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1577只,隶属于1门3纲13目(含亚目)49科,优势类群为蜱螨目、鞘翅目幼虫和弹尾目;增雨施氮提升了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类群数和个体数。3)凋落物重量残留率与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增雨处理整体提高了中小型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率。综上,荒漠草原上中小型土壤动物对凋落物的分解具有积极作用,且水分和氮素输入的增加提高了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及个体数,增加了其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在水分不足时,过量的氮素会抑制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发展,导致中小型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分解 中小型土壤动物 氮沉降 降雨变化 荒漠草原
原文传递
内蒙古武川县农田退耕还草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明凡渤 门丽娜 刘新民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838-1843,共6页
2006年5—9月,以50 mL土壤环刀采集土样,以干、湿漏斗法分离湿生和干生中小型土壤动物,分析了内蒙古武川县农田退耕后不同还草管理措施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为退耕还草措施的评价提供依据。试验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19845只,隶属... 2006年5—9月,以50 mL土壤环刀采集土样,以干、湿漏斗法分离湿生和干生中小型土壤动物,分析了内蒙古武川县农田退耕后不同还草管理措施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为退耕还草措施的评价提供依据。试验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19845只,隶属于6门8纲8类。优势类群为线虫和线蚓,占总捕获量的比例分别为81.37%和15.68%。与农田比较,不同退耕还草管理方式均导致线虫个体数显著提高(P<0.05),并以退耕后种植菊芋+蒿属植物提高最为突出,线蚓、螨类和弹尾类个体数提高不显著;退耕后,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垂直分布形式无显著变化,但种植紫花苜蓿导致螨类垂直分布的表聚性升高。结果表明:本研究地区所采取的几种农田退耕还草管理措施均对线虫数量的恢复有益;在退耕还草地的管理中,应该注意地表凋落物的保存和积累,以促进螨类和弹尾类数量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武川县 中小型土壤动物 退耕还草 群落特征
原文传递
绿洲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与功能群结构对土壤质地的响应
10
作者 方进 刘任涛 +1 位作者 赵璇 杨敏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5-166,共12页
研究绿洲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与土壤质地的关系,对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有重要意义。以宁夏干旱区绿洲农田为研究样地,调查了粉壤土和砂壤土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分布和功能群结构,阐明了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对土壤质... 研究绿洲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与土壤质地的关系,对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有重要意义。以宁夏干旱区绿洲农田为研究样地,调查了粉壤土和砂壤土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分布和功能群结构,阐明了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对土壤质地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土壤质地改变了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结构。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常见类群的个体数和类群数均表现为粉壤土显著高于砂壤土(P<0.05),而稀有类群的个体数和类群数均表现为两种质地土壤间无显著差异(P>0.05)。(2)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个体数和类群数表现为两种质地土壤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表现为粉壤土显著高于砂壤土(P<0.05),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表现为粉壤土显著低于砂壤土(P<0.05)。(3)杂食性类群是粉壤土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主要营养类群,而植食性类群是砂壤土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主要营养类群。杂食性类群的个体数和类群数均表现为粉壤土显著高于砂壤土(P<0.05);植食性类群的个体数表现为粉壤土显著低于砂壤土(P<0.05),而类群数则表现为两种质地土壤间无显著差异(P>0.05);捕食性类群、腐食性类群的个体数和类群数均表现为粉壤土显著低于砂壤土(P<0.05)。(4)土壤粉粒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群落多样性以及功能群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综上说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群结构受到土壤质地的深刻影响,粉壤土由于具有较高的粉粒含量和含水量而维持了较高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且具有较为丰富的杂食性类群分布;而砂壤土则表现为具有单优势类群的分布特征,且以植食性类群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绿洲 土壤质地 中小型土壤动物 多样性 功能群
原文传递
松嫩草地碱蒿生境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动态特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邱丽丽 张宝田 +1 位作者 付关强 韩慧莹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1-115,共5页
通过连续5个月对松嫩草地碱蒿生境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各月优势类群均属于蛛形纲的螨类。优势类群多度为6月〉5月〉9月〉8月〉7月。常见类群多度变化趋势与优势类群相反。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随月份变化趋... 通过连续5个月对松嫩草地碱蒿生境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各月优势类群均属于蛛形纲的螨类。优势类群多度为6月〉5月〉9月〉8月〉7月。常见类群多度变化趋势与优势类群相反。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随月份变化趋势不同,类群数7月〉6月〉9月〉8月〉5月,个体数6月〉9月〉7月〉8月〉5月。主要类群中蛛形纲和昆虫纲的密度变化动态基本一致,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其他纲密度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土壤动物的分布具有表聚性,8月和9月类群数出现20-30cm〉10-20cm的现象,7月和9月个体数出现20-30cm〉10-20cm的现象。7月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uo均匀性指数(E)和Menhinick丰富度指数(D)最大,6月和8月H指数和E指数相对较低,Simpson优势度指数(C)与H指数的变化趋势相反。各月份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指数均小于0.50。研究结果表明碱蒿生境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动态变化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蒿 中小型土壤动物 动态变化 多样性 松嫩草地
原文传递
模拟CO2浓度升高对三江平原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和功能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伍一宁 许楠 +8 位作者 王贺 钟海秀 李金博 王丽媛 杨立宾 VIADISLAV Leonov SERGEY Tsurikov 倪红伟 邹红菲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6期1641-1652,共12页
了解模拟CO2浓度升高背景下湿地土壤动物的响应特征是研究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本研究以三江平原中小型土壤动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开顶式CO2气室(OTC)模拟CO2浓度升高(370、550和700μmol·mol^-1),利用干、湿漏斗分离法分离中... 了解模拟CO2浓度升高背景下湿地土壤动物的响应特征是研究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本研究以三江平原中小型土壤动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开顶式CO2气室(OTC)模拟CO2浓度升高(370、550和700μmol·mol^-1),利用干、湿漏斗分离法分离中小型土壤动物,研究中小型土壤动物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共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4985只,隶属于7纲13目62个类群(除妧目外统计到科,幼虫和成虫分开统计),在不同CO2浓度处理下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差异显著(P<0.05)。2)随着CO2浓度升高,中小型土壤动物多度显著增加(P<0.05),均匀度显著降低,但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群落多样性、优势度以及丰富度均无显著变化(P>0.05)。3)随CO2浓度升高,杂食性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多度显著增加(P<0.05),而植食性动物和捕食性动物多度和类群数无显著变化(P>0.05)。4)冗余分析(RDA)显示,中小型土壤动物总个体数与植物生物量、有机质以及土壤全磷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与其他土壤环境因子间均未达到显著相关性(P>0.05)。研究表明,在CO2浓度升高背景下,三江平原小叶章植物生物量、土壤有机质以及土壤全磷水平影响中小型土壤动物多度分布,并影响到中小型土壤动物功能群结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型土壤动物 功能类群 CO2浓度 三江平原 群落结构
下载PDF
不同时限氮沉降和降水变化对荒漠草原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
13
作者 贺世龙 叶贺 +3 位作者 李静 张雅玲 德海山 红梅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0-154,共15页
全球背景下的氮沉降和降水变化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影响。为探究不同时限氮沉降和降水变化对荒漠草原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于2015年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设置主区为减雨(R)、自然降水(CK)、增... 全球背景下的氮沉降和降水变化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影响。为探究不同时限氮沉降和降水变化对荒漠草原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于2015年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设置主区为减雨(R)、自然降水(CK)、增雨(W)3个水分梯度,副区为N_(0)、N_(30)、N_(50)、N_(100)4个氮素梯度的模拟试验,对比分析2016、2020年土壤节肢动物变化。结果表明:2016年在样地内共捕获并分离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553只,隶属节肢动物门的10目46科;2020年在样地内共捕获并分离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1211只,隶属节肢动物门的13目41科,其中24科与2016年不同;R处理下2016年N_(30)处理下捕获数量最多,2020年N_(50)处理中捕获数量最多;2016年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量0~10 cm与10~20 cm土层比值为3.98,2020年比值为1.83,相比2016年下降了54%;WN_(50)、WN_(100)处理下2020年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明显高于2016年,CKN_(50)、CKN_(100)处理下2020年优势度指数低于2016年,PCoA分析结果显示水分处理对荒漠草原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分布影响更为显著(P<0.05);冗余分析结果表明5年的水氮变化后土壤pH值与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及数量指标相关性增强。综上所述,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精确调控土壤pH值可以进一步影响土壤节肢动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 多样性 氮沉降 降水变化 荒漠草原
下载PDF
城市化地区不同生境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32
14
作者 秦钟 章家恩 李庆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049-3056,共8页
2007年5月(春季)、7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08年1月(冬季),对广州市天河区3种土地利用类型(林地、人工绿地、农田)下6个不同生境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和季节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生境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的... 2007年5月(春季)、7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08年1月(冬季),对广州市天河区3种土地利用类型(林地、人工绿地、农田)下6个不同生境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和季节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生境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的水平分布有所不同.调查期间,华南农业大学树木园捕获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最多,达1286个,农用地中捕获的个体数较少,以凤凰街农用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最低;研究区各样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总量有明显的季节消长,由高到低依次为:秋季(1815)>春季(1623)>冬季(1365)>夏季(1276).聚类与排序结果也说明不同生境样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组成随季节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同一季节不同生境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差异与人为干扰程度、土壤环境因素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型土壤动物 生境 聚类与排序 城市化
原文传递
有机肥施用对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美丽 红梅 +3 位作者 刘鹏飞 赵巴音那木拉 德海山 李志新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4-162,共9页
2016年玉米生长季6~9月,以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了有机肥4个不同施用量处理,即0 kg·hm^(-2)(CK)、15 000 kg·hm^(-2)(OF1)、30 000 kg·hm^(-2)(OF2)、45 000 kg·hm^(-2)(OF3),并对其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及其多... 2016年玉米生长季6~9月,以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了有机肥4个不同施用量处理,即0 kg·hm^(-2)(CK)、15 000 kg·hm^(-2)(OF1)、30 000 kg·hm^(-2)(OF2)、45 000 kg·hm^(-2)(OF3),并对其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及其多样性的变化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从试验样地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2 821只,其中:OF处理显著提高了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P<0.05),OF1、OF2和OF3处理分别较CK提高2.28%、31.93%和60.70%;有机肥施用有降低类群数的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2)各处理对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3)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具有明显表聚性,各处理0~10 cm土层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显著高于10~20和20~30 cm土层的个体密度(P<0.05)。有机肥施用对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具有一定的影响,有机肥对土壤的影响是深远的,目前的结果着重表现在对个体密度的影响较大,对多样性的变化,需要长期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 有机肥 土壤环境
下载PDF
水氮控制对荒漠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叶贺 红梅 +2 位作者 赵巴音那木拉 霍利霞 高海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325-4333,共9页
为了解模拟氮沉降和降雨变化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影响,本试验设计主区为自然降雨(CK)、增雨30%(W)和减雨30%(R)3个水分处理,副区为0(N0),30(N30),50(N50)和100(N100)kg/(hm^2?a)4个氮素处理共12个处理.研究表明:在相同... 为了解模拟氮沉降和降雨变化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影响,本试验设计主区为自然降雨(CK)、增雨30%(W)和减雨30%(R)3个水分处理,副区为0(N0),30(N30),50(N50)和100(N100)kg/(hm^2?a)4个氮素处理共12个处理.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水分处理中随着氮浓度的不断增高,表层土壤中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W-N30处理下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高于其他处理(P<0.05),类群数随着氮浓度升高呈下降趋势,减雨与过量施氮对表层土壤中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具有抑制作用.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在土层中具有明显的表聚特性.另外,冗余分析(RDA)表明,研究区内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与常见类群受环境因子影响较显著,土壤pH值、温度、含水量、有机质和植物全C、全N、C/N对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影响均较大,但短期内对类群数的影响不显著.当短花针茅荒漠草原面临全球变化时,随着氮沉降量逐渐增加,表层土壤中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先逐渐增加,当达到不同水分条件下氮浓度阈值时,则对表层土壤中中小型土壤动物产生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氮沉降 降水变化 中小型土壤动物
下载PDF
水氮控制对荒漠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美丽 红梅 +3 位作者 赵巴音那木拉 德海山 霍利霞 刘鹏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5-84,共10页
【目的】了解水氮控制对荒漠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影响,进而从土壤动物角度解读全球变化对荒漠草原的生态效应。【方法】2014年植物生长季,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自然降雨状态)、减... 【目的】了解水氮控制对荒漠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影响,进而从土壤动物角度解读全球变化对荒漠草原的生态效应。【方法】2014年植物生长季,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自然降雨状态)、减雨(R)、增雨(W)、施氮(N)、减雨施氮(R+N)和增雨施氮(WN)6个处理,观测不同处理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和土壤环境参数的变化。【结果】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333 079.5只/m^2,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的4纲10目47科,主要为弹尾纲(Collembola)、蛛形纲(Arachnida)和昆虫纲(Insecta);优势类群为疣虫兆科(Neanoridae)和等节科(Isotomidae),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构成了研究样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主体。增雨、增雨施氮有助于提高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减雨、减雨施氮处理减少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且水氮交互作用对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影响表现显著,而对类群数无显著影响。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具有明显表聚性,各处理下0~10cm土层个体密度和类群数显著高于10~20cm土层(P<0.05)。【结论】在未来降雨增加和氮沉降的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的变化可能会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 水氮控制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