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102
1
作者 张剑 汪思龙 +1 位作者 王清奎 刘燕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1-47,共7页
通过对湖南省会同县地区不同季节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杉木纯林、火力楠纯林以及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土壤各活性有机碳的含量测定,分析了森林植被对土壤活性碳库及其季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转变为人工林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 通过对湖南省会同县地区不同季节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杉木纯林、火力楠纯林以及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土壤各活性有机碳的含量测定,分析了森林植被对土壤活性碳库及其季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转变为人工林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明显降低;与杉木纯林相比,火力楠与杉木混交可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但只有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各林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年中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大小始终为常绿阔叶林>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火力楠纯林>杉木纯林,土壤微生物量碳、热水浸提有机碳和碳水化合物则表现为常绿阔叶林>火力楠纯林>杉木火力楠混交林>杉木纯林。与杉木纯林相比,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可提高林地质量,但不同林地活性有机碳的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不尽一致,表明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季节差异不仅与温度、降雨等气候因素有关,还受到植被类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火力楠人工林 人工混交林 地带性常绿阔叶林 土壤活性有机碳 季节变化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及其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65
2
作者 邱莉萍 张兴昌 程积民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4-89,共6页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式对子午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3种活性有机质及其碳库管理指数(CMI)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3种活性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随土层的加深逐渐降低,在土壤剖面基本表现为林地、撂荒未...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式对子午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3种活性有机质及其碳库管理指数(CMI)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3种活性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随土层的加深逐渐降低,在土壤剖面基本表现为林地、撂荒未翻耕地〉撂荒翻耕地〉农用地.同一土层,3种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及其有效率表现为低活性有机质〉中活性有机质〉高活性有机质.不同利用方式下,活性有机质有效率随有机质活性增强,呈现撂荒未翻耕地〉林地〉撂荒翻耕地〉农用地的趋势.不同利用方式之间的CMI的差异随有机质活性的增强而增大,且影响深度也逐渐加深.在0-30cm土层内,林地3种活性有机质的CMI高于撂荒翻耕地和农用地;而在30cm之下土层,3种利用方式低活性有机质的CMI相差不大,但中活性有机质和高活性有机质的CMI表现为林地〉撂荒翻耕地〉农用地.3种活性土壤有机质与其他生物化学性质之间均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表明活性有机质可以指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和CMI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活性有机质 碳库管理指数(CMI) 土地利用方式 剖面分布
下载PDF
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 被引量:64
3
作者 徐侠 陈月琴 +4 位作者 汪家社 方燕鸿 权伟 阮宏华 徐自坤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39-544,共6页
采用连续熏蒸-培养法,测定了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高度具有代表性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叶林、亚高山矮林以及高山草甸土壤中有效碳含量,分析了土壤有效碳(LOC)与微生物量碳(MBC)、土壤总有机碳(TOC)、细根生物量(FRB)和土... 采用连续熏蒸-培养法,测定了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高度具有代表性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叶林、亚高山矮林以及高山草甸土壤中有效碳含量,分析了土壤有效碳(LOC)与微生物量碳(MBC)、土壤总有机碳(TOC)、细根生物量(FRB)和土壤全氮(TN)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碳占总有机碳的3.40%~7.46%;微生物量碳只是土壤有效碳中的一部分,占土壤有效碳26.87%~80.38%;不同林分土壤有效碳含量随海拔增高而显著增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有效碳与微生物量碳、土壤总有机碳、细根生物量、土壤全氮之间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高海拔土壤有效碳含量显著高于低海拔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海拔梯度 高山草甸 有效碳 连续熏蒸-培养法
下载PDF
长期施肥下黑土活性有机质和碳库管理指数研究 被引量:49
4
作者 何翠翠 王立刚 +2 位作者 王迎春 张文 杨晓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4-202,共9页
基于东北黑土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黑土活性有机质及其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措施的影响下土壤有机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撂荒处理(CK0)土壤有机质较初始值提高了35.62%;单施化肥处理有机质提高最小... 基于东北黑土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黑土活性有机质及其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措施的影响下土壤有机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撂荒处理(CK0)土壤有机质较初始值提高了35.62%;单施化肥处理有机质提高最小,为10%~15%;其次为秸秆还田处理提高了20%;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处理土壤有机质提高效果最显著,为66.38%~92.13%。黑土活性有机质分布规律为高活性有机质、中活性有机质、低活性有机质分别占有机质含量的3.80%~10.28%、1.59%~12.32%、8.71%~27.45%。以撂荒处理为参考土壤,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处理高活性有机质、中活性有机质碳库管理指数高于参考土壤;氮磷钾肥配施处理(NPK)高活性有机质及其高活性有机质碳库管理指数与参考土壤较为接近;单施氮肥处理(N)、施用氮肥和磷肥处理(NP)、施用氮肥和钾肥处理(NK)、施用磷肥和钾肥处理(PK)高活性有机质、中活性有机质及总活性有机质碳库管理指数均低于参考土壤。采用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对提高黑土活性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具有比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活性有机质 碳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竹扩张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44
5
作者 吴家森 姜培坤 王祖良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89-692,共4页
为了解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竹扩张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在毛竹扩张水平方向上设置毛竹纯林、竹-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林3种林分样地,分别采集土壤,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毛竹扩张,林地表层土壤水解氮含量明显提高... 为了解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竹扩张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在毛竹扩张水平方向上设置毛竹纯林、竹-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林3种林分样地,分别采集土壤,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毛竹扩张,林地表层土壤水解氮含量明显提高,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但对土壤pH值、全氮、全磷含量影响不大;土壤水溶性碳、微生物量碳、矿化态碳均随着毛竹的扩张,其含量不断增加,与针-阔混交林相比,分别增加了50.3%、36.5%和66.1%,且扩张的不同阶段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各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百分率也随着毛竹的扩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扩张 土壤肥力 土壤活性碳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区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高山土壤表层有机碳及活性组分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被引量:35
6
作者 秦纪洪 王琴 孙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5858-5864,共7页
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高山地带土壤碳被认为是我国重要的土壤碳库,作为高海拔低温生态系统,土壤碳对土壤暖化的响应可能也更加敏感。该区域亚高山森林一般分布在海拔3200 m以上,上缘接高山树线和灌丛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高。海拔梯度上... 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高山地带土壤碳被认为是我国重要的土壤碳库,作为高海拔低温生态系统,土壤碳对土壤暖化的响应可能也更加敏感。该区域亚高山森林一般分布在海拔3200 m以上,上缘接高山树线和灌丛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高。海拔梯度上变化的土壤环境因子是主要土壤温度,海拔梯度上高寒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组的分布格局,可体现海拔梯度上温度因子对土壤碳动态的影响。对沿海拔3200 m(亚高山针叶林)、3340 m(亚高山针叶林)、3540 m(亚高山针叶林)、3670 m(亚高山针叶林)、3740 m(亚高山针叶林)、3850 m(高山林线)、3940 m(高山树线)、4120 m(高山草地)的土壤表层(0—20 cm)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该海拔范围内,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显示高海拔有利于土壤碳的固存;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中,颗粒态有机碳含量及其占总有机碳比例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在海拔最高的4120m含量和占有机碳总量比例分别达到50.81 g/kg和56.52%。在该海拔范围内海拔越高颗粒态有机碳占有机碳比例越高,显示高海拔土壤有机碳更多以土壤颗粒态碳形式贮存。微生物量碳、水溶性碳、轻组分有机碳与海拔高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表明这些活性有机碳组分受海拔因素影响不大;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与海拔高度显著正相关。因此,颗粒态有机碳含量及其比例可作为高海拔地带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动态的特征指标,表征高海拔地带土壤有机碳动态与贮量受温度影响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高山土壤 土壤有机碳 土壤活性有机碳 颗粒态有机碳 海拔梯度 土壤暖化
下载PDF
化肥减施对紫云英还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1
7
作者 李增强 张贤 +3 位作者 王建红 曹凯 徐昌旭 曹卫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25-534,共10页
【目的】评价紫云英绿肥还田配施化肥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以及与碳转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方法】田间试验在浙江省金华市红壤黄筋泥土发育而成的水稻土上进行。供试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品种为‘宁波大桥’,每年4月在... 【目的】评价紫云英绿肥还田配施化肥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以及与碳转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方法】田间试验在浙江省金华市红壤黄筋泥土发育而成的水稻土上进行。供试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品种为‘宁波大桥’,每年4月在紫云英盛花期异地翻压。试验连续进行了6年,处理包括空白对照(CK)、单施常规量化肥(CF),单施紫云英(MV),紫云英配合20%、40%、60%和80%的常规化肥量共7个处理。除空白和单施化肥处理外,其它处理均翻压45 t/hm^2紫云英鲜草。N、P_2O_5、K_2O化肥常规用量分别为210、56.3、112.5 kg/hm^2。水稻收获后,采集0—20 cm表层土样,测定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DOC)、热水提取态有机碳(HE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ROC))和总有机碳(TOC)含量,以及碳转化酶(纤维素酶、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与CF相比,MV处理能够显著增加DOC、HEOC和ROC含量,对MBC和TOC含量无显著影响;显著增加纤维素酶、蔗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对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无显著影响。四个紫云英配施化肥处理中,DOC和POC含量以MV+60%CF处理最高,显著高于MV处理。随着配施化肥量的增加,土壤碳库管理指数随之增加。MV处理的纤维素酶、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其与化肥配合处理,上述五种酶活性均以MV+60%CF处理最高。几何平均酶活性和总体酶活性均表现为MV <MV+20%CF <MV+40%CF、MV+80%CF <MV+60%CF处理(P <0.05)。通径分析表明纤维素酶活性对HEOC具有最大的直接正效应,蔗糖酶活性分别对DOC和MBC表现出最大的直接正效应,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分别对POC和ROC表现出最大的直接正效应。酚氧化酶活性对DOC表现出最高的间接效应,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则对HEOC具有最高的间接效应,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土壤活性有机碳 碳转化酶 碳库管理指数 通径分析
下载PDF
覆草旱作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28
8
作者 王栋 李辉信 +2 位作者 李小红 王静 胡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5-83,共9页
【目的】研究覆草旱作和免耕覆草旱作稻田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特征。【方法】在江西省余江县水稻原种场的双季稻田,设置常规水作、裸地旱作、覆草旱作、免耕裸地旱作和免耕覆草旱作5个处理。于第5年晚稻收获期... 【目的】研究覆草旱作和免耕覆草旱作稻田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特征。【方法】在江西省余江县水稻原种场的双季稻田,设置常规水作、裸地旱作、覆草旱作、免耕裸地旱作和免耕覆草旱作5个处理。于第5年晚稻收获期,采集以上处理的耕层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结果】与常规水作相比,覆草旱作和免耕覆草旱作显著提高稻田土壤总有机碳、颗粒有机碳、热水提取有机碳和易氧化态有机碳含量,以及各组分活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且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显著提高。而裸地旱作较常规水作上述指标显著降低。【结论】在中国南方季节性干旱区双季稻轮作系统上,覆草旱作和免耕覆草旱作较常规水作明显提高稻田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旱作 稻草覆盖 免耕 土壤活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林下植被抚育对樟树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25
9
作者 吴亚丛 李正才 +3 位作者 程彩芳 刘荣杰 王斌 格日乐图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341-3346,共6页
以我国亚热带东部地区48年生樟树人工林为对象,并以未抚育林分为对照,分析了不同林下植被处理对两种林分0—60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比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抚育林分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碳含量均下降,且在0~10... 以我国亚热带东部地区48年生樟树人工林为对象,并以未抚育林分为对照,分析了不同林下植被处理对两种林分0—60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比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抚育林分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碳含量均下降,且在0~10和10~20cm土层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而水溶性有机碳(0~10和10~20cm土层除外)和轻组有机质含量升高,但差异不显著.抚育林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高于对照,而易氧化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则相反.两种林分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轻组有机质与总有机碳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抚育林分的易氧化碳和轻组有机质与总有机碳的相关系数大于对照,而水溶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则相反.两种林分中,易氧化碳、轻组有机质、总有机碳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抚育林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与水解氮、速效磷、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的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人工林 林下植被抚育 活性有机碳 轻组有机质
原文传递
水土保持措施对红壤缓坡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10
作者 黄尚书 成艳红 +5 位作者 钟义军 黄欠如 孙永明 武琳 章新亮 许彦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68-476,共9页
基于植物篱和稻草覆盖控制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长期定位试验,以花生常规等高种植为对照(CK),研究红壤缓坡地香根草篱(H)、稻草覆盖(M)、稻草覆盖+香根草篱(HM)3种水保措施下旱、雨季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探讨不同... 基于植物篱和稻草覆盖控制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长期定位试验,以花生常规等高种植为对照(CK),研究红壤缓坡地香根草篱(H)、稻草覆盖(M)、稻草覆盖+香根草篱(HM)3种水保措施下旱、雨季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探讨不同水保措施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稻草覆盖、香根草篱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p<0.05),其中稻草覆盖和香根草篱相结合效果最佳,且在旱季提升效果优于雨季;而稻草覆盖是提高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2)稻草覆盖和稻草覆盖+香根草篱2种水土保持措施均能显著提高雨季土壤酶活性(p<0.05),其中稻草覆盖起决定作用;各水土保持措施对旱季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较小。(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β-葡(萄)糖苷酶和纤维素酶活性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呈现良好的相关性(p<0.05),对于评价红壤缓坡地水土保持措施土壤环境质量功能、指导实际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缓坡地 水土保持措施 土壤活性有机碳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苏南丘陵不同林龄杉木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特征 被引量:20
11
作者 李平 郑阿宝 +4 位作者 阮宏华 李莉 沈玉娟 赵琦齐 谢涛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78-783,共6页
对江苏苏南地区不同林龄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及其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龄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过熟林阶段最高、中龄林阶段最低,水溶性有机碳... 对江苏苏南地区不同林龄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及其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龄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过熟林阶段最高、中龄林阶段最低,水溶性有机碳与易氧化碳含量总体表现出与总有机碳较为一致的变化特征,二者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没有稳定变化。2种活性有机碳之间、活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全氮、碳氮比呈显著相关,与全硫、土壤水分、pH、容重相关关系不显著,但在不同林龄阶段的表现有所不同。杉木林土壤有机碳在不同林龄阶段可能对森林碳循环起着不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龄 杉木人工林 土壤总有机碳 土壤活性有机碳
原文传递
苏北沿海不同林龄杨树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特征 被引量:20
12
作者 谢涛 王明慧 +4 位作者 郑阿宝 徐长柏 王国兵 葛之葳 阮宏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1-58,共8页
为阐明苏北沿海不同林龄杨树(黑杨派无性系I-72杨)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选择5种不同林龄(4、8、12、15、20年生)的杨树人工林,测定其0~10、10~25、25~40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其... 为阐明苏北沿海不同林龄杨树(黑杨派无性系I-72杨)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选择5种不同林龄(4、8、12、15、20年生)的杨树人工林,测定其0~10、10~25、25~40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其主要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不同林龄的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随着土层加深而递减,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其中,15年生最大,4年生最小;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总体趋势与总有机碳一致,二者占总有机碳的比例随林龄增加而增大;2种活性碳之间、活性碳与总有机碳、全氮、C/N、pH、土壤容重存在显著相关,与土壤全硫、土壤湿度关系不显著。研究表明,苏北沿海地区杨树人工林随着林龄的增大,其活性碳含量的变化存在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的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龄 杨树人工林 土壤总有机碳 土壤活性有机碳
原文传递
亚热带米老排和杉木人工林土壤呼吸季节动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20
13
作者 余再鹏 黄志群 +4 位作者 王民煌 胡振宏 万晓华 刘瑞强 郑璐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14,共8页
研究我国亚热带地区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上营造的19年生米老排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米老排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的年均值为2.95μmolCO2·m-2s-1,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的2.37μmolCO2·m-2s-1;米老排... 研究我国亚热带地区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上营造的19年生米老排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米老排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的年均值为2.95μmolCO2·m-2s-1,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的2.37μmolCO2·m-2s-1;米老排人工林土壤呼吸的Q10值为1.83,显著低于杉木人工林的1.99;2种林分土壤呼吸均呈现明显的季节动态,主要受土壤温度的驱动,土壤温度能分别解释米老排和杉木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77.0%和81.6%;回归分析显示,2种林分土壤呼吸速率与凋落物量、细根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含量、轻组有机碳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相关;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呼吸速率与凋落物量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关系最密切;树种间凋落物量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差异是导致米老排人工林土壤碳排放速率高于杉木人工林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米老排 土壤呼吸 易变性有机碳 树种
下载PDF
云雾山不同草地群落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14
作者 华娟 赵世伟 +1 位作者 张扬 马帅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5-320,共6页
为探讨黄土高原草地植被演替过程活性有机碳的变化规律,揭示草地退耕后的分布特征,在云雾山草原区采集不同草地群落土壤,采用高锰酸钾氧化法对0~100 cm土层活性有机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草地群落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高于坡... 为探讨黄土高原草地植被演替过程活性有机碳的变化规律,揭示草地退耕后的分布特征,在云雾山草原区采集不同草地群落土壤,采用高锰酸钾氧化法对0~100 cm土层活性有机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草地群落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高于坡耕地,活性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为:长芒草(Stipa bungeana Trin.)群落〉大针茅(Stipa grandis P.Smirn.)群落〉铁杆蒿(Arternisia gmelinii Web.ex Stechm.)群落〉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 Ronn.)群落〉退耕草地〉坡耕地,且群落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在恢复初期(坡耕地-退耕草地-百里香)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加较多,恢复到长芒草群落活性有机碳含量达到最大值,趋于稳定;活性有机碳的密度与含量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并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呈现减小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r=0.9742),土壤活性有机碳比总有机碳更能反映草地植被恢复初期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雾山 草地植被 土壤活性有机碳 土壤活性有机碳密度 分布特征
下载PDF
不同类型毛竹林土壤活性有机碳 被引量:18
15
作者 杜满义 范少辉 +3 位作者 漆良华 刘广路 唐晓鹿 肖复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71-576,共6页
以江西省安福县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竹杉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类型毛竹林的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结果表明:(1)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态碳含量以毛竹纯林最高,分别为13.1和2.15g·kg-1;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热水浸提有机碳以竹... 以江西省安福县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竹杉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类型毛竹林的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结果表明:(1)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态碳含量以毛竹纯林最高,分别为13.1和2.15g·kg-1;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热水浸提有机碳以竹杉混交林最高,分别为123.3和349.0mg·kg-1。(2)3种类型毛竹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现出先快后慢的下降趋势。(3)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热水浸提有机碳和易氧化态碳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后三者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土壤中活性较高部分的碳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杉混交林 毛竹纯林 竹阔混交林 土壤活性有机碳
原文传递
施肥对板栗林土壤养分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4
16
作者 姜培坤 徐秋芳 +1 位作者 邬奇峰 吴家森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45-449,共5页
为了探讨施用不同肥料对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林土壤性质的影响,在浙江省临安市布置了肥料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施用有机肥还是施用化肥处理,与不施肥比较,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钾的质量分数都有显著提高,并随着化肥施肥量的... 为了探讨施用不同肥料对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林土壤性质的影响,在浙江省临安市布置了肥料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施用有机肥还是施用化肥处理,与不施肥比较,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钾的质量分数都有显著提高,并随着化肥施肥量的增加,土壤有效养分明显上升。处理1(复合肥2 250 kg.hm-2)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质量分数分别是不施肥处理(处理5)的1.18,1.58和2.71倍;处理2(2倍处理1)则分别是对照的2.48,2.88和2.98倍,而全有机肥处理4(菜籽饼5 400 kg.hm-2)则分别是对照的1.84,2.10和1.58倍。施用有机肥土壤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明显高于(P<0.05)施化肥土壤。有机肥也明显增加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质量分数,处理3(1/2处理1加1/2处理4)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质量分数是对照的1.15和1.15倍,处理4则是对照的1.57和1.43倍。试验表明,施肥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效养分,而有机肥较无机肥更有利于土壤生物学性质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学 板栗 化肥 有机肥 土壤养分 土壤活性碳 土壤酶
下载PDF
岷江上游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特征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晓君 王宪帅 +1 位作者 黄从德 王勇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7-172,共6页
研究了岷江上游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川滇高山栎次生林、人工刺槐林、灌木林地、灌丛地、经济林和农耕地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碳。结果表明:6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及3种活性有机碳含量以... 研究了岷江上游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川滇高山栎次生林、人工刺槐林、灌木林地、灌丛地、经济林和农耕地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碳。结果表明:6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及3种活性有机碳含量以川滇高山栎次生林高于或显著高于其他土地类型(p〈0.05),以农耕地低于或显著低于其他土地类型(p〈0.05)。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13.65g/kg)低于同区域土壤的平均有机碳含量(17 g/kg)。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和土壤易氧化碳占有机碳的比率分别介于1.36%~2.35%,0.82%~1.34%和7.77%~10.50%之间。研究结果说明交错带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有不断下降的趋势,且活性大,容易转化。因此,减少人为干扰对于维持和增加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土壤有机碳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错带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有机碳 土壤活性有机碳 干旱河谷
下载PDF
干旱区荒漠新垦土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 被引量:16
18
作者 雷春英 田长彦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5-110,共6页
以克拉玛依生态农业开发区为例,研究了干旱区荒漠新垦土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及其剖面分布特征,并讨论了干旱区荒漠开垦利用对荒漠“碳汇”功能的促进作用,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与活性有机... 以克拉玛依生态农业开发区为例,研究了干旱区荒漠新垦土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及其剖面分布特征,并讨论了干旱区荒漠开垦利用对荒漠“碳汇”功能的促进作用,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剖面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克拉玛依生态农业开发区土壤有机碳含量普遍较低。在0—20cm深度内,速生杨林地与苜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棉花地、打瓜一棉花地耕作类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相对较均匀,但是表层0—5cm土壤有机碳略低于下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剖面分布特征与有机碳类似。农田与林地的土壤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含量均明显高于荒漠,农田对土壤有机碳的汇聚作用优于人工林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 新垦土地 土壤有机碳 土壤活性有机碳
下载PDF
不同改造措施对马尾松低效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6
19
作者 赖家明 李开志 +2 位作者 黄从德 张健 杨万勤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7-173,共7页
通过马尾松低效林改造试验,研究了不同改造措施(全砍重造(QKCZ)、封山育林(FSYL)和补植混交(BZHJ))对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低效林改造后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DOC)和易氧化碳(EOC)... 通过马尾松低效林改造试验,研究了不同改造措施(全砍重造(QKCZ)、封山育林(FSYL)和补植混交(BZHJ))对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低效林改造后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DOC)和易氧化碳(EOC)含量分别比未改造的马尾松低效林(对照,CK)增加了1.063.30 g.kg-1、16.81 142.29 mg.kg-1(P<0.05)、12.83 43.71 mg.kg-1(P<0.05)和0.16 g 0.54 g.kg-1(P<0.05);不同改造措施马尾松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大小顺序,微生物量碳/有机碳(MBC/SOC)为FSYL>CK>QKCZ>BZHJ,易氧化碳/有机碳(EOC/SOC)为CK>BZHJ>FSYL>QKCZ,水溶性有机碳/有机碳(DOC/SOC)为BZHJ>CK>FSYL>QKCZ。说明3种马尾松低效林改造措施中QKCZ的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最好,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固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造措施 马尾松低效林 土壤活性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石灰岩荒山造林后土壤养分与活性碳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16
20
作者 姜培坤 徐秋芳 +2 位作者 周国模 吴家森 钱新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39-42,共4页
在中亚热带石灰岩荒山上进行32年造林试验。结果表明:营造不同树种均可以显著增加土壤养分,其中南酸枣林下土壤全氮、全磷、水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增幅最大,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84.62%、55.56%、79.20%和109.76%,而梧桐土壤有效磷及有机... 在中亚热带石灰岩荒山上进行32年造林试验。结果表明:营造不同树种均可以显著增加土壤养分,其中南酸枣林下土壤全氮、全磷、水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增幅最大,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84.62%、55.56%、79.20%和109.76%,而梧桐土壤有效磷及有机质增幅最大,分别为292.73%和75.40%;造林明显改善了土壤有机碳库的状况,种植南酸枣、梧桐和无患子后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碳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均明显高于对照(P<0.05),刺槐与柏木林下土壤,虽总有机碳与对照无显著差别,但2种活性碳则显著高于对照土壤(P<0.05)。长期营造林木使土壤pH值降低(从8.01降致平均7.3)。比较不同树种发现,南酸枣是改善石灰岩荒山土壤质量最好的树种之一,其次是梧桐和无患子,柏木和刺槐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岩 荒山 造林 土壤养分 土壤活性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