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肥及硝化抑制剂配合施用对石灰性土壤二氧化碳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雪松 Sajjad Raza +2 位作者 刘占军 陈竹君 周建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658-1663,共6页
为研究施用氮肥对同时含有有机碳及无机碳石灰性土壤碳释放的影响,在陕西杨凌进行田间试验,比较了不同施氮量(0、160、220 kg·hm^(-2))及其与硝化抑制剂(DCD)配合(N160、N220及N160+DCD、N220+DCD)对土壤pH值、矿质态氮含量和二氧... 为研究施用氮肥对同时含有有机碳及无机碳石灰性土壤碳释放的影响,在陕西杨凌进行田间试验,比较了不同施氮量(0、160、220 kg·hm^(-2))及其与硝化抑制剂(DCD)配合(N160、N220及N160+DCD、N220+DCD)对土壤pH值、矿质态氮含量和二氧化碳(CO_2)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显著降低了耕层土壤pH;配施DCD后土壤pH降低幅度小于未加DCD处理;加入DCD使氮肥的硝化过程推迟了约20 d;未加DCD处理的土壤CO_2释放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试验结束时(施肥37 d后)土壤CO_2累积释放量最高达到167.1 g·m^(-2)。与N0处理相比,N160和N220处理的土壤CO_2累积释放量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20.9%和25.7%;N160+DCD和N220+DCD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CO_2累积释放量,比对应相同施氮量处理分别降低了13.5%和11.0%。上述结果说明施用氮肥会同时影响石灰性土壤有机碳及无机碳的释放,施用氮肥引起的土壤无机碳的释放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性土壤 氮肥 硝化抑制剂 土壤PH 土壤碳释放
下载PDF
盐化灰漠土开垦前后碳存贮与碳释放的分层特征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晨华 李彦 +1 位作者 唐立松 刘燕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5-391,共7页
对盐化灰漠土开垦前后土壤有机碳贮量与碳释放的分层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荒漠土壤相比.农田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了27%,但20~250cm土层有机碳含量与贮量显著增加,使得总有机碳贮量(0~250cm)增加了57%... 对盐化灰漠土开垦前后土壤有机碳贮量与碳释放的分层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荒漠土壤相比.农田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了27%,但20~250cm土层有机碳含量与贮量显著增加,使得总有机碳贮量(0~250cm)增加了57%。同时,在0—60cm土层农田土壤碳释放速率也显著高于荒漠,而在底层(60—250cm)两者则无明显差异。农田土壤有机碳在表层以消耗为主;中层(20—60cm)有机碳库受碳存贮与消耗作用的共同控制,但存贮作用更为强烈,该层土壤有机碳量有明显累积;底层(60~250cm)有机碳以存贮为主,较为稳定。此外,荒漠与农田底层土壤有机碳均在65%以上,碳释放比重达到71%,显示了盐化灰漠土底层土壤碳循环的重要性。开垦使得盐化灰漠土土壤碳库表层流失,但全剖面总碳库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化灰漠土 土壤分层 有机碳 碳释放 微生物活性 阜康 准噶尔盆地
原文传递
高寒沙区生物土壤结皮覆盖土壤碳释放动态 被引量:7
3
作者 赵河聚 成龙 +5 位作者 贾晓红 吴波 李元寿 岳艳鹏 周虹 赵雪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6396-6404,共9页
生物土壤结皮广泛分布于荒漠生态系统,能够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影响土壤碳释放以及区域碳循环过程。在具有典型高寒沙区气候特征的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共和盆地),以广泛分布于人工植被恢复区的藻类和藓类结皮为研究对象,裸地为对照,观测... 生物土壤结皮广泛分布于荒漠生态系统,能够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影响土壤碳释放以及区域碳循环过程。在具有典型高寒沙区气候特征的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共和盆地),以广泛分布于人工植被恢复区的藻类和藓类结皮为研究对象,裸地为对照,观测了裸地与两种类型生物土壤结皮去除和覆盖土壤碳释放速率的日动态和生长季动态规律,探讨生物土壤结皮对土壤碳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土壤结皮去除和覆盖土壤碳释放速率日动态和生长季动态特征与裸地一致,均呈"单峰"曲线。生物土壤结皮覆盖土壤的日最大碳释放速率出现于13:00左右,裸地与去除结皮土壤的日峰值均出现于15:00左右,生物土壤结皮的存在使土壤碳释放速率的日峰值出现时间提前2h左右,各观测类型生长季内碳释放速率最大值均出现在8月。在相对干旱年份(2017),藻类和苔藓结皮覆盖导致土壤碳释放量分别增加了22.07%和85.61%,其中,藻类和苔藓结皮层碳释放量占增加量的67.60%和25.76%;而在相对湿润年份(2018),藻类和苔藓结皮覆盖导致土壤碳释放量分别增加了139.37%和290.53%,二者结皮层碳释放量分别占增加量的69.09%和45.59%,生物土壤结皮发育促进了土壤的碳释放。温度对土壤碳释放变化的贡献率为48.89%,是高寒沙区土壤碳释放日动态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因此,在核算荒漠生态系统碳交换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区域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对土壤碳释放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沙区 生物土壤结皮 碳释放 温度 水分
下载PDF
The effects of extreme rainfall events on carbon release from biological soil crusts covered soil in fixed sand dunes in the Tengger Desert,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4
4
作者 Yang Zhao XinRong Li +3 位作者 ZhiShan Zhang RongLiang Jia YiGang Hu Peng Zhang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3年第2期191-196,共6页
In May to August of 2011, we assessed the effects of extreme rainfall (quantity and intensity) events on the carbon release from soils covered by different types of biological soil crusts (BSCs) in fixed sand dune... In May to August of 2011, we assessed the effects of extreme rainfall (quantity and intensity) events on the carbon release from soils covered by different types of biological soil crusts (BSCs) in fixed sand dunes in the Tengger Desert, northern China. A Li-6400-09 Soil Chamber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respiration rates of the BSCs immediately after the rainfall stopped, and continued until the respiration rates of the BSCs returned to the pre-rainfall basal rate.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almost immediately after extreme rainfall events the respiration rates of algae crust and mixed crust were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but moss crust wa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respiration rates of algae crust, mixed crust, and moss crust in extreme rainfall quantity and intensity events were, respectively, 0.12 and 0.41 μmolCO2/(m2.s), 0.10 and 0.45 gmolCO2/(m2·s), 0.83 and 1.69 gmolCO2/(m2.s). Our study indicated that moss crust in the advanced succession stage can well adaot to extreme rainfall events in the short te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release extreme rainfall events biological soil crust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玉米带保护性耕作固碳效应研究进展
5
作者 滕泽宇 李明嵘 +2 位作者 马丽娜 王柏 陈智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6期11-13,24,共4页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区,黑土地保护和利用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目前在东北黑土区实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缓解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策略,但不同研究中保护性耕作对黑土固碳、释碳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进一步阐明黑...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区,黑土地保护和利用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目前在东北黑土区实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缓解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策略,但不同研究中保护性耕作对黑土固碳、释碳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进一步阐明黑土固碳与释碳的影响机制。围绕东北黑土区玉米带的特殊环境条件以及保护性耕作方式,系统地梳理了黑土固碳与释碳理论的演变及最新试验证据,明确黑土区环境特征、施肥及耕作方式对黑土碳固存与释放的影响机制、途径及效果。提出未来黑土固碳与释碳研究的重点方向和内容,建议后续进行长期性、针对性与定量性的研究,以推动黑土固碳与释碳研究的深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保护性耕作 土壤有机碳 固碳 释碳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下游河道断流对土壤碳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黄湘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3-137,共5页
该文以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碳释放为研究对象,利用LI-8100监测下游土壤碳释放速率,结合对塔里木河下游浅层地下水位、植被盖度、土壤容重等观测数据分析下游断流河道对土壤碳释放的影响,并分析研究人工应急输水工程对土壤碳释放/固定的反... 该文以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碳释放为研究对象,利用LI-8100监测下游土壤碳释放速率,结合对塔里木河下游浅层地下水位、植被盖度、土壤容重等观测数据分析下游断流河道对土壤碳释放的影响,并分析研究人工应急输水工程对土壤碳释放/固定的反馈。结果表明:在极端干旱条件下,地下水位与土壤碳素释放速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地下水位越深土壤碳素释放速率越慢;地表植被盖度与土壤碳素释放速率之间存在极其密切关系,地表植被盖度越低,土壤碳释放速率越小;塔里木河下游自断流以来至2015年,每年土壤有机碳损失195.42~323.44 t,自2001年实施应急输水工程以来,土壤有机碳损失趋势大大逆转,2000-2015年土壤有机碳每年固定164.03~320.5 t。下游生态输水工程不仅对拯救日益退化的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于区域碳源/汇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释放速率 地下水位 盖度 有机碳储量
下载PDF
棕色石灰土和红壤碳释放对添加矿物质(Fe(OH)_3和CaCO_3)的响应 被引量:4
7
作者 肖谋良 陈香碧 +3 位作者 李杨 何寻阳 申燕 苏以荣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936-2942,共7页
为阐明喀斯特地区土壤演变过程(脱钙镁富铁铝化作用)中土壤特有矿物对碳释放的影响,本文以喀斯特区典型的高和低有机碳含量水平的棕色石灰土和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80 d室内培养试验,研究土壤碳释放(有机碳和无机碳)对添加土壤中特... 为阐明喀斯特地区土壤演变过程(脱钙镁富铁铝化作用)中土壤特有矿物对碳释放的影响,本文以喀斯特区典型的高和低有机碳含量水平的棕色石灰土和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80 d室内培养试验,研究土壤碳释放(有机碳和无机碳)对添加土壤中特有矿物质(Ca14CO3和Fe(OH)3)的响应。结果表明:添加Ca14CO3和Fe(OH)3均对棕色石灰土和红壤中原有碳的释放有正激发效应,以前者(培养结束时土壤原有碳累积释放量为823.8~1367.2 mg·kg-1)显著大于后者(502.5~635.7 mg·kg-1),说明喀斯特地区土壤由富钙镁的石灰土向富铁铝的红壤演变过程可能是土壤碳库逐渐稳定的过程。添加Ca14CO3和Fe(OH)3后,土壤原有碳的累积释放量的大小与土壤有机碳本身含量水平密切相关,均以高量有机碳红壤〉低量有机碳红壤和石灰土〉高量有机碳石灰土(P〈0.05)。培养过程中,无论是添加Ca14CO3还是Fe(OH)3,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与碳释放激发效应的变化趋势一致,表明DOC可用于指示棕色石灰土和红壤激发效应强弱。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碳释放激发效应的变化趋势不一致,说明添加Ca14CO3或Fe(OH)3对土壤原有碳的激发效应主要源于外源物添加后改变了土壤物理和化学环境,而土壤微生物的贡献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棕色石灰土 碳释放 碳酸钙 氢氧化铁
原文传递
高纬度冻土区林火干扰对土壤碳释放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舒洋 陈魁 +3 位作者 李航 魏江生 赵鹏武 周梅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78-1284,共7页
全球变暖是当今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等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高纬度冻土区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敏感的区域,同时又是受森林火灾干扰最严重的区域。林火干扰后多年... 全球变暖是当今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等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高纬度冻土区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敏感的区域,同时又是受森林火灾干扰最严重的区域。林火干扰后多年冻土融化,导致多年沉积的土壤碳释放加剧,威胁区域碳平衡。因此,各国对林火干扰下冻土区土壤碳释放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结合相关研究文献,文章在冻土区土壤碳释放规律、林火干扰(火烧强度、火烧频率、火后恢复)对冻土区土壤碳释放的影响,以及林火干扰对冻土区新生湿地土壤碳释放影响等方面进行较系统地综述。综述发现林火可能会增加冻土退化速率,从而迫使冻土层大量的有机碳以CH_(4)和CO_(2)形式释放出来,进而改变区域生态系统碳平衡。同时由于林火干扰下冻土融化形成新生湿地,从而改变了土壤碳释放方式。文章在基于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冻土区土壤碳释放的研究现状,针对高纬度冻土区林火干扰对土壤碳释放的影响从以下3个方面作了研究展望:(1)加强冻土区火烧迹地土壤碳释放的监测研究;(2)加强多年冻土火烧后湿地化背景下对土壤碳释放的影响研究;(3)揭示冻土区火烧迹地土壤碳释放的长期变化规律。这些研究对维持多年冻土区生态系统碳平衡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对发挥高纬度冻土区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干扰 林火与生态系统 土壤碳释放 影响机制 高纬度冻土区 新生湿地
下载PDF
室内恒温条件下稻田土壤中菌渣的分解过程及CO_2释放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栗方亮 王煌平 +3 位作者 张青 王利民 安梦鱼 罗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7-275,共9页
菌渣是栽培食用菌后的下脚料,可作为有机肥再利用。本文通过实验室条件下培养不同比例的菌渣和稻田土壤混合物[不施用菌渣(TS),土壤与菌渣质量比为10∶1(SM1)、5∶1(SM2)和2∶1(SM3),全部菌渣(TM)],研究不同处理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探... 菌渣是栽培食用菌后的下脚料,可作为有机肥再利用。本文通过实验室条件下培养不同比例的菌渣和稻田土壤混合物[不施用菌渣(TS),土壤与菌渣质量比为10∶1(SM1)、5∶1(SM2)和2∶1(SM3),全部菌渣(TM)],研究不同处理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探讨菌渣在稻田土壤中的分解过程,并分析CO_2释放特征,为菌渣合理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相同培养时间,添加不同比例菌渣处理有机碳和氮含量均比TS处理高,其中TM处理的有机碳和全氮分别比TS处理提高了10.7倍和11.0倍。有机碳、氮含量的提高量主要依赖于菌渣的添加量。总体来说,各处理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由于碳氮的分解,有机碳、氮均有下降趋势;在35 d后TM处理有机碳氮下降较快。添加菌渣越多,有机碳残留率也越大。在培养63 d后,菌渣有机碳(YC)和氮(YN)的分解残留率与菌渣添加量(X)的关系式分别为:YC=71.26X-0.607 5,r2=1.000 0**和YN=74.039X-0.413 3,r2=0.999 9**。各处理土壤CO_2释放速率均表现出先增后降然后趋于稳定趋势。菌渣用量越高,CO_2释放速率越高,各处理在不同培养时间CO_2释放速率均表现为TM>SM3>SM2>SM1>TS。在第7 d时各处理CO_2释放速率最高,在第14 d时渐渐处于平稳下降状态,培养35 d后,各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强度很小,大部分有机碳被固定在土壤中,其中TM处理有机碳矿化强度最小。总之,还田菌渣越多,土壤中被固定的碳越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渣 稻田土壤 有机碳 全氮 分解过程 CO2释放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soil CO_(2) concentration in Loess Area of northwestern Shanxi Province,China
10
作者 TianJie Shao ZhiPing Xu +3 位作者 LianKai Zhang RuoJin Wang JunJie Niu MingYu Shao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22年第3期196-211,共16页
CO_(2) released by soil serves as an important link betwee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atmospheric CO_(2), whose small chang‐es may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In order to reveal the spatio-temporal... CO_(2) released by soil serves as an important link betwee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atmospheric CO_(2), whose small chang‐es may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In order to reveal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CO_(2) concentrations in deep loess, this paper takes Qingliangsi Gully watershed in northwestern Shanxi Province, China as an example to sys‐tematically study soil CO_(2)concentration and its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and carbon sink significance under different watershed locations and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release potential of the loess soil is larger in the depth range of 2 m, which is much more likely to be the CO_(2) release area. (2) Grassland and forest are more advanta‐geous in terms of soil microbial activity and soil carbon reserve compared with farmland. In addition, the change of land use type from farmland to grassland can increase soil organic carbon reserve, which is of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to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in an area like the Loess Plateau with densely covered hills, gullies, and serious soil erosion in an area of 64×104 km2. (3) In the study area, the diurnal concentration of soil CO_(2) at different depths shows a weak "high-low-high-low" trend from 08:00 to 07:00 next day;and in deep soil it has a lag time compared with the daily change of temperature, generally about 4−12 h, which may be caused largely by the more compact loess structure. It is worth pointing out that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with a thickness of the loess of tens to hundreds of meters, has the most abundant soil resources in the world, and also stores a large amount of terrestrial soil carbon, which carries the hope of promoting the research of global carbon cy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CO_(2)concentration China Loess Plateau carbon sink function release potential
下载PDF
呼伦湖消落带土壤碳氮磷释放的模拟研究
11
作者 朱南华诺娃 徐逸 +2 位作者 王雪蕾 冯爱萍 黄莉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8-114,共7页
草原型河湖消落带由于其水陆的周期性交换特征,对水体碳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输入具有重要作用。该文以呼伦湖及3条主要入湖河流消落带为采样区,采用原位土柱实验法探究了河湖消落带土壤碳氮磷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消落带地表覆盖对水淹状... 草原型河湖消落带由于其水陆的周期性交换特征,对水体碳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输入具有重要作用。该文以呼伦湖及3条主要入湖河流消落带为采样区,采用原位土柱实验法探究了河湖消落带土壤碳氮磷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消落带地表覆盖对水淹状态下营养盐的释放影响较大,粪便覆盖土柱释放速率高于植被覆盖土柱,裸土土柱释放水平最低;蒸馏水对照组营养盐的总释放通量高于原位湖水组,平均释放通量为原位湖水组的1.1~1.4倍;不同类型土柱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氨氮(NH_(4)^(+)-N)、总磷(TP)释放速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浸泡平均释放速率大小为TOC>TN>TP>NH_(4)^(+)-N,且粪便覆盖土的释放通量约为裸土的6倍,为植被覆盖土的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伦湖 消落带 土柱实验 碳氮磷释放
下载PDF
生物炭输入对土壤本体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陈威 胡学玉 陆海楠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300-2305,共6页
近年来,生物炭应用于土壤后其碳汇能力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但是目前研究结果显示其碳汇功能仍然存在争议,生物炭与土壤本体有机碳之间的作用关系还有待探明.研究以水稻土(C3土壤)为供试土壤,向其中添加以水洗(CS)和未水洗(CN)方式... 近年来,生物炭应用于土壤后其碳汇能力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但是目前研究结果显示其碳汇功能仍然存在争议,生物炭与土壤本体有机碳之间的作用关系还有待探明.研究以水稻土(C3土壤)为供试土壤,向其中添加以水洗(CS)和未水洗(CN)方式处理的玉米(C4作物)秸秆生物炭,生物炭分别按1%和3%(CS1%、CS3%和CN1%、CN3%)的质量比与C3土壤均匀混合,以不添加生物炭(CK)为对照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开展室内培养实验,探讨生物炭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180 d的培养期内,CS1%、CS3%、CN1%这3种处理的土壤CO2累计释放量分别为1 865.7、1 864.4和1 856.2 m L·kg-1,均高于对照土壤CK的1 779.0 m L·kg-1,但未形成显著差异.处理CN3%的CO2累计释放量最大,为2 289.1m L·kg-1,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及对照土壤.说明较高添加量下,水洗生物炭CS处理减排效果明显;2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CK处理土壤的本体有机碳的CO2累计释放量最高,达到1 534.2 m L·kg-1,CS3%与CN3%处理土壤本体有机碳的CO2累计释放量分别为1 000.4 m L·kg-1和1 153.7 m L·kg-1,均明显低于对照处理,说明2种生物炭的添加均能抑制土壤本体有机碳的矿化.激发效应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CS3%处理土壤的激发效应PE值为-34.8%,处理CN3%的PE值为-24.8%,CS生物炭的负激发效应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水洗处理 土壤有机碳 CO2释放 δ13C
原文传递
黔桂喀斯特山地主要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 被引量:12
13
作者 尚二萍 许尔琪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000-2015,共16页
黔桂喀斯特山地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是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功能区划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本文在降水贮存量法、修正土壤流失方程RUSLE、植被固碳释氧等方法基础上,基于实际径流小区实验数据,修正或引入... 黔桂喀斯特山地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是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功能区划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本文在降水贮存量法、修正土壤流失方程RUSLE、植被固碳释氧等方法基础上,基于实际径流小区实验数据,修正或引入径流系数、降雨侵蚀力、石漠化因子、岩石风化固碳等参数模型,定量评估1990-2015年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固碳释氧等3项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固碳量和释氧量的总量为630.15亿m^3/a、189.02亿t/a、6187.49万t/a和16 002.18万t/a;单位量分别为2943.43 m^3/(hm^2·a)、885.18t/(hm^2·a)、2.89t/(hm^2·a)和7.47t/(hm^2·a);(2)水源涵养功能以低、较低等级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33.72%和20.55%;土壤保持能力以低、较低和极高等级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24.90%、20.90%和21.44%;固碳释氧功能等级以较低、中等和较高等级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35.47%、29.83%和21.49%;(3)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贡献最大,其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固碳释氧生态系统服务分别是耕地和草地的1.85与2.55倍,1.70与1.03倍,1.16与1.09倍;(4)1990-2015年,黔桂喀斯特山地水源涵养量、土壤保持量和固碳释氧均呈现增加趋势:对比1990-2000年和2000-2015年两个时段,前一时段水源涵养量和土壤保持量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分别为6.25%和3.45%;后一时段水源涵养量、土壤保持量、固碳量和释氧量均呈增加趋势,增加幅度在2.65%~7.49%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桂喀斯特山地 生态系统服务 水源涵养 土壤保持 固碳释氧 岩石风化固碳
原文传递
积雪和冻结土壤系统中的微生物碳排放和碳氮循环的季节性特征 被引量:11
14
作者 陶娜 张馨月 +1 位作者 曾辉 王娓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6-157,共12页
土壤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在对动植物残体以及土壤有机质降解的过程中,一方面释放CO2到大气中,是土壤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在分解的过程中,形成了可供给植物利用的无机养分。由于温度对代谢活动的直接影响,过去... 土壤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在对动植物残体以及土壤有机质降解的过程中,一方面释放CO2到大气中,是土壤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在分解的过程中,形成了可供给植物利用的无机养分。由于温度对代谢活动的直接影响,过去对微生物代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长季,通常假设冬季土壤微生物的活力可以忽略。陆地表面近60%的区域经历着季节性积雪覆盖和季节性土壤冻结的影响。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由于积雪的覆盖,形成很好的绝缘层,雪被下土壤中微生物仍然具有显著的活性,对土壤碳排放和植物的养分吸收具有重要的贡献。本文就积雪和冻结土壤系统中的微生物碳排放和碳氮循环的季节性特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综述了国内外冬季雪下碳氮循环的研究现状,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强调了开展温带冬季雪下土壤微生物碳氮循环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微生物代谢 土壤碳排放 植物氮吸收 季节性积雪和冻结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丝栗栲林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时空年变化特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戴奥娜 刘肖肖 +1 位作者 王兵 戴伟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05-411,共7页
以江西大岗山天然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林下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有机碳、活性碳和缓效碳质量分数的时空变化特征,为该区域丝栗栲林土壤生态系统固碳现状评价与林业持续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重铬酸钾容量法及室内2... 以江西大岗山天然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林下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有机碳、活性碳和缓效碳质量分数的时空变化特征,为该区域丝栗栲林土壤生态系统固碳现状评价与林业持续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重铬酸钾容量法及室内28℃恒温条件下矿化培养和双指数方程拟合方法分别获取不同时期土壤有机碳总量以及土壤活性碳和缓效碳质量分数。土壤有机碳、活性碳和缓效碳质量分数的时空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数据间的多重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LDS)法。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总量以及土壤缓效碳和活性碳质量分数具有相同的剖面特点,0~20 cm表层富集现象明显;和其他时期相比,8月层间质量分数变化最强烈(P<0.05)。0~100 cm深度范围内,土壤有机碳总量以及活性碳和缓效碳质量分数都表现出4-6月增加、8月最大,其后降低的时间变化特征。4-6月和8-10月0~20 cm土壤缓效碳—活性碳转化强烈,土壤缓效碳质量分数变化显著(P<0.05),成为影响该阶段土壤有机碳总量显著变化的重要因素。土壤活性碳质量分数没有明显的时间差异变化;4-6月是0~20 cm土壤活性碳质量分数增速最快的阶段,增加速率达1.30 g·kg^(-1)·月^(-1),但由于受到活性碳—缓效碳强转化和梅雨淋洗的影响,土壤活性碳质量分数没有出现明显增加。土壤有机碳总量和缓效碳质量分数的时空变化特征更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学 丝栗栲林 土壤有机碳 土壤活性碳 土壤缓效碳 时空变化
下载PDF
自然保护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评估——以呼伦贝尔辉河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6
16
作者 庞丽花 陈艳梅 冯朝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0-116,共7页
自然保护区生产的生态产品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进行生态功能调节发挥着重要作用。文中通过构建合理的评估体系,在GIS技术支持下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评估了2000-2010年呼伦贝尔辉河保护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结果表明:2000-2010年... 自然保护区生产的生态产品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进行生态功能调节发挥着重要作用。文中通过构建合理的评估体系,在GIS技术支持下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评估了2000-2010年呼伦贝尔辉河保护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结果表明:2000-2010年呼伦贝尔辉河保护区各类生态系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各不相同,单位面积涵养水源量、保持土壤量和固碳释氧量分别为:8.03×104m3/km2、5.67t/hm2、46.95×106g/hm2;11a间,保护区的涵养水源能力与保持土壤能力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而固碳释氧能力则呈下降趋势。文中运用的评估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可以扩展运用到我国北方类似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产品供给评估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 保护区 涵养水源 保持土壤 固碳释氧
原文传递
突泉县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分析
17
作者 高雪 陶树光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24年第3期20-25,共6页
文章以突泉县国家级公益林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区域按不同林地类型划分为针叶林、阔叶林和灌木林,计算2020年突泉县国家级公益林地固土保肥、涵养水源、固碳释氧、防风固沙四种生态服务功能的物质量和价值量,并与2009年进行对比,进而分析... 文章以突泉县国家级公益林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区域按不同林地类型划分为针叶林、阔叶林和灌木林,计算2020年突泉县国家级公益林地固土保肥、涵养水源、固碳释氧、防风固沙四种生态服务功能的物质量和价值量,并与2009年进行对比,进而分析公益林生态效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20年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价值达96.01亿元,较2009年增长19.76亿元;从不同林分类型生态效益价值看,灌木林(53.45亿元)>阔叶林(41.85亿元)>针叶林(0.72亿元);从生态服务功能类型看,固土保肥价值(88.56亿元)>涵养水源价值(3.30亿元)>固碳释氧价值(3.02亿元)>防风固沙价值(1.13亿元)。突泉县国家级公益林充分发挥多种防护功能,进一步改善了区域人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公益林 固土保肥 涵养水源 固碳释氧 防风固沙
下载PDF
燃烧氧化-缓释-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测定土壤中总有机碳(TOC)的研究
18
作者 张倩 《福建分析测试》 CAS 2024年第2期40-47,共8页
本文将常规的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方法进行了优化,在检测流程中添加了缓释步骤来测定不同土壤中TOC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建立的标准曲线线性良好,多次测定土壤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较小,该方法有效减少干扰成分和燃烧反应复... 本文将常规的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方法进行了优化,在检测流程中添加了缓释步骤来测定不同土壤中TOC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建立的标准曲线线性良好,多次测定土壤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较小,该方法有效减少干扰成分和燃烧反应复杂带来的误差,具有干扰小、准确度高、稳定性良好等特点,以期在土壤样品TOC测定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总有机碳 燃烧氧化-缓释-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