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森林土壤碳储量与土壤碳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
176
1
作者
刘世荣
王晖
栾军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5437-5448,共12页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储库和碳吸收汇。国内外研究表明,土壤亚系统在调节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森林类型的多样性、结构的复杂性以及森林对干扰和变化环境响应的时空动...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储库和碳吸收汇。国内外研究表明,土壤亚系统在调节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森林类型的多样性、结构的复杂性以及森林对干扰和变化环境响应的时空动态变化,至今对森林土壤碳储量和变率的科学估算,以及土壤关键碳过程及其稳定性维持机制的认识还十分有限。综述了近十几年来我国森林土壤碳储量和土壤碳过程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碳储量、土壤碳化学稳定性、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土壤呼吸影响机制、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对土壤碳过程的影响等;评述了土壤碳过程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未来土壤碳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促进我国森林土壤碳循环研究,科学评价森林土壤碳固持潜力及其稳定性维持机制和有效实施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土壤
碳储量
土壤呼吸
土壤碳化学稳定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量对免耕土壤有机碳中红外光谱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
9
2
作者
朱雪峰
张春雨
+5 位作者
郝艳杰
鲍雪莲
霍海南
何红波
梁超
解宏图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685-2692,共8页
依托位于中国东北黑土地区长期免耕玉米秸秆还田试验平台,分析了不同秸秆还田量(0、33%、67%和100%)连续归还8年后表层(0~5 cm)、中层(20~40 cm)和深层(60~100 cm)土壤有机碳中红外光谱特征,评价了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免耕土壤碳化学组成...
依托位于中国东北黑土地区长期免耕玉米秸秆还田试验平台,分析了不同秸秆还田量(0、33%、67%和100%)连续归还8年后表层(0~5 cm)、中层(20~40 cm)和深层(60~100 cm)土壤有机碳中红外光谱特征,评价了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免耕土壤碳化学组成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免耕无秸秆覆盖还田相比,33%与100%秸秆还田均有利于表层和中层多糖组分的积累,但前者降低了表层土壤碳组成多样性,而后者有利于各层次土壤碳化学稳定性的维持;67%秸秆还田提高了深层土壤碳化学稳定性。综上,当秸秆资源充足时,免耕结合100%全量秸秆还田可在提高0~40 cm土层微生物可利用碳底物的基础上,维持土壤碳的化学稳定性。秸秆还田量与土壤中红外光谱特征间无线性关联,表明亟需挖掘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下土壤碳周转的微生物参与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化学组成
中红外光谱
土壤碳化学稳定性
保护性耕作
深层土壤碳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国森林土壤碳储量与土壤碳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
176
1
作者
刘世荣
王晖
栾军伟
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5437-5448,共12页
基金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重大专项(200804001,201104006)
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2008DFA32070)
文摘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储库和碳吸收汇。国内外研究表明,土壤亚系统在调节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森林类型的多样性、结构的复杂性以及森林对干扰和变化环境响应的时空动态变化,至今对森林土壤碳储量和变率的科学估算,以及土壤关键碳过程及其稳定性维持机制的认识还十分有限。综述了近十几年来我国森林土壤碳储量和土壤碳过程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碳储量、土壤碳化学稳定性、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土壤呼吸影响机制、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对土壤碳过程的影响等;评述了土壤碳过程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未来土壤碳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促进我国森林土壤碳循环研究,科学评价森林土壤碳固持潜力及其稳定性维持机制和有效实施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森林
土壤
碳储量
土壤呼吸
土壤碳化学稳定性
Keywords
forest
soil
carbon
stock
soil
respiration
soil
carbon
chemical
stability
分类号
S714 [农业科学—林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量对免耕土壤有机碳中红外光谱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
9
2
作者
朱雪峰
张春雨
郝艳杰
鲍雪莲
霍海南
何红波
梁超
解宏图
机构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辽宁省现代保护性耕作与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出处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685-2692,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297)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青年启动基金项目(E061272)
+1 种基金
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项目(2020,朱雪峰)资助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200307)。
文摘
依托位于中国东北黑土地区长期免耕玉米秸秆还田试验平台,分析了不同秸秆还田量(0、33%、67%和100%)连续归还8年后表层(0~5 cm)、中层(20~40 cm)和深层(60~100 cm)土壤有机碳中红外光谱特征,评价了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免耕土壤碳化学组成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免耕无秸秆覆盖还田相比,33%与100%秸秆还田均有利于表层和中层多糖组分的积累,但前者降低了表层土壤碳组成多样性,而后者有利于各层次土壤碳化学稳定性的维持;67%秸秆还田提高了深层土壤碳化学稳定性。综上,当秸秆资源充足时,免耕结合100%全量秸秆还田可在提高0~40 cm土层微生物可利用碳底物的基础上,维持土壤碳的化学稳定性。秸秆还田量与土壤中红外光谱特征间无线性关联,表明亟需挖掘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下土壤碳周转的微生物参与机制。
关键词
土壤碳化学组成
中红外光谱
土壤碳化学稳定性
保护性耕作
深层土壤碳
Keywords
soil
carbon
chemical
composition
mid-infrared
spectroscopy
soil
carbon
stability
conservational
tillage
deep
soil
carbon
分类号
S153.6 [农业科学—土壤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森林土壤碳储量与土壤碳过程研究进展
刘世荣
王晖
栾军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17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量对免耕土壤有机碳中红外光谱特征的影响
朱雪峰
张春雨
郝艳杰
鲍雪莲
霍海南
何红波
梁超
解宏图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9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