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自治区土壤有机碳、氮蓄积量的空间特征 被引量:55
1
作者 陈庆美 王绍强 于贵瑞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5期699-704,共6页
采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内蒙古自治区的典型土种剖面资料 ,在剖面深度的基础上 ,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方法 ,分别按土壤类型和土地覆被类型计算了土壤有机碳、氮密度 ,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土壤有机碳、氮蓄积量的空间分布特... 采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内蒙古自治区的典型土种剖面资料 ,在剖面深度的基础上 ,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方法 ,分别按土壤类型和土地覆被类型计算了土壤有机碳、氮密度 ,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土壤有机碳、氮蓄积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探讨了土壤有机碳、氮蓄积量与主要气候要素的关系 .结果表明 ,内蒙古自治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处于 3.2 4~ 4 3.2 4kg·m-3 之间 ,土壤有机氮密度处于 2 6 9.5 6~30 85 .6 0 g·m-3 之间 ,土壤碳、氮比 (C/N)大致在 4 .4 6~ 17.13之间 .土壤有机碳、氮密度与温度呈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5 5 7和 0 .4 6 0 (n =2 4 5 ) ;与年均降水量呈正相关 ,但相关性不是很强 ,相关系数分别为0 .2 85和 0 .2 0 3.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地区到西南地区 ,土壤有机碳、氮蓄积量随着温度递升和降水量递减呈现降低的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碳氮循环 碳密度 氮密度 碳氮比
下载PDF
中亚热带3种典型森林土壤碳氮含量和酶活性的关系 被引量:33
2
作者 鲍勇 高颖 +4 位作者 曾晓敏 袁萍 司友涛 陈岳民 陈滢伊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08-516,共9页
森林类型更替是影响生态系统有机质循环的重要因素,它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碳吸存和养分保持功能有影响。然而关于中亚热带不同森林类型对土壤碳氮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及土壤碳氮含量和酶活性之间的关系鲜有报道。该文研究了福建省... 森林类型更替是影响生态系统有机质循环的重要因素,它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碳吸存和养分保持功能有影响。然而关于中亚热带不同森林类型对土壤碳氮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及土壤碳氮含量和酶活性之间的关系鲜有报道。该文研究了福建省三明市3种典型亚热带森林——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天然次生林(SF)、米槠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AR)、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PM)的淋溶层(A层)土壤碳氮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3种森林类型表层土壤中,可溶性有机质中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氮(DON)、荧光发射光谱腐殖化指数的趋势均为SF>AR>PM,芳香化指数大小为PM>AR>SF;SF和AR的NH^4^+-N显著高于PM,NO_3~–-N在3种林分中的含量低且差异不明显,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树种差异和人为干扰程度不同。PM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低于SF和AR;纤维素水解酶活性大小为AR>SF>PM;PM多酚氧化酶显著高于SF和AR,3种林分过氧化物酶无显著差异。AR的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林分。冗余分析显示土壤总氮和DON是驱动淋溶层土壤酶活性的主要环境因子。总之,土壤总氮含量与NAG活性呈正相关关系,并且可溶性有机氮可能是氮循环中的重要一环;土壤微生物优先利用易分解碳;且碳氮养分循环之间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氮提高了与土壤碳相关的水解酶活性,从而可促进碳周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类型 可溶性有机质 碳氮养分 酶活性 土壤碳氮循环
原文传递
土壤有机碳和氮分解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机制 被引量:14
3
作者 吴建国 吕佳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601-1611,共11页
土壤碳和氮分解对温度变化响应过程是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影响的关键。本文针对土壤有机碳和氮分解对温度变化响应机制和假说进行了概括分析。土壤碳和氮分解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机制主要包括: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质量及有效性,微... 土壤碳和氮分解对温度变化响应过程是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影响的关键。本文针对土壤有机碳和氮分解对温度变化响应机制和假说进行了概括分析。土壤碳和氮分解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机制主要包括: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质量及有效性,微生物生物量和活性及群落结构或多样性,土壤湿度,以及植被生产力、凋落物和pH等因素的作用。对这些机制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需要考虑土壤有机质组分或微生物属性,同时需要考虑土壤有机质组分与微生物属性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土壤碳和氮分解对温度变化短期和长期响应过程的差异。土壤碳和氮分解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机制的3个假说包括有机质分解质量-温度假说、有机质物理化学过程假说和功能移动假说,这些假说还需要验证和补充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变化 土壤碳和氮循环 气候变化
下载PDF
蚯蚓对土壤碳氮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康玉娟 武海涛 《土壤与作物》 2021年第2期150-162,共13页
蚯蚓作为典型的大型土壤动物,对土壤结构和功能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被称作土壤生态系统工程师。国内外关于蚯蚓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有机质分解和土壤矿化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其对土壤碳、氮循环关键过程的系统总结... 蚯蚓作为典型的大型土壤动物,对土壤结构和功能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被称作土壤生态系统工程师。国内外关于蚯蚓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有机质分解和土壤矿化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其对土壤碳、氮循环关键过程的系统总结较少。本文总结了蚯蚓通过摄食、挖洞、产生蚓粪及促进团聚体形成等活动对土壤碳氮循环产生的直接影响,及对微生物活性产生的间接影响;系统总结了蚯蚓对土壤有机质分解、碳氮矿化和反硝化的影响及其机制。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未来应更加重视建立定量模型评估蚯蚓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系统研究蚯蚓与微生物以及其他驱动因子相互作用对碳氮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与人类活动相结合开展多因素、多水平研究。研究方法上应综合应用同位素和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并结合室内控制与长期野外模拟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土壤碳氮循环 微生物 地下生态系统 功能作用
下载PDF
冻融循环对土壤性状特征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王艺璇 仲秋维 +3 位作者 郑昕雨 蔺吉祥 赵艺 王竞红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31-240,共10页
土壤冻融是由于大气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土壤层出现冻结与融化交替的现象,在草原、农田、森林等生态系统广泛存在。土壤冻融对农业生产、土壤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生态气候与水文环境的预测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近年来,关于土壤冻融的生态... 土壤冻融是由于大气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土壤层出现冻结与融化交替的现象,在草原、农田、森林等生态系统广泛存在。土壤冻融对农业生产、土壤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生态气候与水文环境的预测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近年来,关于土壤冻融的生态效应备受关注。论文重点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土壤冻融循环研究方面的进展,从冻融循环对土壤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特性3个角度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有研究表明,冻融循环是以土壤为传递基质的水分运移发生了变化,也是土壤能量输入和输出的过程。此外,冻融循环也会影响到土壤抗侵蚀性能,尤其在春季解冻期间较为严重,其中土壤含水量较高和有积雪的地域十分明显。冻融循环过程对土壤生物化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作用于土壤微生物区系、微生物量和活性等方面,使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基于此,论文从冻融循环对土壤理化性质(水热状态、团聚体和抗剪程度)、碳氮循环、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活性影响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提出了研究展望,以期加深人们对土壤冻融循环生态效应的认知,并为挖掘冻融循环下植物-土壤-微生物耦合关联机理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冻融循环 团聚体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 碳氮循环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秸秆生物炭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曹丽花 连玉珍 刘合满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4期225-228,252,共5页
生物炭化利用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一个新方向,为阐明我国学者在秸秆生物炭方面开展的研究及发展趋势,在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以“秸秆生物炭”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并对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揭示主要研究主题和研究机构。在文献分析的... 生物炭化利用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一个新方向,为阐明我国学者在秸秆生物炭方面开展的研究及发展趋势,在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以“秸秆生物炭”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并对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揭示主要研究主题和研究机构。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系统阐述裂解温度、时间对秸秆生物炭主要性质的影响,以及秸秆生物炭的施用对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及碳、氮物质循环的影响。结合主要研究进展,提出秸秆生物炭化肥替代定量评价、生物炭与土壤结合的微观特征与机制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以期为秸秆生物炭的科学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生物炭 土壤有机碳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碳氮循环
下载PDF
大气氮沉降增加对土壤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马富山 闫国永 +1 位作者 邢亚娟 王庆贵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3期14-20,F0002,共8页
文章从土壤呼吸、土壤化学计量比、土壤碳氮循环、土壤微生物等方面综述了其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1)土壤呼吸动态在不同气候区和不同氮沉降背景中表现不同;(2)氮沉降是土壤酸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土壤碳氮循环也因氮沉降产生不同... 文章从土壤呼吸、土壤化学计量比、土壤碳氮循环、土壤微生物等方面综述了其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1)土壤呼吸动态在不同气候区和不同氮沉降背景中表现不同;(2)氮沉降是土壤酸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土壤碳氮循环也因氮沉降产生不同程度和方向的改变;(3)对于化学计量比来说,氮添加导致的土壤有效氮的增加是常见的,而对碳、磷的影响可能因地域而异;(4)土壤微生物对氮沉降引起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是高度敏感的,并且土壤微生物量、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对氮沉降响应是高度可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土壤呼吸 土壤碳氮循环 化学计量比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香樟凋落叶覆盖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刘书路 张浩 +4 位作者 田文凤 桂光照 吴婷 余健 赵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5-94,共10页
凋落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森林土壤碳、氮循环具有重要作用.为探讨香樟凋落叶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室内模拟研究了10%、20%和30%3种土壤含水量条件下香樟凋落叶覆盖森林土壤中碳、氮元素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含水... 凋落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森林土壤碳、氮循环具有重要作用.为探讨香樟凋落叶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室内模拟研究了10%、20%和30%3种土壤含水量条件下香樟凋落叶覆盖森林土壤中碳、氮元素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含水量条件下香樟凋落叶覆盖均显著增加了土壤CO2排放速率和土壤溶解性有机碳(WSOC)含量,但显著降低了土壤中硝态氮含量,表明香樟凋落叶覆盖能够增强土壤呼吸强度和碳矿化,抑制土壤硝化作用;香樟凋落叶覆盖能够显著增加10%含水量土壤中铵态氮含量,但降低了20%和30%含水量土壤铵态氮含量,表明香樟凋落叶覆盖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与土壤含水量有关.香樟凋落叶中部分单萜烯浓度在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分别与土壤CO2排放速率和铵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WSOC和硝态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说明香樟凋落叶覆盖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可能与凋落叶中的单萜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樟凋落叶 土壤碳氮循环 单萜烯
原文传递
大气CO_2浓度升高与土壤质量的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北赢 陈天林 王兵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6-51,共6页
在分析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述了大气CO2浓度升高条件下,土壤养分、碳氮循环、有机质、酶活性等土壤质量指标的变化,指出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质量的影响非常复杂。同时,土壤质量的变化也会反作用于大气,从而引起新一轮的CO2... 在分析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述了大气CO2浓度升高条件下,土壤养分、碳氮循环、有机质、酶活性等土壤质量指标的变化,指出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质量的影响非常复杂。同时,土壤质量的变化也会反作用于大气,从而引起新一轮的CO2对土壤的作用,所以应将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扩展到更大的生态系统范围内,并对人类的实践活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CO2浓度升高 土壤养分 土壤碳、氮循环 土壤有机质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黔西南北盘江镇喀斯特高原峡谷区植被演替阶段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银菇 喻阳华 +1 位作者 李一彤 郑维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61-969,共9页
为了探究森林不同演替阶段碳氮(C、N)、稳定碳氮同位素值(δ^(13) C、δ^(15) N)随演替发生的变化特征与内在联系,该文以喀斯特高原峡谷区草灌、灌木、乔灌和乔木4个演替阶段的森林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叶片-凋落物-土壤的C、N及... 为了探究森林不同演替阶段碳氮(C、N)、稳定碳氮同位素值(δ^(13) C、δ^(15) N)随演替发生的变化特征与内在联系,该文以喀斯特高原峡谷区草灌、灌木、乔灌和乔木4个演替阶段的森林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叶片-凋落物-土壤的C、N及稳定同位素值,并分析其在不同层次间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1)喀斯特地区森林叶片-凋落物-土壤δ^(13) C值分别为-31.31‰~-28.23‰、-29.96‰~-20.07‰、-26.83‰~-21.14‰,相应的δ^(15) N值依次为-3.41‰~1.54‰、-2.61‰~0.99‰、5.36‰~8.63‰,总体上土壤表现出富集效应。(2)伴随着演替发生,叶片δ^(13) C值与土壤δ^(15) N值均为先减小后增大,土壤、凋落物δ^(13) C值呈降低趋势,叶片和凋落物δ^(15) N值均无明显变化规律。(3)乔灌阶段叶片-土壤δ^(15) N值最低,表明该阶段生态系统N饱和程度较小,N含量相对亏缺。(4)叶片-土壤C、N及稳定同位素之间相关性较强,表明两者间养分循环紧密相关,具有显著抑制或促进效应。综上认为,该区生态系统修复时,应选择水分利用效率高的川钓樟(Lindera pulcherima)、圆叶乌桕(Triadica rotundifolia)、翅荚香槐(Cladrastis platycarpa)等树种,提高生态系统对资源利用和养分吸收的自调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3)C值 δ^(15)N值 叶片-凋落物-土壤连续体 森林演替 碳氮循环 喀斯特高原峡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