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楝素对番茄土传病原真菌的抑菌作用 被引量:8
1
作者 王秀徽 曹志平 +2 位作者 董道峰 韩利芳 康立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71-1075,共5页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3种印楝素制剂对番茄4种土传病原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这3种印楝素制剂即NEEMAZAL-T/S、0.3%印楝素乳油和印楝油制剂,对番茄4种土传病原真菌,菌核菌(Sclerotium rolfsii)、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3种印楝素制剂对番茄4种土传病原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这3种印楝素制剂即NEEMAZAL-T/S、0.3%印楝素乳油和印楝油制剂,对番茄4种土传病原真菌,菌核菌(Sclerotium rolfsii)、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radicis lycopersici)、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均具有抑制作用,在印楝素浓度为100.00mg·L-1时,NEEMAZAL-T/S对菌核菌和立枯丝核菌的抑菌率分别为44.06%、52.60%,而0.3%印楝素乳油、印楝油制剂对这两种菌的抑菌率均高达100%;NEEMAZAL-T/S、0.3%印楝素乳油和印楝油制剂对镰刀菌的抑菌率分别为12.18%、73.11%和80.67%,对轮枝菌的抑菌率分别为1.14%、70.25%和74.83%,也即3种印楝素制剂对镰刀菌和轮枝菌的抑菌率可由高到低排序为印楝油制剂、0.3%的印楝素乳油、NEEMAZAL-T/S。NEEMAZAL-T/S、0.3%印楝素乳油、印楝油制剂对菌核菌的EC50分别为142.817、0.844、0.126mg·L-1,对立枯丝核菌的EC50分别为37.727、0.526、0.099mg·L-1,0.3%印楝素乳油、印楝油制剂对镰刀菌的EC50分别为7.757、2.687mg·L-1,对轮枝菌的EC50分别为16.501、12.106mg·L-1,这表明3种印楝素制剂对菌核菌和立枯丝核菌的毒力强于对镰刀菌和轮枝菌。因此,鉴于上述3种印楝素制剂在抑菌作用上的差异性,有必要进一步进行印楝素制剂的研究开发,用以防治番茄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土传病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素 番茄 土传病原真菌 抑菌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21对玉米幼苗抗逆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肖亚静 于春生 +2 位作者 张新 张雨竹 孙冬梅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8期1998-2002,共5页
探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土传病原菌胁迫下玉米抗逆生理的影响。采用土壤盆栽试验,将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立枯丝核菌(Rhoctonia solani)接种到土壤中,用枯草芽孢杆菌21菌悬液处理,以多菌灵为对照。在玉米... 探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土传病原菌胁迫下玉米抗逆生理的影响。采用土壤盆栽试验,将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立枯丝核菌(Rhoctonia solani)接种到土壤中,用枯草芽孢杆菌21菌悬液处理,以多菌灵为对照。在玉米苗三叶一心期时,分别测定地上组织和地下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枯草芽孢杆菌21处理与多菌灵处理相比,玉米地上组织SOD和CAT酶活性差异不显著,而POD酶活性提高了6.52%,地下组织抗逆酶活性显著提高,其中SOD酶活性提高了99.70%,CAT酶活性提高了27.43%,POD酶活性提高了13.24%;玉米地下部分MDA含量无显著差异,而地上部分MDA含量降低了7.91%。与多菌灵相比,枯草芽孢杆菌21主要通过提高玉米各组织中POD酶活性及地下组织中CAT酶活性,同时降低MDA含量,以提高其对土传病原菌的抗性,从而对玉米幼苗起到保护作用,使其免受土传病原菌的侵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土传病原菌 抗氧化酶 丙二醛 多菌灵
下载PDF
生防菌株JT86对3种烟草产菌核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研究
3
作者 王寒 张苗苗 +8 位作者 海维西 王晓剑 高卫锴 张玺 黄美壬 刘小雪 刘程炜 李淮源 舒灿伟 《北方农业学报》 2023年第6期51-58,共8页
【目的】探究生防菌株JT86对烟草产菌核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方法】使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JT86发酵液中细胞壁水解酶活性,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JT86发酵液处理后病原菌菌丝体和菌核的形态变化,测定其... 【目的】探究生防菌株JT86对烟草产菌核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方法】使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JT86发酵液中细胞壁水解酶活性,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JT86发酵液处理后病原菌菌丝体和菌核的形态变化,测定其对烟草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烟草白绢病菌(Sclerotium rolfsii)和烟草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丝生长和菌核萌发的抑制效果。【结果】JT86发酵液对烟草立枯病菌、烟草白绢病菌和烟草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依次为77.07%、50.82%和95.25%。JT86发酵液处理菌核24 h后,这3种病原菌的菌核均不萌发,抑制率达到100%。JT86发酵液的蛋白酶、纤维素酶和几丁质酶活性较高,但未产生吲哚乙酸。扫描电镜观察发现,JT86发酵液可导致烟草立枯病菌的菌丝严重萎缩和畸形。【结论】JT86发酵液对烟草立枯病菌、烟草白绢病菌、烟草菌核病菌的生长发育、菌核萌发等都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土传病菌 菌核 生防菌株 铜绿假单胞菌
下载PDF
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研究评述和发展透视 被引量:75
4
作者 吴红淼 林文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75-793,共19页
连作障碍作为现代农业生产中较普遍的问题,在药用植物栽培生产中表现尤为严重,据统计约70%以块根类入药的药用植物在种植过程中都存在严重的连作障碍问题。连作障碍已经成为制约药用植物品质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本研究从药用植物连作... 连作障碍作为现代农业生产中较普遍的问题,在药用植物栽培生产中表现尤为严重,据统计约70%以块根类入药的药用植物在种植过程中都存在严重的连作障碍问题。连作障碍已经成为制约药用植物品质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本研究从药用植物连作障碍问题研究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药用植物连作障碍形成的三大共性问题,即根系分泌物诱导根际土壤酸化、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和植株病毒病严重,具体体现在:根系分泌物诱导根际土壤微生物差异性演化、土传病原菌的化感互作、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失衡加大土壤酸化、根际病原菌增多和有益菌减少导致的土存真菌病害加重、病毒病伴生和发展。并分析了土壤灭菌法、功能微生物调控、作物多样性栽培和生物质炭改良的根际调控策略在减缓药用植物连作障碍中的潜在作用。作者呼吁从事连作障碍研究的工作者应重视从根际生态学角度出发,以土壤食物网为切入点,应用现代系统生物学和化学生态学技术与方法,全面系统探究根系分泌物介导下植物-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与机制,并着重关注土壤线虫和土壤病毒在连作障碍发生发展中的生态位关系,以深入阐明连作介导土壤酸化的生态学机制和病原菌响应根系分泌物的协同进化机理,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根际调控相结合的策略减缓连作障碍问题,全面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做到“生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 连作障碍 化感作用 土传病害 根际互作 根际调控
下载PDF
土壤学不应忽视对作物土传病原微生物的研究 被引量:72
5
作者 蔡祖聪 黄新琦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5-310,共6页
随着集约化种植程度的提高,管理不善、单一作物连续种植、秸秆还田等因素导致的土传病害日益严重,使作物高产对农药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和农产品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但是,我国当前土壤学几乎忽视了这一土... 随着集约化种植程度的提高,管理不善、单一作物连续种植、秸秆还田等因素导致的土传病害日益严重,使作物高产对农药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和农产品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但是,我国当前土壤学几乎忽视了这一土壤学范畴的研究领域。土传植物病原微生物功能明确,是研究土壤微生物区系和生物多样性与功能、土壤微生物与植物生长、土传病原微生物与拮抗微生物等关系的理想研究对象。土壤学在揭示土传病原微生物的生长规律、控制土传病原微生物数量、发挥拮抗微生物的作用、防治作物土传病害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深入认识土传病原微生物适宜生长的土壤环境是防控作物土传病原微生物生长,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基础。解决当前严重的作物土传病害不仅是土壤学的责任和义务,而且可以极大地推动土壤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传病 土传病原微生物 土壤生物多样性 土壤拮抗微生物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与作物土传病害控制 被引量:56
6
作者 黄新琦 蔡祖聪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CD 2017年第6期593-600,共8页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以高投入与高产出、种植品种单一、复种指数高和大量施肥施药等为特点的集约化种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模式。由于对作物土传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规律和传播扩散途径的认识不足,随着集约化种植不断推广与...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以高投入与高产出、种植品种单一、复种指数高和大量施肥施药等为特点的集约化种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模式。由于对作物土传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规律和传播扩散途径的认识不足,随着集约化种植不断推广与发展,作物土传病害在我国已成蔓延趋势,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农产品和生态环境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有效遏制作物土传病害蔓延势头,实现到2020年我国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文章建议:开展土传病原微生物普查,测土施"药",深入研究作物土传病原微生物,大力普及科学种植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约化农业 土壤微生物 土传病原菌 可持续发展 测土施药
原文传递
植物土传病原菌拮抗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36
7
作者 姜英华 胡白石 刘凤权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60-264,共5页
从作物根际土壤中分离到1056株细菌,筛选出7个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菌株。室内测定对水稻纹枯病菌、辣椒疫病菌、瓜果腐霉、油菜菌核病菌、棉花枯萎病菌、茄根腐病菌、棉花黄萎病菌、番茄青枯病菌、甘蓝黑腐病菌等重要土传病原菌有较强拮... 从作物根际土壤中分离到1056株细菌,筛选出7个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菌株。室内测定对水稻纹枯病菌、辣椒疫病菌、瓜果腐霉、油菜菌核病菌、棉花枯萎病菌、茄根腐病菌、棉花黄萎病菌、番茄青枯病菌、甘蓝黑腐病菌等重要土传病原菌有较强拮抗作用;温室盆栽试验对番茄青枯病表现出较好防效,其中以BOH2和OH11效果较为明显,防效分别为90.9%和86.4%。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OH11为产酶溶杆菌,BOH3为荧光假单胞菌,其余5个菌株为不同芽孢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传病原菌 拮抗细菌 筛选 鉴定
下载PDF
棉隆及氯化苦对几种生姜土传病原物的毒力 被引量:20
8
作者 杨晓楠 高德良 +1 位作者 韩君 刘峰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1-334,共4页
以侵染生姜的茎腐病菌Pythium myriotylum Drechsler、姜瘟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和南方根结线虫Meloidagrne incognila为指示病原物,比较了两种土壤处理剂棉隆和氯化苦的熏蒸毒力。采用密闭玻璃容器熏蒸,结合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得... 以侵染生姜的茎腐病菌Pythium myriotylum Drechsler、姜瘟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和南方根结线虫Meloidagrne incognila为指示病原物,比较了两种土壤处理剂棉隆和氯化苦的熏蒸毒力。采用密闭玻璃容器熏蒸,结合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得棉隆和氯化苦对生姜茎腐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0.284和0.096 mg/L,EC90值分别为18.106和0.312 mg/L。通过密封盘内摇床振荡(25℃,45 r/min)培养(24 h),结合菌悬液比色法评价了两药剂对姜瘟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氯化苦的活性较高,EC50和EC90值分别为0.176和1.280 mg/L,而棉隆的毒力较低,其EC50和EC90值分别达1 984和5 701 mg/L。采用线虫悬浮液密闭熏蒸法处理48 h,发现棉隆对南方根结线虫的EC50和EC90值分别为0.175和0.634 mg/L,氯化苦毒力略低于棉隆,其EC50和EC90值分别为1.211和3.772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隆 氯化苦 土传病原菌 南方根结线虫 毒力
下载PDF
哈茨木霉VT9-3r和枯草芽孢杆菌VT4-1x对3株马铃薯致病菌的抑制作用效果 被引量:20
9
作者 潘潇涵 常瑞雪 +1 位作者 慕康国 陈清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2-81,共10页
为探明生防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VT9-3r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VT4-1x对马铃薯致病菌Rhizoctonia solani、Fusarium oxysporum、Alternaria solani的抑制作用,采用对峙培养确定生防菌株抑菌作用,利用扫描电镜... 为探明生防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VT9-3r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VT4-1x对马铃薯致病菌Rhizoctonia solani、Fusarium oxysporum、Alternaria solani的抑制作用,采用对峙培养确定生防菌株抑菌作用,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生防菌株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并采用盆栽试验分析其对由R.solani引起的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效。结果表明:T.harzianum VT9-3r和B.subtilis VT4-1x能有效抑制3株病原菌的生长;B.subtilis的菌体和代谢物质都具有抑制作用,拮抗抑菌率由大到小依次为A.solani(55.4%)>R.solani(51.3%)>F.oxysporum(48.1%),无菌代谢液对病原菌的抑制率随着浓度升高而增强;扫描电镜观察发现T.harzianum通过竞争和重寄生作用抑制病原菌,拮抗抑菌率F.oxysporum(64.0%)>R.solani(63.6%)>A.solani(60.2%),其无菌代谢液抑菌效果则较差;盆栽试验表明2种生防菌剂处理后,均能显著防治R.solani引起的马铃薯黑痣病,且使用两菌剂以1∶1体积比复合处理后,防效高达81.5%。综上,哈茨木霉主要通过重寄生、枯草芽孢杆菌通过拮抗机制抑制马铃薯致病菌,2种不同抑菌机制的菌剂复配施用能更有效防治马铃薯黑痣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茨木霉VT9-3r 枯草芽孢杆菌VT4-1x 马铃薯 土传病原菌 黑痣病
原文传递
大蒜提取物和根系分泌物对3种土传性病原菌的抑菌效果 被引量:20
10
作者 张万萍 赵丽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2年第01X期66-71,共6页
研究了紫皮蒜与白皮蒜不同苗龄根系分泌物、不同浓度水提取物及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辣椒疫霉病病菌、草莓灰霉病病菌和番茄青枯病病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紫皮蒜、白皮蒜均以苗龄20~30d的根系分泌物对3种土传性病菌抑制效果最好,紫皮蒜... 研究了紫皮蒜与白皮蒜不同苗龄根系分泌物、不同浓度水提取物及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辣椒疫霉病病菌、草莓灰霉病病菌和番茄青枯病病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紫皮蒜、白皮蒜均以苗龄20~30d的根系分泌物对3种土传性病菌抑制效果最好,紫皮蒜水提取物完全抑制辣椒疫霉病病菌、草莓灰霉病病菌菌落生长的最低抑菌浓度为5.00mg·mL-1,而白皮蒜的最低抑菌浓度则为20.00mg·mL-1;紫皮蒜乙酸乙酯提取物完全抑制辣椒疫霉病病菌和草莓灰霉病病菌菌落生长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5.00mg·L-1与2.50mg·mL-1,而白皮蒜乙酸乙酯提取物最低抑菌浓度要达到10.00mg·mL-1和20.00mg·mL-1,二者乙酸乙酯提取物最低抑菌浓度达到20.00mg·mL-1时对番茄青枯病病菌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根系分泌物 土传性病原菌 抑菌作用
下载PDF
五种挥发性化合物对土传病原真菌及线虫的生物活性 被引量:13
11
作者 苗建强 王猛 +2 位作者 李秀环 杨法辉 刘峰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61-566,共6页
为明确挥发性化合物反式-2-己烯醛、香茅醛、1-辛烯-3-醇、芳樟醇、1-戊烯-3-醇对土传病害及线虫病的防治潜力,采用密封盘菌丝生长速率法比较了挥发性化合物对辣椒疫霉等7种植物土传病原真菌、南方根结线虫和禾谷孢囊线虫的生物活性。反... 为明确挥发性化合物反式-2-己烯醛、香茅醛、1-辛烯-3-醇、芳樟醇、1-戊烯-3-醇对土传病害及线虫病的防治潜力,采用密封盘菌丝生长速率法比较了挥发性化合物对辣椒疫霉等7种植物土传病原真菌、南方根结线虫和禾谷孢囊线虫的生物活性。反式-2-己烯醛和香茅醛的生物活性高于1-辛烯-3-醇、芳樟醇及1-戊烯-3-醇,21.0μL/L反式-2-己烯醛处理能够完全抑制供试病原真菌菌丝的生长。10.5μL/L反式-2-己烯醛或香茅醛处理对花生冠腐病菌孢子及棉花黄萎病菌色素的产生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42.0μL/L处理能够完全抑制黄瓜菌核病菌菌核的萌发。2.62μL/L反式-2-己烯醛处理南方根结线虫和禾谷孢囊线虫的2龄幼虫,24h的死亡率均为100%;2.62μL/L香茅醛处理24 h的死亡率分别为95.4%和89.5%,而对照处理的死亡率分别为2.5%和3.0%。研究表明反式-2-己烯醛及香茅醛具有较好的熏蒸抑菌及杀线虫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化合物 土传病原菌 线虫 生物活性
原文传递
秸秆还田对作物土传病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2
作者 陈丽鹃 周冀衡 +2 位作者 陈闺 柳立 谭军 《作物研究》 2018年第6期535-540,共6页
土传病害是主要的作物病害,其普遍发生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繁殖,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养分循环和微生物群落结构,使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肥力水平稳步提升,实现作物增产。... 土传病害是主要的作物病害,其普遍发生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繁殖,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养分循环和微生物群落结构,使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肥力水平稳步提升,实现作物增产。秸秆科学还田还对农作物抗土传病害有着积极的影响。综述了秸秆还田对作物增产和土传病害发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作物 土传病害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强还原土壤处理对再植龙牙百合生长不利因子的消减作用 被引量:11
13
作者 夏青 罗晨 +3 位作者 曾粮斌 张金波 蔡祖聪 赵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3-193,共11页
病害和草害是再植龙牙百合生长的两大关键制约因素。以强还原土壤处理(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为技术手段,以湖南省栽培过龙牙百合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液体有机物料RSD处理(6 t·hm^(-2),MO)、固体有机物料RSD处... 病害和草害是再植龙牙百合生长的两大关键制约因素。以强还原土壤处理(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为技术手段,以湖南省栽培过龙牙百合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液体有机物料RSD处理(6 t·hm^(-2),MO)、固体有机物料RSD处理(15 t·hm^(-2),SB)和不做任何土壤处理的对照(CK),研究该技术手段对龙牙百合栽培土壤中土传病原菌和杂草种子库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对照相比,RSD处理均能有效杀灭土壤中的尖孢镰刀菌、腐皮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等病原真菌,显著降低镰刀菌属在真菌类群中的占比,其杀菌率高达98.8%。同时,RSD处理还能有效抑制土壤杂草种子库中大部分杂草的萌发,显著降低田间杂草的密度和生物量,其对杂草数量和干质量的抑制率分别为94.1%~96.0%和71.0%~94.7%,且MO处理对杂草的防除效果优于SB处理。此外,RSD处理还能显著改变田间杂草的群落结构,并降低其多样性、丰富度和优势度。因此,强还原土壤处理能够显著消减土传病原菌、杂草等再植龙牙百合生长不利因子,是一种具有同时降低田间病害和草害发生潜力的农业措施,且可以为减少农药施用量、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还原土壤处理 龙牙百合 土传病原菌 杂草 绿色农业
下载PDF
棉隆熏蒸联合生物炭和沸石对土壤微生态及土传病原菌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青杰 方文生 +4 位作者 张大琪 颜冬冬 李园 王秋霞 曹坳程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0-157,共8页
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棉隆熏蒸后添加常用剂量的生物炭和沸石对土壤微生态和土传病原菌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处理土壤硝态氮的含量均显著增加。与仅棉隆熏蒸相比,熏蒸后添加沸石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增加6.29%~11.74%。棉隆... 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棉隆熏蒸后添加常用剂量的生物炭和沸石对土壤微生态和土传病原菌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处理土壤硝态氮的含量均显著增加。与仅棉隆熏蒸相比,熏蒸后添加沸石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增加6.29%~11.74%。棉隆熏蒸后添加生物炭处理在培养期结束时土壤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以及电导率显著增加,土壤酸碱度降低,效果优于添加沸石处理。此外,与对照相比,棉隆熏蒸后添加生物炭还可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5.68%~14.51%)和蔗糖酶(3.71%~12.08%)的活性。棉隆熏蒸后添加沸石的处理其土壤酶活性在培养期结束时和对照、仅棉隆熏蒸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对土壤微生物的分析结果表明,与仅棉隆熏蒸相比,棉隆熏蒸后添加生物炭和沸石处理其细菌数量显著增加3.49%~33.95%,真菌数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对病原菌数据分析表明,棉隆熏蒸后添加生物炭和沸石均可提高对镰刀菌和疫霉的防治效果,但沸石防治效果更好、更持久,培养期结束时对镰刀菌和疫霉的抑制率高达89.29%和72.58%。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棉隆熏蒸土壤后添加生物炭和沸石可提高土壤养分,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同时加强对病原菌的防治效果,可在田间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沸石 棉隆熏蒸 土壤微生态 土传病原菌
下载PDF
臭氧水应用于温室土壤消毒的探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涵 郑亮 +1 位作者 黄卓 宋卫堂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89-199,共11页
针对传统土壤消毒方法存在污染环境、危害作物的问题,对臭氧水应用于温室土壤消毒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以常见土壤消毒剂石灰氮为对照,研究臭氧水质量浓度(ρ(O_(3)))和灌溉周期对温室土壤(土层厚度0~30cm)中细菌、真菌、放线菌和线虫消... 针对传统土壤消毒方法存在污染环境、危害作物的问题,对臭氧水应用于温室土壤消毒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以常见土壤消毒剂石灰氮为对照,研究臭氧水质量浓度(ρ(O_(3)))和灌溉周期对温室土壤(土层厚度0~30cm)中细菌、真菌、放线菌和线虫消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用臭氧水进行土壤消毒可达深度为15~20cm的土层,可覆盖常见温室园艺作物的根际范围,预期可减少根际染病;2)ρ(O_(3))=5mg/L的臭氧水3次处理后土壤(0~30cm)微生物消减率高于ρ(O_(3))=20mg/L的臭氧水1次处理的土壤;3)用ρ(O_(3))=10~15mg/L的臭氧水,间隔7d浇灌土壤,连续浇灌3次,并覆盖白色PE农用地膜,可达到最为理想的土壤(0~30cm)微生物消减效果,以此浇灌制度进行土壤消毒对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和线虫的消减率分别为44.64%、53.53%、46.12%和48.64%,除线虫消减率略低于石灰氮对照组以外,臭氧水对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消减率均高于对照组;4)原始土壤中硝酸菌属、亚硝酸菌属、芽孢杆菌属和链霉菌属所占比例为5.3%,臭氧水处理后增加到7.4%,使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所占的比例略微提升。臭氧水应用于温室土壤消毒可以达到良好的土壤微生物和线虫的消减效果,且与传统的化学消毒剂相比不会产生有害副产物,因此可以将臭氧水用于防控设施内土传病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土壤消毒 臭氧水 土传病原菌 灭菌率 浇灌制度
原文传递
土壤团聚体对微生物及土传病原菌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秋君 马艳 常志州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46-950,共5页
土壤团聚体结构对土壤微生物的分布和活性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微生物学机制、土壤团聚体的物理和化学性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作物土传病害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土壤微生物 土传病原菌 土壤孔隙 空间分布
下载PDF
连作根系分泌物加剧土传病害的机制和缓解措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游川 杨天杰 +4 位作者 周新刚 王孝芳 徐阳春 沈其荣 韦中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1-1211,共11页
基于植物-土壤反馈理论,连作体系中的根系分泌物必然在加剧土传病害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但相关研究证据尚缺少系统总结。本文梳理了连作加剧土传病害发生的现象以及连作累积典型根系分泌物组分的案例。从有利于土传病原菌由土体向根际迁... 基于植物-土壤反馈理论,连作体系中的根系分泌物必然在加剧土传病害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但相关研究证据尚缺少系统总结。本文梳理了连作加剧土传病害发生的现象以及连作累积典型根系分泌物组分的案例。从有利于土传病原菌由土体向根际迁移、增殖和致病(“利病”)、破坏根际有益微生物群落防线(“压益”)和毒害根系免疫系统(“自毒”)等三个方面,阐述连作根系分泌物中某些物质促进土传病原菌入侵的机制。从根系分泌物的角度阐述轮作、间作、套作、伴生和嫁接等多样性种植方式缓解连作土传病害的发生机制。提出鉴定“利病”、“压益”和“自毒”物质以及构建对应的消减技术途径,可为土传病害绿色高效综合防控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障碍 土传病原菌 根系分泌物 自毒物质 根际微生物
下载PDF
北京玉渊潭公园樱花土壤质量调查与改善措施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绅 孙玉红 +4 位作者 赵晓娟 王秋霞 白庆荣 方文生 曹坳程 《浙江林业科技》 2023年第1期38-44,共7页
为探明北京玉渊潭公园樱花的土壤质量情况,调查了8处樱花种植区(晚樱园、在水一方、樱棠春晓、郦樱园、友谊樱林、大草坪、长堤、示范区)9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及土传病原真菌(镰刀菌Fusarium spp.、疫霉菌Phytophthora spp.)、根结线虫Me... 为探明北京玉渊潭公园樱花的土壤质量情况,调查了8处樱花种植区(晚樱园、在水一方、樱棠春晓、郦樱园、友谊樱林、大草坪、长堤、示范区)9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及土传病原真菌(镰刀菌Fusarium spp.、疫霉菌Phytophthora spp.)、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的积累量,对8处樱花种植区的土壤进行综合质量评估及土壤健康测评,并以分层施药技术将棉隆与阿维菌素、噻唑膦、寡糖·噻唑膦3种杀线虫剂联用对郦樱园进行土壤处理,以期改善土壤质量。结果表明,晚樱园、水一方、樱棠春晓、长堤和示范区5处种植区的土壤综合质量评定级别为中等(5≤Z<8,Z为土壤综合质量评估值),而郦樱园、友谊樱林和大草坪3处种植区的土壤综合质量评估等级为较差(1≤Z<5),且土壤中土传病原物积累量多,其中郦樱园土壤中镰刀菌、疫霉菌和根结线虫的携带数量分别高达3125 cfu·g^(-1)、3990 cfu·g^(-1)和233条·100 g^(-1),土壤健康问题严重;棉隆与3种杀线虫剂联用均可有效防治土传病原菌及根结线虫,其中,棉隆(20 g·m^(-2))与阿维菌素(0.018 g·m^(-2))联用的处理效果最为理想,对镰刀菌、疫霉菌及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9.13%~99.79%、77.5%~92.45%、74.07%~98.57%。以上试验结果为北京玉渊潭公园樱花土壤质量改善提供了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土壤消毒 土传病原物 樱花 棉隆 北京玉渊潭公园
下载PDF
连续施用不同氮量对半干旱地区马铃薯根际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邓德雷 罗超越 +4 位作者 邱慧珍 张健 张春红 付笑 沈其荣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0-58,共9页
针对马铃薯生产中因氮肥过量施用导致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和多样性下降等问题,在始于2013年的不同氮肥用量(N0:不施氮,对照;N75:施氮量75 kg·hm^-2;N150:施氮量150 kg·hm^-2;N225:施氮量225 kg·hm^-2;N300:施氮量30... 针对马铃薯生产中因氮肥过量施用导致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和多样性下降等问题,在始于2013年的不同氮肥用量(N0:不施氮,对照;N75:施氮量75 kg·hm^-2;N150:施氮量150 kg·hm^-2;N225:施氮量225 kg·hm^-2;N300:施氮量300 kg·hm^-2;N375:施氮量375 kg·hm^-2)田间定位试验中,于2017年马铃薯成熟期采集根际土壤,应用Illumina PE250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连续5 a施用不同氮量对半干旱地区马铃薯根际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对马铃薯根际真菌群落物种组成造成了显著影响,子囊菌门、Mucoromycota和担子菌门是3个优势门类真菌(相对丰度>1.0%),以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最大,占总序列的75.48%~83.95%,其优势属是Plectosphaerella(29.92%)和镰刀菌属(13.54%);马铃薯干腐病和枯萎病的病原菌——镰刀菌属的相对丰度随施氮量增加呈增大的趋势。马铃薯根际真菌Alpha多样性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连续5 a超量施氮导致了0~20 cm表层土壤中NO3^--N含量显著增加,N375处理的NO3^--N含量是N0处理的3.76倍。连续5 a超量施氮也显著降低了根际pH值和速效磷含量,N375处理比N0处理pH值和速效磷含量分别降低了0.17个单位和32.10%。RDA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硝态氮含量是影响马铃薯根际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F=1.571,P=0.043*)。连续大量施用氮肥显著降低了马铃薯块茎产量,连续施氮5 a后,由于土壤剖面中NO3^--N的积累,最高产量施肥量由2013—2014年的N225减低为N75,其它施氮处理较N75分别减产了3.46%、22.81%、26.05%和25.32%。长期过量施用氮肥使马铃薯根际硝态氮大量累积,导致pH值降低,进而使根际真菌多样性降低;同时过量氮肥施用会使根际中土壤真菌病原菌相对丰度增加,不利于土壤的健康和马铃薯的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过量 马铃薯 根际真菌群落结构 群落多样性 土传病害病原菌
下载PDF
作物根际拮抗菌的筛选及其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攀 杨自文 +2 位作者 胡洪涛 王开梅 张凤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6-238,共3页
从作物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4株对水稻纹枯病菌、油菜菌核病菌、棉花枯萎病菌、棉花黄萎病菌和番茄青枯病菌等重要土传病原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的拮抗菌,其中芽孢杆菌Bacillus.spp.2发酵液处理西瓜后,具有显著的防病增产作用。
关键词 土传病害 生物防治 拮抗细菌 活性测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