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碳酸盐岩石质山地土壤-植被系统中矿质养分不足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29
1
作者 张信宝 王克林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37-341,共5页
本文提出了矿质养分不足可能是西南石漠化喀斯特山地植被生产力低和植被修复困难重要原因的观点。桂西北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站和黔中清镇王家寨小流域碳酸盐岩石灰土坡地的平均土壤质量厚度(<2mm),分别为21.95kg/m2和16.04kg/m2。以... 本文提出了矿质养分不足可能是西南石漠化喀斯特山地植被生产力低和植被修复困难重要原因的观点。桂西北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站和黔中清镇王家寨小流域碳酸盐岩石灰土坡地的平均土壤质量厚度(<2mm),分别为21.95kg/m2和16.04kg/m2。以地上部分生产力4.8t/ha.a,灰分含量9.5%计,植被每年要从土壤中吸取45.6g/m2.a的矿质养分,相当于两地土壤总量的约千分之二。土壤总量少导致的西南碳酸盐岩石质山地土壤矿质养分不足,可能是植被生产力低下的重要原因。纯碳酸盐岩硅酸盐矿物含量低,成土速率低。长期不断的收获植物,不可避免地要带走矿物质,导致喀斯特山地土壤矿质养分的减少,进而抑制植物生长.施用矿质肥料可能是促进喀斯特石质山地植被修复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山地 土壤-植被 矿质养分 碳酸盐岩
下载PDF
酸沉降对重庆南山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和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26
2
作者 姜文华 张晟 +3 位作者 陈刚才 熊好琴 丁易 李旭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11,共4页
酸沉降现象在重庆南山地区已造成长期严重的环境污染。笔者根据东亚酸雨监测网土壤和植被监测技术规范方法 ,研究了酸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和植被的影响和危害。通过对土壤的分析表明 :5个采样点的土壤pH值较低 ,A层均值为 3 74,B层... 酸沉降现象在重庆南山地区已造成长期严重的环境污染。笔者根据东亚酸雨监测网土壤和植被监测技术规范方法 ,研究了酸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和植被的影响和危害。通过对土壤的分析表明 :5个采样点的土壤pH值较低 ,A层均值为 3 74,B层均值为 4 2 0 ,盐基饱和度(BS)的均值小于 10 % ,盐基离子交换量 (CEC)A层为 78 1~ 88 6mmol kg ,B层为 61 1~ 65 1mmol kg ,土壤中含有较高的Al3+ 可能与大气中S和N的输入有关 ,并导致了土壤酸化。土壤中C N较低 ,A层接近 12 0 ,并且随土层的加深而下降 ,说明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有机质层分解良好。通过对植被的分析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沉降 重庆 南山 森林生态系统 土壤 植被 影响
下载PDF
光伏电站工程对土壤与植被的影响——以甘肃河西走廊荒漠戈壁区为例 被引量:22
3
作者 周茂荣 王喜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2-138,共7页
光伏电站建设过程中对原地表的挖填、堆弃、碾压,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建设区域的土壤环境、干扰了植被的正常生长。由对甘肃河西走廊荒漠戈壁区6个已建光伏电站环境的监测与调查研究可知:1)光伏板间扰动区域与光伏电站外未扰动区域土壤的p ... 光伏电站建设过程中对原地表的挖填、堆弃、碾压,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建设区域的土壤环境、干扰了植被的正常生长。由对甘肃河西走廊荒漠戈壁区6个已建光伏电站环境的监测与调查研究可知:1)光伏板间扰动区域与光伏电站外未扰动区域土壤的p H值、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有效磷质量分数差异不大,说明扰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不明显。2)光伏电站在建设过程中对原有植被和地表结皮破坏较大,地表结皮的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和扬尘,甚至引发沙尘暴。植被的破坏降低了植被的覆盖率,引起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植物种群多样性的减少。3)运行期间光伏面板作为集流面可收集雨水和清洗光伏面板的弃水,增加了光伏面板间扰动土地的土壤含水率,加之其遮荫作用降低了地表蒸发,有利于植被恢复。4)光伏电站建设中建议优先选用光电转化效率高的光伏组件,在地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支架基础选用螺旋钢管桩基础,以减小对地表的扰动范围和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电站 土壤与植被 影响 荒漠戈壁区
下载PDF
绥满公路两侧森林区土壤-植被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被引量:18
4
作者 孙龙 韩丽君 +3 位作者 何东坡 穆立蔷 曹军 姜利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2-78,共7页
测定绥满公路(301国道)海林至亚布力段森林区路侧土壤及红松等19种植物叶片中Pb,Cd,Cu,Zn,As的质量分数,研究5种重金属元素在公路路侧森林区土壤-植被中的质量分数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中5种重金属平均质量分数普遍高于背景值,土壤... 测定绥满公路(301国道)海林至亚布力段森林区路侧土壤及红松等19种植物叶片中Pb,Cd,Cu,Zn,As的质量分数,研究5种重金属元素在公路路侧森林区土壤-植被中的质量分数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中5种重金属平均质量分数普遍高于背景值,土壤的单因子和综合污染指数计算结果显示,Cd为重污染,Zn,Cu,Pb,As为轻度污染,综合污染指数等级达到中度污染,但重金属质量分数除Cd略高外,其余均低于国家二级标准。Cd是道路交通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公路两侧植物叶片中Cd质量分数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土壤中Cd质量分数随距离增加先升高后降低。研究结果还进一步表明,公路旁侧森林区土壤与植被主要重金属富集区距公路约40~60m范围之内。19种植物作为防治公路重金属污染林带树种的适宜性比较研究表明:蒙古栎、白桦、臭松等树种可以作为公路旁侧防治重金属污染林带的骨干树种推广使用;春榆、裂叶榆和毛赤杨等树种可作为重金属污染区绿化重点选用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绥满公路 森林区 土壤-植被 重金属
下载PDF
草原植被-土壤的关系及对干扰响应差异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智才 闫玉春 邵振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1-127,共7页
草原土壤跟植被有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对草地的退化和恢复机制研究十分重要。通过对内蒙古草原区(主要是典型草原)具有不同群落特征的14个样点进行植被与土壤调查,分析植被群落数量特征与土壤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围封与... 草原土壤跟植被有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对草地的退化和恢复机制研究十分重要。通过对内蒙古草原区(主要是典型草原)具有不同群落特征的14个样点进行植被与土壤调查,分析植被群落数量特征与土壤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围封与放牧作用下植被、土壤响应差异。结果表明:群落地下生物量、群落盖度、单位面积物种数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土壤全磷含量与群落地下生物量和群落盖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单位面积物种数相关不显著。由于地上现存生物量受随机放牧和围封的影响较大,与土壤各项指标之间相关不显著。在围封26年、7年、2年和自由放牧4个样地中,土壤各指标除表层容重变化显著外,土壤粒径组成和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变化均不明显(P>0.05),但4个样地在群落盖度、高度、生物量、群落物种数量、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等群落数量特征上均呈现显著差异(P<0.05)。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讨论了植被与土壤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人为驱动力作用下草原植被-土壤响应差异的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被 相关关系 围封 放牧 响应差异
原文传递
桂西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岩性土壤与植被调查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粟维斌 朱桂田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5-79,共5页
通过对桂西喀斯特石漠化较严重的都安、东兰、巴马、凤山、乐业等县的野外调查发现,该地区成土母质分别起源于可溶性较强的石灰岩和白云质石灰岩地层(简称石灰岩组合基岩)和可溶性较弱的灰质白云岩或白云岩地层(简称白云岩组合基岩)。这... 通过对桂西喀斯特石漠化较严重的都安、东兰、巴马、凤山、乐业等县的野外调查发现,该地区成土母质分别起源于可溶性较强的石灰岩和白云质石灰岩地层(简称石灰岩组合基岩)和可溶性较弱的灰质白云岩或白云岩地层(简称白云岩组合基岩)。这2类基岩发育的土壤无论是土层厚度、pH值、有机质含量,还是全氮、全磷和全钾等含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植被覆盖情况也有一定的差别,在石漠化治理中应根据不同岩性及其土壤和植被特点采取不同的生态恢复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西 喀斯特石漠化区 组合基岩 土壤与植被 植被恢复
下载PDF
旅游活动对黄山土壤和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赵敏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15年第1期78-81,共4页
为进一步掌握旅游对黄山景区的生态影响,本试验采用样方和室内分析方法,对黄山主要景点的植被和土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对灌木层的高度没有明显影响,但对盖度影响很大,尤其是游径附近的盖度变化较大.游径0 m处的草本层的高度降... 为进一步掌握旅游对黄山景区的生态影响,本试验采用样方和室内分析方法,对黄山主要景点的植被和土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对灌木层的高度没有明显影响,但对盖度影响很大,尤其是游径附近的盖度变化较大.游径0 m处的草本层的高度降低明显,10 m以外距离没有变化,同时旅游干扰增加了草本层的物种数量.此外,旅游活动显著降低了游径附近0~5 m的含水量及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PH值,但对10 m以外的距离影响则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活动 黄山 土壤和植被
下载PDF
Forest structure,productivity and soil properties in a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Okinawa,Japan 被引量:2
8
作者 徐小牛 王勤 柴田英昭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4期271-276,共6页
Structur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soil properties of a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Okinawa, Japan, were examined by establishment of plots at thirty sites. The forest was characterized by a relative... Structur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soil properties of a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Okinawa, Japan, were examined by establishment of plots at thirty sites. The forest was characterized by a relatively low canopy and a large number of small-diameter trees. Mean canopy height for this forest was 10 m and stands contained an average of 5400 stems-ha^-1 ( -〉 3.0 cm DBH); 64% of those stems were smaller than 10 cm DBH. The total basal area was 54.4 m^2-ha^-1, of which Castanopsis sieboldii contributed 48%. The forest showed high species diversity of trees. 80 tree species (≥ 3.0 cm DBH) from 31 families was identified in the thirty sampling plots. C. sieboldii and Schima wallichii were the dominant and subdominant species in terms of importance value. The mean tree species diversity indices for the plots were, 3.36 for Diversity index (H'), 0.71 for Equitability index (J') and 4.72 for Species richness index (S'), all of which strongly declined with the increase of importance value of the dominant, C. sieboldii. Measures of soil nutrients indicated low fertility, extreme heterogeneity and possible A1 toxicity.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stem density and the dominant tree height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soil pH.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es diversity index and soil exchangeable K^+, Ca^2+, and Ca^2+/Al^3- ratio (all p values 〈0.001) and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N, C and P.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soil property is a major factor influencing forest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within the subtropical forest in Okinaw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versity index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species composition soil nutrient soil-vegetation relation subtropical zone
下载PDF
广东某矿区周边土壤与植物重金属的研究与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黄裕宏 范颖晖 +2 位作者 李锐敏 丘文明 吕辉雄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94-1198,共5页
目前矿区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引起了世界范围的高度关注。对广东省内某一矿区周边耕地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进行调查,采集了矿区周围耕地芭蕉、水稻、玉米、黄豆、番薯及对应土壤,参照《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进行重金属含量测定。... 目前矿区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引起了世界范围的高度关注。对广东省内某一矿区周边耕地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进行调查,采集了矿区周围耕地芭蕉、水稻、玉米、黄豆、番薯及对应土壤,参照《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进行重金属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作物样及其对应土壤都受到了重金属Cd、Pb、Cu、Zn的污染,其中污染程度最高的是Cu,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表明,4种土壤的综合污染指数都大于2,整体属于中度污染,芭蕉土的综合污染指数超过4,属于严重污染。玉米、芭蕉、番薯的重金属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对重金属有一定的富集作用。可见,采矿会对周边土地造成不可忽视的重金属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矿区 土壤与植物
下载PDF
土壤与植被混合型地表的温度场特性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邵晓鹏 常蓬勃 徐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2-126,共5页
混合地表的温度场分布是目标与背景红外辐射特性研究的难点问题,针对该问题建立了土壤与植被混合型地表的红外辐射温度场理论模型.在分析了影响温度场分布因素的基础上,根据植被覆盖率范围给出了混合地表的定义.结合土壤和植被温度场各... 混合地表的温度场分布是目标与背景红外辐射特性研究的难点问题,针对该问题建立了土壤与植被混合型地表的红外辐射温度场理论模型.在分析了影响温度场分布因素的基础上,根据植被覆盖率范围给出了混合地表的定义.结合土壤和植被温度场各自的统计分布特性,对混合地表温度场的标准方差和相关长度等参数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这些参数随植被覆盖率的变化特性,为红外场景的仿真和混合地表的红外纹理生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型地表 土壤-植被 温度场 覆盖率
下载PDF
干旱区土壤植被系统恢复的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96
11
作者 李新荣 张志山 +2 位作者 王新平 刘立超 黄磊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45-852,共8页
干旱区约占地球陆表面积的40%以上,所支撑的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水是干旱区诸多生态系统过程的驱动力和关键的非生物限制因子。生态水文学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为客观、全面地诠释干旱区植被与土壤系统相互... 干旱区约占地球陆表面积的40%以上,所支撑的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水是干旱区诸多生态系统过程的驱动力和关键的非生物限制因子。生态水文学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为客观、全面地诠释干旱区植被与土壤系统相互作用与反馈机理提供了新的理念和途径,同时,也为干旱区以植被建设为主的生态恢复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以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荒漠化草原和草原化荒漠过渡带的长期定位监测研究为例,分析、综述了我国在干旱区生态水文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和相关进展,重点讨论了沙地植被从组成、结构和功能群演变等多层次上对土壤生态水文过程的响应,以及植被对土壤环境和水循环的长期反馈作用和调控机理;将生物土壤结皮首次作为影响植被-土壤系统水文过程的重要环节来考虑,对其发挥的生态水文功能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了基于水量平衡的干旱区生态恢复理论模式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的植被调控 生态水文过程 生物土壤结皮 生态修复
原文传递
土壤植被系统及其坡面生态工程意义 被引量:49
12
作者 周跃 《山地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224-229,共6页
坡面生态工程不同于传统的土木工程,它把植被及其对坡面不稳定的影响与侵蚀过程联系起来,这个生物学途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土壤植被系统”,它强调了生态工程途径的生物生态学属性,由它可推导出一定的理论假设,即土壤植被系统的... 坡面生态工程不同于传统的土木工程,它把植被及其对坡面不稳定的影响与侵蚀过程联系起来,这个生物学途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土壤植被系统”,它强调了生态工程途径的生物生态学属性,由它可推导出一定的理论假设,即土壤植被系统的若干属性和性能。这些理论实体和假设有助于对坡面生态工程科学原理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被系统 坡面生态工程 侵蚀控制 土壤分蚀
下载PDF
祁连山东段不同植被下土壤养分状况研究 被引量:44
13
作者 姜红梅 李明治 +1 位作者 王亲 刘星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66-170,共5页
通过分析祁连山东段天祝县地区5种植被类型(丛生禾草草地、银露梅灌丛、青海云杉林、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和白桦林)覆盖下土壤碳、氮、磷含量的变化情况,研究了不同植被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对土壤养分具有表聚效应,不同植... 通过分析祁连山东段天祝县地区5种植被类型(丛生禾草草地、银露梅灌丛、青海云杉林、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和白桦林)覆盖下土壤碳、氮、磷含量的变化情况,研究了不同植被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对土壤养分具有表聚效应,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土壤0-20cm土层养分含量显著高于20-40cm土层(p<0.05),乔木林的表聚效应强于灌丛和草地。随上覆植被从草本植物到灌木再到乔木的变化,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和速效磷等养分均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p<0.05);硝态氮含量变化情况为白桦林>银露梅灌丛>青海云杉林>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丛生禾草草地,土壤全磷除白桦林下较高外,其他4种植被之间都无显著差异(p>0.05)。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维持土壤养分平衡的能力强于其他4种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植被 土壤养分 土壤-植物系统
下载PDF
植被恢复模式对黑土贮水性能及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1
14
作者 柴亚凡 王恩姮 +2 位作者 陈祥伟 王庆彬 周一杨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0-64,73,共6页
采用双环法对黑龙江省克山农场5种主要的人工林植被类型(水曲柳林、樟子松林、落叶松林、美青杨林和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土壤的贮水性能和渗透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5种林地土壤1m土层范围内饱和贮水量在5347.0... 采用双环法对黑龙江省克山农场5种主要的人工林植被类型(水曲柳林、樟子松林、落叶松林、美青杨林和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土壤的贮水性能和渗透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5种林地土壤1m土层范围内饱和贮水量在5347.01~5762.91t/hm^2之间,水曲柳和落叶松林地最大,其它3种林地间则差异较小;滞留贮水量在543.43~916.13t/hm^2之间,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落叶松林〉水落混交林〉美青杨林〉水曲柳林〉樟子松林;初渗速率的变化范围为14~33mm/min,水落混交林最高,依次分别为落叶松林、美青杨林、水曲柳林、樟子松林;稳渗速率在1~8mm/min之间;30min累计人渗量水落混交林和美青杨树林地要远高于其它林地,水曲柳和落叶松林地次之,樟子松林地最小。采用的4种人渗模型都能较好地反映各种林分土壤的人渗过程,平均相关系数r在0.9272~0.9536之间,而考斯加可夫模型和Philip模型的拟合值更接近于实测值,更适用于描述本研究区森林植被下的土壤人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植被恢复 土壤贮水能力 土壤人渗模型
下载PDF
基于MSAVI-WI特征空间的新疆渭干河-库车河流域绿洲土壤盐渍化研究 被引量:41
15
作者 丁建丽 瞿娟 +1 位作者 孙永猛 张永福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3-232,共10页
土壤盐渍化是造成干旱区土地荒漠化及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及时获取大尺度高精度土壤盐渍信息是防治工作的基础。选取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渭干河—库车河流域三角洲绿洲为研究区,利用Lansat-TM数据与野外实测数据分析盐渍化土壤与修改型... 土壤盐渍化是造成干旱区土地荒漠化及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及时获取大尺度高精度土壤盐渍信息是防治工作的基础。选取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渭干河—库车河流域三角洲绿洲为研究区,利用Lansat-TM数据与野外实测数据分析盐渍化土壤与修改型土壤调整植被指数(MSAVI)、湿度指数(WI)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MSAVI-WI特征空间概念,构建了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指数模型(MWI)。结果表明:MWI与土壤表层含盐量相关性较高,其相关性为0.844,精度高于土壤盐渍监测常用的盐分指数与实测数据的相关性。MWI能较好的反映盐渍化土壤地表植被及土壤水分的组合变化,具有明确的生物物理意义,并且特征参量简单,理论上易于理解,实践上易于实现,MWI模型的构建有利于干旱区大尺度土壤盐渍化定量监测与评价工作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模型 湿度指数(WI) 修改型土壤调整植被指数(MSAVI) 特征空间
原文传递
贝壳堤岛3种植被类型的土壤颗粒分形及水分生态特征 被引量:39
16
作者 夏江宝 张淑勇 +4 位作者 王荣荣 赵艳云 孙景宽 刘京涛 刘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7013-7022,共10页
运用土壤粒径质量分布原理与分形学理论,以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的3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以裸地为对照,测定分析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粒径组成和水分物理参数,探讨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贝壳砂土壤中粗砂... 运用土壤粒径质量分布原理与分形学理论,以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的3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以裸地为对照,测定分析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粒径组成和水分物理参数,探讨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贝壳砂土壤中粗砂粒含量最高;其次是细砂粒,而石砾和粉粘粒含量较低。灌木林地和草地具有降低石砾、粗砂粒,增加细砂粒和粉粘粒含量的作用。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均值在1.5845—1.9157之间,大小依次为酸枣林、杠柳林和草地,表层高于20—40cm土层。酸枣林、杠柳林及草地0—40cm土壤容重均值分别比裸地低23.87%,14.51%和10.47%;总孔隙度均值分别比裸地增加16.96%,16.71%和1.31%。植被恢复措施对贝壳砂表层的孔隙结构、疏松程度改善较好,草地及灌木林地的蓄水性能均表现为0—20cm高于20—40cm。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粉粘粒含量、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饱和蓄水量、吸持蓄水量等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细砂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粗砂粒含量和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石砾含量、非毛管孔隙度、滞留蓄水量的相关性不大。从土壤分形维数及其水分生态特征来看,贝壳堤岛3种植被类型的改良土壤物理性质及蓄水保土功能表现为灌木林好于草地,其中酸枣林好于杠柳林,0—20cm好于20—40cm土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维数 土壤粒径分布 土壤水分 植被类型 贝壳堤岛
下载PDF
Simulation of energy and water balance in Soil-Vegetation-Atmosphere Transfer system in the mountain area of Heihe River Basin at Hexi Corridor of 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26
17
作者 KANG Ersi1, CHENG Guodong1, , SONG Kechao1, JIN Bowen1, , LIU Xiande3 2 3 & WANG Jinye3 1.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730000,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Frozen Soil Engineeri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730000, China 3. Academy of Water Resources Conservation Forest of Qilian Mountains, Gansu Province, Zhangye 734000,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4期538-548,共11页
In the mountain area of inland Heihe River Basin at Hexi Corridor of northwest China during the vegetation growing season from May to September, the Simultaneous Heat and Water (SHAW) model of Soil-Vegetation-Atmosphe... In the mountain area of inland Heihe River Basin at Hexi Corridor of northwest China during the vegetation growing season from May to September, the Simultaneous Heat and Water (SHAW) model of Soil-Vegetation-Atmosphere Transfer (SVAT) system is applied to simulating and studying energy and water balance of the soil-residue-plant canopy layers in the Picea crassifolia forest and the grassland by the forest at the shaded slope and the grassland at the sun-facing slope. The simulation of energy balance indicates that net radiation of the grass- land at the sun-facing slope is more than that of the Picea crassifolia forest and the grassland by the forest at the shaded slope. The energy outgoing components are the first latent heat and next sensible heat from the grassland both at the shaded slope and the sun-facing slope, but those at the former are less. The energy outgoing components are the first sensible heat and next latent heat from the Picea crassifolia forest. The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energy in the soil-residue-plant canopy layers in the Picea crassifolia forest and the grassland by the forest at the shaded slope make the soil layer receive less energy, which therefore, especially the forest possesses the energy conditions for soil water conservation. The simulation of water balance indicates that the water loss of the grassland at the sun-facing slope is mainly caused by soil evaporation, while evapotranspiration of the Picea crassifolia forest and the grassland by the forest at the shaded slope is less than that of the grassland at the sun-facing slope. Half of the evapotranspiration of the Picea crassifolia forest and the grassland by the forest at the shaded slope is consumed by transpiration. After precipitation, the soil water storage is increased much more for the Picea crassifolia forest and also more for the grassland by the forest at the shaded slope. Therefore the shaded slope vegetation, especially the forest is favorable for soil water stor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LAND rivers mountain vegetation zone soil-vegetation-Atmosphere Transfer (SVAT) system energyand water balance simulation.
原文传递
东祁连山亚高山草地土壤微生物功能群数量动态及其与土壤环境关系 被引量:26
18
作者 丁玲玲 祁彪 +4 位作者 尚占环 龙瑞军 陈秀蓉 徐长林 周启星 《草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2期9-18,共10页
选取东祁连山亚高山草地植被6种典型群落类型(嵩草草甸.金露梅灌丛草地,珠芽蓼-嵩草草地。高山柳-金露梅灌丛草地,禾草草地,沼泽草地),对各样地的土壤微生物生理功能群数量的季节动态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选取东祁连山亚高山草地植被6种典型群落类型(嵩草草甸.金露梅灌丛草地,珠芽蓼-嵩草草地。高山柳-金露梅灌丛草地,禾草草地,沼泽草地),对各样地的土壤微生物生理功能群数量的季节动态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的数量大小顺序为: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嫌气性纤维素分解菌〉反硝化细菌〉嫌气性固氮菌〉硝化细菌;2)主要生理功能群季节动态变化总体趋势为随季节变化(5-11月)数量有所下降,从土壤剖面层次来看,O~10cm土层数量大于10~20cm土层;3)除嫌气性纤维素分解菌外,其余各种微生物生理功能群与土壤C、N关系紧密,表现出不同显著水平的正相关或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祁连山 亚高山草地 土壤微生物功能群 数量动态 土壤环境
下载PDF
森林、草地和农田典型植被蒸散量的差异 被引量:26
19
作者 郭瑞萍 莫兴国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751-1757,共7页
利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12个试验站1990—2003年的气象资料,基于大气-土壤-植被传输(SVAT)模型模拟植被的蒸散量,分析了不同气候条件下森林、草地、农田3种植被类型蒸散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多年平均蒸散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热带... 利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12个试验站1990—2003年的气象资料,基于大气-土壤-植被传输(SVAT)模型模拟植被的蒸散量,分析了不同气候条件下森林、草地、农田3种植被类型蒸散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多年平均蒸散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热带森林、亚热带农田、温带森林、温带农田和草地;对农田生态系统而言,水稻的蒸散量最高,其次为小麦,玉米最低;3种生态系统月蒸散量峰值的年际变化差异显著,森林、草地的月蒸散量峰值年际变化较稳定,农田则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大气-土壤-植被传输模型 生态系统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特点与植被对土壤侵蚀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周佩华 刘炳武 +1 位作者 王占礼 郑世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26-31,共6页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异常强烈,并且大部分地区以水蚀为主。在水蚀区,土壤侵蚀主要由少数几次暴雨所引起。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情况比较复杂,以各种类型的沟蚀为主,并具有垂直分带性。坡耕地的土壤侵蚀,占总侵蚀量的比重很大。同时,根据在子...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异常强烈,并且大部分地区以水蚀为主。在水蚀区,土壤侵蚀主要由少数几次暴雨所引起。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情况比较复杂,以各种类型的沟蚀为主,并具有垂直分带性。坡耕地的土壤侵蚀,占总侵蚀量的比重很大。同时,根据在子午岭地区的土壤侵蚀调查,讨论了植被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植被 垂直分带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