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磷酸酶活性 被引量:25
1
作者 舒世燕 王克林 +3 位作者 张伟 何寻阳 刘淑娟 韦国富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722-1728,共7页
以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为试验对象,研究了4个不同植被演替阶段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磷酸酶活性随演替阶段和土层深度变化显著;随坡位变化不显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磷酸酶活性表现为原生林>... 以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为试验对象,研究了4个不同植被演替阶段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磷酸酶活性随演替阶段和土层深度变化显著;随坡位变化不显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磷酸酶活性表现为原生林>次生林≈乔灌林>草地;磷酸酶活性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各层次之间差异显著。相关分析表明: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粉砂、砂粒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土壤全钾、容重、粘粒含量呈负相关。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演替阶段和裸岩率对土壤磷酸酶活性影响很大;坡位、坡度和坡向也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壤磷酸酶活性 植被演替
原文传递
子午岭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 被引量:19
2
作者 白雪娟 曾全超 +2 位作者 安韶山 张海鑫 王宝荣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695-2704,共10页
数十年来,黄土高原的生态恢复取得了显著的效益,不仅遏制了当地的土壤流失,改善了土壤质量,同时也减少了向黄河的输沙量.但是,区域森林物种和群落演替还远未得到充分发展.子午岭林区及其高度发达的森林群落,作为先进的生态区,可以将实... 数十年来,黄土高原的生态恢复取得了显著的效益,不仅遏制了当地的土壤流失,改善了土壤质量,同时也减少了向黄河的输沙量.但是,区域森林物种和群落演替还远未得到充分发展.子午岭林区及其高度发达的森林群落,作为先进的生态区,可以将实践经验和知识借鉴到中国黄土高原的其他地区,有助于确定最有效的人工林树种,以便今后更好地进行生态恢复.为了系统地了解典型的当地树种对土壤性质的潜在影响,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子午岭天然次生林区生长状况较好的人工林(刺槐、油松和侧柏)为研究对象,并以子午岭林区顶极群落辽东栎天然林为对照,这4种林型具有较一致的树龄(25年)、立地条件等.采用传统方法测定4种乔木林0~20 cm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结果表明:1)土壤蔗糖酶活性为16.94~64.49 mg·g^(-1)·24 h^(-1),脲酶活性为0.15~0.26 mg·g^(-1)·24 h^(-1),碱性磷酸酶为0.65~1.23 mg·g^(-1)·24 h^(-1),且侧柏土壤的3种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刺槐和油松土壤.从3种酶活性几何平均值来看,侧柏土壤酶活性甚至高于辽东栎;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范围分别为247.37~529.84 mg·kg^(-1)、41.48~77.91mg·kg^(-1),均为侧柏>油松>刺槐,且侧柏显著高于油松和刺槐.辽东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高于侧柏,而微生物生物量氮低于侧柏,但差异均不显著;3)油松土壤溶解性碳、氮含量较高,甚至高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说明油松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物是较微生物生物量更主要的活性养分;4)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刺槐和油松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有机碳、全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 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 蔗糖酶 脲酶 碱性磷酸酶
原文传递
不同解磷菌群对复垦土壤磷素形态及油菜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玲利 卫迎 +1 位作者 刘洋 洪坚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9-234,共6页
为培肥复垦土壤、提高土壤潜在的磷素有效性,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施用不同浓度单一及混合解磷菌群对复垦土壤磷形态以及油菜产量、吸磷量、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解磷菌群处理相比,施入不同浓度的解磷菌群能够提高土壤有效磷... 为培肥复垦土壤、提高土壤潜在的磷素有效性,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施用不同浓度单一及混合解磷菌群对复垦土壤磷形态以及油菜产量、吸磷量、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解磷菌群处理相比,施入不同浓度的解磷菌群能够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土壤全磷的含量,其中,效果最好的是解磷细菌群,较不施解磷菌群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土壤全磷含量分别提高21.69%~50.42%,7.17%~25.45%,2.38%~9.52%,且在中浓度4 m L/盆处理下含量达到最大;施入解磷菌群能够提高油菜的产量和叶绿素含量,解磷细菌群作用效果最显著,分别较不施解磷菌群处理提高4.13%~41.76%,3.60%~17.90%,在中浓度4 m L/盆处理下油菜的产量和叶绿素含量达到最大,油菜吸磷量变化不显著;不同解磷菌群处理对复垦土壤Hedley无机磷形态含量也有影响;不同解磷菌群处理的土壤H_2O-Pi、NaHCO_3-Pi、NaOH-Pi含量均高于CK处理,残渣态-P、HCl-Pi含量低于CK处理,其中,作用最显著的是中浓度4 m L/盆的解磷细菌群处理;解磷细菌群处理的土壤H_2O-Pi,NaHCO_3-Pi,NaOH-Pi含量均高于不施解磷菌群处理。施入解磷菌群可以增加土壤H_2O-Pi、NaHCO_3-Pi、NaOH-Pi含量,降低HCl-Pi、残渣态-P的含量。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中浓度的解磷细菌群处理可以促进土壤磷素的活化,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同时可显著提高作物叶绿素含量及其产量,结果可为矿区复垦土壤磷肥合理配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磷菌群 土壤有效磷 土壤磷形态 碱性磷酸酶活性
下载PDF
旱农区梯田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同朝 常思敏 +3 位作者 刘作新 吴克宁 宋保谦 阎红莲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6-17,21,共3页
对旱农区同一坡度不同层位梯田的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从梯田顶部到基部 ,其土壤中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碱性磷酸酶活性和呼吸强度都存在着一定的空间差异 ,从上到下依次为 :呼吸强度 >有机... 对旱农区同一坡度不同层位梯田的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从梯田顶部到基部 ,其土壤中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碱性磷酸酶活性和呼吸强度都存在着一定的空间差异 ,从上到下依次为 :呼吸强度 >有机质 >水解氮 >碱性磷酸酶活性 >有效磷 ,且有机质、水解氮、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呼吸强度由坡顶到坡底均逐渐增加 ,有效磷增加不明显 ;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水解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农区 梯田 碱性磷酸酶 土壤肥力 土壤酶 酶活性 相关性 测定方法
下载PDF
基于土壤水分变化的砷与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关系探讨 被引量:5
5
作者 谢伟 王紫泉 +3 位作者 曹永昌 张笑 韦革宏 和文祥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261-3268,共8页
砷作为土壤主要污染元素之一,其毒性受到存在形态等的影响.土壤酶是土壤重要组成部分,但水分对二者关系的影响鲜见报道.本文采用室内模拟方法,在35%、65%和110%最大饱和持水量(WHC)条件下,较为系统地分析了不同水分下土壤有效砷及土壤... 砷作为土壤主要污染元素之一,其毒性受到存在形态等的影响.土壤酶是土壤重要组成部分,但水分对二者关系的影响鲜见报道.本文采用室内模拟方法,在35%、65%和110%最大饱和持水量(WHC)条件下,较为系统地分析了不同水分下土壤有效砷及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外源砷浓度、老化时间是影响土壤有效砷含量的主要因素,且有效砷浓度随老化时间延长降幅减缓,Elovich方程较好表征了二者关系,揭示出水分对土壤有效砷向其他形态转变速率影响的大小顺序为:110%WHC<65%WHC<35%WHC;干燥(35%WHC)和淹水(110%WHC)导致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减小;砷抑制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模型U=A/(1+B×C)可较好表征砷浓度(C)与土壤酶活性(U)的关系,揭示出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表征土壤砷污染程度,并反映出其机理为完全抑制作用;计算得到了土壤砷轻度污染的临界浓度Ecological dose 10%(ED10)总砷99 mg·kg-1和有效砷39 mg·kg-1,从侧面表明土壤碱性磷酸酶在土壤砷浓度达到国家土壤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前不会对土壤酶产生严重毒害;水分由于对砷的存在状态等的作用,从而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 土壤碱性磷酸酶 形态 生态剂量
原文传递
册亨县油茶林地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王荣贵 《江西林业科技》 2013年第3期24-25,28,共3页
在册亨县油茶分布较集中的区域分别选择5 a、10 a、15 a、25 a、40 a等未开展任何油茶低产林改造措施的不同林分,在距油茶根基部0~30 cm、31~60 cm、61~90 cm处分别采集土样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进行测定,得出不同年限的油茶林地25 ... 在册亨县油茶分布较集中的区域分别选择5 a、10 a、15 a、25 a、40 a等未开展任何油茶低产林改造措施的不同林分,在距油茶根基部0~30 cm、31~60 cm、61~90 cm处分别采集土样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进行测定,得出不同年限的油茶林地25 a时碱性磷酸酶活性达到最大值,25~40 a的变化水平相对较显著,不同距离的活性总体上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呈现正相关关系,但变化水平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碱性磷酸酶 活性 分析
下载PDF
基于发酵残留物改良修复后土壤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晋 李习伟 +2 位作者 徐冉 方新磊 李定龙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6年第3期53-57,共5页
为了提高修复后土壤的肥力,从而重建修复土壤的生态系统,以修复后土壤的理化性质为基础,研究基于发酵残留物改良修复后土壤的利用方案。分析经淋洗修复的镉污染土壤和经热解析修复的苯系物污染土壤与普通农田土壤的土壤肥力差异,并对两... 为了提高修复后土壤的肥力,从而重建修复土壤的生态系统,以修复后土壤的理化性质为基础,研究基于发酵残留物改良修复后土壤的利用方案。分析经淋洗修复的镉污染土壤和经热解析修复的苯系物污染土壤与普通农田土壤的土壤肥力差异,并对两类修复后土壤添加发酵残留物,通过试验综合考察不同类型土样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土壤孔隙度和植物中污染物浓度,研究发酵残留物改良修复后重金属污染土壤和有机物污染土壤的效果。结果表明:将发酵残留物与修复后土壤配比以达到改良土壤的方法是可行的,一方面可以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植物中污染物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残留物 修复后土壤 碱性磷酸酶活性 土壤肥力 污染物浓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