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气候变化对松嫩草原水热生态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3
1
作者 邓慧平 刘厚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958-963,共6页
根据 4个大气环流模式 CO2 倍增试验结果并结合土壤水量平衡模型 ,气候 -草原生产力统计模型及逐日气温、降水随机模拟技术评估了未来 1 0 0 a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化对松嫩草原土壤蒸散、土壤水分、干旱频率、活动积温 ,草原生产力及... 根据 4个大气环流模式 CO2 倍增试验结果并结合土壤水量平衡模型 ,气候 -草原生产力统计模型及逐日气温、降水随机模拟技术评估了未来 1 0 0 a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化对松嫩草原土壤蒸散、土壤水分、干旱频率、活动积温 ,草原生产力及极端气象事件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土壤蒸散 7~ 8月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旱季 ( 1 0~ 4月份有所减少 ,年蒸散将增加 ;土壤水分各月均将减少 ,干旱频率明显增加 ;≥ 0℃、≥ 1 0℃活动积温明显增加 ;草原生产力下降 2 %~ 4 % ;极端高温和低温明显上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土壤水量平衡 草原生产力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麦田土壤温度及其对气温的响应特征——土壤温度特征及热特性 被引量:22
2
作者 陈继康 张宇 +2 位作者 陈军胜 陈阜 张海林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747-2753,共7页
【目的】研究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田土壤温度和热特性的影响规律。【方法】于河北省栾城县设置翻耕、旋耕和秸秆覆盖免耕处理,采用热脉冲-时域反射技术监测2004-2005年冬小麦生育期土壤温度及热特性,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土壤温度效应。... 【目的】研究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田土壤温度和热特性的影响规律。【方法】于河北省栾城县设置翻耕、旋耕和秸秆覆盖免耕处理,采用热脉冲-时域反射技术监测2004-2005年冬小麦生育期土壤温度及热特性,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土壤温度效应。【结果】耕作方式对土壤温度主要集中在冬小麦拔节前。相对于其它处理,免耕在气温降低阶段表现"增温效应",在升温阶段表现"降温效应",且达到极显著水平;免耕在播种-分蘖期降低土壤日均温0.69~1.02℃,推迟了冬小麦出苗2d、分蘖7d,缩短了冬前分蘖时间7d,分蘖活动积温减少54.12~55.55℃.d;免耕越冬期具有较高土壤平均温度0.02~0.09℃和耕层土壤负积温0.87~2.25℃.d,但在越冬期稳定通过0℃以上晚7d,低温持续时间长2~3d,并推迟返青2~6d;免耕完成返青消耗了更多活动积温21.54~29.15℃,造成拔节推迟5d;免耕在冬小麦营养生长阶段降低累积温差123.43~148.62℃和日平均温差1.17~1.42℃。旋耕相对于翻耕推迟了返青4d,减少活动积温8.55℃,增加累积温差25.19℃。不同耕作方式农田土壤容积热容量、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无明显差异。【结论】从冬小麦生育进程上来说,热量资源利用效率以翻耕最高、旋耕居中、免耕最低;免耕缩小温度变化幅度不利于冬小麦生长发育,但有利于冬小麦保苗。免耕表现增降温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秸秆覆盖而不是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土壤温度 积温 温差 热特性
下载PDF
覆盖免耕的节水效应与土壤温度的变化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明权 李效栋 景明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19-122,共4页
通过对覆盖免耕、秸秆还田和常规耕作的研究表明:覆盖免耕从作物播种开始到收获的时段内较秸秆还田和常规耕作可以分别节水352.2 m3/hm2、441.4 m3/hm2.对豌豆生长期内土壤表层、5、10、152、0 cm和25 cm观测表明:早上8∶00温度较低时... 通过对覆盖免耕、秸秆还田和常规耕作的研究表明:覆盖免耕从作物播种开始到收获的时段内较秸秆还田和常规耕作可以分别节水352.2 m3/hm2、441.4 m3/hm2.对豌豆生长期内土壤表层、5、10、152、0 cm和25 cm观测表明:早上8∶00温度较低时覆盖免耕可以提高土壤表层的温度;在温度较高的下午14∶00,覆盖免耕可以减缓土壤温度升高过快;在温度降低的晚上20∶00,覆盖免耕可以减缓土壤温度的降低.因此,覆盖免耕可使土壤的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创造良好的农田小气候,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免耕 节水 土壤积温
下载PDF
覆盖免耕在休闲期的节水和生育期的调温效应 被引量:17
4
作者 姚宝林 景明 施炯林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08-211,共4页
对免耕覆盖、秸秆还田和常规耕作在休闲期的节水效果研究表明:在夏季休闲期,免耕覆盖比常规耕作多贮水30.62mm,比秸秆还田多23.91mm;在冬季储水灌溉期间,可将储水定额从2100m3/hm2减少到600和975m3/hm2。对春小麦生育期土壤表层,5、10... 对免耕覆盖、秸秆还田和常规耕作在休闲期的节水效果研究表明:在夏季休闲期,免耕覆盖比常规耕作多贮水30.62mm,比秸秆还田多23.91mm;在冬季储水灌溉期间,可将储水定额从2100m3/hm2减少到600和975m3/hm2。对春小麦生育期土壤表层,5、10、15、20和25cm处温度变化观测发现:免耕覆盖土壤温度在气温较低的8:00可以提高土壤表层温度,在气温较高的14:00可以减缓土壤温度的升高,而在19:00气温降低时可以减缓土壤温度的降低,使土壤温度一直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这有利于调节农田小气候,创造作物良好的生长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覆盖 休闲期 储水定额 积温
下载PDF
Optimization of sowing date and seeding rate for high winter wheat yield based on pre-winter plant development and soil water usage in the Loess Plateau,China 被引量:18
5
作者 REN Ai-xia SUN Min +5 位作者 WANG Pei-ru XUE Ling-zhu LEI Miao-miao XUE Jian-fu GAO Zhi-qiang YANG Zhen-pi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33-42,共10页
Sowing date and seeding rate are critical for productivity of winter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A three-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with three sowing dates(20 September(SD1),1 October(SD2),and 10 October(SD3)... Sowing date and seeding rate are critical for productivity of winter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A three-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with three sowing dates(20 September(SD1),1 October(SD2),and 10 October(SD3)) and three seeding rates(SR67.5,SR90,and SR112.5) to determine suitable sowing date and seeding rate for high wheat yield.A large seasonal variation in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from sowing to winter dormancy was observed among three growing seasons.Suitable sowing dates for strong seedlings before winter varied with the seasons,that was SD2 in 2012–2013,SD3 in 2013–2014,and SD2 as well as SD1 in 2014–2015.Seasonal variation in precipitation during summer fallow also had substantial effects on soil water storage,and consequently influenced grain yield through soil water consumption from winter dormancy to maturity stages.Lower consumption of soil water from winter dormancy to booting stages could make more water available for productive growth from anthesis to maturity stages,leading to higher grain yield.SD2 combined with SR90 had the lowest soil water consumption from winter dormancy to booting stages in 2012–2013 and 2014–2015; while in 2013–2014,it was close to that with SR67.5 or SR112.5.For productive growth from anthesis to maturity stages,SD2 with SR90 had the highest soil water consumption in all three seasons.The highest water consumption in the productive growth period resulted in the best grain yield in both low and high rainfall years.Ear number largely contributed to the seasonal variation in grain yield,while grain number per ear and 1 000-grain weight also contributed to grain yield,especially when soil water storage was high.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sowing date and seeding rate affect grain yield through seedling development before winter and also affect soil water consumption in different growth periods.By selecting the suitable sowing date(1 October)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oper seeding rate of 90 kg ha–1,the best yield was achieved.Based on these results,we recom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dry-land SOWING DATE SEEDING rate soil water WINTER wheat yield components
下载PDF
黄土旱塬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旱作春玉米土壤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14
6
作者 朱琳 刘毅 +2 位作者 徐洪敏 陈新平 李世清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4396-4402,共7页
【目的】基于春玉米生长季土壤温度动态观测资料,研究黄土高原南部旱作区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春玉米(Zeamays)农田土壤温度动态变化和玉米生育期土壤积温(>10℃)的影响,其结果对理解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玉米生长影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目的】基于春玉米生长季土壤温度动态观测资料,研究黄土高原南部旱作区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春玉米(Zeamays)农田土壤温度动态变化和玉米生育期土壤积温(>10℃)的影响,其结果对理解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玉米生长影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方法】以沈单10为供试作物品种,水分管理模式2007年采用补充灌溉、雨养和地膜覆盖3种处理。在2007年基础上,2008年增加秸秆覆盖,试验采用完全方案,于2007年和2008年连续进行2年田间试验。【结果】地膜覆盖具有明显的增温效应,而秸秆覆盖具有明显降温效应;玉米不同生育阶段>10℃土壤积温,以出苗阶段(PT-VE)最低,生殖生长阶段(R1-R6)次之,营养生长阶段(VE-R1)最高。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不同生育期的土壤积温影响不同:地膜覆盖在PT-VE阶段较低,补充灌溉在VE-R1阶段较低,雨养处理在R1-R6阶段较低。地膜覆盖条件下土壤温度对大气温度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与大气温度变化最为紧密;而秸秆覆盖土壤温度对大气温度变化的反应最迟钝。补充灌溉和地膜覆盖处理籽粒产量显著高于雨养处理(P<0.05),与雨养相比,2007和2008年补充灌溉分别增产30.0%和25.7%,地膜覆盖分别增产18.1%和29.7%。【结论】在黄土旱塬地区,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不仅影响土壤温度动态变化,而且也影响玉米生长发育和对土壤热量资源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水分管理模式 土壤温度 土壤积温 黄土旱塬
下载PDF
利用有效积温建立夏玉米追肥时期决策模型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贺 白由路 +2 位作者 杨俐苹 卢艳丽 王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8-413,共6页
精准决策作物追肥时期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增加作物产量的重要技术措施。通过田间连续观测作物的发育进程预判追肥时期不仅费时费力,并且确定的追肥时期是否合理与经验存在较大关系。夏玉米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进程与积温、光照、降雨... 精准决策作物追肥时期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增加作物产量的重要技术措施。通过田间连续观测作物的发育进程预判追肥时期不仅费时费力,并且确定的追肥时期是否合理与经验存在较大关系。夏玉米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进程与积温、光照、降雨等气象因子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文以有效积温代替天数作为步长单位,建立区域内基于有效积温的夏玉米养分累积Logistic模型,根据模型特点确立夏玉米养分累积的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从而确定最佳追肥时期决策点,旨在为追肥时期的精准确定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根据田间试验及养分测试结果对模型进行检验,显示出以有效积温为步长单位的养分累积模型对玉米养分累积的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的预测效果优于传统的以生长天数为步长的养分累积模型,且可以用来预测玉米的最佳施肥时期,进一步验证了该模型的创新性及实用性。由于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品种差异,试验区域模型并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为此,针对养分累积Logistic模型的性质及参数意义,结合田间耕作实际,建立追肥时期决策的普适模型,对模型检验表明,普适模型的n-RMSE为11.9%,能够较好地预判最佳施肥时期,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土 气象因子 有效积温 夏玉米 养分积累 追肥时期 Logistics模型
下载PDF
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有机层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丰度特征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奥 吴福忠 +4 位作者 何振华 徐振锋 刘洋 谭波 杨万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4371-4378,共8页
为了解季节性冻融对川西亚高山/高山地区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qPCR技术,以氨单加氧酶基因的α亚基(amoA)为标记,在生长阶段、冻结阶段、融化阶段中的9个关键时期调查了该地区不同森林群落: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原始林(... 为了解季节性冻融对川西亚高山/高山地区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qPCR技术,以氨单加氧酶基因的α亚基(amoA)为标记,在生长阶段、冻结阶段、融化阶段中的9个关键时期调查了该地区不同森林群落: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原始林(PF)、岷江冷杉(A.faxoniana)和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混交林(MF)、岷江冷杉次生林(SF)土壤有机层的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和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丰度的特征。结果表明,3个森林群落土壤有机层中都具有相当数量的氨氧化细菌和古菌,均表现出从生长阶段至冻结阶段显著降低,在冻结阶段最低,但冻结阶段后显著增加,在融化阶段为全年最高的趋势。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类群结构(AOA/AOB)受负积温影响明显。冻结后期3个森林群落土壤负积温最大时,AOA数量明显高于AOB,但其他关键时期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类群结构与群落类型密切相关。高海拔的岷江冷杉林群落土壤有机层表现为AOA>AOB(冻结初期除外),低海拔的岷江冷杉次生林群落中表现为AOB>AOA(冻结后期除外),而岷江冷杉和红桦混交林群落则仅在融冻期和生长季节末期表现为AOB>AOA。这些结果为认识亚高山/高山森林及其相似区域的生态过程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高山森林 土壤有机层 氨氧化细菌 氨氧化古菌 积温
下载PDF
典型区域秸秆和有机肥混土填埋后的腐解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德近 马想 +2 位作者 孙悦 徐明岗 段英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27-1138,共12页
【目的】秸秆和有机肥是我国农田主要有机物料来源,翻压旋耕是其主要的还田方式,明确其在我国典型农田土壤中的腐解过程特征和驱动因素,可为更好利用秸秆资源与合理施用有机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我国典型黑土、潮土和红壤上开展... 【目的】秸秆和有机肥是我国农田主要有机物料来源,翻压旋耕是其主要的还田方式,明确其在我国典型农田土壤中的腐解过程特征和驱动因素,可为更好利用秸秆资源与合理施用有机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我国典型黑土、潮土和红壤上开展大田有机物料混土填埋试验。设置4种处理:小麦秸秆混土(WS+soil)、玉米秸秆混土(MS+soil)、猪粪混土(PM+soil)和牛粪混土(CM+soil),按土重﹕物料碳=100﹕4.5,称取物料土壤混合物200 g装于尼龙袋填埋于土壤中,填埋后1年内采样6次,之后2—2.5年采样一次,满3年采样一次,共8次采样。分析各混土有机物料的腐解差异,采用双指数方程明确易分解有机碳库和难分解有机碳库比例和腐解速率,阐明各土壤中有机物料的快速腐解速率、慢速腐解速率及积温转折点,并用随机森林模型来量化物料组成和环境因素分别对腐解速率的相对贡献。【结果】秸秆混土的腐殖化系数为22%—43%,有机肥混土的为45%—58%。有机肥混土腐解较秸秆慢,区域间差异不大,从北往南有机物料腐解加快,且秸秆腐解较有机肥快。秸秆的易分解有机碳库比例(70%—87%)高于有机肥的易分解有机碳库比例(57%—83%),且秸秆易分解碳库的腐解速率k1为(1.0%·a^(-1)—4.9%·a^(-1)),高于有机肥的k1(0.7%·a^(-1)—1.1%·a^(-1))。秸秆在3种土壤上的积温转折点差别不大,积温转折点约为3700℃,在此积温之前为快速腐解,之后为慢速腐解阶段。而有机肥的快速腐解和慢速腐解积温转折点差异从北往南逐渐增大,且有机肥的积温转折点为秸秆的2—5倍。土壤积温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是混土秸秆和有机肥腐解的主要驱动因素,对其腐解率贡献了约17%和13%。另外,对混土秸秆腐解的最主要驱动因素为土壤碳氮比,而对混土有机肥来说是时间因素。【结论】秸秆较有机肥腐解快,秸秆的易分解有机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有机肥 腐解残留率 有机碳库比例 土壤积温
下载PDF
不同时期水分调控对温室滴灌葡萄土壤温度、糖分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昌钰 张芮 +4 位作者 高彦婷 张小艳 王引弟 赵霞 蔺宝军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5期48-56,共9页
为探索水分胁迫对温室栽培葡萄土壤温度、果实糖分积累的影响,于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设施葡萄栽培试验基地开展了温室滴灌葡萄水分胁迫试验,在葡萄新梢生长期、开花期、果实膨大期和着色成熟期4个生育期各设(土壤含水率下限为田间持水率... 为探索水分胁迫对温室栽培葡萄土壤温度、果实糖分积累的影响,于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设施葡萄栽培试验基地开展了温室滴灌葡萄水分胁迫试验,在葡萄新梢生长期、开花期、果实膨大期和着色成熟期4个生育期各设(土壤含水率下限为田间持水率θ_f55%)水分胁迫水平,以下限θf75%为对照,研究不同生育期水分胁迫对葡萄不同土层平均积温、果实糖分含量及糖相关代谢酶活性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育期水分胁迫均能提高土壤积温,开花期和新梢生长期调亏效果最为明显;果实膨大后期水分胁迫蔗糖、果糖、葡萄糖含量依次降低9.7%、6.3%、28%,而着色成熟期水分胁迫蔗糖、果糖、葡萄糖含量分别增加25.5%、7.6%、13.3%;果实膨大期水分胁迫抑制NI和SS,其含量分别降低36%、43.8%,SPS增加35%,着色成熟期水分胁迫SPS和SS分别提高22.9%、13.6%,AI降低9.7%;新梢生长期水分胁迫可增产44.6%,着色成熟期水分胁迫增产42.5%,果实膨大期水分胁迫使葡萄减产9.7%;通径分析表明:SS对总糖含量积累的直接作用最大,灌溉定额对总糖含量产生一定负直接作用,且通过NI、AI、SS对总糖含量均产生负间接作用且合计最大;该研究为当地葡萄的水分调控和栽培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及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胁迫 葡萄 土壤积温 产量
下载PDF
海南植胶区土壤有机质纬度分布特征及其气候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1
作者 曹启民 吴鹏飞 +2 位作者 赵春梅 覃姜薇 蒋菊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5-87,共3页
海南植胶区是中国热带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有机质的分布对海南橡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海南植胶区土壤有机质为研究对象,在大区域尺度上研究跨纬度分布特征,以年累积温度、年均蒸发量和年均风速等气候为影响因素,研究其相... 海南植胶区是中国热带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有机质的分布对海南橡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海南植胶区土壤有机质为研究对象,在大区域尺度上研究跨纬度分布特征,以年累积温度、年均蒸发量和年均风速等气候为影响因素,研究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纬度上升而有升高的趋势,与年累积温度和年均蒸发量均呈显著负相关,与年均风速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在大区域尺度上,海南植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年累积温度、年均蒸发量和年均风速等气候因素对土壤有机质的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纬度 年累积温度 年均蒸发量 年均风速
下载PDF
丰产沟盖地膜耕层环境效应及其最佳覆盖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史观义 张云 +2 位作者 卫志兴 张毓庄 荣武西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9-17,共9页
在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连续8年对丰产沟田5种覆盖技术试验示范表明:丰产沟田的最佳覆盖技术是地膜“全盖垅,半盖沟”和“垅盖膜,沟内盖秸秆”,它们均具有充分集中利用天然降水、最大限度保墒、缓解春旱和提高降水利用率,增强作物抗旱... 在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连续8年对丰产沟田5种覆盖技术试验示范表明:丰产沟田的最佳覆盖技术是地膜“全盖垅,半盖沟”和“垅盖膜,沟内盖秸秆”,它们均具有充分集中利用天然降水、最大限度保墒、缓解春旱和提高降水利用率,增强作物抗旱能力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改土 培肥 耕作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马铃薯耕层土壤温度变化 被引量:3
13
作者 安昊 李焕春 +2 位作者 李秀萍 王博 贾有余 《北方农业学报》 2016年第4期31-34,共4页
为探索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温度变化的影响,利用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对1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进行连续监测,结果表明:10 cm地温的日变化规律呈正弦曲线,不同施肥条件下地温在15:00—17:00达到最大值,7:00—9:00最低。施肥对土壤地温的影响主... 为探索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温度变化的影响,利用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对1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进行连续监测,结果表明:10 cm地温的日变化规律呈正弦曲线,不同施肥条件下地温在15:00—17:00达到最大值,7:00—9:00最低。施肥对土壤地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土壤水分和作物生长产生的间接作用,与对照相比,施肥处理下的地温日平均值及≥10℃的积温均较低,不同处理间的地温日平均值差异在马铃薯块茎增长期最大,NPKM、NPK和M的地温平均值分别比CK低1.7℃、1.3℃和1.1℃;整个生育期内的积温,NPKM、NPK和M分别比CK低86℃、83℃和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长期施肥 地温 地温日变化 积温
下载PDF
弧形底梯形渠道混凝土衬砌板下温度与气温间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樊贵盛 张永辉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8-282,共5页
基于弧形底梯形渠道混凝土板衬砌冻胀观测试验,分析讨论了气温对衬砌板下温度的影响及其两者间数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初冻期板下20 cm地温稳定通过0℃,冻结期及融化期内板下20 cm处地温始终小于日平均气温;冻结期内负积温是影响板下... 基于弧形底梯形渠道混凝土板衬砌冻胀观测试验,分析讨论了气温对衬砌板下温度的影响及其两者间数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初冻期板下20 cm地温稳定通过0℃,冻结期及融化期内板下20 cm处地温始终小于日平均气温;冻结期内负积温是影响板下温度的最关键因素;大气与土壤间的热量交换值在初冻期、冻结期、融化期依次增大;负积温与板下地温及冻深间均很好地符合二次多项式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板下地温 负积温 冻深
下载PDF
荒漠蓝藻规模化培养试验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楠 许文文 +1 位作者 赵燕翘 赵洋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1-189,共9页
以人工生物土壤结皮治理沙化土地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绿色环保固沙技术,是目前沙区生态恢复研究的热点。然而,用于人工生物土壤结皮培养的荒漠蓝藻等生物体的产量是限制该技术大规模应用的瓶颈。为阐明荒漠蓝藻规模化培养的生长特征及其... 以人工生物土壤结皮治理沙化土地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绿色环保固沙技术,是目前沙区生态恢复研究的热点。然而,用于人工生物土壤结皮培养的荒漠蓝藻等生物体的产量是限制该技术大规模应用的瓶颈。为阐明荒漠蓝藻规模化培养的生长特征及其限制因子,以分离于腾格里沙漠蓝藻结皮中的优势荒漠蓝藻——鱼腥藻(Anabaena cylindrica)、具鞘微鞘藻(Microcoleus vaginatus)、念珠藻(Nostoc carneum)、席藻(Phormidium sp.NIES-2121)、伪枝藻(Scytonema sp.NIES-4073)、爪哇伪枝藻(Scytonema javanicum)和单歧藻(Tolypothrix tenuis)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扰动时长下荒漠蓝藻的生长特征和产量,分析了荒漠蓝藻的生长与扰动时长、温度、光照强度、光合有效辐射、pH和电导率对荒漠蓝藻的影响。结果显示:荒漠蓝藻接种后干重先迅速增加后逐渐趋于稳定,而6 h和12 h扰动下干重在培养后期高于3 h扰动;荒漠蓝藻在3、6、12 h扰动下的总质量分别为每培养池(15 m3)0.858、0.940、0.841 kg;在3 h和12 h扰动下荒漠蓝藻干重与日均温度呈显著二项式相关,与日均光照强度和日均光合有效辐射呈显著负相关;荒漠蓝藻总质量与有效积温显著正相关。6 h扰动时长下荒漠蓝藻的总质量最高,且6 h扰动下荒漠蓝藻长势好于3 h,较12 h扰动耗能小。在荒漠蓝藻规模化培养时应将扰动时长设置为6 h,且确保生长期内的有效积温应不低于1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生物土壤结皮 荒漠蓝藻 规模化培养 扰动时长 有效积温
原文传递
土温对设施葡萄萌芽的影响及需热量模型的适宜性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罗国安 张亚红 +2 位作者 孙利鑫 董艳 尹翠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4-110,共7页
为研究2种设施内土温和气温对葡萄萌芽的影响,以红地球葡萄为试验材料,连续2 a设置不同土温梯度(2014年昼/夜土温20℃/15℃、25℃/15℃,2015年昼夜土温15℃/15℃、20℃/20℃、25℃/25℃、30℃/30℃),记录不同土温处理下葡萄的萌芽情况,... 为研究2种设施内土温和气温对葡萄萌芽的影响,以红地球葡萄为试验材料,连续2 a设置不同土温梯度(2014年昼/夜土温20℃/15℃、25℃/15℃,2015年昼夜土温15℃/15℃、20℃/20℃、25℃/25℃、30℃/30℃),记录不同土温处理下葡萄的萌芽情况,计算土壤有效积温值、空气有效积温值及葡萄需热量值并将其与萌芽天数进行了线性拟合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温越高红地球葡萄的休眠结束期和萌芽期越短,其中25℃/15℃和30℃/30℃土温梯度效果最好,红地球葡萄在日光温室内萌芽天数较在塑料大棚内更短;土壤有效积温和空气有效积温与萌芽天数分别呈现极显著性负相关和正相关,且空气有效积温与萌芽天数的相关性更大;塑料大棚内适合的需热量模型为温度最大值模型、热量模型,日光温室内适合的需热量模型为平均温度累计模型、温度最大值累计模型、热量模型、最大积温模型、生长度时模型、有效积温模型。土温和气温均影响设施葡萄的萌芽,但气温的作用更大;需热量模型的适应性受到环境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温 气温 萌芽天数 有效积温 需热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