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地震事件沉积研究的若干问题探讨 被引量:63
1
作者 杜远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81-590,共10页
地震事件沉积已经成为当今沉积地质学的一个热点领域。文中通过回顾国内震积岩的研究历史,总结了中国震积岩研究的成果及其存在的问题,重点讨论了地震引起的软沉积物变形、地震事件沉积的时序、地震事件沉积的空间分布和地震事件沉积序... 地震事件沉积已经成为当今沉积地质学的一个热点领域。文中通过回顾国内震积岩的研究历史,总结了中国震积岩研究的成果及其存在的问题,重点讨论了地震引起的软沉积物变形、地震事件沉积的时序、地震事件沉积的空间分布和地震事件沉积序列等。按照地震对沉积物改造的时间,将软沉积物变形划分为同生、准同生、后生变形3类,并对地震同生断裂、准同生期液化沙体沿地震裂缝侵入的液化岩脉和后期断裂充填岩脉,地震形成的微褶皱、液化卷曲变形层理和后期褶皱,地震震动变形和液化变形构造,枕状构造和枕状层之间的区别分别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积岩 软沉积物变形 地震事件沉积
下载PDF
软沉积变形构造的分类和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43
2
作者 李勇 钟建华 +1 位作者 邵珠福 毛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29-838,共10页
软沉积变形构造是指沉积物沉积之后、固结之前在处于软沉积物阶段时由于物理作用发生变形所形成的一系列构造。作为一种广泛发育的沉积构造,对其分类和成因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前主流的分类方案是依据其成因机制为主... 软沉积变形构造是指沉积物沉积之后、固结之前在处于软沉积物阶段时由于物理作用发生变形所形成的一系列构造。作为一种广泛发育的沉积构造,对其分类和成因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前主流的分类方案是依据其成因机制为主再考虑其他因素将软沉积变形构造分为负载构造、包卷层理、变形交错层、滑塌构造、泄水和沉积物挤入构造、塌陷构造以及由生物和化学作用所形成的变形构造。而作为一种重要的软沉积变形构造,震积构造可以依据地震对沉积物改造的时间划分为同生、准同生和后生变形三种基本类型,而每一种基本类型可以分别受到伸展、挤压、剪切、液化以及震动而形成不同的软沉积变形构造。软沉积变形构造的触发因素多样,但主要是地震引起沉积物的液化产生的变形,因此可以按照沉积相分析、触发因素评估和标准评估三个步骤对软沉积变形构造的成因进行识别。作为一种广泛分布的沉积构造,软沉积变形构造成因机制的识别和判断仍然将是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其次软沉积变形在地质工程方面的应用也是一个研究方向;最后,随着油气勘探走向深水,发现软沉积变形构造有关的油气藏也将是另外一个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构造 软沉积变形 震积岩 液化作用
下载PDF
地震和非地震引发的软沉积物变形 被引量:38
3
作者 杜远生 余文超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5-72,共8页
地震事件沉积(震积岩)是现代沉积学的一个热点问题。地震可引发各种软沉积物变形,容易造成地震成因的和非地震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的混淆。论文重点讨论了地震成因和非地震成因(冰融作用,天然气水合物泄漏,水力破裂,滑坡、滑塌、泥石流,... 地震事件沉积(震积岩)是现代沉积学的一个热点问题。地震可引发各种软沉积物变形,容易造成地震成因的和非地震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的混淆。论文重点讨论了地震成因和非地震成因(冰融作用,天然气水合物泄漏,水力破裂,滑坡、滑塌、泥石流,液化等)的软沉积物变形,并对地震同生、准同生软沉积物变形及其与相关的软沉积物变形关系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沉积物变形 地震事件沉积 震积岩
下载PDF
山东诸城早白垩世莱阳期古地震事件与恐龙迁移 被引量:31
4
作者 何碧竹 乔秀夫 +1 位作者 田洪水 张艳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20-1330,共11页
在诸城断陷皇华镇大山村黄龙沟存在丰富的、多样的恐龙足迹化石,在紧邻化石埋藏层下伏及上覆地层中发现了下白垩统莱阳群杨庄组多套古地震记录,主要包含波状褶皱、底劈构造、液化砂岩脉、液化角砾岩、粒序断层、卷曲变形和震积不整合等... 在诸城断陷皇华镇大山村黄龙沟存在丰富的、多样的恐龙足迹化石,在紧邻化石埋藏层下伏及上覆地层中发现了下白垩统莱阳群杨庄组多套古地震记录,主要包含波状褶皱、底劈构造、液化砂岩脉、液化角砾岩、粒序断层、卷曲变形和震积不整合等塑性、脆性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分析表明初始沉积物、沉积相及构造作用确定了地震活动作用时形成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在早白垩世莱阳群沉积中期,地震活动具有阶段性及频发性,以单向挤压的丘-槽构造及双向挤压的波状变形为主,且后期有构造活动强度加大的特征。根据已识别的古地震记录发育及古地震活动强度分析,推测此时期发震断裂可能是断陷的南缘断裂——五莲断裂。区域构造作用使得该时期沉积环境发生变化,由湖相逐渐过渡到河流相,在突发古地震事件发生之后,在滨浅湖区域留下了丰富的恐龙迁徙足迹。古地震记录的研究,可建立古地震事件与沉积、构造演化的联系,约束构造作用的属性、频次及时限,为确定盆地及周缘构造-沉积演化历史提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古地震成因 恐龙足迹化石 早白垩世 山东诸城
下载PDF
龙门山中、新生界软沉积物变形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22
5
作者 乔秀夫 姜枚 +3 位作者 李海兵 郭宪璞 苏德辰 许乐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0-106,共27页
龙门山是由三条主要断裂组成的山体。汶川—茂县断裂,也称后山断裂,构成龙门山的西部边界;映秀—北川断裂为龙门山的中央断裂;灌县—安县断裂为龙门山的东部边界,也称前山断裂。龙门山断裂带以东为始自晚三叠世末的不同时期的前陆盆地... 龙门山是由三条主要断裂组成的山体。汶川—茂县断裂,也称后山断裂,构成龙门山的西部边界;映秀—北川断裂为龙门山的中央断裂;灌县—安县断裂为龙门山的东部边界,也称前山断裂。龙门山断裂带以东为始自晚三叠世末的不同时期的前陆盆地。前陆盆地中从晚三叠世至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S8.0),在不同年代地层中均有丰富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SSDS)记录,包括液化变形、重力作用变形、水塑性变形及其他相关的变形。这些变形层的地点紧邻龙门山的三条断裂,这些断裂在不同时期的活动诱发不同时期的强地震,导致当时尚未固结的沉积物变形(震积岩)。上三叠统小塘子组的软沉积的变形构造有液化角砾岩、液化滴状体、液化底辟、触变底辟、卷曲变形、拉伸布丁、负载、球-枕构造、枕状层及粒序断层等。侏罗系、白垩系主要为粗粒沉积物,除少数层位发现有液化变形外,主要的软沉积变形类型为各种形态、大尺度的砾岩负载构造。古近系为湖相沉积,沉积物粒度较细,软沉积物变形又出现大量液化变形构造,如液化混插、液化角砾岩等。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S8.0)诱发大规模地表以下沙层液化,形成一系列液化变形构造与微地貌:液化沙堆、液化席状沙、沙火山、液化丘、坑状地形与混杂堆积。应用龙门山反射地震成果、古地震记录,结合区域构造可以给出龙门山断裂带发生的时间顺序与地震造山时期:(1)松潘—甘孜造山带与扬子板块的碰撞发生于晚三叠世早期,二者的边界即现在的汶川—茂县断裂;汶川—茂县断裂于晚三叠世末逆冲推覆造山,三叠纪末龙门山地区的山地可称松潘-甘孜山,在其东侧形成前陆盆地;晚三叠世印支造山旋回的大陆动力作用是龙门山诞生与孕育的阶段。(2)映秀—北川断裂与灌县—安县断裂的逆冲活动时间为侏罗纪—早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龙门山断裂带 古地震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山东诸城晚白垩世古地震事件与恐龙化石埋藏 被引量:21
6
作者 何碧竹 乔秀夫 +2 位作者 田洪水 陈树清 张艳霞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15-626,共12页
在山东诸城库沟、龙骨涧、西见屯集群恐龙化石埋藏层——上白垩统王氏群辛格庄组与红土崖组中,发现存在脆性、塑性及液化等多种类型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包括负载构造、球—枕构造、挤入构造(火焰构造)、液化卷曲变形、液化脉状构造... 在山东诸城库沟、龙骨涧、西见屯集群恐龙化石埋藏层——上白垩统王氏群辛格庄组与红土崖组中,发现存在脆性、塑性及液化等多种类型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包括负载构造、球—枕构造、挤入构造(火焰构造)、液化卷曲变形、液化脉状构造、混插沉积构造及地震断裂等典型的粗碎屑沉积物形成的古地震记录。多层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未变形沉积层间互出现,反映晚白垩世诸城地区地震活动频繁,地震活动具有多期性、间歇性及活动能量强—弱转换的脉动性。泥石流、洪泛平原沉积层中埋藏了大规模、顺层分布的恐龙(鸭嘴龙)骨骼化石,其中砂砾岩物源主要来自盆地南缘下白垩统的莱阳组和青山组。多层的古地震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层之间夹持着恐龙化石埋藏层,可能与盆地南缘诱发泥石流、埋藏大规模恐龙骨骼的突发性、强能量地震事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古地震成因 恐龙化石埋藏 上白垩统 山东诸城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坳陷及周缘晚奥陶世古地震记录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0
7
作者 何碧竹 乔秀夫 +4 位作者 许志琴 焦存礼 蔡志慧 张英利 苏德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805-1816,共12页
通过对钻井岩芯的详细观察和描述,发现在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坳陷晚奥陶世开阔陆棚相—盆地相沉积地层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复杂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有液化流动构造,包括液化砂岩脉、液化角砾岩、底劈构造及水塑性卷曲变形与震积不整合... 通过对钻井岩芯的详细观察和描述,发现在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坳陷晚奥陶世开阔陆棚相—盆地相沉积地层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复杂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有液化流动构造,包括液化砂岩脉、液化角砾岩、底劈构造及水塑性卷曲变形与震积不整合等。特别是在满加尔坳陷与卡塔克隆起结合部塔中Ⅰ号断层的下降盘,发现存在米级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以软沉积物布丁变形构造为主,变形构造的上、下均发育不等厚的未变形沉积层。这些变形构造的形成与震积作用有关,发育在晚奥陶世不同时期。在晚奥陶世早期,古地震记录表现出拉张应力作用的结果,且由早至晚古地震应力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发现的多幕次的古地震记录表明,中加里东运动在满加尔坳陷及周缘表现明显,塔中Ⅰ号断裂是该时期古地震的主控断裂,其活动具有周期性和多旋回的特点,表现为多期次的由弱到强再结束的特征,且在不同部位有差异。晚奥陶世塔中Ⅰ号断裂带的地震活动影响着该区古构造和古沉积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震积作用 震积岩成因 晚奥陶世 满加尔坳陷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Advances and Overview of the Study on Paleo-earthquake Events: A Review of Seismites 被引量:17
8
作者 HE Bizhu QIAO Xiuf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5期1702-1706,I0009,I0010,1707-1746,共47页
The distribu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ypical identified seismites are analyzed based on various factors from plate tectonic positions, types of sedimentary basins and properties of seismogenic faults to focal ... The distribu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ypical identified seismites are analyzed based on various factors from plate tectonic positions, types of sedimentary basins and properties of seismogenic faults to focal mechanisms.Especially, structural styles, reserved positions, activity times, formation mechanisms and dynamics of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triggered by seismic activity a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According to the genetic types of seismites, we propose 5 categories, including liquefied deformation, thixotropic deformation, hydroplastic deformation, superimposed gravity driving deformation and brittle deformation.Further, based on the main genetic types, composition of sediments and deformation styles, we draw up 35 secondary classifications.To determine paleo-seismic sequences in different times, activities of seismogenic faults, high-resolution tectonic events in one main tectonic movement and paleo-tectonic settings, and to understand the inducing mechanisms of paleo-earthquakes and ecologic environment evolution, researching on seismit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Combing multiple approaches to identify the paleoearthquake records, simulating experiments on various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triggered by different magnitudes of shocking, dating precisely on paleo-seismic events, impacting on paleogeography and bi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on energy and resources domain are the frontiers of paleoseismic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 formation mechanism SEISMITES classification paleo-seismicity history and frontier
下载PDF
山东省灵山岛下白垩统青山群火山地震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15
9
作者 周瑶琪 周腾飞 +4 位作者 张振凯 梁钊 梁文栋 王安东 于姗姗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67-582,共16页
近年来,针对山东省灵山岛地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研究呈现热潮,但研究层位主要集中于下白垩统莱阳群的浊积岩,对下白垩统青山群未见详述。利用野外露头与镜下薄片资料,详细描述了灵山岛地区下白垩统青山群的岩性特征、岩相组合、软沉积... 近年来,针对山东省灵山岛地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研究呈现热潮,但研究层位主要集中于下白垩统莱阳群的浊积岩,对下白垩统青山群未见详述。利用野外露头与镜下薄片资料,详细描述了灵山岛地区下白垩统青山群的岩性特征、岩相组合、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与特征,指出研究区青山群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宿主岩层为陆相扇三角洲沉积,其沉积水体逐渐变浅,并伴随多次火山爆发。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主要有负载构造、球—枕构造、泄水构造、挤入构造、水塑性褶皱、塑性砂岩团块包卷构造、火山地震落石构造和"V"型地裂缝等,形成原因主要为火山爆发引起的古火山地震作用,成因机制主要分为地震波、火山碎屑物重力及惯性作用与瞬时差异气压效应3种,这与莱阳群浊积岩层位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为滑塌与构造古地震机制不同。通过分析火山碎屑流堆积层位与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发育层位的关系,建立了青山群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分布模式,即随着与火山口距离的变化,近源易见的脆性变形逐渐消失,中源以液化软沉积物变形与塑性变形为主体,远源呈现弱的液化软沉积物变形,且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规模与距离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山岛 下白垩统 青山群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火山地震
下载PDF
山东省灵山岛下白垩统浊积岩中与滑塌作用相关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被引量:8
10
作者 梁钊 周瑶琪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715-1724,共10页
灵山岛上出露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其成因具有多样性,而灯塔剖面底部滑塌层内的变形构造的触发因素尚不明确.结合野外观察和极射赤平投影方法,研究了滑塌层和内部变形构造的形成过程、触发机制和地质意义,结果表明:灯塔剖面主要由浊积岩... 灵山岛上出露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其成因具有多样性,而灯塔剖面底部滑塌层内的变形构造的触发因素尚不明确.结合野外观察和极射赤平投影方法,研究了滑塌层和内部变形构造的形成过程、触发机制和地质意义,结果表明:灯塔剖面主要由浊积岩沉积序列组成.滑塌层夹在未变形层之间,由地震触发形成,内部发育4个滑脱面,将滑塌层划分为5个变形单元,缩短率和变形程度各不相同.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为褶皱,形态特征表现为砂岩厚度在枢纽部位大大增加,也可见一些砂岩增厚和减薄现象,两者均是液化的砂岩在驱动力作用下的结果.滑塌过程中,滑塌层中的砂泥岩与海底沉积物之间的孔隙流体自由交换被切断,产生了暂时性的超压,导致了液化的发生.褶皱的轴线延伸方向为SSW-NNE,轴面倾斜方向主要为SEE(120°),指示古水流主要来自SEE方向,与浊积岩内底痕指示的古水流方向一致,说明斜坡沉积系统上发育的滑塌褶皱能够指示古水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塌褶皱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液化作用 浊积岩 灵山岛 沉积学 构造地质
原文传递
Liquefaction structures induced by the M5.7 earthquake on May 28, 2018 in Songyuan, Jilin Province, NE China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 被引量:6
11
作者 Zhu-Fu Shao Jian-Hua Zhong +12 位作者 John Howell Bing Hao Xi-Wu Luan Ze-Xuan Liu Wei-Min Ran Yun-Feng Zhang Hong-Qi Yuan Jing-Jing Liu Liang-Tian Ni Guan-Xian Song Jin-Lin Liu Wen-Xin Zhang Bing Zhao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CSCD 2020年第1期109-127,共19页
An earthquake of magnitude M5.7 occurred in Yamutu village,Songyuan City,Jilin Province,NE China(45°16′12″N/124°42′35″E)on May 28,2018,with a focal depth of 13 km.The epicenter is located at the intersec... An earthquake of magnitude M5.7 occurred in Yamutu village,Songyuan City,Jilin Province,NE China(45°16′12″N/124°42′35″E)on May 28,2018,with a focal depth of 13 km.The epicenter is located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Fuyu/Songyuan-Zhaodong Fault,Second Songhua River Fault and Fuyu North Fault which lies northwest of TanchengLujiang Fault(Tan-Lu Fault).The earthquake-induced widespread liquefaction structures and ground surface fissures within 3 km from the epicenter,caused serious disasters to the local surroundings.The visible liquefied structures include sand volcanoes,liquefied sand mounds,sand dikes and sand sills.Sand volcanoes can be divided into sand volcano with a crater,sand volcano without a crater and water volcano(no sand).Other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SSDS)induced by the earthquake include deformation lamination,load and flame structures,deformation folds,dish structures,convolute bedding and water-escape structures.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sand volcanoes comprises three stages:(1)building up excess pore-fluid pressure in the liquefied layer,(2)cracking of the low-permeable overlying layer,and(3)mixture of sand-water venting out of the ground surface.During the upward movement,the liquefied sand is injected into the low-permeable layer to form sand veins,sand sills and various types of deformation structures.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liquefaction structur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zones:the thoroughly liquefied zone,the lower liquefied zone with SSDS,the upper liquefied zone with SSDS,and the ground surface liquefied zone.The liquefaction occurred at a burial depth of 2–5 m,and the thickness of liquefied sand is 2 m.NE-SW(35°–215°)trending compressive stress is possibly the seismogenic trigger of the Songyuan M5.7 earthquake that caused the fault(Fuyu/Songyuan-Zhaodong Fault)to reactivate.The study of the Songyuan seismic liquefaction structures gives insight into the prediction of modern earthquakes and disasterprone areas.Meanwhile it provides abundant basic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LIQUEFACTION structure Sand VOLCANO Songyuan
原文传递
安徽寿县新元古界一个滑塌-滑脱软沉积物变形复合构造的发现及地质初探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熙 王明镇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9-56,共8页
安徽寿县新元古界四十里长山组底部粉砂岩层中发现了一个滑塌-滑脱软沉积物变形复合构造,剖面观察显示,该沉积变形构造经历了滑塌变形、滑脱变形、震动液化变形等3次以上的变形过程,很好地保存了原始沉积面貌和沉积变形特征;分析该沉积... 安徽寿县新元古界四十里长山组底部粉砂岩层中发现了一个滑塌-滑脱软沉积物变形复合构造,剖面观察显示,该沉积变形构造经历了滑塌变形、滑脱变形、震动液化变形等3次以上的变形过程,很好地保存了原始沉积面貌和沉积变形特征;分析该沉积变形构造的成因,发现变形构造属于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形成于浅海陆棚边缘斜坡相带。引起软沉积物变形的动力是地震事件产生的多次震动波作用,造成软沉积物滑塌、滑脱褶皱、震动液化泄水等变形作用,形成了具有复杂变形特征的软沉积物变形复合体,是一次地震事件多次地震活动的沉积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塌变形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地震事件 变形复合体 泄水构造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沉积环境与沉积模式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倪敏婕 祝贺暄 +3 位作者 何文军 杨森 邹阳 张元元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94-1207,共14页
玛湖凹陷是准噶尔盆地重要的生烃凹陷,其下二叠统风城组作为主力烃源岩,也是重要的勘探层系。风城组的岩相展布与沉积模式的研究,对明确玛湖凹陷的构造演化过程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基于最新的测井、录井资料,建立玛页1井风... 玛湖凹陷是准噶尔盆地重要的生烃凹陷,其下二叠统风城组作为主力烃源岩,也是重要的勘探层系。风城组的岩相展布与沉积模式的研究,对明确玛湖凹陷的构造演化过程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基于最新的测井、录井资料,建立玛页1井风城组综合柱状图,查明玛湖凹陷风城组岩相展布,进而重建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各沉积时期的沉积环境,明确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玛页1井风城组主要为黑色-灰黑色细粒沉积岩,大量发育软沉积变形构造,说明玛北地区风城组主要为半深湖-深湖亚相沉积。根据连井岩相剖面,玛湖凹陷风城组自下而上发育进积-退积-进积的旋回特征,自南西向北东方向为扇三角洲相-湖泊相-河流三角洲相沉积。风一段火山岩火山活动强烈,玛北地区发育水下熔结凝灰岩、火山碎屑岩及玄武岩,主要为浅湖沉积。风二段玛南地区为扇三角洲沉积,向玛西地区过渡为三角洲-滨浅湖沉积,玛北地区发育半深湖-深湖沉积,在湖盆中心发育碱性矿物沉淀;风二段中部化学沉淀分布范围最广,指示最大洪泛面。风三段进积作用加强,湖盆萎缩,玛南、玛西地区发育扇三角洲沉积,玛北地区发育半深湖-滨浅湖沉积。结合其沉积演化过程,玛湖凹陷风城组是受到外源碎屑沉积、内源化学沉淀和火山碎屑物质等影响的多源混积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 风城组 软沉积变形构造 沉积环境 沉积模式
下载PDF
斜坡背景下沉积物变形构造时空展布规律——以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长7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何维领 罗顺社 +3 位作者 李昱东 吴悠 吕奇奇 席明利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2-72,共11页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长7油层组沉积物变形构造时空展布规律,对盆地西南部镇原地区20口井的岩心进行了精细观察与描述,综合分析了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形态特征和形成机制,共识别出7种常见的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即滑塌变形、液化卷曲变形、...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长7油层组沉积物变形构造时空展布规律,对盆地西南部镇原地区20口井的岩心进行了精细观察与描述,综合分析了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形态特征和形成机制,共识别出7种常见的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即滑塌变形、液化卷曲变形、泥质撕裂屑、液化砂岩脉、球枕构造、火焰构造和重荷模等。垂向上,沉积物变形构造在长72小层最为发育,长71小层次之,长73小层较少;平面上,在镇原地区中部集中发育,西部和东部局部发育。斜坡背景下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形成机制和展布规律为:①盆山耦合激活了沉积物变形构造的触发因素;②湖进与湖退转换期是沉积物变形构造最为集中发育的阶段;③不同类型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分布与坡折带的发育关系密切,随着向半深湖—深湖沉积区推进,其类型发生规律性演化。该研究成果对于探讨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分布模式、重力流砂体分布预测及事件沉积等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变形构造 火焰构造 分布模式 长7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Genesi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Duplex-Like Structures in the Jurassic Sediments of Western Qaidam Basin, China 被引量:3
15
作者 Liangtian Ni Jianhua Zhong +3 位作者 Zhufu Shao Yong Li Cui Mao Shengxin Liu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5期677-689,共13页
A particular type of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 similar to imbricate structure, is developed in the Jurassic strata at Honggouzi, western Qaidam Basin, China. We refer to this structure as a duplex-like defo... A particular type of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 similar to imbricate structure, is developed in the Jurassic strata at Honggouzi, western Qaidam Basin, China. We refer to this structure as a duplex-like deformation structure, because it is inferred to have been formed by the action of fast-moving, submarine gravity current sediments gliding across a pre-existing semiconsolidated sedimentary layer. The layers of duplex-like structure crop out in the southeastern limb of the core of a medium-sized anticline. The average dip direction of the duplex-like structure is 301.2° and the average dip angle is 54.7°. Duplex-like deformed laminations are composed mainly of weakly metamorphosed, extremely poorly sorted, feldspathic lithic graywacke. Sericite can be observed along bedding planes. The duplex-like structure occurs within a sequence of river-channel fine conglomerate, interchannel carbonaceous mudstone(shale), shallow-water delta sand-shale, shallow-lake calcareous mudstone, olistostromes, and a turbidite. At the bottom of the sequence, we found brownish-red shallow-lake calcareous mudstone and carbonaceous mudstone and at the top olistostromes whose genesis is related to the slip and drag of a slumped body of submarine sediment.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symbiotic and associated structure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duplex-like structure was formed by the slumping and subsequent movement and traction of delta-front semiconsolidated sediments over the bottom sediments of a shore or shallow-lak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probably triggered by an earthquake. The attitude of the duplex-like structure indicates that the direction of gliding was from NW301.2° toward SE121°,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urrent location of the Altun Mountains, indicating that the Altun Mountains existed in the Jurassic. The orogenesis of these mountains likely involved seismic activity, and an earthquake was the triggering factor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duplex-like structure by causing the slumping/gliding of the olist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plex-like structure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turbidity current slumping and glid-ing western Qaidam Basin
原文传递
喜马拉雅北缘丁木错地堑第四纪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16
作者 李楠 刘陇强 +3 位作者 朱利东 杨文光 刘强 周豫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48-1056,1069,共10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分析了喜马拉雅北缘丁木错地堑第四纪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成因机制,探讨了其与区域构造活动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丁木错地堑第四纪湖积物中主要发育负载构造、火焰构造、液化砂岩脉、拉伸软布丁构造和滑塌变形等软沉积...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分析了喜马拉雅北缘丁木错地堑第四纪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成因机制,探讨了其与区域构造活动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丁木错地堑第四纪湖积物中主要发育负载构造、火焰构造、液化砂岩脉、拉伸软布丁构造和滑塌变形等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并可见微正断层、同沉积断层和阶梯状断层伴生产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发育明显受控于丁木错活动正断层,显示地震触发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特征。综合丁木错地堑第四纪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组合类型、分布特征与构造背景表明其为古地震事件的产物。丁木错地堑第四纪古地震事件反映了丁木错断裂的构造活动性,结合近年来沿丁木错断裂地震活动的增加,表明该区仍具有潜在地震活动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丁木错地堑 古地震事件 第四纪 喜马拉雅
下载PDF
喜马拉雅北缘石炭系纳兴组事件沉积的发现及意义
17
作者 李楠 杨文光 +3 位作者 朱利东 刘陇强 周豫 刘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65-2075,共11页
石炭系纳兴组事件沉积的发育对明确喜马拉雅北缘盆地属性和构造背景具有重要指示意义。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石炭系纳兴组下部识别出典型深水重力流沉积,并新发现大量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深水重力流主要包括滑塌沉积和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 石炭系纳兴组事件沉积的发育对明确喜马拉雅北缘盆地属性和构造背景具有重要指示意义。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石炭系纳兴组下部识别出典型深水重力流沉积,并新发现大量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深水重力流主要包括滑塌沉积和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发育有限。负载构造、火焰构造、液化砂岩脉和液化角砾岩的发育指示地震触发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特征。综合区域地质背景,纳兴组深水重力流和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特征表明石炭纪喜马拉雅北缘处于被动陆缘裂谷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重力流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纳兴组 石炭纪 喜马拉雅
下载PDF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深凹带古近系戴南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沉积模式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金华 吴立峰 +2 位作者 乔力 孙秀会 孙晓庆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19-1025,共7页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又称准同生变形构造,其发育特征、分布规律以及沉积模式等的研究对油气储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区多个油田的岩芯观察中发现了同生微断层、液化岩脉、液化扭曲变形、砂枕构造、自碎角砾岩等多种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并...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又称准同生变形构造,其发育特征、分布规律以及沉积模式等的研究对油气储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区多个油田的岩芯观察中发现了同生微断层、液化岩脉、液化扭曲变形、砂枕构造、自碎角砾岩等多种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并分析了形成各种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不同应力环境和特征。通过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平面分布规律分析,认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随着边界断层真2断层和汉留断层断层面倾角变大出现的频率越高,发育程度越强烈,因而研究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发育频率与高邮凹陷深凹带的边界断层的坡度有关,变形构造的产生和分布受到古地形的控制。并且该类变形构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始储层的物性和连通性。通过参考国内外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成因模式,提出了研究区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沉积模式,研究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发育于边界断层形成的斜坡区附近,从剖面上可以分为上部浅水区、中部斜坡区和下部深水区三个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微断层 液化变形 沉积模式 高邮凹陷 苏北盆地
下载PDF
新疆柯坪地区二叠纪卡仑达尔组震积岩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海辉 杨宝忠 +3 位作者 曲学臣 张新勇 阎琨 周发侨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0-25,共6页
新疆柯坪地区二叠系卡伦达尔组岩性主要为灰绿色中-厚层细粒钙质砂岩、浅紫红色钙质粉砂岩、钙质粉砂质泥岩等,见交错层理、平行层理、透镜状层理,偶见波痕等沉积构造,具有滨浅海环境特征。局部发育多种软沉积变形构造,包括层间微断层... 新疆柯坪地区二叠系卡伦达尔组岩性主要为灰绿色中-厚层细粒钙质砂岩、浅紫红色钙质粉砂岩、钙质粉砂质泥岩等,见交错层理、平行层理、透镜状层理,偶见波痕等沉积构造,具有滨浅海环境特征。局部发育多种软沉积变形构造,包括层间微断层、球枕构造、重荷膜与火焰状构造、液化泥岩脉等。根据沉积构造和沉积序列特征,推测本组沉积时主要为三角洲平原环境,软沉积变形构造可能由地震事件触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 卡仑达尔组 震积岩 沉积环境 软沉积变形
下载PDF
山西平陆黄河北岸第四纪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古地震成因研究
20
作者 史双双 赵强 +3 位作者 薄建杰 韩晓飞 张丽 杨会丽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97-1001,共5页
为研究山西南部平陆地区黄河北岸一级阶地中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触发机制,对观测剖面中发育的碟状构造、液化卷曲构造和球枕构造等3类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特征进行描述,分析其形成机制,通过总结对比软沉积物变形的地震成因,推测剖面中的... 为研究山西南部平陆地区黄河北岸一级阶地中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触发机制,对观测剖面中发育的碟状构造、液化卷曲构造和球枕构造等3类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特征进行描述,分析其形成机制,通过总结对比软沉积物变形的地震成因,推测剖面中的变形构造为地震成因,并依此建立山西南部平陆地区的地震成因地层沉积序列。光释光测年结果显示,该变形构造形成年龄为1.9±0.2 ka,通过影响烈度的计算并结合山西及邻近省的地震资料发现,2次历史地震可能与该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液化变形 地震成因 沉积序列 山西南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