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软土地下工程与深基坑研究进展 被引量:158
1
作者 黄茂松 王卫东 郑刚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6-161,共16页
针对当前国内外软土地下工程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概括和评述,重点探讨深基坑和盾构隧道两种典型地下工程涉及的关键土工问题。其一是复杂地质及环境条件下软土基坑工程的分析方法与新技术,包括基坑围护结构受力分析、基坑抗隆起稳定性分析... 针对当前国内外软土地下工程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概括和评述,重点探讨深基坑和盾构隧道两种典型地下工程涉及的关键土工问题。其一是复杂地质及环境条件下软土基坑工程的分析方法与新技术,包括基坑围护结构受力分析、基坑抗隆起稳定性分析、渗流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深基坑工程中的冗余度问题、软土基坑工程的新技术;其二是软土隧道工程的稳定与变形问题,包括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分析、渗流对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的影响、隧道纵向不均匀沉降与长期沉降、隧道地震响应分析与动力模型试验;最后是软土地下工程施工的环境土工效应,包括基坑开挖引起的土体变形、隧道开挖引起的土体变形、地下工程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 地下工程 深基坑 隧道 研究现状
下载PDF
衬砌局部渗流对软土隧道地表长期沉降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2
2
作者 张冬梅 黄宏伟 杨峻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430-1436,共7页
软土隧道地表长期沉降特性与隧道的渗透性以及周围土体的时效特性密切相关。在综合考虑隧道的局部渗透性以及土体时效特性的条件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隧道长期性态发展过程中衬砌局部渗流对地表沉降、沉降槽及地层损失的影响进行了... 软土隧道地表长期沉降特性与隧道的渗透性以及周围土体的时效特性密切相关。在综合考虑隧道的局部渗透性以及土体时效特性的条件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隧道长期性态发展过程中衬砌局部渗流对地表沉降、沉降槽及地层损失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上海地铁2号线某区间隧道长期沉降的发展进行了预测和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 隧道 局部渗流 时效性 地表长期沉降
下载PDF
深厚软土地层紧邻地铁深大基坑分区设计与实践 被引量:54
3
作者 殷一弘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129-132,共4页
宁波绿地中心项目处于深厚软土地层,基坑面积约41000 m^2,挖深15.9~18.1 m,周围环绕着地铁站,地段隧道,桥梁和地下车道,周围环境复杂。结合基坑特点,基坑支护结构设计采用'分区顺作'+'板式支护'+'多道支撑'的... 宁波绿地中心项目处于深厚软土地层,基坑面积约41000 m^2,挖深15.9~18.1 m,周围环绕着地铁站,地段隧道,桥梁和地下车道,周围环境复杂。结合基坑特点,基坑支护结构设计采用'分区顺作'+'板式支护'+'多道支撑'的支护体系方案。为了减少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特别是地铁隧道的影响,该项目采取了多种技术措施。详细介绍了基坑分区思路、轴力补偿钢支撑、隔离桩等设计思路。实施结果及监测数据表明,采取的技术措施取得了很好的实施效果,整个施工过程达到了安全可控的目标,亦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大基坑 分区实施 深厚软土 地铁车站 地铁隧道
下载PDF
上海软土地铁隧道沉降及横向收敛变形的原因分析及典型特征 被引量:42
4
作者 闫静雅 王如路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78-187,共10页
软土地区盾构法隧道变形主要包括纵向不均匀沉降和横向收敛变形。当纵向沉降累计变形、不均匀变形坡度以及变形速率等达到一定程度,横向水平直径相对标准圆变化量超过一定数值,就会引起隧道结构受力的安全问题。上海地铁自1995年1号线... 软土地区盾构法隧道变形主要包括纵向不均匀沉降和横向收敛变形。当纵向沉降累计变形、不均匀变形坡度以及变形速率等达到一定程度,横向水平直径相对标准圆变化量超过一定数值,就会引起隧道结构受力的安全问题。上海地铁自1995年1号线开通后,针对地下线路每年2次沉降监测,高架区间每年1次沉降监测,自2011年全路网地下隧道每年1次横向收敛监测,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实测数据。对上海地铁隧道近25年的变形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了隧道纵向不均匀沉降原因及典型特征。对四种隧道横向收敛变形的分析方法和结论进行对比,总结横向收敛变形的特征。可为类似软土地质条件的城市地铁隧道结构设计、施工及运营期维护保障提供参考,减小结构破坏风险,保障城市地铁运营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 地铁 隧道 沉降 收敛变形
下载PDF
软土盾构隧道纵向设计综述 被引量:38
5
作者 余占奎 黄宏伟 +1 位作者 徐凌 李文婷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2005年第2期315-318,共4页
通过对软土盾构隧道结构设计理论的现状和已建软土盾构隧道结构存在问题的分析,指出克服软土盾构隧道结构发生过量纵向沉降或不均匀沉降而引起隧道渗水、漏泥、结构局部破坏等影响隧道正常使用及其耐久性问题的关键是展开纵向设计理论... 通过对软土盾构隧道结构设计理论的现状和已建软土盾构隧道结构存在问题的分析,指出克服软土盾构隧道结构发生过量纵向沉降或不均匀沉降而引起隧道渗水、漏泥、结构局部破坏等影响隧道正常使用及其耐久性问题的关键是展开纵向设计理论研究。在纵向设计理论指导下,通过软土盾构隧道衬砌管片拼装形式、管片材料等方面的创新改造,使软土盾构隧道的设计方法更加科学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设计 盾构隧道 软土 综述 隧道结构 隧道衬砌管片 不均匀沉降 设计理论 理论研究 正常使用 局部破坏 理论指导 科学合理 设计方法 耐久性 渗水 拼装
下载PDF
盾构在软土地层掘进过程中的管片上浮研究 被引量:35
6
作者 王其炎 杨建辉 +1 位作者 薛永利 陈自海 《现代隧道技术》 E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4-152,共9页
通过对杭州某地铁施工实例的监测与分析得出,隧道上浮可分为初次上浮和二次上浮,且初次上浮量在隧道总上浮中所占比重较大,约为50%-80%。文章结合该区间段盾构隧道施工,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盾构在软土地层掘进过程中的管片上... 通过对杭州某地铁施工实例的监测与分析得出,隧道上浮可分为初次上浮和二次上浮,且初次上浮量在隧道总上浮中所占比重较大,约为50%-80%。文章结合该区间段盾构隧道施工,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盾构在软土地层掘进过程中的管片上浮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管片上浮、管底处下卧土层回弹和管顶处上覆土层沉降随注浆慷力、浆液弹性模量、土舱压力、千斤顶压力等因素变化发展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管片上浮可分为三个阶段:上浮激增段、上浮平缓段和上浮稳定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隧道 盾构施工 管片上浮 数值模拟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海地区软土分布特征及软土地基变形实例浅析 被引量:34
7
作者 周学明 袁良英 +1 位作者 蔡坚强 候新杰 《上海地质》 2005年第4期6-9,61,共5页
上海是典型的软土地基区,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软土地基变形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从上海地区软土地层特征的分析,结合隧道、高架以及公路工程的软土地基变形实例,分析不同工程所引起的软土地基变形量,及其危害,为以后工程设计... 上海是典型的软土地基区,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软土地基变形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从上海地区软土地层特征的分析,结合隧道、高架以及公路工程的软土地基变形实例,分析不同工程所引起的软土地基变形量,及其危害,为以后工程设计及施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地基变形 隧道 高架 沉降
下载PDF
软土地层中地铁盾构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4
8
作者 王国才 马达君 +1 位作者 杨阳 章洁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273-277,共5页
盾构法是软土地区地下隧道施工的一种常用工法,但对于盾构推进过程中引起软土地层移动和地表沉降的原因及机理,人们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工程实践经验积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此,以杭州地铁1号线某区间地铁隧道开挖为例,利用三维非线... 盾构法是软土地区地下隧道施工的一种常用工法,但对于盾构推进过程中引起软土地层移动和地表沉降的原因及机理,人们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工程实践经验积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此,以杭州地铁1号线某区间地铁隧道开挖为例,利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软件对地铁盾构隧道施工开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与分析,得到隧道开挖引起隧道周围土体移动和地表沉降曲线,分析了隧道地表沉降沿横向分布随盾构推进的变化规律、地表沉降沿纵向分布随盾构推进的变化规律和不同深度处地层的沉降变化规律。所得结论对软土地区地铁隧道设计与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 地铁隧道 盾构法 地表沉降 有限元法
下载PDF
软土地铁车站结构及隧道的三维地震响应分析 被引量:33
9
作者 王国波 马险峰 杨林德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523-2528,共6页
建立了软土地铁车站结构及相邻隧道的三维计算模型,研究了其三维地震响应规律,确定了结构的薄弱部位及地震荷载引起结构内力的增幅,分析了隧道对车站结构内力的影响。研究表明:①在距离车站结构端墙1.5倍车站结构横向宽度的横截面,可按... 建立了软土地铁车站结构及相邻隧道的三维计算模型,研究了其三维地震响应规律,确定了结构的薄弱部位及地震荷载引起结构内力的增幅,分析了隧道对车站结构内力的影响。研究表明:①在距离车站结构端墙1.5倍车站结构横向宽度的横截面,可按平面应变问题分析;②车站结构受力较大的部位有:上柱上端与板结合处、底板跨边与侧墙结合处、底板中跨跨中及车站结构的前端墙;③地震荷载对柱端弯矩的影响最大;④区间隧道的存在削弱了车站结构前后端墙的整体抗震性能。研究成果可为地铁车站结构及隧道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 地铁车站结构 隧道 三维计算模型 地震响应
下载PDF
上海软土地下建筑物抗震稳定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周健 胡晓燕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92-497,共6页
在有效应力动力分析方法基础上,对上海软土地下建筑物进行抗震稳定分析,主要对隧道位于粘性土层和破性土层两种工况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分析,计算中分别用唐山、苏南核电站、日本宫城冲和台湾Lotung等几种不同的地震波分别50m和280m的... 在有效应力动力分析方法基础上,对上海软土地下建筑物进行抗震稳定分析,主要对隧道位于粘性土层和破性土层两种工况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分析,计算中分别用唐山、苏南核电站、日本宫城冲和台湾Lotung等几种不同的地震波分别50m和280m的2种不同深度输入,研究上海地层在7度地震作用下,隧道、注浆材料以及隧道附近土层的反应加速度、孔隙水压力及其比值、动剪应力及其比值、最终沉降等,并对上述工况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和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 隧道 地震 动力反应分析 地下建筑
下载PDF
滨海软土地层盾构近接穿越角度对既有隧道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王超东 赖鹏安 +1 位作者 曹洋 杨生 《现代隧道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8-174,共7页
为研究新建盾构隧道以不同交角上穿施工对既有隧道的影响,文章以福州地铁2号线为工程背景,通过室内模型试验模拟穿越角度分别为0°,30°,60°和90°时盾构上穿施工对既有隧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穿施工过程中... 为研究新建盾构隧道以不同交角上穿施工对既有隧道的影响,文章以福州地铁2号线为工程背景,通过室内模型试验模拟穿越角度分别为0°,30°,60°和90°时盾构上穿施工对既有隧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穿施工过程中,沿新建隧道纵向土层受扰动影响最大,且离开挖面越近的土层扰动影响越显著;既有隧道各测点附加内力变化规律一致,且在新建隧道开挖断面处变化最为明显;当交叠角从0°~90°变化时,随着交叠角度增大,在两隧道的分开段,沿既有隧道纵向的土层受扰动影响越小,结构纵向附加内力也逐渐减小,而重叠段土层扰动影响一致,受既有隧道整体性影响,纵向附加内力有略微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软土 盾构隧道 交叠上穿 穿越角度 既有隧道稳定性 模型试验
下载PDF
地铁列车循环荷载下软土地区盾构隧道长期沉降分析 被引量:22
12
作者 杨兵明 刘保国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1-67,共7页
为分析地铁列车循环荷载作用下宁波软土地区盾构隧道的长期沉降问题,运用室内土的动三轴试验,研究不同围压和不同循环动应力条件下宁波淤泥质软黏土的塑性累积应变;依据淤泥质黏土的室内动三轴试验结果,拟合得到修正的指数预测模型中的... 为分析地铁列车循环荷载作用下宁波软土地区盾构隧道的长期沉降问题,运用室内土的动三轴试验,研究不同围压和不同循环动应力条件下宁波淤泥质软黏土的塑性累积应变;依据淤泥质黏土的室内动三轴试验结果,拟合得到修正的指数预测模型中的相关参数,将数值模拟与修正的指数预测模型相结合并运用分层总和法,对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某区间盾构隧道的长期沉降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线路的不平顺、地铁列车循环荷载的大小及频率对宁波淤泥质软黏土地区隧道下卧土层的长期沉降有较明显的影响,同等试验条件下,线路不平顺时下卧软土的长期沉降约为平顺时的2.9倍;地铁列车循环荷载的频率越高,所引起宁波淤泥质软黏土地层的塑性变形幅值越小;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运营10年后隧道下卧土体的累计沉降约为22mm,第1年的沉降较大,约占运营10年累计总沉降量的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地层 盾构隧道 土动三轴试验 循环荷载 长期沉降
下载PDF
滨海软土层新建地铁盾构隧道近距离上跨既有地铁隧道修建技术 被引量:21
13
作者 刘建国 徐添华 宋程鹏 《现代隧道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0-167,共8页
深圳地铁5号线南延工程前湾站-桂湾站盾构区间隧道上跨既有地铁11号线隧道,隧道重叠区域位于滨海淤泥软土地区,附近众多工程群坑关系复杂且相互影响极大。为确保上跨施工时既有地铁11号线隧道不发生超量变形或者破坏,在前桂区间隧道施... 深圳地铁5号线南延工程前湾站-桂湾站盾构区间隧道上跨既有地铁11号线隧道,隧道重叠区域位于滨海淤泥软土地区,附近众多工程群坑关系复杂且相互影响极大。为确保上跨施工时既有地铁11号线隧道不发生超量变形或者破坏,在前桂区间隧道施工前采取了地质补勘、区间土体加固、补充加固、袖阀管注浆加固等施工准备措施,盾构推进过程中综合采用分段施工和参数调整、严格控制盾构推进和管片拼装质量、改良土体、同步注浆和补浆等措施,确保了盾构隧道施工安全可靠。施工监测结果表明,前桂区间盾构施工引起的既有地铁11号线隧道最大位移为5.0 mm,满足地铁保护的安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 地铁隧道 盾构 近距离上跨既有隧道 相互作用 土体加固 施工控制技术
下载PDF
软土地区紧邻地铁隧道深基坑支护设计与实践 被引量:21
14
作者 李煜峰 傅怡 徐中华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8-137,共10页
以上海竹园2-16-1地块项目深基坑工程为背景,介绍了邻近地铁的软土深基坑变形控制方法及其效果。根据基坑工程的特点,设计时采取了多种地铁保护专项技术措施,包括基坑分区实施方案、支护体系、钢支撑轴力补偿系统、坑内被动区加固、承... 以上海竹园2-16-1地块项目深基坑工程为背景,介绍了邻近地铁的软土深基坑变形控制方法及其效果。根据基坑工程的特点,设计时采取了多种地铁保护专项技术措施,包括基坑分区实施方案、支护体系、钢支撑轴力补偿系统、坑内被动区加固、承压水控制措施等。结果表明:基坑各分区地下连续墙最大侧向位移小于上海软土地区基坑地下连续墙最大侧移的统计平均值0.42%H(H为基坑最大开挖深度),特别是靠近地铁侧的地下连续墙最大侧向位移接近上海软土地区基坑地下墙最大侧移的统计下限值0.1%H;地铁侧坑外承压水位总体保持在比较平稳的水平,最大水位变化仅为0.72 m;邻近的地铁隧道上行线和下行线的累计最大沉降量分别为8.2 mm和5.1 mm,均小于地铁下沉量允许值(20 mm),且隧道曲率半径满足控制值要求;本基坑采用的系统变形控制措施有效地保障了邻近地铁的安全,其设计和施工方法可以为软土地区同类基坑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 深基坑 地铁隧道 支护设计 变形控制
下载PDF
软土区双线盾构施工引起的土体变形及孔压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丁智 洪哲浩 +3 位作者 冯丛烈 魏新江 徐涛 王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465-1473,共9页
以杭州地铁2号线某盾构区间工程为背景,推导饱和软土双线盾构掘进引起的土体变形及孔压理论解,结合实际工程参数分析土体及超孔压变化规律;控制切口附加推力、盾壳摩擦力和盾尾注浆压力的取值,研究不同施工参数对土体竖向变形的影响。... 以杭州地铁2号线某盾构区间工程为背景,推导饱和软土双线盾构掘进引起的土体变形及孔压理论解,结合实际工程参数分析土体及超孔压变化规律;控制切口附加推力、盾壳摩擦力和盾尾注浆压力的取值,研究不同施工参数对土体竖向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盾构接近研究断面时,施工参数对土体变形的影响较大;当双线盾构推进通过研究断面一定距离后,其施工引起的横向地表位移变化和切口附加推力作用下的超孔压变化趋于稳定;盾壳摩擦力对孔压的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盾构穿越一半长度内;当双线盾构远离研究断面后,盾尾注浆作用产生的超孔压力趋近于0;研究结果可为杭州软土区类似盾构工程提供指导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 双线盾构隧道 盾构施工 土体变形 孔压变化
下载PDF
软土地层中双圆盾构法隧道的抗震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吴晓峰 周健 董鹏 《工程抗震》 2004年第4期27-31,共5页
目前对于上海双圆盾构法隧道的抗震问题 ,尚没有成熟的方法可供利用。本文结合上海地区典型软土室内动力试验研究成果 ,采用考虑土 -结构相互作用的软土地层中地下建筑物抗震稳定分析方法 ,研究了隧道 -土体体系二维地震反应 ,并应用梁... 目前对于上海双圆盾构法隧道的抗震问题 ,尚没有成熟的方法可供利用。本文结合上海地区典型软土室内动力试验研究成果 ,采用考虑土 -结构相互作用的软土地层中地下建筑物抗震稳定分析方法 ,研究了隧道 -土体体系二维地震反应 ,并应用梁单元有限元模型研究了隧道的纵向地震反应。计算结果包括 :地震引起的隧道周围软土孔隙水应力比、震陷、动剪应力比 ,以及隧道结构的动剪应力、轴力、剪力、弯矩等。最终从地震影响角度对该隧道的优劣作了初步评价 ,为工程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所得结论可为软土隧道抗震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地层 双圆盾构法 遂道 抗震分析 有限元法
下载PDF
软土大直径泥水盾构隧道施工期上浮的控制措施 被引量:18
17
作者 王新 李庭平 王印昌 《隧道建设》 2014年第12期1168-1174,共7页
大直径盾构公路隧道在近工作井区段覆土较浅,施工期易产生上浮现象。借助以往软土地区泥水盾构隧道的设计经验,通过分析影响隧道上浮的物理环境和工艺操作,得到可能产生隧道上浮力的主要因素为地下水、同步注浆浆液、盾构姿态调整、地... 大直径盾构公路隧道在近工作井区段覆土较浅,施工期易产生上浮现象。借助以往软土地区泥水盾构隧道的设计经验,通过分析影响隧道上浮的物理环境和工艺操作,得到可能产生隧道上浮力的主要因素为地下水、同步注浆浆液、盾构姿态调整、地基回弹、泥浆后窜;间接影响隧道上浮趋势的主要因素有覆土厚度、地下水位、结构尺寸和材料重度、上覆土压缩特性、掘进速度和管片接头刚度。隧道抗浮的主要措施有增加上覆土临时压重、优化盾构施工参数与姿态控制、打设门式抗浮结构、改善注浆工艺及浆液性能、二次注浆、加强管片纵向连接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 大直径 泥水盾构 隧道上浮 影响因素 控制措施
下载PDF
地下水对软土盾构隧道施工的影响规律分析 被引量:17
18
作者 林志斌 李元海 +1 位作者 赵耀强 时林坡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5-381,389,共8页
潜水和承压水是地铁软土区间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的主要危险源,为研究潜水水位变化和承压水水压变化对区间隧道施工的影响,采用FLAC3D软件,选用修正剑桥模型,对不同潜水水位和承压水头作用下盾构隧道的地表沉降、衬砌内力等进行分析。研... 潜水和承压水是地铁软土区间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的主要危险源,为研究潜水水位变化和承压水水压变化对区间隧道施工的影响,采用FLAC3D软件,选用修正剑桥模型,对不同潜水水位和承压水头作用下盾构隧道的地表沉降、衬砌内力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隧道洞身全部位于地下水中时:(1)潜水条件下,考虑渗流时地表最大沉降量比不考虑渗流时增大约50%;盾构隧道最大地表沉降与潜水水位呈线性关系;(2)承压水条件下,考虑渗流时地表最大沉降量比不考虑渗流时增大约10%,盾构隧道最大地表沉降与承压水头不成线性关系,随着承压水头的增大,地表最大沉降的增长速率越来越大;(3)潜水水位从-6.8 m变化到-2.8 m及承压水头从8 m变化到12 m的过程中,隧道衬砌管片弯矩和轴力随着潜水水位的升高或承压水头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 盾构隧道 渗流 潜水 承压水
下载PDF
软土地层并行曲线隧道施工顺序对既有隧道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邓碧 张俊伟 +4 位作者 诸葛绪松 刘文献 林星涛 苏栋 陈湘生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0-176,共7页
为了研究并行曲线隧道施工顺序对既有隧道的影响,以横琴杧洲隧道工程为依托,建立了并行曲线隧道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施工顺序和曲率半径r(r=500,800 m)下新建曲线盾构隧道开挖对既有隧道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施... 为了研究并行曲线隧道施工顺序对既有隧道的影响,以横琴杧洲隧道工程为依托,建立了并行曲线隧道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施工顺序和曲率半径r(r=500,800 m)下新建曲线盾构隧道开挖对既有隧道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工顺序对既有隧道位移影响较小,曲率半径对既有隧道位移影响相对较大;随着曲率半径(r=500~800 m)的增加,既有隧道位移增加约15%;既有隧道的位移主要在盾构开挖面前方2D(D为隧道外径)、后方1D范围内产生;施工顺序对既有隧道内力的影响与曲率半径有关;隧道曲率半径为500 m时,施工顺序对既有隧道内力变化影响规律相似,即离盾构开挖面最近的既有隧道剖面产生的弯矩最大,且最大弯矩和最小弯矩均出现在靠近新隧道一侧;内侧隧道先开挖时,既有隧道的弯矩(绝对值)更小,此时对于并行曲线隧道施工,内侧隧道先开挖更安全;在盾构开挖面前方一定距离内既有隧道产生的轴力最大;隧道曲率半径为800 m时,双线隧道近似于平行隧道,施工顺序对既有隧道内力变化和大小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地层 曲线隧道 施工顺序 曲率半径 结构内力
下载PDF
软土地层盾构隧道渗漏水量与沉降关系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庄丽 张银屏 《中国建筑防水》 2006年第6期13-15,共3页
上海地区的隧道多处于饱和含水的软土地层,施工方法以盾构法为主。隧道的渗漏水往往是引发隧道沉降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从盾构隧道的特点分析了渗漏水的原因,并通过有限元模拟计算,对比分析了渗漏水量对沉降的影响,同时研究了隧道长期... 上海地区的隧道多处于饱和含水的软土地层,施工方法以盾构法为主。隧道的渗漏水往往是引发隧道沉降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从盾构隧道的特点分析了渗漏水的原因,并通过有限元模拟计算,对比分析了渗漏水量对沉降的影响,同时研究了隧道长期沉降的变化规律,为上海地区盾构隧道的施工和防水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地层 盾构隧道 渗漏水 沉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