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吸毒“正常化”与香港防治毒品政策之转变——以青少年吸食氯胺酮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劲华 陈静宜 罗志坚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98-108,共11页
香港政府的防治毒品政策大体可分为两大主轴。第一主轴是刑事司法,包含立法禁毒、执法及针对毒品相关罪行及吸毒者的判刑。第二主轴是社会政策,包括预防吸毒行为、识别吸毒者及提供戒毒复康服务。就吸食氯胺酮而言,香港青少年群体很大... 香港政府的防治毒品政策大体可分为两大主轴。第一主轴是刑事司法,包含立法禁毒、执法及针对毒品相关罪行及吸毒者的判刑。第二主轴是社会政策,包括预防吸毒行为、识别吸毒者及提供戒毒复康服务。就吸食氯胺酮而言,香港青少年群体很大程度出现了帕克所述的"正常化"现象。同时,日常社交圈子中网络状的接触点大幅增加了非滥药群尝试氯胺酮的可能性。这种吸毒"正常化"对香港毒品防治政策有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品罪行 青少年 毒品防治政策 氯胺酮 软性毒品 精神科药物
下载PDF
软性毒品犯罪非罪化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付丽芳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1期66-68,共3页
作为全球三大公害之一的毒品问题,近几年在我国有愈演愈烈之势,与毒品作斗争已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为了在打击毒品犯罪中取得更好的效果,有必要对毒品犯罪的内容做进一步的分析。其中对有关软性毒品的犯罪,因其较小的危害性,应当... 作为全球三大公害之一的毒品问题,近几年在我国有愈演愈烈之势,与毒品作斗争已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为了在打击毒品犯罪中取得更好的效果,有必要对毒品犯罪的内容做进一步的分析。其中对有关软性毒品的犯罪,因其较小的危害性,应当将其从毒品犯罪中剔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品犯罪 软性毒品 非罪化
下载PDF
超短效β_1-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盐酸兰地洛尔的研发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倩 冯明声 +1 位作者 曹于平 姚其正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9期7-9,共3页
盐酸兰地洛尔是超短效β1-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由日本小野制药工业株式会社(Ono)最早开发,用于手术时心动过速性心律失常的紧急治疗;后适应证追加手术后循环动态监视下对心动过速性心律失常的紧急治疗,获得批准。本文综述了盐酸兰地洛... 盐酸兰地洛尔是超短效β1-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由日本小野制药工业株式会社(Ono)最早开发,用于手术时心动过速性心律失常的紧急治疗;后适应证追加手术后循环动态监视下对心动过速性心律失常的紧急治疗,获得批准。本文综述了盐酸兰地洛尔的设计研发、特性及其在临床研究中的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短效β1-受体阻断剂 盐酸兰地洛尔 软药设计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药物代谢研究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陈竞洪 李林 +1 位作者 屈英微 王淑月 《河北工业科技》 CAS 2005年第2期114-116,共3页
药物代谢是新药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从药物代谢在新药开发初期寻找具有良好药代性质的候选物、先导物结构改造和结构修饰、硬药和软药的设计方面等,阐述了药物代谢在药物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探讨药物代谢研究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将推动... 药物代谢是新药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从药物代谢在新药开发初期寻找具有良好药代性质的候选物、先导物结构改造和结构修饰、硬药和软药的设计方面等,阐述了药物代谢在药物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探讨药物代谢研究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将推动新药研究的开展,加速新药研究开发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代谢 新药研究开发 药物研究 初期 重要作用 结构修饰 新药开发 重要环节 结构改造 加速
下载PDF
软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淑月 尹宏军 陈竞洪 《河北工业科技》 CAS 2004年第1期58-60,共3页
探索软药原理在新药研究中的规律,推动新药研究工作的开展,通过文献检索分析比较、归纳综合,阐述软药的意义、分类及在新药设计中的典型事例和软药原理在新药设计中广泛应用。该原理依据有效药物的代谢机理进行的新药设计,其特点是在体... 探索软药原理在新药研究中的规律,推动新药研究工作的开展,通过文献检索分析比较、归纳综合,阐述软药的意义、分类及在新药设计中的典型事例和软药原理在新药设计中广泛应用。该原理依据有效药物的代谢机理进行的新药设计,其特点是在体内一步代谢失活,缩短药物的体内过程,将药物的药效与药物的毒副作用分开,提高了药物的治疗指数。它比全新药物的创制难度低、风险小、命中率高,是新药研究的一条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药原理 新药设计 体内代谢 新药研究
下载PDF
Peptide-based boronates: How to achieve tissue specificity in anticancer therapy
6
作者 Nicola Micale 《World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3年第3期32-35,共4页
Dipeptidyl boronic acids are suitable candidates for the design of "pro-soft" drugs because recent studies have proven that these acids undergo a p H-dependent cyclization equilibrium, generating an inactive... Dipeptidyl boronic acids are suitable candidates for the design of "pro-soft" drugs because recent studies have proven that these acids undergo a p H-dependent cyclization equilibrium, generating an inactive cyclic form under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Dipeptidyl boronic acids possess a wide range of potential targets, and the 26 S proteasome appears to be one of the main targets.This multicatalytic complex is involved in intracellular protein turnover and is overexpressed in certain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such as malignancies, autoimmune diseases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ortezomib is the first-in-class derivative approved by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i.e., relapsed and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and mantle cell lymphoma) but is inactive against solid tumors due to an insufficient tissue distribution. 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s a possible strategy for enhancing the in vivo performance of dipeptidyl boronic acids endowed with promising proteasomeinhibiting properties and their applicability as anticancer agents. In particular, dipeptidyl boronic acids might have a fruitful application as pro-soft drugs when an appropriate recognition motif serves as a substrate for a tumor-specific protease, generating the active form of the drug in situ and preventing systemic side effects after diffusion through cells and tiss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PTIDE BORONATES PROTEASOME INHIBITORS ANTICANCER therapy Pro-soft drug Solid TUMOR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