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的主体性和现代人格建构 被引量:7
1
作者 鲁献慧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9-53,共5页
哲学视野中的人格是人的主体性在主体身上的集中表现,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一种资格。人格随着主体对象性活动而发展和转变。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应摈弃附属人格、无为人格、中庸人格。现代人格的特征应当是自主自强、开拓进取、惜... 哲学视野中的人格是人的主体性在主体身上的集中表现,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一种资格。人格随着主体对象性活动而发展和转变。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应摈弃附属人格、无为人格、中庸人格。现代人格的特征应当是自主自强、开拓进取、惜时高效和面向未来。现代人格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培育现代人格的优良“土壤”;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是现代人格成长的最佳“气候”;健康的文化环境是现代人格培养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现代人格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民主政治
下载PDF
“新时期”概念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探析
2
作者 周家彬 王强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9-121,M0006,共14页
作为新中国史中的重要概念,“新时期”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经历了复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起初,中共中央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其时间起点是1976年粉碎“四人帮”,并且仅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一... 作为新中国史中的重要概念,“新时期”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经历了复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起初,中共中央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其时间起点是1976年粉碎“四人帮”,并且仅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一个阶段。中共十三大之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等新的提法逐步出现。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之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全称表述逐渐成熟。与此同时,“新时期”的时间起点由1976年粉碎“四人帮”转变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新时期”在新中国史中的定位也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一个阶段上升为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并列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共十八大之后,随着“新时代”的提出,“新时期”的时间下限被明确为2012年中共十八大的召开,这一概念最终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概念史
原文传递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 被引量:3
3
作者 孙显元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5-10,13,共7页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奋斗目标。这个奋斗目标的制定,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大贡献。建国60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个奋斗目标的确定是正确的,它已成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中国特...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奋斗目标。这个奋斗目标的制定,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大贡献。建国60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个奋斗目标的确定是正确的,它已成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直接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不是重新开辟了另一条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而是对传统社会主义道路的继承和发展,把它提高到了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 “三位一体”总体布局 革命和建设结合
下载PDF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体面劳动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朝阳 罗家兴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4-67,共4页
体面劳动是一切劳动者的权利和追求。近年来,国际社会一直致力于推进体面劳动。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对体面劳动这一普遍性的概念加以中国化的理解,并深刻认识其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是一个重要课题。在社会主... 体面劳动是一切劳动者的权利和追求。近年来,国际社会一直致力于推进体面劳动。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对体面劳动这一普遍性的概念加以中国化的理解,并深刻认识其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是一个重要课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体面劳动是一个系统性工作,需从多方面做出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面劳动 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化 系统建设
下载PDF
毛泽东关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宣谕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第12期1-8,共8页
城市现代化建设是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城市现代化建设思想内涵丰富,包括变消费型城市为生产型城市的城市建设方针,为生产、为劳动人民服务的城市建设基本原则,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城市建设中心任务等,是毛泽东... 城市现代化建设是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城市现代化建设思想内涵丰富,包括变消费型城市为生产型城市的城市建设方针,为生产、为劳动人民服务的城市建设基本原则,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城市建设中心任务等,是毛泽东对“城市建设为了谁、依靠谁”和“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这些重大问题的系统性思考和探索。毛泽东城市现代化建设思想对新时代城市建设有重要启示,有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走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建设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城市建设 工业化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下载PDF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全面”的语义承诺、价值指向与实践要求 被引量:1
6
作者 谭宏钢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3,共13页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为我国做出的新型战略部署,“全面”一词是重中之重。“全面”不仅涵盖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体的全面性,即民族全面化和地区全面化,同时还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体的全面性,即政治现...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为我国做出的新型战略部署,“全面”一词是重中之重。“全面”不仅涵盖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体的全面性,即民族全面化和地区全面化,同时还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体的全面性,即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以及生态现代化。之所以要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从根本上是为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语境下,为了最大限度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明确宪法导向、强化民主参与,以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提供组织保障、经济依托、法治引领和民主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全面” 党的二十大 党的领导
下载PDF
习近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论纲 被引量:1
7
作者 程刚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1-9,共9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接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形成了内涵丰富、体系完善、逻辑自洽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思想体系。"历史方位论""目标指向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接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形成了内涵丰富、体系完善、逻辑自洽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思想体系。"历史方位论""目标指向论""内容层次论""实践范畴论""理论武装论""政治保障论""动力机制论""精神指引论"等观点和主张,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代化 民族复兴 五位一体 党的建设
下载PDF
清廉建设:中国共产党百年破浪奋进的压舱石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秋芳 《廉政学研究》 2021年第2期3-14,237,238,共14页
纵观建党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清廉建设与反腐斗争的历史沿革,仰望忠诚为民、清正廉洁、永葆先进性的党员群像,我们完全有底气说,清廉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这艘巨轮百年劈波斩浪奋勇前行的压舱石!要形成更加清廉的政治生... 纵观建党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清廉建设与反腐斗争的历史沿革,仰望忠诚为民、清正廉洁、永葆先进性的党员群像,我们完全有底气说,清廉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这艘巨轮百年劈波斩浪奋勇前行的压舱石!要形成更加清廉的政治生态、建设更加清廉的党员队伍、营造更加清廉的社会环境,就需要激励广大党员始终保持清廉品格,践行为民服务宗旨,必须从以下着力点把握:突出进行务实而不是空洞的为民服务宗旨教育;管住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和关键人物的权力运行,严格制衡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权力的超载和滥用;鞭策党员公职人员追求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一致性;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提升党员干部的职业满意度和被信任感,修复好干群互信关系;深度改革用人机制,用科学办法让治国理政和振兴各业的杰出人才真正人岗相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清廉建设 政治生态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下载PDF
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路之比较
9
作者 郑矿文 唐长久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60-63,共4页
实现“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完美结合 ,从而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是毛泽东和邓小平共同努力的目标。但在如何实现这种结合上 ,毛泽东和邓小平则有着不同的思路 ,不同的思路加上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使他们在实践中取得了不同... 实现“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完美结合 ,从而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是毛泽东和邓小平共同努力的目标。但在如何实现这种结合上 ,毛泽东和邓小平则有着不同的思路 ,不同的思路加上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使他们在实践中取得了不同的时代效果。分析这两种不同的建设思路及其形成原因 ,可以为今天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一点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邓小平 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思路 比较
下载PDF
谈高职院校精神文明建设
10
作者 王玲 《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 2001年第3期42-43,68,共3页
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对增强综合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学校作为社会主义一 代新人的培养基地,自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战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必须不断提高认识... 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对增强综合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学校作为社会主义一 代新人的培养基地,自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战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必须不断提高认识,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守土有责,进行卓绝奋斗;坚持结合实际,制订规划、选准目标,切实加强师生员工的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社会主义现代化 精神文明建设 “四有”新人
下载PDF
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积极应对全球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挑战
11
作者 窦凌 《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5-8,共4页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的历史进程。当前的全球化是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 ,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在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中 ,只有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趋利避害 。
关键词 邓小平理论 全球化 中国 现代化 社会主义建设 党的建设
下载PDF
高度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12
作者 李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1-6,共6页
文章分析了“三农”问题的性质及其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方位,对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三农”理论进行了归纳,指出了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方向。
关键词 “三农”问题 社会主义现代化 农村小康 建设
下载PDF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哲学意蕴
13
作者 申波 田清清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100-105,共6页
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实现了把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强大的朝气与生命力,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实现了把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强大的朝气与生命力,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从哲学的视域来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和战略智慧,坚持了"实践的观点""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和"人民主体地位",体现着深刻的辩证法的实践智慧和实践智慧的辩证法,对于坚定执政信心、彰显制度优势和实现伟大梦想具有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实践 辩证法 人民主体地位 哲学意蕴
原文传递
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之历史局限性
14
作者 权宗田 《咸宁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17-20,共4页
实现“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完美结合 ,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毛泽东所努力追求的目标。但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国际国内背景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界定、动力机制选择、进程选择以及如何实现目标的保证选择等方... 实现“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完美结合 ,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毛泽东所努力追求的目标。但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国际国内背景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界定、动力机制选择、进程选择以及如何实现目标的保证选择等方面 ,出现了一些迷误 ,从而使他的目标在实现过程中出现了曲折反复并最终走向歧途。本文试图分析这种历史局限性及其成因 ,期求能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一点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理论 历史局限性
下载PDF
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科学内涵和实施路径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亚林 徐建 +2 位作者 叶敏 郝文强 周昊 《科学发展》 CAS 2023年第10期5-16,共12页
上海应以人与社会的现代化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化、治理现代化、服务现代化为主线,通过高水平改革开放、科技自主创新、资源高效配置、持续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发展引领,统筹推进经济治理、社会治理与生态治理有机衔接实现城市治理引领,优化... 上海应以人与社会的现代化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化、治理现代化、服务现代化为主线,通过高水平改革开放、科技自主创新、资源高效配置、持续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发展引领,统筹推进经济治理、社会治理与生态治理有机衔接实现城市治理引领,优化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均衡布局实现公共服务引领,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 中国式现代化 浦东新区
下载PDF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历史考察——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对象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同昌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16-24,共9页
组织力建设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着力点。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指其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党支部内部治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满足群众利益的能力。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在不同时代有不同针对性,因其无行政级别依... 组织力建设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着力点。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指其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党支部内部治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满足群众利益的能力。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在不同时代有不同针对性,因其无行政级别依托,缺乏足够资源,因而活力不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农村大变动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可以分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初步探索、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之初的主动适应、十六大以后的深化发展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积累了重要经验,对新时代持续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实现全面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农村基层党组织 组织力建设
下载PDF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及历史启示
17
作者 熊吕茂 《学术问题研究》 2009年第2期81-85,共5页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回顾中国6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仍然有许多经验和教训是值得认真总结和汲取的。同时,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经验 启示
下载PDF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现代化
18
作者 刘国华 《云梦学刊》 2003年第6期45-47,共3页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难历程和巨大成就证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钳制、阻碍、影响社会主义现...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难历程和巨大成就证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钳制、阻碍、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因素还很多,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建设者,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自身的现代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代化 共产党自身 建设 与时俱进
下载PDF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与实践思考 被引量:3
19
作者 宋家本 《决策与信息》 2021年第2期61-66,共6页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从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理论到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从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理论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其内涵十分丰富,具有竞争性、前提性与民族性等特征,应按照政治标准、社会效益标准、生产力标准、话语权标准与历史标准,从完成根本任务、战略任务、重要使命、主攻方向、重要途径等五方面努力,如期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文化建设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构 被引量:2
20
作者 何萍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1-6,F0003,共7页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不是某几个思想家任意的和人为的虚构,而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两次学术启蒙带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话语体系变化的理性反思。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两次大的学术启蒙:一次是20世纪70...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不是某几个思想家任意的和人为的虚构,而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两次学术启蒙带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话语体系变化的理性反思。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两次大的学术启蒙: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关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讨论。在这两次大的学术启蒙推动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界开展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形成了以创造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目的、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为学术平台、以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思想资源的学术话语体系。这个话语体系就是我们今天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文本,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就是把这个文本从自发的形成提升为理性的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学术启蒙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