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社会公平状况分析──价值判断、权益失衡与制度保障 被引量:103
1
作者 郑功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1,共11页
社会公平是一种价值判断,建立在权益平等的基础之上。当前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不仅利益受损者有强烈的不公平感与受剥夺感,受益者也开始产生程度不同的不公平感,公众对社会公平的敏感性在持续上升,这表明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一个关注公... 社会公平是一种价值判断,建立在权益平等的基础之上。当前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不仅利益受损者有强烈的不公平感与受剥夺感,受益者也开始产生程度不同的不公平感,公众对社会公平的敏感性在持续上升,这表明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一个关注公平的新时代。经济增长不能自动地解决社会公平问题,权益失衡是导致社会公平感弱化的根本原因。在经济变革与社会发展进程中,国家特别需要消除制度性歧视、弥补制度缺失,根据公平正义共享原则来改造事关公民基本经济社会权益的制度安排,通过对弱势群体的特殊援助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来促进社会公平,并为之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公平 价值判断 权益失衡 制度保障
原文传递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28
2
作者 成海军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8-55,共8页
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福利体系,对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积极贡献不可磨灭。但同时,这一时期的社会福利制度又具有鲜明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具有很大的... 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福利体系,对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积极贡献不可磨灭。但同时,这一时期的社会福利制度又具有鲜明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加强其研究对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相匹配的社会福利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福利 计划经济 民政福利 历史评价
原文传递
建设新时代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被引量:19
3
作者 贾康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2-54,共3页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报告中,阐述了对于我们所处时代方位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成为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现代化宏伟事业的战略性认识依据和设计指导方略...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报告中,阐述了对于我们所处时代方位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成为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现代化宏伟事业的战略性认识依据和设计指导方略的关键性原点。在新时代,面对以"不平衡"为关键特征的社会主要矛盾,我们在创新与奋斗中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牢牢把握关于基本国情和我国国际地位的正确认识,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紧紧结合于生命线、幸福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持不懈的长期奋斗中,保持我们"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社会矛盾 新判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现代化经济体系
下载PDF
经济人的心理博弈:社会心理学对经济学的贡献与挑战 被引量:17
4
作者 彭凯平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1-69,共9页
心理学对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曾经集中在认知心理学中有关人类决策误差和非理性判断的研究上,实际上,社会心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更为密切。社会心理学中有关人类的动机、信息加工、态度的形成和变化、印象、承诺、认知不协调、后悔、社会关... 心理学对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曾经集中在认知心理学中有关人类决策误差和非理性判断的研究上,实际上,社会心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更为密切。社会心理学中有关人类的动机、信息加工、态度的形成和变化、印象、承诺、认知不协调、后悔、社会关系、价值观和文化等,都与人的经济行为密不可分;而经济学中有关价值、效用、选择、产权、沉没成本、机会成本、贸易、生活质量、博弈理论等概念,在本质上都是心理现象。过去很多有关人类非理性判断和决策的表现,或多或少都能寻找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经济学理论可以受益于社会心理学与经济学的交流,经济学的理论也不应该脱离社会心理学有关人性、人心、人情和人欲的限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心理学 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 决策与判断
原文传递
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解释机制与理论模型 被引量:16
5
作者 严秋斯 隋杨 郝雪晶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38-352,共15页
亲组织不道德行为(Unethical Pro-organizational Behavior,UPB)界定的是组织员工出于维护组织的利益而做出的不道德行为。UPB在组织中难以被识别,却可能给组织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兼具亲组织性和不道德性,UPB的研究引起了各界的广... 亲组织不道德行为(Unethical Pro-organizational Behavior,UPB)界定的是组织员工出于维护组织的利益而做出的不道德行为。UPB在组织中难以被识别,却可能给组织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兼具亲组织性和不道德性,UPB的研究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有必要明确UPB的来源与界定;亦有必要借鉴“不道德行为”的解释路径,从理性决策和直觉判断两个解释机制对UPB前因研究取得的进展进行理论归纳梳理,形成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亲领导不道德行为和亲团队不道德行为的细分研究,中国本土背景下企业所有制形式对UPB理论模型可能产生的调节作用,以及角色压力对UPB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组织不道德行为 社会认同 社会交换 直觉判断 企业所有制性质 角色压力
下载PDF
邻避风险认知偏差与沟通:社会判断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13
6
作者 毛庆铎 马奔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7-23,共7页
社会判断理论认为邻避风险认知偏差源于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个体理性与知识的有限性,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风险认知参数不同——如权重、相关程度、函数关系、组合原则以及一致性等。分析这些参数,可以科学量化地表达认知偏差。利用棱镜模... 社会判断理论认为邻避风险认知偏差源于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个体理性与知识的有限性,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风险认知参数不同——如权重、相关程度、函数关系、组合原则以及一致性等。分析这些参数,可以科学量化地表达认知偏差。利用棱镜模型对邻避风险认知的判断结果、判断原则和判断偏差等要素进行分析,从认知回馈角度出发,在主观合理的风险预期和客观公正的风险解释基础上进行平等互动的风险沟通,化解邻避风险认知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避 风险认知 社会判断
下载PDF
大学评价值得关注的视角转换 被引量:12
7
作者 史静寰 刘璐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9,共9页
大学评价体系是衡量大学发展的重要尺度,也是诊断大学发展问题的有效工具和撬动大学发展的有力杠杆。良好的评价体系既要反映大学发展的程度,又要引领大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四大主流世界大学排名为代表的传统大学评价属于典型的鉴定性... 大学评价体系是衡量大学发展的重要尺度,也是诊断大学发展问题的有效工具和撬动大学发展的有力杠杆。良好的评价体系既要反映大学发展的程度,又要引领大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四大主流世界大学排名为代表的传统大学评价属于典型的鉴定性评价,而卡内基院校选择性社区参与分类评价、《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影响力评价等评价体系的出现,则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从鉴定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型的新探索,为大学评价的视角转换及丰富提供了可借鉴的新思路:在评价标准上由“相对单一的学术维度”向“综合的促进社会发展维度”转换;在评价内容上由“给定性”向“给定性与可选择性相结合”转换;在评价方法上由“注重定量”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转换;在评价结果的呈现上由“求同”向“求同与求异相结合”的方向转换;在评价导向方面引导大学由“民族国家的大学”向“世界的大学”转换。总之,大学评价应引导和促进大学突破排名追求,做到正确的价值引领,体现大学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评价 科研产出 社会贡献 鉴定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 视角转换
下载PDF
人工智能社会实验的伦理关切 被引量:7
8
作者 于雪 李伦 《科学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7-585,共9页
人工智能技术的颠覆性特征将诱发一系列风险,但这些风险往往难以预知和研判,因而可以在社会场景中部分地引入某些人工智能技术,并通过密切监测其社会影响而试验其可行性。这种将人工智能引入社会的过程可以被视为人工智能社会实验。作... 人工智能技术的颠覆性特征将诱发一系列风险,但这些风险往往难以预知和研判,因而可以在社会场景中部分地引入某些人工智能技术,并通过密切监测其社会影响而试验其可行性。这种将人工智能引入社会的过程可以被视为人工智能社会实验。作为社会实验的人工智能在防控风险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其实施过程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伦理问题。这主要源于人工智能社会实验是以人为研究对象,考察“人—人工智能”的内在关系,因而对其伦理关切不仅重要而且必要。人工智能社会实验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社会实验解决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但同时,这种实验本身就存在着伦理争议,伦理的二阶性就导致了隐私、“脏手”、欺骗等现实伦理问题。基于此,应当建构面向人工智能社会实验的伦理框架,即人工智能社会实验伦理,以研判和防控人工智能社会实验的潜在伦理风险。通过提出人工智能社会实验伦理的治理策略,有助于探索科技伦理治理的中国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社会实验 伦理治理 风险研判
原文传递
两类远岛环境对守岛战士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沈兴华 彭云丽 +4 位作者 黄俊龙 马骞 段思竹 周建 蒋春雷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4期214-217,共4页
目的探讨两类远岛环境对不同类型守岛战士能力发展的影响。方法运用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中国修订版(WAIS—RC)中言语量表(VS)的部分内容,主要是领悟力测验分量表,按照原始分(raw score)和量表分(scaled score)进行统计学分... 目的探讨两类远岛环境对不同类型守岛战士能力发展的影响。方法运用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中国修订版(WAIS—RC)中言语量表(VS)的部分内容,主要是领悟力测验分量表,按照原始分(raw score)和量表分(scaled score)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远岛守卫战士的领悟力量表分与对照组比较,在入伍的第1、2、3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4、5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多期士官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样本的数量有关。结论在远岛长期(超过3年)守卫的战士其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受到的影响比对照组明显,建议对远岛长期守卫战士进行系统的社会适应能力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岛环境 守岛战士 社会适应能力 领悟力 道德判断能力
原文传递
传统法律文化:解读社会危害性的新路径 被引量:7
10
作者 利子平 石聚航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8-28,共11页
社会危害性是对犯罪的一种价值评判,而价值评判总是置身于一定的社会法律文化之中。因此,对社会危害性理论进行反思与改革,不能脱离传统法律文化。法律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对社会危害性不宜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正确的做法应当是:... 社会危害性是对犯罪的一种价值评判,而价值评判总是置身于一定的社会法律文化之中。因此,对社会危害性理论进行反思与改革,不能脱离传统法律文化。法律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对社会危害性不宜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吸收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精髓,不断充实社会危害性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危害性 传统法律文化 价值评判
原文传递
社会规范与译者价值创造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志杰 吕俊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9-73,共5页
翻译是人类的一种目的性实践活动。译者往往从所处历史情境出发对社会规范进行价值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拟采取的实践行动进行预期判断。正是这种预期性的价值判断推动译者创造出蕴涵差异性的新价值,并直接决定了译者翻译活动的价值... 翻译是人类的一种目的性实践活动。译者往往从所处历史情境出发对社会规范进行价值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拟采取的实践行动进行预期判断。正是这种预期性的价值判断推动译者创造出蕴涵差异性的新价值,并直接决定了译者翻译活动的价值水平。译者通过价值客体创造等方式参与社会共同体的价值对话、协商过程,积极介入并影响社会价值共识的达成,从而推动社会规范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规范 价值判断 价值创造 翻译批评
原文传递
从“真理”之“真”到“真诚”之“真”——中国当代社会伦理价值判断的一种回归
12
作者 韩磊 《理论界》 2024年第7期78-85,共8页
“真诚”作为中国传统伦理范型的精神内核,贯穿在从道家到“四书”的道德体系之中,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个人和社会的“诚”的伦理价值判断体系。一定程度上这与近代以来西方传播到中国的追求“真理”的社会价值体系产生了冲突,造成了“真... “真诚”作为中国传统伦理范型的精神内核,贯穿在从道家到“四书”的道德体系之中,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个人和社会的“诚”的伦理价值判断体系。一定程度上这与近代以来西方传播到中国的追求“真理”的社会价值体系产生了冲突,造成了“真诚”价值判断在竞争型社会和现代性下的矛盾形式。当代社会伦理与职业伦理中,传统范型的“真诚”处事原则在市场经济面前遭遇形变,使得个人信念不断屈从于“后单位组织”的市场逻辑。当代中国正处在传统的自我意识与现代性的社会意识变革的新伦理场域之中。尝试建立一种从“真理”之“真”到“真诚”之“真”的社会伦理价值判断回归,诉诸中国传统的个人实体精神架构,融合家庭式的民族伦理精神内核,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伦理与组织伦理的良性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伦理 价值判断 真诚观念 职业伦理 现代文明
原文传递
多项式加工树模型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媛媛 丁一 +1 位作者 彭凯平 胡传鹏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22-429,共8页
多项式加工树(multinomial processing tree, MPT)从理论模型出发,使用多项式模型来拟合行为数据并估计理论模型中各个加工过程发生的可能性。该模型能够有效分离和量化不同心理过程,被广泛应用于社会认知研究之中,如态度、刻板印象等... 多项式加工树(multinomial processing tree, MPT)从理论模型出发,使用多项式模型来拟合行为数据并估计理论模型中各个加工过程发生的可能性。该模型能够有效分离和量化不同心理过程,被广泛应用于社会认知研究之中,如态度、刻板印象等。本文首先介绍该模型的基本原理及其实现,并以道德判断为例说明其在社会心理学中的最新应用。最后,总结其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即可以作为一种方法提高研究的效度和精度,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并指出其潜在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项式加工树模型 模型分析 社会认知 道德判断
下载PDF
帮助情境中的预测偏差:成因与应对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逸璐 谢晓非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7-127,共11页
理解帮助情境中社会性判断的特征对促成高效率和满意度的互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帮助与被帮助者因占据不同角色,对帮助可能性、质量、心理感受和偏好方式等存在不对称的知觉,进而在预测对方心理与行为时发生偏差,可能阻碍合作的产生... 理解帮助情境中社会性判断的特征对促成高效率和满意度的互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帮助与被帮助者因占据不同角色,对帮助可能性、质量、心理感受和偏好方式等存在不对称的知觉,进而在预测对方心理与行为时发生偏差,可能阻碍合作的产生和亲社会行为的传递。此类偏差具有必然性,受个体认知策略局限性和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并可根据其成因有的放矢地应对。未来可以探讨帮助发生的媒介、双方的社会关系以及帮助的类型与偏差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帮助 求助 社会性判断 自我中心主义 观点采择
下载PDF
基于认知-态度-行为意愿理论的仿冒服装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镓斌 曲洪建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30-240,共11页
为了研究仿冒服装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基于“认知-态度-行为意愿”理论逻辑,首先探究产品认知、消费者态度与仿冒服装购买意愿间的影响关系,然后加入金钱崇拜与道德判断两个因素,探究二者在此逻辑关系中所起到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产... 为了研究仿冒服装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基于“认知-态度-行为意愿”理论逻辑,首先探究产品认知、消费者态度与仿冒服装购买意愿间的影响关系,然后加入金钱崇拜与道德判断两个因素,探究二者在此逻辑关系中所起到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产品认知的外观、体验、功能三个维度均能正向影响象征价值及购买意愿、负向影响社会风险;消费者态度中的象征价值正向影响购买意愿,社会风险负向影响购买意愿;并且产品认知的三个维度均能通过象征价值正向影响购买意愿,通过社会风险负向影响购买意愿;金钱崇拜正向影响购买意愿,道德判断负向影响购买意愿;而金钱崇拜在产品认知的三个维度与象征价值间并不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道德判断在产品认知的三个维度与社会风险间也不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最后,根据得到的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认知 象征价值 社会风险 金钱崇拜 道德判断 仿冒服装
下载PDF
社会距离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
16
作者 温锦烽 白鹤飞 +2 位作者 林鑫 黄雅莲 唐平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102-105,共4页
目的 探究社会距离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法,2021年9月选取广东省某高校的83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近社会距离组(n=43)和远社会距离组(n=40)。两组大学生分别完成近、远社会距离的道德判断材料(5... 目的 探究社会距离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法,2021年9月选取广东省某高校的83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近社会距离组(n=43)和远社会距离组(n=40)。两组大学生分别完成近、远社会距离的道德判断材料(5个道德困境故事)并进行道德判断评分,分析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因素。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道德困境故事的主效应显著(P<0.001),道德困境故事2、3的评分低于道德困境故事1、4、5;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远社会距离组道德判断评分高于近社会距离组(P<0.05)。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男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评分高于女大学生(P<0.05)。结论 社会距离影响大学生道德判断,在近社会距离时大学生有更多道义主义判断倾向,在远社会距离时有更多功利主义判断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距离 大学生 道德判断 道义主义 功利主义
下载PDF
社会距离知觉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孙晓玲 吴明证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13年第2期111-118,共8页
理论上,人们对不同个体行为是否违背道德的判断是完全一致的。本研究提出,人们对社会距离线索的知觉会影响对道德行为的判断。研究设计了两个实验,分别从社会距离直接启动和社会距离线索启动的角度对这一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较近... 理论上,人们对不同个体行为是否违背道德的判断是完全一致的。本研究提出,人们对社会距离线索的知觉会影响对道德行为的判断。研究设计了两个实验,分别从社会距离直接启动和社会距离线索启动的角度对这一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较近的社会距离启动及社会距离线索都能促使个体采取更温和的道德判断,功利主义的色彩比较浓厚,而较远的社会距离启动促使个体采用更加严格的道德判断,表现出道义论倾向。文章最后讨论了这一结果对未来研究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距离 道德判断 道义论 功利主义
下载PDF
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受害者向实施者反转的机制 被引量:4
18
作者 严瑜 李彤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07-1318,共12页
梳理和归纳了导致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的受害者反转为实施者的组织事件,包括团队层次的不作为领导行为和领导不文明行为以及个体层次的同事不文明行为。借助事件系统理论对受害者反转为实施者的认知过程进行了说明,如果组织事件的强度足... 梳理和归纳了导致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的受害者反转为实施者的组织事件,包括团队层次的不作为领导行为和领导不文明行为以及个体层次的同事不文明行为。借助事件系统理论对受害者反转为实施者的认知过程进行了说明,如果组织事件的强度足够引起受害者的控制化信息加工,则其可能改变自己的原有行为进而实施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根据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受害者的控制化信息加工可以通过三条路径实现,即学习过程,归因过程和道德判断过程。建议未来研究进一步探讨情绪和认知两者在不文明行为受害者角色反转中的作用,以及工作领域之外的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并且能够使用日记研究法进行验证;未来研究还可以探讨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的旁观者反转为实施者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文明行为 事件系统理论 社会学习 归因理论 道德判断
下载PDF
环境司法中社会学方法的合理运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彩虹 晋海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9-108,112,共11页
传统司法方法注重从逻辑结构和形式规则角度严格适用法律,但在解决新型的环境污染侵权案件时遇到了困难,致使审判效果不理想。在尊重传统的规范研究和逻辑推理方法的前提下,环境司法活动有必要在合理的限度内借鉴和运用社会学的一些方... 传统司法方法注重从逻辑结构和形式规则角度严格适用法律,但在解决新型的环境污染侵权案件时遇到了困难,致使审判效果不理想。在尊重传统的规范研究和逻辑推理方法的前提下,环境司法活动有必要在合理的限度内借鉴和运用社会学的一些方法评判证据、解释法律,以使环境法律更贴近社会现实。具体而言,宏观上,借鉴迪尔凯姆“用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的方法论,微观上,认定事实时,将环境案件放在当前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背景中,通过必要的实地调查来查明真相;解释法律时,在具体情境中将经验和理性相结合做出价值判断,在法律的目的与原则之内力求达成最优的社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司法 社会学方法 社会事实 价值判断 社会效果
下载PDF
心理距离对不道德行为判断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钟毅平 陈文龙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6-99,共4页
以心理距离的两种表现形式(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为自变量,探讨心理距离对不道德行为判断的影响。实验一采用单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80名大学本科生随机分成两组。结果发现,与发生在较近的未来(明天)的不道德行为相比,发生在较远的未来(明... 以心理距离的两种表现形式(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为自变量,探讨心理距离对不道德行为判断的影响。实验一采用单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80名大学本科生随机分成两组。结果发现,与发生在较近的未来(明天)的不道德行为相比,发生在较远的未来(明年)的不道德行为会判断为更加不道德。实验二采用实验一的设计,考察社会距离对不道德行为判断的影响。结果发现,当不道德事件发生在他人身上时,其不道德程度要高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结果表明,心理距离影响个体对不道德事件的判断,即心理距离近,不道德程度低,心理距离远,不道德程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水平理论 时间距离 社会距离 道德判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