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湿舒适性智能织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陈佳慧 梅涛 +3 位作者 赵青华 尤海宁 王雯雯 王栋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0-37,共8页
针对当前空调制冷与供暖中造成的能源消耗激增与实现“双碳”的全球目标之间出现巨大矛盾,实现由智能织物对人体自身热湿舒适性调节从而降低能耗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当前热湿舒适性智能织物的研究,概述了人体热湿舒适性调节原理;... 针对当前空调制冷与供暖中造成的能源消耗激增与实现“双碳”的全球目标之间出现巨大矛盾,实现由智能织物对人体自身热湿舒适性调节从而降低能耗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当前热湿舒适性智能织物的研究,概述了人体热湿舒适性调节原理;介绍了由高性能材料(如高红外线反射、高导热、高红外线透过材料)制备的热湿舒适性智能织物以及通过纤维或织物结构控制实现的智能织物(如保暖、吸湿快干、智能热湿调节织物)。分析了不同调节方式的智能织物制备方法及现阶段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可制备新型热湿刺激响应纤维,通过纤维的低成本、大规模生产达到智能热湿调节织物的生产及广泛应用;展望了热湿舒适性智能织物在“双碳”背景下,推动智能服装发展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织物 热湿舒适性 红外线反射材料 导热材料 红外线透过材料 吸湿快干
下载PDF
可穿戴设备在皮肤健康领域的应用和前景 被引量:3
2
作者 曾晓圆 梁徽穗子 +2 位作者 陈宏翔 张景瑜 张黔 《皮肤科学通报》 2023年第4期454-461,共8页
在皮肤健康领域中,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在不断发展。基于皮肤面积大、可直接接触的特点,将可穿戴设备应用于无创的皮肤健康监测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利用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收集皮肤表面的数据并上传至智能系统,即可做到实时监测并对数据进行... 在皮肤健康领域中,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在不断发展。基于皮肤面积大、可直接接触的特点,将可穿戴设备应用于无创的皮肤健康监测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利用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收集皮肤表面的数据并上传至智能系统,即可做到实时监测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可穿戴设备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为大众创造了无创、便携的健康监测方式,在针对临床常见皮肤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的作用也非常可观。本文将针对目前较为完善的可穿戴设备在皮肤健康领域的应用展开论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穿戴设备 皮肤健康 皮肤疾病 智能织物
下载PDF
PLA表面温敏性互穿网络水凝胶的UV接枝及其透湿性 被引量:4
3
作者 孙潇 代向慧 +2 位作者 许晓敏 潘建君 闵洁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21,27,共7页
为制备一种温度响应型智能调湿织物,采用丙烯酸间苯二酚二缩水甘油酯在聚乳酸(PLA)非织造布表面通过热处理引入不饱和双键,在紫外光照射下引发聚丙烯酰胺/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AAM/PNIPAAM)互穿网络水凝胶体系接枝于PLA非织造布表面... 为制备一种温度响应型智能调湿织物,采用丙烯酸间苯二酚二缩水甘油酯在聚乳酸(PLA)非织造布表面通过热处理引入不饱和双键,在紫外光照射下引发聚丙烯酰胺/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AAM/PNIPAAM)互穿网络水凝胶体系接枝于PLA非织造布表面。分析接枝后织物的化学结构、形貌,探究PNIPAAM用量在不同温度下对织物透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LA非织造布表面不饱和双键预处理-紫外光接枝两步法可以成功实现温敏性互穿网络水凝胶与PLA非织造布的接枝,所构建的织物表面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互穿网络中PNIPAAM质量分数为4.5%、AAM质量分数为10%时,接枝织物在24℃下的透湿量为1731 g/(m^(2)·d),在38℃下的透湿量高达3601 g/(m^(2)·d),赋予PLA非织造布温度可控的智能透湿性能,将其应用于伤口敷料领域可在低温低透湿性时保持伤口湿润、高温高透湿性时降低创面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织物 温敏性水凝胶 互穿网络 表面接枝 透湿性 聚乳酸
下载PDF
导电纤维材料在高柔性可穿戴超级电容器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Nujud Badawi M Namrata Agrawal +3 位作者 Syed Farooq Adil S Ramesh K Ramesh Shahid Bashir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1-229,共19页
采用纤维材料制备的超级电容器因柔韧性好、质量轻、能量密度高等优点,成为人们关注的电化学储能器件。目前,他们已广泛应用在信息传感、数据计算和通信等电子系统中。这些基于纤维材料的超级电容器(SCs)拥有比标准的平行平板电容器和... 采用纤维材料制备的超级电容器因柔韧性好、质量轻、能量密度高等优点,成为人们关注的电化学储能器件。目前,他们已广泛应用在信息传感、数据计算和通信等电子系统中。这些基于纤维材料的超级电容器(SCs)拥有比标准的平行平板电容器和电池具有更高的功率密度,因而再电子纺织品中大量使用。本文详细阐述了碳纳米管(CNTs)、石墨烯和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的组成、纺丝和制备条件对可穿戴储能装置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织基超级电容器 智能织物 柔性系统 储能
下载PDF
压电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万成伟 孟言 +1 位作者 朱慧娟 刘宇清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0-105,共6页
为了促进压电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在智能织物领域的应用,总结了国内外近期压电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系统介绍了压电陶瓷纤维、聚偏氟乙烯(PVDF)压电纤维和其他压电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分析了这些压电材料的性能特点和方法... 为了促进压电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在智能织物领域的应用,总结了国内外近期压电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系统介绍了压电陶瓷纤维、聚偏氟乙烯(PVDF)压电纤维和其他压电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分析了这些压电材料的性能特点和方法的优缺点,同时介绍了压电传感器在可穿戴智能织物、仿生变形以及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应用情况,最后总结了压电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在智能织物等领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纤维 压电陶瓷 PVDF压电纤维 压电传感器 智能织物
下载PDF
基于导电聚合物的电致变色织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思航 顾迎春 +3 位作者 付润芳 陈胜 蒋洁 李晴碧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207-211,共5页
导电聚合物作为电致变色织物材料具有制备简单、结构可控、对比度高、工作电压低、响应时间短等特点,是目前智能材料研究的热点。介绍了导电聚合物基电致变色织物的结构和变色机理,重点综述基于导电聚合物的电致变色智能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关键词 导电聚合物 电致变色 智能织物
下载PDF
互穿聚合物网络温敏凝胶对棉织物液态水分传递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勃翔 刘丽 +5 位作者 路艳华 李金华 张松 汪刘才 韩思杰 刘禹辰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79-84,共6页
为使高分子凝胶在纺织品改性中得到更好的应用,采用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方法,制备了一种IPN壳聚糖/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温敏凝胶;并以戊二醛为交联剂,IPN凝胶为改性剂,采用二浸二轧法获得改性棉织物,以提高棉织物的液态水分传递能力。研... 为使高分子凝胶在纺织品改性中得到更好的应用,采用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方法,制备了一种IPN壳聚糖/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温敏凝胶;并以戊二醛为交联剂,IPN凝胶为改性剂,采用二浸二轧法获得改性棉织物,以提高棉织物的液态水分传递能力。研究了不同质量增加率对改性棉织物的透湿性以及液态水分传递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IPN凝胶牢固附着在棉纤维表面,且改性棉织物的低临界溶解温度为34.45℃;温度高于低临界溶解温度时,高质量增加率的改性棉织物透湿性显著提高;改性棉织物对液态水分具有较强的单向传递能力,高质量增加率的改性棉织物液态水分传递能力较好;IPN凝胶可显著改善棉织物的透湿和液态水分传递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敏凝胶 液态水分传递能力 互穿聚合物网络 N-异丙基丙烯酰胺 壳聚糖 智能纺织品
下载PDF
Reflections on Long-Term Development and Use of Automated Scoring Technology in a Sport (Modified Boxing) Context
8
作者 Paul Perkins Richard J. N. Helmer +1 位作者 Colin Mackintosh Allan G. Hahn 《World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17年第3期455-480,共26页
Technology is being increasingly used to aid judging in sport, but its employment as the primary means of scoring is rare. We have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a fully automated scoring system in the context of a modifie... Technology is being increasingly used to aid judging in sport, but its employment as the primary means of scoring is rare. We have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a fully automated scoring system in the context of a modified, low-risk form of boxing. The system, which requires contestants to wear vests and gloves incorporating sensor fabrics, has been used in multiple settings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During that period, it has undergone progressive iteration guided by action research methodology. Here, we summarise that iteration, reflect on present status and identify possible future directions. We have found that concept of automated scoring has wide appeal, and the wearable technology is almost universally considered comfortable. Nevertheless, some issues remain to be addressed. Use of the technology requires considerable prior and subsequent commitment of time. Apparently valid contacts occasionally fail to score. Causative factors include the configuration of electrical circuitry in the vests and deterioration of that circuitry with repeated vest use and washing. Also, false positive scores are sometimes generated by vest self-shorting and effects of sweat. Many contestants adopt unorthodox styles aimed at exploi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utomated scoring methodology, affecting the aesthetics of the modified sport. There is an expectation that technologically-based scoring should have much greater accuracy than human judging, and should be essentially fail-proof. Disillusionment can occur in?situations where this expectation is not met. We have identified potential?solutions to all the existing issues, with some now being actively explored. Continuation of the quest seems justified by popular dissatisfaction with subjective human judging of boxing and other sports, but we have come to realise that purely technological judging can introduce unforeseen complexities. Our observations could be relevant to various sports interested in the notion of technological judg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MATED SCORING TECHNOLOGY Box’Tag smart fabric SPORT TECHNOLOGY Wearable Sensors
下载PDF
硅胶基衬底表面高分辨复杂可延展电路的印刷制备 被引量:1
9
作者 袁伟 顾唯兵 +1 位作者 林剑 崔铮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73-79,共7页
柔性可延展电子因其能够适应非平面工作环境,将突破现有电子器件的应用范围,促进信息与人的融合,在智能穿戴电子、柔性显示、生物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提出利用印刷结合真空抽滤方法实现硅胶基衬底表面高分辨复杂可延展... 柔性可延展电子因其能够适应非平面工作环境,将突破现有电子器件的应用范围,促进信息与人的融合,在智能穿戴电子、柔性显示、生物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提出利用印刷结合真空抽滤方法实现硅胶基衬底表面高分辨复杂可延展电路的制备;研究了丝网印刷工艺实现微孔滤膜表面银纳米线(Ag NWs)图形化沉积的分辨率;讨论了Ag NWs线长、抽滤真空度等因素对沉积分辨率的影响,实现了Ag NWs图形化50μm线径分辨率及间隔分辨率。本文还研究了硅胶基衬底表面微电极的电阻均一性及拉伸电阻稳定性,并结合电极表面微结构的变化详细讨论了屈曲褶皱结构的出现对微电极拉伸电阻的影响,实现了100μm线宽微电极100%拉伸幅度下电阻增加仅为初始值的40%。最后,通过集成LED芯片演示了面料基底表面柔性可延展发光电路。本研究对于柔性可延展电路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网印刷 真空抽滤 银纳米线 可拉伸电路 智能面料
原文传递
一种水生电柔性智能织物的设计与制备 被引量:1
10
作者 冯迪飞 史余婕 +4 位作者 蔡央芳 马梦婷 徐昊阳 周杰 马辉 《染整技术》 CAS 2020年第8期11-16,共6页
可穿戴智能纺织品是未来纺织品实现功能化、科技化的重要途径,解决这些智能纺织品的供电问题尤为重要。为了实现智能可穿戴纺织品的持续供电,设计开发了一款水生电柔性智能织物。将石墨烯、氯化钠(NaCl)、柠檬酸(CA)的混合物整理到织物... 可穿戴智能纺织品是未来纺织品实现功能化、科技化的重要途径,解决这些智能纺织品的供电问题尤为重要。为了实现智能可穿戴纺织品的持续供电,设计开发了一款水生电柔性智能织物。将石墨烯、氯化钠(NaCl)、柠檬酸(CA)的混合物整理到织物上,使织物遇水后因电势差不同产生电流,为可穿戴智能纺织品稳定供电。以涤纶为原材料,将石墨烯、NaCl与CA的混合液整理到织物上,并对其电学稳定性和电学耐久性进行了测试,同时进行了拉伸与弯折测试。结果表明,该功能织物的电学稳定性良好,在外力作用下性能变化小、耐久性好,可以与日常纺织品很好地结合。这为可穿戴智能纺织品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水生电 柔性智能织物 导电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