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
作者 舒心 涂晓娟 +3 位作者 陈旸 李玲玉 张巍 陈晓霞 《医学综述》 CAS 2022年第1期23-27,共5页
银屑病是皮肤科常见的一种顽固性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由免疫系统、自身抗原以及多种环境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引发,与感染、外伤、环境及药物等诱发因素相关。长期以来,对于银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T细胞,但角质形成细胞通过表达各... 银屑病是皮肤科常见的一种顽固性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由免疫系统、自身抗原以及多种环境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引发,与感染、外伤、环境及药物等诱发因素相关。长期以来,对于银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T细胞,但角质形成细胞通过表达各种自身抗原在某些T细胞的活化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生物科学及医学技术的进步,先天性免疫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及内皮细胞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被证实,这些新进展不仅为阐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实验基础,还为其靶向治疗提供了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发病机制 靶向治疗 信号通路 小分子抑制剂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PD-1/PD-L1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2
作者 田季平 张剑 +1 位作者 周金培 张惠斌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0,共10页
研究发现多种肿瘤通过上调自身和肿瘤微环境的PD-L1表达,持续激活PD-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PD-L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信号通路,抑制T细胞的功能,导致肿瘤免疫逃逸的发生。目前已有多种PD-1/PD-L1单抗... 研究发现多种肿瘤通过上调自身和肿瘤微环境的PD-L1表达,持续激活PD-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PD-L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信号通路,抑制T细胞的功能,导致肿瘤免疫逃逸的发生。目前已有多种PD-1/PD-L1单抗药物上市,并且获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但因为单抗生产成本高昂,存储运输条件苛刻,有免疫原性等问题,寻找免疫检查点PD-1/PD-L1小分子抑制剂成为了当前新药开发的热点。本文详细介绍了PD-1/PD-L1的生物学机制,按结构分类综述了PD-1/PD-L1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并对小分子抑制剂的研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免疫 PD-1/PD-L1 免疫检查点 小分子抑制剂 进展
下载PDF
抗流感病毒药物靶标及其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3
作者 修思雨 张健 +4 位作者 鞠翰 贾瑞芳 黄兵 展鹏 刘新泳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1-626,共16页
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IFV)的暴发给人类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严重危害,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感染不断给人类带来致命性威胁,给世界各国带来极大的恐慌。随着流感病毒生物学特征的深入研究以及药物发现筛选技... 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IFV)的暴发给人类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严重危害,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感染不断给人类带来致命性威胁,给世界各国带来极大的恐慌。随着流感病毒生物学特征的深入研究以及药物发现筛选技术的迅猛发展,新一代抗流感药物靶点及其抑制剂被陆续发现,为流感病毒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本综述精选近几年最具代表性的研究实例,从药物化学的视角总结了抗流感药物新靶标及其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病毒 抗病毒药物 药物靶标 药物设计 小分子抑制剂
原文传递
抗艾滋病药物新靶标及其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4
作者 霍志鹏 左晓芳 +2 位作者 康东伟 展鹏 刘新泳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56-374,共19页
抗艾滋病药物的长期使用导致严重的耐药性和药物不良反应,以及难以根治等问题,迫使人们不断研发新的抗艾滋病药物。随着HIV-1致病机制和生物学特征的深入研究以及药物发现筛选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一代抗艾滋病药物靶标及其抑制剂被陆续发... 抗艾滋病药物的长期使用导致严重的耐药性和药物不良反应,以及难以根治等问题,迫使人们不断研发新的抗艾滋病药物。随着HIV-1致病机制和生物学特征的深入研究以及药物发现筛选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一代抗艾滋病药物靶标及其抑制剂被陆续发现,为艾滋病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选择。本综述精选近几年最具代表性的研究实例,从药物化学的视角总结了抗艾滋病药物新靶标及其小分子抑制剂的前沿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药物靶标 HIV-1 复制周期 小分子抑制剂 药物设计
原文传递
基于靶标的抗艾滋病药物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3
5
作者 付志鹏 康东伟 +1 位作者 刘新泳 展鹏 《药学进展》 CAS 2020年第9期681-697,共17页
如何克服药物的耐药性和降低不良反应一直是抗艾滋病药物研究的重要任务。随着结构生物学和药物筛选技术的快速发展,抗艾滋病的新靶标及其抑制剂被不断发现,增加了治愈艾滋病的希望。通过综述近几年的相关研究,从新药研发的角度总结基... 如何克服药物的耐药性和降低不良反应一直是抗艾滋病药物研究的重要任务。随着结构生物学和药物筛选技术的快速发展,抗艾滋病的新靶标及其抑制剂被不断发现,增加了治愈艾滋病的希望。通过综述近几年的相关研究,从新药研发的角度总结基于靶标的抗艾滋病药物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抗艾滋病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耐药性 小分子抑制剂 药物靶标 药物设计
原文传递
Bcl-2蛋白家族作用机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郑灿辉 朱驹 +3 位作者 周有骏 李卡 陈军 张万年 《药学进展》 CAS 2004年第3期97-103,共7页
综述了Bcl 2蛋白家族成员的结构、作用机制模式及抑制剂 ,特别是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凋亡对于调节多细胞生物的个体发育和体内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其异常可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 ,而Bcl 2蛋白家族在凋亡通路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它们... 综述了Bcl 2蛋白家族成员的结构、作用机制模式及抑制剂 ,特别是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凋亡对于调节多细胞生物的个体发育和体内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其异常可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 ,而Bcl 2蛋白家族在凋亡通路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它们与肿瘤的产生及耐药非常相关 ,可能成为抗肿瘤药物的新靶点。近几年研究者对它们的抑制剂也进行了初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L-2蛋白 作用机制 抑制剂 肿瘤 耐药 抗肿瘤药物 细胞凋亡
下载PDF
抗凋亡因子Bcl-2/Bcl-X_L蛋白小分子抑制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汝冰 周珊珊 +1 位作者 周文 李绍顺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55-164,共10页
Bcl-2蛋白家族是细胞凋亡过程中重要的调控因子。Bcl-2、Bcl-XL蛋白的过度表达是肿瘤发生及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其抑制剂的开发已经成为当前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热点。该文在简要介绍Bcl-2蛋白家族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对迄今已... Bcl-2蛋白家族是细胞凋亡过程中重要的调控因子。Bcl-2、Bcl-XL蛋白的过度表达是肿瘤发生及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其抑制剂的开发已经成为当前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热点。该文在简要介绍Bcl-2蛋白家族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对迄今已报道的抗凋亡因子Bcl-2、Bcl-XL蛋白的小分子抑制剂按其结构类型(主要包括BH3类、苯并吡喃类、三联苯及对苯二甲酰胺类、酰胺磺酰胺类、抗霉素类、棉酚类、三酚类、喹唑啉-2(1H)-硫酮类、三吡咯环类及8-氧-8H-苊并[1,2-b]吡咯-9-腈等)进行综述,阐述各类抑制剂的发现、结构修饰、构效关系及活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L-2 BCL-XL 抗凋亡蛋白 小分子抑制剂 抗肿瘤活性
原文传递
丙型肝炎病毒抑制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9
8
作者 宋淑 高萍 +1 位作者 展鹏 刘新泳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52-668,共17页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全世界有1.3亿至1.5亿人长期感染,其中四分之一的患者会产生肝硬化、肝细胞癌甚至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完全清除病毒是研究者不断进行抗丙肝新药物研发的目标与动...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全世界有1.3亿至1.5亿人长期感染,其中四分之一的患者会产生肝硬化、肝细胞癌甚至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完全清除病毒是研究者不断进行抗丙肝新药物研发的目标与动力。本综述精选近几年具代表性的研究实例,从药物化学的视角总结了抗丙肝小分子抑制剂的前沿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抗病毒药物 药物靶标 药物设计 小分子抑制剂
原文传递
HIV辅助受体CCR5常见小分子抑制剂抑制效果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8
9
作者 焦诗卉 何淼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7-102,共6页
通过系统比较CCR5常见小分子抑制剂的抑制效果,寻找CCR5的优化对接靶点,筛选最优抑制剂,为新型抑制剂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基于Material Studio软件,我们构建了7类29种小分子抑制剂的三维结构,全面模拟了各种抑制剂与CCR5对接的效果;利... 通过系统比较CCR5常见小分子抑制剂的抑制效果,寻找CCR5的优化对接靶点,筛选最优抑制剂,为新型抑制剂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基于Material Studio软件,我们构建了7类29种小分子抑制剂的三维结构,全面模拟了各种抑制剂与CCR5对接的效果;利用分子对接绝对自由能、相对自由能、对接姿态百分比和Lib-Dock综合得分等参数评估小分子抑制剂的抑制效果。研究初步发现,CCR5小分子抑制剂的最优对接位点是第二个胞外环与N末端之间的site4。小分子抑制剂的抑制效果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抑制剂27(吡咯烷类)、抑制剂8(苯并环庚烯类)、抑制剂12(哌啶类)、抑制剂14(螺环二酮哌啶类)、抑制剂21(4-哌啶-1-丁胺类)、抑制剂5(天然小分子类)和抑制剂17(托品烷类);其研究表明,吡咯烷类抑制剂27可能成为CCR5最优抑制剂候选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COVERY STUDIO CCR5 HIV-1 小分子抑制剂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文欣 郭弘洁 +4 位作者 潘孝汇 陈羲 陶泉伟 吴洪海 丁玲 《药学进展》 CAS 2022年第12期910-921,共12页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通过阻断免疫检查点与其配体的结合,解除免疫检查点引起的免疫功能抑制,从而重新激活免疫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目前已有多个ICIs在抗肿瘤临床应用中取得显著成效,是肿瘤治疗领域的...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通过阻断免疫检查点与其配体的结合,解除免疫检查点引起的免疫功能抑制,从而重新激活免疫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目前已有多个ICIs在抗肿瘤临床应用中取得显著成效,是肿瘤治疗领域的突破性进展。靶向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CTLA-4)、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及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的抑制剂已成功用于黑色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基于CTLA-4和PD-1/PD-L1抗体药物的巨大成功,掀起了ICIs研究的新浪潮。近年来发现了更多的免疫检查点如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lymphocyte activation gene-3,LAG-3)、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3,TIM-3)和分化簇47(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7,CD47)等,针对这些蛋白的抑制剂正在开展临床前或临床研究。综述围绕目前广泛研究的免疫检查点及其抑制剂,介绍了各免疫检查点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及其抑制剂的临床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逃逸 肿瘤微环境 免疫检查点 单克隆抗体 小分子抑制剂
原文传递
小分子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的突破性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赵喆 张清 +2 位作者 葛子若 张伟 陈志海 《中国药物警戒》 2022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研究蛋白酶抑制剂与依赖RNA的RNA聚合酶抑制剂两种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方法从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临床试验等方面对这两类小分子药物进行论述。结果在诸多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中,小分子药物具有易吸收、分子体积小、能够穿透细... 目的研究蛋白酶抑制剂与依赖RNA的RNA聚合酶抑制剂两种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方法从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临床试验等方面对这两类小分子药物进行论述。结果在诸多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中,小分子药物具有易吸收、分子体积小、能够穿透细胞膜、易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等优点,是药物研发的重点。在具有抗新型冠状病毒作用的小分子药物中,以病毒蛋白剪切步骤为作用靶点的蛋白酶抑制剂(如帕克洛维)与依赖RNA的RNA聚合酶抑制剂(如莫那匹韦)取得突破性进展。结论预期未来这类药物可在早期治疗中广泛应用,降低重症化率、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分子药物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蛋白酶抑制剂 聚合酶抑制剂 临床试验
下载PDF
基于药物靶点从传统中药库中高通量虚拟筛选HIV-1整合酶抑制剂 被引量:6
12
作者 史海龙 王玉成 +2 位作者 樊莹莹 龚佳鑫 郭新荣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159-164,共6页
目的:运用虚拟筛选技术从传统中药数据库(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tabase platform,TCMSP)中寻找HIV-1整合酶的中药小分子抑制剂。方法:以整合酶与细胞因子LEDGF/P75相互作用位点为靶点,运用分子对接技术进行首轮筛选,然后运用A... 目的:运用虚拟筛选技术从传统中药数据库(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tabase platform,TCMSP)中寻找HIV-1整合酶的中药小分子抑制剂。方法:以整合酶与细胞因子LEDGF/P75相互作用位点为靶点,运用分子对接技术进行首轮筛选,然后运用ADME/T预测进行第二轮筛选,最后基于靶点与药物相互作用位点进行第三轮筛选。结果:以原配体(4-[(5-bromo-4-{[2,4-dioxo-3-(2-oxo-2-phenylethyl)-1,3-thiazolidin-5-ylidene]methyl}-2-ethoxyphenoxy)-methyl]-benzoic acid,D77)为阳性对照,筛选出2个类药性良好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二者与HIV-1整合酶亲和力及相互作用基团均优于D77(新型的HIV-1整合酶抑制剂),并且确定了它们的中草药来源。结论:成功建立一整套高通量虚拟筛选HIV-1整合酶抑制剂的策略,该研究结果可促进从传统中药库中提取、设计以及实验合成新的抗艾滋病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整合酶抑制剂 虚拟筛选 小分子抑制剂
原文传递
Protein kinase small molecule inhibitors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Medicinal chemistry/clinical perspectives 被引量:5
13
作者 Charles J Malemud David E Blumenthal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4年第4期496-503,共8页
Medicinal chemistry strategie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experimental study of and clinical trials assessment of the first type of protein kinase small molecule inhibitor to target the Janus kinase/Signal T... Medicinal chemistry strategie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experimental study of and clinical trials assessment of the first type of protein kinase small molecule inhibitor to target the 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JAK/STAT) signaling pathway. The orally administered small molecule inhibitor, tofacitinib, is the first drug to target the JAK/STAT pathway for entry into the armamentarium of the medical therapy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The introduction of tofacitinib into general rheumatologic practice coupled with increasing understanding that additional 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including the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nd phosphatidylinositide-3-kinase/Akt/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pathways as well as spleen tyrosine kinase also contribute to immune-mediated inflammatory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makes it likely that further development of orally administered protein kinase small molecule inhibitors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will occur in the near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NICAL trials Protein KINASE Signal TRANSDUCTION small molecule inhibitor RHEUMATOID ARTHRITIS
下载PDF
组蛋白修饰在破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谢保平 黄立慧 钟佳宁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53-758,共6页
破骨细胞(osteoclast,OC)是来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多核巨细胞,是机体内唯一具有骨吸收功能的细胞。OC功能失衡与多种骨代谢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和Paget’s病等,常作为骨代谢疾病临床治疗和药物研发的靶细胞。组... 破骨细胞(osteoclast,OC)是来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多核巨细胞,是机体内唯一具有骨吸收功能的细胞。OC功能失衡与多种骨代谢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和Paget’s病等,常作为骨代谢疾病临床治疗和药物研发的靶细胞。组蛋白(histone,H)是细胞核内序列高度保守的蛋白质,组蛋白修饰是指组蛋白在酶作用下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腺苷酸化和泛素化等修饰的过程,组蛋白修饰通过影响染色质的结构和松弛程度,调控基因转录和翻译,从而影响相关疾病的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组蛋白修饰对于破骨细胞的分化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对组蛋白修饰在破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组蛋白修饰抑制剂在骨代谢相关疾病中的研发和临床运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修饰 破骨细胞 小分子抑制剂
下载PDF
基于PROTAC技术靶向降解FAK蛋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徐颖若 张沁松 +2 位作者 吴菁艺 鲍润菲 曾申昕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71-1579,共9页
局部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是一种非受体细胞内酪氨酸激酶,其同时具有激酶依赖和非激酶依赖的支架功能,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侵袭中均起到重要作用,被认为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的重要靶点。然而,传统的小分子抑制剂只能... 局部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是一种非受体细胞内酪氨酸激酶,其同时具有激酶依赖和非激酶依赖的支架功能,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侵袭中均起到重要作用,被认为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的重要靶点。然而,传统的小分子抑制剂只能抑制其激酶活性,难以靶向非激酶依赖的支架功能。因此,迫切需要新颖的策略来研究FAK靶点,为FAK靶点的成药性及其相关药物的研发奠定基础。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PROTAC)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药物研发策略,其能招募E3泛素连接酶,特异性泛素化靶蛋白并通过蛋白酶体系统靶向降解目的蛋白。PROTAC的独特作用机制能靶向降解FAK蛋白,从而消除FAK的支架功能,极大吸引了科研人员的兴趣。本文简述了FAK蛋白、信号通路及小分子抑制剂,系统综述了基于PROTAC技术靶向降解FAK蛋白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总结并展望了基于PROTAC技术靶向FAK蛋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黏着斑激酶 靶向蛋白水解的嵌合体 小分子抑制剂 E3泛素连接酶 药物研发
原文传递
抗腺病毒药物化学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孙彦莹 左晓芳 +1 位作者 展鹏 刘新泳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20-733,共14页
腺病毒是儿童和成人急性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道等部位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可引起严重甚至致死性感染,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目前尚无批准上市的特异性抗腺病毒药物。随着对腺病毒致病机制和生物学特征的深... 腺病毒是儿童和成人急性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道等部位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可引起严重甚至致死性感染,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目前尚无批准上市的特异性抗腺病毒药物。随着对腺病毒致病机制和生物学特征的深入研究以及药物发现筛选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一代抗腺病毒的药物靶标及其抑制剂被陆续发现,为其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选择。本综述精选近几年最具代表性的研究实例,总结了抗腺病毒药物化学的前沿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病毒 药物靶标 抗腺病毒药物 小分子抑制剂 药物设计
原文传递
口服小分子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立 张丽荣 +1 位作者 彭军 凌云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23年第1期224-228,共5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2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疾病。抗病毒药物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首选。口服小分子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使用方便,且适用于轻中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2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疾病。抗病毒药物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首选。口服小分子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使用方便,且适用于轻中症患者。目前小分子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抑制剂、膜融合抑制剂、RNA聚合酶抑制剂和3CL蛋白酶抑制剂。归纳了口服小分子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为口服小分子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 口服小分子 ACE2抑制剂 膜融合抑制剂 RNA聚合酶抑制剂 3CL蛋白酶抑制剂
原文传递
组织蛋白酶L小分子抑制剂的抗SARS-CoV-2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雯雯 尤宝庆 +3 位作者 郑怡凡 司书毅 李妍 张晶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0-607,共8页
新冠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一种由新型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已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沉重负担。由于突变体的不断出... 新冠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一种由新型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已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沉重负担。由于突变体的不断出现,疫苗和单克隆抗体仅对SARS-CoV-2部分毒株导致的感染有效,因此寻找广谱高效的小分子药物以应对SARS-CoV-2感染及未来可能暴发的疫情依然具有重要意义。组织蛋白酶L(cathepsin L,CatL)切割SARS-CoV-2刺突蛋白(spike glycoprotein,S),在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CatL是广谱抗冠状病毒药物开发的理想靶标之一。在本研究中,以荧光标记的底物建立CatL酶抑制剂筛选模型,通过高通量筛选获得两个具有CatL抑制活性的化合物IMB 6290和IMB 8014,其半数抑制浓度(half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11.53±0.68和1.56±1.10μmol·L-1,且细胞毒性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细胞−细胞融合实验均证实了化合物浓度依赖性地抑制CatL对S蛋白的水解作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检测表明两个化合物与CatL均具有中等强度的结合力;分子对接揭示了化合物与CatL活性口袋的结合方式;假病毒实验进一步确证了化合物IMB 8014对S蛋白介导的进入过程的抑制活性;体外药代动力学评估发现,化合物可能具有良好的成药性。所有研究结果提示,这两个化合物具有治疗SARS-CoV-2感染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组织蛋白酶L 抗病毒药物 小分子抑制剂 高通量筛选
原文传递
靶向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嘉浩 李宏瑞 +2 位作者 把睿先 刘同超 熊兵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6-885,共20页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 1,USP1)是在癌症研究中越发受关注的去泛素化酶之一。USP1在许多肿瘤中过度表达,现已发现USP1能通过调控与肿瘤相关的多种蛋白质的表达来控制肿瘤的发生和进展,如SIK2、GSK-3β和Bcl-2...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 1,USP1)是在癌症研究中越发受关注的去泛素化酶之一。USP1在许多肿瘤中过度表达,现已发现USP1能通过调控与肿瘤相关的多种蛋白质的表达来控制肿瘤的发生和进展,如SIK2、GSK-3β和Bcl-2等。基因敲除或药物抑制USP1能有效抑制肿瘤,同时还有望解决顺铂以及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PARP)抑制剂耐药性问题。本综述介绍了USP1的结构、功能以及USP1靶点与肿瘤的关系,并系统地总结2013年至2023年公开的USP1小分子抑制剂的结构、活性以及构效关系。最后,本综述讨论了开发USP1小分子抑制剂的挑战和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 小分子抑制剂 合成致死 耐药性 构效关系
原文传递
通过下调FOXM1的新型小分子抑制剂1-3-51抗胃癌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高梦圆 古晶 +5 位作者 罗娅 唐青云 张晟玮 胡长江 欧阳勤 杨仕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98-805,共8页
目的研究新型小分子抑制剂1-3-51在胃癌中调控FOXM1(Forkhead box protein M1)表达及其抗癌的作用。方法CCK-8实验检测1-3-51处理后的BGC823和MKN45细胞IC_(50);Western blot检测胃癌细胞FOXM1表达;qRT-PCR检测胃癌细胞FOXM1及其下游分... 目的研究新型小分子抑制剂1-3-51在胃癌中调控FOXM1(Forkhead box protein M1)表达及其抗癌的作用。方法CCK-8实验检测1-3-51处理后的BGC823和MKN45细胞IC_(50);Western blot检测胃癌细胞FOXM1表达;qRT-PCR检测胃癌细胞FOXM1及其下游分子Cyclin D1和MMP9 mRNA表达;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检测1-3-51抗胃癌增殖效果;在胃癌细胞BGC823中转染FOXM1过表达质粒及其空载质粒,CCK-8实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1-3-51对胃癌细胞活性、迁移及侵袭等的影响。结果新型小分子抑制剂1-3-51在BGC823和MKN45细胞作用48 h后的IC_(50)分别为(5.429±0.225)μmol/L、(5.169±0.239)μmol/L,并可以显著抑制FOXM1的表达及其下游分子Cyclin D1和MMP9 mRNA表达。1-3-51显著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过表达FOXM1后,可部分逆转其抑制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结论小分子抑制剂1-3-51在胃癌细胞中可通过抑制FOXM1及其下游分子Cyclin D1和MMP9等的表达,进而降低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分子抑制剂 FOXM1 增殖 迁移 侵袭 胃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