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部湾浮游植物粒径分级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46
1
作者 刘子琳 宁修仁 蔡昱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0-57,共8页
1994年5月23B至6月4日现场观测了北部湾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测区平均叶绿素a浓度为0.94±0.45/d3.平均初级生产力(C)为351±172mg/(m2,d),浮游植物... 1994年5月23B至6月4日现场观测了北部湾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测区平均叶绿素a浓度为0.94±0.45/d3.平均初级生产力(C)为351±172mg/(m2,d),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为0.97X104-10050X104个/m3,鉴定浮游植物4门56属176种。地理环境和水文状况的差异使上述参数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近岸区高于湾中部,测区北部高干南部;温跃层以下水层叶绿素a浓度高于上层水,周6观测站平均叶绿素a浓度湾北部(0.47±0.15g/dm3)高于湾南部(0.15±0.02dm3).北部湾水域光合浮游生物以微型和微微型细胞(小于20m)占优势,其对总初级生产力的贡献(占91%)高于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占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 初级生产力 浮游植物 粒径分级 北部湾
下载PDF
2009年春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物种组成与粒级叶绿素a 被引量:29
2
作者 孙军 田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35-242,共8页
于2009年4月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采集浮游植物水样,用Uterm hl方法进行初步分析,同时进行叶绿素a粒级分离研究,并采用典范对应分析讨论了浮游植物优势物种与各环境因子的关系.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46属64种(不包括未定名种),其中... 于2009年4月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采集浮游植物水样,用Uterm hl方法进行初步分析,同时进行叶绿素a粒级分离研究,并采用典范对应分析讨论了浮游植物优势物种与各环境因子的关系.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46属64种(不包括未定名种),其中硅藻33属45种(不包括未定名种),甲藻12属18种(不包括未定名种),定鞭藻1属1种,硅藻在细胞丰度和物种丰富度上占有优势.浮游植物的生态类型主要以温带近岸种为主,优势物种为多尼骨条藻(Skeletonema dohrnii)、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颗粒直链藻狭型变种(Melosira granu-latavar. angustissima)、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和柔弱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同时调查区也出现少数的半咸水种和大洋种.调查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0.3~13447.7cells.ml-1,平均为1142.385cells.ml-1,硅藻的细胞丰度显著高于甲藻.细胞丰度高值区位于调查区的中部偏北区域,以多尼骨条藻为主.垂向上在表层出现最大值,随着深度的增加丰度降低.调查区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平面分布基本一致,并且与细胞丰度呈镶嵌分布,即在细胞丰度高的调查区中北部较低.表层叶绿素a浓度介于0.34~29g·L-1,平均为3.30g·L-1.叶绿素a的高值区主要位于调查区的中部偏北区域,其分布趋势与浮游植物和硅藻细胞丰度的分布基本一致.主要粒级组分为小型浮游植物(microphytoplankton),而其他靠近外海一侧的站位则以微型浮游植物(2~20μm,nanophyto-plankton)和超微型浮游植物(<2μm,picophytoplankton)为主.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春季长江口影响最优势物种多尼骨条藻分布的主要因素为硝酸盐、pH和微型浮游动物,而包括甲藻在内的其他各物种则主要受盐度、磷酸盐和硅酸盐影响.本次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集结构 粒级叶绿素a 长江口 典范对应分析 春季
原文传递
东海、南黄海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及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5
3
作者 邓春梅 于志刚 +2 位作者 姚鹏 陈洪涛 薛春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91-798,756,共9页
对粒径分级叶绿素a含量进行分析,探讨了南黄海和东海海域2000年秋季表层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在整个调查海域范围内,叶绿素a平均含量为0.72 mg.m-3,各粒级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对叶绿素a总量的贡献有显著差异,小型(M... 对粒径分级叶绿素a含量进行分析,探讨了南黄海和东海海域2000年秋季表层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在整个调查海域范围内,叶绿素a平均含量为0.72 mg.m-3,各粒级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对叶绿素a总量的贡献有显著差异,小型(Microplankton,>20μm)、微型(Nanoplankton,3~20μm)和微微型(Picoplankton,0.45~3μm)浮游植物的贡献率分别为31.2%,49.0%和19.8%。小型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江苏沿岸和长江口附近;微型浮游植物在整个海域的分布较均匀,以浙江沿岸和南黄海东部为高值区;微微型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南黄海中部和东海东南部。通过浮游植物粒径分级叶绿素a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在调查海域营养盐与浮游植物叶绿素a的相关系数随着浮游植物粒径的增大而从负逐渐变正,说明高的营养盐含量区域较大粒径的浮游植物占有较大优势。依据浮游植物粒径分级叶绿素a和环境因子对调查站位进行的聚类分析结果和海域水团的分布以及卫星遥感图显示的水色差异之间有密切联系,聚类分析方法是研究浮游植物分布和环境因子之间关系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南黄海 浮游植物 粒径分级叶绿素a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大亚湾中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植食性 被引量:8
4
作者 李优迈 韩留玉 +1 位作者 陈绵润 佟蒙蒙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39-850,共12页
本文以中型浮游动物成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大亚湾实验站附近一个采样点连续两年的野外调查和现场摄食实验,分析大亚湾近岸富营养化海域中型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的选择摄食特性。结果表明:2015—2017年实验站附近中型浮游... 本文以中型浮游动物成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大亚湾实验站附近一个采样点连续两年的野外调查和现场摄食实验,分析大亚湾近岸富营养化海域中型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的选择摄食特性。结果表明:2015—2017年实验站附近中型浮游动物的总丰度在冬季达到最高,其次为春、秋和夏季;其优势种大多是滤食性桡足类,如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等,中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特性与优势种摄食行为有很大的相关性。中型浮游动物群落更偏好于粒径较大的小型浮游植物(20—200μm),而对微型(2—20μm)或超微型浮游植物(0.7—2μm)的摄食影响较小,甚至会因为选择性摄食对这两种类型的浮游植物的生长有间接促进作用。且中型浮游动物的摄食选择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除每个季节均倾向于摄食甲藻和青绿藻。除此之外,在春季偏好于定鞭藻和隐藻,夏季偏好于定鞭藻和绿藻,秋季偏好于硅藻、隐藻和聚球藻。尽管硅藻的生物量在调查期间平均约占总浮游植物类群的50%,但是中型浮游动物并不主动摄食硅藻,而更偏爱生物量低但营养较高的甲藻。总体上,中型浮游动物虽然对浮游植物有一定的摄食,但其植食性较弱,不能对浮游植物的生物量进行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中型浮游动物 选择性摄食 分级叶绿素 浮游植物类群 植食性
下载PDF
基于浮游植物吸收系数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南海区域性分粒级初级生产力算法初探 被引量:2
5
作者 赵红五一 周雯 +3 位作者 曾凯 邓霖 廖健祖 曹文熙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3-55,共13页
海洋初级生产过程是海洋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浮游植物作为海洋初级生产的主要贡献者,按粒径大小可分为小型(micro粒级,>20μm)、微型(nano粒级,2~20μm)和微微型(pico粒级,<2μm)。不同粒... 海洋初级生产过程是海洋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浮游植物作为海洋初级生产的主要贡献者,按粒径大小可分为小型(micro粒级,>20μm)、微型(nano粒级,2~20μm)和微微型(pico粒级,<2μm)。不同粒级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size-fractionated primary production,PP_(size))对总初级生产力贡献不同,在海洋物质能量流动及碳循环中扮演着不同角色。本文基于2019年南海西部夏季航次12个站位的生物光学剖面数据,研究了南海西部分粒级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它们对总叶绿素a浓度和总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百分比。利用各粒级670nm波段的浮游植物吸收系数[size-fractionated phytoplankton absorption coefficient at 670nm,a_(ph-size)(670)]与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的乘积[a_(ph-size)(670)×PAR]建立了南海分粒级初级生产力算法,对于小型、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数据集,log[a_(ph-size)(670)×PAR]与log(PP_(size))之间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64、0.76和0.67。交叉验证的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良好的泛化性能。其性能显著优于仅利用浮游植物吸收系数估算分粒级初级生产力的算法,表明PAR是影响分粒级初级生产力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基于叶绿素a浓度的算法估算各粒级初级生产力时,针对小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数据集,该算法的性能与本文构建的算法近似;但针对微型浮游植物数据集时,基于叶绿素a浓度的算法性能显著较低,这可能归因于微型浮游植物吸收系数与叶绿素a浓度间的弱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粒级浮游植物吸收系数 分粒级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光合有效辐射 分粒级叶绿素a
下载PDF
Seasonal variation of size-fractionated phytoplankton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被引量:4
6
作者 LI Li LU SongHui +1 位作者 JIANG Tao LI Xi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19期2303-2314,共12页
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s of phytoplankton size structure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concentrations of size-fractionated chlorophyll a (Chl a) were determined during four cruises carried out in 2008 and 2010. The d... 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s of phytoplankton size structure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concentrations of size-fractionated chlorophyll a (Chl a) were determined during four cruises carried out in 2008 and 2010. The distribution of Chl a in this geographical location showed a high degree of temporal variation. Chl a concentrations were highest in autumn, approximately three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in summer and winter. Microphytoplankton was the dominant contributor, accounting for 66.9% of the Chl a concentration in autumn 2008. In summer and spring 2008, nano-sized cells dominated the phytoplankton population throughout the study region. During the winter cruise, two different areas of water were found, characterized by (1) low salinity and high nutrient content and (2) high salinity and low nutrient content; nano- and picophytoplankton co-dominated the first area, while microphytoplankton dominated the second. It is arguable that grazing could have played a role in determining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ize structure in winter.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were assumed not to limit phytoplankton growth during the investigation period. Size-differential capacity in competing for the resources available under different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seemed to be the major factor in determining seasonal variation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High N:P ratios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had major implications for nutrient pollution control.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tudies of phytoplankton size structure provide greater insight into phytoplankton dynamics and are necessary to better manage water quality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微型浮游植物 季节变化 珠江口 叶绿素A浓度 水动力条件 结构尺寸 分离 浮游植物群落
原文传递
鸭绿江口邻近海域夏季粒级叶绿素a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媛 刘述锡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79-887,共9页
于2016年8月在鸭绿江口邻近海域采集水样,讨论了鸭绿江口邻近海域夏季粒级Chl a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总Chl a含量介于2. 91~17. 46μg/L之间,平均含量为6. 54±3. 56μg/L,表层Chl a含量高于底层... 于2016年8月在鸭绿江口邻近海域采集水样,讨论了鸭绿江口邻近海域夏季粒级Chl a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总Chl a含量介于2. 91~17. 46μg/L之间,平均含量为6. 54±3. 56μg/L,表层Chl a含量高于底层。小型级(Micro) Chl a含量表、底层分布规律相近,高值区均位于河流入海口处;表层和底层微微型级(Pico) Chl a分布规律相近,含量值在河流入海口处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微型级(Nano) Chl a含量在表层高值区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偏西方向,底层则呈现北低南高的分布趋势。Micro级Chl a为夏季鸭绿江口邻近海域总Chl a的主要贡献者,平均贡献率为55. 10%;Pico级和Nano级Chl a平均贡献率为27. 61%和17. 29%。Chl a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底层各粒级Chl a含量与各环境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p <0. 05);表层各粒级Chl a含量与盐度、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硝酸盐(NO_3-N)、亚硝酸盐(NO_2-N)、磷酸盐(PO_4-P)、DIN、氮磷比、悬浮物浓度等呈显著正相关(p <0. 05);Micro级Chl a含量与营养盐因子相关性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绿江口 粒级Chla 水平分布 粒级结构 环境因子
原文传递
南海东北部分粒级叶绿素a和超微型光合生物的周日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姜歆 黄良民 +3 位作者 谭烨辉 李佳俊 柯志新 赵春宇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89-699,共11页
分别于2014年春、秋和2015年夏3个季节对南海东北部A站位(118°E,21.5°N)分粒级叶绿素a浓度和超微型光合生物(原绿球藻、聚球藻和超微型真核藻类)细胞丰度的昼夜变化进行了24 h时间序列连续观测和分析。通过萃取荧光法分析叶绿... 分别于2014年春、秋和2015年夏3个季节对南海东北部A站位(118°E,21.5°N)分粒级叶绿素a浓度和超微型光合生物(原绿球藻、聚球藻和超微型真核藻类)细胞丰度的昼夜变化进行了24 h时间序列连续观测和分析。通过萃取荧光法分析叶绿素a浓度,发现叶绿素a浓度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春季正午最高,秋季和夏季基本变化趋势为白天升高,夜晚降低;而因夏季中午的光抑制作用,叶绿素a的浓度相对较低。超微型光合生物(0.2~3μm)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最高(>71.49%),小型浮游植物(>20μm)贡献率最低(<10.41%)。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到3个超微型光合生物类群;其中,原绿球藻为优势类群,最大细胞丰度达1.05×10~5cells/m L,其次是聚球藻,超微型真核藻类的细胞丰度最低,但由于其单位细胞内的叶绿素a含量高,所以可能对叶绿素a的贡献最大。聚球藻丰度基本上白天下降,傍晚到午夜上升;秋季和夏季,超微型真核藻类的丰度白天高,夜晚低,而春季则相反;原绿球藻在秋季和春季的昼夜变化规律和超微型真核藻类相似。在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光照是调控叶绿素a浓度和超微型光合生物丰度昼夜变化的一个关键因素。季节变化上,原绿球藻的细胞丰度季节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聚球藻的季节变化为秋>夏>春,超微型真核藻类的季节变化规律和聚球藻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粒级叶绿素a 超微型光合生物 昼夜变化 季节变化 南海东北部
下载PDF
激光粒度仪测定浮游植物粒径的可行性研究
9
作者 刘冬燕 古滨河 +1 位作者 高俊 柳云龙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85-1189,共5页
不同粒级大小的浮游植物有着不同的生态学意义,粒度基本上反映了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间的生物量、能量等各种关系。生态系统中的能流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物颗粒的大小,以粒径大小作为标准能够简化食物网,克服浮游植物在物种分类... 不同粒级大小的浮游植物有着不同的生态学意义,粒度基本上反映了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间的生物量、能量等各种关系。生态系统中的能流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物颗粒的大小,以粒径大小作为标准能够简化食物网,克服浮游植物在物种分类上的局限,使浮游植物群落乃至浮游生态系统的研究摆脱物种间复杂相互关系的阻拌,能促进浮游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研究[1]。浮游植物的粒径测量方法有多种,如显微测微计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粒度法 叶绿素分级法 浮游植物 粒级
下载PDF
武汉严东湖浮游植物粒径组成及与水质因子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燕燕 叶艳婷 +2 位作者 胡胜华 梁威 吴振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5期15612-15614,共3页
2010年8和12月在严东湖选择3个不同营养水平的位点进行浮游植物粒径组成和水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严东湖1、2、3号点总叶绿素α含量夏季分别为4.22、3.13、127.96 mg/m3;冬季分别为2.32、7.82、44.95 mg/m3。夏季营养水平较低的严东... 2010年8和12月在严东湖选择3个不同营养水平的位点进行浮游植物粒径组成和水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严东湖1、2、3号点总叶绿素α含量夏季分别为4.22、3.13、127.96 mg/m3;冬季分别为2.32、7.82、44.95 mg/m3。夏季营养水平较低的严东湖1号点微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α所占比例较高,而在营养水平较高的严东湖2和3号点其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α所占比例较高;冬季各湖区均以小型浮游植物叶绿素α为主。叶绿素α与水质间相关关系分析表明,总叶绿素α与TN和TP显著正相关,小型浮游植物叶绿素α与各种形态氮元素以及总溶解性固体、电导率显著正相关,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α与总磷、无机磷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级叶绿素α 浮游植物 水质 严东湖
下载PDF
三峡库区蓄水后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粒级叶绿素a 被引量:9
11
作者 宋书群 孙军 +2 位作者 沈志良 栾青杉 于子山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5期114-120,共7页
了解长江口水域富营养化现状对浮游植物的影响及浮游植物对长江口水域富营养化现状的指示作用,根据2004年8月30日~9月4日在长江口水域进行的多学科综合调查结果.报道了调查区叶绿素α的空间分布及其粒级组成特征,并初步研究了其与... 了解长江口水域富营养化现状对浮游植物的影响及浮游植物对长江口水域富营养化现状的指示作用,根据2004年8月30日~9月4日在长江口水域进行的多学科综合调查结果.报道了调查区叶绿素α的空间分布及其粒级组成特征,并初步研究了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叶绿素α浓度在长江河道内和口门外水域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40~2.13mg·m^-3 0.48-4.89mg·m^-3.平均值分别为1.09mg·m^-3.1.70mg·m^-3;与三峡库区蓄水前相比叶绿素α浓度偏低.高值区向口门方向西移,其水平分布与浮游植物丰度分布基本一致。垂直方向上叶绿素α浓度峰值出现在20m以上水层.与浮游植物丰度垂向分布有一定的差异。在调查水域〈20μm粒径叶绿素α的平均浓度比〉20μm粒径叶绿素α要高。统计分析表明磷酸盐与叶绿素α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是控制浮游植物生长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分级叶绿素α 长江口 磷酸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