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SM中可变量喷雾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6
1
作者 王俊 祁力钧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13,共5页
可变量技术是精确农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两种基本的变量方式:基于地图信息的可变量技术和基于实时传感器的可变量技术。为此,首先对这两类可变量实施方案的基本原理、研究现状、工作过程及优缺点进行了介绍和对比,并以可变量技... 可变量技术是精确农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两种基本的变量方式:基于地图信息的可变量技术和基于实时传感器的可变量技术。为此,首先对这两类可变量实施方案的基本原理、研究现状、工作过程及优缺点进行了介绍和对比,并以可变量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变量喷雾技术)为主,详细介绍了可变量喷雾系统的发展状况、类型、组成及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又对可变量技术的执行机构(变量喷头)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各种变量喷头的优缺点,指出了可变量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工程 精确农业 综述 可变量喷雾技术
下载PDF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site-specific management zone delineation 被引量:1
2
作者 Yuxin MIAO David J.MULLA Pierre C.ROBERT 《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8年第4期432-441,共10页
Dividing fields into a few relatively homogeneous management zones(MZs) is a practical and costeffective approach to precision agriculture. There are three basic approaches to MZ delineation using soil and/or landscap... Dividing fields into a few relatively homogeneous management zones(MZs) is a practical and costeffective approach to precision agriculture. There are three basic approaches to MZ delineation using soil and/or landscape properties, yield information, and both sources of information.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pose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delineating site-specific MZ using relative elevation, organic matter, slop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yield spatial trend map, and yield temporal stability map(ROSE-YSTTS) and evaluate it against two other approaches using only soil and landscape information(ROSE) or clustering multiple year yield maps(CMYYM).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two no-till corn-soybean rotation fields in eastern Illinois, USA. Two years of nitrogen(N) rat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Field B to evaluate the delineated MZs for site-specific N management. It was found that in general the ROSE approach was least effective in accounting for crop yield variability(8.0%–9.8%), while the CMYYM approach was least effective in accounting for soil and landscape(8.9%–38.1%), and soil nutrient and pH variability(9.4%–14.5%). The integrated ROSE-YSTTS approach was reasonably effective in accounting for the three sources of variability(38.6%–48.9%, 16.1%–17.3% and 13.2%–18.7% for soil and landscape, nutrient and pH, and yield variability, respectively), being either the best or second best approach.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ROSE-YSTTS approach was effective in defining zones with high,medium and low economically optimum N rate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integrated ROSE-YSTTS approach combining soil, landscape and yield spatial-temporal variability information can overcome the weaknesses of approaches using only soil, landscape or yield information,and is more robust for MZ delineation. It also has the potential for site-specific N management for improved economic returns. More studies are needed to further evaluate their appropriateness for precision N and crop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nomically OPTIMUM NITROGEN rate fuzzy cluster analysis precision NITROGEN management site-specific management soil LANDSCAPE property yield map
原文传递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banana skipper (Erionota thrax L.) (Lepidoptera: Hesperiidae) and its parasitoids in a Cavendish banana plantation, Penang, Malaysia
3
作者 JUSTIN N. OKOLLE MASHHOR MANSOR ABU HASSAN AHMAD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81-389,共9页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mmatures of the banana skipper (Erionota thrax L.) and their parasitisms from three major parasitoids were studied in a Cavendish banana plantation from April 2004 to December 2004. Infestat...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mmatures of the banana skipper (Erionota thrax L.) and their parasitisms from three major parasitoids were studied in a Cavendish banana plantation from April 2004 to December 2004. Infestation levels and parasitism of E. thrax life stages were recorded from bunched plants (BP), flowering plants (FP), preflowered plants (PF), broad leaf followers (BLF) and narrow leaf followers (NLF), as well as on well managed and poorly managed plants. Mean numbers of the immatures and numbers parasitized from the nine blocks in the plantation were fitted to four dispersion indices. Significant numbers of E. thrax immatures and those parasitized by Ooencyrtus erionotae, Cotesia erionotae and Brachymeria albotibialis were recorded from BLF and PF; no eggs were found on BP and FP. Although infestation was higher on well managed plants, only larval parasitism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ree of the four indices indicated that eggs and larvae were random while all the indices showed pupae to be clumped. Parasitized eggs and pupae were clumped (4/4 indices) while 3/4 indices revealed a random pattern for parasitized larv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nana phenology dispersion site-specific management within-field distribution
原文传递
氮肥实时实地管理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何佳芳 肖厚军 +2 位作者 黄宪成 周琴 胡德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32-1136,共5页
为了以降低氮肥施用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对环境的污染,以黔两优58杂稻为材料,贵州省中低产稻田面积最大的黄泥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和氮肥实时、实地管理对水稻叶绿素含量、产量、植株吸收氮素含量和氮肥利用率等... 为了以降低氮肥施用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对环境的污染,以黔两优58杂稻为材料,贵州省中低产稻田面积最大的黄泥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和氮肥实时、实地管理对水稻叶绿素含量、产量、植株吸收氮素含量和氮肥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实时、实地处理水稻叶片在抽穗灌浆期叶绿素含量(SPAD值)较高;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施氮水平(N8、N12和N16);实时、实地处理水稻植株氮素吸收量在主要生育时期介于N8和N16处理之间;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收获指数均最高,与3种常规施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实时实地管理 产量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提高肥料利用率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42
5
作者 闫湘 金继运 +1 位作者 何萍 梁鸣早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50-459,共10页
如何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由于肥料损失带来的环境污染是长期以来全球共同关注的课题。针对我国肥料利用率低、氮肥损失严重的现状,本文综述了除传统提高肥料利用率技术以外的几项其它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应用实时、实地氮肥管... 如何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由于肥料损失带来的环境污染是长期以来全球共同关注的课题。针对我国肥料利用率低、氮肥损失严重的现状,本文综述了除传统提高肥料利用率技术以外的几项其它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应用实时、实地氮肥管理技术快速、无损检测作物氮素营养状况,进行作物推荐施肥;研发新型缓/控释肥料,调控肥料养分的供应;运用农田养分精准管理技术,因地制宜、精细准确地施用肥料;通过脲酶抑制剂或硝化抑制剂,有效地抑制NH3挥发和NO3--N淋溶损失等。并对今后提高肥料利用率技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利用率 实时、实地氮肥管理 缓/控释肥料 农田养分精准管理技术 脲酶/硝化抑制剂
下载PDF
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控制氮肥污染的新途径—SSNM 被引量:115
6
作者 王光火 张奇春 黄昌勇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7-70,共4页
我国水稻生产氮肥用量大,氮肥利用率低。大量N素从稻田流失进入环境,对环境生态构成潜在威胁。经与IRRI协作,为金华双季稻区创立了适地养分管理新技术(SSNM)。SSNM的施肥综合考虑了当地的气候条件,水稻品种的潜在产量和养分需求,土壤固... 我国水稻生产氮肥用量大,氮肥利用率低。大量N素从稻田流失进入环境,对环境生态构成潜在威胁。经与IRRI协作,为金华双季稻区创立了适地养分管理新技术(SSNM)。SSNM的施肥综合考虑了当地的气候条件,水稻品种的潜在产量和养分需求,土壤固有养分的供应能力,养分利用效率和平衡养分供应,以及社会经济效应等。同农民常规施肥相比,在产量略有增加的同时,SSNM可以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平均减少氮肥用量约30%,从源头上遏制了氮肥引起的面源污染。多年的田间试验表明,SS-NM具有在广大稻区推广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 适地养分管理技术 肥料利用率 肥料污染 面源污染 SSNM
下载PDF
实地氮肥管理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 被引量:109
7
作者 刘立军 徐伟 +3 位作者 桑大志 刘翠莲 周家麟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987-994,共8页
以籼型杂交稻汕优63和粳稻武育粳3号为材料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对实时氮肥管理(RTNM)和实地氮肥管理(SSNM)的农艺表现和氮肥利用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氮空白区的水稻产量为5.5-7.4t/hm^2,说明试验田背景氮颇高。与农民习... 以籼型杂交稻汕优63和粳稻武育粳3号为材料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对实时氮肥管理(RTNM)和实地氮肥管理(SSNM)的农艺表现和氮肥利用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氮空白区的水稻产量为5.5-7.4t/hm^2,说明试验田背景氮颇高。与农民习惯施肥法(FFP)相比,RTNM和SSNM分别增产-4.4%~7.0%和0.2%-9.3%,氮素产谷率分别提高195.7%~297.0%和169.6%~276.4%。2003—2004年在江苏省无锡市两村共计20户稻田中进行水稻SSNM试验示范。2年FFP的氮素产谷率、吸氮利用率和生理氮转化率分别仅有2.8~6.7kg稻谷,kgN、33.7%~34.7%和8.4~18.6kg稻谷/kgN;SSNM的施氮量较FFP降低38.7%-41.3%,产量提高2.5%~3.5%,氮素产谷率、吸氮利用率和生理氮转化率分别提高88.3%~117.7%、34.0%-39.5%和46.1%-61.6%。在江苏省大面积推广也取得了类似结果。证明采用SSNM在不降低水稻产量的前提下,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是可能的。试验也发现,农户稻田SSNM的氮素产谷率和生理氮转化率的数值依然很低。对水稻氮肥利用率低的原因及提高途径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实地氮肥管理 产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对直播水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12
8
作者 徐国伟 谈桂露 +2 位作者 王志琴 刘立军 杨建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736-2746,共11页
【目的】探讨麦秸秆还田与施氮技术对直播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及氮肥利用效率的表现。【方法】以直播粳稻扬粳9538为材料进行大田对比试验,设置麦秸还田与不还田、实地氮肥管理(SSNM)和农民习惯施肥法(FFP)等处理,测定水稻产量、品质... 【目的】探讨麦秸秆还田与施氮技术对直播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及氮肥利用效率的表现。【方法】以直播粳稻扬粳9538为材料进行大田对比试验,设置麦秸还田与不还田、实地氮肥管理(SSNM)和农民习惯施肥法(FFP)等处理,测定水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效率。【结果】无论是SSNM还是FFP,与秸秆未还田相比,秸秆还田降低了单位面积穗数,提高了每穗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增加了产量,改善了稻米的外观品质与蒸煮品质。与FFP相比,SSNM显著提高水稻产量,降低了稻米蛋白质含量,改善了稻米的食味性。秸秆还田结合SSNM增大了籽粒最大灌浆速率与平均灌浆速率,缩短了活跃灌浆期,增加了粒重,并提高了氮收获指数、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结论】秸秆还田结合SSNM可增加产量,改善稻米品质,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直播 秸秆还田 实地氮肥管理 产量 品质 氮肥利用效率
下载PDF
实地氮肥管理对寒地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7
9
作者 彭显龙 刘元英 +3 位作者 罗盛国 范立春 宋添星 郭艳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286-2293,共8页
【目的】以寒地5个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实地氮肥管理的增产机理。【方法】2004和2005年,通过农民习惯施肥和实地氮肥管理的大田对比试验和不同SPAD阈值的小区试验,探讨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群体质量、干物质积累规律和氮积累的影响。... 【目的】以寒地5个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实地氮肥管理的增产机理。【方法】2004和2005年,通过农民习惯施肥和实地氮肥管理的大田对比试验和不同SPAD阈值的小区试验,探讨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群体质量、干物质积累规律和氮积累的影响。【结果】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实地氮肥管理使氮肥总量平均减少了33.8%,水稻成穗率平均提高了12.3%(P<0.05),灌浆期水稻叶面积指数提高了14.1%~27.6%(P<0.05),抽穗期以后水稻干物质增加了4.3%~29.1%,抽穗后干物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产量平均增加了9.8%;抽穗后氮积累量增加了11.8%~55.1%(P<0.05),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8.5%~133.4%(P<0.05)和39.78%~194.26%(P<0.05)。【结论】该技术通过改善水稻群体质量,增加抽穗后LAI,促进干物质和氮积累,增加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 水稻 实地氮肥管理 产量 干物质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实时实地氮肥管理对不同杂交水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60
10
作者 贺帆 黄见良 +6 位作者 崔克辉 王强 汤蕾蕾 龚伟华 徐波 彭少兵 Ronald J.Buresh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70-479,共10页
【目的】探讨两系和三系杂交水稻在实时实地氮肥管理模式下对氮素的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差异。【方法】试验于2004和2005年在大田条件下,以两优培九、汕优63为材料比较研究了实时实地氮肥管理模式下不同叶绿素仪(SPAD)预设阈值对其吸氮... 【目的】探讨两系和三系杂交水稻在实时实地氮肥管理模式下对氮素的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差异。【方法】试验于2004和2005年在大田条件下,以两优培九、汕优63为材料比较研究了实时实地氮肥管理模式下不同叶绿素仪(SPAD)预设阈值对其吸氮特性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水稻叶片叶色存在基因型差异,汕优63顶叶的SPAD值比两优培九平均低1.7~2.0个数值单位。在实时氮肥管理模式下,施氮量与SPAD预设阈值呈指数相关关系。对于汕优63而言,Nrate=0.9956e0.132SPAD(r2=0.8338**),对于两优培九则为Nrate=0.1565e0.173SPAD(r2=0.9508**)。在SPAD预设阈值介于36~40的范围内,若要保持两个品种同一时期顶叶的SPAD值相同,汕优63比两优培九需要多施用氮肥37.3kgN·ha-1。【结论】在实时实地氮肥管理模式下,当氮肥平均用量接近160kgN·ha-1时,两优培九的吸氮能力、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与汕优63相当;其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肥农学利用率高于汕优63;其氮素收获指数低于汕优63。此外,两优培九比汕优63表现出较高的耐肥抗倒伏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SPAD阈值 实时实地氮肥管理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麦秸还田及氮肥管理技术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1
11
作者 徐国伟 吴长付 +3 位作者 刘辉 王志琴 张敏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4-291,共8页
以水稻武香粳14和扬粳9538为材料,大田设麦秸还田与不还田、不施氮肥、习惯施肥法(FFP)和基于叶绿素仪(SPAD)测定值的氮肥管理(SSNM)等处理。结果表明,SSNM较FFP氮肥施用量减少40.0%~41.7%,而产量平均增加3.81%。秸秆... 以水稻武香粳14和扬粳9538为材料,大田设麦秸还田与不还田、不施氮肥、习惯施肥法(FFP)和基于叶绿素仪(SPAD)测定值的氮肥管理(SSNM)等处理。结果表明,SSNM较FFP氮肥施用量减少40.0%~41.7%,而产量平均增加3.81%。秸秆还田处理较秸秆未还田的产量平均增加2.49%。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吸收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以秸秆还田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与秸秆未还田或FFP相比,秸秆还田和SSNM降低了生育前期的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但抽穗及以后差异较小);提高了茎蘖成穗率、结实期叶片光合速率和根系活力。说明秸秆还田和SSNM有利于生育后期群体光合生产和提高物质生产效率。秸秆还田和实地氮肥管理提高了氮收获指数和氮肥利用效率。对秸秆还田和SSNM的产量、生育特性及氮肥利用效率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麦秸还田 习惯施肥法 实地氮肥管理 产量 生育特性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实地氮肥管理下的水稻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特性 被引量:54
12
作者 刘立军 徐伟 +1 位作者 吴长付 杨建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7-173,共7页
以代表性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实地氮肥管理模式下水稻的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规律。与农民习惯施肥方法相比,实地氮肥管理在产量不降低甚至有所提高的前提下可以较大幅度地降低施氮量。实地氮肥管理水稻有效穗数有所下降,但其分蘖成穗... 以代表性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实地氮肥管理模式下水稻的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规律。与农民习惯施肥方法相比,实地氮肥管理在产量不降低甚至有所提高的前提下可以较大幅度地降低施氮量。实地氮肥管理水稻有效穗数有所下降,但其分蘖成穗率明显提高。穗分化前实地氮肥管理水稻叶面积指数和根质量低于农民习惯施肥法,抽穗后结果则相反。实地氮肥管理提高了抽穗期水稻的有效叶面积和高效叶面积的比率、抽穗至成熟的干物质积累、抽穗后根冠比和剑叶的光合速率以及齐穗期群体透光率。实地氮肥管理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高峰均出现在穗分化至抽穗期,此阶段氮、磷、钾的吸收量约占最终总吸收量的45.6%~46.2%、39.6%~43.6%和44.2%~45.2%,均明显高于农民习惯施肥方法。对实地氮肥管理产量提高原因及养分吸收规律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实地氮肥管理 产量 生长发育 养分吸收
下载PDF
中粳稻不同栽培模式对产量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2
13
作者 薛亚光 陈婷婷 +3 位作者 杨成 王志琴 刘立军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66-476,共11页
旨在探讨水稻高产与氮肥高效利用的栽培技术。用中粳稻品种进行当地高产栽培(对照)、超高产栽培和高产高效栽培等处理,比较分析在不同栽培技术体系下产量形成特点及其生理原因。与对照相比,高产高效栽培增加了根和地上部植株干重、提高... 旨在探讨水稻高产与氮肥高效利用的栽培技术。用中粳稻品种进行当地高产栽培(对照)、超高产栽培和高产高效栽培等处理,比较分析在不同栽培技术体系下产量形成特点及其生理原因。与对照相比,高产高效栽培增加了根和地上部植株干重、提高了根系细胞分裂素含量、根系氧化力、粒叶比、灌浆中后期叶片光合速率、抽穗期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累积量、物质运转率和收获指数;产量增加了31%,氮肥农学利用率(单位施氮量增加的产量)增加了57%。说明通过栽培技术的集成优化,可以促进植株生长,进而获得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粳稻 高产高效 氮肥利用率 实地养分管理 精确灌溉 植株生长
下载PDF
麦秸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2
14
作者 徐国伟 杨立年 +2 位作者 王志琴 刘立军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424-1434,共11页
粳稻品种扬粳9538种植于大田,进行了麦秸还田与不还田、实地氮肥管理(SSNM)和农民习惯施肥法(FFP)等处理。结果表明,在相同氮肥管理条件下,与秸秆未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后植株中N含量及N、P、K积累量在生育前期较低,P、K含量在整个生育期... 粳稻品种扬粳9538种植于大田,进行了麦秸还田与不还田、实地氮肥管理(SSNM)和农民习惯施肥法(FFP)等处理。结果表明,在相同氮肥管理条件下,与秸秆未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后植株中N含量及N、P、K积累量在生育前期较低,P、K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均较高;秸秆还田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增加了N、P、K的收获指数。在秸秆还田量相同条件下,与FFP相比,SSNM降低了N、P的吸收量,提高了抽穗至成熟N、P、K的转运率,增加了N和P收获指数。表明秸秆还田和SSNM可以提高水稻N、P、K的吸收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秸秆还田 实地氮肥管理 利用率
下载PDF
稻麦连作中超高产栽培小麦和水稻的养分吸收与积累特征 被引量:40
15
作者 李鸿伟 杨凯鹏 +2 位作者 曹转勤 王志琴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64-477,共14页
以2个小麦品种和2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大田种植,稻麦连作,重复2年,设置超高产栽培和当地高产栽培两种栽培模式,旨在探明超高产栽培小麦和水稻养分吸收与积累特征。超高产栽培中,采用实地氮肥管理及水稻轻干湿交替灌溉和小麦控制土壤水分... 以2个小麦品种和2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大田种植,稻麦连作,重复2年,设置超高产栽培和当地高产栽培两种栽培模式,旨在探明超高产栽培小麦和水稻养分吸收与积累特征。超高产栽培中,采用实地氮肥管理及水稻轻干湿交替灌溉和小麦控制土壤水分灌溉等关键技术。与当地高产栽培(小麦产量<8thm-2,水稻产量<10thm-2)相比,超高产栽培(小麦产量>9thm-2,水稻产量>12thm-2)小麦和水稻的氮(N)、磷(P)、钾(K)总吸收量显著增加,并表现为拔节前的吸收和积累量显著降低,拔节至开花、开花至成熟的吸收积累量显著提高。超高产栽培的N、P、K的总吸收量,小麦分别为265、58和256kghm-2,水稻分别为256、79和321kghm-2。上述3种元素于生育中后期(拔节至成熟)的吸收量占总吸收量的比例,小麦为50%~60%,水稻为60%~70%。超高产栽培显著提高了N、P、K偏生产力(产量/N、P、K施用量)、养分吸收的养分籽粒生产率(籽粒产量/成熟期植株N、P、K吸收量)和养分收获指数(籽粒N、P、K吸收量/成熟期植株N、P、K吸收量),降低了生产单位籽粒产量的养分吸收量(成熟期植株N、P、K吸收量/籽粒产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超高产栽培小麦和水稻养分吸收与积累具有生育前期较低、生育中期和后期较高的特点,且养分吸收利用效率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产栽培 养分吸收 实地氮肥管理 轻干湿交替灌溉 控制土壤水分
下载PDF
Recent Advances on the Technologies to Increase Fertilizer Use Efficiency 被引量:35
16
作者 YAN Xiang JIN Ji-yun +1 位作者 HE Ping LIANG Ming-zao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8年第4期469-479,共11页
To increase fertilizer use efficiency (FUE) and to minimize its negative impact on environment have been the focal points in the world for a long tim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ncrease FUE in China for its relativel... To increase fertilizer use efficiency (FUE) and to minimize its negative impact on environment have been the focal points in the world for a long tim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ncrease FUE in China for its relatively low FUE and serious losses of nutrients. Recent advances of the technologies to increase FUE are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These include site-specific and real-time nitrogen management, non-destructive quick test of the nitrogen status of plants, new types of slow release and 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s, site-specific nutrient management, and use of urease inhibitor and nitrification inhibitor to decrease nitrogen losses. Future outlook i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FUE improvement is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rtilizer use efficiency site-specific/real-time nitrogen management slowly release/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 site specific nutrient management urease/nitrification inhibitor
下载PDF
不同氮肥管理模式对太湖流域稻田土壤氮素渗漏的影响 被引量:37
17
作者 俞映倞 薛利红 杨林章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88-995,共8页
针对太湖流域稻田土壤氮素流失引起的面源污染问题,以农户常规施肥处理、化肥减量施肥处理、缓控释肥处理、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以及按需施肥处理5种稻田氮肥管理模式,探讨了不同施氮水平与肥料类型的处理对20~40 cm、40~60 cm、60~80... 针对太湖流域稻田土壤氮素流失引起的面源污染问题,以农户常规施肥处理、化肥减量施肥处理、缓控释肥处理、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以及按需施肥处理5种稻田氮肥管理模式,探讨了不同施氮水平与肥料类型的处理对20~40 cm、40~60 cm、60~80 cm以及100~120 cm四个深度土壤氮素渗漏的影响。结果表明,20~40 cm渗漏液中总氮(TN)浓度与施肥量成正比;农户常规施肥处理会出现40~60 cm TN浓度高于20~40 cm的现象;缓控释肥处理具有较高的20~40 cm TN淋失量;溶解性有机氮(DON)是稻田氮素进入地下水的主要形态,占TN的60%~70%;减少33%的氮素施用量,可降低进入地下水体36.9%~49.0%的TN浓度。按需施肥处理能在保证产量的情况下降低施氮水平,减少氮素渗漏损失,是适宜该地区的环境友好型氮肥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渗漏损失 缓控释肥 有机无机肥配施 按需施肥
下载PDF
玉米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与米质的影响 被引量:33
18
作者 葛立立 马义虎 +3 位作者 卞金龙 王志琴 杨建昌 刘立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3-160,共8页
以中熟粳稻扬粳4038为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玉米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三年(2009—2011)试验结果表明:1)玉米秸秆还田能提高稻田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2)在不施氮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处理较对照产... 以中熟粳稻扬粳4038为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玉米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三年(2009—2011)试验结果表明:1)玉米秸秆还田能提高稻田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2)在不施氮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处理较对照产量提高了18.9%~32.0%;3)在实地氮肥管理模式下,玉米秸秆还田处理较对照施氮量下降了7.4%~16.7%,但产量提高了0.5%~11.0%,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18.0%~31.7%;4)在不施氮或实地氮肥管理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均较对照显著提高了整精米率、最高黏度和崩解值,降低了垩白粒率、垩白度、最终黏度和消减值;玉米秸秆还田对水稻的出糙率、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无显著影响。在不施氮条件下,与对照相比,玉米秸秆还田提高了籽粒中蛋白质含量。上述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还田有利于培肥土壤,采用实地氮肥管理将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水稻施氮量,提高产量和改善米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还田 实地氮肥管理 水稻 产量 稻米品质
下载PDF
实地氮肥管理对不同氮响应粳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7
19
作者 剧成欣 陈尧杰 +3 位作者 赵步洪 刘立军 王志琴 杨建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7-246,共10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阐明实地氮肥管理对不同氮响应粳稻品种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稻米品质的影响。【方法】以4个粳稻品种(淮稻5号、连粳7号、宁粳1号和扬粳4308)为材料,设置了氮空白、农民常规施肥和实地氮肥管理3个氮肥处理,观察了不... 【目的】本研究旨在阐明实地氮肥管理对不同氮响应粳稻品种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稻米品质的影响。【方法】以4个粳稻品种(淮稻5号、连粳7号、宁粳1号和扬粳4308)为材料,设置了氮空白、农民常规施肥和实地氮肥管理3个氮肥处理,观察了不同氮肥处理下产量构成、氮肥利用效率和稻米品质的变化特征。【结果】与农民常规施肥相比,实地氮肥管理显著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实地氮肥管理显著提高了水稻的整精米率、胶稠度、热浆黏度和崩解值,显著增加了稻米中清蛋白和谷蛋白的含量,显著降低了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和糊化温度。依据不同品种在较低施氮量下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响应,将供试品种分为A型(淮稻5号和连粳7号)和B型(宁粳1号和扬粳4038)。与氮响应B型品种相比,氮响应A型品种的整精米率、清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崩解值较高,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消减值较低。【结论】实地氮肥管理可以提高不同粳稻品种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对氮响应A型品种的效果更为明显,其米质对氮肥的响应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响应 实地氮肥管理 产量 稻米品质
下载PDF
水稻实地氮肥管理技术的节氮效果及其机理 被引量:21
20
作者 刘立军 徐伟 +2 位作者 徐国伟 周家麟 杨建昌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5-161,共7页
2003~2004年在江苏省无锡市进行了水稻实地氮肥管理技术(SSNM)试验.结果表明:2003年和2004年,采用农民习惯施肥法(FFP)的氮素吸收利用率分别为33.7%和34.7%;氮肥生产力1 kg氮分别为2.8 kg稻谷和6.7 kg稻谷;氮素转化力1 kg氮分别为8.4 k... 2003~2004年在江苏省无锡市进行了水稻实地氮肥管理技术(SSNM)试验.结果表明:2003年和2004年,采用农民习惯施肥法(FFP)的氮素吸收利用率分别为33.7%和34.7%;氮肥生产力1 kg氮分别为2.8 kg稻谷和6.7 kg稻谷;氮素转化力1 kg氮分别为8.4 kg稻谷和18.6 kg稻谷.获得相同水稻产量,实地氮肥管理技术的施氮量可比农民习惯施肥法降低38.7%和41.3%;与农民习惯施肥法相比,实地氮肥管理技术的氮素吸收利用率提高13.3个百分点和11.8个百分点;氮素转化力分别提高60.7%和46.8%;氮肥生产力提高117.9%和8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实地氮肥管理技术 节氮效果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