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学人类学之今昔与未来 被引量:5
1
作者 高怡萍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6-28,共13页
 汉学人类学自20世纪40年代发端于中国大陆,自60年代后,在台湾地区得以接续。几十年来,汉学人类学者不断尝试将西方人类学理论应用于本土研究,在亲属关系,地域、经济与交换关系,文化、宗教与意识形态等方面对汉族社会的了解已累积至一...  汉学人类学自20世纪40年代发端于中国大陆,自60年代后,在台湾地区得以接续。几十年来,汉学人类学者不断尝试将西方人类学理论应用于本土研究,在亲属关系,地域、经济与交换关系,文化、宗教与意识形态等方面对汉族社会的了解已累积至一定深度,但与人类学所寻求的全貌观相比仍有一段距离,许多问题仍企待解决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汉学人类学 西方理论 本土研究 发展 特性 文化 宗教 意识形态 论题 亲属关系 宗族 家族 社群
下载PDF
“流动的他者”与汉学人类学的“历史感” 被引量:4
2
作者 黄向春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4-141,共8页
源自"简单社会"的人类学运用于对中国这一"复杂的文明社会"的研究所形成的汉学人类学,既要面对典籍、制度和中国大历史,又须立足于"小地方"或者"社群"、"村落"的田野作业。汉学人类... 源自"简单社会"的人类学运用于对中国这一"复杂的文明社会"的研究所形成的汉学人类学,既要面对典籍、制度和中国大历史,又须立足于"小地方"或者"社群"、"村落"的田野作业。汉学人类学一向把抽象的、整体的中国或者汉人社会当作一个"有历史"的"他者"来看待,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模式,但如何更好地表述"多元"(地方、族群)与"一体"(国家、汉人)之间的关系,如何把国家和汉人"之外"的其他系统纳入其视野,以及如何把国家和汉人社会当作建构与表达的方式而非当作"既有"的田野背景,仍然是汉学人类学存在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的田野研究显示出,在唐宋以后该"界域"的形成演变过程中,多层次的礼仪—祠庙系统及其仪式网络,作为一整套"地方"象征的生成器和"包容/排斥"的社会文化机制,与整个区域体系的构造及其变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汉学人类学若能以模式交错的角度在其中把握"流动的他者"的脉络和意义,必能重新获得"历史感"的源泉,并可以在这样的"历史感"中探索建立某种中国式"礼仪社会理论"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人类学 流动的他者 历史感 礼仪社会理论
原文传递
灵魂漂泊与守望家园:我的人类学之路——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十九 被引量:3
3
作者 徐杰舜 兰林友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0-58,共9页
人作为一种哺乳动物 ,不管有着怎样的生物性、动物性 ,但毕竟具有文化性、社会性的特征。因此 ,无论有过怎样的心灵漂泊 ,兰林友先生始终守望着他的精神家园。如若剖析人之所以为人 ,人类学便成为他的监护精灵和必修功课。因为无论人类... 人作为一种哺乳动物 ,不管有着怎样的生物性、动物性 ,但毕竟具有文化性、社会性的特征。因此 ,无论有过怎样的心灵漂泊 ,兰林友先生始终守望着他的精神家园。如若剖析人之所以为人 ,人类学便成为他的监护精灵和必修功课。因为无论人类学的学科性质有着怎样的争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族范式 汉学人类学 华北村落 满铁研究传统 追踪调查再研究
下载PDF
从区域社会结构与在地文化系统视角看海外华人社团内部冲突——以美国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黎相宜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1-9,共9页
论文以美国四邑华人社团个案为例,结合区域社会结构、在地文化系统以及祖籍国影响因素,探讨了当代华人社团冲突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长期以来,海外华人及其组织的研究,受到汉学人类学范式的影响,很多学者将其看作是汉人组织的延伸来研究... 论文以美国四邑华人社团个案为例,结合区域社会结构、在地文化系统以及祖籍国影响因素,探讨了当代华人社团冲突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长期以来,海外华人及其组织的研究,受到汉学人类学范式的影响,很多学者将其看作是汉人组织的延伸来研究,造成了研究的瓶颈与路径依赖。本研究认为,当代海外华人社团冲突的产生主要受到区域社会结构、在地文化系统以及祖籍国因素互动的影响,而不是以往研究所认为的"政治立场"原因。华人移民及其社团组织所面临的是在移居地的日常生活,时刻展示对于祖籍国的政治倾向并不合时宜。事实上,海外华人的社团冲突日益呈现出"日常化"与"去政治化"的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社团研究 华人社团 汉学人类学 区域结构 文化影响 去政治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