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易之“生”意与理学的生生之学 被引量:7
1
作者 向世陵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7-74,共8页
"生生之谓易"既是哲学家对宇宙相状的揭示,也是"易"本身的性质。从"天地之大德日生"到"易简"之善和"复其见天地之心",贯穿的都是同一个"生"意。理学继承前人又广加扩展,... "生生之谓易"既是哲学家对宇宙相状的揭示,也是"易"本身的性质。从"天地之大德日生"到"易简"之善和"复其见天地之心",贯穿的都是同一个"生"意。理学继承前人又广加扩展,天地生物之心既是静与动的综合集成,又是天地生物与仁德流行的统一。从静体到动用,从"动之端"到"动之机",现象存在虽有生死显微,"生"之理却通贯不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生 易简 静动 天地之心 仁德
下载PDF
易简工夫终久大——《周易》与陆九渊的心学 被引量:1
2
作者 石明庆 马斗成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18,共7页
陆九渊以心解《易》,以此为其心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展开寻找到经典根据。其心学的本体论、工夫论和境界论与其对《周易》天地人三才一体的理论、三陈九卦之序、《艮》卦"艮背行庭"之旨、太极本体的解释关系密切。他的心学智... 陆九渊以心解《易》,以此为其心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展开寻找到经典根据。其心学的本体论、工夫论和境界论与其对《周易》天地人三才一体的理论、三陈九卦之序、《艮》卦"艮背行庭"之旨、太极本体的解释关系密切。他的心学智慧也反过来丰富了《易》学的文化宝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九渊 心学 周易 易简
下载PDF
易教的三重向度:简易、不易、变易 被引量:1
3
作者 胡玉翠 王彬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5-41,共7页
易教不仅历史悠久,还因其独特的"符号—语言"教化方式为中国传统社会教化奠定了根基。以象示意的简易之教运用形象思维的方式,通过以类辨物、建立物象与意义之间的关联,进而运用比兴的手法引申出道德意蕴,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 易教不仅历史悠久,还因其独特的"符号—语言"教化方式为中国传统社会教化奠定了根基。以象示意的简易之教运用形象思维的方式,通过以类辨物、建立物象与意义之间的关联,进而运用比兴的手法引申出道德意蕴,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阴阳互动的模式从"时"与"位"的变动中教化君子要善于把握时机,做到唯变所适,以变的观念处理生活中所遇之事;不易之教以天道贯通人道,主要从空间的不易即天地之位的不易贞定人世间伦理之位的不易,进而形成伦理价值秩序,从而教化百姓尊时守位。从简易、变易到不易,易教从形而下的生活教化上升为形而上的哲学教化,但是形而上与形而下不离,易教究其根本仍然是融于生活的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易 变易 不易 教化 《易传》
原文传递
“易简”与“妙悟”——方学渐对阳明学的诠释
4
作者 刘伟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1-4,13,共5页
方学渐对《易传》中的"易简"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诠释,认为阳明学的宗旨是"致良知",只要发现"本心",就能回归圣凡一如的本来状态。方学渐阐发"易简"奥义,有其特定的问题意识,就儒家内部而言,王龙... 方学渐对《易传》中的"易简"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诠释,认为阳明学的宗旨是"致良知",只要发现"本心",就能回归圣凡一如的本来状态。方学渐阐发"易简"奥义,有其特定的问题意识,就儒家内部而言,王龙溪"无善无恶"学说导致儒家价值理想失落;与儒学并行的禅宗、道家思想也对"性善"学说构成威胁。方学渐与以顾宪成、高攀龙为代表的东林学派讨论"性善"学说,评判诸子得失,融通阳明学与朱子学,促成道学在明代后期的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学渐 易简 性善 本心 致良知
下载PDF
孟子“守约”及其在宋明理学诠释中的分歧与流变
5
作者 周海涛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119-122,共4页
"守约"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概念,"守约"就是"守心"。和孔子的"心性"之学相比,"守约"过分地强调了"仁",而忽视了"礼",有"重内轻外"的特点。孟子认为,只要... "守约"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概念,"守约"就是"守心"。和孔子的"心性"之学相比,"守约"过分地强调了"仁",而忽视了"礼",有"重内轻外"的特点。孟子认为,只要能"守约"、"发明本心",就有了成圣成贤的可能性,"守约"开启了"心学"传统。在宋明理学中,朱、陆在解释"守约"时产生了分歧,反映了理学与心学在经典诠释上的差异,陆象山还把"守约"发展成"易简之学"。阳明心学也继承了"守约",但其"致良知"学说,更加丰富完善了这一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守约 重内轻外 易简之学 致良知
下载PDF
从“守约”看孔孟心性论的不同及对宋明理学的影响
6
作者 周海涛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7-10,25,共5页
"守约"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概念,"守约"就是"守心"。和孔子的"心性"之学相比,"守约"过分强调了"仁",而忽视了"礼",有"重内轻外"的特点。孟子认为,只要能... "守约"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概念,"守约"就是"守心"。和孔子的"心性"之学相比,"守约"过分强调了"仁",而忽视了"礼",有"重内轻外"的特点。孟子认为,只要能"守约"、"发明本心",就有了成圣成贤的可能性,"守约"开启了"心学"的传统。在宋明理学中,朱、陆在解释"守约"时产生了分歧,反映了理学与心学在经典诠释上的差异,陆象山还把"守约"发展成"易简之学"。王阳明心学也继承了"守约",但其"致良知"学说,更加丰富完善了这一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守约 心性论 重内轻外 易简之学 致良知
下载PDF
文质论与义利之辨:黄宗羲与王夫之夷夏观之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韩书安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 2018年第1期35-45,共11页
黄宗羲与王夫之作为明遗民,早年都曾强调夷夏之防。不过黄宗羲的夷夏观以文质论为思想根基,王夫之的夷夏观以义利之辨为哲学归宗。前者是对汉唐儒学开放型夷夏观的总结,后者是对宋明理学保守型夷夏观的深化。这就从思想上解释了为何黄... 黄宗羲与王夫之作为明遗民,早年都曾强调夷夏之防。不过黄宗羲的夷夏观以文质论为思想根基,王夫之的夷夏观以义利之辨为哲学归宗。前者是对汉唐儒学开放型夷夏观的总结,后者是对宋明理学保守型夷夏观的深化。这就从思想上解释了为何黄宗羲晚年转而认可清廷,而王夫之则继续坚决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质论 义利之辨 黄宗羲 王夫之 夷夏观
下载PDF
宋代古文批评中的以“简”论文
8
作者 张振谦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5期63-69,共7页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简"是一个具有突出美学特征的理论范畴。以"简"论文在宋代古文批评中颇为流行,"简"的美学意蕴也因此得到了集中阐释,主要指言简意深、以少总多、简易自然诸方面。以"简"论...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简"是一个具有突出美学特征的理论范畴。以"简"论文在宋代古文批评中颇为流行,"简"的美学意蕴也因此得到了集中阐释,主要指言简意深、以少总多、简易自然诸方面。以"简"论文的出现,与宗经复古的宋学背景有关,是《易》之"乾坤易简"的宗经思想和《春秋》"简言以达旨"的春秋笔法对文学批评渗透和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古文 “简” 繁富 “简而有法” 简易 《易》 《春秋》
下载PDF
试论《周易参同契》以“易”为核心的发展变化观
9
作者 陈进国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1-77,共7页
本文尝试从汉易学所主张的"易一名而含三义"义理出发,来考察《周易参同契》所蕴含的易学思想。从"易简"之义看,《参同契》突出了乾坤二卦法象着宇宙天地的生成变化法则及乾坤体性表现为"自然"而无人为... 本文尝试从汉易学所主张的"易一名而含三义"义理出发,来考察《周易参同契》所蕴含的易学思想。从"易简"之义看,《参同契》突出了乾坤二卦法象着宇宙天地的生成变化法则及乾坤体性表现为"自然"而无人为的情态。从"变易"之义看,《参同契》主要是借鉴汉易学的"纳甲说"和"十二消息卦说",来探讨天地判分之后阴阳之气的变通迭更过程,进而法象修仙之秩序或步骤,以及所应注意的火候进退或身体气息变化等。从"不易"之义看,《参同契》以乾坤二卦为体,坎离二卦为用,来比拟宇宙的张设布列之结构及相应变化过程。《参同契》已将《周易》之义理创造性地运用于炼丹的实践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同契 易学 周易 天地 义理 变易 纳甲 比拟 消息 发展变化
下载PDF
孟子“守约”及其在宋明理学诠释中的分歧与流变
10
作者 周海涛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63-67,79,共6页
"守约"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概念,"守约"就是"守心"。和孔子的"心性"之学相比,"守约"过分地强调了"仁",而忽视了"礼",有"重内轻外"的特点。孟子认为,只要... "守约"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概念,"守约"就是"守心"。和孔子的"心性"之学相比,"守约"过分地强调了"仁",而忽视了"礼",有"重内轻外"的特点。孟子认为,只要能"守约"、"发明本心",就有了成圣成贤的可能性,"守约"开启了"心学"传统。在宋明理学中,朱、陆在解释"守约"时产生了分歧,反映了理学与心学在经典诠释上的差异,陆象山还把"守约"发展成"易简之学"。阳明心学也继承了"守约",但其"致良知"学说,更加丰富完善了这一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守约 重内轻外 易简之学 致良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