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墨天牛属三个近缘种的RAPD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安榆林 刁彩华 +1 位作者 朱宏斌 焦国尧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5-38,共4页
应用RAPD(随机扩增的多态性DNA)技术,分析了墨天牛属三个近缘种———松墨天牛、云杉大墨天牛和云杉小墨天牛的DNA多态性。通过采用多种引物对同种天牛幼虫的浸渍标本和新鲜标本的DNA多态性研究,发现浸渍标本与新鲜标... 应用RAPD(随机扩增的多态性DNA)技术,分析了墨天牛属三个近缘种———松墨天牛、云杉大墨天牛和云杉小墨天牛的DNA多态性。通过采用多种引物对同种天牛幼虫的浸渍标本和新鲜标本的DNA多态性研究,发现浸渍标本与新鲜标本DNA扩增后的电泳指纹图谱完全一致;同种害虫不同虫态间的DNA指纹图谱完全一致;三种随机引物可明显鉴别三种天牛幼虫。这为天牛近缘种的鉴定,尤其是天牛幼虫的鉴定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天牛属 近缘种 幼虫 RAPD 鉴定
下载PDF
广西和云南两地微小按蚊的杂交试验 被引量:13
2
作者 叶奕英 许政拱 +1 位作者 黄若密 赵忻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87-289,I014,共4页
对广西和云南两地微小按蚊进行杂交试验。结果杂种F_1雌蚊都能育,卵巢发育正常。(Y×G)F_1雄蚊均不能育,其睾丸畸形胀大。(G×Y)F_1雄蚊虽能育,但睾丸略显萎缩,与亲本回交所产的卵孵化率均极低。杂种雌蚊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 对广西和云南两地微小按蚊进行杂交试验。结果杂种F_1雌蚊都能育,卵巢发育正常。(Y×G)F_1雄蚊均不能育,其睾丸畸形胀大。(G×Y)F_1雄蚊虽能育,但睾丸略显萎缩,与亲本回交所产的卵孵化率均极低。杂种雌蚊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的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均有不联会区段,以38区的不联会最为恒定。上述结果表明两地微小按蚊已出现不完全生殖隔离现象,有可能是微小按蚊复合体的两个亲缘蚊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按蚊 杂交 种复合体 按蚊属
下载PDF
光肩星天牛及其近缘种mtDNA序列和基因特点 被引量:5
3
作者 安榆林 黄晓明 +4 位作者 杨晓军 林晓佳 嵇保中 王保德 Victor C.Mastro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12,共7页
通过对光肩星天牛及其近缘种mtDNA的 7个基因片段的测序 ,分析了光肩星天牛mtDNA的特点。结果表明 ,所测的光肩星天牛mtDNA 7个基因序列与其近缘种差异达 11.3%以上 ,光肩星天牛种群及个体间碱基差异小于 3% ,大部分基因基本没有差异 ,... 通过对光肩星天牛及其近缘种mtDNA的 7个基因片段的测序 ,分析了光肩星天牛mtDNA的特点。结果表明 ,所测的光肩星天牛mtDNA 7个基因序列与其近缘种差异达 11.3%以上 ,光肩星天牛种群及个体间碱基差异小于 3% ,大部分基因基本没有差异 ,光肩星天牛mtDNA的这一特点说明这些基因在种内较为保守 ,可用于该虫的鉴定和系统遗传分析 ;光肩星天牛与黄斑星天牛在这些基因上差异很小 ,有可能为同一个种。在COⅠ ,Cytb等基因测序中 ,发现部分个体出现差异大的序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肩星天牛 近缘种 线粒体DNA 基因 测序
下载PDF
中国棉田和稻田茧蜂近缘种的RAPD分子标记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刘春林 游兰韶 +3 位作者 罗庆怀 阮颖 黄安平 郭纯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68-572,共5页
我国棉田和水稻田分别有寄生棉红铃虫和稻纵卷叶螟的茧蜂近缘种 ,著者以RAPD分子标记构建此 4种茧蜂基因组的RAPD多态性图谱 ,根据这 4种茧蜂的DNA多态图谱和遗传相似系数 ,明确这 4种茧蜂是 4个不同种。证实黄胸茧蜂Braconisomera (Cus... 我国棉田和水稻田分别有寄生棉红铃虫和稻纵卷叶螟的茧蜂近缘种 ,著者以RAPD分子标记构建此 4种茧蜂基因组的RAPD多态性图谱 ,根据这 4种茧蜂的DNA多态图谱和遗传相似系数 ,明确这 4种茧蜂是 4个不同种。证实黄胸茧蜂Braconisomera (Cushman)和黑胸茧蜂B .nigrorufum (Cushman)仍为独立的姊妹种。菲岛折脉茧蜂CardiochilesphilippensisAshmead和褐翅折脉茧蜂C .fubscipennic Szpligeti为不同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茧蜂 折脉茧蜂 近缘种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棉红铃虫 稻纵卷叶螟 寄生蜂
下载PDF
轮虫同域性物种形成:来自萼花臂尾轮虫克隆间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和生殖隔离的证据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化炳 席贻龙 +3 位作者 程新峰 项贤领 胡存兵 陶李祥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6-264,共9页
对采自芜湖市三个不同水体中的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17个克隆的线粒体COⅠ基因和rDNAITS1序列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萼花臂尾轮虫不同克隆间COⅠ基因序列差异百分比为0-14.0%,平均为5.1%;ITS1序列差异百分比为0-7.4%,平... 对采自芜湖市三个不同水体中的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17个克隆的线粒体COⅠ基因和rDNAITS1序列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萼花臂尾轮虫不同克隆间COⅠ基因序列差异百分比为0-14.0%,平均为5.1%;ITS1序列差异百分比为0-7.4%,平均为2.2%。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分子系统树(NJ树、MP树、ML树和贝叶斯树)均支持将17个克隆划分为三个姐妹种,各姐妹种间的序列差异百分比为7.2%-14.0%。基于ITS1序列构建的同样四种分子系统树也支持将17个克隆划分为三个姐妹种,但其中的克隆HE5在姐妹种中的归属与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所得出的结果不同,各姐妹种间的序列差异百分比为1.9%-7.4%。混交雌体和雄体间的交配实验结果表明,轮虫各姐妹种间存在着明显的生殖隔离,克隆HE5在姐妹种中的归属应与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所得出的结果一致;ITS1序列进化速率较低,不宜用于轮虫姐妹种的准确甄别。COⅠ基因进化钟计算结果显示,三个姐妹种间,克隆LE9所属的姐妹种早在8百万年前便分化形成出来,HE1、HE2、HE4-7所属的姐妹种于5百万年前分化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萼花臂尾轮虫 姐妹种 COⅠ基因序列 rDNA ITS1序列 生殖隔离
下载PDF
浙江茶区茶尺蠖两近缘种的遗传分化及分布 被引量:10
6
作者 白家赫 王志博 肖强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41-748,共8页
【目的】为了揭示浙江省茶区灰茶尺蛾Ectropis grisescens和小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两近缘种的分布情况。【方法】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mt COⅠ)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采自浙江省17个地点茶园的茶尺蠖533个样品进行了鉴定,并分... 【目的】为了揭示浙江省茶区灰茶尺蛾Ectropis grisescens和小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两近缘种的分布情况。【方法】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mt COⅠ)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采自浙江省17个地点茶园的茶尺蠖533个样品进行了鉴定,并分析了灰茶尺蛾和小茶尺蠖在浙江的地理分布情况。【结果】在调查的17个地点中,11个地点的茶尺蠖样品全部为灰茶尺蛾,另外3个地点(安吉、余杭和龙坞)采集的样品全部为小茶尺蠖,其余的3个地点(杭州西湖、杭州临安和杭州富阳)为两近缘种的混发区。【结论】在浙江省茶区,灰茶尺蛾的分布范围较广,小茶尺蠖的分布范围较窄,同时存在两近缘种的混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茶尺蛾 小茶尺蠖 近缘种 遗传距离 地理分布 浙江
下载PDF
河南郑州、许昌两地区杆野螟属(Genus Ostrinia)的近缘种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姜仲雪 罗梅浩 +3 位作者 田娟 黄兆阁 吴剑英 李爱民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3期293-300,共8页
1979年至1986年在许昌、郑州两地采集的卵、幼虫和成虫,经过生殖隔离、室内生物测定,最后将部分雌、雄蛾制成针插标本,部分雌、雄蛾的尾部制成雄外生殖器和雌蛾交配囊的装片和中足的装片,结果确定河南郑州和许昌两地区杆野螟属的近缘种... 1979年至1986年在许昌、郑州两地采集的卵、幼虫和成虫,经过生殖隔离、室内生物测定,最后将部分雌、雄蛾制成针插标本,部分雌、雄蛾的尾部制成雄外生殖器和雌蛾交配囊的装片和中足的装片,结果确定河南郑州和许昌两地区杆野螟属的近缘种有亚洲玉米螟(Ostrinia,farnacalis(Guen(?)e)、欧洲玉米螟(O.nubilalis(Hübner))、豆螟(O.scarulalis(Walker))、刺菜螟(O.zealis(Guenee))、苍耳螟(O.orienlalis Mutuura & Munroe)、杂草蛀螟(O.obumbralalis(Lederer))和O.dorsirittala(Moore)共7种,其中亚洲玉米螟为优势种,后3种国内尚未见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杆野螟属 近缘种 玉米螟 性诱剂
下载PDF
基于rDNA ITS序列分析莲塘湖萼花臂尾轮虫种群遗传结构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9
8
作者 程新峰 席贻龙 李化炳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5-255,共11页
对采自芜湖市莲塘湖水体中的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夏季种群中的30个克隆(S1-S30)和秋季种群中的20个克隆(A1-A20)的rDNA ITS序列进行了分析;以十指臂尾轮虫B.patulus为外群,构建了50个克隆的NJ、MP和ME系统发生树。结... 对采自芜湖市莲塘湖水体中的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夏季种群中的30个克隆(S1-S30)和秋季种群中的20个克隆(A1-A20)的rDNA ITS序列进行了分析;以十指臂尾轮虫B.patulus为外群,构建了50个克隆的NJ、MP和ME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三个系统树均支持将50个克隆分为两个支系;第一支系包括29个夏季采集的单元型(单元型S9除外)和1个秋季采集的单元型A2,第二个支系包括18个秋季采集的单元型(单元型A2除外)和1个夏季采集的单元型S9;两支系间ITS序列差异为5.1%-8.8%;它们应属于两个不同的姐妹种。夏季,莲塘湖水体中的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内以第一支系为主构成的姐妹种在相对丰度上占绝对优势,达29/30;而秋季则相反。上述结果表明:浅水湖泊中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密度的季节变动实际上主要在于各姐妹种相对丰度的季节变化;两姐妹种的种群遗传结构季节变化符合重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萼花臂尾轮虫 种群遗传结构 季节变化 RDNA ITS序列 姐妹种
下载PDF
两近缘种夜蛾对低浓度烟草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被引量:7
9
作者 付晓伟 郭线茹 +3 位作者 罗梅浩 原国辉 范保银 范一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962-2970,共9页
寡食性的烟夜蛾Helicoverpa assulta(Guene)和广食性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bner)是实夜蛾属的2近缘种昆虫,在它们的寄主植物中,只有烟草为其共同寄主,为明确它们对烟草挥发物嗅觉感受能力的差异,测定了这2种夜蛾的处女雌... 寡食性的烟夜蛾Helicoverpa assulta(Guene)和广食性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bner)是实夜蛾属的2近缘种昆虫,在它们的寄主植物中,只有烟草为其共同寄主,为明确它们对烟草挥发物嗅觉感受能力的差异,测定了这2种夜蛾的处女雌蛾、交配雌蛾及雄蛾对20种低浓度(1.0×10-5mol.L-1)烟草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并对其中6种化合物进行了剂量反应测定,结果表明,(1)2种夜蛾对测试化合物均可产生EAG反应且反应趋势相似:对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绿叶气味、脂肪族和芳香族化合物的反应显著高于具有烟草"种"特异性的单萜类、倍半萜类和杂环化合物,表明2种夜蛾远距离定向时,对植物"种"的辨识能力均较差。(2)2种夜蛾对脂肪族C6_化合物的EAG反应最强,碳链延长或缩短都会导致反应强度的降低。(3)烟夜蛾对大多数化合物的EAG反应大于棉铃虫,表明在远距离寄主定向时其嗅觉感受器对寄主挥发物的感受能力强于棉铃虫。(4)烟夜蛾交配雌蛾对β-水芹烯和桧烯的EAG反应高于其处女雌蛾和雄蛾,除此之外2种夜蛾的EAG反应未见显著的性别差异,推测β-水芹烯和桧烯可能是烟夜蛾在烟草上产卵的"信号"物质。(5)剂量反应曲线表明,在测试的浓度范围内,2种夜蛾对6种类型化合物的EAG反应强度与其浓度呈正相关,且均未达到饱和。由此可知,与棉铃虫相比,烟夜蛾嗅觉神经系统在其寄主定向行为中所起的作用更重要、也更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缘种 棉铃虫 烟夜蛾 烟草挥发物 触角电位 化学通讯 寄主定向
下载PDF
四川及重庆产五种姬鼠的阴茎形态学Ⅰ.软体结构的分类学意义探讨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少英 冉江洪 林强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8-57,共10页
对四川及重庆产5种姬鼠雄性个体的阴茎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5种姬鼠雄性个体阴茎头的软体结构在不同种间,不同亚种间,甚至同一种和同一亚种由于产地不同都有其特异性及稳定性,在某些地域还存在不同型的同域分布现象。研究结果显... 对四川及重庆产5种姬鼠雄性个体的阴茎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5种姬鼠雄性个体阴茎头的软体结构在不同种间,不同亚种间,甚至同一种和同一亚种由于产地不同都有其特异性及稳定性,在某些地域还存在不同型的同域分布现象。研究结果显示:1)黑线姬鼠长江亚种和华北亚种应合为长江亚种。高山姬鼠作为独立种的地位值得怀疑;2)四川产姬鼠属啮齿动物可能存在亲缘种;3)新亚种和新种形成的可能途径之一是由于交配器变化而导致生殖隔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姬鼠属 阴茎 形态学 亲缘种 生殖隔离 软体结构
下载PDF
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复合体内三个姐妹种生活史特征比较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化炳 席贻龙 程新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81-588,共8页
采自芜湖市莲塘湖和荷花塘水体中的萼花臂尾轮虫3个姐妹种HE1、HE3和LE9在13℃、18℃、23℃和28℃下的生命表参数间的差异表现为13℃和18℃下姐妹种LE9的生命期望和平均寿命都显著长于姐妹种HE3,23℃下姐妹种HE1的生命期望和平均寿命均... 采自芜湖市莲塘湖和荷花塘水体中的萼花臂尾轮虫3个姐妹种HE1、HE3和LE9在13℃、18℃、23℃和28℃下的生命表参数间的差异表现为13℃和18℃下姐妹种LE9的生命期望和平均寿命都显著长于姐妹种HE3,23℃下姐妹种HE1的生命期望和平均寿命均最短;13℃下姐妹种LE9的世代时间显著长于姐妹种HE3,18℃下和23℃姐妹种LE9和HE1的世代时间分别最长和最短;13℃下姐妹种LE9的净生殖率最高,28℃下姐妹种HE1的净生殖率最低;13℃下姐妹种LE9的种群内禀增长率最高,18℃下姐妹种HE3的种群内禀增长率显著高于姐妹种LE9;18℃和28℃下姐妹种HE3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最高,23℃下姐妹种HE1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显著低于HE3。3个姐妹种的生命表参数对升高的温度的响应也不相同。温度、姐妹种及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的世代时间、平均寿命、出生时的生命期望和轮虫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均有显著的影响;温度和姐妹种对轮虫的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有极显著影响,但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其无显著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 姐妹种 温度 生活史特征
下载PDF
海南省与云南省两地微小按蚊杂交试验 被引量:7
12
作者 石焕焕 田春林 何登贤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00-202,共3页
目的: 观察海南省与云南省两地微小按蚊之间是否存在种间差异。方法: 在两地牛房采集微小按蚊,单雌驯养繁殖, 用强迫交配方法进行杂交试验, 观察 F1 代的可育性。制作杂种 F1 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标本, 观察染色体各区域... 目的: 观察海南省与云南省两地微小按蚊之间是否存在种间差异。方法: 在两地牛房采集微小按蚊,单雌驯养繁殖, 用强迫交配方法进行杂交试验, 观察 F1 代的可育性。制作杂种 F1 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标本, 观察染色体各区域的联会情况。结果: 云南省微小按蚊( Y) ♀×海南省微小按蚊( H) ♂杂交组卵孵化率为0 , 卵内无胚胎形成。( H♀× Y♂) F1 各回交组中, 大多数卵孵化率显著低于亲本。( H♀× Y♂) F1 雌蚊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3 R 的29 区、36 区及37 区, X 性染色体的4 区和6 区出现恒定不联会。结论: 海南省与云南省两地微小按蚊已出现明显生殖隔离, 系两个不同的亲缘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按蚊 杂交 多线染色体 亲缘蚊种
下载PDF
PCR-RFLP鉴别微小按蚊亲缘种A和C 被引量:5
13
作者 周水森 汤林华 +1 位作者 薛海筹 夏明仪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3年第6期332-334,共3页
目的 建立微小按蚊复合体不同亲缘种A和C的分子鉴别方法—PCR产物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PCR RFLP)。 方法 用单蚊蚊腿消化提取基因组DNA ,PCR特异扩增核糖体 2 8S第 3结构域 (D3 )基因 ,对PCR产物进行纯化、克隆和测序 ;分析微小... 目的 建立微小按蚊复合体不同亲缘种A和C的分子鉴别方法—PCR产物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PCR RFLP)。 方法 用单蚊蚊腿消化提取基因组DNA ,PCR特异扩增核糖体 2 8S第 3结构域 (D3 )基因 ,对PCR产物进行纯化、克隆和测序 ;分析微小按蚊A和CD3基因的酶切图谱 ,选择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对两者PCR产物进行特异性切割 ,按照酶切片段长度区分两亲缘种。 结果 微小按蚊A被限制性内切酶MboII切割后在约 3 76bp、2 68bp和 10 8bp处出现 3条条带 ,而微小按蚊C因第 96bp、97bp位点突变 ,不存在限制性内切酶MboII的特异识别位点而未被消化 ,仅在 3 76bp处存在唯一条带。  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PCR RFLP分子鉴别方法能有效地将形态难以鉴别的微小按蚊亲缘种A和C(GenBank :AF416782 ,AF415 5 94)区分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按蚊 亲缘种 D3基因 PCR-RFLP 蚊虫
下载PDF
维吾尔药材香青兰DNA条形码鉴定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樊丛照 李晓瑾 +3 位作者 朱军 王果平 阿依别克 宋海龙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15-420,共6页
目的:建立维吾尔药材香青兰的DNA条形码鉴别方法。方法:采用ITS2序列对香青兰Dracocephalum moldavica L.及其10种近缘种的25份样品进行PCR扩增并测序,比较种内和种间变异,采用K2P模型构建NJ系统树,并比较二级结构差异。结果:产自新疆... 目的:建立维吾尔药材香青兰的DNA条形码鉴别方法。方法:采用ITS2序列对香青兰Dracocephalum moldavica L.及其10种近缘种的25份样品进行PCR扩增并测序,比较种内和种间变异,采用K2P模型构建NJ系统树,并比较二级结构差异。结果:产自新疆的香青兰(KF041160、KF041163、KF041168、KF041169)种内无变异,来源于GenBank的香青兰(AY506659)种内存在2个变异位点;NJ树显示香青兰可以与其近缘种区分开;垂花青兰D.nutans L.、羽叶青兰D.bipinnatumRupr.、全叶青兰D.integrifolium Bge.等也可以与其他近缘种区分。结论:ITS2条形码序列可以鉴定香青兰及其近缘种植物,提供了维吾尔药材香青兰分子鉴定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青兰 ITS2 近缘种 鉴定
下载PDF
基于ITS2序列鉴定桃仁及其近缘种 被引量:6
15
作者 林韵涵 刘霞 +5 位作者 胡志刚 孙伟 邬兰 张雅琴 宋明 张晓存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29-434,共6页
目的:对药材桃仁及其近缘种进行ITS2分子鉴定,以保证药材质量及用药安全。方法: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桃仁及其近缘种的ITS2核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并双向测序,经CodonCodeAligner V4.1拼接后,将所有的ITS2序列用MEGA5.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分... 目的:对药材桃仁及其近缘种进行ITS2分子鉴定,以保证药材质量及用药安全。方法: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桃仁及其近缘种的ITS2核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并双向测序,经CodonCodeAligner V4.1拼接后,将所有的ITS2序列用MEGA5.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并构建NJ树。结果:桃仁两基原物种ITS2序列长度为212~213 bp,序列变异较小;两基原物种ITS2序列与近缘种的种间平均K2P遗传距离大于其种内平均K2P遗传距离;由NJ树可知,桃仁的两基原物种聚为一枝,并与其他近缘种明显分开。结论: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可以有效地鉴定药材桃仁及其近缘种,为其他中药及其近缘种的鉴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仁 近缘种 ITS2 DNA条形码 分子鉴定
下载PDF
果蝇姊妹种间亲缘关系的聚类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娅 刘凤丽 戴灼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563-574,共12页
本文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分析了金色果蝇复合种(Drosophilaaurariaspeciescomplex)的5个姊妹种共17个地理种群及其它种类的5个地理种群的8种同工酶酶谱,根据其中7种酶(Am... 本文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分析了金色果蝇复合种(Drosophilaaurariaspeciescomplex)的5个姊妹种共17个地理种群及其它种类的5个地理种群的8种同工酶酶谱,根据其中7种酶(Amy、Ao、Est、α-Gpdh、Mdh、Me、Tyr、To)的条带特征按Forguson及Aquado &Avise的公式分别计算遗传相似系数及遗传距离,以类平均法(UPGMA)进行了聚类分析,绘制出8个种类共22个地理种群的生化系统树,结合姊妹种间无选择杂交可能组合的结果讨论了aurariaspeciescornplex各姊妹种间的亲缘关系、种化模式及分布在日本Kametoku岛上的D.triauraria发生分化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蝇 姊妹种 聚类分析 亲缘关系
下载PDF
核糖体28S-D3等位基因特异扩增鉴别微小按蚊亲缘种A和C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水森 汤林华 +1 位作者 夏明仪 薛海筹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408-410,共3页
目的 建立微小按蚊复合体不同亲缘种A和C的分子鉴别方法。方法 用单蚊蚊腿消化提取基因组DNA ,PCR特异扩增 2 8S第 3结构域 (D3 )基因 ,对PCR产物进行纯化、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 ;基于序列差异设计特异引物 ,进行等位基因特异扩增 (P... 目的 建立微小按蚊复合体不同亲缘种A和C的分子鉴别方法。方法 用单蚊蚊腿消化提取基因组DNA ,PCR特异扩增 2 8S第 3结构域 (D3 )基因 ,对PCR产物进行纯化、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 ;基于序列差异设计特异引物 ,进行等位基因特异扩增 (PCR -ASA) ,根据扩增片段大小区分微小按蚊不同亲缘种。结果 发现微小按蚊不同亲缘种A和C(GeneBank登录号 :AF416782 ,AF42 5 5 94) ,根据二者序列差异设计的特异引物能在普通琼脂糖凝胶上直观地区分两亲缘种 ,两者除在 3 76bp处有一共同条带外 ,分别在 2 94bp和 112bp处出现各自的特异扩增带。结论 我们建立的ASA分子鉴别方法能有效地将我国微小按蚊不同亲缘种A和C区分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按蚊 亲缘种 基因D3 分子鉴别 核糖体 等位基因
下载PDF
库蠓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1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岑常活 韩晓静 +2 位作者 常琼琼 段琛 侯晓晖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87-1094,共8页
目的测定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1(nuclear ribosomal 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1,rDNA-ITS1)序列进行库蠓种类鉴别与系统发育分析,以探究rDNA-ITS1序列在库蠓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研究方面的适用性。方法采用DNA扩增、纯化、克隆... 目的测定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1(nuclear ribosomal 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1,rDNA-ITS1)序列进行库蠓种类鉴别与系统发育分析,以探究rDNA-ITS1序列在库蠓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研究方面的适用性。方法采用DNA扩增、纯化、克隆及测序的方法获得荒川库蠓Culicoides arakawai、凹缘库蠓C.holcus、连斑库蠓C.jacobsoni、印度库蠓C.indianus、霍飞库蠓C.huffi和肩宏库蠓C.humeralis等6种库蠓的rDNA-ITS1序列,基于Kimura 2-parameter公式计算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应用MEGA 6.06软件分析DNA序列碱基组成并以环纹埃蠓Allohelea annulata为外群构建系统发育树(邻接法和最大似然法)。结果上述6种库蠓的rDNA-ITS1序列经过Clustal W比对及人工校对和编辑后的长度为352bp,其中T、C、A、G 4种碱基的含量分别为36.8%、13.0%、30.0%和20.1%,A+T的含量(66.8%)高于C+G的含量(33.1%);K-2p遗传距离在种内和种间具显著差异(t=32.430,P<0.05);系统发育树中不同种类库蠓各自构成单系(群),同种类不同地理种群聚为一支,其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结论本研究证实了rDNA-ITS1序列可用于进行库蠓及其近似种的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蠓 近似种 分子鉴定 系统发育 rDNA-ITS1
下载PDF
外来种隐蔽入侵:类型及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褚栋 国栋 +2 位作者 潘慧鹏 张友军 万方浩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8-225,共8页
隐蔽入侵(cryptic invasion)是指在形态上与土著种(或早期建群种)不能或难以区分的外来种在人们未觉察的状态下成功入侵的过程。人们对这类入侵方式往往视而不觉。本文综述了外来种隐蔽入侵的类型以及生态影响。隐蔽入侵的类型主要包括... 隐蔽入侵(cryptic invasion)是指在形态上与土著种(或早期建群种)不能或难以区分的外来种在人们未觉察的状态下成功入侵的过程。人们对这类入侵方式往往视而不觉。本文综述了外来种隐蔽入侵的类型以及生态影响。隐蔽入侵的类型主要包括外来姊妹种形式的隐蔽入侵、不同遗传支系的隐蔽入侵、不同地理种群的隐蔽入侵以及"返传入"。其中,"返传入"目前还是一种假说。由于这类入侵外来种更容易与土著种(或早期建群种)杂交或基因渗透,因而可对入侵种自身或土著种产生深远的生态影响。鉴于隐蔽入侵现象的广泛性,建议进一步加强该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入侵 外来种 入侵机制 隐蔽入侵 姊妹种 遗传支系 返传入
下载PDF
异色瓢虫与隐斑瓢虫的区别及其色斑型和横脊的频率 被引量:4
20
作者 虞国跃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68-575,F0004,共9页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和隐斑瓢虫H.yedoensis(Takizawa)是亲缘关系很近的姐妹种,在中国(北京到南岭,西至甘肃南部和西藏东部)、日本(北海道以南)和南韩等地同域分布,常常在松树等植物上共存。长期以来,隐斑瓢虫被认为是异...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和隐斑瓢虫H.yedoensis(Takizawa)是亲缘关系很近的姐妹种,在中国(北京到南岭,西至甘肃南部和西藏东部)、日本(北海道以南)和南韩等地同域分布,常常在松树等植物上共存。长期以来,隐斑瓢虫被认为是异色瓢虫的一个异名。有时从外形上很难区分这2种瓢虫,因此对于依据野外数据,分析异色瓢虫色斑型和鞘翅横脊的发生频率及小进化会产生一些错误。本文从没有隐斑瓢虫分布的东北地区的材料及其他数据,报道异色瓢虫的色斑型及鞘翅横脊发生频率。异色瓢虫的花斑型在我国东部地区(从东北至广东北部,西至甘肃和云南)发生率很低,而在新疆西北部发生率较高。鞘翅横脊的发生率从东北佳木斯的98.85%降低到云南大理的78.26%。本文列出了区分这2种瓢虫的形态特征及自然分布。如果鞘翅具横脊,则属于异色瓢虫,但如果标本来自2种瓢虫的共存区,鞘翅没有横脊,鞘翅的斑纹呈花斑型、四窗型或二窗型,则很难从外部形态上对它们进行鉴定。但这2种瓢虫的幼虫很容易区分。本文还提供了2种瓢虫的雄性外生殖器形态图、幼虫和成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瓢虫科 异色瓢虫 隐斑瓢虫 形态学 姐妹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