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小麦纹枯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86
1
作者 张会云 陈荣振 +5 位作者 冯国华 刘东涛 王静 王晓军 楼辰军 张凤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50-1153,共4页
为了全面系统地了解近年来中国小麦纹枯病的研究现状,对该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陈述,并建议在今后的小麦纹枯病研究工作中,应加强抗性遗传机理研究;通过抗源材料的鉴定、筛选,辅... 为了全面系统地了解近年来中国小麦纹枯病的研究现状,对该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陈述,并建议在今后的小麦纹枯病研究工作中,应加强抗性遗传机理研究;通过抗源材料的鉴定、筛选,辅以分子标记等手段,进一步提高抗病品种选育的效率,以尽快满足生产之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纹枯病 研究现状 发展方向
下载PDF
河南小麦主要品种纹枯病抗性评价 被引量:47
2
作者 李洪连 袁红霞 +3 位作者 刁晓葛 李锁平 胡玉欣 王守正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07-111,共5页
通过土壤人工接种,采用相对抗病指数法对河南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16个小麦品种的抗纹枯病性能在大田成株期进行了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河南推广的主要小麦品种对纹枯病抗性普遍较差,无免疫和高抗品种,大多数属高感和感病品种,只... 通过土壤人工接种,采用相对抗病指数法对河南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16个小麦品种的抗纹枯病性能在大田成株期进行了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河南推广的主要小麦品种对纹枯病抗性普遍较差,无免疫和高抗品种,大多数属高感和感病品种,只有豫麦26号、豫麦13号、豫麦19号等少数品种表现中抗,因此应加强抗病品种选育和化学药剂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纹枯病 抗性 评价 河南省
下载PDF
小麦抗纹枯病种质创新及QTL定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4
3
作者 蔡士宾 任丽娟 +4 位作者 颜伟 吴纪中 陈怀谷 吴小有 张仙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28-934,共7页
目的纹枯病已成为影响中国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创造抗纹枯病小麦种质,并探讨其抗性遗传特点,是启动小麦抗纹枯病遗传育种研究的基础。方法以中国育种中很少利用的ARz和Niavt14为纹枯病抗源,以大面积推广品种扬麦158等为受体亲... 目的纹枯病已成为影响中国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创造抗纹枯病小麦种质,并探讨其抗性遗传特点,是启动小麦抗纹枯病遗传育种研究的基础。方法以中国育种中很少利用的ARz和Niavt14为纹枯病抗源,以大面积推广品种扬麦158等为受体亲本,通过复交组合,聚合抗病基因;用单粒传法构建含137个重组自交系ARz/扬麦158遗传群体为材料,以致病力较强的R-46菌株为纹枯病病原,分别用沟带接菌法和牙签接菌法进行抗纹枯病的接菌鉴定。结果创造出02P12、02P315等兼抗纹枯病、赤霉病或白粉病的新种质;ARz/扬麦158群体在牙签接菌法中,病情指数介于29.8%~64.4%之间,在沟带接菌法中,病情指数介于25%~75%之间,病情指数均呈正态分布,具数量遗传的特点;单标记分析法对97个在抗感池或亲本间呈多态性的位点进行回归分析,获得Xgdm67等11个与纹枯病抗性极显著相关的SSR标记,能解释群体纹枯病病情指数变异的5.0%~13.0%,其中Xgwm247、Xgdm67、Xwmc94和Xgwm437在牙签接菌法和沟带接菌法的抗性资料中都能检测到;用MapManagerQTXb17建立了14条连锁区段,并用区间作图法检测到与小麦纹枯病抗病相关的2个QTL位点,其中,Xgdm67~Xbarc172之间的QTL在两种接种条件下都能检测到,LOD值分别为4.0和3.63,能够解释表型变异14.36%和12.3%;Xwmc94~Xwmc273.2之间的QTL只能在牙签法中检测到,其LOD值和贡献率分别为2.3和14.68%。结论初步认为在7D上存在抗小麦纹枯病的主效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纹枯病 种质创新 QTL分析 病情指数 数量遗传
下载PDF
小麦纹枯病化学防治药剂的筛选 被引量:37
4
作者 孙炳剑 雷小天 +2 位作者 袁虹霞 邢小萍 李洪连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14-918,共5页
为了筛选小麦纹枯病的高效防治药剂,对多种化学药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盆栽试验和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烯唑醇、井冈霉素、敌力脱、适乐时对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a)抑菌效果较好,EC50均小于1 mg/kg;敌萎... 为了筛选小麦纹枯病的高效防治药剂,对多种化学药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盆栽试验和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烯唑醇、井冈霉素、敌力脱、适乐时对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a)抑菌效果较好,EC50均小于1 mg/kg;敌萎丹、立克秀、甲基托布津、扑力猛、五氯硝基苯、三唑酮和退菌特对小麦纹枯病菌也有较好的抑菌效果,EC50均在10 mg/kg以下。盆栽试验结果表明,21%复方适乐时FS1∶500包衣和2.5%适乐时FS 1∶500包衣处理防效最好,分别达到84.23%和83.52%;其次为12.5%烯唑醇WP 1∶625拌种和2%立克秀WS 1∶500拌种,为81.49%和77.23%;3%敌萎丹FS 1∶500包衣、2.5%扑力猛FS 1∶500包衣、15%三唑酮WP 1∶500拌种和20%井冈霉素SP 1∶500拌种也有较好的防效,平均防效均大于60%。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返青期3%敌萎丹FS 1∶500包衣和12.5%烯唑醇WP 1∶625拌种防效最好,防效分别为55.43%和51.51%;收获期白穗率调查结果发现,12.5%烯唑醇WP 1∶625拌种防效最好,达84.63%;其次为3%敌萎丹FS 1∶500包衣和15%三唑酮WP 1∶500拌种,防效分别达到73.36%和72.31%。收获期产量调查结果表明,3%敌萎丹FS 1∶500包衣、21%复方适乐时FS 1∶500包衣和2.5%适乐时FS 1∶500包衣处理增产效果较好,分别达到13.81%、12.34%和11.50%。从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综合考虑,敌萎丹、复方适乐时、适乐时是较好的种子处理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纹枯病 防治药剂
下载PDF
小麦纹枯病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被引量:33
5
作者 韩月澎 陈秀兰 +2 位作者 何震天 王锦荣 杨鹤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81-84,共4页
近 2 0年来小麦纹枯病危害有普遍加重的趋势 ,对小麦高产稳产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从小麦纹枯病的病原、发生规律、危害损失、抗性遗传、抗病机理、抗源筛选以及防治技术等方面 ,介绍了小麦纹枯病研究中的主要研究进展 ,以及存在的主要... 近 2 0年来小麦纹枯病危害有普遍加重的趋势 ,对小麦高产稳产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从小麦纹枯病的病原、发生规律、危害损失、抗性遗传、抗病机理、抗源筛选以及防治技术等方面 ,介绍了小麦纹枯病研究中的主要研究进展 ,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缺乏简便可行的抗性鉴定技术、稳定高抗抗源和有效研究手段 ,提出了运用复交、近缘杂交、诱变等方法创造新抗源 ,利用分子生物技术进行遗传研究和辅助抗病育种的研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纹枯病 抗性遗传 病原鉴定 发生规律 危害损失 抗病机理 防治技术
下载PDF
小麦纹枯病抗性的QTL分析和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 被引量:24
6
作者 张小村 李斯深 +2 位作者 赵新华 范玉顶 李瑞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76-279,共4页
对RIL8群体纹枯病抗性进行QTL检测,检测到一个加性QTL,位于1A染色体上,贡献率为21.57%;检测到4对QTL间互作位点,涉及7条染色体,互作贡献率分别为11.63%、6.54%、14.04%、20.01%,互作总贡献率为52.23%。通过对RILSES群体118个系检测,发现... 对RIL8群体纹枯病抗性进行QTL检测,检测到一个加性QTL,位于1A染色体上,贡献率为21.57%;检测到4对QTL间互作位点,涉及7条染色体,互作贡献率分别为11.63%、6.54%、14.04%、20.01%,互作总贡献率为52.23%。通过对RILSES群体118个系检测,发现1个SSR标记Xgwm526,位于2B染色体上,与纹枯病抗病基因距离为27.9cM;一个ISSR标记IS840,与纹枯病抗病基因距离为16.9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纹枯病 抗病性 QTL分析 抗病基因 分子标记 抗病育种
下载PDF
小麦纹枯病拮抗细菌的筛选 被引量:23
7
作者 李社增 鹿秀云 +2 位作者 张静 高胜国 马平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95-98,共4页
从小麦纹枯病病田土壤中分离到722株细菌,通过对峙培养法筛选出拮抗细菌397株,拮抗菌率为55.0%。细菌对小麦纹枯病病原菌的拮抗作用分为两种类型:其一以竞争作用为主,表现为菌株生长快,抑菌率高但抑菌带较窄,如菌株 BNT-25抑菌效果可达... 从小麦纹枯病病田土壤中分离到722株细菌,通过对峙培养法筛选出拮抗细菌397株,拮抗菌率为55.0%。细菌对小麦纹枯病病原菌的拮抗作用分为两种类型:其一以竞争作用为主,表现为菌株生长快,抑菌率高但抑菌带较窄,如菌株 BNT-25抑菌效果可达100.0%,抑菌带仅为2 mm;其二为抗生物质的产生,表现为菌株生长慢,菌落小,抑菌率高且抑菌带宽,如JJ-5菌株抑菌效果可达94.3%,抑菌带为12 mm。选用18株抑菌作用良好的拮抗细菌在室内测定其防治小麦苗期纹枯病的效果。结果发现,与空白对照相比,有9株拮抗细菌的防治效果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有15株拮抗细菌的防治效果达到了显著水平。在极显著水平中菌株NZT-47、MTT-8和DHT-12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6.45%、64.03%和58.89%,对小麦纹枯病表现了较高的防治效果;菌株HNT-7-16、BDT-94和BNT-28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3.47%、40.97%和40.97%,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中NZT-47的防治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纹枯病 拮抗细菌 筛选 生物防治
下载PDF
小麦纹枯病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吴纪中 颜伟 +2 位作者 蔡士宾 任丽娟 汤颋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11,共6页
以病情指数为指标,利用牙签接菌法对ARZ×扬麦 158衍生的F6 代重组自交系群体 (RIL)进行纹枯病抗性评价,并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研究该群体抗纹枯病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这一群体中小麦纹枯... 以病情指数为指标,利用牙签接菌法对ARZ×扬麦 158衍生的F6 代重组自交系群体 (RIL)进行纹枯病抗性评价,并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研究该群体抗纹枯病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这一群体中小麦纹枯病的抗性符合两对连锁主基因遗传模型(B 2 1),主基因间表现为加性 加性×加性上位性作用,重组率为 0 178 7。在两对主基因中,效应较大的 1对加性效应为 10 10%,效应较小的 1对加性效应为 2 32%,两对主基因的遗传率中等偏高,为 72 31%。提示抗纹枯病育种应重视主基因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基因 小麦纹枯病 遗传模型 加性效应 抗性 接菌 群体 多基因遗传 AR 分离分析
下载PDF
小麦纹枯病流行预测的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赵美琦 魏开锋 毕可政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03-308,共6页
作者根据小麦纹枯病在冬麦区发生具有明显阶段性的特点,利用1984~1993年连续10年在纹枯病常发区山东省文登市的多品种、多地点的病情系统调查数据,采取统计学和流行学相结合的方法,组建了具有预测秋苗冬前发病率和返青后生长期病情指... 作者根据小麦纹枯病在冬麦区发生具有明显阶段性的特点,利用1984~1993年连续10年在纹枯病常发区山东省文登市的多品种、多地点的病情系统调查数据,采取统计学和流行学相结合的方法,组建了具有预测秋苗冬前发病率和返青后生长期病情指数的回归模型。并通过对小麦纹枯病普遍率和病情指数相关性的研究,将二阶段的模型耦联,完成对小麦整个生长期的病害流行动态全过程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纹枯病 预测
原文传递
小麦品种纹枯病抗性鉴定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杨立军 杨小军 +1 位作者 喻大昭 赵永玉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2-124,共3页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纹枯病 抗性鉴定 抗性评价 抗病育种
下载PDF
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小麦纹枯病和蚜虫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9
11
作者 茹李军 郑雪松 +4 位作者 丑靖宇 陈宇 卢伟平 李志念 张智能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1-256,共6页
为了解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FSC对小麦纹枯病、蚜虫的防治效果及推广用量,室内试验以辽春10号为材料,研究了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FSC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对纹枯病的防效;田间试验以济麦22和中... 为了解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FSC对小麦纹枯病、蚜虫的防治效果及推广用量,室内试验以辽春10号为材料,研究了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FSC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对纹枯病的防效;田间试验以济麦22和中麦895为试验材料,探索了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FSC防治小麦纹枯病、蚜虫的推广剂量。结果发现,133~800g·100kg-1种子的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FSC对辽春10号发芽率、株高、根长及鲜重无明显影响;400~800g·100kg-1种子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FSC对辽春10号小麦纹枯病有较好防效。400~800g·100kg-1种子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FSC对中麦869纹枯病防效为66.4%~86.7%,明显高于对照药剂;对扬花末期蚜虫防效为95.8~97.3%,防效与对照药剂无明显差异;对济麦22纹枯病防效为55.8~62.7%,与对照药剂无明显差异;对扬花末期蚜虫防效为80.2~90.1%,与对照药剂无明显差异。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小麦蚜虫和纹枯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推荐剂量为400~800g·100kg-1种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悬浮种衣剂 纹枯病 蚜虫 防效
下载PDF
小麦种质抗纹枯病性的鉴定和遗传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斯深 王洪刚 +3 位作者 刘爱新 李宪彬 李安飞 刘树兵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5期1004-1008,共5页
对 2 30 0余份创新种质和引进种质抗纹枯病性进行了自然病地初步鉴定 ,在此基础上选择一批抗性好的种质进行了人工病圃鉴定 ,共评选出高抗纹枯病的创新种质 1 4份 ,引进种质 2 1份。这些种质都兼抗 1~ 3种其它病害 ,且综合性状较好 ,... 对 2 30 0余份创新种质和引进种质抗纹枯病性进行了自然病地初步鉴定 ,在此基础上选择一批抗性好的种质进行了人工病圃鉴定 ,共评选出高抗纹枯病的创新种质 1 4份 ,引进种质 2 1份。这些种质都兼抗 1~ 3种其它病害 ,且综合性状较好 ,其中创新种质最好 ,为抗纹枯病育种提供了良好的种质材料。还选用 7个抗纹枯病性不同的亲本组配成半双列杂交组合。采用 Hayman法进行了基因效应分析 ,结果表明 ,抗纹枯病性的遗传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纹枯病 种质 基因效应 抗病性 鉴定
下载PDF
小麦抗纹枯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创新 被引量:15
13
作者 颜伟 吴纪中 蔡士宾 《福建稻麦科技》 2004年第3期12-16,共5页
采用土壤接种方法 ,1996~ 1999年从国内外小麦资源中筛选抗纹枯病种质。发现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存在差异 ,其中表现抗病的品种 (相对抗病指数大于 0 80 )有 8份 ,都是国外品种 ,另有 2 6份国外品种表现中抗 ;国内地方品种有 9份... 采用土壤接种方法 ,1996~ 1999年从国内外小麦资源中筛选抗纹枯病种质。发现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存在差异 ,其中表现抗病的品种 (相对抗病指数大于 0 80 )有 8份 ,都是国外品种 ,另有 2 6份国外品种表现中抗 ;国内地方品种有 9份表现中抗 ;国内改良品种纹枯病抗性较差。利用ARz、CI12 63 3、Niavt 14、Rendezvous等抗源与农艺性状较优的大面积推广品种扬麦 15 8、宁麦 9号、淮麦 17等杂交 ,创造新的抗病种质 ,目前已筛选出一批抗纹枯病的小麦新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国外品种 种质资源 纹枯病 抗源 大面积推广 抗病种质 国内 创新 内地
下载PDF
小麦AR_z抗纹枯病的QTL定位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汤頲 任丽娟 +4 位作者 蔡士宾 吴纪中 陆维忠 陈建民 马鸿翔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11-16,共6页
纹枯病在我国已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确定小麦纹枯病抗性基因的位点和数量,本文以单粒传(SSD)方法构建了ARz和扬麦158杂交的F6代重组自交系(RIL)的遗传群体共137个单株,分别在2002和2003年用牙签法和沟带接菌法... 纹枯病在我国已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确定小麦纹枯病抗性基因的位点和数量,本文以单粒传(SSD)方法构建了ARz和扬麦158杂交的F6代重组自交系(RIL)的遗传群体共137个单株,分别在2002和2003年用牙签法和沟带接菌法进行了3次纹枯病抗性鉴定。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抗性是由主效基因和微效多基因共同控制的。在2D、3A、3B、3D、7D等5条染色体上分析了42个SSR引物,共49个位点,结合回归分析找到10个SSR分子标记。综合本项目组先前分析的48个SSR标记位点,分别对2、3、7同源群使用MapManagerQTXb17建立了14条连锁区段,并用区间作图法检测到与小麦纹枯病抗病相关的6个QTLs,位于2D、3D、3B和7D上,单个位点可分别解释表型变异方差的9.0%、7.0%、7.0%、9.0%、14.0%和8.0%。初步认为在7D上有一个抗小麦纹枯病的主效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纹枯病 位点 QTL定位 SSR分子标记 主要病害 单株 SSR引物 连锁 项目组 异方差
下载PDF
小麦纹枯病和白粉病双抗抗源的初步鉴定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朝晖 张旭 +4 位作者 李浩兵 姚景侠 史建荣 王裕中 陈怀谷 《江苏农业研究》 CSCD 1999年第3期16-20,共5页
“七五”和“八五”期间,进行了大量的小麦常规品种(系)之间,以及与近缘物种的杂交工作,从某些杂种后代中,筛选出几百份抗白粉病优良选系。为了创造兼抗纹枯病和白粉病的双抗抗源,于1997 年春整理部分优良选系、地方品种和国外引进品种(... “七五”和“八五”期间,进行了大量的小麦常规品种(系)之间,以及与近缘物种的杂交工作,从某些杂种后代中,筛选出几百份抗白粉病优良选系。为了创造兼抗纹枯病和白粉病的双抗抗源,于1997 年春整理部分优良选系、地方品种和国外引进品种(系),共182 份小麦材料进行的纹枯病抗性和白粉病抗性鉴定,对部分抗性材料于当年秋在温室接种情况下继续进行抗性鉴定。初步鉴定结果表明:有27 份材料与对照材料相比纹枯病病情指数较低,显示了较强的抗(耐)纹枯病能力;其中有16 份材料表现出兼抗纹枯病和白粉病。另外,对部分小麦的近缘物种的初步鉴定发现球茎大麦、多花黑麦草和黑麦等对白粉病和纹枯病有很强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源 纹枯病 白粉病 病情指数
下载PDF
中国北纬33度地区小麦纹枯病菌的群体组成及致病力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陈莹 李伟 +3 位作者 张晓祥 张伯桥 于汉寿 陈怀谷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10-1114,共5页
为明确中国北纬33度地区小麦纹枯病病原菌的组成和致病力,对分离自江苏、安徽、河南、湖北4省的157株丝核菌,通过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进行细胞核数量观测,利用菌丝融合的方法测定其所属融合群,并测定了其中111株丝核菌株对3个小麦品... 为明确中国北纬33度地区小麦纹枯病病原菌的组成和致病力,对分离自江苏、安徽、河南、湖北4省的157株丝核菌,通过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进行细胞核数量观测,利用菌丝融合的方法测定其所属融合群,并测定了其中111株丝核菌株对3个小麦品种(CI12633、陕229、扬麦158)麦苗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在供试菌株中,150株为双核丝核菌,占95.54%,都属于AG-D融合群;7株为多核丝核菌,占4.46%,其中3株属于AG-1-IB融合群,3株属于AG11融合群,1株属于AG5融合群。供试菌株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双核丝核菌的致病力显著高于多核丝核菌,AG-D融合群中两种不同融合频率的菌株致病力无明显差异。不同地区的菌株间致病力无明显差异,菌株对3个小麦品种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对CI12633致病力最强,对陕229致病力最弱,对扬麦158的致病力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丝核菌 纹枯病 群体组成 致病力
下载PDF
中国小麦抗纹枯病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7
作者 姚金保 姚国才 +1 位作者 杨学明 钱存鸣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8-251,共4页
由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vander hoeven)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a)引起的小麦纹枯病是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淮平原麦区的严重病害之一。该文系统综述了中国在小麦抗纹枯病种质资源筛选、抗性遗传、抗性基因定位和分... 由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vander hoeven)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a)引起的小麦纹枯病是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淮平原麦区的严重病害之一。该文系统综述了中国在小麦抗纹枯病种质资源筛选、抗性遗传、抗性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以及抗病种质创新和抗病育种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尽管在小麦改良品种中尚未发现对纹枯病高抗的类型,但在地方品种、国外引进品种和小麦近缘种属中则有高抗甚至免疫的种质。小麦抗纹枯病性表现为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抗性可能受2对主效基因和一些微效基因共同控制。通过品种间杂交,累加和聚合抗病基因可以创制抗病丰产的新种质。文中就如何加快国内小麦抗纹枯病育种步伐,提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纹枯病 遗传 育种
下载PDF
小麦抗纹枯病和赤霉病QTL定位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任丽娟 张旭 +2 位作者 周淼平 陆维忠 马鸿翔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16-420,共5页
为给小麦抗病育种中分子标记的辅助选择提供依据,利用苏麦3号/白免3号重组自交系群体,对小麦赤霉病、纹枯病抗性QTL进行分子定位,证实了苏麦3号3BS染色体上的主效QTL,获得了连锁更紧密的分子标记;在6B、2B、6A、5A、3B染色体上分别检测... 为给小麦抗病育种中分子标记的辅助选择提供依据,利用苏麦3号/白免3号重组自交系群体,对小麦赤霉病、纹枯病抗性QTL进行分子定位,证实了苏麦3号3BS染色体上的主效QTL,获得了连锁更紧密的分子标记;在6B、2B、6A、5A、3B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抗纹枯病QTL,可分别解释纹枯病抗性表型变异的9%-13%。相关分子标记可进一步用于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纹枯病 QTL
下载PDF
小麦纹枯病抗性鉴定技术及抗性资源筛选 被引量:12
19
作者 万映秀 王文相 +2 位作者 张平治 曹文昕 赵莉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223-226,共4页
纹枯病在长江流域及黄淮麦区的普遍严重发生,已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素,培育、推广抗纹枯病品种的前提是小麦抗病资源的鉴定和筛选。探讨了麦粒嵌入法和牙签嵌入法2种接种方法对小麦纹枯病的诱发效果,并用麦粒嵌入法分析... 纹枯病在长江流域及黄淮麦区的普遍严重发生,已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素,培育、推广抗纹枯病品种的前提是小麦抗病资源的鉴定和筛选。探讨了麦粒嵌入法和牙签嵌入法2种接种方法对小麦纹枯病的诱发效果,并用麦粒嵌入法分析了黄淮麦区及长江中下游麦区的小麦主栽品种、重要亲本及国外引进材料的纹枯病抗性,结果表明:带菌麦粒接种法具有更高的纹枯病接种强度,可获得更好的发病效果;所有检测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但高抗纹枯病的材料仅发现3份,分别为苏3/扬5、X9610和郑3666,中抗以上材料102份,占总检测材料的23.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纹枯病 麦粒嵌入法 牙签嵌入法
下载PDF
小麦纹枯病抗性QTL的SSR标记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任丽娟 蔡士宾 +5 位作者 汤頲 吴纪中 周淼平 颜伟 马鸿翔 陆维忠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4期16-19,共4页
以ARz/扬麦158F6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为材料,对其纹枯病抗性进行SSR分析和初步的QTL分析。群体抗性分析结果表明:纹枯病抗性是由多个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单个标记方差及回归分析显示有6个SSR标记至少在2份抗性资料中能被检测到,涉及2D... 以ARz/扬麦158F6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为材料,对其纹枯病抗性进行SSR分析和初步的QTL分析。群体抗性分析结果表明:纹枯病抗性是由多个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单个标记方差及回归分析显示有6个SSR标记至少在2份抗性资料中能被检测到,涉及2D、3A、3B、3D、7D5条染色体,能解释2.6%~10.1%的抗性表型变异。标记Xgwm340来源于感病品种扬麦158,其余的SSR标记(Xgwm102、Xgwm155、Xgwm71-2、Xgwm645、Xgwm437)来源于抗病亲本ARz;利用MapManagerQTX软件进行QTL分析,检测到2个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纹枯病 SSR标记 数量性状位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