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性恋认同发展的理论模型述评 被引量:33
1
作者 刘俊 张进辅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03-413,共11页
本质论取向的阶段模型和社会建构论取向的影响因素模型是早期的同性恋认同发展理论,两者对性倾向是否为人类的本质属性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当代发展心理学从生态化理论、毕生发展观、生命历程观出发试图对这两种研究取向进行整合,并提出... 本质论取向的阶段模型和社会建构论取向的影响因素模型是早期的同性恋认同发展理论,两者对性倾向是否为人类的本质属性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当代发展心理学从生态化理论、毕生发展观、生命历程观出发试图对这两种研究取向进行整合,并提出了相应的模型。未来的研究应该注意同性恋认同发展多样性的特点,正确理解对外暴露在认同发展中的作用,并把纵向研究作为以后的研究方向。最后,提出了中国同性恋认同的特点和本土化研究的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倾向 同性恋 性认同 理论模型
下载PDF
男性双性性行为者性取向及群体性行为特征分析 被引量:27
2
作者 张万宏 石萍 +4 位作者 石卫东 李刚 杨涛 莫运滨 徐业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5-378,383,共5页
目的研究男性双性性行为者性取向构成及群体性行为特征。方法选择男男性行为者(MSM)聚集的浴池、酒吧、公园、会所为目标场所,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473名兼有异性性行为的MSM,开展匿名问卷调查,同时进行艾滋病和梅毒血清学检测。... 目的研究男性双性性行为者性取向构成及群体性行为特征。方法选择男男性行为者(MSM)聚集的浴池、酒吧、公园、会所为目标场所,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473名兼有异性性行为的MSM,开展匿名问卷调查,同时进行艾滋病和梅毒血清学检测。对社区志愿者组织(CBO)关键人物及场所业主开展深度访谈。对相关信息资料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473名MSM中,检出HIV阳性率为4.44%,梅毒阳性率为20.93%;同性恋占52.22%,双性恋占36.36%,异性恋占6.34%,性取向不确定者占5.08%;75.90%的人曾与异性谈过恋爱;在性角色扮演方面,"1"(扮演"丈夫"者)占37.63%,"0.5"(可扮演"丈夫"或"妻子"者)占45.03%,"0"(扮演"妻子"者)占比最低,为16.28%,拒答者占1.06%;通过网络途径结识性伴的占31.50%;65.96%的人经历过"一夜情";性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比例为37.21%。结论男性双性性行为人群性取向构成多元化,多性伴现象严重,安全套使用率低,应有针对性地加强该人群的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双性性行为者 性取向 性行为
下载PDF
高中生同性恋性取向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陶林 《中国性科学》 2005年第10期6-8,16,共4页
目的:调查深圳市高中学生中是否存在同性恋性取向,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如何,性取向与父母养育方式是否有关。对象与方法:深圳市6所学校高二在校生915名,用自行编制的性健康调查问卷和标准的父母养育方式量表与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结果:性... 目的:调查深圳市高中学生中是否存在同性恋性取向,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如何,性取向与父母养育方式是否有关。对象与方法:深圳市6所学校高二在校生915名,用自行编制的性健康调查问卷和标准的父母养育方式量表与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结果:性爱对象是异性占91.8%,同性占1.4%,两性都喜欢占4.6%,男女两性都不喜欢1.3%。与同性经常接吻占1.3%,偶尔接吻占3.4%,经常互相抚摩占2.4%,偶尔抚摩占11.3%。同性恋性取向女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与其他女生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女生也没有显著性差异。同性恋性取向的男同学父亲的过分严厉和惩罚具有显著性差异,而母亲的过分严厉、惩罚和偏爱具有极为显著性差异。男性同性恋性取向的学生们心理健康状态最差,各项SCL-90的症状评分都高于其他男同学,并且呈极为显著性差异。结论:在高中生中已存在同性恋性取向问题,尤其是男性同性恋性取向已经给学生带来了烦恼,迫切需要心理咨询和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理解和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生 同性恋 性取向 家庭教育 养育方式 症状自评量表 心理咨询
下载PDF
性客体化经历对女性自我客体化的影响:被调节的中介模型 被引量:18
4
作者 李俊一 尹清 沈先昕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89-1093,共5页
目的:探讨性客体化经历、理想美内化和性倾向对女性自我客体化的影响。方法:抽取某三所高校1869名女性大学生,筛选自我报告为绝对异性恋和绝对同性恋者作为分析样本,最后形成正式样本374人,采用人际性客体化量表、躯体客体化量表和社会... 目的:探讨性客体化经历、理想美内化和性倾向对女性自我客体化的影响。方法:抽取某三所高校1869名女性大学生,筛选自我报告为绝对异性恋和绝对同性恋者作为分析样本,最后形成正式样本374人,采用人际性客体化量表、躯体客体化量表和社会文化外在美问卷作为研究工具。结果:理想美内化对性客体化经历与自我客体化的关系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性客体化经历和理想美内化的关系受到了性倾向的调节,对于女异性恋来说,其理想美内化的程度随着性客体化的提升而升高,呈现了显著的上升趋势;对于女同性恋来说,虽然理想美化随性客体化经历的增加也表现出上升趋势,但这种上升趋势并不显著。结论:揭示了性客体化影响自我客体化的机制以及性倾向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美内化 女性自我客体化 性倾向 性客体化经历
原文传递
性少数人群的心理健康:理论模型与研究取向 被引量:18
5
作者 张静 郑丽军 郑涌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21-1030,共10页
性少数人群包括男女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性少数压力模型认为,性少数个体因性少数身份而受到压力,性少数压力对性少数个体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性少数压力包括外部压力(偏见、歧视、污名)和内部压力(身份认同、身份隐藏与出柜)。性... 性少数人群包括男女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性少数压力模型认为,性少数个体因性少数身份而受到压力,性少数压力对性少数个体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性少数压力包括外部压力(偏见、歧视、污名)和内部压力(身份认同、身份隐藏与出柜)。性少数压力与健康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研究取向。群体间研究取向着重将性少数个体与异性恋者进行比较,发现性少数人群存在更多的消极心理问题。群体内研究取向以性少数压力模型为基础,证实了性少数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少数 心理健康 压力 性取向
下载PDF
大龄未婚男性的男男性行为及其对公共安全的意义:基于中国农村性别失衡背景的研究发现 被引量:16
6
作者 杨雪燕 伊莎贝拉.阿塔尼 李树茁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8-67,共10页
基于2008年安徽省CH市JC区的调查数据,通过与同年龄段已婚男性的对比,对性别失衡背景下中国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男男性行为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的性别失衡确实会使得农村地区的男男性行为发生率增加;而发生男男... 基于2008年安徽省CH市JC区的调查数据,通过与同年龄段已婚男性的对比,对性别失衡背景下中国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男男性行为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的性别失衡确实会使得农村地区的男男性行为发生率增加;而发生男男性行为的人群中,其无保护性行为也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比例;同时与已婚男性相比,未婚男性在艾滋病和性病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较差,从而为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潜在威胁。论文结尾指出了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改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龄未婚男性 男男性行为 性取向 无保护性行为 公共安全
下载PDF
男男性行为者公开性取向与艾滋病相关行为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毅 李六林 +5 位作者 张光贵 樊静 赵西和 贾蜀光 周力 龙星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0期727-731,共5页
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者(MSM)公开性取向与艾滋病相关行为的关系。方法从MSM不同年龄、活动场所等“亚群”特征中招募符合条件的“种子”共8人,结合滚雪球抽样法招募调查对象,进行相关行为匿名调查和血清学检测,应用Y。检验、非条件l... 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者(MSM)公开性取向与艾滋病相关行为的关系。方法从MSM不同年龄、活动场所等“亚群”特征中招募符合条件的“种子”共8人,结合滚雪球抽样法招募调查对象,进行相关行为匿名调查和血清学检测,应用Y。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合格调查401例,公开性取向11.0%(44/401)。公开性取向/未公开性取向艾滋病病毒(HIV)确证感染率6.8%(3/44)/6.4%(23/357),梅毒累计感染率15.9%(7/44)/22.1%(79/357),现症感染率6.8%(3/44)/9.5%(34/357)(X2=0.107、0.900、0.096,P均〉0.05)。单因素分析: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性取向、收入、近1年接受HIV检测、自认感染风险、阳性结果的态度、认识当地MSM朋友数、家庭关系、固定性伴侣(BF)间感情付出、更多寻找一夜情性伴的原因、近6月男性肛交数、商业性行为,女性性行为、有BF性伴、无保护性口交、累计BF数、有过异性性行为、商业性行为与公开性取向相关(X2=6.921、3.927、6.678、4.767、7.565、5.083、4.104、6.165、12.455、13.257、14.315、6.471、12.062、10.432、4.951、4.692、7.205、5.019、8.568、7.233,P均〈0.05)。多因素分析,公开性取向的独立影响因素:收入(OR=3.745,95%CI:1.446~9.687)、BF间感情付出(OR=5.863,95%CI:2.257~14.256)、近6月男性商业性行为(OR=8.000,95%CI:1.468~43.478)、近6月男性肛交数(OR=3.706,95%CI:1.324~10.367),收入较高,BF间感情付出很多,近6月男性肛交数≥5、有男性商业性行为者公开性取向的比例较高。结论MSM公开性取向很少,其公开性取向与否对社会及社群健康的影响极具双面性,在艾滋病防治中应针对各自特征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男性行为者 公开 性取向 艾滋病 高危行为
原文传递
男同性恋者自我认同发展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杨玲 谢远俊 《中国性科学》 2011年第5期42-45,58,共5页
同性恋者自我认同是指认识和接纳自己的同性性倾向,并以同性恋者的身份组织个人生活,与社会发生积极的互动。自我认同对于维护同性恋者的身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使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23名男同性恋者的半结构式访谈,利用扎... 同性恋者自我认同是指认识和接纳自己的同性性倾向,并以同性恋者的身份组织个人生活,与社会发生积极的互动。自我认同对于维护同性恋者的身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使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23名男同性恋者的半结构式访谈,利用扎根理论对访谈材料的进行编码分析,探索男同性恋者的自我认同发展历程。结果发现:男同性恋者的自我认同发展经历了同性吸引、自我标签化(即确认自己的同性性取向)、同性性接触和自我表露(即告知他人自己的同性恋者身份)等阶段;男同性恋者的身份公开主要发生在自我和私人层面,他们倾向于向周围人隐藏自己的性取向,更不愿意向父母表露自己的同性恋者身份;性行为对促进男同性恋者认同而言并不是必须的;家庭环境是影响同性恋形成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同性恋者 性取向 性行为 自我认同 质性研究
下载PDF
杭州市富阳区高中学生性态度 性取向及性行为调查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寿碧琪 李欢龙 +3 位作者 刘丹丹 陆晓春 李江波 雷梦婷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0-93,共4页
目的了解高中生性态度、性取向、性行为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择富阳区2所普高和1所职高,对校内所有在校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5 796名高中学生性态度较开放,91.34%为异性恋,1.04%为同性恋,4.54%为双性恋,2.71%... 目的了解高中生性态度、性取向、性行为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择富阳区2所普高和1所职高,对校内所有在校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5 796名高中学生性态度较开放,91.34%为异性恋,1.04%为同性恋,4.54%为双性恋,2.71%尚不确定性取向。6.75%的高中生承认有过性行为,男生为10.45%,女生为2.54%。职高就读、高年级、高吸烟频率、经常饮酒、家庭性教育宽松和正在恋爱均是危险因素,未接触过黄色信息是保护因素。结论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引导高中学生性健康发展,学生人群高危性行为预防和干预工作应从中学阶段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生 性态度 性取向 性行为
原文传递
男性同性恋人群的性取向成因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艳辉 鲍宇刚 +1 位作者 陈浩 谭红专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06-1009,共4页
目的 研究男性同性恋人群的性取向成因相关因素.方法 于2013年3-6月,以长沙市男性同性恋人群较集中的1个音乐吧、3个洗浴中心为调查现场,采用等比例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男性同性恋者350名,同时根据同性恋人群的年龄、出生地及文化程度构成... 目的 研究男性同性恋人群的性取向成因相关因素.方法 于2013年3-6月,以长沙市男性同性恋人群较集中的1个音乐吧、3个洗浴中心为调查现场,采用等比例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男性同性恋者350名,同时根据同性恋人群的年龄、出生地及文化程度构成选取性取向为非同性恋的男性332名,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各300份.问卷内容包括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性格特征、幼儿时期培养教育及家族情况等,对比分析同性恋组和非同性恋组调查对象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同性恋组与非同性恋组在以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9.63、5.90、16.01、84.99、161.57、77.77、112.32、190.84、30.10,P值均<0.05),分别为父亲懦弱而母亲专横,少年时期具有体弱、不爱活动、不喜冒险、追求细节、过度保守等特征,小时候被当做女孩抚养,小时候喜欢扮作女孩,小时候不喜欢刀枪等玩具,高中毕业之前与异性交往受挫、有不愉快经历,18岁之前遭受过成年男性的性虐待(如被迫露阴、强迫性交),18岁之前接触过有关同性恋的书籍、电影并从中体验到性快乐,同性恋组的比例分别为62.3% (187/300)、57.7%(173/300)、62.3% (187/300)、63.0%(189/300)、67.3%(202/300) 、62.7%(189/300)、68.0%(204/300)、65.0%(195/300),非同性恋组分别为21.3% (64/300)、28.0% (84/300)、25.0% (75/300)、12.7%(38/300)、31.3% (94/300)、17.7%(53/300)、12.7%(38/300)、42.7%(128/300).同性恋组家中兄弟排行最小,父亲、双胞胎兄弟有同性恋性取向或趋向的比例分别为62.7%(188/300)、56.0%(168/300)、18/29,非同性恋组分别为40.7%(122/300)、4.0%(12/300)、2/1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4.52、193.14、5.27,P值均<0.05).结论 男性同性恋人群性取向与儿童时期家庭关系、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性恋 遗传 青春期 性取向 成因 相关因素
原文传递
本质的还是建构的?——论性倾向平等保护中的“不可改变”进路 被引量:9
11
作者 郭晓飞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3-139,共17页
性倾向和性别、种族一样,属于因出生而获得的"不可改变"特征,所以应该得到严格审查,得到宪法的平等保护。这一进路遭到了批评,因为关键问题在于政府立法和性倾向之间是否具有关联性。自然科学关于同性恋生物基础的研究对"... 性倾向和性别、种族一样,属于因出生而获得的"不可改变"特征,所以应该得到严格审查,得到宪法的平等保护。这一进路遭到了批评,因为关键问题在于政府立法和性倾向之间是否具有关联性。自然科学关于同性恋生物基础的研究对"不可改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这种本质主义的研究遭到了社会建构主义者强有力的批判,身份政治中的这一争论提醒我们,从"我也无能为力"的诉求中,同性恋权利不能获得真正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倾向 不可改变 平等保护 本质主义 建构主义 身份政治
原文传递
男同性恋与男双性恋HIV阴性者的焦虑抑郁症状特点 被引量:9
12
作者 胡珊 钟晓妮 +4 位作者 文小焱 韩明明 谭明天 黄爱龙 彭斌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3-219,共7页
目的:研究男同性恋与男双性恋HIV阴性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特点及差异,为心理干预提供指导。方法:通过网络宣传、非政府组织(NGO)等招募男同性恋和男双性恋,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测量焦虑和抑郁症状,采用t检验... 目的:研究男同性恋与男双性恋HIV阴性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特点及差异,为心理干预提供指导。方法:通过网络宣传、非政府组织(NGO)等招募男同性恋和男双性恋,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测量焦虑和抑郁症状,采用t检验和项目功能差异(DIF)分析男同性恋与男双性恋在焦虑和抑郁症状上的差异。结果:t检验结果显示,男同性恋与男双性恋在SAS和CES-D中各有3个条目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IF分析发现,男同性恋与男双性恋在SAS的5个条目上、CES-D的6个条目上存在差异。DIF条目的 ICC曲线显示,在SAS的条目7(躯体疼痛)、13(呼吸困难)及CES-D的条目3(苦闷)、6(压抑)上男双性恋比男同性恋表现更严重。结论:男同性恋与男双性恋焦虑和抑郁症状的特点不同,应该有区别地对待男同性恋与男双性恋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采取针对性的对策以改善其心理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取向 焦虑 抑郁 男男性接触者 项目反应理论 项目功能差异
下载PDF
武汉市120名大学生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知识 行为特征及自我认同度情况调查 被引量:9
13
作者 赵聪 王强 +2 位作者 王旭东 马玉刚 向悦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29-431,共3页
目的分析大学生男男性行为者(MSM)的艾滋病知识、行为特征以及自我认同度情况,为针对性开展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9-10月,在武汉市15所高校采取滚雪球、同伴推动法招募MSM 120名,采用匿名问卷进行调查分析。结... 目的分析大学生男男性行为者(MSM)的艾滋病知识、行为特征以及自我认同度情况,为针对性开展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9-10月,在武汉市15所高校采取滚雪球、同伴推动法招募MSM 120名,采用匿名问卷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20名大学生MSM艾滋病知识知晓率90.8%(109人);MSM在进行同性性行为时,85.3%(93/109)会坚持使用安全套;首次性行为年龄、性伴侣数量对进行同性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120名MSM中,95.0%(114人)能接受自己的性向,88.3%(106人)忌讳父母知晓自己的性向。结论武汉市大学生MSM的自我认同度较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未达标,且危险性行为发生率较高,存在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与行为相分离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男男性行为者 性向 艾滋病知识知晓 行为特征
原文传递
大学生同性性倾向者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晋 刘哲 《中国性科学》 2014年第12期89-93,共5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开放度越来越高。社会上具有同性倾向的群体也越来越大,特别是艾滋病在这一群体感染比例近年来不断上升,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对这样一群体进行及时的调查和研究尤为重要。同性性倾向现象并不罕见,且...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开放度越来越高。社会上具有同性倾向的群体也越来越大,特别是艾滋病在这一群体感染比例近年来不断上升,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对这样一群体进行及时的调查和研究尤为重要。同性性倾向现象并不罕见,且自古有之。以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即便具有同性性倾向者仅占很小比例,但其存在和行为也正在并将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冲击。大学生作为我国人口中思想、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具有同性性倾向者人数也在不断变化中,以往得到的调查结论与其目前现状不符。本文对400名(其中180名有同性倾向)大学生对同性倾向者的态度、同性倾向出现原因理解度及生理和社会角色的确定,以及社会对他们的认同度进行了深刻而大量调查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对同性恋者的认同度和同性恋者自身对性行为的观点都有所提高。2、通过对社会调查发现,无论是同性恋者自己或异性恋者对同性恋者接受度、对其婚姻的观点,以及社会的包容性,都与较前的调查有所上升。3、同性恋人群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争取自身权利,社会的关注度也在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要对此现象给予高度关注。4、同性恋群体中的HIV感染比例上升速度令人触目惊心。其中男性同性恋者感染的比例从2005年的0.4%上升至2011年的8.4%。因此,笔者认为需要对同性恋群体的问题进行更为深入详细的研究,同时采取措施来避免可能产生的社会问题。本项调查和分析为社会不断发展,对同性倾向者在生理、心理上以及社会关注度上得到了确切的数据,并对此群体人防止艾滋病传播、心理关爱、社会干预具有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性倾向 同性恋
下载PDF
昆明市同性恋/双性恋MSM人群性行为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玉淼 章任重 +7 位作者 李佑芳 王珏 李志晴 王玲 潘颂峰 马艳玲 贾曼红 陆林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6年第5期573-575,共3页
目的了解昆明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SM)双性恋/同性恋不同高危性行为情况,为针对性的行为干预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利用滚雪球抽样,招募MSM人群为样本,对其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匿名问卷调查,并抽取静脉血进行HIV和梅毒检测。结果共调查557人,... 目的了解昆明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SM)双性恋/同性恋不同高危性行为情况,为针对性的行为干预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利用滚雪球抽样,招募MSM人群为样本,对其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匿名问卷调查,并抽取静脉血进行HIV和梅毒检测。结果共调查557人,同性恋占67.1%(374/557),双性恋占32.9%(186/557),同性恋HIV和梅毒感染率分别为12.8%和3.7%,双性恋HIV和梅毒感染率分别为7.7%和2.2%(P>0.05);MSM中双性恋者较同性恋者在本地居住时间>1年,大专及以上学历,通过互联网寻找性伴,首次性行为性伴为同性,首次同性性行为年龄及最近一次肛交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低(P<0.05),而在最近6个月异性性行为,在婚比例较同性恋高,性角色中双性恋主要为"1"号角色,而同性恋以"0"号为主(P<0.01)。两者的新型毒品(rush)使用率均超过13%。结论同性恋与双性恋在性行为习惯上存在差异,同性恋更易更早的发生同性肛交性行为,双性恋较同性恋更易发生异性性行为,应加大同性恋者行为干预,尤其是网络宣传干预,加强双性恋者的安全套推广教育。此外进一步关注新型毒品使用以及心理因素对MSM人群感染艾滋病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取向 男男性行为人群 性行为特征
原文传递
中学生性取向与心理危机的关系:歧视知觉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宋巍 甄子昂 +2 位作者 李欢欢 包佳敏 孙芳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3-38,共6页
目的:考察中学生性取向与心理危机的关系,以及歧视知觉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便利整群抽样,选取天津市1503名中学生,填写中学生性取向问卷、中学生歧视知觉问卷和中学生心理危机状态问卷。结果:(1)不同性取向学生歧视知觉... 目的:考察中学生性取向与心理危机的关系,以及歧视知觉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便利整群抽样,选取天津市1503名中学生,填写中学生性取向问卷、中学生歧视知觉问卷和中学生心理危机状态问卷。结果:(1)不同性取向学生歧视知觉差异呈边缘显著,非异性恋取向的中学生歧视知觉总分、言语歧视知觉维度和躲避维度得分均高于异性恋取向的中学生。(2)性取向、歧视知觉与心理危机显著正相关,性取向与歧视知觉显著正相关。(3)中学生的非异性恋性取向得分显著正向预测中学生歧视知觉和心理危机状态;歧视知觉在中学生性取向对心理危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中学生的性取向与心理危机存在密切关系,今后干预应关注中学生群体中存在非异性恋性取向的个体,通过建构合理认知,降低其心理危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危机 性取向 歧视知觉
原文传递
“同妻”权利保护的法律困境及其破解 被引量:7
17
作者 景春兰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6-133,共8页
在我国,"同妻"是一个数量庞大且与日递增的隐秘社会群体,在婚姻家庭关系中她们的身心健康权普遍性地遭受到不同程度侵害,配偶权更是得不到保障。在既有制度框架内"同妻"无论是解除还是撤销婚姻关系,均存在制度性障... 在我国,"同妻"是一个数量庞大且与日递增的隐秘社会群体,在婚姻家庭关系中她们的身心健康权普遍性地遭受到不同程度侵害,配偶权更是得不到保障。在既有制度框架内"同妻"无论是解除还是撤销婚姻关系,均存在制度性障碍。《婚姻法》不应忽视"同妻"这类特殊群体的权利保障诉求,未来《婚姻法》修订时应当通过将"性取向冲突"纳入认定夫妻"感情已破裂"的法定情形之中、将"性取向欺诈"纳入可撤销婚姻适用条件之中、重新界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概念外延以及完善相关举证责任制度等方法与手段确保"同妻"群体生活在《婚姻法》的光辉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妻” 同性恋 性取向 可撤销婚姻
原文传递
大学生性取向变化及其与自杀风险关系的2年随访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滕姗 赵久波 +3 位作者 张小远 赵静波 杨雪岭 陈洁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89-593,共5页
目的:探究大学生性取向变化的分布及其与自杀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2年期随访追踪法,选取某大学学生3289例,获得有效数据2291例(男生803例,女生1488例);性取向调查(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或性取向不确定)用于基线测试与2年随访测试,以... 目的:探究大学生性取向变化的分布及其与自杀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2年期随访追踪法,选取某大学学生3289例,获得有效数据2291例(男生803例,女生1488例);性取向调查(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或性取向不确定)用于基线测试与2年随访测试,以测量个体性取向类型,自杀行为问卷(SBQ-R)用于随访测试,以测量自杀风险。结果:大学生性取向发生变化者182例(7.9%),其中性少数人群性取向变化的例数多于异性恋人群(χ~2=680.14,P<0.05),女性比男性有更多性取向改变(χ~2=5.74,P<0.05);性取向变化者自杀行为得分高于性取向稳定者[(4.3±2.0)vs.(3.6±1.2),P<0.05]。结论:大学生人群中性少数者或女性更容易发生性取向改变,且性取向变化者存在更高的自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性取向 自杀风险 随访研究
下载PDF
南昌市不同性取向男男性行为人群特征比较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曹越 李十月 +3 位作者 路亮 王佩韦 陈心广 燕虹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3年第4期62-66,共5页
目的分析南昌市不同性取向男男性行为者(MSM)特征。方法通过现场推动、同伴推荐、网络宣传招募MSM并采用面对面匿名问卷调查方式收集信息。结果共调查266名MSM,同性恋152名,占57.14%,双性恋114名,占42.86%,不同性取向MSM在职业、婚姻状... 目的分析南昌市不同性取向男男性行为者(MSM)特征。方法通过现场推动、同伴推荐、网络宣传招募MSM并采用面对面匿名问卷调查方式收集信息。结果共调查266名MSM,同性恋152名,占57.14%,双性恋114名,占42.86%,不同性取向MSM在职业、婚姻状况、寻找性伴主要场所上存在差异。在同性性行为中,同性恋倾向于作0,而双性恋当1或0.5的比例更高,相较同性恋,双性恋与同性发生性行为的比例较低,但与异性发生性行为的比例较高,两者在同/异性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上差异不显著。同性恋同伴圈中1号角色者所占比例最高,而双性恋同伴则更多地以0号角色为主,双性恋同伴在与调查对象有性关系的比例上相比同性恋要低,但在安全套使用频率上,双性恋高于同性恋。结论受性取向影响,同性恋与双性恋在性行为上有较大差异,且均存在感染艾滋病的高危性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男性行为者 艾滋病 性取向
原文传递
不同性取向大学生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感染相关行为差异性分析
20
作者 陈琳 徐杰 +3 位作者 陈婉君 徐云 何林 柴程良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4-729,共6页
目的了解不同性取向的大学生男男性行为者(MSM)艾滋病相关行为的差异。方法2022年3—7月在浙江省4个项目市(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和金华市)由社会组织采用方便抽样法招募年龄≥18岁的在校大学生MSM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面对面询问的方... 目的了解不同性取向的大学生男男性行为者(MSM)艾滋病相关行为的差异。方法2022年3—7月在浙江省4个项目市(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和金华市)由社会组织采用方便抽样法招募年龄≥18岁的在校大学生MSM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面对面询问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户籍、学校所在地、年级、性取向、网络临时性行为、物质滥用、艾滋病知识、暴露前后预防和艾滋病检测等。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招募682名在校大学生MSM,回收671份有效问卷。同性性取向、双性性取向/性取向不确定者分别占73.3%(492/671)、26.7%(179/671)。与同性性取向者相比,双性/性取向不确定者出柜比例低,[50.8%(91/179)vs.60.2%(296/492)];首次男男性行为发生时间间隔在1年以内的比例高,[48.8%(81/166)vs.37.4%(176/470)],首次男男性行为为被诱导或被胁迫比例高[27.4%(49/179)vs.16.5%(81/492)],最近1次网约临时性行为使用助性剂rush popper比例高[40.7%(33/81)vs.27.1%(64/236)];获得安全套同伴教育比例低[70.9%(127/179)vs.79.1%(389/492)];既往自我检测次数≥1次比例低,[64.4%(112/174)vs.76.0%(364/4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性性取向与双性性取向/性取向不确定大学生MSM在出柜、首次男男性行为时间间隔及发生类型、rush popper等物质滥用、安全套同伴教育和HIV自我检测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应加强针对性干预降低该人群HIV感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男男性行为者 大学生 危险行为 性取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