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性别、年龄、卒中类型与卒中后失语症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姚婧 宋彦丽 +4 位作者 李磊 周筠 王春雪 王拥军 张玉梅 《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第9期723-728,共6页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性别、年龄、卒中类型和卒中后失语症分类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12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符合病例入排标准的421例急性卒中患者,应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汉语失语检查法中的利...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性别、年龄、卒中类型和卒中后失语症分类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12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符合病例入排标准的421例急性卒中患者,应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汉语失语检查法中的利手评定标准进行利手判定、西部失语成套测验进行失语症的分类及失语指数(Aphasia Quotient,AQ)评分,按照年龄不同分为青、中、老年三组,按卒中类型分为脑梗死及脑出血,结合不同性别观察失语症类型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年龄、性别以及卒中类型间失语症类型分布有无差异。结果入选患者均为右利手,男性占69.60%,女性占30.40%。失语症类型如下:运动性失语116例(男85例,女31例),感觉性失语35例(男20例,女15例),传导性失语15例(男10例,女5例),经皮质运动性失语63例(男50例,女13例),经皮质感觉性失语11例(男8例,女3例),经皮质混合性失语27例(男13例,女14例),命名性失语73例(男47例,女26例),完全性失语81例(男60例,女21例),经统计学分析,男性卒中后失语症发生率(69.60%)明显高于女性(30.40%)(χ2=11.57,P=0.003),尤以青中年(≤65岁)为主(73.38%),老年期(〉65岁)女性发生率逐渐升高(42.97%),与男性差异逐渐缩小(26.28%);性别对失语症类型无明显影响(χ2=13.84,P=0.054),男女患者均以运动性失语最常见(分别为29.01%、24.22%);各年龄组患者失语类型分布无明显差异(χ2=14.94,P=0.382)。脑梗死所致失语症患者较脑出血所致者更为多见(分别为306例和115例),但在失语症类型分布上差异无显著性(χ2=13.23,P=0.067),除女性脑出血患者外,均以运动性失语最为常见(分别为29.82%,29.55%,26.67%)。结论年龄、性别及卒中类型对卒中后失语症类型分布均无明显影响,男性卒中后失语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且患病平均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失语症类型 性别 年龄 卒中类型
下载PDF
黄褐斑中医分型与性激素水平相关性及中药疗效观察 被引量:18
2
作者 秦静 白姗姗 +1 位作者 边风华 潘祥龙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292-294,共3页
目的观察女性黄褐斑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以及中药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前测定2组患者的血清性激素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郁气滞组(实证):口服丹芩消遥煎加减,肝肾不足组(虚证):口服六味地黄汤加减。2组疗程均为4... 目的观察女性黄褐斑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以及中药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前测定2组患者的血清性激素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郁气滞组(实证):口服丹芩消遥煎加减,肝肾不足组(虚证):口服六味地黄汤加减。2组疗程均为4周,共3个疗程,并以问卷形式调查黄褐斑的诱因,用SAS、SDS评价患者的临床症状。结果 1.实证组雌二醇(E2)显著高于正常组;虚证组E2低于正常组;2组睾酮(T)均显著低于正常组。2.实证组SDS、SAS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3.丹芩逍遥煎与六味地黄汤对不同证型患者的皮损改善均有一定疗效。结论E2水平的高低可作为黄褐斑虚证和实证的辨证指标之一;情志因素是黄褐斑最主要的诱因;黄褐斑患者存在焦虑、抑郁心理;丹芩消遥煎与六味地黄汤治疗不同证型的黄褐斑有一定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斑 性激素 辨证论治
下载PDF
2003年至2012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人胫骨远端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陈霄 杨宗酉 +11 位作者 王娟 陈伟 张英泽 刘松 孙家元 刘磊 刘勃 杨光 田野 张飞 张如云 殷兵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4-317,共4页
目的 分析10年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人胫骨远端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10年间诊治的成人胫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患... 目的 分析10年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人胫骨远端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10年间诊治的成人胫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将样本按年龄分为青年(16岁~ 40岁)和中老年(41岁)两个年龄段;骨折按AO分型分为关节外骨折(43A型)和关节内骨折(43B型、43C型)两型.采用行乘列表的卡方检验研究总样本年龄、性别、骨折类型之间的关系,比较前、后5年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共纳入1 533例,占同期成人胫骨骨折的8.32%,占同期成人全身骨折的1.42%.青年721例(47.03%),中老年812例(52.97%).男女比为3.13∶1.男1 162例,其中青年603例,构成比较高(51.89%);女371例,其中中老年253例,构成比较高(68.19%).关节外骨折748例,其中中老年425例,构成比较高(56.82%);关节内骨折785例,其中青年398例,构成比较高(50.87%).A、B两组分别为804例和729例,分别占同期成人胫骨骨折的7.86%和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平均年龄[(42.8±14.4)岁]高于A组[(41.6±15.1)岁],关节内骨折构成比(62.41%)高于A组(41.04%),关节外骨折构成比(37.59%)低于A组(58.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成人胫骨远端骨折多见于男性和≥41岁的中老年人,男性胫骨远端骨折和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多见于16 ~40岁者,女性胫骨远端骨折和胫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多见于≥41岁者.与前5年相比,后5年患者平均年龄呈增长趋势,胫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构成比呈上升趋势,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构成比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流行病学 年龄分布 性别分布 AO分型
原文传递
不同性别类型苦瓜基因组DNA提取及RAPD标记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邓俭英 王绪 +2 位作者 方锋学 张曼 孙德利 《广西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23-226,共4页
采用改良的CTAB法成功地提取了不同性别类型苦瓜品种的基因组DNA,作为PCR扩增反应模板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从200个10bp随机寡核苷酸引物中筛选到2个引物S30和S66,其可以在全雌性品种X-黑-d-d稳定地扩增出特异性条带,为下一步克隆苦... 采用改良的CTAB法成功地提取了不同性别类型苦瓜品种的基因组DNA,作为PCR扩增反应模板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从200个10bp随机寡核苷酸引物中筛选到2个引物S30和S66,其可以在全雌性品种X-黑-d-d稳定地扩增出特异性条带,为下一步克隆苦瓜性别决定基因、探索苦瓜性别决定机理提供了试验依据。至于该特异性标记是否与苦瓜雌性性别有关,还有待进一步分析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性别类型 基因组DNA RAPD标记
下载PDF
性信息素不同配方、剂量与诱捕器类型对引诱甜菜夜蛾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赵玄 王宇磊 +5 位作者 沈志杰 章振 叶璞 谢蓉 杨慧萍 邓建宇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68-973,共6页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是浙北芦笋产区的主要灾害性害虫,对常规药剂产生了抗性,化学防治效果不理想。为提高现有性诱剂诱捕效率,本研究对甜菜夜蛾的诱捕系统进行优化,开发适合浙江种群甜菜夜蛾性诱剂的最佳诱捕系统。在浙江省嘉兴...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是浙北芦笋产区的主要灾害性害虫,对常规药剂产生了抗性,化学防治效果不理想。为提高现有性诱剂诱捕效率,本研究对甜菜夜蛾的诱捕系统进行优化,开发适合浙江种群甜菜夜蛾性诱剂的最佳诱捕系统。在浙江省嘉兴平湖芦笋基地针对性信息素不同配方、剂量的诱芯和诱捕器类型3种因素对甜菜夜蛾的影响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甜菜夜蛾性信息素组分顺-9,反-12-十四碳二烯醇醋酸酯∶顺-9-十四碳烯醇∶顺-11-十六碳烯醇醋酸酯为7∶3∶1,剂量为1. 0 mg时,诱蛾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0. 1-1. 0 mg范围内,性信息素的剂量越高,活性越强;船形诱捕器诱蛾效果最高,其它3种诱捕器的诱捕效率差异显著。性信息素不同配方、剂量与诱捕器类型均能不同程度影响甜菜夜蛾诱捕效果,本研究为应用性信息素进行甜菜夜蛾监测与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夜蛾 性信息素 大量诱捕 优化 诱捕器
下载PDF
性引诱剂在草地贪夜蛾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黄美玲 王晓晶 +1 位作者 金化亮 林永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2期151-153,共3页
[目的]为应用性引诱剂进行草地贪夜蛾监测与防治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通过在福建漳州长泰地区不同种类诱芯和诱捕器田间筛选试验,以及草地贪夜蛾周年发生动态监测,研究性诱剂在草地贪夜蛾监测中的应用效果。[结果]3种不同性引诱剂诱芯比... [目的]为应用性引诱剂进行草地贪夜蛾监测与防治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通过在福建漳州长泰地区不同种类诱芯和诱捕器田间筛选试验,以及草地贪夜蛾周年发生动态监测,研究性诱剂在草地贪夜蛾监测中的应用效果。[结果]3种不同性引诱剂诱芯比较,以诱芯A短期引诱效果最好,诱芯C的持效期更长。同种诱芯,船型诱捕器引诱效果最好,差异显著;草地贪夜蛾在长泰周年发生,全年总共出现6个高峰,5—11月是草地贪夜蛾发生危害主要时期,发生高峰在9月下旬—10月中下旬。[结论]性引诱剂可应用于草地贪夜蛾周年发生动态监测,且峰值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性诱剂 诱捕器 种群监测
下载PDF
不同性诱剂诱捕器类型与剂量对亚洲玉米螟的诱蛾效果 被引量:9
7
作者 刘双禄 苏志芳 +1 位作者 王海伟 马晓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30期93-94,共2页
[目的]筛选巴彦淖尔地区亚洲玉米螟防治效果较好的性诱剂诱捕器类型和剂量。[方法]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研究4种类型和4种剂量的性诱剂诱捕器对亚洲玉米螟的诱蛾效果。[结果]不同类型性诱剂诱捕器的诱蛾效果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水盆... [目的]筛选巴彦淖尔地区亚洲玉米螟防治效果较好的性诱剂诱捕器类型和剂量。[方法]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研究4种类型和4种剂量的性诱剂诱捕器对亚洲玉米螟的诱蛾效果。[结果]不同类型性诱剂诱捕器的诱蛾效果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水盆式和三角式诱捕器的诱蛾效果显著优于瓶水式和飞翼式;不同剂量性诱剂诱捕器的诱蛾效果也存在极显著差异,在一定范围内,诱捕器剂量越大,诱蛾效果越好。[结论]生产实践中应优先选用水盆式和三角式诱捕器,同时适当提高诱捕器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诱剂 诱捕器 类型 剂量 亚洲玉米螟
下载PDF
Diversity of Sex Types and Seasonal Sexual Plasticity in a Cucumber Germplasm Collection 被引量:6
8
作者 DOU Xinxin SHEN Di +6 位作者 ZHANG Xiaohui CHENG Jiaqi LI Sigeng SONG Jiangping WANG Haiping ZHANG Wei LI Xixiang 《Horticultural Plant Journal》 SCIE 2015年第2期61-69,共9页
The sex type of a cucumber plant is determined by the proportion of male, female and hermaphrodite flowers that it bears and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s fruit yield. In this paper, the sex types and seasonal s... The sex type of a cucumber plant is determined by the proportion of male, female and hermaphrodite flowers that it bears and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s fruit yield. In this paper, the sex types and seasonal sexual stabilities of 322 accessions of cucumber germplasm were identified. This germplasm collection displayed a great variety of sex types. We used an updated 10-type sex classifi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flower types present and the proportion of nodes with pistillate flowers(PNPF). The PNPF ranges of all the accessions were 2.12%–100% in spring and 0–100% in autumn. A total of 81.37% of the accessions had PNPFs of 10%–50% in spring, but most(84.78%) accessions were reduced to 0–20% PNPF in autumn. The range of reduction of PNPF from spring to autumn was 0–67.91%. In other words, most of the germplasm was normal monoecious(31.68%) or subandroecious(62.73%) in spring, but 94.10% of the accessions were subandroecious in autumn.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the difference in PNPFs between the two seasons, each accession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one of three groups: seasonally stable, seasonally sensitive and highly seasonally sensitive, accounting for 10.56%, 20.50% and 68.94% of the accessions, respectively. With a few exceptions, the seasonal PNPF difference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NPFs in a given season for most accessions. These results provided useful information and materials for sex expression mechanism research and for breeding cucumbers with high and stable yie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UMBER GERMPLASM sex type DIVERSITY pistillate flower sex stability
原文传递
不同性别类型黄瓜品种基因组DNA的提取及RAPD标记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向太和 王利琳 +2 位作者 胡江琴 庞基良 余爱华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121-123,141,共4页
采用改良的异丙醇沉淀法成功地提取了11个不同性别类型黄瓜品种的基因组DNA.以此作为PCR扩增反应模板进行RAPD分析,结果从22个10bp随机寡核苷酸引物中筛选出2个引物S23和S91在全雌性品种MT700和其他性别类型的品种之间稳定地扩增出多态... 采用改良的异丙醇沉淀法成功地提取了11个不同性别类型黄瓜品种的基因组DNA.以此作为PCR扩增反应模板进行RAPD分析,结果从22个10bp随机寡核苷酸引物中筛选出2个引物S23和S91在全雌性品种MT700和其他性别类型的品种之间稳定地扩增出多态性.至于该多态性标记是否与黄瓜雌性性别有关,还有待进一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DNA 黄瓜品种 RAPD标记 性别 类型 提取 RAPD分析 PCR扩增 多态性标记 醇沉淀法 寡核苷酸 全雌性 引物
下载PDF
Assessing the host genetic background effects on type 2 diabetes and obesity development in response to mixed–oral bacteria and high-fat diet using the collaborative cross mouse model 被引量:5
10
作者 Luna Karkar Hanifa JAbu-Toamih Atamni +2 位作者 Asal Milhem Yael Houri-Haddad Fuad A.Iraqi 《Animal Models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 CSCD 2020年第2期152-159,共8页
Background: Host genetic background and sex, play central roles in defining the pathogenesis of type 2 diabetes(T2 D), obesit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Our previous studies demonstrated the utilization of genetically ... Background: Host genetic background and sex, play central roles in defining the pathogenesis of type 2 diabetes(T2 D), obesit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Our previous studies demonstrated the utilization of genetically highly diverse inbred mouse lines, namely collaborative cross(CC), for dissecting host susceptibil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2 D and obesity, showing significant variations following high-fat(42% fat) diet(HFD). Here, we aimed to assessing the host genetic background and sex effects on T2 D and obesity development in response to oral-mixed bacterial infection and HFD using the CC lines.Materials and Methods: Study cohort consists of 97 mice from 2 CC lines(both sexes), maintained on either HFD or Standard diet(CHD) for 12 weeks. At week 5 a group of mice from each diet were infected with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 and 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 bacteria(control groups without infection). Body weight(BW) and glucose tolerance ability were assessed at the end time point of the experiment.Results: The CC lines varied(P <.05) at their BW gain and glucose tolerance ability(with sex effect) in response to diets and/or infection, showing opposite responses despite sharing the sam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 combination of diet and infection enhances BW accumulation for IL1912, while restraints it for IL72. As for glucose tolerance ability, only females(both lines) were deteriorated in response to infection.Conclusions: This study emphasizes the power of the CC mouse population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host genetic makeup for defining the susceptibility of the individual to development of obesity and/or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laborative cross(CC)mouse model high-fat diet(HFD) mixed oral bacteria(PG and Fn) OBESITY sex-differences type 2 diabetes(T2D)
下载PDF
苦瓜性别相关SSR和SRAP分子标记的筛选及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国莉 陈勇智 +6 位作者 冉梦莲 何凤芳 佘美纯 陈丽珊 龚冠平 冯荣华 刘晓诗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764-1771,共8页
为揭示苦瓜雌雄花芽基因组间的分子差异,参照BSA法原理,构建了普通苦瓜雌雄花芽的DNA池和不同性型苦瓜雌雄花芽的DNA池,从26对SSR引物和30对SRAP引物中筛选特异引物对这些基因池进行差异性扩增。分析结果发现,两种标记分别筛选得到9对S... 为揭示苦瓜雌雄花芽基因组间的分子差异,参照BSA法原理,构建了普通苦瓜雌雄花芽的DNA池和不同性型苦瓜雌雄花芽的DNA池,从26对SSR引物和30对SRAP引物中筛选特异引物对这些基因池进行差异性扩增。分析结果发现,两种标记分别筛选得到9对SRAP特异引物和8对SSR特异引物,引物有效率为30%和30.8%。苦瓜雌花芽和雄花芽DNA序列存在差异,SSR标记在分析普通苦瓜花芽DNA池和不同性型苦瓜花芽的DNA池时,多态性比率分别是10.7%和22.5%,SRAP的多态性比率则是7.4%和24.7%。SRAP扩增的雌性花芽的特异条带数较多,SSR分析雌雄花芽却只扩增出雄花芽的特异条带。但这些条带是否与性别表达基因紧密连锁,还需利用不同苦瓜的雌雄花芽DNA进行验证。这一研究结果为揭示苦瓜性别表达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性别表达 性型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 简单重复序列
原文传递
Relationship of Post-Stroke Aphasic Types with Sex, Age and Stroke Types 被引量:2
12
作者 Jingfan Yao Zaizhu Han +6 位作者 Yanli Song Lei Li Yun Zhou Weikang Chen Yongmei Deng Yongjun Wang Yumei Zhang 《World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5年第1期34-39,共6页
Aim: To explore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ypes of post-stroke aphasia with sex, age and stroke types.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administrated on data of 421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 Western battery... Aim: To explore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ypes of post-stroke aphasia with sex, age and stroke types.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administrated on data of 421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 Western battery aphasia was used to measure aphasiac type and aphasia quotient (AQ) score.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age groups: young, middle-aged and elderly. The stroke types were classified into cerebral infraction (CI) an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 Results: All subjects were right-handed, which males and females accounted for 69.60% and 30.40%,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116 cases of Broca’s aphasia (85 males), 35 cases of Wernicke’s aphasia (20 males), 15 cases of conductive aphasia (10 males), 63 cases of transcortical motor aphasia (50 males), 11 cases of transcortical sensory aphasia (8 males), 27 cases of transcortical combined aphasia (13 males), 73 cases of anomic aphasia (47 males) and 81 cases of global aphasia (60 males). Male patients (69.60%) have a significantly higher morbidity of aphasia than that of females (30.40%) after stroke (χ2 = 11.57, P = 0.003), especially those under 65 years old (73.38%). For people 65 years and older, the morbidity of female (42.97%) tends to increase with age. Sex has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types of aphasia (χ2 = 13.84, P = 0.054). Broca’s aphasia is the most common type inboth male and female (29.01%, 24.22%, respectively). The distribution of aphasic types has no obvious difference among three age groups (χ2 = 14.94, P= 0.382). Aphasia induced by CI (306 cases) is more common than that by ICH (115 cases), bu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distribution of types of aphasia (χ2 = 13.23, P = 0.067). Conclusions: Male patients have a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 of morbidity of aphasia than females after stroke and a lower average age of onset than females. Broca’s aphasia is the most common one in both male and female. Broca’s aphasia, global and anomic aphasia are the most common aphasic types in both CI and ICH patients, except the 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pe of APHASIA sex Age type of STROKE
下载PDF
桂林地区原发性肝癌性别差异初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蒋就喜 欧镔进 +1 位作者 王晓 李胜联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251-252,共2页
目的 探讨桂林地区PHC患者ABO血型、HBV感染、肝癌家族史、饮酒史的性别差异。方法 按患者性别分组 ,对两性患者ABO血型、HBV感染、肝癌家族史和饮酒史进行比较。结果  192例PHC男女比为85 94∶14 0 6 ,男性O血型分布多于女性 (P <... 目的 探讨桂林地区PHC患者ABO血型、HBV感染、肝癌家族史、饮酒史的性别差异。方法 按患者性别分组 ,对两性患者ABO血型、HBV感染、肝癌家族史和饮酒史进行比较。结果  192例PHC男女比为85 94∶14 0 6 ,男性O血型分布多于女性 (P <0 0 5) ,女性AB血型分布高于男性 (P <0 0 5)。男性HBV感染率和有饮酒史者明显高于女性 (P <0 0 1)。结论 男性较女性对PHC易感可能与男性HBV感染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特性 血型 病毒 家族史 原发性肝癌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多样性腭部疾病数据的临床预判关键点
14
作者 胡芸 聂敏海 +2 位作者 刘耀强 何儒雅 刘旭倩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52-156,共5页
目的研究多样性腭部疾病数据的临床预判关键点。方法共纳入335例腭部疾病患者,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n=245)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n=90)。根据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病理类型和组织学来源等抽取数据,依次分组,探讨腭部疾病关... 目的研究多样性腭部疾病数据的临床预判关键点。方法共纳入335例腭部疾病患者,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n=245)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n=90)。根据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病理类型和组织学来源等抽取数据,依次分组,探讨腭部疾病关联各参数后的类型及特征分布,找到腭部疾病多样性临床预判的指导性关键点。结果腭部恶性肿瘤好发于男性,以口腔黏膜上皮源性肿瘤为主,鳞癌最多;良性肿瘤好发于女性,以唾液腺上皮源性肿瘤为主,多形性腺瘤最多。腭部疾病好发年龄区间为41~60岁,其中腭部良性肿瘤好发年龄区间为61~80岁,腭部恶性肿瘤好发年龄区间为21~60岁。腭部囊肿好发于硬腭,而其他腭部疾病均在软硬腭交界区高发。腭部良性肿瘤组织病理学以唾液腺上皮源性肿瘤来源为主,而腭部恶性肿瘤则以口腔黏膜上皮源性肿瘤来源为主。结论通过腭部疾病关联性别比例、年龄区间、好发区域、病理类型,寻找到多样性腭部疾病的临床预判关键点,进而预判腭部疾病方向,降低误诊率,为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时机,提高患者的生存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部疾病 性别比例 年龄区间 病变部位 病理类型 腭部肿瘤 组织学来源
下载PDF
非英语专业学生歧义容忍度的性别差异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二龙 《新余高专学报》 2006年第5期111-114,共4页
通过对某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抽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男、女生在整体歧义容忍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6项语言技能或活动上存在显著差异。经分析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男、女生在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和... 通过对某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抽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男、女生在整体歧义容忍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6项语言技能或活动上存在显著差异。经分析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男、女生在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和个性类型上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义容忍度 性别差异 学习风格 学习策略 个性类型
下载PDF
交际策略使用有效性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赖红玲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90-93,共4页
本文采用两种不同的交际任务,从外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性别探讨交际策略使用的有效性问题。研究发现:外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性别特征会影响交际策略使用的有效性,即其言语交际的可理解度。调查影响外语交际有效性的因素,如交际信息的... 本文采用两种不同的交际任务,从外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性别探讨交际策略使用的有效性问题。研究发现:外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性别特征会影响交际策略使用的有效性,即其言语交际的可理解度。调查影响外语交际有效性的因素,如交际信息的可理解度如何具体形成,将有助于提高外语学习者对交际有效性的意识,有利于外语教师寻求培养外语学习者交际活动成功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际策略 有效性 理解度 语言水平 性别
下载PDF
语言实施的性别围困--权力话语下的“第三性” 被引量:3
17
作者 姜宁 牛亚军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5-48,共4页
"第三性"是当今社会对女博士的代称。它是对追求独立,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学历女性的一种排斥和异化现象在语言上的反映。女人往往被称作"第二性"或"他者,"女博士从女人这个群体中被排挤了出来,成为"... "第三性"是当今社会对女博士的代称。它是对追求独立,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学历女性的一种排斥和异化现象在语言上的反映。女人往往被称作"第二性"或"他者,"女博士从女人这个群体中被排挤了出来,成为"他者中的他者"。这个二度他者化的过程体现了社会心理和文化通过大众话语来掌控社会的事实。福柯关于话语和权力的关系理论表明话语(语言)是众多的大众维护、重组社会秩序的有效机制,权力通过话语发挥作用,话语的流通又进一步加强了权力。"第三性"一词的出现和流传是男性强权统治受到挑战时的话语应对机制运作的结果。此外,语言本体论的观点表明语言不但反映世界,而且语言就是社会现实。所以,"第三性"这一语言形式直指女博士困窘的现状,它表明我们有赖于语言维护、打破、重建社会秩序,人类和语言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性 大众话语和权力关系 异化 他者化 语言 社会秩序
下载PDF
黄瓜种质资源的性型及经济学性状评价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永丽 宋铁峰 赵聚勇 《园艺与种苗》 CAS 2013年第9期22-25,共4页
[目的]分析雌性系在黄瓜育种中的重要性。[方法]通过对黄瓜供试材料的试验,比较黄瓜种质资源的性型及经济学性状。[结果]试验表明,不同黄瓜种质资源植物学性状和经济学性状有一定差异。在商品性状方面华北型品种符合我国的主流消费习惯... [目的]分析雌性系在黄瓜育种中的重要性。[方法]通过对黄瓜供试材料的试验,比较黄瓜种质资源的性型及经济学性状。[结果]试验表明,不同黄瓜种质资源植物学性状和经济学性状有一定差异。在商品性状方面华北型品种符合我国的主流消费习惯。日韩少刺型及欧洲类型黄瓜农药残留少,易于洗涤,更适合包装销售,符合人们绿色消费的需求。全雌性状与品种的前期产量密切相关,无论品种类型、单果重大小,全雌型品种均具有较高的前期产量。单果重和全雌性状均能影响品种的总产量,在单果重相近的情况下,全雌型品种具有较高的总产量。[结论]雌性系在黄瓜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性型 经济学性状
下载PDF
中古典籍中的非类型故事阐释——以《搜神记·羽衣人》为例
19
作者 李传江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7年第5期73-77,共5页
《搜神记.羽衣人》故事未见有其它类似记载,笔者将其概括为"非类型",并运用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心理学的方法,从蛇的生殖象征角度来解读,得出了"飞蛇幻化为女人,‘淫’凡男‘谷’,使其怀孕并留于宫中"的结论,进而指... 《搜神记.羽衣人》故事未见有其它类似记载,笔者将其概括为"非类型",并运用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心理学的方法,从蛇的生殖象征角度来解读,得出了"飞蛇幻化为女人,‘淫’凡男‘谷’,使其怀孕并留于宫中"的结论,进而指出这种非类型故事在民间传承中的产生原因及其生存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衣人 鸟蛇 非类型
下载PDF
Sex Differences in Elect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of Mouse Medial Preoptic Area Neurons Revealed by In Vitro Whole-cell Recordings 被引量:1
20
作者 Wen Zhang Shuai-shuai Li +1 位作者 Ying Han Xiao-Hong Xu 《Neuro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2期166-182,共17页
Despite extensive characterization of sex differences in the medial preoptic area(mPOA)of the hypothalamus,we know surprisingly little about whether or how male and female mPOA neurons differ electrophysiologically,es... Despite extensive characterization of sex differences in the medial preoptic area(mPOA)of the hypothalamus,we know surprisingly little about whether or how male and female mPOA neurons differ electrophysiologically,especially in terms of neuronal firing and behavioral pattern generation.In this study,by performing whole-cell patch clamp recordings of the mPOA,we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s of sex,cell type,and gonadal hormones on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of mPOA neurons.Notably,we uncovered significant sex differences in input resistance(male>female)and in the percentage of neurons that displayed post-inhibitory rebound(male>female).Furthermore,we found that the current mediated by the T-type Ca^(2+)channel(IT),which is known to underlie post-inhibitory rebound,was indeed larger in male mPOA neurons.Thus,we have identified salient elect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of mPOA neurons,namely IT and post-inhibitory rebound,that are male-biased and likely contribute to the sexually dimorphic display of behavi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sex differences MPOA Post-inhibitory rebound T-type calcium channel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