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国学者的七绝体式批评及其方法论意义——以冯振、胡小石为中心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江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3-38,共16页
体式探讨是民国学者七绝研究的两个重心之一,其代表性著作为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和胡小石《唐人七绝诗论》。前者以诗中对诗意组织有重要作用的"特征字"为标准并兼顾诗句之间的意义类型,分析所选诗作为五十六种;后者则... 体式探讨是民国学者七绝研究的两个重心之一,其代表性著作为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和胡小石《唐人七绝诗论》。前者以诗中对诗意组织有重要作用的"特征字"为标准并兼顾诗句之间的意义类型,分析所选诗作为五十六种;后者则首次提出"勾勒字"的概念,以"勾勒字"与诗中的时空变换特征为标准,结合创作实际,分析七绝结构类型为"正格"十七种和"变格"一种。从诗学史的角度看,冯、胡二著是对古代诗学中分格总结诗歌篇章结构与总结诗中用字两种理论体式的革命性综合,冯著根植传统,胡著则更具时代性特征。在"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中,冯著采用传统的诗学论著体例,"以归纳之方法,阐七绝之结构";胡著则部分借用"外来的意念"来"照清楚"七绝体式结构,殊途同归,皆成楷模。这启发我们:研究中国的学术问题,固然需要"外来的意念"之启发,但更重要的是以比较的方法与眼光,"把中国还给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学者 七言绝句 冯振 胡小石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 《唐人七绝诗论》
下载PDF
论黄滔七绝诗作及其思想内涵 被引量:2
2
作者 庞国雄 《莆田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57-61,共5页
分析《莆阳黄御史集》中黄滔的七言绝句,总计49首七言绝句诗作中,有感慨怀才不遇、表达家国之思、仰慕高洁之士等的丰富内容,诗同时也体现出诗人黄滔朴素的辩证思想。更难能可贵的是,身处晚唐五代十国的诗人黄滔以诗歌为发声筒,呼吁闺... 分析《莆阳黄御史集》中黄滔的七言绝句,总计49首七言绝句诗作中,有感慨怀才不遇、表达家国之思、仰慕高洁之士等的丰富内容,诗同时也体现出诗人黄滔朴素的辩证思想。更难能可贵的是,身处晚唐五代十国的诗人黄滔以诗歌为发声筒,呼吁闺中女子大胆争取自由,勇于挣脱闺房约束,表现出诗人初步的女权主义意识,使得其诗闪烁着伟大的人文思想光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滔 七言绝句 内容 思想内涵
下载PDF
李维桢诗歌的辨体批评
3
作者 徐利英 周榆华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83-86,共4页
李维桢《大泌山房集》中所录诗作,诸体皆备,七言为最。其中,七言歌行出入三唐,章法多变,挥洒自如;七言律诗在字法、句法、章法等方面多以杜甫七律为学习对象,风格大多浑雄壮阔;七言绝句以意为主,声调浑融,善用组诗来表达纷繁思绪及壮阔... 李维桢《大泌山房集》中所录诗作,诸体皆备,七言为最。其中,七言歌行出入三唐,章法多变,挥洒自如;七言律诗在字法、句法、章法等方面多以杜甫七律为学习对象,风格大多浑雄壮阔;七言绝句以意为主,声调浑融,善用组诗来表达纷繁思绪及壮阔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维桢 诗歌 辨体 七言歌行 七言律诗 七言绝句
下载PDF
论《红楼梦》中七言绝句基于小说功用的艺术特色 被引量:1
4
作者 何跞 《宜春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83-87,共5页
《红楼梦》中所有的七言绝句诗组合起来成是一个整体,在文本中为小说叙事服务,整体上有着不同于一般七绝的艺术特色。由于诗歌在小说中的辅助角色和作者"以意为主"的诗歌观,出韵、出律的现象时有出现。为刻画人物、辅助叙事,... 《红楼梦》中所有的七言绝句诗组合起来成是一个整体,在文本中为小说叙事服务,整体上有着不同于一般七绝的艺术特色。由于诗歌在小说中的辅助角色和作者"以意为主"的诗歌观,出韵、出律的现象时有出现。为刻画人物、辅助叙事,或者点示小说主旨,作者充分利用七言四句起承转合的结构,运用对仗、比兴、虚字等艺术手法,并通过不同的绝句风格展现不同的人物性格。它们在小说中布局巧妙,含义深广,有着如局中洞天,同时融化无迹的存在形态及艺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七言绝句 艺术特色 小说功用
下载PDF
论李白对七绝联章体制的创变——以《上皇西巡南京歌》《永王东巡歌》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辛晓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0-159,共10页
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永王东巡歌》两组诗歌,次第叙事,首尾完整,实际上开启了宋代七绝联章的纪事之法。其微言讽喻、以小见大的方式,继承了乐府精神,对王建等中唐诗人的宫词联章创作有一定影响。同时,这两组诗还是李白"自我作... 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永王东巡歌》两组诗歌,次第叙事,首尾完整,实际上开启了宋代七绝联章的纪事之法。其微言讽喻、以小见大的方式,继承了乐府精神,对王建等中唐诗人的宫词联章创作有一定影响。同时,这两组诗还是李白"自我作古"的新题乐府创作,体现出李白对于诗体创变的新尝试,体现出安史之乱后,李白面对社会巨变的现实,对国运及诗运转关的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联章 七绝 纪事
下载PDF
虚词与刘禹锡七绝诗所体现的情感及心境
6
作者 黄旦怡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14-17,共4页
中唐诗人刘禹锡蹇厄多舛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情感内涵的悲剧性,再与之"诗豪"的个性及文学自身因素相融合,必然促成梦得式的对悱恻情感的追求及对忧怨心境的表达。诗人的情感与心境会浸润到其七绝诗歌的创作中,而虚词... 中唐诗人刘禹锡蹇厄多舛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情感内涵的悲剧性,再与之"诗豪"的个性及文学自身因素相融合,必然促成梦得式的对悱恻情感的追求及对忧怨心境的表达。诗人的情感与心境会浸润到其七绝诗歌的创作中,而虚词是其在七绝诗创作中所精心灌注的情感"内蕴"与心境"内核"。因而,虚词与刘禹锡七绝诗作中所体现出的丰沛曲折的情感与细腻含蓄的心境有着重要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禹锡 七绝诗 虚词 情感 心境
下载PDF
论《红楼梦》中七言绝句的文本布局及隐含问题
7
作者 何跞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53-57,共5页
在前人对《红楼梦》中诗词韵语的分类基础上,以诗歌体裁为标准,结合其题材样式,将其各自列表归类,且标明每首的作者和在小说中的回目,可以看到七言绝句在《红楼梦》中的分布特点。《红楼梦》中的七言绝句在小说中的布局形态和艺术效果... 在前人对《红楼梦》中诗词韵语的分类基础上,以诗歌体裁为标准,结合其题材样式,将其各自列表归类,且标明每首的作者和在小说中的回目,可以看到七言绝句在《红楼梦》中的分布特点。《红楼梦》中的七言绝句在小说中的布局形态和艺术效果如局中洞天,同时是融化无迹的,而作者隐藏于绝句布局中的匠心也是谨慎精严而且独具特色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七言绝句 布局 隐含问题
下载PDF
蒲松龄七绝诗刍议
8
作者 赵伯陶 《蒲松龄研究》 2021年第2期84-98,共15页
不同体裁的文学创作,在同一作家笔下具有大致相同的艺术追求。以文学成就而论,蒲松龄的诗歌创作远不如其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然而两者又不无一致之理。研究蒲松龄的诗歌创作,特别是研究最能显现其才情的七绝诗创作,无论学唐倾向、使事... 不同体裁的文学创作,在同一作家笔下具有大致相同的艺术追求。以文学成就而论,蒲松龄的诗歌创作远不如其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然而两者又不无一致之理。研究蒲松龄的诗歌创作,特别是研究最能显现其才情的七绝诗创作,无论学唐倾向、使事用典、性真追求与瑰丽的想象,对于深入探讨《聊斋志异》的文化品格与艺术特色皆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松龄 七绝诗 学人诗 聊斋志异
下载PDF
刘禹锡七绝数字诗论析
9
作者 黄旦怡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52-55,共4页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的优秀诗人。他的七言绝句,历来为人所叹赏,对之评价甚多。数词入诗是他七绝的一大特色,并冠有"诗中算博士"之头衔。探其原因概有三:第一,早年的素质教育为他善用数词奠定基础;第二,中年的人生遭际为他喜用...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的优秀诗人。他的七言绝句,历来为人所叹赏,对之评价甚多。数词入诗是他七绝的一大特色,并冠有"诗中算博士"之头衔。探其原因概有三:第一,早年的素质教育为他善用数词奠定基础;第二,中年的人生遭际为他喜用数词埋下伏笔;第三,晚年的生活趣尚为他好用数词标上注脚。刘禹锡七绝诗运用的数词具有灵活自由、生动形象、表情达意的妙效,使得数词与诗意相得益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禹锡 七绝 数词 探因 妙效
下载PDF
黄滔七绝诗作及其人文思想管窥
10
作者 庞国雄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49-53,64,共6页
黄滔是晚唐五代十国的一位重要作家,在诗、赋、文等方面均有成就。《莆阳黄御史集》存黄滔诗二百零五首,文章就四十九首七言绝句进行解读,以期探得其诗的丰富内容及其诗闪烁的思想光芒。
关键词 黄滔 七言绝句 诗歌内容 思想光芒
下载PDF
论杜牧七言绝句的刚柔之美
11
作者 刘飞龙 《云梦学刊》 2011年第6期102-106,共5页
唐朝大诗人杜牧七绝之成就,前人多有论述。有的给予了较为诚恳的评价;有的认为他的七绝某些虽发语新奇,但多直达,没有很大的成就;有的虽从艺术上对他的七绝进行了肯定,但却认为气格不高;有的认为其写景抒情之作大多创造了优美的意境,然... 唐朝大诗人杜牧七绝之成就,前人多有论述。有的给予了较为诚恳的评价;有的认为他的七绝某些虽发语新奇,但多直达,没有很大的成就;有的虽从艺术上对他的七绝进行了肯定,但却认为气格不高;有的认为其写景抒情之作大多创造了优美的意境,然颇多柔弱之风。特别是对其描写艳情的作品,则几乎是否定的态度。然而,有些看法是有失偏颇的。实际上,杜牧七言绝句往往具有刚柔相济的特色:刚而不流于枯直,柔而不失于绮靡。这与杜牧的出身经历、理想和信念等方面是绝然分不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牧 晚唐时代 七言绝句 刚柔之美
下载PDF
《千家诗》署名刘克庄问题与命名方式新探
12
作者 张立敏 《铜仁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31-38,共8页
作为今本《千家诗》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明代七言《千家诗》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至今无法确定谁是它的最初选编者。七言《千家诗》通常署名为谢枋得,1979年之后出现了刘克庄的署名。刘克庄署名的出现既有深远的历史原因,又与1... 作为今本《千家诗》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明代七言《千家诗》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至今无法确定谁是它的最初选编者。七言《千家诗》通常署名为谢枋得,1979年之后出现了刘克庄的署名。刘克庄署名的出现既有深远的历史原因,又与1911年之后红学热有一定关系。伴随着红学研究兴起,出现了曹寅与《千家诗》关系的新认知,形成关于刘克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千家诗》三者复杂关系的一种简单化认识,这种知识谱系中萌生了刘克庄的错误署名。这种错误署名的出现与《分门纂类唐宋千家诗选》命名、称谓不无关联,也与人们对七言《千家诗》命名方式的认识有关。不过就命名方式而言,历史上有不少以“千家”命名的诗歌选本,《千家诗》只是其中之一,二者之间的关联度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言《千家诗》 刘克庄 时代学术氛围 命名方式
下载PDF
论清代史学家王鸣盛的怀古咏史诗
13
作者 郗韬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41-46,共6页
王鸣盛借助咏怀历史古迹来见证历史、评论历史人物。他也通过歌咏历史人物抒发对先贤的崇敬、同情,表达自己真实性情及对丑恶的不满。作为一位史学家、学者,王鸣盛此类诗体式多样,古体、近体、七言、五言皆备;修辞巧妙,写景如画,含蓄典... 王鸣盛借助咏怀历史古迹来见证历史、评论历史人物。他也通过歌咏历史人物抒发对先贤的崇敬、同情,表达自己真实性情及对丑恶的不满。作为一位史学家、学者,王鸣盛此类诗体式多样,古体、近体、七言、五言皆备;修辞巧妙,写景如画,含蓄典雅,见解深刻。其诗从吟咏范围和对象非常丰富,囊括了《史记》、《汉书》、《隋书》等史籍。与赵翼咏史诗相似,王鸣盛此类诗也有识见高超、在历史陈迹中寄寓着诗人情感、志向等特点。乾嘉时期,咏史组诗再次繁荣,其中也包括了王鸣盛创作的一组七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鸣盛 怀古诗 咏史诗 咏史七绝组诗
下载PDF
唐代七绝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4
作者 徐毅 李姝雯 《唐都学刊》 2014年第4期41-44,共4页
七言绝句作为近体诗的重要一体,历来受到诗家关注,唐诗选本和诗话多有涉及。目前,唐代七绝仍是唐诗研究的热点之一,有论文约400篇、论著20余种,主要围绕诗体起源、发展演变、总体特征、代表诗人、唐诗选本等五方面对唐代七绝进行了较为... 七言绝句作为近体诗的重要一体,历来受到诗家关注,唐诗选本和诗话多有涉及。目前,唐代七绝仍是唐诗研究的热点之一,有论文约400篇、论著20余种,主要围绕诗体起源、发展演变、总体特征、代表诗人、唐诗选本等五方面对唐代七绝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随着大量域外汉籍被挖掘、新的研究方法被应用等,其研究趋势将显现为:一为在东亚古代汉文化圈的背景下对七绝研究的再审视,二为在交叉学科领域对七绝研究的再开拓,三为在理论层面对七绝研究的再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言绝句 唐代 研究 回顾 展望
下载PDF
试论黄庭坚的七绝变体
15
作者 周金标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55-58,共4页
黄庭坚的七绝变体是其诗歌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继承杜甫的诗歌艺术,在七绝的内容、结构、表现手法上进行了许多探索,突破了唐代绝句的艺术法则和风格传统,体现了鲜明的宋诗特色。
关键词 黄庭坚 七绝变体 杜甫
下载PDF
《拙学斋论诗绝句》:广西第一部本土史诗意识的诗论——“广西文学研究史”之一
16
作者 王德明 《贺州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65-69,共5页
廖鼎声的《拙学斋论诗绝句》非常突出地表现了廖鼎声强烈的发掘广西诗歌历史,构建广西诗史的意识。它开列出了一个比较详备的的历代广西诗人名单,第一次系统地对广西古代诗人作出了论述,对广西历代诗人创作和为人的特点作了简要而精当... 廖鼎声的《拙学斋论诗绝句》非常突出地表现了廖鼎声强烈的发掘广西诗歌历史,构建广西诗史的意识。它开列出了一个比较详备的的历代广西诗人名单,第一次系统地对广西古代诗人作出了论述,对广西历代诗人创作和为人的特点作了简要而精当的评论,对广西历代诗人的历史地位作出了较为精准的定位,表达了对广西历代诗人的景仰、遗憾和惋惜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拙学斋论诗绝句》 广西诗人 诗史意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