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波地区食品中致病菌污染物检测与调查 被引量:9
1
作者 盛冬萍 谢益君 +1 位作者 陈米娜 徐景野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9-374,共6页
目的了解宁波地区食品中携带或污染的致病菌,为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致病菌检测采用直接分离与增菌分离相结合的方法;细菌鉴定采用生化筛检和API等方法;血清分型采用诊断血清凝集法;药敏试验采用K-B法;采用PCR检测耐药基因。结... 目的了解宁波地区食品中携带或污染的致病菌,为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致病菌检测采用直接分离与增菌分离相结合的方法;细菌鉴定采用生化筛检和API等方法;血清分型采用诊断血清凝集法;药敏试验采用K-B法;采用PCR检测耐药基因。结果从6 812份食品标本中检出致病菌7类12种,共2 331株,检出率为34.22%,以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与其他病原菌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主要流行株副溶血性弧菌分型发现10个血清群,O∶6群和O∶5群为优势群。检出的致病菌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其中3株气单胞菌为带aacc耐药基因的多重耐药菌。结论宁波地区食品中致病菌构成复杂,食品污染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是最主要的流行菌株;检出的致病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存在aacc耐药菌应引起关注,控制的关键是采取合理用药,加强对耐药菌株的监测,以减少耐药菌的传播和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 食源性致病菌 检测鉴定 血清分型 耐药性
原文传递
3种副溶血性弧菌分型方法的应用与比较 被引量:3
2
作者 郑剑 杨元斌 +2 位作者 章丹阳 徐景野 闫鹏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51-1056,共6页
目的:用分型的方法分析副溶血性弧菌的流行优势型,溯源其亲缘关系,为追踪感染源提供依据。方法:用诊断血清进行血清学分群,用PFGE和ERIC进行基因分型。结果:607株分离于海产品的VP分出10个O血清群,有30株至今尚不能分群,分群率为94.64%... 目的:用分型的方法分析副溶血性弧菌的流行优势型,溯源其亲缘关系,为追踪感染源提供依据。方法:用诊断血清进行血清学分群,用PFGE和ERIC进行基因分型。结果:607株分离于海产品的VP分出10个O血清群,有30株至今尚不能分群,分群率为94.64%,O6群和O5群为流行优势群;480株病人VP分为6个血清群,O3群为流行优势群。377株分离于海产品的VP分成29个PFGE型;480株病人VP分成12个PFGE型。261株不同来源的VP分出42个ERIC基因型。结论:3种方法均能用于VP的分型,但各有特点。由于基因分型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分型率和分辨率佳的优点,将逐渐取代传统的表型分型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血清学分群 PFGE分型 ERIC分型
原文传递
副溶血性弧菌O抗原的分子分型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孟松松 赵峰 周德庆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7-154,共8页
为建立一种针对副溶血性弧菌O抗原进行分子分型的方法,以实验室前期从水产品中分离的6个O群的54株副溶血性弧菌为研究菌株,采用长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副溶血性弧菌O抗原合成相关基因,使用3种限制性内切酶(Eco R V,BsmⅠ和XmnⅠ)对扩增产... 为建立一种针对副溶血性弧菌O抗原进行分子分型的方法,以实验室前期从水产品中分离的6个O群的54株副溶血性弧菌为研究菌株,采用长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副溶血性弧菌O抗原合成相关基因,使用3种限制性内切酶(Eco R V,BsmⅠ和XmnⅠ)对扩增产物进行限制性酶切。经琼脂糖凝胶电泳,NTSY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聚类分析均可得到清晰的电泳图和准确的分型。聚类结果显示:经Eco R V、Bsm I和Xmn I 3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别在相似系数为0.72,0.78,0.86时将54株菌分成6个群,且分型结果同副溶血性弧菌的O群血清分型完全吻合。所建立的分子分型方法具有良好的分辨力,产生的条带明亮、清晰,方法操作简便,试验成本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限制性内切酶 血清分型O抗原合成相关基因
原文传递
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杆菌耐药性研究 被引量:25
4
作者 张泓 陆权 +2 位作者 李万华 孔菁 王春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7-19,共3页
为了解上海地区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 (ARTIs)时流感嗜血杆菌(Hi)的分离率、产酶率以及b型Hi(Hib)感染的情况 ,并了解Hi对8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收集81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分泌物进行Hi分离培养 ,以Nitrocefin纸片法测定β_内酰... 为了解上海地区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 (ARTIs)时流感嗜血杆菌(Hi)的分离率、产酶率以及b型Hi(Hib)感染的情况 ,并了解Hi对8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收集81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分泌物进行Hi分离培养 ,以Nitrocefin纸片法测定β_内酰胺酶的产生率 ,以玻片凝集法分离出b型株 ,用Kirbry_Bauer(KB)法和E_test法测定Hi对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显示 ,Hi分离率24.7 %,其中Hib占19% ;平均β_内酰胺酶产生率9 % ,其中Hib产酶率36.8 % ,明显高于非Hib产酶率2.5 %(P<0.01)。Hi对第2、第3代头孢类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均十分敏感 ,对氯霉素、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11.5%和9.5 % ,而对四环素、复方新诺明(SMZco)的耐药率分别达到16.1 %和45.6%。提示Hi是小儿ARTIs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Hi对氨苄西林、氯霉素、四环素和SMZco的耐药在增加 ,产β_内酰胺酶是Hi耐药的重要机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道感染 儿童 流感嗜血杆菌 耐药性 血清分型 Β-内酰胺酶
下载PDF
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对同型和异型病毒的抗体应答 被引量:10
5
作者 俞永新 姚小剑 +2 位作者 董关木 安琪 李正平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1990年第1期14-16,共3页
本文对 Z_(10)株出血热活病毒及其灭活疫苗免疫动物或人体后,对同型(野鼠型—血清Ⅰ型)和异型(家鼠型—血清Ⅱ型)病毒的抗体应答进行了试验比较。结果表明,经活毒或疫苗免疫后的家兔,对同型病毒产生的中和及血抑抗体高于对异型病毒的4~... 本文对 Z_(10)株出血热活病毒及其灭活疫苗免疫动物或人体后,对同型(野鼠型—血清Ⅰ型)和异型(家鼠型—血清Ⅱ型)病毒的抗体应答进行了试验比较。结果表明,经活毒或疫苗免疫后的家兔,对同型病毒产生的中和及血抑抗体高于对异型病毒的4~8倍。10名自愿者经 Z_(10)株灭活疫苗免疫后,血清的中和及血抑抗体阳转率对同型病毒均为90%,而对异型病毒仅为20~30%。以上结果证实我国野鼠型和家鼠型病毒间的抗原性差异。提示制备二型双价疫苗及筛选对二型均有保护作用的生产用毒株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 抗体应答 出血热病毒的血清型
下载PDF
2007年浙江丽水地区汉坦病毒的分离与型别鉴定 被引量:2
6
作者 姚苹苹 雷永良 +4 位作者 徐芳 朱函坪 梅玲玲 王复甦 朱智勇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0-102,106,共4页
目的对2007年从浙江省丽水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疫区鼠肺分离的汉坦病毒进行型别鉴定和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将汉坦病毒抗原阳性的鼠肺标本接种Vero-E6细胞,分离汉坦病毒。提取病毒总RNA... 目的对2007年从浙江省丽水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疫区鼠肺分离的汉坦病毒进行型别鉴定和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将汉坦病毒抗原阳性的鼠肺标本接种Vero-E6细胞,分离汉坦病毒。提取病毒总R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病毒S基因全片段,克隆入质粒载体,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及分析,应用DNA STAR软件分析比较,确定病毒型别。结果从疫区7份阳性鼠肺中分离到2株汉坦病毒,经汉坦病毒单克隆直接荧光血清检查和基因序列测定,结果为汉滩型(HTN)病毒,2株病毒与国际标准株76-118(HTN型)和80-39(SEO型)S片段核苷酸的同源性分别为84.7%、84.6%和64.2%、64.0%。结论浙江省丽水地区可能存在以HTN型病毒为主的肾综合征出血热自然疫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汉坦病毒 型别 碱基序列 基因变异
下载PDF
交叉中和血清1型和血清3型鸭甲肝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7
作者 刘燕 汤承 +1 位作者 岳华 王远微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963-1974,共12页
鸭甲型肝炎(duck hepatitis A,DHA)是危害养鸭业的主要疾病之一,是一种雏鸭的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本研究旨在研制一种对我国流行的鸭甲型肝炎血清1型(DHAV-1)和血清3型(DHAV-3)病毒具有交叉中和作用的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 鸭甲型肝炎(duck hepatitis A,DHA)是危害养鸭业的主要疾病之一,是一种雏鸭的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本研究旨在研制一种对我国流行的鸭甲型肝炎血清1型(DHAV-1)和血清3型(DHAV-3)病毒具有交叉中和作用的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人工合成12条DHAV-1和DHAV-3的VP1蛋白共有的抗原表位肽,分别与钥孔血蓝蛋白(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KLH)载体偶联作为免疫抗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McAb。通过检测McAb与DHAV-1和DHAV-3的交叉反应性,测定McAb对病毒增殖的抑制效率、中和效价以及攻毒保护率等来筛选McAb。本研究共获得了12株稳定分泌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其中6株(C1、C4、C7、C12、C13、C16)分泌的McAb同时与DHAV-1和DHAV-3发生特异性交叉反应;C1、C4、C7、C16可以抑制DHAV-1和DHAV-3在鸭胚中的增殖,抑制率在75.34%~100.00%不等;对DHAV-1和DHAV-3的中和效价:C1(1∶3&1∶5)、C4(1∶3&1∶3)、C7(1∶10&1∶11)和C16(1∶9&1∶9);C7和C16对DHAV-1和DHAV-3攻毒雏鸭的保护率较高,分别为“70%、80%”和“100%、60%”。本研究成功研制出对DHAV-1和DHAV-3具有交叉中和活性的McAb 4株,其中2株对病毒的感染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为DHA的防控提供了新材料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甲型肝炎 血清1型 血清3型 单克隆抗体 交叉中和活性
下载PDF
浆膜型肝结核的CT表现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黄贤华 许崇永 邱乾德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05-508,共4页
目的探讨浆膜型肝结核的CT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收集2001年1月至2015年12月浙江省乐清市人民医院(5例)、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5例)和温州市人民医院(7例)收治的17例肝浆膜型结核患者的CT资料。17例患者均于MSCT检查... 目的探讨浆膜型肝结核的CT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收集2001年1月至2015年12月浙江省乐清市人民医院(5例)、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5例)和温州市人民医院(7例)收治的17例肝浆膜型结核患者的CT资料。17例患者均于MSCT检查前禁食8h,不行腹部加压,用屏气扫描。17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17例患者共发现41个结节,其中多发结节13例,单发结节4例,结节最大直径0.8~4.7cm,平均(2.38±4.82)cm。CT表现为肝包膜区局限性梭形低密度结节灶和邻近肝组织受压内凹22个,其中1个结节灶中心见斑点状钙化;聚集的多发结节样低密度灶19个。35个结节灶邻近的肝包膜有不同程度增厚。结节灶周围可见少量液性密度15个,结节灶周围肝组织浸润22个。伴发少量腹水8例,腹膜后淋巴结增大2例。结节于动脉期中度强化5个,轻度强化36个;门静脉期中度强化32个,轻度强化9个;实质期中度强化32个,轻度强化9个。结节灶呈环形强化26个,蜂窝状或多环状强化15个。强化环壁厚度为0.2~0.9cm,其中薄壁30个,厚壁11个。结节灶中央均为囊样低密度区,增强后强化不明显,CT值21~39Hu。结节灶周围浸润的肝组织增强后动脉期呈明显片状强化,门静脉期及平衡期呈等密度。结论浆膜型肝结核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作出提示性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结核 浆膜型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