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谐振无线电能传输串串式和串并式模型比较 被引量:13
1
作者 卢文成 丘小辉 +1 位作者 毛行奎 陈为 《电力电子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3-75,共3页
磁谐振无线电能传输(WPT)系统因其能在中距离内进行较高效率的电能传输而备受关注。此处基于磁谐振WPT系统的两线圈结构,建立了其串串(SS)式和串并(SP)式模型的等效电路,并对两种模型的输入阻抗、传输效率和负载匹配进行了对比分析。得... 磁谐振无线电能传输(WPT)系统因其能在中距离内进行较高效率的电能传输而备受关注。此处基于磁谐振WPT系统的两线圈结构,建立了其串串(SS)式和串并(SP)式模型的等效电路,并对两种模型的输入阻抗、传输效率和负载匹配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不影响系统传输效率的情况下,两种模型的输入阻抗相同,且在较高效率情况下,SS式模型通常适合于小负载电阻,SP式模型通常适合于大负载电阻。设计制作了一台实验样机,验证了前述分析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 磁谐振 串串式模型 串并式模型
下载PDF
磁谐振串并联混合模型无线电能传输效率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杰臣 黎福海 +1 位作者 陈刚 陈辰希 《电子技术应用》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8-142,共5页
针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RWPT)效率问题,运用电路理论建模分析了串串式(SS)模型和串并联混合式(SPPS)模型的等效电路,并推导出相应的传输效率的公式。通过仿真给出了SS模型和SPPS模型的传输效率随距离、负载变化的关系对比图... 针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RWPT)效率问题,运用电路理论建模分析了串串式(SS)模型和串并联混合式(SPPS)模型的等效电路,并推导出相应的传输效率的公式。通过仿真给出了SS模型和SPPS模型的传输效率随距离、负载变化的关系对比图,经过对比分析可知SPPS模型相比于SS模型具有远距离、大负载、高效率的优点,且SPPS模型在不同的传输距离可以通过调整匹配电容值获得较高的传输效率。通过搭建实验平台验证了理论分析及仿真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 磁耦合谐振 串串式模型 串并联混合式模型
下载PDF
谐振式电能无线传输系统中串串式模型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郭建成 李昕娟 +1 位作者 胡立新 胡玉峰 《电子科技》 2015年第3期108-111,116,共5页
谐振耦合式电能无线传输系统利用磁场通过近场传输,具有辐射小、效率高、传输距离远且方向性强等特点。文中采用等效简化电路方法分析了谐振式电能无线传输系统串串模型的间距、工作频率、负载等参数对传输效率和功率的影响及内在关系,... 谐振耦合式电能无线传输系统利用磁场通过近场传输,具有辐射小、效率高、传输距离远且方向性强等特点。文中采用等效简化电路方法分析了谐振式电能无线传输系统串串模型的间距、工作频率、负载等参数对传输效率和功率的影响及内在关系,进一步推导出其计算模型。在间距和负载一定的条件下,通过Matlab仿真得到效率最优与功率最大时的工作频率相一致,输出功率对工作频率的变化敏感度更高这一规律。此外,设计了一套串串式结构的谐振式电能无线传输装置,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为研究电能无线传输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能无线传输 谐振耦合 原边线圈 串串式模型
下载PDF
磁耦合谐振串串式无线电能传输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志峰 刘瑞 +1 位作者 黄海鸿 徐国浩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127-132,共6页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具有传输距离远、传输功率大、传输效率高、无辐射性和穿透性等优点。基于等效电路模型建立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输电串串式拓扑模型,给出了输出功率、传输效率的计算方法,搭...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具有传输距离远、传输功率大、传输效率高、无辐射性和穿透性等优点。基于等效电路模型建立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输电串串式拓扑模型,给出了输出功率、传输效率的计算方法,搭建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试验平台,通过仿真与实验,分析了线圈距离、工作频率、负载电阻以及系统谐振对输出功率、传输效率的作用规律,为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设计及参数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 磁耦合谐振 串串式模型 输出功率 传输效率
下载PDF
双线性模型在江淮旱涝序列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金菊良 杨晓华 +1 位作者 金保明 丁晶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3-7,共5页
提出了一套用双线性模型预测旱涝序列的简便方案。实例的计算结果说明了该方案的实用性和通用性 ,在各种自然灾害序列预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旱涝序列 预测 双线性模型 遗传算法
下载PDF
东营凹陷中始新统上部—上始新统层序地层模式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16
6
作者 冯有良 潘元林 郑和荣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76-383,共8页
通过识别沉积基准面旋回产生的层序界面 ,东营凹陷中始新统上部—上始新统可划分出四个层序。各层序具有相似的成因和体系域构成。其低位域 (LST)发育辫状河、下切水道—浊积扇、扇三角洲、废弃型三角洲和水下扇。湖泊扩张体系域 (EST)... 通过识别沉积基准面旋回产生的层序界面 ,东营凹陷中始新统上部—上始新统可划分出四个层序。各层序具有相似的成因和体系域构成。其低位域 (LST)发育辫状河、下切水道—浊积扇、扇三角洲、废弃型三角洲和水下扇。湖泊扩张体系域 (EST)发育由深湖泥岩、油页岩、白云岩、滨浅湖组成的湖泊体系、破坏型三角洲及曲流河体系。湖泊萎缩体系域 (RST)发育浅湖、河流三角洲体系及扇三角洲体系。由于同一层序在盆地发育的构造部位不同 ,可以表现出三种层序样式 :A位于构造坡折带之下的深湖—三角洲环境层序样式 ,B、位于构造坡折带之上的下切水道—浅湖环境层序样式和C、位于湖域之外的河流—泛滥平原环境层序样式。并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东营凹陷中始新统上部—上始新统层序的成因模式。指出在每个三角洲主朵体的前方同生断裂带及其靠近洼陷一侧是低位砂体的主要发育区 ,也是低位砂体油藏的富集区和寻找隐蔽油藏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层序地层模式 油气聚集 油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