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舞蹈运动员大脑感知运动系统的功能特征——一项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赵琦 陆颖之 +1 位作者 王莹莹 周成林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81-1086,共6页
目的:探索经过长期专项练习的舞蹈运动员大脑感知运动系统的功能特征。方法:采用专家-新手研究范式,选取具有6年以上专业舞蹈练习经历的23名舞者作为舞蹈组,未经过任何舞蹈练习的21名大学生作为对照组。采集被试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 目的:探索经过长期专项练习的舞蹈运动员大脑感知运动系统的功能特征。方法:采用专家-新手研究范式,选取具有6年以上专业舞蹈练习经历的23名舞者作为舞蹈组,未经过任何舞蹈练习的21名大学生作为对照组。采集被试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比较两组被试的局部一致性(Re Ho)、比率低频振幅(f ALFF)和功能连接(FC)。结果:1)舞蹈组双侧中央后回、左侧颞上回、右侧中央前回、右侧枕中回Re Ho值显著高于对照组;2)舞蹈组双侧中央前回f ALFF值显著高于对照组;3)舞蹈组右侧中央前回与左侧中央前回的连接强度及右侧中央前回与双侧中央后回的FC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舞者感知运动系统功能改变可能与长期舞蹈练习相关,这可能会导致个体的感知、记忆加工及动作学习与控制能力发生改变,建立对复杂动作良好的观察、执行和调整的加工模式,这一结果为舞蹈练习促进大脑可塑性提供了证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 感知运动系统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局部一致性 比率低频振幅 功能连接
下载PDF
两轮机器人具有内发动机机制的感知运动系统的建立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晓平 阮晓钢 +1 位作者 肖尧 朱晓庆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75-1184,共10页
针对两轮机器人运动平衡控制问题,为其建立起一种人工感知运动系统TWR-SMS(Two-wheeled robot sensorimotor system),使机器人在与环境的接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自主掌握运动平衡技能.感知运动系统的认知系统以学习自动机为数学模型,引... 针对两轮机器人运动平衡控制问题,为其建立起一种人工感知运动系统TWR-SMS(Two-wheeled robot sensorimotor system),使机器人在与环境的接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自主掌握运动平衡技能.感知运动系统的认知系统以学习自动机为数学模型,引入好奇心和取向性概念,设计了能够主动探索环境以及主动学习环境的内发动机机制.实验结果证明内发动机机制的引入不仅提高了机器人的自学习和自组织特性,同时能够有效避免小概率事件的发生,稳定性较高.与传统线性二次型调节器(Linear quadratic regulator,LQR)控制方法的对比实验表明系统具有更好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轮机器人 自平衡控制 感知运动系统 内发动机机制
下载PDF
基于操作条件反射机制的感觉运动系统认知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9
3
作者 任红格 史涛 张瑞成 《机器人》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2-298,共7页
针对运动平衡控制问题,提出了一个基于操作条件反射原理的感觉运动系统认知模型,研究了小脑、基底核、大脑皮质以及其它神经器官工作的协同性,构建了感觉运动系统的认知模型.该认知模型主要由小脑和基底核以及大脑皮质组成,其中:小脑通... 针对运动平衡控制问题,提出了一个基于操作条件反射原理的感觉运动系统认知模型,研究了小脑、基底核、大脑皮质以及其它神经器官工作的协同性,构建了感觉运动系统的认知模型.该认知模型主要由小脑和基底核以及大脑皮质组成,其中:小脑通过监督学习实现状态到行为的感觉运动神经映射;基底核利用行为预测评价结果对动作实施基于操作条件反射原理的概率式选择;而大脑皮质接收并发送有用信号给基底核与小脑,形成了感觉运动系统的闭环反馈回路.本文描述了基于操作条件反射原理的感觉运动系统认知模型的具体结构、功能与算法,并在两轮机器人上进行了仿真实验,再现了机器人类似人或动物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运动平衡技能.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强的认知特性,使机器人能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运动平衡的控制技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运动系统 操作条件反射 认知模型 小脑 基底核 运动平衡控制
原文传递
完全性脊髓损伤早期患者脑皮层结构变化的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焦佼 孙天胜 +5 位作者 侯景明 相子民 张越 包先国 钟剑峰 郭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13-217,共5页
目的:观察完全性脊髓损伤(SCI)患者在损伤早期大脑皮层结构是否存在改变及其与患者感觉运动功能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013年10月~2013年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住院的13例完全性SCI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26.3... 目的:观察完全性脊髓损伤(SCI)患者在损伤早期大脑皮层结构是否存在改变及其与患者感觉运动功能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013年10月~2013年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住院的13例完全性SCI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26.3±7.9岁(21~40岁).同时招募健康对照15例,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25.7±5.8岁(20~38岁).SCI患者损伤时间为64.4±20.3d(28~84d).13例患者脊髓功能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评定均为A级,其中ASIA运动评分为36.5±25.9(18~55)分,针刺觉评分为43.3±27.3(27~88)分,轻触觉评分为42.5±30.3(25~80)分.所有SCI患者在入院当天接受结构MRI检查.MRI扫描后的结构数据用基于体素形态学分析的方法(VBM)来分析,对比分析13例完全性SCI患者和15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大脑灰质体积改变的区域.运用Pe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脑皮层结构改变与患者运动感觉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完全性SCI患者初级运动中枢、初级躯体感觉中枢和辅助运动区存在明显的灰质萎缩(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完全性SCI患者上述区域萎缩程度与患者的ASIA运动评分以及ASIA感觉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在损伤早期,完全性SCI患者初级运动中枢、初级躯体感觉中枢和辅助运动区存在明显的灰质萎缩,上述区域萎缩程度与患者的ASIA评分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脊髓损伤 磁共振 感觉运动中枢 结构改变
下载PDF
基于学习自动机的具有内发动机的感知运动系统的建立 被引量:3
5
作者 阮晓钢 张晓平 +1 位作者 武璇 庞涛 《控制与决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3-309,共7页
以学习自动机为数学模型,结合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建立一种人工感知运动系统,称为感知运动自动机(SMA).该系统包括感知状态集合、动作集合、感知运动取向性映射集合等9部分.系统引入好奇心和取向性概念,设计具有主动学习环境的内发动机... 以学习自动机为数学模型,结合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建立一种人工感知运动系统,称为感知运动自动机(SMA).该系统包括感知状态集合、动作集合、感知运动取向性映射集合等9部分.系统引入好奇心和取向性概念,设计具有主动学习环境的内发动机机制,定义并分析了取向性学习过程,证明了系统熵的收敛性.通过模拟斯金纳鸽子实验表明了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较好的自学习和自组织特性,同时稳定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知运动系统 学习自动机 操作条件反射 内发动机
原文传递
用于机器人运动控制的通用小脑认知模块的构建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少白 周宁宁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9-74,共6页
用具有神经生理学性质的小脑模型实现对机器人系统各种不同感觉协调运动的控制,这是当前机器人控制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但针对一种控制任务就要构建一种对应的小脑模型,这种方式效率很不理想。文中以运动控制为基础,构建了一种包括所... 用具有神经生理学性质的小脑模型实现对机器人系统各种不同感觉协调运动的控制,这是当前机器人控制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但针对一种控制任务就要构建一种对应的小脑模型,这种方式效率很不理想。文中以运动控制为基础,构建了一种包括所有主要细胞类型及其连接的通用小脑认知模块(General Cerebellum CognitiveModule,GCCM)。对给定的背景知识,GCCM能够通过学习生成理想输出,因而,可用于各种不同的机器人感觉运动控制任务。仿真实验证明,通过将脊髓层次上的轨迹误差检测与小脑中的记忆轨迹结合起来,嵌入的GCCM控制系统能对快速手臂延伸运动进行精确的鲁棒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模型 感觉运动系统 运动控制 神经网络
下载PDF
具身认知理论下的二语习得 被引量:2
7
作者 鹿士义 彭聪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22年第1期31-37,共7页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根植于感觉运动系统,身体体验在认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系列的一语研究表明,感觉运动系统对于语言理解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二语的习得是在一语概念系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概念系统,感觉运动系统在...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根植于感觉运动系统,身体体验在认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系列的一语研究表明,感觉运动系统对于语言理解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二语的习得是在一语概念系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概念系统,感觉运动系统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具有何种作用,程度如何?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二语加工中的具身效应、一语和二语具身效应之间联系的实证研究,归纳了影响二语具身效应加工的主要因素。最后指出未来的研究应该着眼于探究在不同影响因素下二语具身效应的具体表现,进而探究二语加工中感觉运动系统和符号加工系统所占权重以及感觉运动系统在二语加工中的充分性和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认知 二语习得 语言理解 感觉运动系统
下载PDF
具身认知的“七宗罪” 被引量:3
8
作者 周倩 廖小根 姜孟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14-319,共6页
近二十年来,具身认知已逐渐成为认知科学研究的主流趋势,其理论主张已经辐射到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许多领域,研究成果运用范围逐渐扩大。诚然,具身认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离身'认知的不足,但其在方法论和认识... 近二十年来,具身认知已逐渐成为认知科学研究的主流趋势,其理论主张已经辐射到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许多领域,研究成果运用范围逐渐扩大。诚然,具身认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离身'认知的不足,但其在方法论和认识论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显,如循环论证,解释不充分,完全的二元对立,文化、社会、语言因素的忽视等。因此,当务之急是改进研究方法,摒弃先入之见,使其真正成为多角度、全方位、综合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认知 认知科学 感知觉运动系统 离身认知
下载PDF
基于内发动机机制的机器人趋光控制 被引量:3
9
作者 庞涛 阮晓钢 +1 位作者 陈静 任红格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2-37,共6页
针对移动机器人的趋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内发动机机制的控制方法.该方法以生物体感觉运动系统的学习机制为基础,通过评价、行为选择以及取向和决策环节的强化实现对机器人最优趋光控制策略的搜索,使机器人在未知环境下,通过自主的学... 针对移动机器人的趋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内发动机机制的控制方法.该方法以生物体感觉运动系统的学习机制为基础,通过评价、行为选择以及取向和决策环节的强化实现对机器人最优趋光控制策略的搜索,使机器人在未知环境下,通过自主的学习和训练,逐渐掌握趋光移动技能.采用马尔科夫定理证明了学习过程的收敛性;仿真实验证明了基于内发动机机制趋光控制方法的有效性;通过与人工势场法的比较,说明了该方法的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认知 内发动机 趋光技能 感觉运动系统
下载PDF
一种基于情感智能的机器人自主趋光行为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阮晓钢 庞涛 +1 位作者 张晓平 王尔申 《智能系统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7-102,共6页
针对移动机器人的自主趋光行为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情感智能的内发动机仿生学习机制。该学习机制以生物体感觉运动系统的学习机制为基础,包括评价环节、行为选择环节和取向环节,采用模糊神经网络构建情感模型,情感模型的输出作为评价环... 针对移动机器人的自主趋光行为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情感智能的内发动机仿生学习机制。该学习机制以生物体感觉运动系统的学习机制为基础,包括评价环节、行为选择环节和取向环节,采用模糊神经网络构建情感模型,情感模型的输出作为评价环节的内部奖赏信号。该学习机制能够使机器人在未知环境下通过自主的学习和训练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趋光行为技能,通过情感智能的作用可以增加试探成功次数和减小学习步数,仿真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机器人学 内发动机 移动机器人 趋光技能 情感智能 感觉运动系统 模糊推理方法 取向性
下载PDF
大鼠感觉运动系统静息态脑网络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夏阳 董凯 +3 位作者 赖永秀 罗程 雷蕾 尧德中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19-524,共6页
为了理解啮齿类动物的脑功能连接,本文利用9.4T fMRI获得轻度麻醉状态下大鼠静息状态及刺激激活的数据,通过互相关分析构建节点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并计算相应的网络参数.结果发现:给予前爪电刺激时,刺激对侧初级感觉皮层(S1)、丘脑(Tha... 为了理解啮齿类动物的脑功能连接,本文利用9.4T fMRI获得轻度麻醉状态下大鼠静息状态及刺激激活的数据,通过互相关分析构建节点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并计算相应的网络参数.结果发现:给予前爪电刺激时,刺激对侧初级感觉皮层(S1)、丘脑(Tha)有较强的正激活,双侧尾状壳核(CPu)有较强的负激活.静息状态时大鼠感觉/运动皮层内部、丘脑内部的连接性较强,而感觉/运动皮层与丘脑之间的连接较弱,双侧感觉运动系统之间存在较强的同步低频振荡,感觉运动系统在静息态时的脑网络具有小世界属性.结果提示,啮齿类动物在大脑信息处理中的功能分离和整合可能与人类存在某些相似性,支持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存在遗传保守性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MRI 感觉/运动系统 静息态功能连接 低频振荡 小世界网络
下载PDF
Motor Control Network Effective Connectivity in Regulating Muscle Force Output
12
作者 Soha Saleh Zhiguo Jiang Guang H. Yue 《Natural Science》 2021年第2期9-17,共9页
Objective of the study: This study aimed at characterizing output features of the higher-order motor control centers (hoMCCs), including secondary (premotor cortex [Pre] and supplementary motor area [SMA]) and associa... Objective of the study: This study aimed at characterizing output features of the higher-order motor control centers (hoMCCs), including secondary (premotor cortex [Pre] and supplementary motor area [SMA]) and association (prefrontal cortex [PFC]) motor regions to the primary motor cortex (M1) during graded force tasks. It is well known that one of the major roles of the primary motor cortex (M1) is controlling motor output such as muscle force. However, it is unclear how the hoMCCs interact with M1 in regulating voluntary muscle contractions. Methods: fMRI data was acquired during graded force tasks and fMRI-based effective connectivity (EC) and muscle force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MCCs-M1 effective connectivity and voluntarily exerted handgrip force.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consistent information flow from the hoMCCs to M1 under all force conditions, suggesting a hierarchical control mechanism in the brain in regulating voluntary muscle force. Only the premotor cortex exhibit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mediating the level of force production through its EC with M1 but that role diminished when the exerted force was high, suggesting perhaps a ceiling and/or fatigue effect on the EC. A flip in the direction of EC from the primary sensory cortex (S1) to the hoMCCs (PFC, SMA, and Pre) at lower force levels while at higher forces EC was observed from the hoMCCs to S1. Conclusion: The hoMCCs regulate M1 output to produce desired voluntary muscle force. Only the Pre-to-M1 connectivity strength directly correlates with the force level especially from low to moderate levels. The hoMCCs are involved in modulating higher force production likely by strengthening M1 output and downgrad<span style="font-size:12px;line-height:102%;font-family:Verdana;">ing</span><span style="font-size:12px;line-height:102%;font-family:Verdana;"> inhibition from S1 to M1.</s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sorimotor system Force Regulation Effective Connectivity Motor Control
下载PDF
Effects of 16-week Tai Chi intervention on postural stability and associated physiological factors in older people 被引量:1
13
作者 洪友廉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6,共6页
Objectives: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16-week Tai Chi(TC) training on postural stability and associated physiological factors in older subjects,forty elderly individuals(aged ≥ 60 years) living in the community were r... Objectives: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16-week Tai Chi(TC) training on postural stability and associated physiological factors in older subjects,forty elderly individuals(aged ≥ 60 years) living in the community were randomly placed into either the TC intervention group(n=22) or the control group(n=18).The former underwent a supervised TC exercise program for 16 weeks,while the latter received general education for a comparable time period.Measurements:Postural stability was assessed by timed stance tests in single-leg stance with the eyes open(SLO) or closed(SLC),and tandem stance with the eyes closed(TSC).Proprioceptive function was evaluated by measuring ankle and knee kinesthesia.The maximum concentric strength of the knee flexors and extensors,ankle plantarflexors and dorsiflexors was measured by isokinetic dynamometer.Moreover,the reaction time of different muscles in the lower extremity was also examined by measuring the onset latency of the muscles to perturbations on the ankle joint using an electromyography system.Results:After the 16-week TC intervention,significant TC training effects were gained on knee kinesthesia,knee flexor strength,latency of semitendinous muscle,and postural stability in SLO.For the other measures,no significant training effects were found.Conclusions:The 16-week TC intervention was found to be beneficial for the improvement of postural stability and associated physiological factors.However,there are discrepancies in TC training effects on different factors in the sensorimotor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生理因素 姿势稳定性 太极拳 心理感觉运动系统 成熟过程
下载PDF
认知神经模拟对二语习得的启示 被引量:1
14
作者 齐振海 李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年第12期19-23,共5页
认知科学认为认知是一种生物学现象,与身体的其他系统共同进化,并且源自人类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有机体的生物特性以及有机体所处的物理环境与社会环境都会对认知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语言、认知及思维不仅根植于有机体的身体性,而且也... 认知科学认为认知是一种生物学现象,与身体的其他系统共同进化,并且源自人类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有机体的生物特性以及有机体所处的物理环境与社会环境都会对认知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语言、认知及思维不仅根植于有机体的身体性,而且也根植于有机体的感觉运动系统。本文以认知科学研究为理论背景,阐释语言认知神经模拟理论,试图揭示语言背后的认知神经机制及模拟系统,并且对二语习得研究具有启示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神经机制 模拟系统 二语习得研究 启示 SLA Cognitive 有机体 认知科学 阐释语言 运动系统 物理环境 生物学现象 生物特性 身体性 社会环境 模拟理论 理论背景 科学研究 交互作用 共同进化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新生大鼠七氟醚麻醉后远期感觉运动门控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薛金虎 李治松 +2 位作者 艾艳秋 张卫 杨建军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13-817,共5页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新生大鼠七氟醚麻醉后远期感觉运动门控系统的影响.方法清洁健康雄性SD大鼠144只,4~6日龄,体重8~1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36):对照组(C组)、七氟醚组(S组)、右美托咪定+七氟醚组(D+S组)和右美托咪定+α2受...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新生大鼠七氟醚麻醉后远期感觉运动门控系统的影响.方法清洁健康雄性SD大鼠144只,4~6日龄,体重8~1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36):对照组(C组)、七氟醚组(S组)、右美托咪定+七氟醚组(D+S组)和右美托咪定+α2受体拮抗剂阿替美唑+七氟醚组(D+A+S组).S组采用6%七氟醚诱导麻醉3 min,2.1%七氟醚麻醉维持,麻醉时间共6h.D组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25μg/kg;D+A+S组: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25μg/kg、阿替美唑250μg/kg,其余处理同S组.麻醉结束后,每组随机选取12只大鼠处死,收集血液样本,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皮质酮浓度.每组随机选取24只大鼠于70日龄时行前脉冲抑制实验.计算前脉冲抑制率(PP3%、PP6%、PP12%).80日龄时进行束缚应激实验测定血清皮质酮浓度.结果4组PP6%和PP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S组和D+A+S组PP3%降低,麻醉结束后和80日龄束缚应激实验时血清皮质酮浓度升高(P<0.05),D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比较,D组PP3%升高,麻醉结束后和80日龄束缚应激实验时血清皮质酮浓度降低(P<0.05),D+A+S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比较,D+A+S组PP3%降低,麻醉结束后和80日龄束缚应激实验时血清皮质酮浓度升高(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减轻新生大鼠七氟醚麻醉后远期感觉运动门控系统损伤,机制可能与激活中枢α2受体,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亢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啶 麻醉药 吸入 婴儿 新生 青少年 感觉运动门控系统
原文传递
基于“相关线索-自动化用药行为”联结的成瘾记忆消退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亮 卢畅 +1 位作者 王爽 曾红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39-1144,共6页
成瘾记忆消退致力于消除成瘾者相关线索与药物奖赏效应的联结,以达到消除心理渴求、戒断成瘾行为的目的,但其效果还十分有限。最近,大量的动物和人类实验研究发现:在相关线索下,成瘾者的激活脑区不仅包括中脑边缘皮层-背内侧纹状体,还... 成瘾记忆消退致力于消除成瘾者相关线索与药物奖赏效应的联结,以达到消除心理渴求、戒断成瘾行为的目的,但其效果还十分有限。最近,大量的动物和人类实验研究发现:在相关线索下,成瘾者的激活脑区不仅包括中脑边缘皮层-背内侧纹状体,还延伸到感觉运动脑区-背外侧纹状体。这意味着成瘾记忆中存在相关线索与自动化(习惯性)用药行为的联结。所以,与成瘾相关的记忆可能包含两种不同的成分:一是与药物奖赏效应相关的情绪记忆,另一种是与用药动作、技能有关的动作记忆(程序记忆)。由于在成瘾阶段,药物奖赏效应对药物使用和复发的作用已经相对减少,因此,针对成瘾记忆的消退训练,以相关线索与自动化用药行为的联结为标靶,可能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值得做进一步的深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瘾记忆 相关线索反应 自动化用药行为 感觉运动脑区-背外侧纹状体系统 记忆消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