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儒家对内在道德意识的形塑——以知罪伦理向知耻伦理的转变为考察中心
1
作者 李富强 《思想与文化》 2022年第1期183-199,共17页
罪感意识和耻感意识是人类道德意识的重要来源,古代中国文化中的耻感意识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意识,罪感意识则是一种外在的、基于原始宗教信仰而起的超越性道德意识。罪感意识和耻感意识分别是知罪伦理和知耻伦理的道德基础,古代中国原始... 罪感意识和耻感意识是人类道德意识的重要来源,古代中国文化中的耻感意识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意识,罪感意识则是一种外在的、基于原始宗教信仰而起的超越性道德意识。罪感意识和耻感意识分别是知罪伦理和知耻伦理的道德基础,古代中国原始宗教信仰下的知罪伦理向先秦儒家人文精神下的知耻伦理的转变,反映了先秦儒家对以知耻为标志的内在道德意识的形塑和道德主体性的高扬。其意义在于确立了伦理道德的真正根基,即道德行动的根本动力并非来自外部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强制,而是植根于人自身内心深处所具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本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罪感意识 耻感意识 知罪伦理 知耻伦理
原文传递
基督教伦理与王安忆小说 被引量:2
2
作者 柴平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45-48,共4页
当下的文学写作普遍宣泄感官刺激,德性品质匮乏。出于对人的负罪意识匮乏的深层忧虑,王安忆吸收了西方基督教文化中有益的部分,在文本中通过唤醒国民的负罪意识,提出建立负罪感这样一种最低的伦理底线,来确保社会伦理的构筑与维系。其... 当下的文学写作普遍宣泄感官刺激,德性品质匮乏。出于对人的负罪意识匮乏的深层忧虑,王安忆吸收了西方基督教文化中有益的部分,在文本中通过唤醒国民的负罪意识,提出建立负罪感这样一种最低的伦理底线,来确保社会伦理的构筑与维系。其具有深刻的伦理意义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基督教伦理 负罪感 反省与忏悔 博爱与奉献
下载PDF
论《赎罪》的忏悔意识 被引量:1
3
作者 付昌玲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1年第1期76-87,共12页
《赎罪》中的主人公布莱奥妮和罗比通过自我审视,意识到自己犯下的罪行,从而让自己背负沉重的罪感。在这种罪感的驱使下,布莱奥妮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忏悔,如不完全忏悔、创伤型忏悔、多视角叙述以及叙述者的评价性评论等,从而净化了自... 《赎罪》中的主人公布莱奥妮和罗比通过自我审视,意识到自己犯下的罪行,从而让自己背负沉重的罪感。在这种罪感的驱使下,布莱奥妮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忏悔,如不完全忏悔、创伤型忏悔、多视角叙述以及叙述者的评价性评论等,从而净化了自己的灵魂。她通过忏悔,与读者建立了亲密联系,获得了作家追求的透明性并实现了对人性的完美追求,从而获得了救赎和解放,实现了个体灵魂的自我超越。从麦克尤恩的角度来说,忏悔与赎罪是他作为一名作家想要担当的一种责任,同时也是他介入社会,进而批判和改造社会的一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赎罪》 忏悔意识 罪感 救赎 透明性
下载PDF
日本人的罪意识之管窥——以远藤周作的《海与毒药》为例
4
作者 王君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42-45,共4页
远藤周作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其小说的显著特点是寓意深远,以罪恶和救赎为题旨,内容多涉及宗教(主要是基督教)。远藤作品中所探讨的罪,不是如偷、拐、骗等法律上的罪而是一种由于神无意识所形成的宗教上的罪。文章以其代表作《海与毒药... 远藤周作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其小说的显著特点是寓意深远,以罪恶和救赎为题旨,内容多涉及宗教(主要是基督教)。远藤作品中所探讨的罪,不是如偷、拐、骗等法律上的罪而是一种由于神无意识所形成的宗教上的罪。文章以其代表作《海与毒药》为范例,通过对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的分析,探讨日本人的罪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罪意识 基督宗教
下载PDF
从教士与国王形象看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罪感意识
5
作者 王卫华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0-135,共6页
罪感意识是西方文化的重要观念。在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罪感”是宗教意识,又是人作为生命主体的道德要求;莎士比亚把“罪感”的描述作为揭示人物深层心理的重要手段。在他的笔下,教士是不知悔罪的犯罪者,反映了作者对教会人员的彻底失望... 罪感意识是西方文化的重要观念。在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罪感”是宗教意识,又是人作为生命主体的道德要求;莎士比亚把“罪感”的描述作为揭示人物深层心理的重要手段。在他的笔下,教士是不知悔罪的犯罪者,反映了作者对教会人员的彻底失望;国王形象则复杂得多,他们大多怀有罪感,精神沉重,走着艰难的“完善之路”。对教士和国王形象的刻画,表现了莎士比亚对教会、王权及理想人格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士形象 国王形象 莎士比亚历史剧 罪感意识
下载PDF
解读丁梅斯代尔的“虚伪” 被引量:1
6
作者 殷伟 《彭城职业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37-39,共3页
霍桑在其《红字》中塑造了丁梅斯代尔这一形象,身为牧师却陷入情欲,犯下罪孽却不敢担当,本文力图揭示隐藏于其“虚伪”陛格表象之后的分裂人格、并分析其成因。
关键词 丁梅斯代尔 《红字》 小说评论 人物性格 虚伪性格 清教意识
下载PDF
论《冰点》中辻口启造的罪意识
7
作者 张敏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2年第4期88-91,共4页
《冰点》是日本基督教女作家三浦绫子的成名作。援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及土居健郎的"同一化心理"理论对小说男主人公辻口启造的罪意识进行分析,可以看到三浦绫子对罪意识的刻画与探讨深刻而立体。辻口启造一开始并没有... 《冰点》是日本基督教女作家三浦绫子的成名作。援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及土居健郎的"同一化心理"理论对小说男主人公辻口启造的罪意识进行分析,可以看到三浦绫子对罪意识的刻画与探讨深刻而立体。辻口启造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罪之存在,其后逐渐产生罪意识,但其罪意识却具有不彻底性和特定场合性。"同一化心理"导致辻口启造不以罪之为罪,而"集体意识"则促使他产生罪意识。辻口启造的罪意识的产生、特点以及原因均具有明显的日本社会文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浦绫子 《冰点》 罪意识 精神分析 “同一化心理”
下载PDF
《求乞者》:先觉者的“罪感”——鲁迅《野草》解读之一 被引量:6
8
作者 李玉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4-76,92,共4页
《求乞者》也是指向鲁迅自我的,而非对于外在的社会现象的批判。这个自我首先是一个现实生存者,一个束缚于历史和现实关系中的具体而卑微的"角色",它源自于鲁迅的原罪意识,是其对人(自我)的相对性有限性的体味。但是诗人又不... 《求乞者》也是指向鲁迅自我的,而非对于外在的社会现象的批判。这个自我首先是一个现实生存者,一个束缚于历史和现实关系中的具体而卑微的"角色",它源自于鲁迅的原罪意识,是其对人(自我)的相对性有限性的体味。但是诗人又不甘于这种现实处境和现实角色,他以一种决绝的挑战姿态开始了某种"抵抗",并力图在这种抵抗中把握自我及其存在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生存者 原罪意识 抵抗
下载PDF
试论哈姆雷特情感的多重性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周砚芳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3-37,共5页
重新梳理哈姆雷特的情感,可以使我们在理解莎士比亚的不朽剧作《哈姆雷特》时有新的视角和新的发现:1.哈姆雷特在情感上更多的是对父亲的依恋,这种依恋正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普遍意愿,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2.哈姆雷特对母亲的情感... 重新梳理哈姆雷特的情感,可以使我们在理解莎士比亚的不朽剧作《哈姆雷特》时有新的视角和新的发现:1.哈姆雷特在情感上更多的是对父亲的依恋,这种依恋正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普遍意愿,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2.哈姆雷特对母亲的情感爱恨交加,并非恋母情结,而是原罪意识;3.哈姆雷特对奥菲利娅复杂多变的情感使人物性格异彩纷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姆雷特 情感 多重性 文艺复兴
下载PDF
涉舟远行——论村上春树作品中的中国因素与历史追究意识
10
作者 李国磊 《德州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76-80,共5页
村上春树作为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认可的作家之一,其作品除了探究现代人孤独游离的精神状态之外,还展现出了其富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一面。即通过作品中的中国因素,引出原罪意识,然后对日本的历史尤其是二战期间包括侵华战争在内的充... 村上春树作为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认可的作家之一,其作品除了探究现代人孤独游离的精神状态之外,还展现出了其富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一面。即通过作品中的中国因素,引出原罪意识,然后对日本的历史尤其是二战期间包括侵华战争在内的充满暴力与邪恶的历史进行了揭露、追究,发掘出日本文化中暴力性因素的源头和传承,进而反省和思考日本民族的未来,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社会责任与道义的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因素 原罪意识 历史追究 救赎
下载PDF
诚者何罪?--《君子困境和罪人意识》评议
11
作者 黄玉顺 《哲学门》 CSSCI 2012年第2期309-323,共15页
将《中庸》之“诚”揭示为本真的情感,是符合原典儒家的思想的;但其前提是这种“原始情感”不能被理解为西方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式的“生存冲动”,也不能与作为形而上者的“本性之善”混同。“本性之善”与“善观念”是一种有意义的区分... 将《中庸》之“诚”揭示为本真的情感,是符合原典儒家的思想的;但其前提是这种“原始情感”不能被理解为西方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式的“生存冲动”,也不能与作为形而上者的“本性之善”混同。“本性之善”与“善观念”是一种有意义的区分;但这种“绝对与相对”的区分毕竟属于传统形而上学“本体与现象”、“形上与形下”的思考方式,无法用以阐明本真的情感。小人的造成或君子沦落为小人,并非因为对“善观念”的固执。所以,所谓“君子困境”其实并不存在,故无须引入基督教的“罪人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中庸 情感 君子 基督教 罪人意识
原文传递
《麦克白》与《施洗的河》的原罪意识之比较
12
作者 程晓雪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138-141,共4页
基督教的"原罪"思想即罪感文化,是西方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的"原罪思想"。本文通过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和北村的长篇小说《施洗的河》两个文本中所表现的人物在面对原罪时... 基督教的"原罪"思想即罪感文化,是西方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的"原罪思想"。本文通过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和北村的长篇小说《施洗的河》两个文本中所表现的人物在面对原罪时的人生姿态对比,认识基督教的原罪意识对东西方文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克白 原罪意识 “混沌开窍” 北村 《施洗的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