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与文化特性 被引量:11
1
作者 杨红 王景杰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119-123,共5页
日本人对美有一种特殊的感受,无论是日语单词“うつくしい”的涵义,还是日本文学以及其他艺术形式都表明了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另外,他们的这种意识也反映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小为美”是日本民族传统的重要的审美意识... 日本人对美有一种特殊的感受,无论是日语单词“うつくしい”的涵义,还是日本文学以及其他艺术形式都表明了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另外,他们的这种意识也反映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小为美”是日本民族传统的重要的审美意识之一。他们的这种审美意识主要根源于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日本特有的自然景观。并且,日本人的这种审美意识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日本人对外来文明的改造,另一方面则是此种意识促使日本人凡事从小处着眼,注重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识 以小为美 文化特性 日本
下载PDF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内涵、结构及本质 被引量:8
2
作者 欧晓静 苏国红 《安徽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5-9,共5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一个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它包括物质获得感或实在获得感、意义获得感或精神获得感以及行为获得感或实践获得感。其本质包括三个方面:从本体论维度来看,其旨归是"以学生为本";从价值论的视阈来看,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一个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它包括物质获得感或实在获得感、意义获得感或精神获得感以及行为获得感或实践获得感。其本质包括三个方面:从本体论维度来看,其旨归是"以学生为本";从价值论的视阈来看,其本质是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从目标论的层面来看,其实质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获得感 结构 本质
下载PDF
价值观教育要面向未来 被引量:3
3
作者 汪一江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48-149,共2页
面对日益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 ,片面现代化的价值观的局限性已经充分显现出来。只有依据新的历史条件 ,实现价值观的变革和重建 ,才能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对大学生进行自然观、发展观、科学精神及科学价值... 面对日益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 ,片面现代化的价值观的局限性已经充分显现出来。只有依据新的历史条件 ,实现价值观的变革和重建 ,才能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对大学生进行自然观、发展观、科学精神及科学价值的教育要面向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观 自然观 发展观
下载PDF
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越幸福吗? 被引量:6
4
作者 艾洪山 袁艳梅 何新群 《山东财经大学学报》 2015年第5期54-60,69,共8页
基于WVS(2012)数据,通过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发现:(1)社会阶层认同感对居民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在考虑到人们所处的相对经济地位后,其净效应不再显著;(2)人们自评的相对经济地位对幸福感具有显著且稳健的正... 基于WVS(2012)数据,通过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发现:(1)社会阶层认同感对居民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在考虑到人们所处的相对经济地位后,其净效应不再显著;(2)人们自评的相对经济地位对幸福感具有显著且稳健的正向影响作用,这进一步说明相对经济地位是居民幸福感的基本影响因素,也印证了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越幸福的命题;(3)地区回归结果显示基本的物质诉求是西部地区居民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精神诉求对东中部地区居民的幸福感影响效应更大。这就意味着要提高我国居民的整体幸福感水平,必须针对西部地区和东中部地区采取不同的措施,而不能采取"一刀切"式的政策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感 相对经济地位 社会阶层认同感 工作性质 地区差异性
下载PDF
民初言情小说的悲剧意识 被引量:1
5
作者 昌切 李灵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1期80-85,共6页
民初言情小说的悲剧可分为社会悲剧、性格悲剧和命运悲剧 ;其悲剧意识渗透在作品的艺术氛围和故事结局之中 ;民初言情小说悲剧意识的产生既与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以及美学追求有关 。
关键词 悲剧意识 情与理 日常性 美的毁灭 民初言情小说
下载PDF
构建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意识的三维向度
6
作者 李佳闰 余满晖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5-41,共7页
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意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逻辑基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理论基础。研究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意识相关问题,最根本的在于探究如何构建这一意识。构建这一意识要从主观维度追问“人与自然”视角下... 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意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逻辑基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理论基础。研究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意识相关问题,最根本的在于探究如何构建这一意识。构建这一意识要从主观维度追问“人与自然”视角下中华民族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理性认识在这一视角下中华民族与自然之间是生命共同体;从客观维度把握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内容及存在样态,使各民族成员认识到这一共同体的客观存在,从而自觉认同与主动归属;此外,还须从主客一体维度处理好中华民族与自然之间的双向实践互动关系。立足新的时代发展条件,研究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将有助于我国在现实和理论的相互影响下,寻找适合中国生态发展的实践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生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构建 人与自然 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福克纳创作的人类忧患意识 被引量:4
7
作者 朱振武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36-42,共7页
由于出身于宗教世家和积淀于内心深处的荒原情结和宗教忧患意识,著名作家福克纳在其小说创作中明显地表现出对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及其未来的深切关注和思考,并在相关文本中不同程度地采用了人类受难范式来结构小说,表达了作者对人类... 由于出身于宗教世家和积淀于内心深处的荒原情结和宗教忧患意识,著名作家福克纳在其小说创作中明显地表现出对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及其未来的深切关注和思考,并在相关文本中不同程度地采用了人类受难范式来结构小说,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救赎的美学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 忧患 自然 救赎 范式
下载PDF
Cellular Perception: When the Cell Model Includes a Sense Order which Ensues from a Philosophy of Nature, the Signaling and Epigenetics Effects which Can Result from Exposure to Magnetic Fields Are Described Better 被引量:2
8
作者 Pierre Le Chapellier Badri Matta 《Neuroscience & Medicine》 2011年第3期161-177,共17页
Academic biology-medicine refers to a couple of philosophies, Organicism and Mechanism, which translates into an association of Cybernetic diagrams and molecular Reductionism. This association presents logical difficu... Academic biology-medicine refers to a couple of philosophies, Organicism and Mechanism, which translates into an association of Cybernetic diagrams and molecular Reductionism. This association presents logical difficulties which make it unsuitable to describe correctly biological effects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s, EMF. But these logical difficulties may be overcome when renewing the organic cell idea by means of a Philosophy of Nature which juxtaposes causality order and sense order in the cell. The signalsome, the set of descriptive components resulting from the genome, is constantly reorganized. This remodeling may become epigenetic when the phenotype becomes transformed by experience of perceptions in a given medium, because the perception of overall information coming from the extracellular medium becomes functional within the system. In that cellular perception, it is stated that the significance base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sense order results from the qualitative top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extracellular medium. Therefore the EMF interactions target is not only the membrane and its molecules;it is also the structure of the extracellular medium which bathes the membrane. Knowing that the sense order modulation constitutes the global soil of the (localized) causality order, it is possible to obtain a same EMF bioeffect on a membrane molecule by treating a culture of cells in its bath or by treating only the extracellular aqueous medium. Consequently, the double bioeffect resulting from EMF exposure is described simply, because the sense order, such as it results from the qualitative structuring of the medium, forms the significance base which directs the causal mechanics of the cellular answ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ilosophy of nature APORIA ORGANICISM sense Order Causal Order Cell EPIGENETICS Static Magnetic FIELDS SMF Electromagnetic FIELDS EMF Topological Thermodynamics Extracellular Aqueous Medium
下载PDF
中国佛教因果报应说的理论特色 被引量:2
9
作者 万全勇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50-54,共5页
因果报应说是佛教的“实理”和“根要”,排除因果报应学说,也就排除了佛教的真实理论和根本要义,七千卷《大藏经》也只是对因果报应圆融详尽的阐释而已。然而,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既不同于印度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也不同于中国固有... 因果报应说是佛教的“实理”和“根要”,排除因果报应学说,也就排除了佛教的真实理论和根本要义,七千卷《大藏经》也只是对因果报应圆融详尽的阐释而已。然而,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既不同于印度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也不同于中国固有的因果报应观念,是印度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与中国固有的因果报应观念相冲突、相妥协、相融合而逐渐形成的产物。因此,它具有许多自身所特有的理论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报应 伦理性 家族性 现世性 功利性
下载PDF
生态伦理视野中的人类观
10
作者 曾建平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36-42,共7页
生态伦理学认为人与自然是关联同一的 ,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 ,人源于自然 ,人的有生命的肉体组织是物质的、自然的 ;人与自然又有本质不同 ,人是社会存在物 ,人是在社会中获得人的规定性的 ;人与自然又是平等协调的 ,人的生存与自然的生... 生态伦理学认为人与自然是关联同一的 ,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 ,人源于自然 ,人的有生命的肉体组织是物质的、自然的 ;人与自然又有本质不同 ,人是社会存在物 ,人是在社会中获得人的规定性的 ;人与自然又是平等协调的 ,人的生存与自然的生存彼此关联 ,休戚与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观 价值观 人与自然 生态伦理学
下载PDF
张爱玲作品中的荒原意识 被引量:3
11
作者 韩颖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1-12,共2页
荒原意识浸润在张爱玲的所有作品中,它是在时代背景、家庭背景与个人经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表现为对人类文明与人性的绝望。张爱玲认为文明与人性都已走到尽头,注定毁灭,而且没有再生的希望。在张爱玲的作品中,“苍凉”是一种无处不... 荒原意识浸润在张爱玲的所有作品中,它是在时代背景、家庭背景与个人经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表现为对人类文明与人性的绝望。张爱玲认为文明与人性都已走到尽头,注定毁灭,而且没有再生的希望。在张爱玲的作品中,“苍凉”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底色,无论情节多么传奇,场面多么热闹,表现技巧多么繁复,故事的背景都是苍凉的,而这正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特异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荒原意识 文明 人性
下载PDF
α-淀粉酶在馒头加工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丽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05-307,共3页
在馒头生产中,真菌α-淀粉酶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控制指标。面粉的真菌-淀粉酶的多少,在生产中直接影响到面粉的发酵力和发酵食品质量,在贮藏中也同样影响馒头的保质期和感官性质。如何控制α-淀粉酶及其添加量对于馒头品质是很关键... 在馒头生产中,真菌α-淀粉酶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控制指标。面粉的真菌-淀粉酶的多少,在生产中直接影响到面粉的发酵力和发酵食品质量,在贮藏中也同样影响馒头的保质期和感官性质。如何控制α-淀粉酶及其添加量对于馒头品质是很关键的。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这种酶是如何影响馒头质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Α-淀粉酶 发酵 感官性质 保质期
下载PDF
对人性归宿的东方式思索——谈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小说的主题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立名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10期113-114,共2页
一直萦绕川端康成心头的是一种无以为家的漂泊感,这也是人类的宿命,是川端康成小说的深层意识,而以女人为表征的大自然则成为人性回归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 川端康成 小说 漂泊感 回归自然
下载PDF
冰与火的缠绵——毕飞宇论
14
作者 付艳霞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4期34-40,共7页
“冰”与“火”这两个意象指代的是毕飞宇创作的两面性形式的技术化和灵动性、主题的寓言性和多元化、创作立场的残忍和温情。由此揭示出正是这种冷静与激情的二元创作模式的对立与互补构成了毕飞宇既不断自我重复又生机勃勃的艺术世界... “冰”与“火”这两个意象指代的是毕飞宇创作的两面性形式的技术化和灵动性、主题的寓言性和多元化、创作立场的残忍和温情。由此揭示出正是这种冷静与激情的二元创作模式的对立与互补构成了毕飞宇既不断自我重复又生机勃勃的艺术世界,也展现了作家对人生和世界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飞宇 常识性 技术性 寓言化 小说 语言 人物 性格 文化
下载PDF
《诗经》所反映的民族精神及其与儒道思想渊源之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国良 《学术界》 2000年第2期48-60,共13页
《诗经》的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初步形成。这种素朴的民族精神作为社会心理 ,可分为两部分 ,即忧患意识与自然意识。忧患意识是儒家哲学思想的源泉 ,自然意识是道家思想的源泉。忧患意识与自然意识又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
关键词 民族精神 忧患意识 自然意识 <<诗经>>
下载PDF
动作自主性与结果性质对不同预测性条件下施动感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布宇博 李力红 +3 位作者 吕香玲 国宏远 安灿翎 王凌云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89-798,共10页
采用时间估计法考察动作自主性水平、动作结果性质(利己、利他、中性)以及结果是否可预测对施动感的影响。结果发现,高自主性的自由选择条件比低自主性的服从条件增强了个体的施动感,且不受动作结果性质与结果是否可预测的影响;在低自... 采用时间估计法考察动作自主性水平、动作结果性质(利己、利他、中性)以及结果是否可预测对施动感的影响。结果发现,高自主性的自由选择条件比低自主性的服从条件增强了个体的施动感,且不受动作结果性质与结果是否可预测的影响;在低自主性的服从条件下,当结果可预测时利己结果比利他结果的施动感更强,而在结果不可预测时利己和利他结果的施动感没有区别,但均弱于中性结果。这揭示出动作的主观意愿在施动感产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自主性较低的服从条件下,对利己或利他道德属性的动作结果能否被预测,对个体的施动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研究结果说明具有利己或利他道德属性的动作对施动感会产生自上而下的调节作用,且这种调节作用在低自主条件下较为突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动感 动作自主性 结果性质 预测性 时间压缩效应
下载PDF
论敬畏精神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罗伟 李自福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20-24,共5页
敬畏感是人类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精神情感,它是在对人类自身在茫茫宇宙之中力量有限性的认识基础上产生的。自农耕文明之后,伴随着人类在思想观念上完成"脱巫",生态恶化就逐渐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且在不断加剧,人与自然... 敬畏感是人类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精神情感,它是在对人类自身在茫茫宇宙之中力量有限性的认识基础上产生的。自农耕文明之后,伴随着人类在思想观念上完成"脱巫",生态恶化就逐渐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且在不断加剧,人与自然的那份原有的和谐关系也逐渐被打破。如今,当人们开始反思人与自然关系,重建二者的和谐时,也应该给寄存于人类精神本质当中的那份原有的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在现今的文明社会当中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敬畏精神 人与自然 和谐
下载PDF
从日本古典诗歌看中日审美情趣差异 被引量:1
18
作者 顾庆文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0-73,共4页
古典诗歌能够集中、深刻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日本古典诗歌的时间感分外强烈,热衷于表现瞬间的美感,日本人对时间的感受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同一性。日本人认为死是人存在的固有状态,是生命的一部分,死在日本人眼中是积极的。... 古典诗歌能够集中、深刻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日本古典诗歌的时间感分外强烈,热衷于表现瞬间的美感,日本人对时间的感受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同一性。日本人认为死是人存在的固有状态,是生命的一部分,死在日本人眼中是积极的。日本古典诗歌不求境界的开阔,不注重空间的浩大与深邃,整体上流露出一股纤巧玲珑的气质。日本人对自然美和色彩美的感觉特别敏锐和纤细,含有丰富的艺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古典诗歌 时间感 生死观 空间感 自然观
下载PDF
试论嵇康的自然观
19
作者 刘容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85-88,共4页
自然观是嵇康思想的核心。嵇康认为“自然”是指宇宙的本源,其认识论基础就是他的名实观。嵇康的自然观主要体现在元气自然、人性自然和度、数(规律)自然等方面。
关键词 嵇康 自然观 名实观 自然主义 元气自然 人性自然
下载PDF
线在设计素描中的表现
20
作者 贾树欣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5期73-74,共2页
在造型领域中,点的移动轨迹是线,面与面的分界是线,面与面的转折是线,线是连接面、体的有效手段,由面体构成的事物必然有线的结构。正因为线具有如此强大的表现能力,才使其成为设计素描中形态的基本表现形式。线表现形态的立体感、空间... 在造型领域中,点的移动轨迹是线,面与面的分界是线,面与面的转折是线,线是连接面、体的有效手段,由面体构成的事物必然有线的结构。正因为线具有如此强大的表现能力,才使其成为设计素描中形态的基本表现形式。线表现形态的立体感、空间感、质感、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感 空间感 质感 量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