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关于近代中国“两半”社会性质总理论的由来
被引量:
7
1
作者
周兴樑
《历史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15,共5页
"半封建"和"半殖民地"概念是革命导师恩格斯与列宁最早提出来的.中共的理论家在将这"两半"概念舶入之初,恪守了列宁所确定的理论界定标准与含义.1926年蔡和森第一次将"两半"概念联在一起用来...
"半封建"和"半殖民地"概念是革命导师恩格斯与列宁最早提出来的.中共的理论家在将这"两半"概念舶入之初,恪守了列宁所确定的理论界定标准与含义.1926年蔡和森第一次将"两半"概念联在一起用来说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进入30年代后,"两半论"逐步成为中共理论家和史学家的共识;毛泽东这期间对此问题多次作出过全面、系统和深刻的阐述,从而使"两半论"作为共产党人观察近代社会的总理论而不断深入人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理
中共
共产党人
社会性质
列宁
近代中国
概念
半殖民地
史学家
蔡和森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讨论及反思
被引量:
8
2
作者
赵庆云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6-76,158,共12页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是中国共产党对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概括,是将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理论创造,它主导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理论架构。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对此概念的讨论附着于中国近代史分期讨论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是中国共产党对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概括,是将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理论创造,它主导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理论架构。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对此概念的讨论附着于中国近代史分期讨论之上。改革开放后,其核心要义在于重新衡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和意义。关于它的理论争鸣,不仅丰富了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内涵的认识,而且取得具体理论创获。这一概念经过近百年时间的淘洗,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从不同角度对此概念加以阐释、丰富,在历史研究实践中对此概念加以发展,可能是更有建设性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克思主义史学
话语体系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节点——基于20世纪上半期的分析
被引量:
4
3
作者
聂志红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8-92,共5页
20世纪上半期,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日益深入,为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中国的先进分子运用马克思主义,论证了中国经济的性质,剖析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的基本规律,构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思...
20世纪上半期,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日益深入,为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中国的先进分子运用马克思主义,论证了中国经济的性质,剖析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的基本规律,构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框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发展的三大"节点",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以及20世纪下半期中国经济的改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
中国化
20世纪下半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广义政治经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
2
4
作者
李建国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72-76,共5页
中国近代史存在两条基本线索。一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以及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前者是列强通过发动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来实现的,后者以三...
中国近代史存在两条基本线索。一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以及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前者是列强通过发动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来实现的,后者以三次革命高潮(即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为标志。另一条线索则是国家的近代化,即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两条线索并行于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
基本线索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抗
近代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社会性质大论战
被引量:
2
5
作者
盛邦和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共7页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出现"社会性质大论战"。结果以下理论成为中国现代思想的主流:中国历史社会虽显示某些"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点,然而与世界多数国家同样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各阶段,近代以来,...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出现"社会性质大论战"。结果以下理论成为中国现代思想的主流:中国历史社会虽显示某些"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点,然而与世界多数国家同样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各阶段,近代以来,则显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
社会性质大论战
奴隶制否定论
半殖民地半封建
原文传递
论抗战时期的“一国两制”
6
作者
焦金波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3期81-84,共4页
抗战期间在统一的中华民国境内,存在着国民党控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一国两制”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施方式。抗战时期的“一国两制”保证了抗战取得最终胜利,为我们留下许...
抗战期间在统一的中华民国境内,存在着国民党控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一国两制”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施方式。抗战时期的“一国两制”保证了抗战取得最终胜利,为我们留下许多有益启示:应坚持合作,以和为贵;应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应求同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次国共合作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
“一国两制”
抗战时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近代中国“两半”社会性质总理论的由来
被引量:
7
1
作者
周兴樑
机构
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
出处
《历史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15,共5页
文摘
"半封建"和"半殖民地"概念是革命导师恩格斯与列宁最早提出来的.中共的理论家在将这"两半"概念舶入之初,恪守了列宁所确定的理论界定标准与含义.1926年蔡和森第一次将"两半"概念联在一起用来说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进入30年代后,"两半论"逐步成为中共理论家和史学家的共识;毛泽东这期间对此问题多次作出过全面、系统和深刻的阐述,从而使"两半论"作为共产党人观察近代社会的总理论而不断深入人心.
关键词
总理
中共
共产党人
社会性质
列宁
近代中国
概念
半殖民地
史学家
蔡和森
Keywords
semi
-
colonial
and
semi
-
feudal
society
,Theory,Origin
分类号
K251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讨论及反思
被引量:
8
2
作者
赵庆云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中国历史研究院左玉河工作室
出处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6-76,158,共12页
基金
中国历史研究院“兰台青年学者计划”项目“中国近代史叙事体系、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嬗变研究”(LTQN2021LX605)阶段性成果。
文摘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是中国共产党对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概括,是将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理论创造,它主导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理论架构。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对此概念的讨论附着于中国近代史分期讨论之上。改革开放后,其核心要义在于重新衡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和意义。关于它的理论争鸣,不仅丰富了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内涵的认识,而且取得具体理论创获。这一概念经过近百年时间的淘洗,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从不同角度对此概念加以阐释、丰富,在历史研究实践中对此概念加以发展,可能是更有建设性的方向。
关键词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克思主义史学
话语体系
Keywords
semi
-
colonial
and
semi
-
feudal
society
Marxist
historiography
discourse
system
分类号
K092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节点——基于20世纪上半期的分析
被引量:
4
3
作者
聂志红
机构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8-92,共5页
文摘
20世纪上半期,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日益深入,为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中国的先进分子运用马克思主义,论证了中国经济的性质,剖析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的基本规律,构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框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发展的三大"节点",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以及20世纪下半期中国经济的改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
中国化
20世纪下半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广义政治经济学
Keywords
Marxist
economic
thought
Chinizatio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semi
-
colonial
and
semi
-
feudal
society
politicaleconomy
in
broad
sense
分类号
F092.7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
2
4
作者
李建国
机构
陕西教育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
出处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72-76,共5页
文摘
中国近代史存在两条基本线索。一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以及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前者是列强通过发动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来实现的,后者以三次革命高潮(即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为标志。另一条线索则是国家的近代化,即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两条线索并行于时。
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
基本线索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抗
近代化
Keywords
Chinese
modern
history
basic
clues
semi
-
colonial
semi
-
feudal
society
rebel
modernization
分类号
K25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社会性质大论战
被引量:
2
5
作者
盛邦和
机构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共7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金资助
项目批准号:2009JJD770016
文摘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出现"社会性质大论战"。结果以下理论成为中国现代思想的主流:中国历史社会虽显示某些"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点,然而与世界多数国家同样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各阶段,近代以来,则显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
关键词
亚细亚生产方式
社会性质大论战
奴隶制否定论
半殖民地半封建
Keywords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great
debate
on
social
nature
a
negation
of
slavery
semi
-
colonial
and
semi
-
feudal
society
分类号
G129 [文化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论抗战时期的“一国两制”
6
作者
焦金波
机构
南阳师范学院政法系
出处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3期81-84,共4页
文摘
抗战期间在统一的中华民国境内,存在着国民党控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一国两制”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施方式。抗战时期的“一国两制”保证了抗战取得最终胜利,为我们留下许多有益启示:应坚持合作,以和为贵;应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应求同存异。
关键词
第二次国共合作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
“一国两制”
抗战时期
Keywords
the
Second
KMT-CCP
Cooperation
'two
systems,
one
country'
semi
-
colonial
and
semi
-
feudal
society
new-democratic
society
分类号
K265 [历史地理—历史学][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关于近代中国“两半”社会性质总理论的由来
周兴樑
《历史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讨论及反思
赵庆云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8
原文传递
3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节点——基于20世纪上半期的分析
聂志红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2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思考
李建国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社会性质大论战
盛邦和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2
原文传递
6
论抗战时期的“一国两制”
焦金波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