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覆膜连作玉米产量的水分承载时限研究 被引量:40
1
作者 谢军红 柴强 +4 位作者 李玲玲 张仁陟 牛伊宁 罗珠珠 蔡立群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558-1568,共11页
【目的】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有限降水持续高效利用为目标,研究不同覆膜方式下连作玉米(Zea May L.)的产量表现和水分利用特征,揭示其增产机理,明确不同覆膜方式下有利于土壤水分持续高效利用的连作年限,为试区高产、水分高效持续利用型... 【目的】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有限降水持续高效利用为目标,研究不同覆膜方式下连作玉米(Zea May L.)的产量表现和水分利用特征,揭示其增产机理,明确不同覆膜方式下有利于土壤水分持续高效利用的连作年限,为试区高产、水分高效持续利用型玉米连作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田间定位试验为基础,量化连作玉米农田土壤水分的年际平衡关系、产量稳定性;以持续高产和收获期不发生土壤干燥化为依据,确定适用于不同覆膜方式的玉米连作年限。【结果】3年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具有良好的保墒、提高土壤水分有效性,利于协调关键生育时期土壤-作物的水分供需关系,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与半膜平作处理相比,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41.8%和33.4%,生物产量、单位耗水的干物质累积量、总产值、净产值、毫米水产值和产投比分别提高了21.8%、12.3%、31.2%、27.8%、21.1%和-3.2%;与露地栽培处理相比生物产量、单位耗水的干物质累积量、总产值、净产值、毫米水产值和产投比分别提高了24.9%、39.1%、225.5%、1 423.9%、212.4%和93.5%。地膜覆盖增大了玉米全生育时期的耗水量,全膜双垄沟播、全膜平作和半膜平作耗水量较露地栽培增幅分别为15.5%—29.2%、10.0%—20.8%和4.2%—12.6%。单季较高的耗水量导致3种覆盖处理在连作第二年收获期土壤贮水量较连作开始期分别降低了37.3%、33.5%和30.9%,第三年降低了29.6%、27.5%和23.9%,造成土壤水分亏缺;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土壤水分亏缺累计,出现土壤干化现象,引起产量波动,不利于土壤水分的持续利用。【结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在同等降雨条件下,全膜双垄沟播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效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是理想的玉米种植模式;当年降雨量在320 mm左右时,全膜双垄沟播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玉米产量 覆膜 连作 承载时限
下载PDF
有机氮替代无机氮对旱作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8
2
作者 谢军红 柴强 +3 位作者 李玲玲 张仁陟 王林林 刘畅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99-1206,共8页
为了促进黄土高原西部半干旱区水氮高效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性生产,探索适宜的有机氮替代无机氮水平,于2016—2018年在甘肃农业大学旱作农业综合实验站进行了3年的大田试验,设置了6个处理:单施化学氮肥不施有机肥(T_1)、有机肥50%替代化... 为了促进黄土高原西部半干旱区水氮高效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性生产,探索适宜的有机氮替代无机氮水平,于2016—2018年在甘肃农业大学旱作农业综合实验站进行了3年的大田试验,设置了6个处理:单施化学氮肥不施有机肥(T_1)、有机肥50%替代化学氮肥(T_2)、有机肥37.5%替代化学氮肥(T_3)、有机肥25%替代化学氮肥(T_4)、有机肥12.5%替代化学氮肥(T_5)和不施氮肥对照(CK),研究了有机氮替代无机氮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系统产量、经济效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显著增加了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在200 kg·hm^(-2)施氮水平下,有机肥氮替代处理在干旱年份表现出明显的增产增效作用;而在丰水年,有机氮替代无机氮处理籽粒产量、水氮利用效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总体来说,与单施化肥相比,50%和37.5%替代处理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5.6%和18.2%,收获指数分别增加35.1%和27.0%;水分利用效率、降水利用效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偏生产力分别增加17.4%、15.7%、15.6%、155.2%和22.3%、17.7%、18.0%、179.3%.表明在相等的总氮量投入下,50%和37.5%是该地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有机氮替代无机氮的适宜水平,建议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全膜双垄沟播 玉米 氮肥替代 产量 水氮利用效率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陆面水分的凝结现象及收支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张强 王胜 +2 位作者 问晓梅 南玉合 曾剑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8-135,共8页
中国黄土高原是全球独特的地理区域,其陆面水分过程比较特殊。利用黄土高原陆面过程试验研究(LOPEX)的陇中黄土高原定西陆面过程综合观测站的资料,分析了陆面水分凝结现象及其出现频率与局地微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了露水(霜)量及其出现... 中国黄土高原是全球独特的地理区域,其陆面水分过程比较特殊。利用黄土高原陆面过程试验研究(LOPEX)的陇中黄土高原定西陆面过程综合观测站的资料,分析了陆面水分凝结现象及其出现频率与局地微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了露水(霜)量及其出现频率的季节分布特征以及受降水和天气阴、晴的影响规律。同时,对比分析了降水、露水、雾水和土壤吸附水对陆面水分的贡献率,讨论了涡动相关法、蒸渗计和蒸发皿观测的陆面蒸发量的差别及其与陆面水分来源的年平衡关系,给出了半干旱区陆面水分平衡的日循环特征。发现露水对风速、大气湿度、近地层温度梯度的依赖很强,一般在风速为1.5 m/s、相对湿度大于80%和逆温强度为0.25℃的情况下露水(霜)量最大;刚降水后的晴天露水量比较大;实际蒸散量与蒸发力的差距十分明显,陆面水分平衡特征表现为一个"呼吸"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结现象 蒸散量 微气象条件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陆面水分平衡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植被重建对不同坡位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曹靖 常雅君 +1 位作者 苗晶晶 祁世坪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9-173,共5页
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山地植被重建后不同坡位土壤肥力质量的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工植被的建立与恢复,有效提高了土壤持水量;不同坡位土壤pH值及全盐含量与荒山相比明显降低,而土壤肥力显著提高,尤其土壤全氮和... 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山地植被重建后不同坡位土壤肥力质量的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工植被的建立与恢复,有效提高了土壤持水量;不同坡位土壤pH值及全盐含量与荒山相比明显降低,而土壤肥力显著提高,尤其土壤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增加幅度较大;在坡面位置中,上坡位土壤养分含量与下坡位相比普遍要高,而对于荒山则是下坡位的普遍高于上坡位。从坡顶到坡脚表层土壤的全盐含量依次增加,下坡位全盐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坡位。土壤脲酶活性随着植被重建增加幅度较大,但各坡位间差异不十分明显;表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对于植被的重建响应不明显,而20-40cm土层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却显著提高。坡面土壤肥力质量的变化是土地利用方式、植被类型与景观位置分异综合作用的结果,植被恢复和建设对提高该区土壤肥力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植被重建 土壤肥力质量 不同坡位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林龄柠条人工林土壤线虫群落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王楠 黄菁华 +4 位作者 霍娜 耿德洲 杨盼盼 张欣玥 赵世伟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6-245,共10页
为了解柠条人工林对半干旱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在黄土高原柠条种植的重点区域——宁夏南部山区,选取4个林龄(4、14、24和34年生)的柠条人工林作为对象,调查林中土壤线虫群落的组成、结构与多样性特征,并分析它们与土壤理化性质... 为了解柠条人工林对半干旱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在黄土高原柠条种植的重点区域——宁夏南部山区,选取4个林龄(4、14、24和34年生)的柠条人工林作为对象,调查林中土壤线虫群落的组成、结构与多样性特征,并分析它们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探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柠条林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线虫群落的演变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林龄对土壤线虫数量有显著影响,线虫数量随林龄增加呈先上升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14年生达到峰值;线虫群落组成和营养类群结构在不同林龄柠条林中呈现较大分异,杂食-捕食性线虫比例在14年生达到最高(40.3%),而在24年生植食线虫比例占绝对优势(61.3%),食细菌和食真菌线虫比例分别在4和34年生达到最高;土壤线虫群落生态指数也随着林龄的增加发生改变,其中线虫成熟度指数、瓦斯乐斯卡指数和结构指数均在14年生达到最大,但在24年生,这些生态指数以及线虫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降至最低,表明土壤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恢复状况受到影响;在柠条人工林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是影响线虫群落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在不同林龄柠条林中它们的变化对线虫数量和群落组成有一定的调控作用,而线虫群落的改变能够有效指示土壤健康与生态系统恢复状况,对综合评价柠条人工林植被的生态环境效应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植被恢复 柠条人工林 林龄 线虫群落
原文传递
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与豌豆间作对群体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高慧 朱倩 +1 位作者 张荣 莫天录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548-3558,共11页
于2014和2015年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全膜覆盖种植技术下,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行内间作豌豆对作物群体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4年,当玉米株距为40和50cm时,与不插播相比,在玉米株间插播2株豌豆显著提高了作物群体籽粒总产量;而在... 于2014和2015年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全膜覆盖种植技术下,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行内间作豌豆对作物群体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4年,当玉米株距为40和50cm时,与不插播相比,在玉米株间插播2株豌豆显著提高了作物群体籽粒总产量;而在株距60 cm情况下,插播豌豆对作物群体总产量无显著影响.2015年,玉米株距40和50 cm情况下,与对应株距的单作玉米相比,在玉米株间插播2株豌豆对群体籽粒总产量无显著影响;但是在玉米株距60 cm的情况下,株间插播2株豌豆使作物群体籽粒总产量显著增加.导致两个试验年份之间玉米行内间作豌豆的产量效应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生长季降水量在2014年较2015年充沛.综合比较,玉米株距40 cm、株间插播2株豌豆间作形式的籽粒总产量最高.此外,在玉米单作和行内间作中,籽粒总产量均随玉米株距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内间作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种植密度 籽实产量 叶面积指数
原文传递
耕作措施与施氮量对旱作玉米产量及土壤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李景润 谢军红 +4 位作者 李玲玲 王林林 周永杰 王进斌 陈倩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00-1009,共10页
于2018-2019年依托甘肃农业大学旱作综合试验站2012年建立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4种耕作措施[翻耕(T1)、旋耕(T2)、深松耕(T3)与免耕(T4)]和2个施氮水平[基施纯氮200 kg·hm^(-2)(N2)、基施纯氮200 kg·hm^(-2)+拔节期纯氮100 kg&... 于2018-2019年依托甘肃农业大学旱作综合试验站2012年建立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4种耕作措施[翻耕(T1)、旋耕(T2)、深松耕(T3)与免耕(T4)]和2个施氮水平[基施纯氮200 kg·hm^(-2)(N2)、基施纯氮200 kg·hm^(-2)+拔节期纯氮100 kg·hm^(-2)(N3)]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动态、耗水量、产量及水氮资源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200 kg·hm^(-2)施氮水平下,与翻耕和旋耕相比,深松耕与免耕能显著提高玉米花后土壤贮水量和含水量,同时,两个处理的水氮协同利用较好,其在降低耗水12.8%~20.6%的条件下,产量增加11.5%~16.2%,致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8.7%~31.9%,300 kg·hm^(-2)施氮水平未起到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反而降低氮肥偏生产力。因此,200 kg·hm^(-2)施氮水平和免耕或深松耕是该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稳产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施氮水平和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全膜双垄沟播 玉米 产量 水氮利用效率
下载PDF
稳态气孔计法和整株称重法测定蒸腾速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卫强 贺康宁 +3 位作者 邓军涛 周毅 钟锡均 李召青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98-200,203,共4页
在黄土半干旱区,2004年生长季典型天气,采用盆栽试验,人为控制土壤水分,利用稳定气孔计法(Li-1600)与整株称重法(BP-3400精密天平),对侧柏、油松、刺槐和沙棘叶片蒸腾速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升高,叶片蒸腾速率上... 在黄土半干旱区,2004年生长季典型天气,采用盆栽试验,人为控制土壤水分,利用稳定气孔计法(Li-1600)与整株称重法(BP-3400精密天平),对侧柏、油松、刺槐和沙棘叶片蒸腾速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升高,叶片蒸腾速率上升;稳定气孔计测值恒大于整株称重的测值,两种方法测值的比值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升高,当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时,两种方法测定值的比值反而减小。7月,气孔计测值与整株称重测值之比,刺槐平均为2.50,沙棘为2.57;8月,侧柏为2.48,油松为2.28;10月,侧柏为1.19,油松为1.86,刺槐为1.53,沙棘为1.97,本研究可作为黄土半干旱区利用稳定气孔计研究林木蒸腾耗水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气孔计法 整株称重法 蒸腾速率 黄土半干旱区
下载PDF
轮作休耕模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南丽丽 郭全恩 +1 位作者 谭杰辉 康发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8-134,共7页
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9种轮作休耕模式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设残膜覆盖(T1)、伏天深耕(T2)、施牛羊粪(7500 kg·hm^-2)+深翻耕(30 cm)+连续休耕3 a(T3)、施牛羊粪(7500 kg·hm^-2)+深翻耕(30 cm)+连续种植豌豆3 a并在盛花期翻压还... 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9种轮作休耕模式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设残膜覆盖(T1)、伏天深耕(T2)、施牛羊粪(7500 kg·hm^-2)+深翻耕(30 cm)+连续休耕3 a(T3)、施牛羊粪(7500 kg·hm^-2)+深翻耕(30 cm)+连续种植豌豆3 a并在盛花期翻压还田(T4)、施牛羊粪(7500 kg·hm^-2)+深翻耕(30 cm)+连续3 a种植豌豆(每kg豌豆种子拌根瘤菌粉8.5 g)并在盛花期翻压还田(T5)、玉米秸秆粉碎(还田量7500 kg·hm^-2)+施牛羊粪(7500 kg·hm^-2)+深翻耕(30 cm)+连续休耕3 a(T6)、玉米秸秆粉碎(还田量7500 kg·hm^-2)+施牛羊粪(7500 kg·hm^-2)+深翻耕(30 cm)+连续3 a种植毛苕子并在盛花期翻压还田(T7)、玉米秸秆粉碎(还田量7500 kg·hm^-2)+施牛羊粪(7500 kg·hm^-2)+深翻耕(30 cm)+连续3 a种植毛苕子并在盛花期翻压还田(T8)等8个处理,以连续休耕3 a为对照(CK),采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丰度和多样性等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土壤养分与细菌种群多样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9种休耕轮作模式下,土壤细菌群落中相对丰度较高的前5位菌门依次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6.33%~37.33%)、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17.93%~21.43%)、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2.42%~19.41%)、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6.98%~10.99%)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6.48%~10.50%)。其中T1、T5处理显著升高了硝化螺旋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为50.04%和42.44%),T2处理显著提高了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为31.51%和159.96%),T6、T7处理显著增加了芽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为28.36%和28.33%),T8处理显著增高了奇古菌门的相对丰度(519.79%)。不同轮作休耕模式的土壤全氮含量均高于CK。细菌群落丰富度指数除T7处理外,其余处理均高于CK。冗余分析和Monte Carlo置换检验结果显示,土壤全氮、全钾、速效氮含量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影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耕轮作模式 土壤细菌群落丰度 土壤养分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2020年生长季草地土壤呼吸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琳焓 闭建荣 +3 位作者 张雪腾 李正鹏 赵长明 马晓俊 《干旱气象》 2022年第3期354-363,共10页
采用LI-8100A型土壤碳通量仪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草地生长季(5—10月)的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及含水量进行连续观测,综合分析土壤呼吸的时间变化规律,并研究环境因子对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天气条件下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动... 采用LI-8100A型土壤碳通量仪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草地生长季(5—10月)的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及含水量进行连续观测,综合分析土壤呼吸的时间变化规律,并研究环境因子对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天气条件下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动态变化差异明显,晴天的日均值(2.90μmol·m^(-2)·s^(-1))与变化范围(1.73~4.92μmol·m^(-2)·s^(-1))明显大于多云天和阴天。不同月份土壤呼吸速率的平均日变化均呈现“单峰型”结构,最高值(2.20~4.40μmol·m^(-2)·s^(-1))、最低值(0.71~1.70μmol·m^(-2)·s^(-1))分别出现在12:00或13:00、05:00或06:00,日均值接近于10:00或19:00的观测值。(2)白天和夜间土壤呼吸速率在5—6月处于较小值,从6月开始逐渐增大,8月达到峰值(白天3.31±0.98μmol·m^(-2)·s^(-1)、夜间1.80±0.39μmol·m^(-2)·s^(-1)),之后逐渐减小,10月出现最低值(白天1.55±0.55μmol·m^(-2)·s^(-1)、夜间0.81±0.12μmol·m^(-2)·s^(-1)),且白天通常高于夜间。整个生长季夜间土壤呼吸对全天总呼吸的贡献率为27.2%~32.4%。因此,在当前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中应考虑夜间土壤呼吸的影响。(3)土壤温度是影响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但土壤温度单变量模型不足以全面解释土壤呼吸的动态变化。结合土壤温度与含水量的双变量非线性模型能更好地拟合土壤呼吸速率,对其变异的解释程度达74.0%。(4)2020年生长季,全天、白天和夜间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指数(Q;)变化范围分别为1.38~2.14、1.22~1.96和0.85~1.64,对应平均值分别为1.58±0.23、1.41±0.19和1.20±0.16。如果只用白天时段的Q;值代替日均值,将造成约10.8%的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速率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Q10值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下载PDF
黄土半干旱区白榆人工林密度与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晓学 吴秀芹 +1 位作者 赵陟峰 王玉 《林业调查规划》 2009年第3期12-16,共5页
选取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相似气候、土壤和立地条件下的4种密度白榆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林下物种组成和结构,比较不同密度人工林下的物种组成、结构特征及其差异,评价人工林林下植被的发育状况.结果表明:白榆林下共有维管束植物4... 选取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相似气候、土壤和立地条件下的4种密度白榆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林下物种组成和结构,比较不同密度人工林下的物种组成、结构特征及其差异,评价人工林林下植被的发育状况.结果表明:白榆林下共有维管束植物43种,分属18科35属;群落乔木层结构比较简单,灌木层优势种主要以建群种的幼苗和达乌里胡枝子为主,草本层物种较多,优势种为菊科、禾本科;当林分密度为1 667株/hm2时,乔木、灌木及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榆 物种多样性 人工林密度 黄土半干旱区
下载PDF
宁夏南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草地土壤水分物理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红梅 谢应忠 +3 位作者 王堃 李生宝 蒋齐 陈来祥 《农业科学研究》 2007年第3期5-9,共5页
在宁夏南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采用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法,分析在植被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容质量人工草地〉天然草地,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毛管... 在宁夏南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采用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法,分析在植被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容质量人工草地〉天然草地,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等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在土壤蓄水性能方面表现为天然草地在涵蓄降水量、有效涵蓄量2方面优于人工草地;用O~100cm土壤水分无论人工草地还是天然草地(1—10月)都表现有亏缺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 草地 土壤水分物理特征 土壤蓄水性能 水分亏缺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雨洪资源高效管理利用技术模式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雅玉 田晋华 宋佳奇 《中国水土保持》 2015年第12期64-67,86,共4页
根据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水资源特点,以最基本的地形单元——塬面和沟道为基础,提出了塬面雨洪资源村社高效管理集中收集利用技术模式、"高效净化型庭院经济式"管理利用技术模式、生态水箱式道路雨洪资源蓄集利用系统技术模式... 根据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水资源特点,以最基本的地形单元——塬面和沟道为基础,提出了塬面雨洪资源村社高效管理集中收集利用技术模式、"高效净化型庭院经济式"管理利用技术模式、生态水箱式道路雨洪资源蓄集利用系统技术模式、道路雨洪高效收集生态灌溉技术模式,以及沟道雨洪资源单坝利用技术模式、多坝利用技术模式和坝库联蓄高效利用技术模式。通过对各技术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可使雨洪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40%、蓄水效率提高40%、保土效率提高34%、水资源保障程度提高26%,这些水资源用于灌溉可使粮食产量增加20%、产值增加20%。这些技术模式的应用为区域提供了安全、经济的水资源,保障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区域雨洪资源高效管理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洪资源 集蓄利用 高效管理 技术模式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下载PDF
半干旱区草地土壤碳呼吸不同组分的初步区分
14
作者 张琳焓 张雪腾 左大鹏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第9期32-40,共9页
利用LI-8100A型土壤碳通量仪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及含水量进行连续观测,初步分析了根系、土壤微生物和叶片冠层等不同组分呼吸速率的日动态变化,并研究了降水和土壤水热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 利用LI-8100A型土壤碳通量仪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及含水量进行连续观测,初步分析了根系、土壤微生物和叶片冠层等不同组分呼吸速率的日动态变化,并研究了降水和土壤水热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土壤呼吸变化规律较为一致,都是在日出前或夜间出现最小值(0.23~0.68μmolm^(-2)s^(-1)),而在12:00-14:00出现最大值(3.30~5.0μmolm^(-2)s^(-1)),总体表现为:草地生态系统总呼吸>土壤根系呼吸+微生物呼吸>土壤微生物呼吸+干根际分解>土壤微生物呼吸。(2)降水前后土壤微生物呼吸呈明显的“单峰型”日变化特征,最高值出现在12:00时,而根系和叶片冠层的日变化表现为“多峰型”波动,根系呼吸极值出现时间比土壤微生物滞后2~3个小时。(3)降水前后微生物呼吸对生态系统总呼吸的贡献表现出白天高夜间低的规律,最大值出现在10:00,最小值出现在23:00-24:00;夜间根系呼吸的占比为35%~80%,显著高于白天的10%~45%;而叶片呼吸的占比波动较大(0%~40%)。(4)降水前后根系和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与5 cm土壤温度相关关系较好,叶片冠层与土壤温度相关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速率 草地生态系统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土壤水热因子
下载PDF
基于集水造绿的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乡村规划生长方式探讨
15
作者 王南 刘滨谊 《华中建筑》 2016年第1期34-38,共5页
曾密布森林草原的黄土高原干旱区已面临缺水少绿的主要问题,人居环境建设与乡村规划应以此为出发点。基于人居环境三元论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水、绿、人三要素的分析,在镇区尺度从人文、产业、聚居三方面阐述了乡村规划的生长过程,提出... 曾密布森林草原的黄土高原干旱区已面临缺水少绿的主要问题,人居环境建设与乡村规划应以此为出发点。基于人居环境三元论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水、绿、人三要素的分析,在镇区尺度从人文、产业、聚居三方面阐述了乡村规划的生长过程,提出了适宜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乡村规划方法,包括:寻找风水、风土、风俗等人文特征的渗析;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以农为主的现状,结合林、牧、矿和旅游等产业;在聚居环境建设中优先考虑集水造绿,预留生态空间,整合生态活动,进而开展乡村规划。研究论证了集水造绿的生态性规划与人居环境规划相结合的可能性,并提出了以集水造绿为引导的乡村规划生长方式,以期应用于乡村规划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集水造绿 乡村生态规划 人居环境 人文—产业—聚居
下载PDF
ARPS和WRF模式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夏季晴天边界层特征的模拟分析
16
作者 黄山 王田田 +3 位作者 张文煜 罗汉 刘莹 杨瑞鸿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1年第5期26-32,共7页
利用ARPS和WRF两种数值模式,在夏季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进行连续一个月的模拟分析,采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站)的观测资料和榆中国家基准气候站的探空资料作为验证资料,对比两种模式的模拟能力,选取其中一个典型晴天个... 利用ARPS和WRF两种数值模式,在夏季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进行连续一个月的模拟分析,采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站)的观测资料和榆中国家基准气候站的探空资料作为验证资料,对比两种模式的模拟能力,选取其中一个典型晴天个例,分析感热通量及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ARPS和WRF都能够模拟出感热通量的变化情况,但是,ARPS模式对于边界层高度特征的模拟能力较差,WRF模式(YSU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模拟情况与实际的较为接近;白天对流边界层高度与感热通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显著,白天对流边界层高度的发展总是滞后于感热通量的变化;白天对流边界层高度可达2100 m,夜间稳定边界层高度约为400500 m;白天对流边界层的发展经历初始抬升快速抬升稳定抬升3个阶段,衰减经历逐渐衰减快速衰减稳定边界层3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感热通量 边界层特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集流灌草立体配置与水分调控 被引量:46
17
作者 程积民 杜峰 万惠娥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10-219,共10页
该区干旱与水土流失并存 ,降雨量时空分配不均 ,且水热并不同步 (在春夏 ,植物常因缺水而枯死 ) ,致使生态环境建设中恢复植被的难度大。为此 ,采用工程整地措施与灌草立体配置模式 ,发展集流灌草植被 ,调蓄土壤水分 ,促进灌草植被的快... 该区干旱与水土流失并存 ,降雨量时空分配不均 ,且水热并不同步 (在春夏 ,植物常因缺水而枯死 ) ,致使生态环境建设中恢复植被的难度大。为此 ,采用工程整地措施与灌草立体配置模式 ,发展集流灌草植被 ,调蓄土壤水分 ,促进灌草植被的快速恢复。结果表明 ,在水平阶营造柠条和披碱草 ,在生长初期 0~ 50 0 cm土层含水量可分为 3个明显的层次 ;在生长的第 4年随着灌草根系深扎 ,土壤水分过耗 ,出现明显的干土层 ,分布深度在 1 2 0~ 2 0 0 cm,厚度为 1 0 0 cm。在第 8年干土层扩大到 1 0 0~ 30 0 cm,厚度为 2 0 0 cm。第 1 4年土壤含水量有所回升 ,但幅度不大 ,同第 8年相比 ,仅提高 1 .5~ 2 .0个百分点。水平阶的柠条灌木林随着生长时间的延续 ,其水分贮量变化是否增加 ,仍有待继续研究。该区 0~ 50 0 cm多年土壤贮水量 ,在生长初期 ( 4月份 ) ,1 5年生柠条480 .1 5mm,1 2年生沙棘、山桃分别为 41 4.6mm和 385.4mm,在生长末期 ( 1 0月 ) ,柠条 498.31mm,沙棘 42 3.31 mm,山桃 445.9mm。仅占田间持水量的 30 %~ 58%,接近或略高于凋萎湿度 ,因此 ,目前的土壤贮水量并不能满足灌木林的生长 ,仅能维持其生命。从土壤水分的消耗与贮量分析 ,柠条与禾本科配置是适宜该区建造的优良灌木类型 ,其次为山桃和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流灌草配置 水分调控 配水 半干旱地区
下载PDF
黄土半干旱区刺槐林地土壤蒸发特性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卫强 贺康宁 +2 位作者 周毅 邓军涛 甘先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96-399,403,共5页
对黄土半干旱区刺槐林内的土壤蒸发状况,进行比较系统的试验研究。试验采用微型蒸发器(Micro-lysimeters,MLS),人为控制土壤水分梯度,对不覆盖、枯枝落叶物覆盖和苔藓覆盖3种处理的林地土壤蒸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壤水分... 对黄土半干旱区刺槐林内的土壤蒸发状况,进行比较系统的试验研究。试验采用微型蒸发器(Micro-lysimeters,MLS),人为控制土壤水分梯度,对不覆盖、枯枝落叶物覆盖和苔藓覆盖3种处理的林地土壤蒸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利用枯落物覆盖减小林地土壤蒸发效果晴天好于多云天,枯落物覆盖、苔藓覆盖与无覆盖相比,分别减少了20.15%~52.46%和11.11%~36.72%的土壤蒸发,枯落物覆盖效果好于苔藓;林地土壤蒸发量随土壤水分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当土壤含水量增加到一定临界值以后,林地土壤蒸发量由上升变为下降,表现出土壤水分对林地土壤蒸发具有明显的阈值反应,土壤含水量的临界值分别为14.2%(枯落物覆盖)和16.8%(不覆盖);基于林地土壤蒸发量(E1)与水面蒸发量(E0)的观测数据,利用STATISTICA软件统计分析,建立林地土壤蒸发模型,可用于林地土壤蒸发量的估算,为林地土壤水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林地 土壤水分 林地土壤蒸发 林地土壤蒸发模型 黄土半干旱区
下载PDF
覆膜方式对一膜两年覆盖旱地玉米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水分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谢军红 张仁陟 +4 位作者 李玲玲 柴强 罗珠珠 蔡立群 齐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935-1942,共8页
以挖掘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节本增效技术,探讨一膜两年覆盖系统土壤水分平衡为目标,通过大田定位试验,量化研究了一膜两年覆盖条件下,全膜沟垄作(F_1M)、全膜平作(F_2M)、半膜平作(F_3M)和不覆膜平作(F_4M,对照)玉米的产... 以挖掘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节本增效技术,探讨一膜两年覆盖系统土壤水分平衡为目标,通过大田定位试验,量化研究了一膜两年覆盖条件下,全膜沟垄作(F_1M)、全膜平作(F_2M)、半膜平作(F_3M)和不覆膜平作(F_4M,对照)玉米的产量、经济收益、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水分平衡.结果表明:2年全膜沟垄作、平作的生物产量较对照平均增加32.8%和32.9%,籽粒产量增加60.8%和51.7%,水分利用效率和降水利用效率平均增加59.8%、35.9%和87.6%、64.4%.新覆膜全膜沟垄作、平作属于高产高投模式,其总产值较对照增加51.0%、41.2%,产投比较对照降低15.1%和16.2%;一膜两年覆盖全膜沟垄作、平作属于节本增效型生产模式,其总产值较对照增加40.8%和42.2%,产投比增加40.3%和42.2%.在606.5 mm的低降水条件下,一膜两年覆盖全膜沟垄作、平作的总耗水量分别达731.3和746.8mm,土壤水分亏缺分别达124.8和140.3 mm,较对照增加22.7%和38.0%.一膜两年覆盖使全膜沟垄作、平作休闲期土壤水耗水量较对照降低了28.6%和30.0%,休闲效率较对照增加178.9%、148.3%.这说明全膜沟垄作、平作具有明显的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该技术结合一膜两年覆盖技术能实现节本增效,但在推广应用时需考虑低降水条件下的土壤水分亏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玉米 农作系统 一膜两年覆盖 产量 水分平衡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变化特征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玉洁 张武 +2 位作者 陈艳 常倬林 史晋森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16-1422,共7页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2006年8月至2007年4月的CE-318全自动跟踪太阳光度计观测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谱基本满足Angstrom关...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2006年8月至2007年4月的CE-318全自动跟踪太阳光度计观测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谱基本满足Angstrom关系;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随着波长的增大,气溶胶光学厚度是减小的;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AOD日变化类型主要有单峰型、稳定型、上升型3种。逐日变化特征显示,降水对气溶胶粒子具有明显的湿清除作用,霾的出现导致AOD明显增大;AOD日均值主要集中在0.140.4之间,日极大值在08~11时(北京时,下同)出现的频率最多,H极小值在12~13时、14~17时出现的频率最多。气象条件对AOD有明显的影响,在南风情况下AOD大,东风情况下AOD小,霾与晴天相比,AOD明显增大;对同一波段,风向差别引起的AOD的差异较晴天与霾相比引起的AOD的差异要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 CE-318全自动跟踪太阳光度计 AOD AERONE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