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公无私”与“公私两无”--对中国传统“崇公抑私”政治思维方式的反思 被引量:6
1
作者 刘中建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6-151,共6页
公、私问题是一个在中国历史过程具有全局性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在"公"、"私"关系上的主导政治思维方式是"崇公抑私","崇公抑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一种理想的政治境界:"大公无私"。... 公、私问题是一个在中国历史过程具有全局性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在"公"、"私"关系上的主导政治思维方式是"崇公抑私","崇公抑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一种理想的政治境界:"大公无私"。但这种政治思维方式在现实中却造成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等多个领域"公私两无"的尴尬局面。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崇公抑私"政治思维方式的固有缺陷表明:"公"与"私"是一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对"公"的维护应当建立在对"私"的认可和尊重的基础之上,不然,"私"之不存,"公"亦难立,"公私两无"的局面就在所难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公无私 崇公抑私 公私两无
下载PDF
从无我到自我实现: 基于自我发展的智慧历程 被引量:8
2
作者 魏新东 汪凤炎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880-1889,共10页
智慧者同时具备“无我”与自我实现两种特征。社会生态取向的智慧研究表明,去自我中心式的“无我”心态可以促进个体在人生困境或冲突类问题中的智慧表现;人格特质取向的智慧研究表明,智慧型人格与自我实现幸福感显著正相关,并且短期追... 智慧者同时具备“无我”与自我实现两种特征。社会生态取向的智慧研究表明,去自我中心式的“无我”心态可以促进个体在人生困境或冲突类问题中的智慧表现;人格特质取向的智慧研究表明,智慧型人格与自我实现幸福感显著正相关,并且短期追踪研究表明智慧可以带来自我实现的人生境界与体验。参照人格特质与情境的相关争论,整合智慧两种取向下与自我密切相关的实证研究,提出基于自我发展的智慧历程模型:“无我”基础心态促进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智慧实践,继而最终带来自我实现的人生状态或境界,同时伴随该境界的内心充实、满足与平静体验又会加强“无我”心态。未来具体研究方面:(1)关注不同文化下自我类型的影响;(2)揭示智慧型人格与自我实现幸福感的动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 自我 自我实现 无我 智慧推理
下载PDF
汉语哲学核心概念“无我”的词汇变迁与思想演进
3
作者 何欢欢 《语言战略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40,共13页
“无我”本是佛教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从梵语的否定表达来看,佛教对“我”的否定,即“无我”,分为两种情况:(1)否定“我”的存在而无任何肯定,“无我”义为不存在(轮回解脱的)本体或主体;(2)通过排除“常、一、主、宰”等特殊属性而肯定... “无我”本是佛教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从梵语的否定表达来看,佛教对“我”的否定,即“无我”,分为两种情况:(1)否定“我”的存在而无任何肯定,“无我”义为不存在(轮回解脱的)本体或主体;(2)通过排除“常、一、主、宰”等特殊属性而肯定相对立的“识”,“无我”就意味着肯定“唯识”。但汉译佛典对此不作区分甚至无法予以区分,因此,作为翻译名相的“无我”以及另一译词“非我”都妨碍了对作为外来义理之“无我”的正确理解。佛教入华之初多用老庄术语翻译佛典,曾以“非身”对译“无我”这一目标概念,“非身”源于老子的“无身”;而后“非身”完全被“无我”所替代,“无我”的本土思想资源应为庄子的“吾丧我”。随着佛教思想渗入中国文化,“无我”又由佛入儒,在词义和用法上发生了重要转变。儒家的“无我”源于孔子“毋我”,但宋明理学家受到佛教义理的浸润,对“我”的理解从私利转化为私利主体,把佛教中以本体论意义为主的“无我”,诠释成儒学体系中表达道德境界为主的名相。“无我”从“汉译”到“汉化”“中国化”的词汇变迁与思想演进,展示了外来语词传播、发展、融入并最终成为汉语哲学本身的一种典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我 非身 吾丧我 毋我 无私
下载PDF
藏族民间人观及其意义解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还格吉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1期133-140,共8页
从文化人类学和藏族传统哲学的视角,对藏族民间人观梳理归纳后得出:每个人的个体是由物质性肉体和精神性识体组成的共同体,故本质上没有一个独立实在的自我。这种观念居支配地位,由此引发生命流转不息、众生互为父母等次生观念以及相应... 从文化人类学和藏族传统哲学的视角,对藏族民间人观梳理归纳后得出:每个人的个体是由物质性肉体和精神性识体组成的共同体,故本质上没有一个独立实在的自我。这种观念居支配地位,由此引发生命流转不息、众生互为父母等次生观念以及相应的文化行为。而"个体"和"社会人"则居从属地位,两者趋于合而为一,并认为人一生下来就附有五尊守护神。为了自身、村社、天下有情众生的福祉,时时对神灵世界进行"等价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 人观 无我 意义
下载PDF
古代中国哲学中的“自我” 被引量:4
5
作者 吴晓番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0-15,共6页
中国哲学很早就对"人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古典思想的理论前提和逻辑各有不同,但各家各派都主张某种程度上的"无我"之说。从毋我、无己到无我,对自我的消解和否定构成了其中共同的趋向。中国传统思想中的... 中国哲学很早就对"人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古典思想的理论前提和逻辑各有不同,但各家各派都主张某种程度上的"无我"之说。从毋我、无己到无我,对自我的消解和否定构成了其中共同的趋向。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自我是整体主义的自我。自我理解的差异构成了人道主义的古今之辩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中国哲学 无我 自我
下载PDF
江苏红色家书涵养新时代良好政治生态论析
6
作者 牛绍娜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65-69,共5页
政治生态是政治主体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与氛围,影响着党政人员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政治生态关乎党风政风社风民风,具有濡染化人的功能,这决定了新时代良好政治生态培塑的必要性。江苏红色家书蕴含了丰厚的良好政治生态思想资源,如救国... 政治生态是政治主体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与氛围,影响着党政人员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政治生态关乎党风政风社风民风,具有濡染化人的功能,这决定了新时代良好政治生态培塑的必要性。江苏红色家书蕴含了丰厚的良好政治生态思想资源,如救国解民、爱国爱家;严管亲属、破除特权;严于律己、大公无私等,这些珍贵的政治生态思想资源对新时代良好政治生态培育具有滋养作用。为此,新时代良好政治生态培塑需从江苏红色家书中汲取营养,在“内生力”“过滤网”“核心点”等方面着力,分别从坚定理想信念、培育优良家风、提升自我修养等路径培塑新时代良好政治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红色家书 政治生态 救国解民 家风培育 大公无私
下载PDF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对“第二个结合”的方法论意义
7
作者 李刚 何婷 程馨琳 《长征学刊》 2023年第6期21-27,108,共8页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一重要论断早于“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但蕴藏着“第二个结合”的方法论意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精神内涵。在这一重要论断中,“人民”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范畴,“无我”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将...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一重要论断早于“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但蕴藏着“第二个结合”的方法论意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精神内涵。在这一重要论断中,“人民”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范畴,“无我”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将二者相结合,对共产党人而言,贯通了魂脉与根脉、汇通了品格与智慧、融通了宗旨与境界,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是“第二个结合”的光辉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无我 人民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品格塑造 被引量:4
8
作者 尚庆飞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5-12,共8页
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政治品格的塑造、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无疑处于开创性、奠基性地位。新时代,习近平在继承、坚持毛泽东政治品格的基础上,根据党的历史方位、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的变化,针对党的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 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政治品格的塑造、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无疑处于开创性、奠基性地位。新时代,习近平在继承、坚持毛泽东政治品格的基础上,根据党的历史方位、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的变化,针对党的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毛泽东的政治品格,赋予其新的内涵和价值,找到毛泽东政治品格在当代的出场路径,激活其理论生命力。在政治品格的内在人格依托上从“舍我”到“无我”,在政治品格的内在超越性维度上从“批评与自我批评”到“自我革命”,在政治品格的灵魂的向度上从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到“不忘初心”,处处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品格在淬炼中不断升华。习近平的政治品格是新时代所有中国共产党人都应当坚守的政治美德和行为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习近平 政治品格 无我 自我革命 不忘初心
下载PDF
Meditator and Doer: On the Socialist New Man in Liu Qing's Novel The Builders 被引量:1
9
作者 Xiang He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2年第2期232-254,共23页
This article examines Liu Qing's 1959 novel The Builders, an epical work on the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Mov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figuration of the Socialist New Man. Illuminated by the works of the May F... This article examines Liu Qing's 1959 novel The Builders, an epical work on the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Mov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figuration of the Socialist New Man. Illuminated by the works of the May Fourth generation, especially Lu Xun,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figure of the Socialist New Man usually differentiates itself into two literary prototypes--meditator and doer. Liu Qing attempts to maintain a productive and dialectic tension between meditations and deeds, instead of mere discrepancy or incompatibility. 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that in literature, while the meditator can be depicted thoroughly through psychological dynamics and unconscious dreams, it is more problematic to represent the doer. Such a formal and philosophical problem is central to literature, as well as corresponds to the socio-historical paradox of the 1950s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ditations DEEDS the Socialist New Man selflessness
原文传递
从袁宏道《广庄》看庄禅异同 被引量:3
10
作者 易闻晓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48-52,共5页
从袁宏道《广庄》得明庄禅异同之大要:两者在本体的形上性、认识的相对性以及对知、情、欲的否定和对现实人生的态度等方面具有某种相通之处。但庄学从可能性与实存性相统一之"道"肯定万物的存在价值与人的生命精神而提升现... 从袁宏道《广庄》得明庄禅异同之大要:两者在本体的形上性、认识的相对性以及对知、情、欲的否定和对现实人生的态度等方面具有某种相通之处。但庄学从可能性与实存性相统一之"道"肯定万物的存在价值与人的生命精神而提升现实人生境界,洋溢着积极的理想主义精神;禅学则从"空"的实相与佛性本体出发彻底否定物的存在与人的主体精神而以寻求人生解脱为目的,显现出受容与退让的消极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物 无物 忘我 无我 逍遥游 随缘任运
下载PDF
论志愿精神的“无私”与“有私” 被引量:3
11
作者 葛敏 崔梅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69-71,共3页
志愿精神始终与无私奉献联系在一起,高尚的道德情操表象让世人无暇怀疑其得以维系的个中缘由,笔者从真实还原的角度对志愿精神进行了剖析,认为志愿精神是"无私"与"有私"并存的载体。
关键词 志愿精神 无私 有私
下载PDF
平凡的“现代性”——杨廷宝建筑品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阮昕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7-53,共7页
杨廷宝建筑师的杰出之处在于他的平凡:平凡的建筑和平凡的人生观。对他最好的纪念即是平心静气地品析其平凡建筑的意义以及对当今的启示。通过研读杨廷宝的教育经历和建筑实践,试图阐释:杨廷宝看似折中的建筑实则是共善性和国际主义的... 杨廷宝建筑师的杰出之处在于他的平凡:平凡的建筑和平凡的人生观。对他最好的纪念即是平心静气地品析其平凡建筑的意义以及对当今的启示。通过研读杨廷宝的教育经历和建筑实践,试图阐释:杨廷宝看似折中的建筑实则是共善性和国际主义的产物。这是一种超越自我、文化、地域和时空的"现代性"。如此宏大的叙事却寄寓于中国文化的平淡。于是我们得到启示:"现代性"既非现代的宠儿,也并不排斥文化。不过,文化的体现不在于表象,而是浸润于物、我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凡 “现代性” 共善 国际主义 忘我
原文传递
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无我”之意境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棘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238-240,共3页
王维山水诗的最大特点在于把对禅和生命的理解化入对山水的观照之中。诗人抛弃了自我意识达到了一种"无我"的状态,真正地让山水有了自在的生命力,又不着痕迹地把禅的精神融入他的山水诗中,形成了极为优美深邃的意境。作者试... 王维山水诗的最大特点在于把对禅和生命的理解化入对山水的观照之中。诗人抛弃了自我意识达到了一种"无我"的状态,真正地让山水有了自在的生命力,又不着痕迹地把禅的精神融入他的山水诗中,形成了极为优美深邃的意境。作者试图从王维山水诗所体现的"无我"意境,探索解读王维诗中生命与山水合而为一的"禅"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 山水诗 无我 生命
下载PDF
无我与超越——论佛教对自我的形而上学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斯洪桥 金峰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65-69,共5页
佛教认为人的存在就是痛苦的存在。痛苦来源于人的世俗之见,即"我见""我执"等方面。世俗之人正是由于执着"我见"等思想,从而产生各种痛苦,不能得到解脱,生命价值无从体现。佛教认为生命的价值就是不断地... 佛教认为人的存在就是痛苦的存在。痛苦来源于人的世俗之见,即"我见""我执"等方面。世俗之人正是由于执着"我见"等思想,从而产生各种痛苦,不能得到解脱,生命价值无从体现。佛教认为生命的价值就是不断地超越痛苦而获得解脱。那么如何超越痛苦,了脱生死呢?佛教认为要获得人生的根本解脱,首先要认识自我,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再超越于自我,破除自我,破除"我执",进而达到生命存在的至高境界,获得人生的终极解脱。只有最终认识到"法无我""人无我"的"无我"的境界,生命才进入澄明之境,众生才能得到解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自我 我见 无我 超越
下载PDF
略论历史上的禹和大禹崇拜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忠礼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1-5,共5页
夏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精神,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成为公而忘私的典范,其本人也受到了历代人民的无限崇拜。由于夏朝无文字记载,故对于历史上有无夏禹其人,学术界一直有争论。考究《尚书》《诗经》《史记》和《论语》《孟子》等有... 夏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精神,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成为公而忘私的典范,其本人也受到了历代人民的无限崇拜。由于夏朝无文字记载,故对于历史上有无夏禹其人,学术界一直有争论。考究《尚书》《诗经》《史记》和《论语》《孟子》等有关史籍的记载,可以肯定地说,历史上确有夏禹其人,而所以出现种种矛盾的记载,与受传说的影响和将其他治水英雄的事迹也归入到禹的身上有关。后人崇拜大禹,除禹治理水患,造福百姓这一根本原因以外,还与后世儒家为了替自己的学说寻找理论依据及劝说封建帝王推行仁政而着意推崇和拔高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治水 公而忘私 崇拜 儒家学说 仁政
下载PDF
禅宗解脱:宗教经验的审美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岑雪苇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83-88,共6页
禅宗解脱的实质是生命的自由。通过明心见性、转迷入悟的途径,心灵摆脱烦恼业障,进入无我境界,从而体验到一种想象的自由。这一过程在很多方面类似审美活动,在体验上具有审美自由的特征。但禅宗的解脱,以及解脱所达到的审美的人生境界... 禅宗解脱的实质是生命的自由。通过明心见性、转迷入悟的途径,心灵摆脱烦恼业障,进入无我境界,从而体验到一种想象的自由。这一过程在很多方面类似审美活动,在体验上具有审美自由的特征。但禅宗的解脱,以及解脱所达到的审美的人生境界之可能,其关键在于生命主体的自我消解。无我的或曰没有主体的自由,并不是一种真正的自由。因而,禅宗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和实践,其价值仅仅在宗教方面和美学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解脱 明心见性 无我 审美自由
下载PDF
《安妮儿的鬼魂》中的身份认同与佛教“缘起”论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怀静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8-176,共9页
翁达杰作品中的长篇小说《安尼尔的鬼魂》具有作家诸多作品的共同元素:考古学家、尸体、悬疑、暴力、战争等。这些元素都服务于人物对自我身份的探求。以联合国法医身份返回祖国斯里兰卡的安尼尔,肩负调查斯里兰卡内战大屠杀真相的使命... 翁达杰作品中的长篇小说《安尼尔的鬼魂》具有作家诸多作品的共同元素:考古学家、尸体、悬疑、暴力、战争等。这些元素都服务于人物对自我身份的探求。以联合国法医身份返回祖国斯里兰卡的安尼尔,肩负调查斯里兰卡内战大屠杀真相的使命。她的具体任务是识别一具骷髅的身份、塑造它的面貌。这一过程也是安尼尔对自己"根"的探寻和对身份的思考,折射斯里兰卡的佛教文化,展现了佛教"缘起"理论。《安尼尔的鬼魂》通过构建骷髅的身份,微妙、深入地揭示了人物身份问题中佛教"缘起"理论的"我"与"无我"。翁达杰认为,唯有抛弃对自我身份中"我"的执着,达到"消融冲突与对立"的"无我",斯里兰卡的内战与暴力才可能结束。翁达杰相信佛教艺术能帮助斯里兰卡人民重拾信仰并获得和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尼尔的鬼魂》 身份认同 佛教 缘起 “无我” “我”
原文传递
克己为人、公而忘私和威武不屈——伦理学视阈下朱熹“做人之忠”的主要内涵 被引量:1
18
作者 欧阳辉纯 《唐都学刊》 2017年第6期36-41,共6页
"做人之忠"是朱熹对传统儒家忠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主要内涵包括克己为人、公而忘私和威武不屈。克己为人涉及的是忠德主体本身的道德修养,公而忘私涉及的是忠德主体面对外在的物质或经济等诱惑时应当秉持... "做人之忠"是朱熹对传统儒家忠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主要内涵包括克己为人、公而忘私和威武不屈。克己为人涉及的是忠德主体本身的道德修养,公而忘私涉及的是忠德主体面对外在的物质或经济等诱惑时应当秉持的德性,威武不屈主要涉及的是忠德主体在面对权贵、权势时应当固守的一种道德理性。"做人之忠"彰显了朱熹作为理学家对人类的道德和人类行为责任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做人之忠” 克己为人 公而忘私 威武不屈
下载PDF
论贾平凹作品里人物的自然人格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绪石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46-48,共3页
贾平凹的作品里有不少自然人,他们都是他按照道家的人格模式创作的。道家主张主体“忘我”或“无我”,做到与自然万物的合一,这种处在本真状态下的人就是自然人。从“商州系列”始,一直到近期的作品,这类人物屡屡可见。
关键词 忘我 超越 本真 自然
下载PDF
无我之境与王维山水诗
20
作者 王亚慧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58-61,共4页
无我之境是中国特有的诗歌理论,它最能体现中国诗歌的艺术精神,是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王维在总结和提升前人的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凭借自身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天赋,采用以物观物的审美观照方式,创造出大量优秀的山水诗。这些山水诗达到了无... 无我之境是中国特有的诗歌理论,它最能体现中国诗歌的艺术精神,是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王维在总结和提升前人的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凭借自身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天赋,采用以物观物的审美观照方式,创造出大量优秀的山水诗。这些山水诗达到了无我之境,代表着唐代山水诗的最高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 山水诗 无我之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