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支持在童年期虐待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关联中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40
1
作者 刘婉 万宇辉 +1 位作者 陶芳标 郝加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0-234,共5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在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关联中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郑州、贵阳两地的9704名在校城乡初高中学生,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青少年非自杀... 目的:探讨青少年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在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关联中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郑州、贵阳两地的9704名在校城乡初高中学生,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3个维度)、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分别测量童年期虐待经历、非自杀性自伤、社会支持水平及心理病理症状。结果:CTQ-SF评分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得分呈正相关(r=0.20,P<0.01),与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22,P<0.01);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及其各维度评分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得分呈负相关(均P<0.01)。控制户口所在地、自评学习负担、自评学习成绩和心理病理症状的影响后,社会支持在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关联中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2.57%,3个维度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7.12%~13.85%。结论:社会支持在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联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有童年期虐待经历者自伤行为的预防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期虐待 社会支持 非自杀性自伤 青少年 中介效应
下载PDF
“情绪宣泄坊”团体干预在抑郁症患者情绪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2
作者 李华 施忠英 +2 位作者 黄佳 殷瑛 赵晶晶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64-1168,共5页
目的:评价“情绪宣泄坊”团体干预对抑郁症患者负性情绪的管理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境障碍科住院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1—9月的130名患者为对照组,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的123名... 目的:评价“情绪宣泄坊”团体干预对抑郁症患者负性情绪的管理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境障碍科住院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1—9月的130名患者为对照组,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的123名患者为干预组。对照组接受病区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情绪宣泄坊”团体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应对方式问卷(CSQ)及自制自伤行为统计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8次后的负性情绪、应对方式及自伤行为情况。结果:干预8次后,干预组焦虑、抑郁评分及自我伤害行为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应对方式的退避、幻想、自责及解决问题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情绪宣泄坊”团体干预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改善其应对方式,减少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情绪宣泄 负性情绪 应对方式 自伤行为
下载PDF
深圳市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 被引量:24
3
作者 崔莹莹 黄园园 +2 位作者 谌丁艳 周丽 王赟 《华南预防医学》 2018年第5期416-420,共5页
目的了解深圳市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干预和预防NSSI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深圳市10所学校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和伤害行为,利用c2检验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 目的了解深圳市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干预和预防NSSI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深圳市10所学校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和伤害行为,利用c2检验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中学生NSSI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3 737名学生,包括2 033名男生和1 704名女生,男女比例为1.19∶1。调查对象包括初一至高三学生,平均年龄为15岁。过去1年内深圳市中学生NSSI发生率为34.7%。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1~16岁年龄段的学生NSSI发生率较其他年龄段高(OR=1.220),发生过外伤比不发生外伤者NSSI发生率高(OR=1.788),学习日住校学生NSSI发生率比不住校学生低(OR=0.724),有关系亲密的朋友的学生NSSI发生率较低(OR=0.804)。结论深圳市中学生NSSI发生率较高,应及早发现并根据相关影响因素采取干预措施,减少和预防NSS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 自我伤害行为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原文传递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辩证行为治疗(综述) 被引量:19
4
作者 梁旻璐 王纯 +1 位作者 张培 张宁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98-402,共5页
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目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精神卫生问题,国际上主要以心理治疗为主,辩证行为治疗(DBT)具有最多的支持证据。本文通过阐述NSSI行为发生的原因、DBT的理论体系、DBT治疗NSSI的干预流程以及DBT治疗NSSI的疗效从而... 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目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精神卫生问题,国际上主要以心理治疗为主,辩证行为治疗(DBT)具有最多的支持证据。本文通过阐述NSSI行为发生的原因、DBT的理论体系、DBT治疗NSSI的干预流程以及DBT治疗NSSI的疗效从而总结归纳DBT是治疗NSSI行为有效的且可以降低临床脱落率和临床成本的心理干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自杀性自伤 辩证行为治疗 心理治疗 综述
下载PDF
自伤行为的心理学评估与治疗 被引量:13
5
作者 于丽霞 江光荣 吴才智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37-941,共5页
自伤行为是一种适应不良的应对方式,其核心问题是情绪管理障碍。在对自伤患者进行评估时,咨询师应重点关注行为的动机、共生性心理障碍、自伤史和自伤的功能。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良好的治疗关系是成功治疗的基础,核心治疗目标是使当事人... 自伤行为是一种适应不良的应对方式,其核心问题是情绪管理障碍。在对自伤患者进行评估时,咨询师应重点关注行为的动机、共生性心理障碍、自伤史和自伤的功能。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良好的治疗关系是成功治疗的基础,核心治疗目标是使当事人获得情绪管理技能。从治疗方法看,当前没有专门针对自伤的治疗,经实证检验最多的是认知行为类疗法,但没有发现哪种方法的疗效更优越。各种疗法在具体操作上有共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伤 心理病理行为 情绪管理障碍 评估 治疗 讲座
下载PDF
青少年自我伤害和自杀倾向现状及与健康相关行为的关联性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艺璇 陆一涵 +6 位作者 温晓飒 陈迪迪 陶士吉 徐晓莉 汤红梅 田秀红 何丹丹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7-333,共7页
目的了解青少年自我伤害和自杀倾向现状,分析其与运动、饮食行为的关联性,为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上海市闵行区的小学、初中、高中和职高共计11661名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采用卡方检... 目的了解青少年自我伤害和自杀倾向现状,分析其与运动、饮食行为的关联性,为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上海市闵行区的小学、初中、高中和职高共计11661名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采用卡方检验分析相关因素的分布特征,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自杀倾向的危险因素。结果自杀倾向报告率为14.2%,其中青春期前期的报告率为11.3%,中期的报告率为17.1%,后期的报告率为18.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杀倾向的影响因素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不健康饮食行为、体重超重、受欺侮(OR=1.93)、感到孤独(OR=2.84)、因学习压力而不愉快(OR=1.85)、失眠(OR=1.88)、离家出走(OR=8.67)、青春期阶段(中期OR=1.40,后期OR=1.23)及成绩描述等。自杀倾向的危险因素有:青春期阶段(中期OR=1.40,后期OR=1.23)、不健康饮食行为(OR=1.22)、体重超重(OR=1.20)、受欺侮(OR=1.93)、感到孤独(OR=2.84)、因学习压力而不愉快(OR=1.85)、失眠(OR=1.88)、离家出走(OR=8.67);自杀倾向的保护因素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OR=0.82)、男性(OR=0.70)和成绩描述为好和中等(OR=0.80和0.82)。结论上海市闵行区青少年的自杀倾向低;影响青少年自杀倾向的因素主要集中在离家出走和感到孤独上,相关部门应对青少年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提高青少年的整体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伤害 自杀倾向 青少年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舍曲林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伤行为的疗效 被引量:7
7
作者 王小蕊 王昆 +2 位作者 赵娟娟 童庆好 张许来 《安徽医学》 2023年第5期501-505,共5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舍曲林对青少年抑郁症(DD)患者自伤行为的疗效。方法选取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精神科在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2例伴有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舍曲林对青少年抑郁症(DD)患者自伤行为的疗效。方法选取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精神科在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2例伴有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高频rTMS+舍曲林,n=76)和对照组(舍曲林,n=76)。观察组在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区(DLPFC)给予高频rTMS(10Hz)治疗,在相同刺激部位给予对照组假刺激治疗。rTMS每周治疗5次,持续治疗4周。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HAMD-24)评分、自伤行为种类及频率、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组内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HAMD-24评分、自伤行为种类、自伤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改善;组间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的HAMD-24评分、自伤行为种类、自伤频率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舍曲林联合高频rTMS可显著改善患者抑郁症状和自伤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舍曲林 抑郁症 自伤行为
下载PDF
北京市初中生自伤行为现状及其与受欺凌行为关系 被引量:9
8
作者 李柴全 张京舒 +5 位作者 吕若然 段佳丽 雷园婷 罗冬梅 闫晓晋 宋逸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84-888,共5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初中生自伤行为现状及其与受欺凌行为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初中生自伤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4年3—5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北京市16个区县抽取14 769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北京市初中生的自伤行为发生率为... 目的了解北京市初中生自伤行为现状及其与受欺凌行为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初中生自伤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4年3—5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北京市16个区县抽取14 769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北京市初中生的自伤行为发生率为15.9%,男生自伤行为发生率(14.5%)低于女生(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75,P <0.001);发生1、2~3和≥4次自伤行为者分别为1 140、729和477人,分别占有自伤行为初中生的48.6%、31.1%和20.3%。北京市初中生被恶意取笑、被索要财物、被孤立、被恐吓、被暴力欺凌、被开色情玩笑和因长相受欺凌的发生率分别为39.8%、7.1%、6.2%、14.3%、8.0%、19.8%和14.5%。在控制了性别、年级、地区和学校类型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偶尔和经常被恶意取笑、被索要财物、被孤立、被恐吓、被暴力欺凌、被开色情玩笑和因长相受欺凌7种欺凌行为均会增加自伤行为的发生风险(均P <0.05),受欺凌行为的发生频率越高,自伤行为发生风险越高。结论北京市初中生自伤行为与受欺凌行为有显著关联,受欺凌行为的发生频率越高,其自伤行为发生风险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伤行为 受欺凌行为 初中生 关系
原文传递
抑郁障碍病人自杀自我控制与自伤行为自我控制护理结局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8
9
作者 王艺讳 宋丽萍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2524-2528,共5页
[目的]将筛选出来的抑郁障碍病人自杀自我控制与自伤行为自我控制2个护理结局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及临床应用,以测量护理措施的有效性。[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收集2019年1月1日—2019年7月1日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住院的100... [目的]将筛选出来的抑郁障碍病人自杀自我控制与自伤行为自我控制2个护理结局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及临床应用,以测量护理措施的有效性。[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收集2019年1月1日—2019年7月1日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住院的100例抑郁障碍病人作为研究对象,调查病人入院及出院前1 d自杀自我控制与自伤行为自我控制得分情况。[结果]2个护理结局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735和0.706,分半信度分别为0.629和0.615,自杀自我控制得分与汉密尔顿抑郁评估量表(HAMD)得分(P<0.01)、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得分(P<0.01)、NOSIE中的消极因素得分(P<0.01)及自杀、自伤评估单得分(P<0.01)有相关性。自伤行为自我控制得分与HAMD得分(P<0.01)、NOSIE得分(P<0.01)及自杀、自伤评估单得分(P<0.01)有相关性。且2个量表测量结果显示:在入院当天与出院前1 d病人自杀自我控制与自伤行为自我控制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个护理结局量表可以有效测量护理措施,可作为评估抑郁障碍病人自杀及自伤行为的测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结局分类系统(NOC) 抑郁障碍 自杀 自伤 行为控制 临床应用 护理管理 病人安全
下载PDF
免费师范生自伤行为与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袁璐 黄任之 +1 位作者 杨天霞 周红宇 《四川精神卫生》 2014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探讨免费师范生自我伤害行为的一般现状及其与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方法于2012年12月,随机抽取湖南第一师范学院470名免费师范生,采用青少年自伤行为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让其进行自陈式评估。结果... 目的探讨免费师范生自我伤害行为的一般现状及其与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方法于2012年12月,随机抽取湖南第一师范学院470名免费师范生,采用青少年自伤行为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让其进行自陈式评估。结果①免费师范生自我伤害行为总检出率75.17%,自伤行为总分在是否独生子女和性别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免费师范生焦虑、抑郁情绪检出率分别为66.59%、40.89%。焦虑标准分(51.42±4.79)和抑郁总分(35.62±9.98)高于中国常模(P均<0.001)。③自伤行为分与抑郁和焦虑分呈高正相关(r=0.418、0.422,P<0.001)。结论免费师范生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率中,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女生高于男生。对自我伤害行为的干预应同时处理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伤害行为 免费师范生 抑郁 焦虑
下载PDF
自闭症儿童自伤行为问题的干预个案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金黎明 刘巧云 刘敏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3年第1期79-82,共4页
目的研究正向行为支持策略对自闭症儿童自伤行为的干预效果,为自闭症儿童自伤行为的干预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采用A-B-A实验统计,通过直接观察记录对该个案进行功能评估,基于评估结果制订了前事控制、教导替代性行为和后果处理等正向行... 目的研究正向行为支持策略对自闭症儿童自伤行为的干预效果,为自闭症儿童自伤行为的干预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采用A-B-A实验统计,通过直接观察记录对该个案进行功能评估,基于评估结果制订了前事控制、教导替代性行为和后果处理等正向行为干预支持策略,观察个案自伤行为的变化,干预时间10周。结果(1)功能性行为评估可以正确有效找到自闭症儿童自伤行为的功能类别;(2)正向行为支持技术能有效减少自闭症儿童的自伤行为;(3)正向行为支持技术能够增加自闭症儿童的积极行为;(4)家长参与能够强化自闭症儿童正向行为,提高其生活品质。结论正向行为支持技术对自伤行为的干预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闭症儿童 自伤行为 正向行为支持
下载PDF
生活事件、家庭环境及应对方式对青少年首次抑郁发作患者自伤行为的影响
12
作者 王源莉 吕培培 +1 位作者 刘文豪 李淑英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3-518,共6页
目的探讨生活事件、家庭环境及应对方式与青少年首次抑郁发作患者自伤行为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2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就诊的青少年首次抑郁发作患者110例。依据是否伴有自伤行为,分为不伴自伤组(n=54)和伴自伤... 目的探讨生活事件、家庭环境及应对方式与青少年首次抑郁发作患者自伤行为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2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就诊的青少年首次抑郁发作患者110例。依据是否伴有自伤行为,分为不伴自伤组(n=54)和伴自伤组(n=56)。采用一般临床资料调查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ASLEC)、家庭环境量表(family environment scale-Chinese version,FES-CV)、简易应对方式(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 items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90项症状清单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运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入组数据进行t检验、χ^(2)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10例患者中56例(50.9%)存在自伤行为。伴自伤组与不伴自伤组在ASLEC[(51.04±5.99)分,(48.02±6.86)分]、亲密度[(3.70±1.85)分,(4.59±1.60)]、情感表达[(3.84±1.80)分,(4.69±1.96)分]、积极应对方式[(15.84±5.85)分,(18.22±4.84)分]、消极应对方式[(12.50±3.23)分,(11.06±3.64)分]、HAMA[(20.63±2.86)分,(19.48±2.55)分]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6,2.72,2.36,2.32,-2.20,-2.21,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青少年生活事件(B=0.079,OR=1.083,95%CI=1.008~1.163,P=0.030)、消极应对方式(B=0.173,OR=1.188,95%CI=1.033~1.367,P=0.016)、HAMA(B=0.225,OR=1.252,95%CI=1.057~1.482,P=0.009)为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亲密度(B=-0.264,OR=0.768,95%CI=0.593~0.995,P=0.046)、积极应对方式(B=-0.092,OR=0.912,95%CI=0.834~0.997,P=0.044)为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结论青少年首次抑郁发作患者自伤行为可能与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早期不良家庭环境及应对方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发作 自伤行为 生活事件 家庭环境 应对方式 青少年
原文传递
大学生的自我伤害行为与攻击性及其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宇琦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4-90,共7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备受关注,但学界较少从自我伤害行为(SIB)与攻击性(AGG)角度加以理解,探索大学生SIB与AGG之间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基于包含典型自我伤害(TSIB)与非典型自我伤害(ATSIB)维度的自我伤害行为... 大学生心理健康备受关注,但学界较少从自我伤害行为(SIB)与攻击性(AGG)角度加以理解,探索大学生SIB与AGG之间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基于包含典型自我伤害(TSIB)与非典型自我伤害(ATSIB)维度的自我伤害行为量表与攻击性量表,调查全国1585名大学生,发现AGG与ATSIB呈中等程度正相关,强于与TSIB的相关;AGG与SIB部分呈外显特征间与内隐特征间的对应相关关系;大学生SIB与AGG关系的顺序性、条件性、现实性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伤害行为 攻击性 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 典型相关分析
下载PDF
父母养育方式对11~22岁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烨 王艳秋 +5 位作者 赵颖 王俊 陈燕 王金峰 金岳龙 姚应水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14期1781-1783,共3页
目的了解六安市某县青少年自伤行为的流行现状,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从而为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四所中学的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进行调查,分析父... 目的了解六安市某县青少年自伤行为的流行现状,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从而为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四所中学的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进行调查,分析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结果本次研究共调查青少年2349人,年龄段在11~22岁,1~2次自伤行为检出率32.8%,3次及以上自伤行为检出率27.7%。父母养育方式上,母亲方面,母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度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试被爱评分有差别且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5);父亲方面,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评分不同且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5)。结论青少年发生自伤行为与父母养育方式有关联,父母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保护的青少年较易产生不同程度的自伤行为。父母应该多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了解心理健康,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 自伤行为 父母养育方式
下载PDF
积极心理干预在青少年抑郁障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5
作者 李国红 何海敏 邓南文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62-65,共4页
目的 探讨积极心理干预在青少年抑郁障碍伴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青少年抑郁障碍伴NSSI行为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干预,观察组患者接受积极心理干预,均观察2... 目的 探讨积极心理干预在青少年抑郁障碍伴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青少年抑郁障碍伴NSSI行为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干预,观察组患者接受积极心理干预,均观察2个月。干预前后分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渥太华自我伤害调查表(OSI)、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对两组患者抑郁症状、自我伤害情况、躯体及心理亚健康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HAMD评分、OSI总分及各维度评分、MSQA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抑郁障碍伴NSSI行为青少年给予积极心理干预可改善其抑郁症状、躯体及心理亚健康状态,避免NSSI行为的发生,有利于其以最佳的状态面对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伤行为 青少年 抑郁 亚健康
下载PDF
5-HTR1A基因rs6295多态性与抑郁症伴自伤行为的相关研究
16
作者 郁德波 林志雄 林举达 《医学信息》 2024年第9期179-183,共5页
抑郁症是一种高发病率的慢性疾病,然而对抑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了解仍然不足,其强大的遗传能力和遗传基础已从家庭、双胞胎和收养研究中得到很好的证实,5-HTR1A启动子的rs6295多态性与抑郁症伴自伤行为有关。本文就5-HTR1A基因rs629... 抑郁症是一种高发病率的慢性疾病,然而对抑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了解仍然不足,其强大的遗传能力和遗传基础已从家庭、双胞胎和收养研究中得到很好的证实,5-HTR1A启动子的rs6295多态性与抑郁症伴自伤行为有关。本文就5-HTR1A基因rs6295多态性与抑郁症伴自伤行为之间的发病机制、研究现况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预测抑郁障碍伴NSSI的遗传易感性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5-羟色胺受体1A 抑郁症 自伤行为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自闭症自伤行为干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志锋 《绥化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95-98,共4页
对中国知网发表的有关自闭症自伤行为研究进行检索,从自闭症自伤行为表现、自伤行为原因、自伤行为干预等三个方面对文献展开分析。结果发现,目前自闭症自伤行为相关文献数量还比较少且缺乏分析和总结。最后提出加强纵向研究、重视早期... 对中国知网发表的有关自闭症自伤行为研究进行检索,从自闭症自伤行为表现、自伤行为原因、自伤行为干预等三个方面对文献展开分析。结果发现,目前自闭症自伤行为相关文献数量还比较少且缺乏分析和总结。最后提出加强纵向研究、重视早期预防、重视结构化教学和作业治疗的应用、加强综合干预研究等建议,以期丰富自闭症儿童自伤领域的教育康复干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闭症 自伤行为 积极行为支持 结构化教学 作业治疗
下载PDF
远近端人际压力与FKBP5基因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联合影响:基于发展的视角 被引量:1
18
作者 白荣 高叶淼 +1 位作者 李金文 刘霞 《心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77-1488,共12页
本研究采用为期2年的纵向追踪设计,在436名青少年中考察远端童年期虐待与近端同伴侵害对青少年自伤的相对作用与影响模式,以及FKBP5基因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远近端人际压力均能显著预测青少年自伤行为,但二者的相对作用... 本研究采用为期2年的纵向追踪设计,在436名青少年中考察远端童年期虐待与近端同伴侵害对青少年自伤的相对作用与影响模式,以及FKBP5基因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远近端人际压力均能显著预测青少年自伤行为,但二者的相对作用在青春期不同阶段会发生变化;(2)在全样本中,远近端人际压力均以“压力放大”模式影响自伤行为,即高童年期虐待放大近期同伴侵害对自伤行为的预测作用;(3)纳入FKBP5基因后,在AA纯合子青少年中仍符合“压力放大模型”,但在AC和CC基因型青少年中,影响模式则符合“压力敏感模型”,即经历高童年期虐待的青少年对近期同伴侵害更加敏感,在低同伴侵害下自伤得分相对较高。研究结果提示,远近端人际压力对青少年自伤的特定影响模式因其遗传基因而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际压力 自伤行为 FKBP5 基因 压力放大模型 压力敏感模型
下载PDF
MECT联合阿戈美拉汀抗抑郁治疗效果观察
19
作者 许艳艳 乔云栓 +3 位作者 李丽 牛杏珍 李静 刘威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3年第7期144-148,共5页
目的 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联合阿戈美拉汀对抑郁症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104例抑郁症,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予阿戈美拉汀治疗,观察组予MECT联合阿戈美拉汀治疗,疗程均为4... 目的 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联合阿戈美拉汀对抑郁症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104例抑郁症,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予阿戈美拉汀治疗,观察组予MECT联合阿戈美拉汀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疗效,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自伤行为及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31%,48/52)高于对照组(75.00%,39/52)(P<0.05)。2组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HAMD-24评分、PSQI评分、自伤行为方式、自伤行为频率及CRP、IL-18、TNF-α、IL-6水平均低于或少于治疗前,且治疗4周后低于或少于治疗2周后(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HAMD-24评分、PSQI评分、自伤行为方式、自伤行为频率及CRP、IL-18、TNF-α、IL-6水平低于或少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CT联合阿戈美拉汀治疗可调控抑郁症患者炎性因子水平,降低患者抑郁程度及减少自伤行为,改善睡眠质量,且效果可靠、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阿戈美拉汀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自伤行为 C反应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α 药物毒性
下载PDF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快感缺失与自伤行为、病耻感的关系分析
20
作者 钱文婷 褚爱琼 《精神医学杂志》 2023年第5期457-460,共4页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快感缺失与自伤行为、病耻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69例BD患者(BD组)和106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中文版修订躯体快感缺失量表(RPAS-C)、非自杀性自伤问卷(NSI-q)、中文修订版Link病耻感量表评估患者...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快感缺失与自伤行为、病耻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69例BD患者(BD组)和106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中文版修订躯体快感缺失量表(RPAS-C)、非自杀性自伤问卷(NSI-q)、中文修订版Link病耻感量表评估患者快感缺失、自伤行为、病耻感,分析BD患者快感缺失与自伤行为、病耻感间之间的相关性。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BD患者快感缺失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家庭月收入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D组RPAS-C、NSI-q、病耻感总分及贬低-歧视感知、应对、情感体验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BD组RPAS-C与NSI-q、病耻感总分及贬低-歧视感知、应对、情感体验评分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月收入、病耻感总分、NSI-q评分是影响BD患者快感缺失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BD患者存在较高水平的快感缺失、自伤行为和病耻感,快感缺失与自伤行为、病耻感水平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快感缺失 自伤行为 病耻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