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对自我归罪权的英美法溯源与法理分析——兼论我国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的完善 被引量:2
1
作者 岳悍惟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6-108,共13页
我国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首次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但它只是一条针对办案人员的禁止性规定,与国际上的反对自我归罪权差距很大。考察反对自我归罪权在英美的起源和发展,有助于人们从法理上明晰为何应... 我国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首次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但它只是一条针对办案人员的禁止性规定,与国际上的反对自我归罪权差距很大。考察反对自我归罪权在英美的起源和发展,有助于人们从法理上明晰为何应将反对自我归罪作为权利对待,尤其是它的宪法化,会为政府追诉犯罪设定一个不可逾越的基本人权保障界限。由其引申出的沉默权,亦有助于我国刑事诉讼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说话"模式转变为"证明指控"模式,确保控辩双方平等对抗、法官中立听审,更好地实现司法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归罪 反对自我归罪权 沉默权
原文传递
新刑事诉讼法简易程序实施情况的观察与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海玲 《阴山学刊》 2015年第1期92-99,111,共9页
2013年1月1日起,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正式实施,其规定的新简易程序基本实现了公正与效率的兼顾,主要表现在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比例高、审理期限和庭审时间缩短,但又维护了简易程序案件中的程序公正、被告人认罪服判。当然适用修正后... 2013年1月1日起,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正式实施,其规定的新简易程序基本实现了公正与效率的兼顾,主要表现在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比例高、审理期限和庭审时间缩短,但又维护了简易程序案件中的程序公正、被告人认罪服判。当然适用修正后简易程序也遇到了一定的问题,包括:被告人程序选择权难以保障、认罪的自愿性难以保证、辩护权难以保障、公诉人出庭形式化严重,这需要在立法和实施策略上作以下的改革:细化被告人的程序选择规定、确保认罪的自愿性、通过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保障律师参与辩护、创新公诉人出庭的具体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易程序 选择权 认罪的自愿性 辩护权 公诉人出庭
下载PDF
论建立我国的沉默权制度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艳军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56-60,共5页
沉默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享有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 ,是一个国家诉讼民主、文明程度的标志。联合国的刑事司法准则把沉默权作为刑事司法的最低限度的保障之一。为顺应国际刑事诉讼发展的大趋势 ,在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中确立沉默权制... 沉默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享有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 ,是一个国家诉讼民主、文明程度的标志。联合国的刑事司法准则把沉默权作为刑事司法的最低限度的保障之一。为顺应国际刑事诉讼发展的大趋势 ,在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中确立沉默权制度 ,要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权 ,制定鼓励陈述的措施 ,建立非自愿陈述的排除规则 ,建立特定案件沉默权例外的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默权 犯罪嫌疑人 自证其罪
原文传递
论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明 被引量:2
4
作者 陆而启 《证据科学》 CSSCI 2014年第5期517-543,共27页
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不在犯罪现场的辩方开示义务如"邯郸学步",这是把一种可能无需法律规制的常识判断转化为一种程序规则。"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据"具有无罪的指向性、整体的意见性以及形态的中介性,这... 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不在犯罪现场的辩方开示义务如"邯郸学步",这是把一种可能无需法律规制的常识判断转化为一种程序规则。"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据"具有无罪的指向性、整体的意见性以及形态的中介性,这一概念发展了证据形式和证据种类的理论。然而这个规则既无根基也无后果,一方面,在我国官方垄断取证的背景之下,"不在犯罪现场"的辩护不可能对控方造成突然袭击,还可能被认为是狡辩而不受待见,而辩护方的所有取证活动必须汇集到控方的单向证明活动之中才被看做是证据;另一方面,倘若被告人并未履行"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据开示义务,尽管出于辩护本能,根本没有这种可能,对被告人而言,也没有相应的惩罚后果。须知在英美法系国家为寻找真相而要求庭前开示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据也可能事与愿违。因此,在我国"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明只关注了为了削弱程序抗辩的证据交换问题,而未考虑辩护方的证据收集能力的前提问题以及控诉方怠于为反对抗辩而积极取证的责任问题。在此背景下,基于无罪推定原则,不在犯罪现场的抗辩是辩护方证否的权利,及早提出可以防止追诉机关的错误积重难返;又基于举证责任分配原则,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明反而是控诉方要承担的一个证实的义务,要求其积极核实和审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在犯罪现场 证据开示 追求真相 举证责任 自证其罪
原文传递
美国加密数据的强制性披露 被引量:2
5
作者 熊志海 周国平 《时代法学》 2013年第1期106-111,共6页
随着加密技术的发展,犯罪分子为了达到反取证目的,通常会给自己的电子设备加密。在美国,执法机构要搜查加密设备,将面临来自宪法第四修正案和技术限制两方面的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通常执法机构会通过传票强制被告披露密码或提交解密数... 随着加密技术的发展,犯罪分子为了达到反取证目的,通常会给自己的电子设备加密。在美国,执法机构要搜查加密设备,将面临来自宪法第四修正案和技术限制两方面的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通常执法机构会通过传票强制被告披露密码或提交解密数据,但这又引出了宪法第五修正案的特权问题。要同时解决宪法第四与第五修正案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将传唤解密数据与限制数据提交范围相结合。然而,一旦被告拒绝传唤,拒不提交解密数据,就有可能导致控诉失败。因此,有必要实施额外的法律机制,以弥补这一法律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密数据 密码 解密 修正案 搜查 自证其罪
下载PDF
自首背后的隐情——兼论对余罪自首的几点看法
6
作者 任会杰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149-150,共2页
当下,我国对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研究正处在春意盎然的发展势头,余罪自首制度作为其典型代表之一,整个学界和司法界都以各自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诠释。同时它也面临着自身理论自足性的质疑和假定,并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前行。本文将一起案... 当下,我国对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研究正处在春意盎然的发展势头,余罪自首制度作为其典型代表之一,整个学界和司法界都以各自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诠释。同时它也面临着自身理论自足性的质疑和假定,并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前行。本文将一起案例作为出发点,从理论和实践的碰撞、余罪自首的成立条件和对其发展趋势的追求三个层次上来对余罪自首制度作出粗浅的省思,以求教于刑法学界同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首 余罪自首
下载PDF
人权保障与《刑事诉讼法修正案》 被引量:1
7
作者 仝其宪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30-37,共8页
人权保障写入《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它顺应了国内与国际社会人权保障发展的要求,有助于刑事诉讼理念与价值的转变,有助于使人权保障切实落到实处,防止或减少侵犯人权情形的发生。但是,人权保障在《刑事诉讼法... 人权保障写入《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它顺应了国内与国际社会人权保障发展的要求,有助于刑事诉讼理念与价值的转变,有助于使人权保障切实落到实处,防止或减少侵犯人权情形的发生。但是,人权保障在《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体现并不彻底,在条文表述、防止刑讯逼供、保障被害人人权、强制措施设置等方面仍有些许缺憾,需要进一步予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 人权保障 自证其罪 沉默权 刑讯逼供
下载PDF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与“应当如实回答”的冲突与平衡——以法律解释为视角 被引量:1
8
作者 郭云然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第4期17-21,共5页
新刑事诉讼法正式确立了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但同时保留了如实陈述义务。二者在内涵上存在一定的冲突。要确保刑事诉讼法规范的社会实效,必须运用法律解释方法对"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和"应当如实回答"进... 新刑事诉讼法正式确立了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但同时保留了如实陈述义务。二者在内涵上存在一定的冲突。要确保刑事诉讼法规范的社会实效,必须运用法律解释方法对"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和"应当如实回答"进行恰当解读。可以从不得强迫自证其罪与沉默权的切割、坚持无罪推定下的"坦白可以从宽,抗拒不得从严"理念、为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设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寻求对二者冲突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证其罪 如实回答 法律解释
下载PDF
网络诽谤案件追诉难之成因与解决路径 被引量:1
9
作者 李赫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50-52,共3页
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作为网络诽谤案件提起公诉的标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被害人取证困难的问题。在职权主义背景下,赋予被害人调查取证权的可能性存疑。可以借鉴我国台湾地区将告诉权与证据收集相分离的做法,令亲告罪被害... 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作为网络诽谤案件提起公诉的标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被害人取证困难的问题。在职权主义背景下,赋予被害人调查取证权的可能性存疑。可以借鉴我国台湾地区将告诉权与证据收集相分离的做法,令亲告罪被害人自主选择“公诉”或“自诉”的追诉方式,完善大陆地区“告诉才处理”案件的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诽谤 诽谤罪 亲告罪 追诉模式
下载PDF
沉默权在中国适用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台启珍 张自伟 《皖西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26-29,共4页
随着诉讼民主化、科学化的深入发展,在中国刑事诉讼法中是否应当确立沉默权的问题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沉默权的起源、发展、现状、内容等方面来阐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沉默权在中国适用的问题。
关键词 沉默权 刑事诉讼 自证其罪
下载PDF
论刑事沉默权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相国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82-83,共2页
随着诉讼民主化、科学化的发展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应否确立沉默权的问题越来越引起法学界的关注。特别是 1998年我国签署加入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之后 ,关于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问题 ,更加引起了学术界及司法实务部门... 随着诉讼民主化、科学化的发展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应否确立沉默权的问题越来越引起法学界的关注。特别是 1998年我国签署加入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之后 ,关于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问题 ,更加引起了学术界及司法实务部门的探究。沉默权起源于 164 1年的英国 ,后被各国采用。我国刑事诉讼尚未确立刑事沉默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沉默权 自证其罪
下载PDF
关于沉默权制度的思考
12
作者 张军平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56-58,共3页
沉默权 ,即被追诉者享有的、对追诉者的讯问缄口不语的权利。我国法中虽有排除非法人证的规定 ,并没有真正否定非法口供的证据能力。我国政府既然参加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就应当在国内立法、司法中贯彻沉默权制度 ,构建... 沉默权 ,即被追诉者享有的、对追诉者的讯问缄口不语的权利。我国法中虽有排除非法人证的规定 ,并没有真正否定非法口供的证据能力。我国政府既然参加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就应当在国内立法、司法中贯彻沉默权制度 ,构建自己的沉默权制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默权 自证其罪 证据能力 制度构建
下载PDF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之理解和公诉环节的实践把握
13
作者 曹丽 孙越 《公安理论与实践(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第1期72-75,共4页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一次在法律上明确赋予了诉讼当事人拥有拒绝证实自身有罪的权利。司法机关应当准确理解该规定的内容,在有效打击犯罪的同时,注意保护人权。
关键词 强迫 自证其罪 理解 公诉
下载PDF
美国军事司法禁止强制性自证其罪规则解读
14
作者 张山新 兰晓晖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4期1-4,共4页
美国军事司法禁止强制性自证其罪规则,与"米兰达规则"有着本质区别。尽管二者在法源上相同,但建立的规则不同。美国军事司法禁止强制性自证其罪规则确立了禁止刑讯逼供原则、预先告知原则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但虐囚事件充分... 美国军事司法禁止强制性自证其罪规则,与"米兰达规则"有着本质区别。尽管二者在法源上相同,但建立的规则不同。美国军事司法禁止强制性自证其罪规则确立了禁止刑讯逼供原则、预先告知原则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但虐囚事件充分暴露了美国军事司法禁止强制性自证其罪规则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司法 禁止 自证其罪规则 米兰达规则
下载PDF
《刑事诉讼法》修改凸显人权保障——论不得强迫自证有罪和非法证据排除条款 被引量:37
15
作者 杨宇冠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9-26,共8页
此次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规定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还增加了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定。这些新增内容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每一项又有各自的意义。"不强迫自证其罪"条款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进一步体现,关系到... 此次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规定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还增加了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定。这些新增内容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每一项又有各自的意义。"不强迫自证其罪"条款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进一步体现,关系到我国刑事侦查、检察和司法部门的职责和个人权利的保障;非法证据排除是落实不强迫自证其罪的具体措施,通过约束侦查部门取证行为对侵犯个人权利提供了补救措施。这些都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在原则性和制度方面的重大修改。文章详细研究了新增加的这些条款的确切含义,指出其中的进步意义,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执行新增加的这些法律条文必须注意的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修改 保障人权 不强迫自证其罪 非法证据排除
原文传递
论“不强迫自证其罪”条款的解释与适用——《刑事诉讼法》解释的策略与技术 被引量:29
16
作者 万毅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37,共7页
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第50条明确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但是,关于该条款究竟是否赋予了被追诉人沉默权,理论界和实务界产生了认识上的分歧,由此导致"不强迫自证其罪"条款在我国司法实务中的运作前景... 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第50条明确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但是,关于该条款究竟是否赋予了被追诉人沉默权,理论界和实务界产生了认识上的分歧,由此导致"不强迫自证其罪"条款在我国司法实务中的运作前景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其立法效果有待观察。在司法实务中正确适用"不强迫自证其罪"条款,关键是坚持运用正确的法律解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强迫自证其罪 沉默权 法律解释 如实陈述
原文传递
供述自愿性的权力保障模式 被引量:29
17
作者 马静华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8-171,共14页
在我国,通过权利保障维护供述自愿性的理论构想并未透过现行刑事诉讼法全面体现。在供述自愿性的权利保障模式之外,还存在通过外部权力制衡审讯权力,从而间接维护供述自由的权力保障模式。以侦讯的"基本有效性"为外部限度,供... 在我国,通过权利保障维护供述自愿性的理论构想并未透过现行刑事诉讼法全面体现。在供述自愿性的权利保障模式之外,还存在通过外部权力制衡审讯权力,从而间接维护供述自由的权力保障模式。以侦讯的"基本有效性"为外部限度,供述自愿性的权力保障模式应具备如下特征:审讯时间方面,审讯只能在白天进行,且不能持续太长时间,两次审讯之间应有保障受审人饮食和睡眠的必要时间;审讯空间和审讯主体方面,以"平行式"空间布局为基础,配之以独立、尽责的场所管理者;审讯工具方面,应配置自动化的或由审讯场所管理者独立操作的审讯记录、监控设施。新刑诉法和警务机制改革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权力保障模式的基本内容,但单一的权力保障模式不足以解决强迫性审讯的所有问题,保障供述自愿性的理想模式应当是权利保障机制与权力制衡机制的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对强迫自证其罪 供述自愿性 权利保障模式 权力保障模式
原文传递
不强迫自证其罪条款之实质解释论纲 被引量:10
18
作者 孙远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9-69,共11页
2012年刑事诉讼法新增不强迫自证其罪条款,禁止以各种强制方法课以被告人主动提供针对自己的归罪信息之义务,该条款与禁止刑讯逼供等不正当讯问方法的规定具有不同规范内涵。根据不强迫自证其罪条款,一切以直接或间接手段课以被告人主... 2012年刑事诉讼法新增不强迫自证其罪条款,禁止以各种强制方法课以被告人主动提供针对自己的归罪信息之义务,该条款与禁止刑讯逼供等不正当讯问方法的规定具有不同规范内涵。根据不强迫自证其罪条款,一切以直接或间接手段课以被告人主动配合义务的取证行为将被宣告违法,所获得的证据应根据刑诉法第54条分别适用不同的排除标准。不强迫自证其罪条款的规范效力并不仅限于刑事诉讼本身,如果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的取证行为违反不强迫自证其罪条款的实质要求,则该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准入资格将可能受到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强迫自证其罪 主动基准 直接强制 间接强制
原文传递
米兰达规则五十周年的纪念与省思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磊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5-198,共14页
在米兰达判例之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虽然已经在个案中解释了1791宪法修正案中"不自证其罪"及"正当程序"条款的基本内涵,但其所采用"震撼良知"这一标准仍然存在漏洞,导致人权保护的力度有所不足。20世纪6... 在米兰达判例之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虽然已经在个案中解释了1791宪法修正案中"不自证其罪"及"正当程序"条款的基本内涵,但其所采用"震撼良知"这一标准仍然存在漏洞,导致人权保护的力度有所不足。20世纪60年代,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以"一次一案"方式对警方讯问的合法性进行逐案审查,通过马普诉俄亥俄、吉迪恩诉温瑞特、埃斯考贝多诉伊利诺伊等数个案件,宣告了沉默权、律师会见权、警方讯问时律师在场权对刑事被告人权利保护的正当性。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宪法第五修正案进行了"造法性解释",在1966年米兰达案明确宣示了沉默权、聘请律师辩护权、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诸多权利,该案因此也成为检验警察讯问的法治标准。在后米兰达时代,讯问规则发生了演变,米兰达规则有时被部分扩张适用,有时则被限制适用。正反两种立场进行了交锋后,最终米兰达规则成为美国司法文化的一部分。"一次一案"与"就事论事"的司法审查传统值得我国借鉴,有利于反思欧陆法学思维,亦有利于通过司法个案推进人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伦法院 震撼良知 米兰达规则 不自证其罪 一次一案
原文传递
自我保存的自由——霍布斯不被强迫自证其罪权利思想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何永军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5-31,共7页
作为近代政治哲学的奠基人之一,霍布斯关于不被强迫自证其罪权利思想既有传承,也有发扬光大之处。他用自我保存的人性论和契约论首次对其进行了严密的论证。正是自他开始,不被强迫自证其罪权利才第一次获得了近代个人主义意义上的证明,... 作为近代政治哲学的奠基人之一,霍布斯关于不被强迫自证其罪权利思想既有传承,也有发扬光大之处。他用自我保存的人性论和契约论首次对其进行了严密的论证。正是自他开始,不被强迫自证其罪权利才第一次获得了近代个人主义意义上的证明,被视为每一个人都不可剥夺的自我保存的自由。其思想于我们当下仍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布斯 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 自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