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3年11月13日甘肃岷县M_S5.2地震基本特征 被引量:51
1
作者 郑文俊 刘小凤 +1 位作者 赵广堃 马尔曼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1-65,共5页
2003年11月13日在甘肃省岷县、临潭、卓尼三县交界地带发生了一次MS5.2地震,根据地震现场考察结果,归纳总结了本次地震的基本地震参数、烈度分布、震害特征、发震构造等基本特征,并分析总结了地震烈度偏高和震害严重的基本原因。
关键词 岷县Ms5.2地震 地震参数 烈度与震害 发震构造
下载PDF
岷县—卓尼5.0级地震的基本特征和地质背景研究 被引量:39
2
作者 何文贵 周志宇 +2 位作者 马尔曼 石玉成 李小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73-378,共6页
归纳总结了岷县—卓尼5·0级地震的基本参数、烈度分布、建筑物震害、发震构造等基本特征,并分析了该地震烈度偏高和震害较重的基本原因。该次地震与2003年11月13日岷县MS5·2地震基本特征相同,发震构造也相同,为临潭—宕昌断... 归纳总结了岷县—卓尼5·0级地震的基本参数、烈度分布、建筑物震害、发震构造等基本特征,并分析了该地震烈度偏高和震害较重的基本原因。该次地震与2003年11月13日岷县MS5·2地震基本特征相同,发震构造也相同,为临潭—宕昌断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卓尼Ms5.0地震 烈度 震害 发震构造 地质背景
下载PDF
1969年阳江6.4级地震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钟贻军 任镇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4期92-98,共7页
综合研究了阳江地区的地震地质构造、深部构造特征以及形变、断层气测量结果 ,对 196 9年 7月 2 6日阳江 6 .4级地震的宏观影响场、震源机制解及余震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 ,认为该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NEE向的平冈断裂。
关键词 阳江地震 发震构造 地形变 断层气
下载PDF
漳州断陷盆地及发震构造 被引量:5
4
作者 林锦华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1年第1期85-89,共5页
通过对漳州断陷盆地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机制解特征分析 ,研究了漳州断陷盆地强震发生的构造条件。研究结果认为 。
关键词 断陷盆地 地震地质 发震构造 震源机制解 地震活动
下载PDF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多点源地震矩张量反演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俊清 张小刚 +3 位作者 张宇 蔡宏雷 陈卓 包秀敏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9-177,共9页
基于区域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网观测到的地震记录,采用多点源地震矩张量反演方法对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进行了地震矩张量反演研究。结果显示,该地震震源机制解的NE倾的节面(走向312°,倾角48°,滑动角76°)为发震断裂... 基于区域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网观测到的地震记录,采用多点源地震矩张量反演方法对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进行了地震矩张量反演研究。结果显示,该地震震源机制解的NE倾的节面(走向312°,倾角48°,滑动角76°)为发震断裂,主体地震矩从震源向地表沿滑动矢量的方向(方位角236°,倾伏角40.5°)释放,主破裂持续时间约为5.8 s,与此同时,地震破裂区断层面上发生了次级的双侧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6.2级地震 地震矩张量 多点源 发震构造
下载PDF
1477年银川地震考证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张炜超 郭安宁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74-681,共8页
1477年5月13日银川一带发生强烈地震,地震处于沙漠边缘,故史料记载不够详细。此次地震有限的地震史料,结合前人研究的历史地震震级估计和烈度衰减经验公式及相关的地震资料,通过估算和对比方法重新分析研究1477年地震的震级和震中。建... 1477年5月13日银川一带发生强烈地震,地震处于沙漠边缘,故史料记载不够详细。此次地震有限的地震史料,结合前人研究的历史地震震级估计和烈度衰减经验公式及相关的地震资料,通过估算和对比方法重新分析研究1477年地震的震级和震中。建议此次地震震级应为M7,震中位置为民勤东130 km处,而银川和张掖的地震烈度分别取值为Ⅶ和Ⅵ度。结合新建议的震中位置,简单讨论这次地震发生的构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77 年地震史料 经验公式 震级和震中 发震构造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甘孜断裂带地壳电性结构与孕震构造 被引量:2
7
作者 程远志 韩波 +1 位作者 孔彦龙 胡祥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273-3289,共17页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甘孜断裂带是一条晚第四纪强烈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与强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它与鲜水河断裂带共同构成川滇地块与巴颜喀拉地块的边界.本研究横跨甘孜断裂带布设一条宽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该剖面始于川滇地块,终止于...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甘孜断裂带是一条晚第四纪强烈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与强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它与鲜水河断裂带共同构成川滇地块与巴颜喀拉地块的边界.本研究横跨甘孜断裂带布设一条宽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该剖面始于川滇地块,终止于巴颜喀拉地块.本文首先利用阻抗张量方法定性分析了研究区地壳结构的构造维性和电性主轴,然后利用二维各向异性和三维各向同性反演方法获得了可靠的地壳电性结构.结果显示川滇地块和鲜水河断裂带上地壳的各向异性方向沿着断裂带的走向,而甘孜断裂带下地壳的各向异性方向则垂直于断裂带的走向,表明研究区上地壳和下地壳存在解耦变形;甘孜断裂带两侧的电性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区上地壳的花岗岩体呈显著的高电阻率特征,上地壳的低阻异常主要是由含盐流体聚集导致的,而下地壳的低阻异常则主要由部分熔融体和流体共同构成.综合分析推断:地壳内的流体沿断裂带向下运移,增大了孔隙压力,降低了断裂的正应力,从而加速了地震成核过程;在上下地壳解耦变形的构造环境下,下地壳的运动拖曳作用致使应力在上地壳内更易于积累,从而导致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孜断裂带 大地电磁 电性结构 地壳各向异性 孕震构造
下载PDF
2013年芦山7.0级地震构造活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王阳 李君 +1 位作者 刘雷 冯兵 《高原地震》 2019年第2期20-25,共6页
通过对芦山地震震源机制、同震位移、区域构造运动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芦山地震及其强余震是在一个稳定的、主压应力P轴以北西—南东向为主的震源应力场控制下发生的;震中位于大川—双石断裂带和新开店断裂带之间,其底部滑脱带南东向滑... 通过对芦山地震震源机制、同震位移、区域构造运动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芦山地震及其强余震是在一个稳定的、主压应力P轴以北西—南东向为主的震源应力场控制下发生的;震中位于大川—双石断裂带和新开店断裂带之间,其底部滑脱带南东向滑动,带动其上方发生反转构造的古生代正断层逆向滑动,从而引发此次地震。研究认为汶川和芦山之间未破裂的区域仍存在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震源应力场 滑脱带 发震构造 反转构造
下载PDF
2021年中老边界M_(S)6.0地震序列发生的构造背景 被引量:1
9
作者 常祖峰 李鉴林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S01期463-466,共4页
1研究背景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1年12月24日老挝北部发生M_(S)6.0地震(22.33°N,101.69°E),震中距中国边境仅4 km,随后发生M_(S)3.3、M_(S)4.9两次余震。此后两三个月,余震持续不断,如2021年12月31日老挝M_(S)4.8地... 1研究背景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1年12月24日老挝北部发生M_(S)6.0地震(22.33°N,101.69°E),震中距中国边境仅4 km,随后发生M_(S)3.3、M_(S)4.9两次余震。此后两三个月,余震持续不断,如2021年12月31日老挝M_(S)4.8地震(22.35°N,101.67°E)和2022年3月5日云南江城M_(S)4.8地震(22.34°N,101.65°E)等。而在2021年11月16日,震中区曾发生老挝M_(S)4.8和M_(S)4.6地震(22.31°N,101.69°E),属于M_(S)6.0主震的前震。这些地震,构成典型的前震-主震-余震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_(S)6.0地震序列 无量山断裂带 晚第四纪 构造背景 发震构造
下载PDF
2012年02月16日广东东源M4.8级地震序列的精定位及发震构造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翁钊强 周坤隆 林群 《华南地震》 2018年第S1期64-68,共5页
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2年2月16日广东东源M 4.8级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表明:精定位后均方根残差平均值为0.03 s,震源位置估计误差(2倍标准偏差)在EW方向上平均为0.16 km, NS方向上平均为0.15 km,垂直方向上平均为0.15 km,定位精... 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2年2月16日广东东源M 4.8级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表明:精定位后均方根残差平均值为0.03 s,震源位置估计误差(2倍标准偏差)在EW方向上平均为0.16 km, NS方向上平均为0.15 km,垂直方向上平均为0.15 km,定位精度得到很大提高。在地震现场考察结果和等震线图基础上,根据余震长轴展布方向,并结合震源机制解的结果,综合分析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北北西向的石角—新港—白田断裂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地震定位 东源地震 震源机制解 发震构造
下载PDF
2006年文县5.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代炜 张辉 +1 位作者 冯建刚 严武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24-432,共9页
2006年6月21日文县5.0级地震发生在构造环境复杂的地区,该地区之前已有100多年没有发生过中强地震。该地震的发生说明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开始增强。文县5.0级地震没有形成地表破裂带,给研究发震构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通过1/20万地质图、... 2006年6月21日文县5.0级地震发生在构造环境复杂的地区,该地区之前已有100多年没有发生过中强地震。该地震的发生说明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开始增强。文县5.0级地震没有形成地表破裂带,给研究发震构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通过1/20万地质图、遥感资料解译、震源机制反演以及地震序列精确定位的方法依然能够研究该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判定该地区未来的地震危险性,文中采用遥感资料解译、多种方法反演震源机制、双差法地震精定位的方法联合分析该地震的发震构造。1/20万地质图显示该区域存在多条断裂,遥感资料的解译结果表明石坊-临江断裂为较活动的断裂。2种方法所得震源机制结果表明该地震为左旋走滑兼有逆冲,主压应力方向为N60°E。双差法定位结果也支持该地震为走滑兼有逆冲,余震的分布与断裂的逆冲有关。结合多种结果联合分析认为该地震的发震构造为石坊-临江断裂,主压构造应力方向为N60°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资料解译 振幅比方法 震源机制 双差定位 发震构造
下载PDF
芦山盆地水系与层状地貌面的构造响应及其指示意义
12
作者 王林 李文巧 +1 位作者 苏鹏 梁朋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5-182,共18页
基于芦山盆地之内的天全河(R1)、老场河(R2)、灵关河(R3)、西川河(R4)、沫河(R5)这5条横穿芦山地震震区河流的水系及相关层状地貌面的构造响应,反演了芦山盆地山前逆冲断层的构造运动。基于Google Earth影像、国产高分卫星... 基于芦山盆地之内的天全河(R1)、老场河(R2)、灵关河(R3)、西川河(R4)、沫河(R5)这5条横穿芦山地震震区河流的水系及相关层状地貌面的构造响应,反演了芦山盆地山前逆冲断层的构造运动。基于Google Earth影像、国产高分卫星数据(GF2)以及SRTM.30m的DEM地形数据,首先对水系及层状地貌面进行了遥感解译和野外考察验证,然后基于GIS平台的构建多重缓冲区、生成离散化点集以及空间投影等主要技术方法最终生成了能够反映出水系河床、层状地貌面顺河同步地形变化的综合剖面,并利用野外差分GPS实测验证了剖面图结果的准确性。综合剖面揭示出芦山盆地内的河流两侧普遍发育了5级层状地貌面,而且水系河床上主要发育着两类构造成因的裂点,第一类裂点主要沿着芦山向斜西北翼边缘的走向分布,是由于向斜西北翼相对于向斜核部的整体抬升而形成的,而第二类裂点主要在芦山向斜内部分布,是由于芦山向斜内次级活动褶皱的逆冲运动而形成的。芦山盆地内的构造裂点对层状地貌面的空间分布具有“割裂”效应,不同宽谷洼地之内的层状地貌面往往以构造裂点为界各自独立地分布。随着双石一大川断裂对芦山向斜推挤作用的增强,芦山向斜从西南部的复式向斜转变为东北部的单式向斜并直至最终尖灭,并有可能形成了一条盲逆断层,而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应该与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向斜 水系 层状地貌面 裂点 构造响应 山前断裂 活动褶皱 发震构造
原文传递
我国近期地震烈度有关问题讨论——以2013年芦山7.0级地震为例
13
作者 赵建明 张民 +2 位作者 杨雅琼 王晓山 刁桂苓 《华北地震科学》 2015年第1期66-72,共7页
近年来,我国大陆西部地区破坏性地震频发。通过地震现场的烈度考察和灾害调查等工作,迅速向社会公开发布地震烈度图,为地震应急救援、灾后恢复重建发挥重要作用。该文通过剖析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地震烈度,发现其主要依据是居民点建... 近年来,我国大陆西部地区破坏性地震频发。通过地震现场的烈度考察和灾害调查等工作,迅速向社会公开发布地震烈度图,为地震应急救援、灾后恢复重建发挥重要作用。该文通过剖析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地震烈度,发现其主要依据是居民点建筑物的破坏情况,和以滑坡为主的其他次生山地灾害、峰值加速度等代表的强地面运动分布存在显著差异,而受发震构造、震源分布、破裂过程、震源机制等因素约束不强。另外的几次地震也存在类似问题,并且有的地震修订烈度图可能不利于使用,所有地震都没有烈度异常区(点),越来越近似于共焦点等间距椭圆,烈度图的科学性存在疑问。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出对烈度速报问题的认识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烈度图 强地面运动 发震构造 震源机制 仪器烈度 烈度速报
下载PDF
山西裂谷带北部地壳速度结构双差成像及其发震构造分析
14
作者 李哲 郑勇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09-516,共8页
山西裂谷带是华北克拉通差异性破坏的过渡区域,其结构和发震构造对于认识该区域的动力学机制和发震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震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山西裂谷带北部地壳速度结构进行成像,得到该区域的速度结构图像及发震构造。结果显示:(1... 山西裂谷带是华北克拉通差异性破坏的过渡区域,其结构和发震构造对于认识该区域的动力学机制和发震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震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山西裂谷带北部地壳速度结构进行成像,得到该区域的速度结构图像及发震构造。结果显示:(1)山西裂谷带北部地震震源深度较浅,断裂构造复杂;在地壳浅部,速度异常与地形构造相吻合;(2)在中下地壳,速度结构开始主要受到火山下方物质的影响,呈现部分低速异常;(3)在山西裂谷带两侧,太行山脉相较于吕梁山脉有着更浅的山根,吕梁山脉北端下方存在明显的高速异常,可能与华北克拉通的差异性破坏存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裂谷带 地壳速度结构 双差层析成像 发震构造
下载PDF
2013年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发震构造机理及青衣江上游流域地貌的响应 被引量:17
15
作者 梁明剑 郭红梅 +1 位作者 李大虎 孔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1-28,共8页
2013年4月20日发生在四川芦山的7.0级地震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文中通过分析震区青衣江上游流域地貌的构造响应与典型的震灾特征,研究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机理。对穿越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青衣江上游水系地貌特征及流域盆地面积-高程积... 2013年4月20日发生在四川芦山的7.0级地震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文中通过分析震区青衣江上游流域地貌的构造响应与典型的震灾特征,研究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机理。对穿越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青衣江上游水系地貌特征及流域盆地面积-高程积分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流域地貌发育对龙门山断裂带的新活动具有明显的反馈作用。在芦山地震中,遭受严重破坏的建筑物呈条带状分布,并产生大量次生地表张性地裂缝、串珠状砂土液化等地表破坏现象,其展布方向均与震区中的主断裂和背斜隆起相平行。余震分布表明,芦山地震与本区的双石—大川断裂、新开店断裂和大邑断裂的新活动有关。龙门山断裂带为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具有前展式发育特征,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就具有该特征。综合龙门山南段的地貌响应过程、芦山地震的地表破坏及余震分布特征,认为芦山7.0级地震应为龙门山断裂带持续向SE逆冲扩展、地壳挤压缩短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7 0级地震 发震构造机理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 青衣江 地貌响应
下载PDF
1918年南澳大地震发震构造机制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彭承光 李运贵 吴名彬 《华南地震》 2017年第A01期1-14,共14页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广东省地震部门先后两次派遣科技人员,在潮汕地区进行1918年南澳大地震调查工作,广泛搜集当年地震极灾区内各乡镇村落的灾害情况,为确定地震烈度影响场分布范围和震中位置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由此判定:在地震高烈度区内...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广东省地震部门先后两次派遣科技人员,在潮汕地区进行1918年南澳大地震调查工作,广泛搜集当年地震极灾区内各乡镇村落的灾害情况,为确定地震烈度影响场分布范围和震中位置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由此判定:在地震高烈度区内的南澎列岛共轭断层活动构造,乃是南澳大地震发震构造。由于南澎列岛的发震构造机制,令发生南澳大地震时,在潮汕与闽南地区的海岸线出现海潮退而复涨的异常现象。这是20世纪中国南海近海唯一伴有海啸发生的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汕头市 南澳7.3级地震 发震构造机制 海啸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北部区域地壳形变、构造地貌与孕震构造模型研究——以2008年与2014年新疆于田7.3级地震为例 被引量:9
17
作者 葛伟鹏 袁道阳 +1 位作者 邵延秀 陈继锋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10-723,共14页
为了清晰认识发生于青藏高原西北部2008年与2014年的两次于田MS7.3地震发震构造环境与构造地貌特征,本文利用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分析"喀喇昆仑—西昆仑—康西瓦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结合区域活动断裂研究资料、相对于塔里木盆地... 为了清晰认识发生于青藏高原西北部2008年与2014年的两次于田MS7.3地震发震构造环境与构造地貌特征,本文利用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分析"喀喇昆仑—西昆仑—康西瓦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结合区域活动断裂研究资料、相对于塔里木盆地的两期GPS速度场资料和区域运动学特征等讨论两次MS7.3地震所处的青藏高原西北部区域构造环境和地壳运动学特征,分析喀喇昆仑断裂、阿尔金断裂康西瓦段、龙木错-邦达错断裂及贡嘎错断裂所围限的西昆仑地块的地质构造背景、阿尔金断裂西南端发震断裂活动性及孕震环境等发震构造基本条件;进而利用"地形剖面"方法及断裂分布特征分析震源区的地形地貌特征,给出晚第四纪以来的地貌形态与发震构造的关系,从区域构造地貌学和GPS地壳运动学的角度探讨中上地壳变形特征及孕震过程;最后讨论区域孕震构造、克尔牙张性裂谷演化过程和地球动力学背景等。通过地形剖面及区域地貌综合分析新疆于田2008年MS7.3拉张型发震构造和2014年MS7.3走滑拉张型地震的发震构造特点的区别,认为2014年发生的地震可能与2008年MS7.3地震同震库伦应力变化、触发过程及震后变形过程密切相关,并且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区存在明显的东西向拉张性构造单元,可能与青藏高原1015 Ma以来的地壳减薄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于田7.3级地震 数字高程模型 地形地貌特征 GPS速度场 发震构造模型 青藏高原西北部 区域地壳运动特征 区域孕震构造
下载PDF
云南活动性断裂带的结构变异与孕震体构造的空间关系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晋南 王华林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68-276,共9页
中国的强震主要发生在一些板内大型走滑断裂带上,地震的破裂基本上是以走滑型破裂为特征。在这些活动性的走滑断裂带上形成的孕震体构造与该走滑断裂结构在空间的变化有关,并且表现出几种主要的变异形式。结合西南地区地震构造的实例... 中国的强震主要发生在一些板内大型走滑断裂带上,地震的破裂基本上是以走滑型破裂为特征。在这些活动性的走滑断裂带上形成的孕震体构造与该走滑断裂结构在空间的变化有关,并且表现出几种主要的变异形式。结合西南地区地震构造的实例,本文剖析了这几种结构变异形式,阐明了孕震体构造存在的空间机制。本文从地震与构造丛集相关及其所具有的分维特征入手,展开了对孕震区断裂结构变异特征的识别和孕震体空间机制的探讨,表述了一条活动性大断裂必须由若干次级断裂和无数中小断裂的空间组合,才能形成孕震体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震构造体 构造丛集 断裂带 结构变异 地震
下载PDF
麻城1932年6级地震孕震构造机制探讨 被引量:5
19
作者 雷东宁 蔡永建 +2 位作者 余松 乔岳强 吴建超 《国际地震动态》 2012年第7期20-24,共5页
通过收集前人有关地震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麻城1932年6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并探讨了其孕震构造机制。研究认为,麻城—团风主干断层为该地震的发震构造,次级断层受主干断层控制;震中区处于区域重力、磁力异常区... 通过收集前人有关地震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麻城1932年6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并探讨了其孕震构造机制。研究认为,麻城—团风主干断层为该地震的发震构造,次级断层受主干断层控制;震中区处于区域重力、磁力异常区,区内存在低阻层;麻城6级地震是在区域NEE向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壳幔尺度垂直隆升共同作用的浅源地震事件;壳幔深度的上隆及NEE向的构造主压应力分别成为该区处于伸展构造环境和具有剪切走滑性质的主要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城6级地震 发震构造 孕震构造机制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孕震构造块体与相应地震区划分方法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晓娲 秦四清 +3 位作者 薛雷 张珂 陈竑然 翟梦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25-339,共15页
可靠地划分地震区可奠定地震预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的地质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等通过研究分析指出板内孕震构造块体侧向边界可由区域性大断层或由区域性大断层与板块边界界定,底边界为康拉德面或低速高导层;板间孕震构造块体... 可靠地划分地震区可奠定地震预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的地质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等通过研究分析指出板内孕震构造块体侧向边界可由区域性大断层或由区域性大断层与板块边界界定,底边界为康拉德面或低速高导层;板间孕震构造块体为俯冲板块,可由区域性大断层和(或)板块边界约束;在同一个孕震构造块体和同一轮地震周期的地震具有内在联系。因此,地震区可定义为代表相应孕震构造块体地震活动的区域,其可表征该块体内源自锁固段破裂的地震活动。基于笔者等提出的孕震构造块体和相应地震区边界确定原则,把全球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划分为62个地震区;每个地震区的分区方案均通过了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的检验,这说明方案可靠。进而,笔者等归纳总结了地震区划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震构造块体 地震区划分 区域性大断层 板块边界 锁固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