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8.0级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及其发震构造初探 被引量:40
1
作者 吕坚 苏金蓉 +5 位作者 靳玉科 龙锋 杨雅琼 张致伟 汤兰荣 李超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17-925,共9页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汶川8.0级地震及其2,216次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得到2,061次地震的震源位置,定位结果在水平向和垂直向的估算误差大致为1~2km和2~3km。8.0级主震的震中位置大致为北纬31.00°,东经103.38°,震源深度13km左右...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汶川8.0级地震及其2,216次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得到2,061次地震的震源位置,定位结果在水平向和垂直向的估算误差大致为1~2km和2~3km。8.0级主震的震中位置大致为北纬31.00°,东经103.38°,震源深度13km左右,发震构造为龙门山中央断裂。余震震中沿走向分布的总长度为330km左右,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在3~20km,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活动特征。南段以龙门山中央断裂活动为主,后山断裂和前山断裂也有地震发生,这3条断裂自西向东倾角似乎逐渐变缓,形成叠瓦状的破裂分布。北段龙门山中央断裂、平武-青川断裂等多条断裂参与了发震过程,地震破裂既有逆冲推覆,也有右旋走滑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盖格定位方法 双差定位方法 发震构造
下载PDF
六盘山断裂带的地震构造特征与强震危险背景 被引量:23
2
作者 杜方 闻学泽 +3 位作者 冯建刚 梁明剑 龙锋 吴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45-559,共15页
集成活动构造与震源机制解、重新定位小震分布、历史与现今地震、GPS速度场等资料,综合分析了六盘山断裂带的构造动力学条件与变形方式、横剖面构造、历史强震破裂背景、GPS形变以及现代地震活动性,进而探讨了该断裂带的强震危险背景.... 集成活动构造与震源机制解、重新定位小震分布、历史与现今地震、GPS速度场等资料,综合分析了六盘山断裂带的构造动力学条件与变形方式、横剖面构造、历史强震破裂背景、GPS形变以及现代地震活动性,进而探讨了该断裂带的强震危险背景.结果表明:NNW向六盘山断裂带的运动与变形主要缘于青藏地块东北缘的向东水平挤出受到相对稳定的华北地块西缘(鄂尔多斯地块)阻挡而聚集的水平挤压作用;此外,海原和陇县—宝鸡两条NW向走滑断裂带的左旋运动在右阶区的局部会聚作用,也由六盘山断裂带的变形与运动来承受与转换.横剖面上,六盘山断裂带表现为向东推覆的大型逆冲构造带,主滑脱带位于~25km深处,之下很可能存在分隔青藏与华北地块的超壳-岩石圈型深断裂带.沿六盘山断裂带中-南段以及更靠南东的陇县—宝鸡断裂带存在总长为120~140km、至少最近~1400年未发生M≥61/2强震破裂的地震空区.地震空区内的断裂,GPS形变显示已有显著应变积累,地震活动上出现为小震稀疏或空缺的部位,以及低b值区,反映那里的断面业已闭锁,并已有高应力积累.因此,六盘山断裂带中-南段和陇县—宝鸡断裂带应是未来可能发生强震/大地震的两个危险地段,潜在地震的最大矩震级估值分别为M_W=7.3±和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构造 地震空区 GPS形变 断层闭锁 强震危险背景
下载PDF
2019年四川长宁MS6.0地震序列重定位和震源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徐志国 梁姗姗 +3 位作者 盛书中 张广伟 邹立晔 周元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77-391,I0001,共16页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20日期间四川区域台网记录到的地震进行重定位,得到7030个重定位事件,并获得了四川长宁MS6.0地震序列较准确的空间分布,并据此计算了震后长宁震源区的平均b值,分析了地震序列的活动性;利用...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20日期间四川区域台网记录到的地震进行重定位,得到7030个重定位事件,并获得了四川长宁MS6.0地震序列较准确的空间分布,并据此计算了震后长宁震源区的平均b值,分析了地震序列的活动性;利用近震全波形拟合方构深法东造,获浅获得的得了趋如主势下,震且主及西要4部结次地果MS:区≥①地5.0震四地的川震频长的度宁震远余源远震机高序制于列解东呈和部N矩W地-心区SE深;向②度分,b初布值倸步,空余分间震析分嬃深了布度本显分次示布地,整震震体后序呈长列现宁的出地发西区震呈现出明显的挤压构造环境;③主震和4次震级较大余震的矩心深度均较浅,尽管均为逆冲型为主的地震事件,但破裂面走向有所差异;④推测主震及中强余震是长宁背斜地区既有断裂或者同震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生断层长期受到外力挤压而错断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地震 重定位 B值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下载PDF
2012年2月2日盖州M_L4.7震群序列特征及发震构造探讨 被引量:9
4
作者 曹凤娟 王亮 +2 位作者 焦明若 翟丽娜 王岩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42-852,共11页
2012年2月2日盖州ML4.7震群序列随着时间的推移能量释放有逐渐减弱的趋势,期间有2次明显的加速释放过程.双差定位结果显示,盖州震群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金州断裂和营口-海城断裂之间,大体呈NW向展布,序列随时间有从金州断裂向营口-海城... 2012年2月2日盖州ML4.7震群序列随着时间的推移能量释放有逐渐减弱的趋势,期间有2次明显的加速释放过程.双差定位结果显示,盖州震群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金州断裂和营口-海城断裂之间,大体呈NW向展布,序列随时间有从金州断裂向营口-海城断裂迁移的趋势,震源深度大部分集中在6 ~ 9km.2月2日发生的2次4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P轴方位为94°~120°,这与前人对这一地区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的结果基本吻合,表明2月2日发生的盖州ML4.7地震序列是在NWW或近EW向区域应力场作用下,金州断裂走滑错动的结果.但7月12日和11月1日的2次4级地震的P轴方位转变为近NS向,且从精定位结果来看,这2次地震有往NW向营口-海城断裂迁移的趋势,由此推测这2次明显的应力释放过程不单纯是金州断裂滑动的结果,营口-海城断裂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声发射等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盖州ML4.7震群的发震构造为NE向的金州断裂和营口-海城2条雁行断裂.该震群的发生可能是金州断裂和营口-海城断裂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表明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金州断裂和营口-海城断裂有活动的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 震群序列 雁行断裂 声发射 发震构造
下载PDF
广西北流M_S5.2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及其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阎春恒 向巍 +4 位作者 苏珊 周斌 黄惠宁 潘岳怡 梁结 《华北地震科学》 2019年第S01期12-16,42,共6页
收集广西北流5.2级地震序列波形和震相资料,采用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方法对北流5.2级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采用CAP方法反演了北流5.2级地震震源机制。结合地质调查、地震烈度、地震精定位等结果,探讨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收集广西北流5.2级地震序列波形和震相资料,采用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方法对北流5.2级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采用CAP方法反演了北流5.2级地震震源机制。结合地质调查、地震烈度、地震精定位等结果,探讨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北流5.2级地震序列呈北西向优势展布,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6~9 km。震源机制为走滑型,NWW向节面为可能的地震破裂面,初步推测NW向的米场-石窝断裂为发震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 波形互相关 震源机制解 发震构造 北流地震
下载PDF
Seismotectonics of the 26 November 2005 Jiujiang-Ruichang,Jiangxi,Ms 5.7 Earthquake 被引量:6
6
作者 HAN Zhujun LUFushui +2 位作者 JI Fengju ZENG Xinfu An Yanfe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期497-509,共13页
The 26 November 2005 Jiujiang-Ruichang, Jiangxi, Ms 5.7 earthquake occurred in a seismotectonic setting of moderate earthquake. The northwest-trending Xiangfan-Guangji fault (XFG) does not enter into the epicenter v... The 26 November 2005 Jiujiang-Ruichang, Jiangxi, Ms 5.7 earthquake occurred in a seismotectonic setting of moderate earthquake. The northwest-trending Xiangfan-Guangji fault (XFG) does not enter into the epicenter vicinity, but the northeast-trending Ruichang-Wuning fault (RWF) as a regional fault extends to the epicenter nearby, appearing as the Ruichang basin and its marginal faults. Tilting of the Ruichang Basin (RCB) in the Quaternary was controlled by the RCB southeast- marginal, buried fault (RSMBF). Shallow geophysical survey reveals that the RSMBF caused an offset of the reflection layers. Drill hole columnar section demonstrates that there are about 10-12 m displacement in the lower section of the middle-Pleistocene Series along the RSMBF, but no disruption is found in the upper section of the middle-Pleistocene Series. The RSMBF not only has activity in the Quaternary, but also coincides with the nodal plane I from the focal mechanism of the Jiujiang- Ruichang Ms 5.7 earthquake. This evidence, including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and isoseismic lines, strongly suggests that the RSMBF might be the seismogenic tectonics. The RWF is discontinuous at the surface, and consists of three en echelon Quaternary basins, which are the Ruichang, Fanzhen and Wuning basins. Three moderate earthquakes, the Fanzhen ML 4.9 earthquake, the Yejiapu ML 4.1 earthquake and the Jiujiang-Ruichang Ms 5.7 earthquake, have happened in the basins since 1995. The seismogenic tectonics of the Jiujiang-Ruichang Ms 5.7 earthquake is not isolated, but may be controlled by the RWF at depth, the slip of which causes the accumulation of energy for earthquake occur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ujiang-Ruichang Ms 5.7 earthquake buried fault Ruichang basin seismo-tectonics
下载PDF
FURTHER STUDY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IN THE JIAN GSU-ZHEJIAN G-ANHUI AREA, EASTERN CHINA
7
作者 陈胜早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0年第12期1014-1018,共5页
The author has proved the presence of the NW-trending Hangzhou Bay deep fault by the gravity inversion of a constant density model, and subsequently further discovered through the integrated gravity-seismic inversion ... The author has proved the presence of the NW-trending Hangzhou Bay deep fault by the gravity inversion of a constant density model, and subsequently further discovered through the integrated gravity-seismic inversion of a multi-layered variable density model that this NW-trending tectonic belt is a transitional zone not only of the low-density lay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USTAL MAGNETOSPHERE seismo-tectonics DEEP structural boundary.
原文传递
Discussion on the Precise Relocation and Seismo-Tectonics of the Jiujiang-Ruichang Earthquake
8
作者 Tu Jian Ni Sidao +2 位作者 Shen Xiaoqi Gao Jianhua Zeng Xinfu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8年第1期42-51,共10页
Based on relocating the Jiujiang-Ruichang earthquake sequence which occurred on November 26, 2005 in Jiangxi Province with the double-difference (DD) algorithm and master event techniqu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foc... Based on relocating the Jiujiang-Ruichang earthquake sequence which occurred on November 26, 2005 in Jiangxi Province with the double-difference (DD) algorithm and master event techniqu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focal mechanism of the main shock (MsS.7) and the probable seismo-tectonics. The precise reloc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verage horizontal error is 0.31kin in a EW direction and 0.40kin in a NS direction, and the average depth error is 0.48kin. The focal depths vary from 8kin to 14kin, with the predominant distribution at 10kin - 12kin. The epicenter of the main shock is relocated to be 29.69^oN, 115.74^oE and the focal depth is about 10.Skin. Combining the predominant distribution of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the focal mechanism of the main shock and the tectonic conditions of N-E- and NW-strike faults growth in the seismic region, we infer that the main shock of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was caused by a NW striking buried fault in the Rnichang basin. The nature of seismic faults needs to be further explo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ujiang-Ruichang earthquake 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 algorithm Master event techniqu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seismo-tectonics
下载PDF
九江-瑞昌地震的精确定位及其发震构造初探 被引量:34
9
作者 吕坚 倪四道 +2 位作者 沈小七 高建华 曾新福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6-174,共9页
联合采用双差法和主事件法,对2005年11月26日发生在江西省九江县与瑞昌市交界的5.7级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5.7级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精定位后震源位置的估算误差在EW方向上平均为0.31km,N... 联合采用双差法和主事件法,对2005年11月26日发生在江西省九江县与瑞昌市交界的5.7级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5.7级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精定位后震源位置的估算误差在EW方向上平均为0.31km,NS方向上平均为0.40km,竖直方向上平均为0.48km,故而得到了更加精细的空间分布图像。此次地震序列在NNW-NW向呈现优势分布,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8~14km,又以10~12km最具优势。主震的震源位置大致为北纬29.69°,东经115.74°,震源深度约10.8km。结合地震序列优势分布、主震震源机制解和震区NE向、NW向断裂发育的构造背景,初步推测本次地震序列的主震可能是由瑞昌盆地内的一条NW向隐伏断层活动引发的,发震断层的性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地震 双差地震定位法 主事件地震定位法 震源机制解 地震构造
下载PDF
有关华北平原强震发震构造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8
10
作者 江娃利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5-141,共7页
文中讨论了近300年来发生在华北平原5次M≥7强震的构造特征及存在问题。其中包括对1966年邢台地震不存在地表地震断层的认识,对唐山地震的发震断层是西倾逆冲走滑断裂引发的问题,以及对1830年磁县地震和1937年菏泽地震发震构造环境的讨... 文中讨论了近300年来发生在华北平原5次M≥7强震的构造特征及存在问题。其中包括对1966年邢台地震不存在地表地震断层的认识,对唐山地震的发震断层是西倾逆冲走滑断裂引发的问题,以及对1830年磁县地震和1937年菏泽地震发震构造环境的讨论。作者认为,当前在华北平原强震构造研究中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该区主要构造的晚第四纪活动状况不清楚,由此影响了华北平原强震构造标志的建立。如何在众多断裂中甄别出全新世活动的断裂,是开展华北平原未来强震危险性预测最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强震 发震构造 问题讨论
下载PDF
川主寺—黄龙左行走滑剪切断层和松潘—平武剪切转换构造体制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家声 黄雄南 +1 位作者 牛向龙 刘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32,共18页
石炭系碳酸盐岩中大规模断层崖残留体是研究区新构造变动的显著地貌特征。相关摩擦滑动面的产状、擦痕线理定向及其运动学标志的野外观测数据表明,西起川主寺,东抵黄龙乡,中更新世(Q2)以来存在一条近东西走向的左行走滑断层。沿川主寺... 石炭系碳酸盐岩中大规模断层崖残留体是研究区新构造变动的显著地貌特征。相关摩擦滑动面的产状、擦痕线理定向及其运动学标志的野外观测数据表明,西起川主寺,东抵黄龙乡,中更新世(Q2)以来存在一条近东西走向的左行走滑断层。沿川主寺—黄龙左行走滑断层的位移在切错了近SN走向的岷山隆起后,向东追踪并改造先存的雪山逆冲断层,在黄龙乡以东通过3种方式发生了构造和位移转换,即(1)其前方北侧派生出一系列NE走向的左行剪切断裂;(2)沿走向位移逐渐减弱为顺层滑动;(3)其前方南侧转化为沿近SN向虎牙断裂的左旋斜冲。川主寺—黄龙断裂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及其与岷江、虎牙冲断层的构造联系,支持一个左行剪切转换构造体制。松潘—平武地区的卫星遥感图像,1970—2008年的地震活动性,以及1991年以来4次GPS重复测量结果所建立的现今位移矢量场等证据表明,川主寺—黄龙左行走滑断裂系统是继东昆仑—岷江断裂组合之后发育起来的、现在仍然活动的剪切转换断裂构造,是青藏高原东缘东北角的典型地震构造样式之一,反映了青藏高原物质具有向东逃逸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主寺—黄龙 断层崖 擦痕线理 地震构造 转换断层
下载PDF
Seismo-tectonic divisions of strong earthquakes with M_s≥7.0 and their tectonic geomorphology along Xianshuihe-Xiaojiang fault zone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世民 谢富仁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1年第1期38-48,117,共12页
Seismo-tectonic areas of historical strong earthquakes with MS(7 along Xianshuihe-Xiaojiang fault zone are divided, and their individual fault-pattern and tectonic geomorphology are analyzed. Those strong-earthquake a... Seismo-tectonic areas of historical strong earthquakes with MS(7 along Xianshuihe-Xiaojiang fault zone are divided, and their individual fault-pattern and tectonic geomorphology are analyzed. Those strong-earthquake areas are located in some special parts of the fault zone, where the major branch-faults of the fault zone form left stepping, parallel, and fork-like patterns. In the strong-earthquake areas structurally complicated basins are developed, such as pull-apart basins in fork-like area, in double stepping area, and in stepping and fork-like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o-tectonic division fault zone pull-apart basin fault-clogged pond
下载PDF
辽宁省1:100万地震构造图编制与分析
13
作者 李玉森 万波 +2 位作者 曲乐 索锐 李伟 《华南地震》 2021年第1期16-25,共10页
《辽宁省1:100万数字地震构造图》以ArcGIS为平台,以《1:400万中国地震构造图》和《辽宁省1:50万地质图》为底图,结合近年来1:25万、1:20万、1:5万地质调查新成果和城市活断层探测等有关资料,采用新方法、新规范(GB/T 36072-2018、DB/T ... 《辽宁省1:100万数字地震构造图》以ArcGIS为平台,以《1:400万中国地震构造图》和《辽宁省1:50万地质图》为底图,结合近年来1:25万、1:20万、1:5万地质调查新成果和城市活断层探测等有关资料,采用新方法、新规范(GB/T 36072-2018、DB/T 73-2018、GB/T 985-2015)[1-3]编制而成。图中对于辽宁地区地震活动性要素、地震构造基础条件、地层要素、主要构造要素进行了深入探讨,重点建立了42条活动断裂数据库,并增加了依兰—伊通断裂、密山—敦化断裂、金州断裂、鸭绿江断裂等研究新成果。为辽宁省地震构造研究及地震危险区划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震构造 数据库 新规范 辽宁省
下载PDF
从强震前中强地震活动探讨川滇菱形块体内未来强震的可能性
14
作者 龙德雄 《四川地震》 2002年第4期28-34,共7页
对中国西部南北地震带及相邻地区 ,190 0年以来 19次强震震前的中强地震活动图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9个震例显示 ,强震前在震中地区往往有早期地震和临震前的较大地震活动 ,而且早期地震至临震前较大地震活动的间隔时间与较大地震... 对中国西部南北地震带及相邻地区 ,190 0年以来 19次强震震前的中强地震活动图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9个震例显示 ,强震前在震中地区往往有早期地震和临震前的较大地震活动 ,而且早期地震至临震前较大地震活动的间隔时间与较大地震至主震时间有一个线性比值关系。通过给出的计算公式 :M =5 8+1 30 8logT(a) ,结合未来强震地区近期出现的中强地震事件的特定指标 ,预测研究区内未来强震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 川滇菱形块体 强震 南北地震带 震级
下载PDF
鲜水河—小江断裂带7级以上强震构造区的划分及其构造地貌特征 被引量:26
15
作者 张世民 谢富仁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6-44,共9页
划分了鲜水河—小江断裂带 7级以上历史地震的强震构造区 ,分析了各强震构造区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特征 .认为强震构造区是沿断裂带的一些特殊构造段落 ,区内以断裂带主要分支断层的左阶斜列、并行排列或三叉构造组合为主体构造格局 .强... 划分了鲜水河—小江断裂带 7级以上历史地震的强震构造区 ,分析了各强震构造区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特征 .认为强震构造区是沿断裂带的一些特殊构造段落 ,区内以断裂带主要分支断层的左阶斜列、并行排列或三叉构造组合为主体构造格局 .强震构造区内发育了构造较复杂的盆地类型 ,如三叉区拉分盆地、双阶区拉分盆地和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构造区 断裂带 断陷盆地 断裂构造 三叉构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