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2篇文章
< 1 2 8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门山及其邻区的构造和地震活动及动力学 被引量:437
1
作者 邓起东 陈社发 赵小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89-403,共15页
论述了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岷山隆起、成都平原和龙泉山地区的构造和地震活动,讨论了构造活动特点和演化历史,并分析了它们的形成机制和动力学问题。
关键词 龙门山 岷山 构造活动 动力学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234
2
作者 王椿镛 W.D.Mooney +3 位作者 王溪莉 吴建平 楼海 王飞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6,共16页
根据云南和四川地震台网 1 74个台站记录的 4 62 5个区域地震初至 P波和 S波走时资料 ,并结合其它深部地球物理资料 ,确定了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 .在上地壳速度异常分布中 ,四川盆地为正异常 ,川西高原为负异常 ,龙门山断裂... 根据云南和四川地震台网 1 74个台站记录的 4 62 5个区域地震初至 P波和 S波走时资料 ,并结合其它深部地球物理资料 ,确定了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 .在上地壳速度异常分布中 ,四川盆地为正异常 ,川西高原为负异常 ,龙门山断裂带为正、负异常的边界 .龙门山断裂、鲜水河断裂以及红河断裂等 ,在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速度异常中仍显示出构造分界特征 ,说明它们可能穿透了莫霍界面 .腾冲火山区和攀西构造带在 50 km深度上呈现负速度异常 ,与上地幔温度和物质组成的差异相联系 .川滇地区地壳结构的总体特征是 :地壳和上地幔的低平均速度 ,地壳厚度变化剧烈 ,地壳和 (或 )上地幔存在高导层、高热流值 .这些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构造背景有关 .川滇菱形块体在地壳内总体上为正常或正异常速度 ,而其边界的深大走滑断裂存在负速度异常 ,它有助于地壳块体沿断裂的侧向挤出 .在主要的地震带上 ,中下地壳的负速度异常与地震活动性相关 .多数强烈地震发生在具有正速度异常或正常速度分布的上中地壳深度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震 莫霍界面 三维速度结构 网格方法 板块碰撞 地震活动性 川滇地区
下载PDF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与强震活动 被引量:193
3
作者 张国民 马宏生 +1 位作者 王辉 王新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02-610,共9页
本文在前人对中国大陆及周边活动地块研究和划分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6个Ⅰ级活动地块区和2 2个Ⅱ级活动地块之间共2 6个活动边界带的构造变形与强震活动,包括强震分布与活动边界带的关系,边界带构造活动速率与地震活动水平及强震复发期... 本文在前人对中国大陆及周边活动地块研究和划分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6个Ⅰ级活动地块区和2 2个Ⅱ级活动地块之间共2 6个活动边界带的构造变形与强震活动,包括强震分布与活动边界带的关系,边界带构造活动速率与地震活动水平及强震复发期等的关系.给出了边界带强震活动水平与构造活动速率之间的线性关系和强震复发期长短与构造活动速率的反向变化关系.从而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大陆活动地块构造及其块体运动特征,以及块体边界带的构造变形对强震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 边界带 强震活动 构造变形
下载PDF
川滇交界东段昭通、莲峰断裂带的地震危险背景 被引量:125
4
作者 闻学泽 杜方 +6 位作者 易桂喜 龙锋 范军 杨攀新 熊仁伟 刘晓霞 刘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361-3372,共12页
川滇交界东段NE向昭通、莲峰断裂带的研究程度较低.为了了解该断裂带是否存在发生强震/大地震的危险背景,我们基于区域活动构造与动力学、重新定位的小震分布和震源机制解、历史地震破裂区、GPS形变场、现代地震活动及其参数图像等多学... 川滇交界东段NE向昭通、莲峰断裂带的研究程度较低.为了了解该断裂带是否存在发生强震/大地震的危险背景,我们基于区域活动构造与动力学、重新定位的小震分布和震源机制解、历史地震破裂区、GPS形变场、现代地震活动及其参数图像等多学科的信息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昭通、莲峰断裂带是川滇-华南活动块体/地块边界带的一部分,也是活动及变形的大凉山次级块体与相对稳定的华南地块之间的边界带;结构上表现为2个平行展布、朝南东推覆的断裂带,现今运动为带有显著逆冲分量的右旋走滑性质.沿昭通断裂带无大地震的时间至少为1700余年,目前存在地震空区.GPS变形图像反映昭通、莲峰断裂带已不同程度闭锁.另外,昭通断裂带的鲁甸附近以及莲峰断裂带的南段分别存在异常低b值区或高应力区.已由低b值区和小震空白区识别出昭通断裂带上的鲁甸—彝良之间存在高应力闭锁段,并估计出其潜在地震的最大矩震级为MW7.4.本研究因此认为昭通断裂带存在发生强震/大地震的中-长期危险背景,而莲峰断裂带的危险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带 地震空区 GPS形变场 地震活动性 地震危险背景
下载PDF
京津唐地区地壳结构与强震的发生──I.P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96
5
作者 孙若昧 刘福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599-607,T001,共10页
用1984-1991年发生在京津唐地区(37°-41°N,112.5°-120°E)的2505个地震的22234条P波到时进行的层析成像,揭示了地震活动性与速度图像间的联系:1.公元1000年以来该区... 用1984-1991年发生在京津唐地区(37°-41°N,112.5°-120°E)的2505个地震的22234条P波到时进行的层析成像,揭示了地震活动性与速度图像间的联系:1.公元1000年以来该区强震震中在上地壳的投影大多分布在高速块体内或高速块体与低速块体相交地带,偏高速体的一侧.2.唐山地震和三河-平谷地震所处的构造背景相似,均未依傍大断层,处在介质速度变化剧烈部位.3.宁河与唐山、滦县分别位于规模大小、位置深浅不同的两个不同的高速块体处,可以解释唐山地震序列震源深度分布东北浅西南深的总体特征.4.唐山地震可能是由一条北西向的地下隐伏断层扩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唐地区 CT 地震活动性 地壳结构 强震
下载PDF
京津唐地区中上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94
6
作者 于湘伟 陈运泰 王培德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4,共14页
根据华北遥测台网和延庆-怀来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京津唐地区(113.5~119.5E,38.0 ~41.5N)1992~1999年共16 048条P波首波到时资料,利用近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该地区中、上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并用所得到的地震波三维P波速度模型同时... 根据华北遥测台网和延庆-怀来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京津唐地区(113.5~119.5E,38.0 ~41.5N)1992~1999年共16 048条P波首波到时资料,利用近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该地区中、上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并用所得到的地震波三维P波速度模型同时得到了震级ML1.7~6.2的1 132次地震的精确震源参数.反演结果揭示了京津唐地区地震P波速度结构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唐地区 华北遥测台网 数字地震台网 P波速度结构 上地壳 震级 震源参数 地震层析成像 三维速度结构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四川岷江断裂带北段的新活动、岷山断块的隆起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96
7
作者 周荣军 蒲晓虹 +2 位作者 何玉林 黎小刚 戈天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85-294,共10页
岷山断块由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自西向东的推覆逆掩运动所形成 ,处于我国南北地震带的中段。受区域NWW向主压应力场的控制 ,岷江断裂带第四纪以来表现为明显的推覆逆掩运动并具有一定的左旋走滑分量 ,岷山断块则处于强烈的隆起抬升状态... 岷山断块由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自西向东的推覆逆掩运动所形成 ,处于我国南北地震带的中段。受区域NWW向主压应力场的控制 ,岷江断裂带第四纪以来表现为明显的推覆逆掩运动并具有一定的左旋走滑分量 ,岷山断块则处于强烈的隆起抬升状态。航片解译及野外地质考察结果表明 ,岷江断裂带由数条次级断裂呈羽列组合而成 ,其中尕米寺 -川盘右阶羽列区的羽列距达3km ,控制了低序次的地震破裂单元。第四纪地貌发育过程及断错地貌研究结果表明 ,岷江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 0 37~ 0 53mm/a ,水平位错量与垂直位错量大致相当 ;岷山断块第四纪以来的平均隆起速率为 1 5mm/a左右。地震活动特征表明 ,该地区 6级以上强震丛集于强烈活动的断块边界断裂上 ,中强地震及小震发生在新构造隆起区及近东西向断裂带上 ,与断裂的活动性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活动断块 断错地貌 地震活动
下载PDF
龙门山逆断裂带中段的构造地貌学研究 被引量:79
8
作者 赵小麟 邓起东 陈社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22-428,共7页
龙门山逆断裂带中段由3条主要的逆断裂带组成,根据构造地貌学特征和地震活动性推测,其第四纪活动性自南西向北东方向递减,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其中灌县-江油断裂控制了山地与平原或山地与丘陵区的分界以及第四系的厚度,根据这一... 龙门山逆断裂带中段由3条主要的逆断裂带组成,根据构造地貌学特征和地震活动性推测,其第四纪活动性自南西向北东方向递减,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其中灌县-江油断裂控制了山地与平原或山地与丘陵区的分界以及第四系的厚度,根据这一特征可知该断裂的活动性自南向北,在大邑、灌县和彭县一带最强,绵竹次之,安县至江油最弱。断裂活动的分段性可能受龙门山北部南北向岷山隆起的控制。由于新构造活动分布在3条断裂上,所以区内以6级以下的中小地震活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逆断裂带 构造地貌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渤海及其邻区的地震层析成像 被引量:67
9
作者 孙若昧 赵燕来 梅世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44-54,共11页
由渤海周边地区地震台网记录的P波到时进行层析成像研究,得到了该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图像的新信息.结果表明:1.渤海湾内地壳薄,是Moho面上隆的中心.2.渤张断裂由几段相接而成,属壳内断裂.3.该区岩石层厚度变化显著,渤海内为110km,燕... 由渤海周边地区地震台网记录的P波到时进行层析成像研究,得到了该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图像的新信息.结果表明:1.渤海湾内地壳薄,是Moho面上隆的中心.2.渤张断裂由几段相接而成,属壳内断裂.3.该区岩石层厚度变化显著,渤海内为110km,燕山地区大于180km.渤海湾内上地幔盖层速度是研究区内最高的,最大值为8.45km/s,其岩石成分是高密度物质.这是该区呈现高重力异常的缘由.4.渤海内庙岛西部中地壳有一近似圆状的低速体,渤海内强震以及近期地震活动沿其周边展布,那里是高、低速块体的交界部位.研究区内其它地区的强震一般也发生在地壳中高速块体的边侧,或高速块体与低速块体的交界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地区 CT层析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20世纪云南地震活动研究 被引量:68
10
作者 皇甫岗 石绍先 苏有锦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9,共9页
20世纪云南地区地震活动以极高的频度、强度和成灾率而位居我国大陆之前列。本文通过对过去百年地震活动所做的研究作一总结 ,归纳出一系列关于云南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及其控制地震孕育发展的地球动力过程的基本认识 ,以期对将要进入的 2 ... 20世纪云南地区地震活动以极高的频度、强度和成灾率而位居我国大陆之前列。本文通过对过去百年地震活动所做的研究作一总结 ,归纳出一系列关于云南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及其控制地震孕育发展的地球动力过程的基本认识 ,以期对将要进入的 2 1世纪的地震监测布局、成因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云南地区 地震活动 地震监测
下载PDF
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体形成过程模拟 被引量:60
11
作者 张关龙 陈世悦 +3 位作者 鄢继华 姜在兴 宋国奇 邱桂强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0-55,共6页
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体是断陷盆地内一类重要的岩性油气藏。通过室内水槽实验模拟了不同条件下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体的形成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触发机制是三角洲前缘发生滑塌和形成浊积体的前提,它包括地震、波浪等外界触发机制,也包括... 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体是断陷盆地内一类重要的岩性油气藏。通过室内水槽实验模拟了不同条件下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体的形成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触发机制是三角洲前缘发生滑塌和形成浊积体的前提,它包括地震、波浪等外界触发机制,也包括前缘砂体自身重力所产生的压实沉陷等。其中地震作用可以破坏三角洲前缘的稳定性,形成液化滑塌浊积体和断阶滑塌浊积体。波浪作用可以侵蚀浪基面附近的三角洲前缘砂体,并在回流作用下携带至最大浪基面之下再沉积,沉积过程中形成小型浊积体。无外界触发机制作用下主河道入水口处的砂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部泥岩压实沉陷,也可形成滑塌浊积体。浊积体迁移的动力主要是滑塌砂体自身的重力,其中的断阶滑塌浊积体还受到后续叠置体的碰撞力,因此其可以移动更远的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前缘 滑塌浊积体 水槽实验 地震作用 波浪作用
下载PDF
青海门源─福建宁德地学断面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被引量:57
12
作者 王椿镛 林中洋 陈学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590-598,共9页
概述了青海门源─福建宁德地学断面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结果.综合研究以贯穿断面的深地震测深剖面资料为基础.综合地球物理模型表明了各大地构造单元的结构特征及相互关系.断面显示了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相互作用的结... 概述了青海门源─福建宁德地学断面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结果.综合研究以贯穿断面的深地震测深剖面资料为基础.综合地球物理模型表明了各大地构造单元的结构特征及相互关系.断面显示了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断面西段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急剧的岩石圈缩短使地壳增厚;断面东段则处于西太平洋裂陷引张状态,形成一系列张性断裂和断陷盆地,导致岩石圈变薄,地壳亦随之减薄.本文还讨论了断面中几个重要构造单元的动力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断面 深部构造 岩石圈 门源-宁德 地球物理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冲断带与四川盆地的现今构造表现:数字地形和地震活动证据 被引量:56
13
作者 贾秋鹏 贾东 +5 位作者 朱艾斓 陈竹新 胡潜伟 罗良 张元元 李一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1-44,共14页
龙门山冲断带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东缘之间,其现今地貌和构造活动表现对于理解青藏高原东缘和四川盆地晚新生代的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已有的认识多数是从“山”的角度得出的,我们尝试从“盆”这一角度,利用近20年来的地震活动... 龙门山冲断带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东缘之间,其现今地貌和构造活动表现对于理解青藏高原东缘和四川盆地晚新生代的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已有的认识多数是从“山”的角度得出的,我们尝试从“盆”这一角度,利用近20年来的地震活动资料和地震反射剖面,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通过三维可视化分析软件来探讨四川盆地及龙门山的地貌特征和现代构造活动表现。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龙门山的现今地貌和地震分布具有明显的南北分段性;2)青藏高原东缘活动块体边界表现为由龙门山南段北东向构造在安县附近转折为岷山的南北向构造;3)龙门山南段的现代地震活动已深入四川盆地内部,形成地壳规模的楔形逆冲构造,地震活动、现代地貌和地震反射剖面的证据揭示了龙门山及四川盆地存在晚新生代构造缩短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形地貌 构造缩短 晚新生代 龙门山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八宝山断裂带逸出氡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映震效能 被引量:50
14
作者 杜建国 宇文欣 +4 位作者 李圣强 简春林 朱自强 陈华静 康春丽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55-162,共8页
给出了 1 992年 5月至 1 996年 1 2月八宝山断裂带断层气中氡的浓度实测值 ,并讨论了氡异常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地震的关系。二个测点断层气中氡的浓度变化范围较大 ,且 a测点的氡浓度值离散度较大 ,其平均值为 6.5Bq/L,均方差为 2 .3,b测... 给出了 1 992年 5月至 1 996年 1 2月八宝山断裂带断层气中氡的浓度实测值 ,并讨论了氡异常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地震的关系。二个测点断层气中氡的浓度变化范围较大 ,且 a测点的氡浓度值离散度较大 ,其平均值为 6.5Bq/L,均方差为 2 .3,b测点均值为 4.4Bq/L,均方差为1 .6。氡的原始测值具有年变旋回 ,测点气温、气压和 3.2 m地温也具有明显的年变规律。温度和土壤湿度是控制氡浓度年变的主要因素。氡的浓度在无震时变化幅度较小 ,在震前则大幅度增高或降低。 1 992年 1月 1日至 1 996年 1 2月 31日北京及邻近地区发生 4.0级以上 (含 4.0级 )地震共 1 3次 ,而 1 992年 1 1月至 1 996年 1 2月共发生 1 0次地震 ,其中 7次地震震前出现了氡异常。氡有异常而未对应地震仅有 2次 ,有地震而无异常有 3次。八宝山断裂带断层逸出氡异常映震距离具方向性 ,在 NE- SW方向映震距离较大 ,这与测量点位于大陆裂谷西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 断裂带 地球化学 断层气 映震效能
下载PDF
汶川地震前的b值变化 被引量:51
15
作者 史海霞 孟令媛 +5 位作者 张雪梅 常莹 杨振涛 谢蔚云 服部克巳 韩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74-1882,共9页
Gutenberg-Richter定理给出了地震频度随震级的分布特征.大量研究表明频度-震级关系的斜率(b值)在大地震孕育的过程中会出现减小.为了考察b值在汶川地震孕育过程中的时间演化特征,本文尝试基于破裂断层选取研究区域,考察了2000年1月至2... Gutenberg-Richter定理给出了地震频度随震级的分布特征.大量研究表明频度-震级关系的斜率(b值)在大地震孕育的过程中会出现减小.为了考察b值在汶川地震孕育过程中的时间演化特征,本文尝试基于破裂断层选取研究区域,考察了2000年1月至2008年4月间,汶川地震(MS8.0)破裂区的地震活动性,并对该区域b值的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2005年中至2006年底,地震月频度及季度频度有一个较明显的下降.b值从2002年始至地震前呈现出一个长期趋势性减小;在地震前约半年,出现快速、显著的下降.b值的这一时间变化特征与其他研究者报道的日本东北MW9.0级地震前的b值变化特征具有很高相似性,可能反映了大地震准备过程中的应力变化.以上结果有益于认识和理解大地震孕育演化过程,同时也表明b值在中长期地震灾害评估中具有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B值 地震活动性 孕震区
下载PDF
渭河断裂带的构造演化与地震活动 被引量:43
16
作者 彭建兵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13-120,共8页
渭河断裂带在前新生代为一条分割基底的古超壳断裂,新生代转为铲式伸展断裂,其伸展拉伸掀斜作用形成了渭河盆地的雏形,现代以引张倾滑兼枢纽运动为特征。该断裂带为渭河盆地一条最显著的地震活动带,自公元前280年以来有20次5级以上地震... 渭河断裂带在前新生代为一条分割基底的古超壳断裂,新生代转为铲式伸展断裂,其伸展拉伸掀斜作用形成了渭河盆地的雏形,现代以引张倾滑兼枢纽运动为特征。该断裂带为渭河盆地一条最显著的地震活动带,自公元前280年以来有20次5级以上地震与该断裂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 断裂带 构造演化 地震活动
下载PDF
京津唐地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与地震活动性分析 被引量:47
17
作者 于湘伟 陈运泰 张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817-1828,共12页
本文利用华北遥测地震台网和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112个台站记录到的1993~2004年发生在首都圈地区3983次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资料和相对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了京津唐地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和震源参数.京津唐地区... 本文利用华北遥测地震台网和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112个台站记录到的1993~2004年发生在首都圈地区3983次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资料和相对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了京津唐地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和震源参数.京津唐地区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图像在浅层上很好地反映了地表地质、地形的特征.在平原和凹陷的盆地处呈现P波低速速度异常,而在隆起的山区或基岩出露区显示为P波高速速度异常.在研究区域内震级M≥6.0历史地震和经过重新定位后的震级M_L≥3.0的地震的震源位置在10 km深度和15 km深度处的P波相对速度扰动图上的投影都显示出相似的特点,即:绝大部分的地震的震源位置在P波相对速度扰动图上的投影分布在低、高速异常的交界地带,且偏高速体一侧,只有极少数的地震分布在P波速度异常体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速度结构 地震活动性 横向不均匀性
下载PDF
Growing seismicity in the Sichuan Basi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industrial activities 被引量:44
18
作者 Xinglin LEI Jinrong SU Zhiwei W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1期1633-1660,共28页
In the Sichuan Basin,seismic activity has been low historically,but in the past few decades,a series of moderate to strong earthquakes have occurred.Especially since 2015,earthquake activity has seen an unprecedented ... In the Sichuan Basin,seismic activity has been low historically,but in the past few decades,a series of moderate to strong earthquakes have occurred.Especially since 2015,earthquake activity has seen an unprecedented continuous growth trend,and the magnitude of events is increasing.Following the M5.7 Xingwen earthquake on 18 Dec.2018,which was suggested to be induced by shale gas hydraulic fracturing,a swarm of earthquakes with a maximum magnitude up to M6.0 struck Changning and the surrounding counties.Questions arose about the possible involvement of industrial actions in these destructive events.In fact,underground fluid injection in salt mine fields has been occurring in the Sichuan Basin for more than70 years.Disposal of wastewater in natural gas fields has also continued for about 40 years.Since 2008,injection for shale gas development in the southern Sichuan Basin has increased rapidly.The possible link between the increasing seismicity and increasing injection activity is an important issue.Although surrounded by seismically active zones to the southwest and northwest,the Sichuan Basin is a rather stable region with a wide range of geological settings.First,we present a brief review of earthquakes of magnitude 5 or higher since 1600 to obtain the long-term event rate and explore the possible link between the rapidly increasing trend of seismic activity and industrial injection activities in recent decades.Second,based on a review of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combined with the latest data,we describ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occurrence conditions of natural and injection-induced major seismic clusters in the Sichuan Basin since 1700.Finally,we list some conclusions and insights,which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hy damaging events occur so that they can either be avoided or mitigated,point out scientific questions that need urgent research,and propose a general framework based on geomechanics for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earthquake-related ris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uced seismicity Fluid injection Sichuan Basin Shale gas Wastewater disposal Salt mine
原文传递
高面板堆石坝面板应力分布特性及其规律 被引量:44
19
作者 孔宪京 张宇 邹德高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31-639,共9页
准确把握高面板堆石坝静、动力条件下面板高应力区分布特性是保障防渗面板安全的关键问题。本文采用非线性三维有限元方法,以200m高坝为例,系统地研究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在填筑和蓄水过程、遭遇瞬时地震及震后面板的高拉与压应力区分... 准确把握高面板堆石坝静、动力条件下面板高应力区分布特性是保障防渗面板安全的关键问题。本文采用非线性三维有限元方法,以200m高坝为例,系统地研究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在填筑和蓄水过程、遭遇瞬时地震及震后面板的高拉与压应力区分布特性及其规律,以及坝体几何特征参数对面板高应力区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面板顺坡向高拉应力区集中分布在河谷处岸坡附近及河谷中央(河谷坝段)坝高4/5~2/3范围内,坝轴向高压应力区主要分布在河谷中央竖缝两侧面板之间,据此建议了一系列改善面板应力的工程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板堆石坝 有限元 面板应力 地震作用 抗震措施
原文传递
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孕震环境:密集地震台阵观测得到的结果 被引量:42
20
作者 刘启元 王峻 +2 位作者 陈九辉 李顺成 郭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05-213,共9页
1976-07-28唐山地区发生了震惊中外的7.8级大地震。为什么在华北古老克拉通内部的唐山地区能够发生如此的大地震一直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是否会在唐山地区再次出现同样的破坏性地震值得认真研究。利用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数据和接收函... 1976-07-28唐山地区发生了震惊中外的7.8级大地震。为什么在华北古老克拉通内部的唐山地区能够发生如此的大地震一直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是否会在唐山地区再次出现同样的破坏性地震值得认真研究。利用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数据和接收函数反演方法,我们研究了唐山地区60 km深度范围内的三维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由活动断裂切割的唐山断块与周围介质存在明显差异,围限唐山断块的断裂均为超壳的活动断裂;(2)唐山大震区中上地壳具有明显的非均匀壳内低速体;(3)该地区壳幔界面表现为明显的断块式隆升,与两侧相比,唐山菱形地块下方的上地幔顶部异常隆起的高度达到10 km左右,下伏的上地幔具有异常的非均匀结构;(4)唐山大震区可能有幔源物质较大规模的侵入,形成了中、上地壳内的低速体。由于较已往的研究结果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我们得到了一些以往尚未发现的有关唐山地区深部结构的异常特征;(5)首都圈地区内破坏性地震发生的地点绝非偶然,它们均与其相应的深部构造背景密切有关,这为强震发生地点的预测提供了可能。根据本文结果,我们认为,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主因源于上地幔的垂向运动变形及壳幔之间物质及能量的交换,区域水平向应力场为次要作用。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能够在我国华北古老克拉通地区发生7级以上强震,在唐山地区再次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可能性值得给予进一步的研究和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76年唐山大地震 地震成因 地壳上地幔结构 接收函数 流动地震台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