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震波逆散射成像技术潜力展望 被引量:4
1
作者 徐基祥 王平 林蓓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6年第4期61-66,79,共7页
随着对地下非均匀介质认识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机能力的不断提高,地震波成像技术不断取得进展,在复杂构造区域,尤其是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区,传统的反射波勘探遇到明显挑战。这种情况下,散射地震勘探技术可能是未来技术发展的一种方向,逆散射... 随着对地下非均匀介质认识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机能力的不断提高,地震波成像技术不断取得进展,在复杂构造区域,尤其是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区,传统的反射波勘探遇到明显挑战。这种情况下,散射地震勘探技术可能是未来技术发展的一种方向,逆散射成像技术将发挥其核心作用,尤其在近地表散射噪声分离、不均匀介质速度分析和复杂构造成像等方面将有所作为。从概念、理论和方法等方面对逆散射成像方法进行介绍,重点展望它在复杂构造成像等方面的潜力,为散射地震勘探的实现提供前期技术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散射成像 地震波成像 复杂构造 散射地震勘探
下载PDF
Seismic wave imaging in visco-acoustic media 被引量:8
2
作者 WANG Huazhong ZHANG Libin MA Zaitian 《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 SCIE 2004年第z1期146-154,共9页
Realis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earth may be achieved by combining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elastic solids and viscousliquids. That is to say, the amplitude will be attenuated withdifferent frequency and the phase... Realis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earth may be achieved by combining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elastic solids and viscousliquids. That is to say, the amplitude will be attenuated withdifferent frequency and the phase will be changed in the seismicdata acquisition. In the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this effect mustbe compensated. In this paper, we put forward a visco-acoustic wavepropagator which is of better calculating stability and tolerablecalculating cost (little more than an acoustic wave propagator).The quite good compensation effect is demonstrated by thenumerical test results with synthetic seismic data and real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wave dissipation visco-acoustic wave equation seismic wave imaging.
原文传递
对井间地震反射波成像资料的初步认识 被引量:6
3
作者 乔玉雷 王延光 +1 位作者 李九生 何惺华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6年第3期272-276,共5页
井间地震在解决油藏开发问题方面具有明显的精度优势,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应用井间地震资料,从不同角度对井间地震反射波成像资料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井间不同成像方法基本原理的分析,井间成像资料与合成地震记录的对比分析,地层与反射波组... 井间地震在解决油藏开发问题方面具有明显的精度优势,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应用井间地震资料,从不同角度对井间地震反射波成像资料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井间不同成像方法基本原理的分析,井间成像资料与合成地震记录的对比分析,地层与反射波组对应关系的分析,地层内部变化与地震反射结构的分析,以及井间成像资料与地面地震资料构造趋势的对比分析,得出井间成像资料可以更好地反映地下地质构造形态,同相轴反映的是地层波阻抗界面的认识。对垦71井区井间地震反射波深度域资料进行了波数计算,对其时间域资料进行了频谱分析,并进行了井间地震资料、地面地震资料、测井曲线等的标定对比,认为井间地震反射波成像资料能够分辨3~5 m厚的薄层。对胜利广利油田的井间地震反射波成像资料进行了构造解释,结果表明井间地震反射波成像资料具有反映细微构造的能力。井间地震正演模型分析表明,选择大角度道集进行有限角度叠加处理的成像资料可以用于岩性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间地震 反射波成像 波阻抗界面 分辨率 分辨能力 微幅构造 岩性识别
下载PDF
基于点散射地震-地质模型的地震散射波成像 被引量:5
4
作者 沈鸿雁 李庆春 边建民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15-622,共8页
地下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时,地震反射波成像效果不理想,致使常规反射地震勘探难以奏效。本文基于点散射地震-地质模型,推导出2D散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分析了地震散射波的运动学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2D地震散射波成像的方法与技术;结合断层... 地下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时,地震反射波成像效果不理想,致使常规反射地震勘探难以奏效。本文基于点散射地震-地质模型,推导出2D散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分析了地震散射波的运动学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2D地震散射波成像的方法与技术;结合断层模型和一套实际地震资料处理,讨论了散射波地震成像的特点,并与传统反射波成像结果进行了比较,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 反射波 散射波 时距曲线方程 散射波成像
下载PDF
三分量地震散射波成像在天津蓟县城市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张保卫 沈鸿雁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4年第3期504-509,共6页
在精细解决近地表地质问题方面,三分量地震探测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笔者基于点散射地震—地质模型,推导出多分量散射波时距方程,在建立多分量散射波成像原理的基础上,对天津蓟县城市活断层探测的三分量地震资料进行处理。成像结果表明... 在精细解决近地表地质问题方面,三分量地震探测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笔者基于点散射地震—地质模型,推导出多分量散射波时距方程,在建立多分量散射波成像原理的基础上,对天津蓟县城市活断层探测的三分量地震资料进行处理。成像结果表明,基岩面的波组特征明显、构造内幕特征较丰富,而且基岩面附近的小断层发育。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该地区基岩与第四系土层的接触关系,探明了山前断裂情况和基岩面附近的地质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断层 三分量地震 PP波 PS转换波 散射波成像
下载PDF
PDC钻头随钻地震技术在胜利油田某井区的应用探索 被引量:1
6
作者 童思友 石辉 +3 位作者 徐秀刚 王延光 谷玉田 孙超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2-161,共10页
本文分析了聚晶金刚石复合片钻头(Polycrystalline diamond compact bit,PDC)破岩机制以及钻进过程中所产生的波场特征,采集获得了波场信息丰富的三分量随钻地震数据,经精细预处理后,成功分离获得高信噪比横波信息,基于此求取了精度较... 本文分析了聚晶金刚石复合片钻头(Polycrystalline diamond compact bit,PDC)破岩机制以及钻进过程中所产生的波场特征,采集获得了波场信息丰富的三分量随钻地震数据,经精细预处理后,成功分离获得高信噪比横波信息,基于此求取了精度较高的横波层速度,进而实现了PDC钻头随钻地震资料反射波成像,实现了PDC钻头随钻地震在胜利油田某井区的成功应用。本文技术的成功探索,为我国石油钻井中PDC钻头随钻地震的工程应用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钻地震 聚晶金刚石复合片钻头 横波成像 波场分离
下载PDF
江37-江372井井间地震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双喜 余钦范 +3 位作者 别慧秋 王玉贵 朱继林 陈宝德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8-142,共5页
井间地震技术是油气田勘探开发中一项新技术,是将震源系统和接收系统分别放入井中,在目的层进行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通过记录波的旅行时、振幅和频率等参数,利用其资料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特点,结合测井或地面地震资料进行解释,以了解... 井间地震技术是油气田勘探开发中一项新技术,是将震源系统和接收系统分别放入井中,在目的层进行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通过记录波的旅行时、振幅和频率等参数,利用其资料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特点,结合测井或地面地震资料进行解释,以了解井间地下构造特征和储层岩性变化。该文针对江37-江372井井间含油砂体不连通情况,应用井间地震技术,采集了江37-江372井的井间地震资料,进行了速度层析成像和反射波成像处理,反演出了波阻抗剖面、孔隙度剖面和渗透率剖面,通过分析解释,确定了井间地下构造特征和储层岩性变化,验证了井间地震技术解决井间储层细节描述方面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间地震技术 旅行时速度层析反演 反射波成像
下载PDF
煤田地震复杂障碍区混合震源技术的必要性分析
8
作者 周建国 赵一民 +1 位作者 王亚琪 赵鹏泽 《煤炭技术》 CAS 2019年第2期60-63,共4页
当目的煤层埋深相对于地表复杂障碍区范围较小时,常规恢复性放炮采集方法获得的地震数据集易导致目的层反射波成像空白或扭曲。在山地复杂障碍区,采用以炸药井炮为主,机械震源为辅的混合震源采集技术,能明显改善复杂障碍区煤田地震资料... 当目的煤层埋深相对于地表复杂障碍区范围较小时,常规恢复性放炮采集方法获得的地震数据集易导致目的层反射波成像空白或扭曲。在山地复杂障碍区,采用以炸药井炮为主,机械震源为辅的混合震源采集技术,能明显改善复杂障碍区煤田地震资料炮检距分布的均匀性,提高静校正和动校正精度,对于目的煤层反射波的准确成像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障碍区 混合震源 反射波成像
下载PDF
井间地震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周建宇 李建平 张永辉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3年第3期567-575,共9页
 介绍了井间地震方法在胜利油田的应用情况,列举了永安镇和罗家两种不同地质情况的成功实例.涉及到井间地震的资料采集、处理及解释等方面.分析了井间地震与地面地震、VSP等方法相比的优劣所在,指出了井间地震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井间地震 井间层析成像 井间反射波成像 胜利油田
下载PDF
广角地震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0
作者 曹文俊 李振春 王小六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4年第2期296-299,共4页
 广角地震可以在常规地震所无法解决的无记录和差记录区进行,完成地壳深部的调查研究.迄今已完成几万公里的测线任务.为了更好地处理广角地震数据,应采用一些特殊的处理手段,获取高质量的成像剖面,更好地服务于勘探开发.本文在介绍广...  广角地震可以在常规地震所无法解决的无记录和差记录区进行,完成地壳深部的调查研究.迄今已完成几万公里的测线任务.为了更好地处理广角地震数据,应采用一些特殊的处理手段,获取高质量的成像剖面,更好地服务于勘探开发.本文在介绍广角地震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广角反射、折射中一些关键技术及存在的问题,并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角地震 非常规动校正 走廊叠加 转换波成像 层析反演
下载PDF
金属矿地震勘探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5
11
作者 汤聪 符力耘 +1 位作者 肖富森 杜启振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 2022年第2期187-203,共17页
随着浅部金属矿产资源逐渐开发殆尽,向第二深度空间(500~2 000 m)找矿是未来必然的趋势.在深部找矿中,常规重、磁、电法的探地信号急速衰弱,无法满足勘探要求,而地震信号具有很好的穿透性及深层分辨率,非常适合于深部探矿.因此,地震方... 随着浅部金属矿产资源逐渐开发殆尽,向第二深度空间(500~2 000 m)找矿是未来必然的趋势.在深部找矿中,常规重、磁、电法的探地信号急速衰弱,无法满足勘探要求,而地震信号具有很好的穿透性及深层分辨率,非常适合于深部探矿.因此,地震方法在金属矿勘探领域的潜力被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看好,并做了许多相关的研究工作.本文首先通过对五种典型金属矿床的特征分析,探讨了常规反射地震方法在金属矿勘探中的适用性,认为岩性、岩体尺度和反射界面特征是反射地震适用与否的关键因素;其次通过综述金属矿地震勘探在采集、处理、解释反演和被动源勘探技术四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目前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最后指出:(1)在反射地震为主流勘探方法的情况下,应将工作重心放在解释反演上,挖掘资料潜力;(2)应基于岩石物理学探索金属矿成矿作用对地震属性的影响;(3)散射波及被动源相关理论是未来金属矿地震勘探的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矿 反射地震勘探 资料采集 散射波成像 被动源勘探 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
下载PDF
浅谈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地下水控制问题 被引量:4
12
作者 郑小燕 张志林 《城市地质》 2018年第1期30-36,共7页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土地资源日趋紧张,这种形势迫使越来越多的建筑物往深的方向发展,地下停车场、商业综合体等建、构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随之而来的是地下结构施工过程中受地下水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对地下水控制技术的要...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土地资源日趋紧张,这种形势迫使越来越多的建筑物往深的方向发展,地下停车场、商业综合体等建、构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随之而来的是地下结构施工过程中受地下水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对地下水控制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探讨了城市地下空间中地下水控制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复—八线降水工程、雍和宫站降水工程、东四站降水工程、大连地铁星医区间降水工程、李家屿村循环水务示范工程为例,重点介绍了降水—回灌技术,辐射井降水技术,大直径潜孔锤套管成井技术,水泥土咬合桩帷幕堵水技术,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地震波成像技术在地下水控制方面的应用情况,为今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地下水控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 地下水控制 辐射井技术 降水—回灌技术 水泥搅拌桩技术 大直径潜孔锤技术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 地震波成像技术
下载PDF
当前研究生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地震波成像与反演课程为例
13
作者 刘文革 尹成 黄旭日 《高教学刊》 2024年第7期85-88,共4页
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地震波成像与反演是一门介绍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地震勘探理论与前沿技术进展的课程。在当前国内高校推动研究生教育迈上新台阶的背景下,该文根据近些年的教学实践,总结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中... 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地震波成像与反演是一门介绍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地震勘探理论与前沿技术进展的课程。在当前国内高校推动研究生教育迈上新台阶的背景下,该文根据近些年的教学实践,总结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认为提升研究生教学成效的对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在教学中突出学科专业知识所蕴含的思想、精神、文化等育人元素,增强研究生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同时还要创新教学和考核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教学 课程思政 富媒体 地震勘探 地震波成像与反演
下载PDF
针对岩性储层的定量地震波成像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华忠 吴成梁 +3 位作者 盛燊 许荣伟 雷霆 张如一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0,共30页
油气地震勘探目标越来越复杂。碎屑岩储层、火山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非常规储层都已成为油气勘探的目标。地震波成像技术由定性的、带限反射系数为成像目标转为定量的、宽带波阻抗为成像目标,这是面对复杂储层勘探时的必然选择。带... 油气地震勘探目标越来越复杂。碎屑岩储层、火山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非常规储层都已成为油气勘探的目标。地震波成像技术由定性的、带限反射系数为成像目标转为定量的、宽带波阻抗为成像目标,这是面对复杂储层勘探时的必然选择。带限反射系数定性地刻画深度域三维空间地下介质几何结构;宽带波阻抗定量地描述深度域三维空间地下介质岩性变化。后者更适于复杂岩性储层的描述。无论是定性的带限反射系数为目标的地震波成像还是定量的宽带波阻抗为目标的地震波成像都是信息不足情形下的参数估计问题。无论叠前地震数据或是与待估计参数有关的先验信息,在复杂构造和(或)复杂岩性变化情形下,都不满足高精度成像的要求。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已经普及的情况下,定量的、信息融合理念下的地震波成像技术路线也是不可回避的。为此提出了一条针对岩性储层的定量地震波成像技术路线:特征波反演成像(characteristic wave inversion,CWI)+信息融合宽带波阻抗建模(wide band impedance modeling,WBIM)方法技术系列。本质上,它是将FWI宽带波阻抗反演分解成背景速度建模、背景密度建模、线性化的宽带反射系数估计这三个凸性更好的反问题进行求解。关键是我们并没有将宽带波阻抗估计提成一个非线性的反演问题来求解,而是转化成一个信息融合问题,把已有的、认为最好的背景速度建模、背景密度建模、线性化的宽带反射系数估计结果,通过提出和求解一个约束非线性优化问题,重构出宽带波阻抗模型。这样做完全避开了反演求解宽带波阻抗时的不稳定、不收敛问题,同时在此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引入其他先验信息,通过将这些先验信息合理地融入到当前已有的反演成像算法中,在信息融合这一步继续提升宽带阻抗建模的精度。这是不同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储层 定量地震波成像 背景速度估计 背景密度估计 宽带反射系数估计 Gauss型反射系数 特征波反演成像 基于信息融合的宽带波阻抗建模
下载PDF
南黄海海相油气地震勘探关键技术突破及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志强 祁江豪 +5 位作者 温珍河 张训华 邢磊 尹燕欣 骆迪 肖国林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9-40,共12页
南黄海盆地发育厚度大、分布广的中生代—古生代海相地层,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对象,然而受地质条件复杂、地震采集环境恶劣等因素的影响,地震成像品质不佳的问题突出,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的进程。为了破解上述技术难题,通过开展科研攻关... 南黄海盆地发育厚度大、分布广的中生代—古生代海相地层,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对象,然而受地质条件复杂、地震采集环境恶劣等因素的影响,地震成像品质不佳的问题突出,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的进程。为了破解上述技术难题,通过开展科研攻关,形成了南黄海盆地中生界—古生界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综合解释等3项关键技术系列。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立体地震资料采集、广角反射地震信号提取、广角反射波成像处理、地震综合解释等技术以及海上试验应用,获得了该盆地中部隆起和北部坳陷海相下构造层的有效反射和成像,满足了地质科学研究和地震成像的要求;②取得了对南黄海盆地海相下构造层分布、构造特征等的一系列重要新认识,为该盆地海相地层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及勘探指明了方向;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CSDP-2科学钻探井位,在海相中生界—古生界中钻遇厚度较大的烃源岩和多套储层油气显示,证实了该项技术的可靠性。结论认为,该项地震勘探关键技术可以为南黄海盆地海相地层的油气勘探提供技术支撑,应用前景广阔,并由此坚定了在该盆地进行海相油气勘探的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盆地 中生代—古生代 海相地层 地震成像品质 立体地震资料采集 广角反射地震信号提取 广角反射波成像处理
下载PDF
斜井井间反射波逆时偏移成像技术及应用效果初探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瑜 李绪宣 +1 位作者 孙渊 范廷恩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7-131,共5页
为解决油田开发过程中地面地震资料无法解决的高分辨率精细储层和隔夹层描述等问题,同时满足实际油田开发过程中既有直井又有斜井的井间地震资料成像需要,探讨了井间地震交错网格有限差分逆时偏移算法以及吸收边界等问题,针对共面斜井... 为解决油田开发过程中地面地震资料无法解决的高分辨率精细储层和隔夹层描述等问题,同时满足实际油田开发过程中既有直井又有斜井的井间地震资料成像需要,探讨了井间地震交错网格有限差分逆时偏移算法以及吸收边界等问题,针对共面斜井井间地震的理论模型和实际地震资料进行了逆时偏移成像。结果表明,偏移算法实现正确,实际资料逆时偏移成像剖面的信噪比和分辨率远高于地面地震成像剖面,且层间细节变化更丰富,与实际地层变化特征吻合较好,结果可信,为解决油田开发过程中地面地震资料无法解决的高分辨率精细储层和隔夹层描述等问题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井井间地震 逆时偏移 反射波成像 复杂构造
下载PDF
井间地震技术在马9-13井区的应用
17
作者 李秀荣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4年第4期12-14,共3页
 井间地震技术是油气田勘探开发中一项新技术,通过记录波的旅行时、振幅和频率,利用测井或地面地震资料进行解释,了解到井间地下构造特征和储层岩性变化。为了掌握江汉油区马9-13井区断层展布和含油砂体连通情况,采集了四对井的井间地...  井间地震技术是油气田勘探开发中一项新技术,通过记录波的旅行时、振幅和频率,利用测井或地面地震资料进行解释,了解到井间地下构造特征和储层岩性变化。为了掌握江汉油区马9-13井区断层展布和含油砂体连通情况,采集了四对井的井间地震资料,进行了速度层析成像和反射波成像处理,并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间地震技术 油气田勘探 记录波 振幅 频率 速度层析反演技术 分辨率
下载PDF
深部冲击地压智能防控方法与发展路径 被引量:11
18
作者 潘俊锋 刘少虹 +3 位作者 马文涛 冯美华 王书文 高家明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9-24,共6页
为了解决冲击地压威胁深部智能开采与防控人员安全问题,提出了深部冲击地压智能防控方法。基于基础静载荷诱发冲击地压启动的关键作用,指出深部冲击地压智能防控的理论基础是自动探测采掘空间内围岩基础静载荷,并实现智能化、精准化降... 为了解决冲击地压威胁深部智能开采与防控人员安全问题,提出了深部冲击地压智能防控方法。基于基础静载荷诱发冲击地压启动的关键作用,指出深部冲击地压智能防控的理论基础是自动探测采掘空间内围岩基础静载荷,并实现智能化、精准化降低其集中程度,以提高后期获取增量静载荷、动载荷的门槛,从而达到冲击地压防控目的。提出了未来深部冲击地压智能防控研究发展路径:冲击地压灾害多源信息主动调度理论与方法,多源信息融合的防灾治灾方案专家库,高速交互智慧机器人与信息化装备,冲击地压灾害智能治理与复合灾害自适应技术,重大灾害防控效能自评价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开采 智能开采 深部冲击地压 智能防控 基础静载荷 地震波CT成像
下载PDF
东亚典型构造结的壳幔结构
19
作者 杨文采 刘晓宇 +1 位作者 石战结 瞿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51-2058,共8页
笔者等在研究亚洲位于青藏高原的东、西构造结,和位于中国台湾和日本伊豆地区的构造结以后,发现这4个典型的构造结的地壳上地幔有共同结构: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含有上涌的低速异常,而中—下软流圈有集中凸起的高速异常。对这种壳幔结构特... 笔者等在研究亚洲位于青藏高原的东、西构造结,和位于中国台湾和日本伊豆地区的构造结以后,发现这4个典型的构造结的地壳上地幔有共同结构: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含有上涌的低速异常,而中—下软流圈有集中凸起的高速异常。对这种壳幔结构特征形成的动力学作用机制,提出了以下解释:两组洋—陆或者陆—陆俯冲带运动交叉处相互挤压和撞击,造成比较薄弱的块体的一端破碎。破碎的高的密度大洋岩石圈块体向软流圈下沉,同时使软流圈上层的热流体上涌,最后形成了构造结,同时产生了地震波速上低下高的壳幔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结 形成机制 地震波速成像 俯冲带交叉 作用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