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代河流沉积与地震地层学解释 被引量:26
1
作者 李庆忠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26-41,共16页
对近代沉积的研究工作帮助了地震地层学解释人员在地震剖面上理解和追索地下地层的岩性、岩相变化。但是,特别是对于陆相地层,解释人员往往忽略了河流沉积的历史性侧向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及再沉积作用。本文作者以黄河及长江的沉积历... 对近代沉积的研究工作帮助了地震地层学解释人员在地震剖面上理解和追索地下地层的岩性、岩相变化。但是,特别是对于陆相地层,解释人员往往忽略了河流沉积的历史性侧向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及再沉积作用。本文作者以黄河及长江的沉积历史变迁作为两个典型实例,说明了下列事实:在一条辫状河或曲流河流域中的河道、天然堤、心滩、曲流沙坝、牛轭湖及泛滥平原等等,它们的平面位置在地史中每几百年就会显著地改变。然而盆地的沉积速率却很慢,每一千年只能沉积0.03m至2.0m。每条河流都只能用频繁的决口及改道来铺平整个盆地。这就造成了河流沉积不断受到改造,最后在地下变成一个复杂的岩性混合体。因此,一个好的解释人员应当注意思考一个问题,即河流相地层中,要追踪单独的一个河道或者一个曲流砂坝简直是太难了。一条古河道只有在很稀罕的情况下,即它的最后一幕被后来沉积物快速掩埋,才能保留下来。在某种情况下,湖泊相沉积也会由于湖泊的变迁而造成相类似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沉积 地震地层学 岩性 岩相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地震相及沉积相分析 被引量:20
2
作者 郭峰 陈世悦 +2 位作者 胡光明 纪友亮 孟祥化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0-23,共4页
依据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的各种地震反射标志,利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连续性、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等地震反射特征,总结划分出楔状前积、楔状乱岗或杂乱、丘状乱岗或杂乱、帚状发散前积、下切充填、空白及席状平行、席状亚平行及席状乱... 依据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的各种地震反射标志,利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连续性、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等地震反射特征,总结划分出楔状前积、楔状乱岗或杂乱、丘状乱岗或杂乱、帚状发散前积、下切充填、空白及席状平行、席状亚平行及席状乱岗变振幅等8种主要的地震相类型,并将地震相的平面展布特征与钻井及区域构造背景相结合,经过地震解释,把地震相转化为沉积相。结果表明:该区下白垩统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水下扇、三角洲、河道、湖泊等多种沉积体系及火山岩体。进而预测了有利相带,为今后的勘探工作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层学 地震地层解释 地震相 沉积相 松辽盆地北部
下载PDF
地质-地震综合地层划分对比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3
3
作者 罗群 郑德山 孙宏智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6-30,共5页
提出了地质地震综合地层划分对比法 ,介绍了该方法的实施步骤。运用该方法 ,依据井的地震合成记录分别对梨树、德惠凹陷各井的地质层位和地震层位进行了标定 ,并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进而进行地层划分。从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出发 ,... 提出了地质地震综合地层划分对比法 ,介绍了该方法的实施步骤。运用该方法 ,依据井的地震合成记录分别对梨树、德惠凹陷各井的地质层位和地震层位进行了标定 ,并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进而进行地层划分。从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出发 ,将由于构造运动的阶段性而保留在两凹陷地层中的各种地质记录 ,如沉积旋回、不整合面、岩性、岩相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 (地震反射特征 ) ,作为进行两凹陷地层对比的标志 ,得出了梨树、德惠凹陷的地层划分对比结果 :两凹陷之间的地质层位、地震层位之间有较好的规律性和可比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地质 地震地层解释 坳陷 地层划分 地层对比 合成记录 梨树凹陷 德惠凹陷
下载PDF
塔中地区火成岩的地震相及圈闭特征 被引量:11
4
作者 钟广法 邓常念 +2 位作者 周志松 刘绍平 刘学峰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4-37,共4页
塔中地区火成岩形成于早二叠世末,其产状包括层状火山岩、火山岩颈、岩脉等。对各类火成岩体的地震反射特征进行了描述。层状火山岩分布于下二叠统顶部,其厚度较薄,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两个近平行的低频高振幅强反射同相轴;火山岩颈... 塔中地区火成岩形成于早二叠世末,其产状包括层状火山岩、火山岩颈、岩脉等。对各类火成岩体的地震反射特征进行了描述。层状火山岩分布于下二叠统顶部,其厚度较薄,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两个近平行的低频高振幅强反射同相轴;火山岩颈呈不规则柱状体刺穿震旦至石炭纪地层,并直接与二叠纪层状火山岩相接,古地貌显隆起特征,内部呈杂乱反射;岩脉一般由与层理斜交的两个强反射同相轴组成,常成组发育并呈V形或凹槽状反射。与火成岩有关的圈闭类型主要有岩颈刺穿圈闭、岩颈上覆地层中的差异压实背斜或披覆背斜、拱张背斜及岩脉侧向遮挡圈闭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相 油气聚集 火成岩 盆地 圈闭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下白垩统地震相及沉积体系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果寿 陈振林 吴金才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2-18,共7页
依据松辽盆地南部地区下白垩统的各种地震反射标志,总结划分出10种主要的地震相类型,并将地震相的平面分布特征与钻井及区域构造背景相结合,在各断陷盆地中圈定出冲积扇、扇三角洲、水下扇、三角洲、河道及湖泊等多种沉积体系。
关键词 地震地层学 地震相 沉积环境 早白垩世 地震勘探
下载PDF
地震地层体及其分析方法 被引量:6
6
作者 陈茂山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20-1026,824,共7页
地震地层体是指一种利用地震反射波所蕴含的地层反射界面特征和地层沉积特征,从地震数据中提取的一系列地震层位所组成的特殊三维数据体,是前人所提出的"相对地质年代体"和"层位体"概念的一种扩展。利用地震地层体... 地震地层体是指一种利用地震反射波所蕴含的地层反射界面特征和地层沉积特征,从地震数据中提取的一系列地震层位所组成的特殊三维数据体,是前人所提出的"相对地质年代体"和"层位体"概念的一种扩展。利用地震地层体可确定地层界面的形态及某些层状或近层状地质体的外部轮廓,并可根据不同地层界面之间的接触关系对地质构造和沉积环境进行分析。本文首先介绍地震地层体概念,然后详细描述了地震地层体分析方法及流程,最后以理论模型和实例说明这套方法具有的特点及能生成高精度地震地层体的良好应用效果。基于倾角传播技术的地震地层体分析方法能在地层倾角扫描的基础上获得高精度地震地层体,为真三维构造解释模式提供了一种实现途径。与前人所提出的层位体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地震地层体分析具有三个特点:1利用基于最小方差法多方位倾角估算技术可获得高精度地层倾角信息;2应用倾角传播技术可提高层位追踪的准确性;3在复杂断裂区利用控制层位对追踪层位进行校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层体 层位体 相对地质年代体 精细构造解释 地震反射界面 地层沉积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东地区却尔却克组烃源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成林 卢玉红 +3 位作者 邬光辉 张立平 桑洪 曹颖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5-48,116-117,共4页
过去的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塔东地区中—上奥陶统却尔却克组不发育烃源岩,但近期通过钻井系统取样分析,在该组泥岩中发现了烃源岩,有机质含量高达8.59%,厚度达200 m,值得高度关注。为此,通过近年探井的系统取样分析,结合地震追踪与沉积... 过去的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塔东地区中—上奥陶统却尔却克组不发育烃源岩,但近期通过钻井系统取样分析,在该组泥岩中发现了烃源岩,有机质含量高达8.59%,厚度达200 m,值得高度关注。为此,通过近年探井的系统取样分析,结合地震追踪与沉积相研究,探讨了该组烃源岩发育特征及其勘探潜力。沉积相分析表明,浊流发育的探井缺乏烃源岩,而盆地相泥岩发育区有烃源岩分布;井震标定发现,浊积岩发育井区通常表现为杂乱反射,而烃源岩发育区多呈中强振幅连续—较连续地震相;根据区域地震追踪结果,认为却尔却克组烃源岩有利分布面积达5×104km2;油气源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塔东地区存在来自却尔却克组烃源岩的油气。结论认为:西北部的草湖、东北部的英东、西南部的古城等地区烃源岩较发育,热演化程度成熟度适中,是现今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草湖地区、古城地区的寒武—奥陶系台缘带可勘探面积达8 000 km2,发育大型礁滩型圈闭,其侧向与烃源岩直接接触,有利于形成大型碳酸盐岩岩性油气藏。东北部的英东地区志留系、侏罗系碎屑岩发育多套储盖组合,断背斜圈闭发育,油源断裂发育,是寻找中小型次生油气藏的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中—晚奥陶世 烃源岩 分布特征 地震地层解释 热演化 油源对比 勘探潜力
下载PDF
地震人机联作解释的二维射线追踪法正演模拟 被引量:1
8
作者 庄东海 肖春燕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1期87-89,97,共4页
二维射线追踪法正演模拟人机联作解释的思路是:根据实际地面地震资料及其初步解释结果,设计出一个解释模型,应用二维射线追踪法进行模拟计算,将结果与实际资料进行比较,依据两者之间的差异,修改模型,完成一次解释过程.利用计算... 二维射线追踪法正演模拟人机联作解释的思路是:根据实际地面地震资料及其初步解释结果,设计出一个解释模型,应用二维射线追踪法进行模拟计算,将结果与实际资料进行比较,依据两者之间的差异,修改模型,完成一次解释过程.利用计算机人机联作反复上述过程,直到模拟结果与实际资料在一定范围内吻合为止,最后一个解释模型就是对实际资料的解释结果.文中详细研究了二维射线追踪法正演模拟的主要内容,分析了人机联作解释的基本操作步骤;对地层模型进行正演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正确、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层解释 射线跟踪法 地震模拟.解释模型 人机联作 地震记录对比
下载PDF
相关对比法在地震层位标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桂志先 朱广生 毛宁波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2-44,共3页
将相关对比法应用于地震层位的标定,求出井旁地震道与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最大值所对应的移动时间即为“连接时间”,根据该时间,利用人工合成地震记录可正确标定地震剖面上的层位。
关键词 地震地层解释 地震记录 测井曲线 相关对比法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三叠-侏罗系地震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东胜 林晓芸 +1 位作者 王正允 王方平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9-23,共5页
塔里木盆地三叠-侏罗系储层主要是各类三角洲的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及河道砂、滨浅湖砂坝等沉积环境的砂体。地震地质层位标定及合成记录分析的结果表明:三角洲前缘沉积表现为强振幅连续平行相(A相)... 塔里木盆地三叠-侏罗系储层主要是各类三角洲的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及河道砂、滨浅湖砂坝等沉积环境的砂体。地震地质层位标定及合成记录分析的结果表明:三角洲前缘沉积表现为强振幅连续平行相(A相)反射;辫状三角洲(夹扇二角洲)前缘、滨浅湖、曲流河沉积表现为弱振幅不连续发散相(B相)反射。在此基础上分析全区地震反射特征,‘可预测沉积环境和有利储层的展布:在塔里木盆地东部湖盆的北部(YM1井至LN1井附近地区),三叠系辫状三角洲前缘沉积较厚,该区以东的B地震相等时差的高值区代表了滨浅湖砂坝沉积厚度较大的区块,是良好储层的分布区;在塔里木盆地南部,分布有多块等时差高值区,表明这些区块的砂体沉积厚度较大,是勘探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层学 沉积环境 中生代 储集层 地震勘探
下载PDF
孔隙砂岩气藏储量微积分计算方法 被引量:2
11
作者 关金成 马新华 +1 位作者 张全根 潘仁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12-15,共4页
通过对常规储量计算方法的回顾,针对目前储量计算中存在的问题,以储量建模分析为基础,采用网格内插法和利用地震储层横向预测结果来建立储量参数场,从而完整地提出了砂岩气藏地质储量的微积分计算方法,并推导了其数学模型;以中原... 通过对常规储量计算方法的回顾,针对目前储量计算中存在的问题,以储量建模分析为基础,采用网格内插法和利用地震储层横向预测结果来建立储量参数场,从而完整地提出了砂岩气藏地质储量的微积分计算方法,并推导了其数学模型;以中原油区文23气田为实例,通过对该气田的储量计算和分析,完善了其储量计算的方法和流程;还改变计算方法、井网密度和储量纵向计算单元等,对该储量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提高了计算精度,而且其计算结果不依赖于井网密度和纵向储量计算单元的变化,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因为它充分考虑了储层的非均质特征和气藏的宏观形态,与经典容积法相比,其方法更先进,计算结果可信度更高,更适合于复杂地质条件和气田勘探开发不同阶段的储量计算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地质储量 储量计算 油气藏
下载PDF
东濮凹陷西洼南段下第三系底界及地层组成探讨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东胜 郭建华 +2 位作者 吴智勇 何宏 江汉石油学院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6-28,共3页
通过对东濮凹陷西部洼陷南段的地震资料详细解释,结合沉积学研究,划分出了下第三系与下伏基岩之间的界面。这个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下伏反射层系的削截终止和上覆反射层系的上超与下超。界面上、下地层的层速度变化大,反射波组特... 通过对东濮凹陷西部洼陷南段的地震资料详细解释,结合沉积学研究,划分出了下第三系与下伏基岩之间的界面。这个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下伏反射层系的削截终止和上覆反射层系的上超与下超。界面上、下地层的层速度变化大,反射波组特征差异明显。以往认为该区沙三段和沙四段厚度小(甚至缺失),根据界面之上的反射特征及合成地震记录的地质层位确定,认为区内沙河街组自沙四段至沙一段均发育,但沙四段仅分布于李寨地区以北,最大厚度为5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系底界 地层组成 油源岩 油气生成
下载PDF
西部S盆地T凹陷J3组地震相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宁松华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9-43,共5页
通过对西部S盆地T凹陷的剖面地震相分析,并根据内部反射结构和外部几何形态,将该凹陷分为席状反射相、席状披覆反射相、楔状发散反射相、空白反射相、叠瓦状反射相,杂乱反射相及前积反射相等7种地震相、解释了J3组地层中的一些... 通过对西部S盆地T凹陷的剖面地震相分析,并根据内部反射结构和外部几何形态,将该凹陷分为席状反射相、席状披覆反射相、楔状发散反射相、空白反射相、叠瓦状反射相,杂乱反射相及前积反射相等7种地震相、解释了J3组地层中的一些典型地震相,如楔状反射相、叠瓦状反射相和前积反射相等,并绘制了J3组地震相平面分布图。指出该组广布的煤层和暗色炭质泥岩是其主要经源岩,三角洲平原和前缘的分流河道砂,河口砂坝等是最有利的储集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层解释 地震相 沉积相 沉积模式
下载PDF
速度频率──岩性量版的制作及应用
14
作者 李龙滟 沈瑞生 +3 位作者 刘合义 陈恭洋 陈传仁 李功权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9-11,共3页
在只有少量钻井且地层速度变化较大的地区,钻孔处的声波测井数据不能反映研究区内的速度变化规律,为此提出了一种新的速度岩性量版——速度频率岩性量版,经与由测井数据制作的速度岩性量版对比分析,认为速度岩性量版只能代表钻孔处... 在只有少量钻井且地层速度变化较大的地区,钻孔处的声波测井数据不能反映研究区内的速度变化规律,为此提出了一种新的速度岩性量版——速度频率岩性量版,经与由测井数据制作的速度岩性量版对比分析,认为速度岩性量版只能代表钻孔处或邻近地区的地层速度随深度变化规律。速度频率岩性量版能更好地反映整个研究区内地层速度随深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岩性学 地层解释 速率频率 储集层 地震勘探
下载PDF
BY凹陷西南部核三段薄砂层地震资料解释
15
作者 谢锐杰 王慎中 +3 位作者 朱广生 李建兴 刘来民 张玺科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36-38,共3页
BY 凹陷西南部地区储层发育,区内钻探程度已较高。为继续寻找具有圈闭条件的薄层砂体,从钻井资料出发,充分利用测井曲线的信息,选择有利储层,通过合成地震记录对地震剖面进行标定和横向追踪,圈出有利薄砂层的分布范围,计算出其分布面积... BY 凹陷西南部地区储层发育,区内钻探程度已较高。为继续寻找具有圈闭条件的薄层砂体,从钻井资料出发,充分利用测井曲线的信息,选择有利储层,通过合成地震记录对地震剖面进行标定和横向追踪,圈出有利薄砂层的分布范围,计算出其分布面积和厚度。钻探结果表明,在扇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地带,可寻找具有圈闭条件的薄层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层解释 储层 合成地震记录 油藏
下载PDF
泌阳凹陷东北部核三段地震储层的孔隙度平面分布特征研究
16
作者 谢锐杰 朱广生 +2 位作者 王慎中 李建兴 刘来民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47-50,共4页
泌阳凹陷东北部核三段沉积时期发育侯庄辫状河三角洲砂岩体。据沉积相研究结果,巳标定的3个地震储层由水下分流主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侧缘、河口坝和远砂坝等微相组成。采用多参数的孔隙度预测方法,分别对2个地震储层进行预测。结果... 泌阳凹陷东北部核三段沉积时期发育侯庄辫状河三角洲砂岩体。据沉积相研究结果,巳标定的3个地震储层由水下分流主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侧缘、河口坝和远砂坝等微相组成。采用多参数的孔隙度预测方法,分别对2个地震储层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靠近物源区的水下分流主河道,其孔隙度较高;而远离物源区的河口坝、远砂坝口和水下分流河道侧缘,其孔隙度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层解释 储集层特征 孔隙度 孔隙分布
全文增补中
J36井区中生界储层研究及油气预测
17
作者 宁松华 喻国凡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63-65, ,共3页
以地震信息为主, 结合钻井、测井、测试等资料, 利用地震反演及模式识别技术, 对辽河油田J36 井区中生界含油气储层进行了横向预测, 结果表明J2-14 井和J2-15 井中生界含油层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符合较好。通过对反... 以地震信息为主, 结合钻井、测井、测试等资料, 利用地震反演及模式识别技术, 对辽河油田J36 井区中生界含油气储层进行了横向预测, 结果表明J2-14 井和J2-15 井中生界含油层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符合较好。通过对反演资料进行精细解释, 对中生界储层进行了扩边预测, 扩大了含油气边界, 为估算该井区的地质储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层解释 储集层 油气资源预测 反演 中生界
下载PDF
用地震资料计算砂岩百分比的定量方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牟中海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2年第4期23-27,共5页
根据地震层序的时间——层速度数据对研究区建立“纯砂岩”和“纯泥岩”压实曲线方程,然后以时间—平均方程计算研究层的理论砂岩百分比,最后用钻井资料统计的砂岩百分比对计算的理论砂岩百分比予以校正,因而得到能够反映实际情况的校... 根据地震层序的时间——层速度数据对研究区建立“纯砂岩”和“纯泥岩”压实曲线方程,然后以时间—平均方程计算研究层的理论砂岩百分比,最后用钻井资料统计的砂岩百分比对计算的理论砂岩百分比予以校正,因而得到能够反映实际情况的校后砂岩百分比。这种定量方法,在T盆地H组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层解释 砂泥岩百分比 定量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