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四川汶川地震地质灾害活动强度分析评价
被引量:53
- 1
-
-
作者
吴树仁
石菊松
姚鑫
王涛
汪华斌
-
机构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华中科技大学
-
出处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900-1906,共7页
-
基金
国家"十一五"规划科技支撑课题(编号:2006BAC04B0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编号:2008CB425803)
+1 种基金
科技部公益基础项目(编号:2004DIB3J080)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1212010640401)资助。
-
文摘
为了探索区域群发地质灾害活动强度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以汶川地震诱发地质灾害活动强度评价为例,在简单分析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宏观特征的基础上,利用高精度遥感解译资料和GIS技术,计算汶川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分布最大面密度,结合对近年来陕西宝鸡市地质灾害调查统计的历史资料分析,提出以地质灾害分布最大面密度为衡量区域地质灾害活动强度指标的基本思路和分级标准,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活动强度指数8级划分标准,并计算出汶川地震诱发地质灾害活动强度指数最高为7级,属于极端强烈活动。其中,地质灾害活动最强地段(7级活动区)位于强震震中区映秀镇附近的岷江两岸和绵竹汉旺镇银厂沟上游发震断裂两侧;次强地段(6级活动区)位于北川县城湔河两岸和平武县南坝镇北东小流域两岸。初步揭示:地质灾害活动强度从发震断裂带向两侧具有明显衰减的趋势。最后,简要讨论了汶川地震引发地质灾害活动如此强烈的主要原因及其发展趋势。
-
关键词
四川汶川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
最大面密度
地质灾害活动强度
地质灾害指数
-
Keywords
Wenchuan earthquake
seismic geohazard
maximum surface density
intensity of geohazard activity
geohazard index
-
分类号
P694
[天文地球—地质学]
-
-
题名四川汶川地震断裂活动和次生地质灾害浅析
被引量:36
- 2
-
-
作者
王涛
马寅生
龙长兴
谭成轩
吴树仁
-
机构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
出处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913-1922,共10页
-
基金
国家"十一五"规划科技支撑课题<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编号:2006BAC04B0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编号:2008CB425803)
+1 种基金
科技部公益基础项目<突发地质灾害监测>(编号:2004DIB3J080)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陕西宝鸡地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编号:1212010640401)资助。
-
文摘
为了揭示汶川地震断裂活动与次生地质灾害的关系,在对汶川地震重灾区进行快速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汶川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震后的断裂活动、地表破裂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的关系。野外调查发现,龙门山3条断裂带的地表变形破坏(包括沿断裂带的道路、农田、建筑物和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分段性,即映秀-北川断裂地震活动最剧烈,南坝-关庄断裂、灌县-安县断裂、平武-青川断裂等活动性次之的"横向"差异性,以及龙门山断裂带由南向北地震活动性减弱的"纵向"分段性。地震断裂活动的差异性和分段性明显控制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即映秀-北川断裂区域的次生地质灾害规模大、分布密度大、危害严重,沿其余断裂的次生地质灾害危害相对较轻。
-
关键词
四川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
Keywords
Wenchuan earthquak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seismic secondary geohazard
-
分类号
P694
[天文地球—地质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