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杨酸对干旱胁迫下毛竹实生苗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2
1
作者 叶松涛 杜旭华 +3 位作者 宋帅杰 李黎 卢杨 应叶青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5-31,共7页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水杨酸对不同水分处理毛竹幼苗的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初步揭示水杨酸对不同水分处理毛竹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正常供水(CK)、干旱(D)、干旱+0.5mmol·L-1SA(DS1)、干旱...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水杨酸对不同水分处理毛竹幼苗的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初步揭示水杨酸对不同水分处理毛竹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正常供水(CK)、干旱(D)、干旱+0.5mmol·L-1SA(DS1)、干旱+1.0 mmol·L-1SA(DS2)和干旱+2.0 mmol·L-1SA(DS3)5个处理,通过测定、分析毛竹实生苗的保护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叶片含水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片电解质外渗率等指标,探究干旱胁迫下外源水杨酸(SA)处理对1年生毛竹实生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干旱胁迫下,毛竹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含水量显著下降(P〈0.05),电解质外渗率显著增加(P〈0.05),全株生物量显著减少(P〈0.05)。而根际施加SA处理后,在0.5-2.0 mmol·L-1范围内,随着SA浓度的增加,毛竹实生苗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升高(P〈0.05),叶片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全株生物量显著增加(P〈0.05),电解质外渗率显著下降(P〈0.05),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出现短暂下降;干旱胁迫下,0.5 mmol·L-1SA处理,毛竹实生苗电解质外渗率显著下降(P〈0.05),而其他指标没有显著变化。以上结果说明,在中度干旱胁迫下,外源SA处理提高了毛竹实生苗叶片保护酶的活性,特别是POD的活性,清除氧自由基,减少了干旱对毛竹实生苗的伤害;通过保持毛竹实生苗叶片较高的水分含量和叶绿素水平,增强其生理活性,增加干旱胁迫下的生物量积累,毛竹实生苗抗旱性增强。根际施加SA处理,在0.5-2.0 mmol·L-1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外源SA处理提高毛竹实生苗抗旱能力的效应增强;而在相同浓度下,随着干旱时间的持续,其提高毛竹实生苗抗旱能力的效果呈现先增强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酸 毛竹实生苗 干旱 生理特性 抗旱能力
下载PDF
毛竹实生苗不同代分蘖茎秆的解剖结构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郑笑 董晓波 +3 位作者 万雅雯 秦忠林 丁雨龙 林树燕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19年第2期256-263,共8页
研究毛竹实生苗不同代分蘖苗不同部位茎秆的解剖结构,试图更全面地了解竹类植物茎秆解剖结构的变化规律,丰富竹类植物茎秆解剖结构。结果表明,各代分蘖苗的表皮微形态并无明显差别;秆中、下部组织比量以及秆基本形态指标(秆壁厚、直径... 研究毛竹实生苗不同代分蘖苗不同部位茎秆的解剖结构,试图更全面地了解竹类植物茎秆解剖结构的变化规律,丰富竹类植物茎秆解剖结构。结果表明,各代分蘖苗的表皮微形态并无明显差别;秆中、下部组织比量以及秆基本形态指标(秆壁厚、直径、筒腔径、筒壁腔比)的变化随分蘖代数有明显规律性,且在同一分蘖苗不同部位秆中,也有明显规律性;秆内层和外层维管束差异较大,秆内层维管束有明显变化规律,秆外层变化规律不明显。表明竹类植物幼态和成熟态中维管束形态不完全一致;髓环细胞功能可能与贮藏有关,且其石化程度可能与竹类植物年龄有关;另外某些分蘖苗秆上部结构与节部解剖结构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管束 组织比量 分蘖苗 毛竹
下载PDF
北缘地区毛竹实生林生长与立地条件的关系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源 储海 刘盛益 《湖北林业科技》 2011年第6期10-13,共4页
为了探讨北缘地区毛竹实生林生长发育与立地条件的关系,选用10 a生毛竹实生林地开展制约实生林生长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种源和培育措施都相同的条件下,立地条件与毛竹胸径生长量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立地条件对竹林的林分结构有着较... 为了探讨北缘地区毛竹实生林生长发育与立地条件的关系,选用10 a生毛竹实生林地开展制约实生林生长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种源和培育措施都相同的条件下,立地条件与毛竹胸径生长量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立地条件对竹林的林分结构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不同的土壤厚度是导致立竹径阶分布显著差异的主要因素。因此,毛竹实生苗造林立地条件的选择是决定竹林生长发育和经济质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实生林 立地条件 林分结构 土层厚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