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鼠类对山杏(Prunus armeniaca)种子扩散及存活作用研究(英文) 被引量:47
1
作者 张知彬 王福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39-845,共7页
虽然有关鼠类搬运森林种子的证据已很清楚 ,但这些被移走种子的存活情况却知之甚少。提出了一个新的标记和跟踪种子的方法——标签法 ,即将种子拴一带有编码的细长金属片 ,研究了北京东灵山地区山杏 ( Prunusarmeniaca)种子的扩散距离... 虽然有关鼠类搬运森林种子的证据已很清楚 ,但这些被移走种子的存活情况却知之甚少。提出了一个新的标记和跟踪种子的方法——标签法 ,即将种子拴一带有编码的细长金属片 ,研究了北京东灵山地区山杏 ( Prunusarmeniaca)种子的扩散距离和存活率。于 1 998年 6月 1 9~ 2 0日 ,7月 3日和 1 0月 2 3日共在 2 4个样点释放 1 4 4 0粒山杏种子。几乎所有释放的种子在 1 0 d内被鼠类取走。夏天释放的种子比秋天释放的种子消失的速度快。大多数种子的扩散距离在 2 0 m以内 ,小于鼠类的活动距离。鼠类吃掉种子的速度很快 ,但当种子变得稀少时 ,种子存活率有所提高。山杏种子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杏 鼠类 种子命运 森林更新 种子存活 协同进货
下载PDF
种子休眠与萌发综述 被引量:29
2
作者 刘慧娜 张克亮 +3 位作者 赵大球 孙静 孟家松 陶俊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21-627,共7页
种子休眠是高等植物中显花植物(即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经过长期进化而获得的一种对环境条件及季节性变化的生物学适应。休眠的种子可以在不适宜幼苗生长的情况下阻止种子的萌发,减少子代在恶劣环境萌发的的风险,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种群的... 种子休眠是高等植物中显花植物(即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经过长期进化而获得的一种对环境条件及季节性变化的生物学适应。休眠的种子可以在不适宜幼苗生长的情况下阻止种子的萌发,减少子代在恶劣环境萌发的的风险,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种群的延续。本综述重点介绍种子休眠的类型、外界环境因素与母体环境因素以及植物激素对种子休眠与萌发的影响,并介绍了休眠的进化,各种不同类型的休眠在系统发生树上的分布,以期在阐明种子休眠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生产过程中种子休眠问题的方法与路径,并为破坏严重的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 休眠 萌发 进化 激素
原文传递
植物顽拗性种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3
作者 李磊 孟珍贵 +3 位作者 龙光强 张广辉 杨生超 陈军文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6-118,共13页
对植物顽拗性种子的概念、物种分类、形态、分布及一些生理生态特征进行了综述,分析了顽拗性种子脱水敏感性的原因和对环境的生态适应性,探讨其可能的进化地位和贮存技术。同时,对顽拗性种子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即加强... 对植物顽拗性种子的概念、物种分类、形态、分布及一些生理生态特征进行了综述,分析了顽拗性种子脱水敏感性的原因和对环境的生态适应性,探讨其可能的进化地位和贮存技术。同时,对顽拗性种子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即加强生境调查,更新顽拗性种子植物数据库,从形态学、生理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种子顽拗性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拗性种子 脱水敏感性 萌发 生态进化 超低温保存
下载PDF
Impact of land cover types on the soil characteristics in karst area of Chongqing 被引量:6
4
作者 LI Yangbing XIE Deti WANG Shiji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6年第2期143-154,共12页
The 26 plots including natural forestland, secondary forestland, shrub-grassland, sloping cropland, artificial forest and abandoned field, were selected to discuss the impact of land cover on the soil characteristics ... The 26 plots including natural forestland, secondary forestland, shrub-grassland, sloping cropland, artificial forest and abandoned field, were selected to discuss the impact of land cover on the soi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hree karst districts of Chongq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After the vegetation turned into secondary vegetation or artificial vegetation, or reclamation,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would be degraded. In the surface-layer soil of sloping cropland, the contents of 〉2 mm water-stable aggregates decreased obviously with apparent sandification. (2) The content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total nitrogen are controlled completely by vegetation type and land use intensity. The increasing trend is rather slow in the early days when over-reclamation is stopped and the land is converted to forest and pasture. (3) Herbaceous species increase and woody plants species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land use intensity, therefore, the soil seed banks degrade more seriously. (4) The soil degradation index has been set up to describe the relative soil degradation degree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5) Land cover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karst soil characteristics, land degradation in the karst ecosystem is essentially characterized by the different degradation of soil functions that serve as water banks, nutrient banks and soil seed ban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rst ecosystem vegetation evolution soil degradation soil seed bank soil-land ecology CHONGQING
下载PDF
种子法中科技创新规定的演进:动因、特点及启示 被引量:7
5
作者 李万君 朱信凯 李艳军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3-30,共8页
本文回顾了历届种子法律法规有关种业科技创新的规定,从科技创新主体、主体间的关系以及利益连接、科技创新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和激励机制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总结种子法中科技创新规定的演进情况,分别从内外部视角分析... 本文回顾了历届种子法律法规有关种业科技创新的规定,从科技创新主体、主体间的关系以及利益连接、科技创新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和激励机制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总结种子法中科技创新规定的演进情况,分别从内外部视角分析其演进的动因,归纳其演进的特点,剖析现行种子法中科技创新规定的亮点与不足,力图为相关条款的理解、执行、修订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法 科技创新 规定 演进 动因
下载PDF
禾本科植物基因组大小与种子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李桂双 曹博 白成科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01-706,711,共7页
在检索植物C值数据库和种子数据信息库的基础上,对禾本科282种植物的基因组参数(倍性、染色体数、C值、GS值和平均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和种子特性(千粒重、含油量和蛋白含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禾本科植物C值在0.35~19.7 pg... 在检索植物C值数据库和种子数据信息库的基础上,对禾本科282种植物的基因组参数(倍性、染色体数、C值、GS值和平均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和种子特性(千粒重、含油量和蛋白含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禾本科植物C值在0.35~19.7 pg,大多位于1.6~3.2 pg之间,呈偏正态分布,种子千粒重在0.05~252 g,绝大多数位于0.05~20.0 g,呈偏态分布,二者平均值分别为4.14 pg和7.1 g。随着染色体倍性增加,C值在二倍体到八倍体之间显著增加,而GS值和平均每染色体DNA含量在二倍体到六倍体之间显著下降(p<0.05)。雀麦属和羊茅属随着倍性增加,C值显著增加,表现与禾本科相似的变化规律,GS值下降却不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禾本科植物C值与倍性、染色体数、GS值及平均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种子千粒重无相关性。GS值与染色体数、倍性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C值与种子含油量呈显著负相关,但与种子蛋白含量之间无相关性。以上结果表明,禾本科植物在系统演化和进化过程中,主要通过倍性和染色体的增加来增大C值,可能通过某种删除或丢失机制来降低GS值,从而保持较高的适应环境能力和进化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本科 C值 基因组值 种子特性 进化
下载PDF
壳斗科三种植物种子大小对昆虫寄生及种子存活率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胡兴华 陈小勇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8-213,共6页
种子内的寄生昆虫可以严重影响种子的发育、损害种子活力。种子足余策略理论认为大种子有利于抵御和适应昆虫寄生取食,但动物最优觅食理论推测,大种子更易遭受昆虫寄生。为对这两种对立观点进行验证,本实验以青冈、苦槠和麻栎各2个种群... 种子内的寄生昆虫可以严重影响种子的发育、损害种子活力。种子足余策略理论认为大种子有利于抵御和适应昆虫寄生取食,但动物最优觅食理论推测,大种子更易遭受昆虫寄生。为对这两种对立观点进行验证,本实验以青冈、苦槠和麻栎各2个种群的种子为材料,对昆虫寄生与完好种子间的体积和萌发率进行比较,并对寄生种子萌发率与种子体积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在6个种群的种子中,只有松阳麻栎和青冈种群的寄生种子体积大于完好种子,其余4个种群的寄生种子体积小于完好种子,但这种差异不显著;(2)所有寄生种子的整体萌发率(18%)显著低于完好种子(45.66%)(P<0.001),在不同种群内,寄生种子的萌发率也分别显著低于完好种子。(3)比较同种植物体积差异显著的寄生种子的萌发率发现,大种子总比小种子具有更高的萌发率,但差异不显著;在不同植物的寄生种子间比较时,体积最大的麻栎种子萌发率显著高于体积较小的青冈和苦槠种子。研究结果表明,象虫在种子上产卵时对大种子没有选择偏好,在昆虫寄生取食严重损害种子活力的压力下,大种子比小种子具有更强的耐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优觅食理论 种子进化 种子萌发 种子足余策略 种子体积
下载PDF
燕麦sHSP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其响应高温及老化的表达分析
8
作者 马圆 刘欢 +3 位作者 赵桂琴 王敬龙 张然 姚瑞瑞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5-158,共14页
小热激蛋白(sHSPs)是植物体中普遍存在的由核基因编码的一类蛋白,具有保守的ACD结构域,能够在高温、干旱以及老化等胁迫刺激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燕麦基因组中鉴定得到24个HSP20(AsHSP20.1~AsHSP20.24)基因,并对A... 小热激蛋白(sHSPs)是植物体中普遍存在的由核基因编码的一类蛋白,具有保守的ACD结构域,能够在高温、干旱以及老化等胁迫刺激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燕麦基因组中鉴定得到24个HSP20(AsHSP20.1~AsHSP20.24)基因,并对AsHSP20家族成员的理化性质、蛋白结构、亚细胞定位、系统进化、保守基序和保守结构域、基因染色体位置以及响应高温及老化基因的表达等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AsHSP20基因分布在17条染色体上。编码氨基酸数目136~529 aa,分子量大小14.9~58.1 kDa,理论等电点5.30~8.79。HSP20成员多定位在核、胞质和叶绿体上,部分定位在质膜、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以及胞外。蛋白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分析表明AsHSP20成员确定有β-折叠结构。根据保守基序组成与系统发育关系分析,AsHSP20基因家族被分为11个亚组,同一亚组成员之间具有相似或相同的保守基序,表明这些蛋白之间具有功能的相似性。进一步分析自然老化和人工老化处理下AsHSP20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AsHSP20.20、AsHSP20.24基因在自然老化处理与人工老化处理下共同下调表达,推测AsHSP20.20和AsHSP20.24在两种老化方法下共同参与调控燕麦种子活力降低的过程,可作为燕麦种子寿命及抗老化种质育种研究的候选基因。研究为AsHSP20基因家族在燕麦种质老化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也为进一步探究燕麦HSP20基因的功能及种子抗衰老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种子老化 HSP20基因家族 系统进化 表达分析
下载PDF
Evidence for the Role Evolutionary Increase Yield in Cotton of Transfer Cells in the in Seed and Fiber Biomass 被引量:2
9
作者 Deborah A. Pugh Christina E. Offler +1 位作者 Mark J. Talbot Yong-Ling Ruan 《Molecular Plant》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6期1075-1086,共12页
Transfer cells (TCs) are specialized cells exhibiting invaginated wall ingrowths (Wls), thereby amplifying their plasma membrane surface area (PMSA) and hence the capacity to transport nutrients. However, it rem... Transfer cells (TCs) are specialized cells exhibiting invaginated wall ingrowths (Wls), thereby amplifying their plasma membrane surface area (PMSA) and hence the capacity to transport nutrients. However, it remains unknown as to whether TCs play a role in biomass yield increase during evolution or domestication. Here, we examine this issue from a comparative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The cultivated tetraploid AD genome species of cotton and its A and D genome diploid progenitors displayed high, medium, and low seed and fiber biomass yield, respectively. In all three species, cells of the innermost layer of the seed coat juxtaposed to the filial tissues trans-differentiated to a TC morphology. Electron microscopic analyses revealed that these TCs are characterized by sequential formation of flange and reticulate Wls during the phase of rapid increase in seed biomass. Significantly, TCs from the tetraploid species developed substantially more flange and reticulate Wls and exhibited a higher degree of reticulate WI formation than their progenitors. Consequently, the estimated PMSA of TCs of the tetraploid species was about 4 and 70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TCs of the A and D genome progenitors, respectively, which correlates positively with seed and fiber biomass yield. Further, TCs with extensive Wls in the tetraploid species had much stronger expression of sucrose synthase, a key enzyme involved in TC Wl formation and function, than those from the A and D progenitors. The analyses provide a set of novel evidenc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C Wl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crease of seed and fiber biomass yield through polyploidization during ev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LOSE cell wall CELLULOSE cotton fiber evolution POLYPLOIDIZATION seed development sucrose synthase transfer cell.
原文传递
The effects of selection for early and late reproduction on metabolite pools in Acanthoscelides obtectus Say 被引量:1
10
作者 Jelica Lazarevie Nikola Tucic +2 位作者 Darka Se.slija Jovanovic Josef Vecera Dalibor Kodrik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3期303-314,共12页
The present study was aimed at revealing the responses of metabolite pools to selection for alternative reproductive schedules in the seed beetle, Acanthoscelides obtectus Say (Coleoptera: Chrysomelidae: Bruchinae... The present study was aimed at revealing the responses of metabolite pools to selection for alternative reproductive schedules in the seed beetle, Acanthoscelides obtectus Say (Coleoptera: Chrysomelidae: Bruchinae). The levels of metabolites (free sugars, glycogen, lipids, soluble and hydrophobic proteins) that were determined in virgin females and males at three ages from adult eclosion onwards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base population (B) and two derived lines that were selected for either early (Y) or late (O) reprodu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differences in the accumulation of metabolites during pre-adult development, as well as in the pattern of their changes during adult ageing, Generally, in comparison to the B population, the short-lived beetles from the Y line showed increased protein content and reduced carbohydrate and lipid content, whereas the opposite was true for the long-lived beetles from the O line. Females from the O line exhibited slower utilization of energy reserves and a slower increase in protein contents than females from the Y line. Females contained higher levels of free sugars, glycogen and hydrophobic proteins and lower levels of lipids and soluble proteins than males, although the sexual dimorphism was not evenly expressed among lines. Age-specific changes in metabolite contents were slower in females than male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rade-offs among capital resources are a physiological basis of early/late fitness trade-offs and point to a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at can be used for somatic mainten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eing energy resources laboratory evolution PROTEINS seed beetle trade-off
原文传递
金银莲花早期个体发育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阎 张健男 +1 位作者 杜景红 王秋红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12期148-152,共5页
为了解金银莲花个体发育早期器官发育特性,采用形态观察和常规石蜡切片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金银莲花种子至种苗发育的形态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种子表面具有乳突状的纹饰,种子离开母体时胚的分化程度较高,为成熟胚时期,但根端和苗端... 为了解金银莲花个体发育早期器官发育特性,采用形态观察和常规石蜡切片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金银莲花种子至种苗发育的形态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种子表面具有乳突状的纹饰,种子离开母体时胚的分化程度较高,为成熟胚时期,但根端和苗端未见明显分化。种子萌发时下胚轴延长使胚根突破种皮,并在下胚轴和与胚根交界处出现根环,在根环区域逐渐发育出根环毛。根环毛由根环处的表皮细胞外凸形成,为单细胞结构,其出现的时间和位置与根毛不同。种苗子叶期至少停留10天以上,此时初生根逐渐发育,由直根系变为须根系。综上,金银莲花果实成熟时胚大部分发育至成熟胚阶段,种子萌发初期在胚根和下胚轴交界处出现根环和根环毛,种苗的根端发育快于苗端。可见,金银莲花早期发育过程中出现水生发育性状,后期发育出现陆生发育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莲花 个体发育 种苗发育 根环毛 生态演化
下载PDF
第四届国际种子生态学大会综述
12
作者 匡文浓 刘志民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274-2280,共7页
第四届国际种子生态学大会于2013年6月22—26日在中国沈阳举行,共收到136份摘要,从进化种子生态学、种子传播、种子库、种子萌发与休眠、种子寿命和储藏、种子生态与植物多样性保护及植被恢复的关系等6个方面展示了种子生态学研究的进... 第四届国际种子生态学大会于2013年6月22—26日在中国沈阳举行,共收到136份摘要,从进化种子生态学、种子传播、种子库、种子萌发与休眠、种子寿命和储藏、种子生态与植物多样性保护及植被恢复的关系等6个方面展示了种子生态学研究的进展。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了梳理,旨在为从事种子生态学研究的学者提供信息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生态学 进化 生殖分配 种子异型性 种子捕食 生境
原文传递
Evaluation of Evolution and Diversity of Maize Open-Pollinated Varieties Cultivated under Contrasted Environmental and Farmers’ Selection Pressures: A Phenotypical Approach
13
作者 Estelle Serpolay-Besson Simon Giuliano +1 位作者 Nicolas Schermann Véronique Chable 《Open Journal of Genetics》 2014年第2期125-145,共21页
OPVs (open pollinated varieties) of cross pollinated crops are genetically heterogeneous and therefore likely to evolve over generations, under natural and human selection, which gives them a strong potential for orga... OPVs (open pollinated varieties) of cross pollinated crops are genetically heterogeneous and therefore likely to evolve over generations, under natural and human selection, which gives them a strong potential for organic and low input farming. OPVs of maize were cultivated and selected by different farmers in France and Italy for 2 generations. The third year, they were phenotypically evaluated for evolution, adaptation and level of diversity (estimated with Nei index) across evolution in a combined on farm and on station experiment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arieties evolved and even adapted over 2 generations only (especially on maturity traits) but conserved their identity (no evolution of ear morphological traits). They all conserved their diversity, which demonstrated the pertinence of farmers’ selection (it is not a bottleneck).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genetically heterogeneous nature of OPVs is an asset for farmers because they can adapt these varieties to specific local conditions and production objectives. Therefore, farmer OPVs should receive more support through social and regulatory recognition, as well as further interest from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ZE ZEA Mays L. OPVs PHENOTYPIC DIVERSITY PHENOTYPIC evolution On Farm EVALUATION European seed Legislation
下载PDF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传粉模式研究
14
作者 邹霖湘 何中声 +3 位作者 江蓝 刘金福 郑世群 李文周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4期38-42,共5页
以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名录为研究对象,基于APWeb和文献资料统计种子植物科的传粉模式,研究了戴云山保护区种子植物的主要传粉模式及其传粉模式的祖先状态。结果表明:戴云山保护区种子植物中动物参与传粉有144科,占总科数87.... 以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名录为研究对象,基于APWeb和文献资料统计种子植物科的传粉模式,研究了戴云山保护区种子植物的主要传粉模式及其传粉模式的祖先状态。结果表明:戴云山保护区种子植物中动物参与传粉有144科,占总科数87.27%;完全利用非生物模式传粉占总科数12.12%;单一传粉模式以动物传粉的科数最多(124科),其次为风媒传粉(14科),水媒传粉最少(4科)。混合传粉模式中,动物和风媒传粉的科数最多。动物传粉模式在戴云山保护区种子植物传粉中占据重要地位。戴云山保护区种子植物科中共有9个原始类群,单一动物传粉8科,动物和风媒混合传粉有1科,表明动物传粉在植物原始类群进化中占据主要地位,可能是现存戴云山被子植物传粉模式中的祖先状态。研究结果旨在为戴云山种子植物发育与演变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云山 种子植物 传粉模式 进化
下载PDF
一种多方可认证密钥协商方案的分析与改进
15
作者 马俊 《电子设计工程》 2014年第14期52-54,共3页
在无证书公钥密码体制下对一种多方可认证密钥协商方案进行了分析,指出该方案无法抵抗合法用户的扮演攻击和口令偶尔泄露导致的危机。分析了该方案存在漏洞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个改进的密钥协商方案。新方案引入密钥种子和口令进... 在无证书公钥密码体制下对一种多方可认证密钥协商方案进行了分析,指出该方案无法抵抗合法用户的扮演攻击和口令偶尔泄露导致的危机。分析了该方案存在漏洞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个改进的密钥协商方案。新方案引入密钥种子和口令进化机制解决了上述问题,同时消除了冗余消息,降低了用户占用的带宽。分析表明新方案的安全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证书密码体制 双线性对 密钥协商 密钥种子 口令进化
下载PDF
顽拗型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及种子顽拗性的进化 被引量:51
16
作者 杨期和 尹小娟 +2 位作者 叶万辉 宋松泉 殷寿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9-86,共8页
综述了顽拗型种子的形态、大小、含水量、植物分类、植物生态方面的一般特性,分析了顽拗型种子对环境的生态适应性,并讨论了种子顽拗性的可能进化模式,进而指出顽拗型种子生理生态学研究的意义和应用前景。顽拗型种子一般千粒重和体积较... 综述了顽拗型种子的形态、大小、含水量、植物分类、植物生态方面的一般特性,分析了顽拗型种子对环境的生态适应性,并讨论了种子顽拗性的可能进化模式,进而指出顽拗型种子生理生态学研究的意义和应用前景。顽拗型种子一般千粒重和体积较大,含水量较高,萌发迅速且多无休眠特性;产生顽拗性种子的植物分布很广,与其系统分类地位无关,但多起源于湿润的生境;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表明种子顽拗性是原始性状或是衍生性状,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更深入的研究,尤其是种子生理学和生态学家的合作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拗型种子 顽拗性 进化
下载PDF
岩溶山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生态系统特性研究 被引量:27
17
作者 李阳兵 高明 +2 位作者 邵景安 谢德体 魏朝富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6-613,共8页
自然植被演替成为次生植被、人工林或人工开垦利用后,岩溶山地土壤物理性能退化;沙化现象明显;坡耕地土壤长时间持水供水性能、抗旱性能降低;土壤种子库中草本种子比例大,木本植物种子少,土壤种子库退化更严重。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和全N... 自然植被演替成为次生植被、人工林或人工开垦利用后,岩溶山地土壤物理性能退化;沙化现象明显;坡耕地土壤长时间持水供水性能、抗旱性能降低;土壤种子库中草本种子比例大,木本植物种子少,土壤种子库退化更严重。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和全N受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强度影响明显,坡耕地土壤有机质较林草地系统低,退耕还林还草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稳定增加。与自然植被相比,人工林、次生林系统土壤有机质含量仍较低。从弃耕地→灌草坡→次生林地的演替过程中,土壤种子库生态优势度呈降低趋势,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研究结果认为,岩溶生态系统土地退化的实质是土壤作为水库、养分库和土壤种子库功能的差异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生态系统 植被变化 土壤退化 土壤种子库 演化过程 重庆
下载PDF
中国干旱区柽柳科植物种子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被引量:25
18
作者 张元明 潘伯荣 尹林克 《植物资源与环境》 CSCD 1998年第2期22-27,共6页
对中国干旱区柽柳科(Tamaricaceae)植物3属7代表种的种子形态及种皮表面亚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表明种子形态及种皮表面亚显微结构可为本科植物的分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根据种子表皮毛着生的类型并结合外部形态特征可... 对中国干旱区柽柳科(Tamaricaceae)植物3属7代表种的种子形态及种皮表面亚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表明种子形态及种皮表面亚显微结构可为本科植物的分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根据种子表皮毛着生的类型并结合外部形态特征可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表皮毛可分为Ⅰ型表皮毛和Ⅱ型表皮毛,前者着生于种子表面,包括红砂属(ReaumuriaL.)和柽柳属(TamarixL.)植物的一些种类;后者着生于种子顶端的芒柱上,包括柽柳属一些种类和水柏枝属(MyricariaDesv.)植物。(2)表皮毛的演化趋势是由Ⅰ型表皮毛向Ⅱ型表皮毛转化。(3)红砂属处于本科的原始地位,水柏枝属较为进化,柽柳属是联系两者的中间环节,本属内亦存在许多过渡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柽柳科 种子形态 种皮表面亚显微结构 系统演化
下载PDF
高寒草地土壤种子库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22
19
作者 段吉闯 周华坤 +4 位作者 汪诗平 赵新全 汪新川 李发录 牛建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9-46,共8页
土壤种子库是指存在于土壤上层凋落物和土壤中全部存活种子的总和。土壤种子库理论作为群落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基础理论,是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植物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土壤种子库是对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 土壤种子库是指存在于土壤上层凋落物和土壤中全部存活种子的总和。土壤种子库理论作为群落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基础理论,是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植物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土壤种子库是对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有助于对植被更新和植被演替动态的了解,对于植被重建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利于指导生产实践。草地土壤种子库作为潜在的植物群落,是种群的定居、生存、繁衍和扩散的基础,是草地未来地上植被发生的源泉。从草地尤其是高寒草地土壤种子库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意义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以期为将来高寒草地土壤种子库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基础,并为高寒草地的植被重建和恢复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土壤种子库 植物生态学 植被重建 植被更新 植被演替
下载PDF
鄂尔多斯矿区排土场苜蓿恢复地土壤种子库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8
20
作者 谢伟 钱晓彤 +3 位作者 王东丽 赵晓亮 连昭 于百和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9-37,共9页
苜蓿种植模式在鄂尔多斯矿区排土场生态重建与土地复垦方面具有众多优势,为掌握其恢复效益及时效性,以排土场种植年限分别为2年、4年、6年和10年的苜蓿种植地为研究对象(分别表示为M2、M4、M6、M10),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研究苜蓿恢复过... 苜蓿种植模式在鄂尔多斯矿区排土场生态重建与土地复垦方面具有众多优势,为掌握其恢复效益及时效性,以排土场种植年限分别为2年、4年、6年和10年的苜蓿种植地为研究对象(分别表示为M2、M4、M6、M10),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研究苜蓿恢复过程中土壤种子库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苜蓿恢复过程中土壤种子库共8种植物,分属禾本科、菊科、藜科、豆科4科8属,以豆科和一年生植物为主;土壤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M4阶段最优;土壤种子库密度变化在459.68~3900.72粒/m^2,在M4阶段显著高于在M10阶段;不同苜蓿种植年限间土壤种子库相似性系数较高,在0.44~0.80之间。研究区排土场苜蓿恢复模式下具有一定规模的土壤种子库,可为植被恢复提供种源,但物种较贫乏。苜蓿恢复4年后,群落开始发生衰退,可考虑通过人工引进区域稳定生态系统优势种种子,增加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亦可考虑进行更新、改造及利用,确保排土场恢复生态系统的效益与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土场生态重建 苜蓿恢复模式 土壤种子库 演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